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SARS風暴席捲全台時,第一線的和平醫院醫護人員跨越封鎖線,大喊「我們不要等死!」、「我們不想感染SARS!」政府與媒體卻以「防疫脫逃視同抗命」、「醫護人員有救人的責任」等理由大加撻伐,究竟孰是孰非?

政策與制度到底出了什麼問題,造成護理界人力短缺、低薪高壓長工時的糟糕環境?當我的親朋好友入院,能否得到適當的照護?

女人只要月經來就愛生氣?有週期性的情緒障礙?天生就是不理性的生物?當「經前症候群」、「更年期」、「骨質疏鬆症」成為大眾皆朗朗上口的醫學名詞,女人的身體成為醫學凝視與規訓的對象,一旦懷孕,更要焦慮自己是否會生出「唐寶寶」或「遲緩兒」,自我監控儼然成為應盡的義務。但你知道這些疾病定義與篩檢標準是如何訂出來的、有何潛在意圖嗎?

精神疾病被稱為21世紀的流行病,但「憂鬱症」、「創傷後壓力疾患」、「精神分裂症」究竟是如何診斷的?「舉世皆然」的診斷標準真能適用於所有文化?除了吃藥與住進精神病院,我們是否有其他選擇?

護理工作與醫療技術並非完全中性客觀,時常受到政經社會變遷、性別、階級與權力等因素影響。不論你是醫護人員還是一般民眾,在生老病死的人生必經過程中,都會與此領域有所接觸。本書呈現出護理、醫療科技以及我們所身處的社會相互形塑千絲萬縷的關係,在遵從各界專家與媒體的建議之前,你或許可以先翻開這本書。

作者簡介

主編
盧孳艷
美國密西根大學護理學博士。曾任國防醫學院護理學系副教授、中國醫藥大學醫學院護理系副院長兼系主任,現為國立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教授,並兼任臺灣護理人員權益促進會理事長。研究專長為婦女健康、醫療科技與性別、社區護理,以及跨文化護理。

蔣欣欣
現為國立陽明大學護理學系教授,並擔任國際團體心理治療學會理事、中華團體心理治療學會常務理事、以及台灣生命倫理學會理事。專長領域為團體治療、質性研究法、遺傳諮詢倫理、護理倫理學、精神衛生護理學、護理教育等。著有《不施行心肺復甦術的倫理議題》、《台灣護理:研究倫理議題與困境》、《護理照顧的倫理實踐》等學術專書,以及有關產前遺傳諮詢、安寧緩和療護、感染SARS醫事人員等議題之中英文期刊論文七十多篇。

林宜平
原本念心理,到美國念教育,回到台灣之後改念公衛,現在是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近年來的研究主題是科技爭議與健康風險,以及嘗試結合公共衛生、性別研究和科技與社會研究。

作者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王秀雲(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STM〕研究中心副教授)
尤素芬(義守大學醫務管理學系助理教授)
安勤之(台灣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生)
吳易叡(英國牛津大學衛康醫學史中心博士候選人)
吳燕秋(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
林宜平(陽明大學科技與社會研究所副教授)
林修雯(台北市康復之友協會附設清新坊長青關懷中心主任)
林雪貴(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博士生)
范國棟(麻醉科醫師)
翁裕峰(成功大學醫學、科技與社會〔STM〕研究中心兼醫學系助理教授)
陳嘉新(雙和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醫學人文科助理教授)
張淑卿(長庚大學醫學院人文及社會醫學科副教授)
曾凡慈(輔仁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楊舒琴(萬芳醫院護理部督導)
蔡友月(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助研究員)
蔣欣欣(陽明大學護理學系暨研究所教授)
盧孳艷(陽明大學臨床暨社區護理研究所教授)

名人/編輯推薦

各方推薦(依姓氏筆劃)
王秀紅(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兼院長)
李孟智(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院長)
李佳燕(前高雄市婦女新知協會理事長、家醫科醫師)
吳易澄(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
陳月枝(台灣大學護理學系名譽教授暨兼任教授)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秘書長)
傅大為(陽明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兼院長)

這可以說是第一本將護理融入社會的不同觀點,提出多元面向的辯證與論述。討論的議題,亦廣泛涉及醫療、社會、歷史、性別、倫理、科技、政策的辯證。——王秀紅(高雄醫學大學護理學院教授兼院長)
這本書完整地呈現了護理與社會大環境的關係。身為一位護理人員,看過本書,我相信一定能增廣自己的專業視野,對「人」或「病人」有不同的看法。——陳月枝(台灣大學護理學系名譽教授暨兼任教授)
本書涵蓋了醫療史與護理史,醫療管理、醫護勞動、WHO的精神衛生、醫院診所、社區、乃至離島原住民領域的精神心理衛生研究,以及篩檢技術、DDT、保健食品等STS與社會學的議題。十分紮實、且又易讀。——傅大為(陽明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教授兼院長)

護理乃照護、同理心與陪伴之最佳典範,故護理專業人力之培養應涵蓋以人為中心之身、心、靈、社會層面相關知識、態度與技能的全方位教育和訓練。本書由醫、護、人文、社會學者專家齊聚一堂,展開世紀對話並演繹創新思維,打造出學子最佳教材,特此推薦也。——李孟智(行政院衛生署台中醫院院長)

在醫療、健康與人的三角關係中,本該成為中心的「人」,卻一向被壓縮到讓人視而不見,而護理是在醫療照顧中,使「人」浮現的樞紐。這樣的跨界思索、打破慣性的思維,所有關心醫療者都應該捧讀。點亮所有健康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之眼,張眼看到健康維護和每個人的性別、種族、文化、心理與社會糾結的層層關係。而因為看到了人,醫療照顧才有存在的價值,健康得以自我與他我完整呈現。——李佳燕(傳家家庭醫學科診所醫師)

目次

推薦序(一) 跨界的思維╱王秀紅
推薦序(二) 重新看見病「人」╱陳月枝
推薦序(三) 串起社會、性別與技術的另一條軸線╱傅大為
主編序 跨界之對話╱盧孳艷
導讀 醫療科技與護理臨床實作之相遇╱盧孳艷

第一篇 技術與護理
1 護理技術與專業認同:歷史面向的分析╱張淑卿
2 護理人力市場╱范國棟
3 緊急防疫與醫護職業安全衛生保護:以SARS期間和平醫院封院為例╱翁裕峰、尤素芬

第二篇 性別與身體
4 骨質疏鬆超音波篩檢之身體規訓╱盧孳艷、林雪貴
5 台灣婦女停經的身體政治╱楊舒琴
6 戰後婦女墮胎技術選擇的轉變(1945-1960s)╱吳燕秋
7 子宮切除的歷史︰醫療知識、性別與女人的經驗╱王秀雲

第三篇 精神心理衛生與社會
8 社會變遷與跨文化精神醫療:以達悟族精神失序者的疾病歷程為例╱蔡友月
9 醫學凝視與女性身體:從歇斯底里症到經前症候群╱陳嘉新
10 精神醫學診斷戰後分類及標準化的歷史:以世界衛生組織的跨國計畫為例╱吳易叡
11 會所經驗對社區精神復健社工的挑戰╱林修雯

第四篇 倫理與政策
12 唐氏症母血篩檢技術網絡╱蔣欣欣
13 對蚊子宣戰:以噴灑DDT根除瘧疾的社會世界研究╱林宜平
14 台灣保健食品的社會學分析︰政策、產業與中草藥╱安勤之
15 「看見」遲緩風險:嬰幼兒發展監管的技術與政治╱曾凡慈

附錄1 相關法案及網站
附錄2 醫療機構醫護人員配置相關規定
作者簡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05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