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簡體書)
滿額折

稀缺:我們是如何陷入貧窮與忙碌的(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6.9 元
定  價:NT$ 341 元
優惠價:87297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長期研究窮人和扶貧的過程中,塞德希爾• 穆來納森發現他和窮人的焦慮竟然類似:窮人缺錢,他缺時間。在這一現象基礎上,他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進行了大量的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卻發現了一個存在于世人中間的驚人真相:窮困之人會永遠缺錢,而忙碌之人會永遠缺時間。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證實:這些都是表面現象。因為即便是給窮人一筆錢,給拖延症患者一些時間,他們也無法變得富足和高效。實際上,在長期性的資源(錢、時間)稀缺中,人們已經形成了“管窺”之見,只能看到“管子”之中的事物,雖然這有可能為我們帶來“專注紅利”(短期的富裕或效率),但是從長遠來看,這種“專心致志”反而會讓我們產生“權衡式思維”,不斷增加我們的頻寬負擔——當1元錢的價值在窮人與富人之間產生了巨大差異時,當印度金奈的街頭小販們陷入了無止境的借貸壓力時,當每個人都處在多工處理的“雜耍”狀態中時……最理性的經濟模型和行為方式都會變得不再符合自身的內在邏輯。最終,稀缺會俘獲我們的大腦,漸漸讓我們失去認知能力和執行控制力,變得更加愚笨和衝動。
《稀缺》是《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最推崇的行為經濟學新作,它旨在揭示稀缺心態的各種複雜成因,並提出以“餘閒”牽制稀缺的應對之法。所以,只有對“頻寬”進行合理的規劃和管理,我們才有可能從稀缺走向富足。

作者簡介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Sendhil Mullainathan)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哈佛大學行為經濟學領域重要領頭人。與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等人聯合創立非營利性組織ideas42,致力於利用行為科學幫助人們解決社會問題。
在麻省理工學院,與《貧窮的本質》作者阿比吉特•班納吉等人聯合創立“貧困行動實驗室”,並於2002年榮獲“麥克亞瑟天才獎”。
出生於印度農村,7歲時隨父母移民美國。1993年,獲得康奈爾大學電腦科學、數學和經濟學3個學士學位。1998年,獲得哈佛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

埃爾德•沙菲爾(Eldar Shafir)
1988年,獲得麻省理工學院認知科學博士學位。古根海姆獎獲得者。
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研究領域涉及認知科學、判斷與決策、行為經濟學等。
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彼得• 戴蒙德和著名心理學家阿莫斯•特沃斯基共同開展過“貨幣幻覺”方面的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哈佛大學終身教授、“麥克亞瑟天才獎”獲得者塞得希爾•穆來納森和普林斯頓大學心理學教授埃爾德•沙菲爾強強聯合之作,繼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尼曼《思考,快與慢》之後的又一部行為經濟學重磅新作,《金融時報》2013年必讀十佳商業圖書。
著名行銷及銷售行為專家孫路弘特別編制《稀缺》測試題,引導讀者踏上解決稀缺之路。
首度提出“頻寬=認知能力+執行控制力”概念等式。兩位作者應用了大量實驗室研究和現實調查,他們發現:從商場、火車站,到印度金奈的蔬菜市場,從公司白領、機構成員到拾荒者,所有處在稀缺狀態中的人們,其大腦都會被稀缺心態俘獲,過於專注於“管窺之見”,變得更加笨和衝動,亦即其認知能力與執行控制力會變得低下。
清華大學教授、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浙江大學經濟學教授、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葉航,物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李淼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周濂,福布斯中文網總編輯周健工,財新傳媒主編王爍,《羅輯思維》主講人羅振宇,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思考,快與慢》作者丹尼爾•卡尼曼,暢銷書《助推》作者理查•泰勒,暢銷書《魔鬼經濟學》作者史蒂芬•列維特,暢銷書《全新思維》和《全新銷售》作者丹尼爾•平克,新美國基金會總裁兼CEO安妮-瑪麗•斯勞特,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暢銷書《哈佛幸福課》作者丹尼爾•吉伯特等連袂推薦。

媒體評論
《稀缺》是行為經濟學領域一部了不起的新作。經濟學家穆來納森和心理學家沙菲爾用心理學的實證研究重新解讀了經濟學的核心概念“資源稀缺”,發現貧窮和忙碌並不是簡單地因為缺少金錢和時間,而是一種心態和能力的匱乏。一本《稀缺》,會讓忙碌的人警醒,貧窮的人振作。物隨心轉,境由心生,有容乃大,命由己造!
彭凱平
清華大學教授、心理學系主任

把“稀缺”界定為一個心理問題而不是資源問題,這真是一個奇妙且深刻的視角。正如本書的兩位作者所說,稀缺會俘獲一個人的大腦,使他過於關注稀缺的物件從而失去正常的判斷力,這恰恰會導致稀缺狀態進一步惡化而不是使它得到改善。因此,真正可怕的不是資源的稀缺,而是俘獲我們大腦的稀缺心態。我想,這個結論對所有讀者都將是一個終身受用的告誡。
葉 航
浙江大學經濟學教授、跨學科社會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沒有什麼就嚷嚷什麼,越沒有就越嚷嚷,這是我們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看到的現象。經濟學家塞德希爾• 穆來納桑和心理學家埃爾德• 沙菲爾將我們的直觀感受上升到了理論高度,提出了稀缺會導致認知障礙的觀點。他們的研究給我們帶來的啟發是:如果你想要什麼,不要等急需的時候才去要,而要提前積累。
李 淼
物理學家、中山大學教授

為什麼窮人會更窮富人會更富,拖延症的患者永遠沒時間?針對這一現象,社會學家稱之為馬太效應,經濟學家稱之為稀缺現象,但是所有這些說法都不如心理學的解釋來得妙趣橫生又直指人心,讓人時常產生“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感。
 周 濂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副教授

為什麼稀缺的心態讓我們無法擺脫稀缺?因為處於稀缺中的人們,其心智容量和認知能力受到很大限制,從而導致其行為習慣于應付匱乏。個人如何擺脫財務困境,組織如何重獲時間,社會如何幫助窮人?《稀缺》以獨特的行為經濟學視角,不僅從理論上開創性地分析,而且提供了大量心理與社會實驗小案例,有力地支撐了擺脫稀缺之道。
周健工
福布斯中文網總編輯

天底下只有四種事:重要且急迫的、不重要且不急迫的、不重要但急迫的、重要但不急迫的。人們不大會在前兩者上犯錯誤,但經常會在後兩者上犯錯誤:被急迫但不重要的事情占去有限的注意力“頻寬”,而忽視了重要但不急迫的事情。讀完《稀缺》後就可以避免這個錯誤。
王 爍
財新傳媒主編

我們的肉身剛剛步入富足時代,但我們的精神還滯留在稀缺的恐懼之中。窮人思維,植根于人類的基因。率先用理性擊碎它的人,也將率先獲得身與靈的富足。
羅振宇
《羅輯思維》主講人


塞德希爾•穆來納森是著名經濟學家,埃爾德•沙菲爾是著名心理學家,《稀缺》就是他們強強聯合的佳作。他們將科學的嚴謹和人文的獨到巧妙地融為一體。在《稀缺》一書裡,直覺與理性實現了完美契合,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
丹尼爾• 卡尼曼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思考,快與慢》作者


這是一個必勝組合。一位行為經濟學家,一位認知心理學家,他們都是各自領域內著名的領導者。讓他們富有創意的頭腦相互碰撞。從中得到的,就是一本充滿原創思想和精彩觀點,具有高度可讀性的著作。一位想要在大型律所升遷為合夥人的單身母親,與一位用一半收入支付利息的農民有何共同之處?答案就是稀缺。讀一讀這本書,就能驚奇的瞭解到稀缺對我們所有人發揮影響的途徑。
理查•泰勒
芝加哥大學行為決策研究中心主任,暢銷書《助推》作者之一


《稀缺》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書,充滿新思想、精彩的故事和深入淺出的道理,很可能會改變你的生活方式。
史蒂芬•列維特
暢銷書《魔鬼經濟學》作者


《稀缺》一書將故事與研究成果通順的結合為一體,告訴我們,感覺自己擁有的比需要的要少,這種情況會縮窄我們的視野,扭曲我們的判斷力。這本著作對個人發展和公共政策都有極大的參考意義。
丹尼爾•平克
暢銷書《全新思維》、《全新銷售》作者

塞得希爾•穆來納森和埃爾德•沙菲爾告訴我們,稀缺的邏輯,無論貧富、受教育程度高低、亞洲文化、西方文化、拉美文化還是非洲文化,都同樣適用。作者給出獨到觀點,可以幫助我們改變個體行為,同時也為公共政策的制定開拓出一片全新視野。令人振奮的成就!
安妮-瑪麗•斯勞特
普林斯頓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新美國基金會總裁兼CEO

目次

贊 譽
《稀缺》測試題
引 言 資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態
 
第一部分 稀缺心態是一切稀缺的根源

第1章 專注的“得”與管窺的“失”
資源稀缺換來了專注與回報
專注紅利
管 窺
管窺所導致的忽視
管窺負擔

第2章 頻寬負擔會降低人的智商
“ 雜訊”干擾了我們的思想
頻寬負擔1——認知能力
頻寬負擔2——執行控制力
收割前後的印度農民
其他形式的稀缺
稀缺,完全不同於壓力和憂慮
稀缺讓人變笨和更加衝動

第二部分 貧窮和忙碌是如何讓“頻寬”變窄的

第3章 裝箱、餘閒和權衡式思維
權衡式思維
餘 閑
窮蜜蜂與富泥蜂
餘閒心態下的購買行為
沒有餘閒時犯錯,後果很嚴重
稀缺的本質就是沒有餘閒

第4章 行為經濟學告訴我們的道理
50美元,在窮人和富人眼中的價值不一
知覺的相對性
1美元的真正價值
識 解
機會成本

第5章 借用與短視
管窺與借用
《家庭問答》的啟示
忽視未來
無力規劃

第6章 稀缺陷阱
停不下來的雜耍
逃 離
問題的根源
餘閒,應對突發事件的利器
貧窮始於富足
孤獨就是社交稀缺
改變心態,逃離稀缺陷阱的唯一希望

第7章 窮人為什麼窮
“最後一公里”問題
無能可以導致貧窮,貧窮也可以導致無能
大腦自由才能成為合格家長
窮人缺錢又缺頻寬
頻寬負擔導致智力下降


第三部分 如何從稀缺走向富足

第8章 如何讓窮人擺脫貧窮
包容窮人的不當行為
讓“警報”來得更早些
節省頻寬的方法才是好方法
頻寬可以構建
扶貧是個長期專案

第9章 如何解決組織中的時間稀缺
餘閒的重要作用
餘閒,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
4.45 倍!火星探測器的教訓
用餘閒對抗救火陷阱
亨利• 福特的時間管理智慧
“紅花”日本料理的啟示
“舍維斯”的餐桌管理經驗

第10章 如何應對日常生活中的稀缺
把重要事情拉入“管子”視野中
讓“疏忽”等同“默許”
保持警覺
找准關聯行動時機
節約利用頻寬
在頻寬充裕時行動
為頻寬不足的人提供便利
從富足起步
以餘閒應對突發事件

結 語 規劃和管理好“頻寬”,稀缺問題就會迎刃而解
譯者後記

書摘/試閱

管 窺
2005 年4 月23 日晚上10 點,美國阿馬里洛消防隊的布萊恩• 亨頓( Brian Hunton)接到了他這輩子的最後一次報警。有些報警不過是虛驚一場。而有一些,就像這次南波克街一處民房發生火災的情形,卻真實得令人害怕。一般情況下,消防隊員們事先都無從瞭解事態的嚴重情況,所以他們必須認真對待每一次報警。每次警報都相當於一次消防演習,消防隊員們必須立刻從放鬆狀態調整到應對火災的戰鬥狀態。他們不僅要迅速趕往火災現場,而且還要全副武裝,準備與熊熊火焰決鬥。對於其中的每一個步驟,消防隊員們都要不斷演習,不斷優化。就連穿衣服這件事情,都要經過反復訓練,以保證能在最短時間內做好。不過,所有努力都能得到回報。收到報警後的60 秒內,亨頓和其他消防隊員就已經穿戴整齊——褲子、外套、面罩、手套、頭盔和靴子一件不落,並跳上了消防車。
如果不是消防業內人士,就很難理解亨頓的死因。他並沒有因火焰灼燒而殉職,也不是因為吸入了煙霧,更不是因為房屋倒塌。事實上,亨頓在去往火災現場的路上就出了事。消防車在飛馳向南波克街時,遇到了一個急轉彎。在全速轉彎時,消防車的左後門忽然被掀開了。亨頓摔出了車外,頭部撞上了馬路牙子,巨大的衝擊力導致他頭部遭受了嚴重的外傷。兩天之後,亨頓離開了人世。
亨頓的去世充滿了悲劇色彩,因為這種事情本來是可以避免的——如果在車門不小心被掀開時,他身上系著安全帶,那麼他最多也只是會受點驚嚇,不會因此而喪命。
亨頓的悲劇令人扼腕,但類似的悲劇還有很多。據統計,消防隊員在車輛事故中喪生的概率排行第二位,僅次於心臟病。1984—2000 年期間,機動車相撞引起的事故,在消防隊員的死因中占到了20% ~ 25%。在這些事故中,79%的消防隊員死於沒有系安全帶。雖然我們無法確保消防隊員的人身安全,但如此看來,只要隨手系上安全帶,就能挽救許多人的生命。
消防隊員們對這些統計資料並不陌生,因為安全培訓上總是在反復強調。亨頓在去世前一年,剛剛拿到了安全課程的畢業證。美國消防管理局(U.S.Fire Administration)副局長查理• 迪金遜(Charlie Dickinson)於2007 年曾這樣寫道:“據我瞭解,消防隊員們在駕駛機動車時,沒有不系安全帶的。而且我也瞭解到,沒有哪位消防隊員不會去提醒自己的家人系安全帶的。所以說,消防隊員們竟會因為從消防車中被拋出去而喪失寶貴的生命,到底是怎麼回事?”
原因就是,接到報警之後,消防隊員們直面的是時間稀缺問題:他們不僅要迅速地跳上消防車,趕赴火災現場,而且還要在抵達現場之前做好諸多準備工作——他們要在路上制定出消防策略;他們需要利用消防車上配備的電腦來研究起火建築的結構和佈局;他們需要制定出進出火災現場的路線;還要計算出所需水龍頭的數量。所有這些,都要在抵達現場之前的短暫時間內完成。
雖然消防隊員們非常善於管理這種時間稀缺——他們能在幾分鐘之內就趕到較遠的火災現場,收穫巨大的專注紅利,但想獲得這種紅利卻要付出代價。
專注於某一事物就意味著我們會忽略其他事物。想必我們都有過這樣的體會:當我們沉浸在一本書或一部電視劇中時,身旁朋友提出的問題我們往往會充耳不聞。可見,專注同時也會將其他事物排除在外。所以,我們可以說稀缺令人“專注”,也可以說稀缺導致我們有了“管窺”之見——只能一門心思地專注於管理手頭的稀缺。
關於攝影技術,蘇珊• 桑塔格(Susan Sontag)曾寫過這樣一句名言:“攝影就是將景物裝入框內,而框入一些東西就意味著其他景物會被排除在外。”管窺就是人們對這種體驗的總結與融匯。
我們瞭解到,消防隊員們不僅要專注於如何全副武裝地準時趕赴火災現場,而且還要用管窺心態來對待任務——與任務不相關的想法都會被忽略。在亨頓的例子中,被忽略的就是消防車上的安全帶。管窺現象會出現在所有人身上,並不局限於消防隊員,而消防隊員沒有系安全帶,也可能是有其他原因。但從未在你腦海中閃現過的安全帶,是永遠不會被系上的。
專注具有積極意義:稀缺會迫使我們專注在迫近的重要事情上;管窺則是消極的:稀缺導致我們有了管窺之見,讓我們忽略了其他可能更重要的事情。

4.45倍!火星探測器的教訓
1998 年12 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將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火星任務負載著人類數百年來對這個星球的嚮往。火星與我們的距離如此之近,體積與地球非常相似(就連一天的時間長短都差不多),雖然存在生命的可能性不大,但卻很想讓人一探究竟。探測器本身不太可能取得什麼重大發現,但它起到了先鋒作用,能為將來載人登陸火星的任務提供寶貴資料。火星探測器的發射,是這項價值1.25 億美元項目的頂點,是專家們數萬個小時辛勤努力的成果。發射升空後,火星探測器按計劃進入了臨近火星的固定軌道,在那裡執行資料搜集工作。
將衛星置於某個行星的固定軌道,是一項頗為棘手的工作。衛星越接近行星,重力作用就會越大,很可能會被吸進去。如果衛星速度過慢,重力作用就會令其墜毀於行星表面;而如果衛星速度過快,重力作用就會變弱,則會導致衛星在行星周圍逆方向滑行。只有在正確的速度和角度上,重力作用才能夠剛好將衛星安置於固定軌道上。可以想見,確定恰當的速度,需要極為複雜而精密的計算工作。隨著探測器接近火星,點燃反向推進器的任務就變得緊急起來(以便將速度降下來),而減速的時機和尺度又要能恰好讓探測器落入火星軌道之中。信號從地球傳到火星需要10 分鐘,因此所有程式都要事先被安裝好。地面控制人員能做的,只有等待和(延時)傾聽。所幸,寂靜的宇宙空間並不會出現什麼意外。天體物理學的計算結果非常精准,是地球上的工程師們所望塵莫及的。
1999 年9 月23 日,火星探測器發射升空9 個半月後,終於到達了火星,開始執行進入程式。執行程式時,探測器位於火星背面,這種位置關係會致使地面和衛星失聯幾分鐘。但隨後,真正的麻煩出現了:時間一秒秒地過去,按計劃探測器早就應該重新繞到火星前面,但地面人員卻收不到衛星的任何信號。人們的希望也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泯滅。最終,地面工作人員只得假定火星探測器已經墜毀。
如此重大的事故發生後,必然要進行詳盡的調查。究竟發生了什麼?為什麼NASA 將之定性為墜毀事故?如果事前做了哪些工作,就有可能避免事故的發生?應該將責任歸咎於誰?故障,尤其是複雜系統的故障,通常存在許多方面的原因。而在這場事故中,罪魁禍首既有很高的報導價值,又非常顯而易見。真正的元兇在於,反向推進器的“火力”太過強勁。但最值得深思的是,反向推進器點火的級別——NASA 計算出來的點火期望值與實際值的比率,是一個為人所熟知的奇特數字:4.45。這個數字是公制與英制換算時的係數。所以,令人難堪的錯誤很快就浮出了水面。
火星探測器這種衛星通常是由幾家分包商逐塊完成的。負責制造推進器的公司,以英制的磅為單位理解接收到的資料;而負責制造中央處理器的另一家公司,則以公制的牛頓為單位發送資料。所以,每次處理器發出“X”時,推進器製造商都將之理解為“4.45 倍的X”。(比如處理器發出的資料為10,意思就是10 牛頓,但推進器卻將之理解為10 磅,相當於44.5 牛頓。)結果,探測器減速過度,沒能逃過火星引力的吸附。對於如此規模的專案來說,這種荒唐的錯誤不僅可笑,更會帶來嚴重的後果。
失誤是無可避免的,NASA 的工程師當然瞭解這一點。這就是為什麼在火星探測器發射前他們要進行數不清的核對總和測試工作的原因。那麼,究竟發生了什麼?原來,在探測器發射之前的幾個月,噴射推進實驗室的整個團隊都落後於工作進度一大截。實驗室的人手太少,無法將關注力全部投入專案細節中,等他們發現問題時,已經太晚了。每個人的工作進度都落在時間表之後,而處於救火狀態的公司,總是會為新專案分配小團隊——大部人馬都在忙著撲救最近的一場大火。而航空航太領域的工程師們所面對的截止日期是確定的,不像其他行業那樣可以往後推。天體軌道決定了發射日期、火星和其他天體的位置,只能給衛星發射留下很短的視窗期。在天文日曆問題上討價還價根本是
不可能的。
迫近的截止日期使得工程師們只能加班加點地趕工,同時也使他們產生了管窺心態。人們專注的問題是,確保發射日期前完成所有工作。與此目標沒有直接關係的事項,全部被擱置下來。而事實證明,這些事項後來也沒有人再去過問。4.45 的錯誤,就這樣發生了。在發射之前,工程師們自身搜集到的資料就表現出了一些不對勁——他們注意到了前後不一致的現象,但要想找到原因,就意味著龐雜的待辦事項中會再平添一項。他們還沒有去做的事情太多了,不是每件事情都能做到。對明顯的前後不一致進行源頭追溯,就是給自己多增加一份新任務。另一件受牽連的事項,就是推進器和處理器的聯合模擬。如果在發射之前進行了聯合模擬,就能使問題直接地暴露出來。為了趕時間,團隊犧牲了常規的檢查與測試,忽略了提示問題可能存在的信號。現在,我們能清楚地看到,悲劇就是由管窺心態所引發的,而這種關聯具有緊密的邏輯關係。
這並非事後之見。一份於墜毀發生之前被提交的NASA 噴射推進實驗室報告,就反映出了問題的關鍵。報告顯示,專案一開始的落後(可能是由於人手不夠),會導致團隊在遇到問題時選擇走捷徑。團隊成員每天都要加班加點,錯誤肯定會存在。最初的落後會導致更多的低效現象。而更嚴重的是,關鍵的監測也會被忽略,因為這些活動在當時看來根本沒有那麼緊迫。顯然,這份報告預見了導致力學單位混淆和墜毀事故的工作模式。
這不僅僅是落後於工作進度表所引發的徵兆。火星探測器事故調查人員在完成技術分析之後,轉而繼續去尋找事故的組織因素。他們發現,其中一個原因就是,NASA 之前一直標榜的是“更快、更好、更廉價”的口號。這一口號將重點放在了成本節約和進度縮減上。正是這種工作作風,致使團隊工作的時間出現短缺,並產生了管窺心態。之後,工作人員便開始對一些事項進行有意識地忽略。在火星探測器的案例中,工程師們忽略的是關鍵的檢測,因為這些檢測雖然重要,但並不緊急。當時,工程師們手頭最緊迫的任務就是將探測器準時發射升空,考慮到這項任務的緊迫程度,檢測工作就只能靠邊站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97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