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528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爲因應將來中醫護理之發展,提升護理人員中醫護理照護品質,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於2000年2月2日以衛中會醫字第89001177號函「中醫護理訓練課程」委託台灣中醫護理學會辦理中醫護理專業基礎訓練,《中醫傷科護理學》即是依據該「七學科九學分」訓練課程而編定的教科書籍。
經過各醫學院校護理系代表共識會議決定,基礎中醫護理訓練課程七學科九學分課程認證基準,共要求上課180小時。其中,「中醫傷科護理學」佔一學分,18小時。這是各校授課與各護理師認證的最低要求時數,實際上本科涵蓋範圍極廣,18小時只能粗略了解中醫傷科常用手法或藥物,臨床的見實習也應認真學習,才會明白傷科護理的技術與原理。
本書邀請輔英科技大學、美和技術學院、大仁科技大學等,台灣南部三所著名護理院校曾經接受嚴格中醫護理訓練,而且有豐富教學熱忱與授課經驗的護理系老師共同編寫而成。在彼此熟識且互動良好的情況下,願意共同為提升台灣的中醫護理品質而盡一點心力。我們儘量將中醫護理相關名詞簡單化、現代化,讓學生能很快入門,領悟中醫傷科學之輪廓。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醫傷科學簡史
第二節 損傷的病因與病機

第二章 傷科診斷與治療原則
第一節 中醫傷科與護理推拿診查法
第二節 中醫傷科神經系統診察與特殊診察
第三節 中醫傷科的治療原則

第三章 中醫傷科基本手法應用與練習
第一節 成人推拿
第二節 小兒推拿

第四章 傷科藥物治療
第一節 傷科治療法
第二節 常見傷科用藥

第五章 外治法及其護理
第一節 外治整復手法
第二節 外治法與常用方劑

第六章 傷科手法應用
第一節 損傷疼痛之處理
第二節 美容之推拿保養
第三節 失眠之推拿療法
第四節 生理痛之推拿療法

第七章 練功療護
第一節 練功療護的分類及應用
第二節 局部功能鍛鍊姿勢
第三節 全身練功鍛鍊

參考文獻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醫傷科學簡史
第二節 損傷的病因與病機

第二章 傷科診斷與治療原則
第一節 中醫傷科與護理推拿診查法
第二節 中醫傷科神經系統診察與特殊診察
第三節 中醫傷科的治療原則

第三章 中醫傷科基本手法應用與練習
第一節 成人推拿
第二節 小兒推拿

第四章 傷科藥物治療
第一節 傷科治療法
第二節 常見傷科用藥

第五章 外治法及其護理
第一節 外治整復手法
第二節 外治法與常用方劑

第六章 傷科手法應用
第一節 損傷疼痛之處理
第二節 美容之推拿保養
第三節 失眠之推拿療法
第四節 生理痛之推拿療法

第七章 練功療護
第一節 練功療護的分類及應用
第二節 局部功能鍛鍊姿勢
第三節 全身練功鍛鍊

參考文獻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中醫傷科學簡史
第二節 損傷的病因與病機

第二章 傷科診斷與治療原則
第一節 中醫傷科與護理推拿診查法
第二節 中醫傷科神經系統診察與特殊診察
第三節 中醫傷科的治療原則

第三章 中醫傷科基本手法應用與練習
第一節 成人推拿
第二節 小兒推拿

第四章 傷科藥物治療
第一節 傷科治療法
第二節 常見傷科用藥

第五章 外治法及其護理
第一節 外治整復手法
第二節 外治法與常用方劑

第六章 傷科手法應用
第一節 損傷疼痛之處理
第二節 美容之推拿保養
第三節 失眠之推拿療法
第四節 生理痛之推拿療法

第七章 練功療護
第一節 練功療護的分類及應用
第二節 局部功能鍛鍊姿勢
第三節 全身練功鍛鍊

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1章 緒 論
•了解歷代中醫傷科發展特點與傷科護理關係。
•了解各朝代的傷科代表典籍。
•明瞭護理師參與中醫傷科的發展情況。
•了解損傷的外因與內因。
•明瞭損傷與氣血、津液的關係。
•了解損傷與臟腑、經絡、筋骨的關係。

第一節 中醫傷科學簡史
中醫傷科學的歷史非常悠久,它是中華民族歷代先民在長期與各種疾病對抗之中創造和發展形成的一個獨立學科。
遠古人類使用原始的作業工具與有限的生活經驗來應付自然界的種種災難,扺抗猛獸的侵襲,以獲取必要的食物,同時也逐步累積了原始的醫藥知識。中醫傷科學更是中華民族祖先們在長期生活經驗當中所發展出來的。早期人類居住在山洞以避風寒暑濕,防止毒蛇猛獸,這是早期人類預防外傷的基本措施,但人類在攀爬樹幹、與毒蛇猛獸對抗時,又常常發生外傷。很自然的在損傷疼痛與腫脹部位撫摸、按揉以減輕症狀,經過多次的操作實施,逐漸摸索出一些能醫治創傷疾病的方法,例如痠痛則用理筋按摩手法,對於傷口則用樹葉或草莖乳汁等塗抹,如骨折就用樹枝敷紮骨折的部位。在重複多次的醫療行為中,逐漸發現了一些止血、止痛、消腫、排膿的外用藥物。另外,又在烤火取暖經驗中發明了熨法和灸法,在打製石器與骨器的工具過程中,發現了砭石與骨刺割刺癰瘍等方法。由此可見,傷科學猶如是原始醫學的主要部分。
我們從早期的象形文字可以知道一些古人奮鬥的情形。如「醫」字的框裡頭正是一個人中箭躺進石棺中,右上角的「殳」代表三角形扁狀箭頭,底下的「酉」原本是「巫」字,可能早期各部落是由巫醫治病,其後發現酒精可以麻醉消毒與止痛,所以換成「酉」,因為古時候「酒」和「酉」相通用。另有一種可能是古人發現「酉」代表酉時(17時~19時),是腎經經絡循行最旺的時間,醫療效果可能與時辰有關。

中國最早將醫師分科的時代,可追溯至周朝(約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256年),記載當時人民生活禮儀的著作《周禮》就寫明食醫、疾醫、瘍醫和獸醫等四類醫師,其中瘍醫的任務是「掌腫瘍、潰瘍、金瘍、折瘍之祝藥。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在春秋戰國以至漢朝(公元前722年~公元220年),由於文化、經濟的發達,學術思想也大為開放,使得中國傳統醫學有顯著的進步。從臨床醫學的技術提昇到理論方面的歸納總結,完成了中國醫學《內經》、《難經》與《神農本草經》等經典著作。這些文獻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也奠定了中國醫藥學發展的基礎。

《內經》是中國最古老且最有系統的中醫典籍,系統地記載人體結構、功能、病變、診察與治療等理論。在《靈樞》的〈經水〉篇即清楚記載著「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視之。」而在〈骨度〉篇裏也寫明人體軀幹與四肢的長度與相互比例。整本《靈樞》把中醫有關傷科的基礎理論都作了詳盡的介紹。《神農本草經》也記載王不留行、續斷、澤蘭、地榆等23種用於內服或外用的傷科藥物,可見當時傷科已經有一定的成就和發展。
漢代華佗一直是中國民間恭奉如神的醫師,傳說他用麻沸散麻醉人體以利手術之外,更創立了五禽戲,他仿照虎、鹿、熊、猿、鳥的習性與動作,發明了這一套有利於體育鍛鍊的功法,早已說明醫護人員在照亮別人之前,必須先養好身體,才有足夠的體力「燃燒自己」。東漢末年時期張仲景編著的《傷寒雜病論》更是中國最早的臨床醫學鉅著。他以六經討論傷寒演變,以臟腑藏象討論雜病,把漢代以前的醫學作一個總整理。根據其臨床經驗,創立了理、法、方、藥結合的辨證論治方法並且記載用牽臂法進行人工呼吸急救術。

自魏晉到隋唐五代(公元220~960年)隨著經濟、文化的不斷發展,中醫學更趨向專科化,傷科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如晉代的葛洪編著的《肘後救卒方》就記載了史上最早顳頷關節脫位口內復位方法。對於外傷腸斷裂使用桑皮線進行縫合。另外,他還記載了燒灼止血法,並首創以口對口吹氣法搶救卒死病人的復甦術。

在南北朝時代,龔慶宣著有《劉涓子鬼遺方》(公元483年),本書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外傷科專科專書,對於刀槍損傷和癰疽的診療有很詳盡的記載。隋代巢元方著《諸病源候論》,主要探討各種病症的來源,是中國第一部的病理專書,該書對骨折創傷及其併發症的病源和證候都有很深入的論述,對骨折的處理也提出了很多合理的治療方法。

唐朝孫思邈在其所著的《備急千金要方》當中有記載顳頷脫位(掉下巴)經過手法復位之後,為了能幫助關節功能早日恢復,採用蠟療和熱敷的方法來加強肌腱與韌帶的拉力。另外,他也應用補腎方劑來治療骨髂損傷。公元752年,王燾著《外臺秘要》,大綱分列了創傷重症、骨折、關節脫位、傷筋、內傷和金瘡等章節,確立了創傷的診斷分類。藺道人著《仙授理傷續斷秘方》,強調治療骨折的基本原則是復位、夾板固定、功能鍛鍊和藥物治療。他特別指出,用手法整復骨折之前,必須先用手的觸覺去識別骨折的病況,然後採用牽引、按正的手法;當骨折復位之後,以軟墊置於骨折外部,並另加合適的杉木條作成外固定。對於開放性骨折的處理較以前進步,他採用經過煮沸消毒的水沖洗傷口和骨折片,再進行清創、擴創與復位。該書也首次描述了髖關節脫位分為前脫位和後脫位兩種類型,採用手拉足蹬法來治療髖關節後脫位;他也使用槓桿原理,採取「椅背復位法」來整復肩關節脫位。為傷科的辨證、立法與整復方法等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宋元時期(公元960~1368年)官方的醫事制度分為九科,內有瘡腫兼折瘍科、金鏃兼書禁科。公元1189年,張杲編著的《醫說》當中介紹了骨切開復位手術,並採用腳踏轉軸和用竹管搓滾舒筋的練功方法來促進骨折損傷之後,膝、踝等關節的功能迅速恢復。宋慈的《洗冤集錄》是中國第一部很有價值的法醫學專書,對骨骼結構、型態都有比較詳細的介紹,其中也記載了不少檢查外傷的方法。元朝時期,長期大規模的戰爭促成傷科的發展。公元1345年,危亦林著的《世醫得效方》系統整理了元代以前的傷科經驗,並有很多創新和發展,使骨折和關節脫位的處理原則與方法更臻完備。他認為先服用麻藥,待其不識痛處,方可下手治療,「跌仆損傷,骨肉疼痛,整頓不得。」危亦林介紹了懸吊法整復髖關節脫位,而他也是中國最早採用懸吊復位法治療脊柱屈曲型骨折的醫家。

明清時期(公元1368~1911年)中醫傷科技術與理論不斷充實、提升,接骨和固定方法都有很好的發展,傷科書籍也逐漸增多。明初,太醫院醫事制度分為十三科。傷科分為「外科」和「正骨」兩個專科。公元1406年,朱橚等編著的《普濟方》當中輯錄了十五個部位的骨折脫位,描寫頸椎骨折主張用懸吊牽引復位的正骨技術,並介紹一些整復前臂雙骨折和脛骨骨折的復位手法;對於膝關節脫位、骨折移位和不移位,可用抱膝圈外固定法,另外也收載傷科方劑達1256首。薛己《正體類要》記載治療驗案65則,記載傷科處方71首,主要是介紹跌打損傷的辨證論治。公元1608年,王肯堂著《瘍醫準繩》是醫學叢書《證治準繩》當中的一部,該書對損傷的方劑藥物療法進行了歸納整理,其方藥治療的原則和處方仍持續為後世所遵從。

公元1742年,清代吳謙等著《醫宗金鑑‧正骨心法要旨》系統地整理了清代以前的骨傷科經驗,理論與臨床並重,圖文兼茂,對人體各部位的骨度,內外治法方藥記述都非常詳細。該書把所有的正骨手法歸納為推、拿、按、摩、摸、接、端、提等八類手法。強調手法整治之前要熟識人體骨骼結構,明確診斷,整復之時要輕巧穩準,反對暴力復位。書中使用攀索疊磚法來整復胸腰椎骨折脫位,並建議在腰背骨折部位墊枕,將脊柱維持過伸體位,以維持其復位效果。書中也記載多種固定器具,如對脊柱中段的損傷使用通木固定,下腰部位的損傷應用腰柱固定,對四肢長骨幹的骨折採用竹簾、杉籬來固定等。該書迄今仍然是台灣中醫師國家考試的指定參考書。公元1815年,胡廷光著《傷科彙纂》運用小夾板外固定關節部位的骨折,記載了肱骨髁上骨折,足踝骨折的整復手法和外固定方法。另外也首次報告腰椎過伸性骨折,可用屈曲腰椎的「腹部枕缸法」整復。

中醫傷科學在中國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是人民在長期從損傷及骨關節疾病痛苦經驗所累積的成果,由於滿清末年到民國初年,中國持續處於動亂狀態,社會不安定,醫學文化也停滯不前,中醫骨傷推拿更是瀕於淹沒。五○年代後,大陸重視中醫,中醫得以發展。公元1966年,中國醫藥大學在台灣成立中醫學系,希望將傳統醫學執行人員提至高等教育階段。奈何社會環境未成熟而使絕大多數的畢業生投入西醫行列。中醫不發展,傷科當然得不到重視。台灣的中醫傷科技術遂以市面國術館接骨理筋的方式流傳,此現象更使得其後有心投入傷科研究的中醫系畢業生望而卻步。現今台灣全民健康保險雖然將中醫傷科獨立一科,但是由於給付不多,大多數中醫院所都聘請無基礎醫學背景的傷科助理執行傷科技術,更使得中醫傷科之發展雪上加霜,台灣中醫的傷科遂成為實際作推拿手法加膏藥貼布的理筋推拿科。公元1990年,台灣衛生署公告(衛署字82075656公報)推拿屬於民俗療法,民眾不須接受醫學教育即可應用推拿技術為他人調理身體不適,惟此公告仍屬行政命令,不是法令,許多民俗推拿業者仍可能因政令不清而遭受衛生機關取締。

近年來,中醫傷科越來越受到世界醫界的重視,中國大陸持續大量辦理國際中醫傷科與推拿研習班,將傷科推拿推廣至世界各國。台灣由於施行全民健康保險,民眾患病之後,前往醫療院所診治較無金錢的顧慮,使中醫傷科的患者大量增加。由於衛生制度中,骨科屬於西醫,傷科歸於中醫,即使傷科絕大多數患者屬於軟組織損傷,但脫臼與骨折仍是中醫師的執業範圍,因此各地中醫師公會規定每位中醫師的針灸或傷科再教育,每年至少需要八小時。又根據台灣護理師法,護理師可在醫療院所於醫師指示下執行與協助各種醫療行為,我們認為護理師經過中醫傷科護理學之訓練,有足夠的能力可以參與傷科技術之執行,我們也鼓勵中醫師與中醫院所服務的護理師要用現代科學知識與方法整理、歸納豐富的中醫傷科學,使這項學科與技術適應新的形勢,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5 285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