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回憶我自三十二年去印度,留印十年間,寫了有關印度的文宇,已經不少。一到印度,就寫了一篇題名「印度行」的遊記,發表在旅行雜誌上。以後績有詩文發表於國內報章雜誌及加爾各答的印度日報。自三十六年所撰「印度歷史故事」一書完稿,蒙羅大使志希賜序介紹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便續有「聖雄甘地傳」及所譯「奈都夫人詩全集」、「印度兩大史詩」、加里陀莎戲曲「莎昆妲蘿」等書在港滬兩地印行。四十一年冬,在泰戈爾所創辦的印度國際大學完成了「印度三大聖典」,(現在華岡出版部三版)才應錢師賓四之召離印赴香港新亞書院執政,講授有關印度文化的課程,在港期間,曾為民主評論、人生雜誌寫過好幾篇有關印度文化論文。返臺後回外交部工作,也仍在國立臺灣大學、師範大學兩校兼課,講授印度文學。因此續有「泰戈爾詩集」、「泰戈爾小說戲劇集」(與內子普賢合譯)「印度文學欣賞」、「黛瑪鶯蒂」、「普雷姜德小說集」(與長女榴麗合譯)在港臺兩地出版。(內子另有「中印文學關係研究」,長女另有「印度古今女傑傳」等書出版)並續寫有關印度文字單篇在港臺兩地報刊發表。但四十八年奉派駐菲律賓大使館工作後,興趣轉向詩經的欣賞與研究,僅在華僑師專作了一次有關印度的演講,和為泰戈爾百年誕辰寫了三篇紀念泰戈爾的文字。
六十三年退休時,我已患各種老年慢性病,住榮民醫院醫治,也未曾斷根。於是每日靠登山散步及蒔花種竹以消閒。去年病劇時,除服藥及食療外,醫囑早起早睡,不可磨夜,不可爬山,不可操勞,少用腦筋,並禁止作研究性的看書寫稿。因此東吳大學邀請我去作一次有關中印文化關係的學術演講,內子已代應允,我也始終拖延著。今年三月,似已康復,那料去東吳演講準備講稿時,已覺不適,講完後整理講稿給幼獅月發表時,竟又胸口作痛,繼之以嘔吐不止,又不支而臥床。自分此後不能再寫學術研究論文,遂結集三十年來所寫有關印度文化論文的殘稿,選用十八篇,仿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書名,名曰「印度文化十八篇」洽東大圖書公司出版。因不是有系統的撰寫,其間內容重複之處,一定很多;但亦不宜刪除,尚請讀者見諒!
六十五年六月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