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滿額折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楊肇嘉回憶錄(四版)─三民叢刊273

定  價:NT$ 290 元
優惠價:66191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0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評

商品簡介

在臺灣近代史上,楊肇嘉先生是一位顯眼的知識分子,也是一位實事求是、致力建設的官員。為了民族運動,他一擲千金,毫不吝嗇,以致於年收兩千多石的田地,為之變賣一空;為了造福鄉里,擔任省府民政廳長時,積極無畏以理力爭,迭有政績。他愛臺灣的方式令人欽仰。
在本書中,對日據時代臺灣人的和平抗日活動描寫詳盡,可說是第一手資料,從中可碰觸到那一代知識份子為土地人民奮鬥的心跳。而筆者以一養子的身世,憑藉自己的勤懇與努力,終贏得養父和社會的尊重、信服,屢委大任,其人生的歷程與心境轉折,亦充滿了激勵人心的力量。書中用詞正如其演講簡明曉暢,字字句句出自心之所誠然,就在他娓娓道來的篇章中,我們聽見作者正以慷慨的熱情與臺灣時空演奏出真摯悅耳的旋律。

作者簡介

 楊肇嘉

(1892~1976),臺中清水人,日本東 早稻田大學政經系畢業。其人襟懷磊闊,樂善好施,日據時代曾任清水街長,為民服務,眾望翕然。後致力於臺灣議會請願團、臺灣文化協會等提升臺灣人尊嚴與自主的民族運 ,奔走籌措,不遺餘力;文化與出版方面,亦見其協助痕跡。光復後原欲居家讀書,遣其餘年,卻獲聘為省府民政廳長,於役政、土地改革多有建設;1962年又受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晚年自號「六然居士」,住處稱「六然居」。

  洪炎秋

幼小時候,我的感情相當脆弱,初讀小說,曾經為《三國演義》中關雲長的走麥城、劉先主的困白帝,勾起無限的哀傷;更為《紅樓夢》中的黛玉、鴛鴦、尤三姐等人,流了不少的眼淚。後來入世漸深,心腸漸變漸硬,中年以後,動心忍性的工夫,就已經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理性控制了情感,再也不會替古人擔憂,為紙上的事情而流淚了。老實說來,我一生中由衷迸出的慟哭,通共只有三次;在北平接到老父突然棄世的意外電報,還不在內。第一次是二十幾歲時,我的四歲姪女笄子夭折的時候,因為她是那時候先父這一房下唯一的孩子,聰明活潑,又跟我特別親熱,一天到晚,「五叔!五叔!」叫個不停,所以丟掉了她,使我心靈上感到無比的空虛,不由得為她大慟一番。第二次是三十幾歲時,我的五歲男孩小秋在協和醫院割治腸症,不治身亡,因為他是先母以下全家視為心肝寶貝的唯一的男孩子,內人幾乎為他的夭折而發瘋,我也陪著她大哭幾場。第三次是五十歲時先母的棄養,也使我情不自禁,老淚滂沱,放聲大哭。先母雖然年登八十,老衰而逝,她的逝世,原在意中,可是我們弟兄幼小時候,因為先父性嚴而暴,只有躲在先母膝下,纔能獲得家庭的溫暖。我在東京和北平讀書,都非先父心中所願,寄來學費,時多時少,十分拮据,如非先母把她的私房錢,祕密補貼,我就不能完成學業,所以她對我養育的深恩,不是一般的母親所可比擬,她的棄養,自然要引起我莫大的悲慟了。
 
我一生中,曾經打過幾次生死關頭,因此把這一條撿來的老命,看得比鴻毛還要輕,對於親朋的不幸,也就很少有動於衷;紙上談兵,更乏刺激。因為這樣,偶然奉陪老伴觀看電影,每遇劇中悲慘的情節,老伴常和劇中人物打成一片,看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淚,而我卻如同秦人視越人的肥瘠,反應毫無,因此常被老伴罵為冷血動物。可是這一次替楊肇嘉兄校對他的回憶錄,卻使我一反常態。肇嘉兄最近把他的回憶錄,交付三民書局印行,因為他常在清水,聯繫不便,於是託我替他校對,使我得以先讀為快。書的開頭,講起他當養子的苦境,和前一輩對我們這一輩的缺乏理解,欠少同情,種種情節,不禁使我滴下幾次熱淚;這並不是由於肇嘉兄文字的靈活,或描寫的巧妙,而是因為他所寫的,字字句句都出於他的「心之所誠然」,同時又是我們這一輩的臺灣知識分子的「心之所同然」,所以能夠叫我們惺惺相惜,讀起來情不可遏,因而應聲滴淚了。
 
肇嘉兄是個性情中人,渾身熱血,慷慨激昂,為了民族運動,一擲千金,毫不吝嗇,以致他的年收兩千多石的田地,為之變賣一空,所以日據時代的各種抗日運動,沒有他就無法搞好,因此身經百戰,應付日人,應付左派分子,無役不參加,由於這個因緣,他手上所保存的資料,都是「第一手」貨,所以回憶錄中的敘述,最為確實可靠,絕不是道聽途說者流所寫的臺灣歷史,可以比擬。要知道肇嘉兄的為人,不可不讀這本回憶錄;要知道淪陷時代臺灣人民抗日的情形,更不可不讀這本回憶錄!
 
這本回憶錄對於臺灣人在島內和在東京所做的抗日活動,寫得十分詳盡,對於廣州、上海、和北平的學生行動,也提到一二,卻是略而不詳,尤以北平為甚。廣州和上海的情形,有張深切先生的遺著,可做參考;北平方面的狀況,我可以順便在這裡補充一下。在北平讀書的臺灣學生,由於交通、語言、氣候、風習種種的關係,人數很少;多的時候,只有四五十人,平常總在二十名左右,又多染了「京朝派」的穩健作風,所以很少表現。不過也不是沒有多少可說的。最初到北平去的臺灣學生,是民國九年的臺中樹子腳人劉錦堂,後來拜國民黨要人王法勤為義父,改名王悅之,就一直住在西拴馬樁的王公館,原是東京美術學校學洋畫的學生,到北平後,為第一個考入北京大學當僑生的臺灣學生,他幫助王法勤,從事國民黨的地下工作。第二個是嘉義的范本梁,也在北大旁聽功課,此人自己標榜為無政府主義者,生活散漫,真是「無政府」狀態的雛形,時常自費印行反日的無政府主義的傳單或小冊子。這個時候,他們都是各自為戰,毫無組織,毫無聯絡。范本梁君在抗戰時期為日人所逮捕,死於臺灣的監獄裡面。
 
民國十二年起,北平的臺灣學生漸漸多起來了。這個時候,有個宜蘭人張鐘鈴(就是淡江英專的創設者張鳴)在世界語專門學校讀書,碰到一位吉林女同學,對他追求不已,這位女同學雖是富家小姐,只因其貌不揚,年歲又大於張君,所以張君對她胃口缺缺,為免除纏擾,乃「移禍於東吳」,把她介紹給一個名叫吳基星的韓國亡命學生,兩人終賦同居,張、吳兩君,因此往來特別親密,終於提議要組織一個韓臺革命同志會,遂各糾合了十名左右的「同志」,開過幾次會,制定會章,也提出行動綱領草案。當時參加的韓國人,姓名已經記不起來了,而臺灣學生則以居住泉郡會館幾個平素較有往來的為主,除了張君和我以外,在我記憶中,有李金鐘(當時化名甘振南,朝陽大學學生,現在臺灣合會公司任職)、呂茂宗(後改名呂永凱,曾任偽汪政權的立法委員,光復後任過臺灣省參議員)、楊克培(在臺灣參加過日共,曾和謝雪紅同居,共同在臺北開過一家國際書局,販賣左派的書籍,曾被日人監禁過,後到北平,任偽組織的定縣縣長,以不肯替日人拷迫百姓,強徵軍糧,而被撤職,就隱居北平,沉淪於阿片煙中,不知所終)等人,另有兩三個記不起名的人。
 
這批同志,志雖相同,而境況卻大為懸殊。臺灣同志大都是席豐履厚的「膏粱子弟」,而韓國同志則多是赤手空拳的「亡命之徒」,性格上已經格格不入;每次開會,茶點、便餐等費,又要仰給於臺灣同志;這是小事,最大的爭執,還在於行動綱領的擬定,韓國同志列暴動、暗殺為主要手段,而臺灣同志則以兩地情況不同,韓國毗連大陸,舉動失敗,容易逃亡,而臺灣則四面環海,日人可以甕中捉鱉,不該做無謂的犧牲,因而引起了很大的爭論。臺灣同志經過集議,認為要解救臺灣,除了參加祖國的建設,等祖國強大起來,由祖國來收復以外,自求擺脫,是十分困難的,因此決定解散這個會。這個會原定每月開會一次,由兩方輪流招集,等到輪到臺灣方面招集時,就以無期延期的手段,使它無疾而終。
 
過了十年,我在北京大學服務,正在辦理招生,忽然看到吳基星帶了五個韓國學生,前來報名,我認出他的面目,問他:「您是不是吳基星君?」他回答:「不是。」卻對我瞬了一個眼,比了一個手勢,我知道他是要我不再追問的。到了下午,他單獨來訪我,告訴我他的確是吳基星,他六年前在武漢參加遊行,和楊克培一同被日警抓去,楊克培送臺灣,他送韓國,關了四年,出獄後再逃到中國來,現又改名換姓,過著亡命生活,叫我代守祕密。臺灣光復後,張鐘鈴君回來創辦淡江英專,韓國也於卅九年末派了李範奭為駐華大使。有一天,張君來訪,告訴我說:「韓國大使李範奭,容貌、舉止完全和吳基星一模一樣,今天在一個酒會上見到了他,本想問他一下,又怕萬一不是,唐突貴賓,終於悶在心裡,不敢透露。你有機會見到他的時候,請仔細觀察一下。」我記在心裡,只因在他任中,始終沒有機會見到他,以致無法為張證實。八年前我赴漢城參加亞盟大會,那個時候李承晚任大統領,李範奭是他的反對派,正過著軟禁的生活,又在病中,我們的團長谷正綱先生不忘舊情,要去慰問他,我認為這是個難得的機會,欣然同往。那天所看到的李範奭,老態頹唐,已經沒有當年鬥志滿滿的吳基星的神采,卻也約略可以領略出一點吳基星的面影出來。可惜張鐘鈴君墓木已拱,不能夠互相參證了。
 
民國十三年北大同學宋文瑞(後改名宋斐如,曾任臺灣省教育處副處長)看到了東京的臺灣留學生發刊《臺灣青年》,搞得有聲有色,認為北平的臺灣學生也該辦一個刊物,來響應他們,於是發起發刊月刊《少年臺灣》,由他主編,叫我和張我軍為基本執筆人,大家出錢刊行出來,寄贈各方,出了八九期,因為經費短絀,稿源缺乏,瀕臨停刊,正好彰化的施至善先生來北平遊歷,認為停刊可惜,捐贈大洋百元,因而得以繼續出版數期,只以當時在北平的臺灣學生過少,籌集印費十分困難,寄到臺灣又常被沒收,無法達到目的,只好任它夭折了。
 
民國十四年 國父三民主義的思想,已經瀰漫了北平的學生界,比較有頭腦的臺灣學生,差不多都祕密參加了國民黨,我和現在也是「社會賢達」的臺大圖書館館長蘇薌雨,已經於十三年加入國民黨,秉承國民黨的黨綱而行動。是年馮玉祥發動「首都革命」,推翻曹錕、吳佩孚的軍閥政權,邀請 國父北上,主持善後事宜,不意各地軍閥大起恐慌,遂抬出段祺瑞來主持中樞,以冀先造既成事實,抵制 國父。 國父本來主張召開國民會議,消滅內戰,廢除不平等條約,認為事仍可為,遂力疾北來,不意段祺瑞竟先發表宣言,承認以往和各國所訂的條約,並頒佈〈善後會議條例〉,一切措施,完全和 國父的主張相反,等到十四年三月十二日 國父逝世後,他們更可為所欲為,袍笏登臺,要大開其會了。其時臺灣的中華會館,也推出一個臺灣華僑代表,參加會議,可是這個代表並非沒有日本國籍的真正華僑,而是由臺中太平庄的林××花錢冒充的。這也難怪,當時的臺灣華僑,大都從事菜刀、剃頭刀、裁縫刀的三刀生涯,很難推出一個可以花錢的知識分子來充代表。太平庄的林××平素看到霧峰的林獻堂在臺灣大出風頭,看得眼紅,於是趁機活動,捐出一筆款項給中華會館,由會館推他為代表,並為主持會館的兩位董事,代出旅費,作為隨員,陪他到北平遊覽。國民黨原是反對段祺瑞的善後會議的,我們偵知此事,遂即借題發揮,在北京大學第三院的大禮堂召開北平臺灣學生全體會議,我被推為主席,當場議決,勸阻林××,不要出席善後會議,否則發表宣言,曝露其冒充代表的劣跡。林××著了慌,四處託人,以酒肉收買一些貪圖小惠的學生,並挽請王悅之出來替他說情,為我們這些國民黨分子所拒絕。林××乃又請求被他收買的那些學生,出來反對我們,叫我們再開會議,重行討論,等到會議再開,林××的擁護者,只占絕對少數,失了作用。於是林××乃另行請出林濱南先生(作家林海音的父親,當時任北平郵政局的日本課長,臺灣學生寄錢寄信,都要經他的手,平素跟大家都很有往來,人緣最佳)出來調停,濱南先生認為北大學生是中堅分子,最有號召力,北大學生態度稍一緩和,事情也就好辦了。所以約請了我和蘇薌雨、游祥耀(前曾代表張鳴主持淡江英專的常務董事)、宋文瑞等人,到他家裡去和林××見面,大家談談,商量一個可以下臺階的辦法。我們商量的結果,看在濱南先生的份上,決定出席,面談看看。當時濱南先生寄居於南柳巷的永春會館,我和游、蘇兩同學步行到巷口時,看到一個在平民大學讀書的艋舺人王某,忽從暗處走了出來,吃得醉醺醺,手拿一把尖刀,向我的臉上扎來,我躲閃得快,刀子扎穿了我的耳朵,只在我的脖子劃了一道兩寸長、三分深的刀傷,雖然血流滿身,幸而傷非要害;蘇君因為要去奪他的刀子,以致虎口也受了輕傷。王某闖了禍後,拔腿就跑,結果被警察逮住,問明都是臺灣人,乃把王某轉送日本領事館警察署處理,我則被送往日華同仁醫院住院。次日清早,一個日本警察部長來院查詢,大概是受了林××的請託,極力用好話安慰我,勸我息事寧人,問我有沒有什麼條件;我說只要林××不去參加善後會議,一切可以作罷,不提訴訟。我住院一個星期,林××終於不敢出席善後會議,在我住院期間,悄悄回臺,而善後會議也虎頭蛇尾,草草了事,沒有什麼結果。這是臺灣學生在北平演的一次鬧劇,落得兩敗俱傷,幼稚可笑。不過北平臺灣學生主張把臺灣的命運和祖國的命運連在一起,依靠祖國以收復臺灣,認為參加祖國的建國工作,纔是救援臺灣之道的見解,卻頗正確,因此除了學文的以外,也有轉而學武的,像蘇紹文、王民寧幾位從北大轉業的臺灣軍人,也都在祖國的抗日軍事上,表現過相當的貢獻。
 
以上所說的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瑣事,原是不值得一提的,不過還可以用它來表示海外各地的臺灣學生,行動雖不一樣,其要努力去從日本帝國主義者的手中,把臺灣解救出來的熱誠,卻沒有二致;也證明了肇嘉兄在回憶錄的〈前記〉所說的「五十年間,我們一心念念不忘的是祖國。……我敢斷言,臺灣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祖國,永遠不會丟棄民族文化。在日本人強暴統治之下,度過了艱辛苦難的五十年之後,我們全體臺灣人民,終以純潔的中華血統歸還給祖國,以純潔的愛國心奉獻給祖國,作為臺灣省一分子的我,禁不住深深感到由衷的愉快。」這一段話,確實可以表達我們一般臺灣人的心聲。因此拉雜把這一些故事寫出,以作肇嘉兄的回憶錄的一點補充,兼代序文。
 
民國五十六年元月
 
 
前 記
三百多年以來,臺灣曾數度淪陷於異族之手,做過荷蘭、西班牙、日本的殖民地。尤其在日本人占據的五十年間,他們為了便於統治與剝削,把我們與大陸各省隔離了,要我們忘記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子孫,要我們丟棄我們的民族文化,甚至想污辱我們的婦女、企圖消滅我們的種族。
 
在這鐵籠裡,受盡了武力的威脅和甘言的誘惑。五十年間,我們一直過著牛馬還不如的奴隸生活。
 
然而處此困境之下,我們忘記了沒有?我們丟棄了沒有?我們被污辱了沒有?
 
我敢肯定地說一句:沒有!
 
五十年間,我們一心念念不忘的是我們的祖國,給我們開拓和建置基業的祖先。我們一直保存著我們固有的民族文化,我們的婦女也堅拒了異族的蹂躪和誘惑。我們的祖先不僅用武器和強敵血戰了多年,並且即使在一切武器被搜出沒收以後,我們的兄弟姐妹們仍繼續堅強地展開了文化、經濟、政治的全面鬥爭,一直到臺灣光復為止。
 
三百多年前的臺灣,是一片山林曠野的蠻荒之地。明末清初大動亂時,我們的祖先避難到這裡,用一把柴刀一把鋤頭,在艱難中披荊斬棘,把荒地開拓為沃土;我們的祖先,一面要防備毒蛇猛獸與山地民族的侵害,一面又要不斷與病魔搏鬥,辛勤努力,最後纔得到了收穫。
 
我們絕對不會忘記我們祖先的辛勞!我們的祖先不知費了多少苦心,流了多少血汗,犧牲奮鬥拚了命為我們開拓建置起來的基業──美麗的寶島,怎能任令別人來蹂躪,來搜刮?
 
一五八三年荷蘭人占據赤崁,一六五二年郭懷一起義驅逐荷蘭人未成,一六五八年荷蘭人鞭打放逐不信基督者……,到一六六一年鄭成功一舉光復臺灣時,臺灣人民都群起響應,荷蘭人終於倉皇敗退。
 
一八九五年五月八日,滿清政府把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的消息傳來時,臺灣人民群情激憤,立即採取行動,衝開兵械庫,把自己武裝起來,迫使唐景崧抗戰到底,以保衛我們祖先用血與汗給我們開拓的基業。不幸於六月五日,唐景崧等無能官僚,私搭德國輪船逃跑了。日軍乘此混亂纔得於六月十日占領臺北城,乘勢用鐵蹄蹂躪遍及全島,占領了各城市。
 
可是,同年十一月二十日,日本人在其總督府召開全島平定祝賀會後,僅四十天,即十二月三十日,臺灣義民反攻的第一砲就響了。原被趕入山邊海隅的各地義民,重整旗鼓,一體響應,戰得日軍疲於奔命。
 
這樣的武力抗戰,彼落此起,生生不息,一直繼續到一九一五年發生「?吧哖事變」方止。
 
一九二○年,新民會及臺灣青年會在東京成立後,島內各抗日團體便紛紛組織起來,在文化、經濟、政治各方面向敵展開全面鬥爭。在這連綿不絕的整個抗日史中,臺灣人民一直繼承著祖先那種刻苦耐勞、勤儉踏實、臥薪嘗膽的拓荒精神,枕戈待旦,一刻都不敢倦怠。
 
在經濟上,日本人曾在花蓮、臺東以及西部海岸各地創設了移民村。這些日本移民,不論土地、房屋、車輛、犁具、耕牛、種子,甚至連伙食在內都是官給的,但他們卻仍無法與勤儉耐勞的臺灣農民相競爭,結果還是一個個跑光了。
 
在當時的臺灣唯一吃香的是日本官僚資本家,他們憑藉雄厚的資金和總督府的保護,獨占了臺灣各大產業。這些都是搜刮臺灣人民血汗建築而成的金字塔,雖然在表面上美輪美奐,實際裡它們的基礎全是滿懷仇恨的臺灣人民,這基礎是極不穩定的。
 
日本人在臺灣設有一所臺北帝國大學及幾所專門學校,著重於收容日人子弟;臺灣人的子弟如想求學,不得不遠涉重洋,跑到祖國或日本去進修。但即使學成歸來,具有同等以上的學歷及才能,仍都不獲起用。結果當然是更加強了大家的反日思想,醞釀激發起政治鬥爭,最後失敗的還不仍是始作俑者的日人?
 
臺灣曾經出版過幾種中文報刊,到一九三六年日本侵華計劃達到高潮時,都一律被禁刊了,教中文的書房、義塾也全被封閉。但民族精神是壓抑不了的,不信,且看臺灣人民一直在使用著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很多詩社都在繼續活動,很多不公開的書房、義塾也依舊在維持著,各地仍存在有南管、北管等音樂團體,甚至酒館的藝妓也仍在唱著中國歌曲,她們並且表示賣藝不賣身,不願被日本人污辱。極少數賺日本人錢的,都被稱為「番仔雞」;極少數嫁給日本人為妻的,都被稱為「番仔酒矸」,為人所輕視不齒,在臺灣是沒有立足之地的。我曾從戶口簿上搜集材料,做了一個概略的統計,發現在整整五十年間,臺灣婦女嫁給日本人為妻的,為數竟還不能屈滿兩手之指;這與美軍進駐日本後沒有幾年,就生下了十幾萬個混血兒相比,實有天壤之別。
 
再看光復那一天,整個臺灣,無論城市與鄉村,大家都張燈結綵,真誠地慶祝重返祖國懷抱。這種民意的具體表現,確切地證明了臺灣人民對祖國的嚮往與熱愛。
 
看到以上許多事實後,我敢斷言,臺灣人民永遠不會忘記祖國,也永遠不會丟棄民族文化!在日本人強暴統治之下,度過了艱辛苦難的五十年之後,我們全體臺灣人民終以純潔的中華血統歸還給祖國,以純潔的愛國心奉獻給祖國。作為臺灣省一分子的我,禁不住深深感到由衷的愉快!這本回憶錄,就是要以我個人一生的經歷和所參預的奮鬥為例子,來把臺灣人民的這種心情,表現一斑。
 
民國五十六年元月楊肇嘉記

目次

序 洪炎秋
前記
我的童年
走番仔(逃日人之亂)
做了螟蛉子
「老古董」上學
留學日本
被迫讀商校
半工半讀
棄學返臺
百感交織做新郎
極盡鋪張的婚禮
惡作劇的鬧新房
再度赴日
旋又返臺
粉筆生涯
舉辦社會教育
喜慶三重奏
發展女子教育
代理區長
是非不分的檢察官
辭去教職
當了傀儡街長
民族的覺悟
臺灣人民的痛苦
掙脫日人枷鎖
參加請願活動
養父去世
赴日請願
爸爸學生
大學生活
群雄相爭的黨派
臺灣自治聯盟的成立
向單一目標邁進
同室操戈
中川總督
考察朝鮮地方自治
楊清溪飛行壯舉
臺灣大地震
臺灣人第一次選舉投票
回祖國考察
東京退思莊
我能出賣靈魂嗎
臺灣重歸祖國懷抱
我在上海
再度作囚
二‧二八事件
我做了公僕
臺灣實施地方自治
行政區域的調整
改良社會
閒話家常
附錄:《臺灣新民報》小史
一、月刊雜誌《臺灣青年》之誕生
二、《臺灣青年》改名《臺灣》
三、提倡白話文發行《臺灣民報》
四、由半月刊進為旬刊報
五、創立五週年發行一萬份
六、週刊《民報》准在島內發行
七、發刊日報組織「臺灣新民報社」
八、發行日刊《臺灣新民報》
九、《新民報》留下輝煌的歷史

書評

小軒 (2004/01/30 00:00 發表)
讀完這本楊肇嘉回憶錄,除了對他樂善好施襟懷磊落的人品與諸多對台灣的建設感到佩服,適逢近期選舉活動盛行,政見與口水齊飛,很多人一再強調自己有多愛台灣對台灣的貢獻有多大,但其中又有多少人的事功能追得上揚肇嘉先生呢?說大話很容易但實踐很難,或許,有志於愛台灣為台灣付出的朋友,都可以來看看這一本書,看看他的奮鬥歷程心路轉折,他的文字平易近人淺顯易讀,他的情感一片赤誠真摯動人,是值得現代人相互分享的一本傳記故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66 191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