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品飲中國(簡體書)
滿額折

品飲中國(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6 元
定  價:NT$ 216 元
優惠價:8718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作為一部茶文化的通識讀物,閱讀和學習中,注意茶文化各個不同事像之間的內在關聯十分重要,這亦是《品飲中國——茶文化通論》為何形成上、下卷體系的原因。上卷編年,以歷史進程為線索,縱向敘述茶文化發生、發展的風貌,并在縱向敘述過程中,著重抓住每一重要歷史時期的茶文化特點加以闡述;下卷紀事,對茶文化事像中具有重大和普遍意義的內容,進行橫向專章的敘述。如此,上、下卷互相呼應,點、面兼顧,內容能夠得以合理安排。

作者簡介

 王旭烽,女,漢族,現為浙江農林大學藝術設計學院、人文?茶文化學院院長、教授、國家一級作家,茶文化學科帶頭人,中國國際茶文化研究會理事,浙江省茶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浙江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杭州中國茶都品牌促進會理事長,國家首批四個一批人才,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浙江省中青年科技突出成就獲得者,2013年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
1990年,王旭烽加入中國民主促進會,2002年、2007年兩度被當選為浙江省民進副主委,2008年當選為民進中央委員、曾為第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現為浙江省政協委員。
1989年從事茶文化研究,其長篇小說《南方有嘉木》獲中宣部1995年度五個一工程圖書獎,第二屆浙江省魯迅文藝獎優秀作品獎,其個人獲第四屆浙江省魯迅獎突出成就獎。2000年,長篇小說“茶人三部曲”前兩部《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圍城》獲第五屆茅盾文學獎。2007年,長篇報告文學《讓我們敲希望的鐘啊》獲中宣部第十屆五個一工程圖書獎。2009年憑借長篇報告文學《家國書》第三次獲中宣部第十一屆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并獲“徐遲獎”。2012年報告文學主義之花第四次獲中宣部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圖書獎,并獲年度女性文學。
文學作品還包括長篇小說《斜陽溫柔》、《綠衣人》、《飄羽之重》,中篇小說集《愛情西湖》,小說集《走向諾貝爾——王旭烽卷》、《曲院風荷》,散文隨筆集《走讀西湖》、《香草愛情》、《英雄美人》、《絕色杭州》、《書香烏鎮》、《西湖新夢尋》等。在歷史與文學之間,她出版了史話類作品《杭州史話》、《走讀浙江》等。長篇報告文學《讓我們敲希望的鐘啊》、《家國書》。大型新編歷史越劇《藏書之家》,昆曲《紅樓夢》劇本。《紅樓夢》(上、下本)獲得第五屆中國昆劇藝術節優秀劇目獎。
在茶文化領域里,王旭烽出版的作品除一百三十萬字的長篇小說“茶人三部曲”之外,著有《玉山古茶場》、《茶者圣——吳覺農傳》;策劃撰稿了茶文化大型舞臺藝術呈現《中國茶謠》及教材《中國茶謠的創意與文化呈現》;領銜創作了學術隨筆集《品茶讀女人》;撰寫了散文集《愛茶者說》、《瑞草之國》、《旭烽茶話》等;為中央電視臺首部茶文化電視專題片《話說茶文化》撰稿。獲得2008海峽兩岸茶文化陸羽獎,茶文化十大貢獻等獎項。
2011年王旭烽編劇的大型新編歷史越劇《藏書之家》和昆曲《紅樓夢》先后在國家大劇院上演。2012年編劇、總導演的茶文化話劇《六羨歌》組建了自己的大學生團隊,登上北京話劇舞臺并獲獎。2013年央視紀錄片頻道六集中國茶文化國際傳播大型紀錄片《茶》撰稿。

名人/編輯推薦

緒論 品飲的意義
中國可以品飲嗎?品飲的是中國的什么?
中國是可以品飲的,品飲的正是博大精深的中華茶文化。
不辨門徑,何窺堂奧,站在馨香襲人的茶文化露院,我們須對其有一個基本的了解。什么是茶文化?所謂茶文化,簡言之:即人類在文明進程中創造的有關茶之物質與精神的綜合形態。茶文化囊括了有關茶的社會與精神功能的所有方面。茶文化的基本精神,胎育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實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精神的組成部分。文化學者張岱年在《論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中說:“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精微的內在動力,即是指導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中華茶文化精神恰恰就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中不可或缺的精華所在,主要特質為天人合一,和諧周正,精行儉德,厚德載物,無私奉獻,雅致美好。可以說,中國文化的基本人文要素都較為完好地保存在茶文化之中。
在此文化土壤中誕生的茶文化學,是一門研究人類在種植、加工、營銷、飲用茶葉過程中所產生的文化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學科。中國傳統茶學,并未將茶的科學與人文屬性分開。8世紀問世的《茶經》開宗明義首句定論:“茶者,南方之嘉木也。”此一言,已然提綱挈領,將茶物質與精神水乳相融的復合形態全然點透。在此,茶既可以理解為地理環境下生長在中國南部的植物,亦可以詮釋為人文語境中文化土壤中生活在南方的象征君子風范的嘉物。
建立在20世紀中葉中國高等教育學科體系框架下的中國當代茶學,由于時代的種種原因,逐漸將茶的自然科學屬性擴展為茶學的主要研究內容。當代茶學歸口于農學,相當一段時期,中國茶中蘊含的重要人文基因漸趨式微。直至20世紀80年代,茶文化在新一輪文化熱中再度崛起,先期在香港、澳門、臺灣的民間興盛,很快波及內地。茶所體現的精行儉德之清廉形象、清新活潑之民俗風味,立刻被主流社會價值觀認同,政府的積極介入亦使茶文化事像日益興旺。水漲船高,高等學府在全社會的茶文化熱中與時俱進地關注茶文化,茶文化作為一門正在建設中的人文與科學相結合的復合型新興學科,由此成為一種可能。
這是一次茶文化的重新出發。作為一門正在新興建設中的學科,茶文化面臨如何進行學科歸類的重大命題。有將茶文化納入文化學之范疇的,有將茶文化納入茶學領域的,有將茶文化納入歷史學的,諸多歸口,不再一一表述。因其學科的綜合特質,茶文化必然與人文及自然學科領域中的農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民俗學、文學、藝術學、哲學、宗教學、美學、心理學、傳播學、醫學等諸多學科相互聯系,相互滲透。筆者結合當下教育實踐,認同茶文化界部分學者的觀點,將茶文化納入民俗學范疇。民俗學是一門針對信仰、風俗、口傳文學、傳統文化及思考模式進行研究來闡明這些民俗現象在時空中流變意義的學科,與發生在我們周圍的各種生活現象息息相關,包含和傳達著重要的文化信息。有關人類茶文化活動的諸多領域,都可作為民俗學的研究對象。當然,隨著茶文化研究的日益進展,我們亦期待隨著這一學科的日趨完善,茶文化能有其更科學合理的學科歸屬。新近傳來的消息,茶文化將有獨立成學科的可能。這無疑是茶文化的絕好消息。
茶與文化結合,呈現出茶文化事像。漢語之“文化”,初始本是“人文教化”的簡稱。漢字甲骨文中的“文”字,就像一個正面站著的人,胸口有一個交錯的圖案,原意為文身,引申詮釋為美好精神的外化,是美德的象征;而甲骨文的“化”字,則為一正一反兩人正倒相對,其意義為轉化、變化,反映了從個人道德的提高,發展到整體人類道德提高的過程①。
《周易》②“賁卦”彖辭言:“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說,自然界的各種錯綜復雜的現象,被叫做“天文”,而人類中間的各種言行舉止、外表體態,分寸進退,則被稱為“人文”。觀察自然界的各種現象,才能知道季節變化,便于在生產生活中做出相應的調整;而細察人類的各種美好的風尚和精神,才能用以教化天下人民,也就是用人的美德去影響人,感化人,讓人的境界得到提升。因此,在中國,“文化”一詞是討論人類社會的專屬語。作為茶文化的發祥地中國,茶文化的實踐者們相信人在造化中所起的作用就是贊天地之化育,而茶文化正是這種幫助天地化育、彌補天地化育之不足的不可或缺的文化。
而作為一門當代新興的學科,西方文化學之概念與方法同樣是茶文化不可或缺的研究武器。西方“文化”一詞源于農作物的種植,發源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文化”被解釋為一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
歷史上東、西方對文化的不同詮釋,必將深刻地影響我們的茶文化研究。東、西方文化理念的融會貫通,是指導當代茶文化得以發展興盛的最佳途徑。
……

目次

序一片葉子里的春天
緒論品飲的意義
上卷茶歷史
第一章華夏遠古的神賜——從自然進入人文的深遠境況
一、茶的自然屬性
二、茶與人類的第一次親密接觸
三、茶樹原產地考
第二章滋潤心靈的初吻——春秋至秦漢的淺啜
一、《詩經》里的“荼”
二、春秋時期的食用
三、戰國末期的飲茶習俗流播
四、自漢而始的茶之詠嘆調
五、巴蜀吹向南國的茶風
第三章輕身換骨的靈丹——魏晉南北朝的茶事品相
一、從自然利用到人工栽培
二、制茶與飲茶方式的形成
三、茶事的“世說新語”
四、詩情畫意寫香茗
五、進入信仰層面的精神品飲
第四章法相初具的唐煮——鼎盛年華的茶文化興起
一、大唐的茶事盛況
二、中華茶文化的確立
三、貢茶、茶稅和榷茶
四、兄弟共飲此盞茶
五、扶桑之國初聞茶香
第五章形神俱備的宋點——橫看宋、遼、金、西夏的時代茶嶺
一、支柱產業的茶葉經濟
二、上得廟堂下得廚房
三、納入邊關政務的茶政
四、茶所滋潤的精神世界
五、宋代茶風與日本茶道
第六章精彩紛呈的沖沏——元、明、清的世俗茶風
一、元、明、清茶事概況
二、茶葉制作的百花齊放
三、從烹茶、點茶到瀹茶
四、簡約與繁華的復調茶韻
五、穿越六百年王朝的茶政
第七章憧憬海外的綠舟——近代的環球茶葉遠航
一、中國茶葉的五個貿易時期
二、17世紀的世界茶葉地圖
三、華茶外貿鼎盛的時代背景
第八章低谷下的薪盡火傳——晚清民國華茶的艱辛跋涉
一、進入現代文明的茶葉生產形態
二、英中茶葉貿易背后的尖銳沖突
三、低谷下的華茶文化
四、艱難跋涉的茶事進程
第九章繼往開來的國飲——共和國的茶之風貌
一、鳳凰涅槃的年代:1949—1966年
二、在冬季等候春天:1966—1976年
三、茶歌的此起彼伏:1977年至當下
第十章21世紀的飲品——世界茶葉地圖
一、世界茶葉經濟概況
二、全球茶文化概況
三、茶文化的精神性與展示性
四、世界主要茶葉貿易組織及茶文化組織
下卷茶事像
第一章茶之道——從一盞茶中品味的人文教化
一、茶道的提出
二、茶道的定義
三、茶道的內容
四、茶道的核心精神
五、中國茶道的影響
第二章茶之政——那副打理茶業的算盤
一、貢茶
二、稅茶
三、榷茶
四、茶馬互市
五、邊茶貿易
六、一口通商的十三行
七、共和國的茶葉政策
第三章事茶者——一生徜徉茶境中
一、中國古代茶圣陸羽
二、中國當代茶圣吳覺農
三、東方茶人
四、歐美茶人
第四章茶之醫——何須魏帝一丸藥
一、茶文化與中醫文化的契合
二、茶的藥理作用
三、茶與養生
四、如何飲茶
第五章茶技藝——事茶的精道與品茶的浪漫
一、制茶技藝
二、烹(煮、煎、點、泡)茶技藝
三、品茶之藝
第六章茶習俗——柴米油鹽醬醋茶
一、祭祀茶俗
二、客來敬茶
三、婚姻茶俗
四、節日茶俗
五、日常生活茶俗
六、茶館習俗
七、民族茶俗
八、國際茶俗集掇
第七章茶文藝——琴棋書畫詩酒茶
一、茶與文學
二、茶與藝術
第八章茶之具——器為茶之父
一、茶具的歷史
二、茶具的種類
三、茶具質地的分類
四、茶具的審美功能
五、國外茶具概況
第九章茶傳習——薪盡火傳的綿延
一、茶葉文獻
二、茶學教育
三、茶文化展示
四、日本茶道的家元承傳
五、其他國家的茶傳習活動
第十章茶旅游——綠香滿路永日忘歸
一、身心游歷在茶之山水之間
二、寺院與道觀中的茶旅游
三、游走在茶館中的興致
參考文獻
后記眾人沏出此盞茶

書摘/試閱



二、中國當代茶圣吳覺農
被譽為當代茶圣的吳覺農先生(1897—1989年)是中國茶業復興、發展的奠基人,是中國現代茶學的開拓者,是享譽國內外的著名茶學家,更是中國茶界的一面光輝旗幟。他為振興華茶艱苦奮斗了72個春秋,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吳覺農茶學思想,為中國現代化茶行業做出了歷史性的偉大貢獻!
1897年,吳覺農出生于浙江茶區上虞豐惠鎮,他從小對茶產生興趣,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殘酷現實,使吳覺農立下志向,立志要革新中國茶業。1919年,吳覺農赴日本留學,專攻茶學,發表了《茶樹原產地考》、《茶樹栽培法》和《中國茶葉改革方準》三篇論文。在25歲時,他便分析了中國茶葉出口的歷史,并從栽培、制造、販賣、制度和行政、其他的關系等五個方面剖析了華茶失敗的根本原因,同時提出了培養茶業人才、組織有關團體、籌措經費、茶稅分配等振興華茶的根本方案。
1922年,吳覺農從日本留學回國,直到1931年才進上海商品檢驗局,開始茶葉專業工作。1935年和1937年,他和胡浩川、范和鈞分別合作出版了《中國茶業復興計劃》和《中國茶業問題》兩本茶學名著和一批有關茶葉生產與對外貿易的重要論文。20世紀40年代,吳覺農學習了前蘇聯早期農業經濟學論,結合中國茶業實際,提出了戰時茶葉統制政策和以后的茶葉統購統銷政策,最后形成了適合新中國成立初期計劃經濟體制需要的比較系統的吳覺農茶學思想(圖3—3)。20世紀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極“左”思潮的影響,對吳覺農不公正的對待,在這長達26年的時間里(1951—1977年),他僅僅發表了1篇茶學論文,即《湖南茶業史話》。1978年之后,年逾80高齡的吳覺農,以中國農學會和中國茶葉學會名譽理事長的身份,熱情滿懷地回到久違的茶葉戰線。1987年,吳覺農發表了他一生中最后一部具有重要學術價值的著作——《茶經述評》。這部被譽為20世紀的新茶經,在茶學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8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