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人間隨喜(簡體書)
滿額折

人間隨喜(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  價:NT$ 228 元
優惠價:87198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商品簡介

薛仁明編著的《人間隨喜》收錄作者近年來在兩岸報刊發表的專欄文章,這些文章因目光犀利或直中心懷,逐漸引起熱議,影響不俗。
《人間隨喜》分為六輯:“躁郁時代”、“臺灣現場”、“志士修行”、“禮樂文明”、“文化興邦”、“教育之道”,令人嘆服地指出當今知識分子受困于理論牢籠、整個社會困頓于產業膨脹的現實及其深層成因,并指出這些問題如何造成精英階層與民間大眾的脫節,如何又殃及教育疾重疴沉;同時,作者又基于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生命實感,給出走脫困境的可行之路,他的文字以士者情懷,允諾了一個安穩的現世,喜氣的人間。

作者簡介

薛仁明,一九六八年生于臺灣,系福建漳州長泰縣山重村薛氏來臺之第十二代。父親薛阿客,工人;母親薛蔡蓮種,工人;兩人均未受過學校教育。

臺大歷史系、佛光大學藝術學研究所畢業。臺南一中二年級開始,長期困惑于安身立命之道,十八歲時且因之休學半年。十九歲開始,有心于儒釋道三家。一九九三年起,長居臺東池上鄉下。關心的焦點,是文化之重建與生命之修行。

著有《胡蘭成·天地之始》、《萬象歷然》。二〇一〇年年初,開始在臺灣最重要的文化版面《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及《聯合副刊》,接連進行孔子書寫,目前。此系列文章仍持續登載中。

名人/編輯推薦

薛仁明編著的《人間隨喜》尤為難得之處在于,作者無論觀察社會,針砭時弊,還是描摹世情,兼說文藝,皆從中國傳統的母體出發。他寄身傳統二十余載,終能與之相感相親;于是他談傳統,能真切,能動情,能與生命相激蕩,與現實相對應。他還原出我國傳統最為光明且親和的一面,如日出山谷,氣象一新;如鄉音悅耳,安穩人心。

編者:本書的一篇文章,題目叫做《躁郁時代》,寫作緣起是作者與您在臺灣的一場對談。這篇文章似乎敏銳地摸到了當今的時代癥候,因為躁郁不安是時下普遍存在的社會心態,像流行病一樣幾乎波及每一個人。請問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林谷芳:用一句簡單的話講,人心之所以躁郁,是因為所求未遂;所求不能達到,自然產生焦躁。現代社會這一現象尤為突出,是因為社會對于欲求給予的是鼓勵態度。人們從小接受的教育,以及時代氛圍,都認為加法是天經地義要被肯定的。究其原因,不只是物質文明的發達,不只是當今處在資本主義時代,還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近代以西方為主導的文明發展,自文藝復興時期人文主義勃興以來,對人的欲求就一直作正面的看待,使其變得越發天經地義。可是被不斷刺激起來的欲求一旦得不到滿足,就會導致躁郁。
欲求膨脹,在西方其實還沒有那么嚴重。在西方,雖然基督教和人文主義于歷史上沖突不斷,但每當人的地位被放大,神和原罪系統都會起到制衡作用,在社會中形成穩定的力量。因為觀照到原罪和人自身的不足而產生的謙卑,一定程度上始終是西方非常根柢的性格。而在中國,由于西方文化居于強勢,西化即被等同于現代化,我們不可避免地被卷入資本主義化和物質文明發展的浪潮里。在這個過程中,因為我們沒有西方的宗教機制和文化土壤,再找不到自己的解決辦法的話,所帶來的問題就會更為嚴重。
無論西方式的現代化進程帶來多少弊病,都不可能再倒退回去。那么該怎么辦?一方面,是從大的方面,即社會機制的改造人手;另一方面,其實我們每一個人可以從時代環境里抽離出來,回到“不與萬法為侶”的主體,做到自足——社會還沒有壓縮到連這個空間都沒有。當社會所有的機制和思想都在肯定外求的合理性,告訴我們只有在社會網絡里生命才有意義的時候,其實你永遠擁有生命的自由,在這里你可以找到生命的安頓。
所求未遂導致躁郁,如今在知識分子身上體現尤為明顯。為什么?因為他們更容易把自己的欲求擴充到極致。所謂齊家、治國、平天下,實際上也是欲求。如果這種向外的欲求不能被一種生命丘壑所承擔,就會帶來心理失衡。為什么很多知識分子會酸腐,會憤世嫉俗。會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這樣的話,就是因為欲求得不到實現而產生了心理落差。最近在大陸,機制問題成為公共知識分子的主要議題,這是社會轉型的必然現象,也有其正面功能;但機制的改造和人心的觀照,這兩方面應當取得平衡,過分聚焦一個,都可能適得其反。
編者:您講到知識分子,就關涉到本書引起熱議的一篇文章,《我讀大陸讀書人的臉》。文章指出大陸知識分子過度關注制度方面的問題,問題能解決到什么程度不好說,但立即能從他們身上看到的一個效應是,這些人越大聲疾呼,心態就越不平衡,結果可能是離他們理想的安穩社會越遠。
林谷芳:對這篇文章,其實我有些保留看法。仁明比我有更多儒家的味道,所以他筆下會傾注更多的社會關注;為了強調他自己的觀點,雖然他知道不是所有人都如此,但還是用了一個全稱的語氣——“大陸知識分子”,這也是為什么該篇文章在大陸會引起強烈的反彈。但拋開這一點,把它當做多數樣態來看,那么大陸知識界確實存在著這樣一個氛圍。
公共知識分子關注的社會議題,比一般常民百姓要廣。按理說,應該是看得越廣的人,心胸也越寬闊。但如果關注的議題很大,甚至無限延伸,而心胸卻沒有隨之廣大,反倒容易比一般人更加焦躁。知識分子因為關懷公共議題,因為比常人看得遠而有憂慮,本是常態,但不能過甚。所謂“先天下之憂而憂”,其中的“憂”,還不只是憂一個天下之議題,更是有天下之胸懷。這兩者之間要對稱,否則就容易懷憂喪志、憤世嫉俗,不僅給自己的生命造成負擔,甚至可能加速社會矛盾。
我讀仁明的文章,常會作兩個設身處地的設想。其一是設想大陸讀者的閱讀感受,我想他們的反彈更多不是針對內容,而是出于情感。其二是設想我在仁明這個年紀,會如何去談這些問題,語氣是圓熟還是激烈?我是對大陸看得越多,越覺得中國有無限的可能性,所以不會把話說死。其實仁明本可以把話說得更完備,但我這是求全之論了;也許仁明需要的就是這樣一劍,雖不能一擊必殺,但劍路清晰,說不定能引發一些可能性,只是,這一擊是否反映了自己的急,也還是要自我反觀的。
編者:人之所以有種種向外的欲望,是不是和物質文明時代下,人越來越少對生命的真實體驗有關?
林谷芳:在當代社會,許多欲望其實是人為創造出來的。好比手機,沒有手機之前人也活得好好的,有手機當然不是壞事。但自從這個東西發明之后,的確不斷刺激了人對手機新功能的欲望。
這不僅有剛才說的思想背景的原因,它和“消費刺激生產”的資本主義邏輯也是一致的。當然,在群體社會里,我們不能簡單地將問題完全歸咎于某種主義或觀點;但在一個社會總和體里面,有沒有作為中和的機制,是避免危機的關鍵。就比如蘋果公司的創始人喬布斯,雖然現在還很難估量信息時代的發明者于人心的正負影響,但兩岸媒體幾乎無一例外地把喬布斯捧為英雄,對其逝世如喪考妣,對他創造出來的消費需要的兩面性,卻幾乎沒有任何反省,說明我們的社會對于欲望的被創造是給予肯定的。
再來說生命體驗的問題。三十幾年前,“知識爆炸”這個同首次出現,說明知識擴充給人類造成了巨大影響,發展到信息社會就更是如此。在這一過程中,人們越來越傾向于在虛擬世界得到滿足,也就越來越遠離現實的生命體驗。以往是知識分子容易有這個問題,他們會把概念當實在,從而陷入戲論當中;如今更是每一個人都可能沉溺在虛擬世界里,所以這個問題變得越發嚴重了。我們一直說當代社會是多元社會,但因為信息滲透無遠弗屆,人人可以自由選擇他要的信息,不必將自己暴露在一己不能掌握的實然環境里,從這兒來看,生命乃至社會反而是在趨于極度的一元化。而我們的文化論述總在倡導求新,年輕人在這樣的鼓動下更加沒有束縛,提供給他們的物質支持也比以前好很多,可是若論到生命的安頓和積累,那么現在年輕人的生活顯然是不足以支撐的。
要反轉這樣的現狀,可以通過一些人文的作為,讓人們多一些實際的生命體驗,帶著更多的覺醒回到實際生活,他們一定會發現其中的吸引力要遠遠大于虛擬世界。現今的文化環境雖然不利,但這些嚴肅的對內在生命議題的論說,還是盡量要讓想看的人看到。當有了更多覺醒的分眾和個人,就可能中和一元社會帶來的負面影響。
編者:那么在中國,要建立對物質文明和一元社會的中和機制,中國傳統文化是不是一個很重要的方面?
林谷芳:這個問題我想先談得遠一些。我是教藝術的,過去我們上課,一定是先講藝術理論,再講藝術史;但現在教法不一樣,順序是倒過來了。為什么?說明我們看到,所有的美學都是歷史的產物。即便像西方的思辨美學,想象可以抽離于美學現象去談美的本質,這種觀點其實也是歷史的產物。這又說明什么?說明人都是歷史創造出來的,文化都是歷史創造出來的。文化為什么不能簡單地進行移植,而需要有機地涵化?因為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先驗真理存在。
人作為一個物種,當然有共通性;但隨意把一個概念加上普世性,其實是很危險的,這樣容易忽略人類社會發展中的特殊性和歷史軌跡。我們活在這片土地上,活在這片文化氛圍里,這土地和氛圍都是歷史的產物。只有接續這個歷史,才能改變歷史,而不是依據一個普世性的原理,就可以否定歷史。每一個社會必然要回到自己的歷史軌跡,去尋求它可能與當代發生的對應,其對應的樣態不一樣,也是必然的。所以我們說西方理論不能簡單移植過來為我使用,不是在否定這些理論的價值,而是說要讓它和我們的歷史作一個有機的結合與轉化。
可是近一百多年來,我們大體上是在用外來的理論看自己,把太多精力放在借用西方的東西來改造自己,以為西方文化是可以直接嫁接和引進的;太少尊重和遵循自己的歷史軌跡,并思考如何從這當中尋得一條對應當代的路。
中國尤其是個重視歷史的民族。中國文化是人間性的,好處是一切不離人間,但壞處可能是缺乏終極關懷。中國人在終極關懷上的追求更多表現為一種歷史感,通過歷史的興替起落,了悟生命該如何安頓如何擴充;歷史的聯結一旦不在,中國文化很可能就只剩現實性。所以說,西方文明傳到中國,負作用之所以會那么大,一方面因為兩種文化屬性不一樣,一方面和歷史的切割也有關。中國尋求自己的出路,還是要回到自身的歷史軌跡作思考。
從這一點考慮,那么可以看到仁明的一些說法,正是從中國文化母體出發所作的詮釋,這是比較重要的;因為這是一個基點,沒有這個基點,生命就很容易搖擺不定。我知道有些人對仁明有看法,認為他只講結論,少有論理的過程;但仁明這樣寫是有道理的,因為觀照有時不需要有那么嚴格的論理邏輯,它可以是一種直觀和總體領悟。
編者:有人說,在大陸,中國文化文脈已斷。對此您怎么看?
林谷芳:“文脈”也是一個全稱的說法。而中國的民間是非常廣大的。雖然文脈在大陸看似氣若游絲,但并非已經斷絕,而是不絕如縷。因為無論主流思想是否關注傳統文化的接續,民間一直有著各種嘗試。大陸的文化人要想在這上面有所作為,自身一定要先有生命的印證;如果只是空談文脈,那談到后來反而是要斷掉的,何況,當前多數的論說方式也都不是中國的了。對仁明的文章,就不能當學術論文來點評,因為他寫作的訴求點并非學術,而是與生命情境的對接。

目次

代序 回歸歷史的軌跡——林谷芳訪談
楔子 《人間隨喜》緣起
壹 躁郁時代 [時代流弊,在于人心]
[躁郁]躁郁時代
[空言]現代學者太多,行者太少
[乖戾]我讀大陸讀書人的臉
[倨傲]請慎言“啟蒙”二字
[迂執]一以貫之──忠厚者與聰明人之過
[驕吝]才情之外,才情之上
貳 臺灣現場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政界與社會]當美麗寶島變成了綜藝島
[體制與現實]不患寡而患不均──從陳光標談起
[精英與民間]隱性臺灣與顯性臺灣
[民間與傳統]星云法師與中國的人間佛教
[學界與文脈]中國文化在臺灣
[時代與青年]黃仁宇與宅男
[教育與教改]“零體罰”與臺灣教改
叁 志士修行 [自心光明,是謂志士;對應生命,是謂修行]
[元氣]萬象歷然──關于文藝
[歡喜]只因那光明喜氣——我與京劇的初識之緣
[朝氣]晚九朝五
[興志]獨占一枝春──從梅花談起
[清澈]孔子的明知故犯
[氣度]孔門第一護法
[格局]堂堂漢家歲月
肆 禮樂文明 [春風至人前,禮儀生百媚]
[人世靜好]何謂文明
[文明成毀]華夷之辨
[樂著大始]“樂”
[清嚴本真]凡中國樂器,皆是道器
[人情之美]臺灣的傳統底蘊
[唯誠唯敬]敬字亭與文化底蘊
[四時祭儀]祖父祖母,皇天后土
[沉靜清和]法隆寺的黃土墻
伍 文化興邦 [游于藝,志于道]
[文脈接續]文章華國
[天心人意]無心,以成其大──關于書法
[平淡天真]紛紜天地,寂寥宇宙──倪再沁老師與臺北當代藝術館大展
[溫柔敦厚]幫胡適說幾句心里話
[存神忘形]笑忘三國
[文化土壤]關于兩岸讀經
陸 教育之道 [使其虛心,使其滋養,使其擴大]
[師生印心]重建師生關系
[為人師表]當個神清氣爽的老師
[端正寅畏]知所寅畏,始可言教
[尊師重道]“講座”與“演講”
[興味盎然]游春涉險——關于閱讀
[自在中學]薛樸“留學”
[頤養性情]食養山房,唱京劇
[耳濡目染]二丫頭讀三國
跋 我的書,我的老師
編后記 何以安心,何以為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缺貨無法訂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