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育協會暨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楊益風、小兒科醫師黃瑽寧、學前教養專家李坤珊、藝術心理治療師邱寶慧、中醫師李思儀、作家吳若權、作家吳淡如、教養作家番紅花、親子教養部落客Choyce、Carrol、Enzou專業推薦
本書不似許多空談理論卻常誤導家長寵溺孩子之論述,是近年少見,能結合孩子身心發展的教育專業與實務經驗佳作,也是父母育兒小百科,尤其生手家長實在值得一讀。──台灣教育協會暨台北市教師會理事長楊益風
這本書利用大量插圖和遊戲方法,在每天的親子遊戲中,模擬孩子生活裡會遇見的各個難題,並且一一擊破。如果各位爸媽看到有類似的教養疑惑,不用懷疑,本書中一定會有您所需要的答案。──小兒科醫生黃瑽寧
宏哲老師是在兒童發展領域上的知名專家,他將自己的智慧與專長全貢獻出來集結成本書,對於育兒路上徬徨的父母,能提供許多有趣又有效的解決方案,讓我們一同學習和帶領孩子,進入4Q均衡的領域。 ──中醫師李思儀
如果親子間能夠透過遊戲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可以幫助孩子真實且快樂地成長,父母想對孩子傳達的訊息也會更有效率,這是這本書教會我最棒也最美好的事情。 ──藝術心理治療師邱寶慧
推薦序
這是一本育兒使用說明書
一位媽媽在門診焦慮地和我討論了許多育兒的困難之後,突然有感而發地說:「每次買了新的電器,盒子裡除了機器本身之外,一定還會附帶一本說明書,教你如何正確地使用它。但是孩子出生之後,卻沒有任何使用說明,一切都要靠家長一步步地摸索,有時候真的感覺很挫折!」
我覺得這個說法還挺有趣的,而且很像這個工業化,以及e世代的家長能夠聽得懂的比喻。教養教養,不就是養和教:「養」讓孩子營養地吃,好好地睡,健健康康地長大,不要生病;「教」給孩子正確的知識、人生觀,以及情緒的管理等。隨著時代不斷改變,教與養的方法也一直在更新;上一世代的教養方式,今天可能很多都已經不適用(除了「愛」是永恆不變的道理),身為新世代的父母,亟需要一本「育兒使用說明書」,減輕家長的負擔與焦慮。
幾年前,我在電視節目上認識了宏哲,兩人都有同樣的熱情和使命感,要向新世代的家長們一起分享教養的觀念與新知,一聊之下,頗有惺惺相惜、相見恨晚的感覺。我的第一本書就是有關「養」的部分,而宏哲的上一本暢銷書《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則是著重在「教」。
教養何其多元,一本書哪夠?所以我寫了第二本和第三本書;同樣滿腔熱血的宏哲,也很快地完成他的教養第二部曲:《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
這本書規畫得非常特別,從EQ、AQ和CQ三種智能著手,來幫助爸爸媽媽從不同的面向幫助孩子的發展,值得注意的是,這當中並沒有IQ這一項目。看了這本書,家長就會了解為什麼情緒智能(EQ)、逆境智能(AQ)和創意智能(CQ),遠比傳統的IQ還更重要。而且具備這三項智能,不僅僅讓孩子擁有三樣最重要的社會求生法寶,同時也潤滑了親子的感情,以及家庭的和諧。
台灣內政部為了促進生育,徵選出了「孩子是我們最好的傳家寶」口號,所謂傳家寶,應該是給父母增添幸福與快樂感。但是就我所認識的父母,常常感受到的是窒息感、無助感、憤怒感,這不是傳家寶應該具備的特質吧!但究竟是哪個環節出了問題呢?
我想很大的原因,是過去這個世代的社會變遷太過劇烈,加上媒體的多元化、資訊的爆炸,讓爸媽接受到太多直接或間接來自專家的恐嚇言語,以及過度解讀自己的人生體驗等。不過我反而要提醒家長,也許過去的教養方式不完全適用於現代,但親子畢竟還是以愛為彼此的連結,返樸歸真的教養精神,也許才是養兒育女成功與否的關鍵。
所以,當本書用科學的研究告訴你「嬰兒怕黑,幼兒怕鬼怪」這種老生常談的時候,千萬不要覺得奇怪,因為現在有很多教養理論,暗示要忽略孩子天性的脆弱,鼓勵家長以訓練的方式克服嬰幼兒的膽怯或分離焦慮。但宏哲不這樣做,他反而教導家長從建立孩子EQ、AQ的遊戲中,去幫助他們面對,並且解決這樣的恐懼感。
這本書非常特別,王宏哲老師不是天馬行空地說教,而是利用大量插圖和遊戲方法,讓焦頭爛額的父母可以不再抱著頭傷腦筋,只需依樣畫葫蘆就可以,非常簡單。翻開目錄,如果看到您的孩子有類似的教養疑惑,不用懷疑,本書內文中一定會有您所需要的答案。
教養就像教導孩子開車:從頭到尾都不放手,或是從頭到尾都放任不管,兩種極端都是錯誤的。《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一書,給了家長另外一個選擇:在每天的親子遊戲中,模擬孩子生活裡會遇見的各個難題,並且一一擊破。我強烈推薦這本好書給您。
黃瑽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