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地氣圖預測氣候變化的原理和方法(上)(簡體書)
滿額折

地氣圖預測氣候變化的原理和方法(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5 元
定  價:NT$ 210 元
優惠價:8718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提出地球系統運轉的動力根本上源自地核環流。宇宙磁場通過“ 變壓器效應”,引起地外核環流變化。它操縱著地球表層的各種變化(全球變化),也是氣候變化的根本原因。“宇地磁耦合假說”較圓滿地解釋了30 億年來地球大旋回(10⒏年)的原因,也解釋了高原隆起與夷平的原因(10⒎ ~10⒌年)及與其相連的季風系統的演變,亦可解釋10⒋年氣候變化的原因,避免了“米氏理論”的窘境。10⒊~10⒈年的氣候變化與太陽磁場(黑子周長是其衡量指標)關係非常密切,這也符合“宇地磁耦合假說”。由于地殼和地幔對短波磁場的強屏蔽作用,使10o~10-1年的氣候變化與宇宙磁場幾乎無直接關係。此時,地核環流通過地幔熱柱等通道向上傳到地幔的波動,操縱著“地熱渦”等氣候系統而促使短期氣候發生變化。

目次

序言
第1章 緒論
 1.1 氣候系統與地球系統
1.1.1 全球氣候系統的基本特徵
1.1.2 運轉地球系統的能源
 1.2 氣候變化時序的自然分段
 1.3 關於氣候系統行為的三個猜想
 1.4 短期氣候預測的歷史回顧
1.4.1 經驗方法(“物理統計”方法)
1.4.2 大型天氣學方法
1.4.3 數學統計方法
1.4.4 氣候模式方法
1.4.5 地氣圖方法
 參考文獻
第2章 地球系統運轉的動力源——宇地磁耦合假說
 2.1 地球系統動力源的研究歷史回顧
2.1.1 熱
2.1.2 力
2.1.3 磁
 2.2 地球系統的“變壓器效應”
2.2.1 核幔邊界(CMB)特性
2.2.2 輻射帶特性
2.2.3 變壓器耦合效應
 2.3 地球系統的總能量守恆假定與外核環流的總樞紐作用
 2.4 宇地磁耦合假說的證據之一——地球系統巨旋回(10⒏年)的原因
2.4.1 地質構造巨旋回的事實分析 
2.4.2 銀地磁耦合的3億年周期分型
2.4.3 全球地內強經向環流型在地表層的表現
2.4.4 全球地內強緯向環流型在地表層的表現
2.4.5 弱耦合型與聯合古陸
 2.5 宇地磁耦合假說的證據之二——青藏高原的升降與季風氣候突變(10⒎~10⒌年)
2.5.1 高原隆升數學模型的建立
2.5.2 資料及求解
2.5.3 計算結果的驗證
2.5.4 “模式曲線”所揭示的季風氣候突變
2.5.5 海平面升降與地磁極性反轉
 2.6 宇地磁耦合假說的證據之三——米氏周期的成因(10⒋年)
 2.7 大尺度地氣運動的平均特徵
2.7.1 資料與計算方法
2.7.2 土壤導溫率K的計算
2.7.3 土壤熱流值Q的計算
2.7.4 岩石圈中全球尺度熱量水平輸送量級的初步估算
 參考文獻
第3章 10⒊~10o年氣候變化的基本事實和原因
 3.1 1.5萬年來△⒕C濃度的“雙千年波”
 3.2 2600年來黑子周長的變化
 3.3 用太陽活動擬合2000年來的溫度變化
3.3.1 資料處理和數學模型
3.3.2 事實分析
 3.4 黑子周長的年代際變化與中國氣候
3.4.1 “好、壞天時”的劃分標準及劃分結果
3.4.2 好壞天時代與中國旱災的統計相關
3.4.3 “好(壞)天時紀”的劃分及氣候“暖(冷)期”的對比
 3.5 “好(壞)天時”與歷史上的“順(亂)世”
3.5.1 “順世”與“好天時紀”的統計相關
3.5.2 “亂世”與“壞天時紀”的統計相關
3.5.3 “好天時紀”中“壞天時代”的影響
3.5.4 “壞天時紀”中“好天時代”的影響
3.5.5 周朝好壞天時紀的初步劃分
 3.6 近500年地球各子系統年代際演變的相關分析
3.6.1 近600年的scL距平累積值與北半球氣溫和地磁能量的統計相關
3.6.2 日強(弱)段與我國汛期主雨帶位置的關係 
3.6.3 日強(弱)段全球≥7級地震的統計分析
3.6.4 黃河龍頭水庫水量豐枯的年代際變化
3.6.5 高低緯反向變化的可能原因 
 3.7 近百年黑子周長(ScL)對我國天災的操控作用
 3.8 10o年氣候變化的可能原因
3.8.1 西北太平洋強震活動概況
3.8.2 “活躍期”與“平靜期”的劃分標準及劃分結果
3.8.3 “強震活躍期”與El Nino
3.8.4 “強震活躍期”與地球自轉
3.8.5 關於三者基本同步的可能原因
3.8.6 小結
 參考文獻
第4章 制約短期氣候變化的地面氣候系統
 4.1 何謂地氣和地氣圖
 4.2 地形變場與地溫距平場的準等價性
4.2.1 地形變場的分析原理和方法
4.2.2 地形變場的統計特徵
4.2.3 地凸區的移動特徵
4.2.4 地形變場與地溫場的相關分析
 4.3 地面氣候系統主要成果之一——地熱渦
4.3.1 “地熱渦”的定義
4.3.2 “地熱渦”的時空特徵
4.3.3 “地熱渦”中心的地理分布 
4.3.4 “地熱渦”的水平移動
4.3.5 “地熱渦”時空尺度與地震強度
4.3.6 地震出現地點與“地熱渦”的關係
 4.4 地面氣候系統重要成員之二——地冷渦
4.4.1 大地冷渦的標準及統計結果 
4.4.2 冬季大地冷渦與春夏季干旱的統計相關
4.4.3 大地冷渦與其東面干旱區的統計相關
 4.5 關於地(地殼、上地幔)氣耦合的概念模式
 4.6 短期氣候預測地氣圖方法的7條預報規則
4.6.1 地氣圖方法的基本原理
4.6.2 能量頻散規則
4.6.3 相干共振規則
4.6.4 下游阻塞規則
4.6.5 側向抑制規則
4.6.6 駐波不頻散規則
4.6.7 風吹雨斜規則
4.6.8 準半年重現規則(準半年韻律)
 參考文獻
第5章 地震、地熱渦與降水
 5.1 我國的4條地熱渦列與地震和降水
 5.2 冬季亞洲強震與夏季我國東部主雨帶的準同緯性
5.2.1 冬季亞洲的中強震
5.2.2 與中強震相伴的地熱渦和東部地熱渦的中心緯度
5.2.3 表5.1上4組緯度數列之間的統計分析
5.2.4 特例分析
 5.3 全國性旱、震、澇關係的統計分析
5.3.1 全國多雨區面積比的年變化特徵
5.3.2 特干月——開端強震的前兆信號
5.3.3 強震活躍期與多雨區面積比的統計相關
5.3.4 全國性連續多雨時段與強地震的相關統計
5.3.5 “旱震澇”關係的原因探討
 5.4 西北太平洋強震與中國大陸降水
5.4.1 西北太平洋強震與我國東部旱帶
5.4.2 冬春臺灣板緣強震與大陸夏季旱澇分布
5.4.3 臺灣弱震年與江淮洪澇
 5.5 中阿巴熱點強震與我國北方干旱
 5.6 中印緬熱點強震與我國南方多雨
5.6.1 熱點強度的直接指標和間接指標
5.6.2 熱點強度的10⒈年變化及與天文、地球因素的相關
5.6.3 熱點強度的年內變化及其氣候響應
5.6.4 熱點及周邊≥6.5級強震與我國南方多雨季
5.6.5 熱點區強震與全國性多雨的個例分析
 參考文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