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回來以後
滿額折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回來以後

定  價:NT$ 300 元
優惠價:9027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彷彿只有透過旅行,到了異質之地
回來以後;我們才找到自己

郝譽翔穿越20年的旅行記憶之歌!
她筆寫旅遊如攝影般影像歷歷在目

郝譽翔曾說:「我這一去,就再也再也不要回來了!」
是年少的浪漫或任性?
但在路上,卻遇見了無數青年男女,也是和我一樣任性傻氣,自顧自地往前走……

紐約、北京、東京、上海,組成了片斷零碎的,才知道:「旅行,經常是回來以後才開始的。」
如今它們終於被寫了下來,我們終於看到
看到……,和她一樣的恍然大悟,或許我們從來就沒有回來過。

★旅行的起點、終點和意義在哪裡?
我們常常在某次旅行多年後,突然憶及一個擦身而過的人,或者一片星空,又或者潛水時一條游過珊瑚礁的魚。那時候,我們彷彿微微領悟了甚麼,但又說不清楚,像人生。

★ 孤獨旅人的私密分享,鼓動我們打破自我設限,用雙腳打開世界地圖。
★ 解放心中的躁動靈魂,向外追尋慣常以外的風景,追尋自由或迷惘,追尋「旅行的意義」。

★此書封面設計,挑選一張「燒片頭」的底片照,設計上,刻意把照片打橫,讓正封只露出非常些微的「餘燼」,那是影像的餘燼也是記憶的餘燼,餘燼之外的大量留白(片頭過曝部份),就像是那些過往旅行中數不清、模糊、想不太起來的回憶,但總是有些什麼,無時無刻在心裡騷動著......
刻意打橫的攝影延伸到封底,尋著餘燼而下,攤開書衣全貌時,好似回想起當初在路上的點點滴滴......

隻身一人,如何行走在世界的邊境,與不同的靈魂碰撞?做為一個旅人,郝譽翔總不設限她的位置。她返回大陸山東尋故鄉的根;在繁榮的紐約看見小人物心中的「美國夢」;在世界邊陲的西藏、不丹看見純樸善良的眼神;在印度拉達克的寺廟,撞見獨自修行的僧侶;為了潛水學習駕駛帆船,在海上搖晃一如夢遊之人。

她以溫柔而敏感的眼睛,看待種種遺落的美好;她筆下沒有人事紛擾的躁動與喧囂,沒有獨自行旅的不安與恐懼;她持續走著,將沿路遇見的故事一一記下,回來以後,再次憶起,不僅成為心中最美麗的風景,也成為未曾遇過的自己。
《回來以後》不僅是一本旅遊書,書中的每一個章節、每一個頁扉,每一則故事、每一位她在異鄉所遇見的人,都會喚起你我心裡最深處、為了旅行而出走的渴望,並到天涯海角,告訴他方之人:「你的生活是我遠道而來的風景。」

「我不免興起了一種錯覺,以為那些旅行非但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式,它也非但從未結束,而是在一道道與此刻平行的時空之中,不斷地進行著。我也因此從未回來過,至今一直在旅途上,愛麗絲夢遊仙境,張大了一雙眼睛惶惶地看,兩條腿惶惶地走。
所以果真回來了嗎?還是旅行得越多,便幻化出越來越多的我?她們有著和我相同的身材、容貌,但卻一直生活在他方,朝我遙遙地呼喚、招手。而我喜歡旅行中的她們,遠勝過此刻坐在桌前的我。」——郝譽翔

作者簡介

郝譽翔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著有小說集《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追憶逝水空間》、《幽冥物語》、《逆旅》、《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初戀安妮》、《洗》;散文集《回來以後》、《一瞬之夢:我的中國紀行》、《衣櫃裡的秘密旅行》;電影劇本《松鼠自殺事件》;學術論著《大虛構時代──當代臺灣文學論》、《情慾世紀末──當代台灣女性小說論》、《儺:中國儀式戲劇之研究》;編有《當代台灣文學教程:小說讀本》、《九十五年小說選》等。曾獲金鼎獎圖書類文學獎、時報開卷年度好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台北文學獎、華航旅行文學獎、新聞局優良電影劇本獎等。

【自序】
回來以後

二十二歲那年,我到美國華盛頓州的惠特曼學院(Whitman College)擔任中文助教一年。

學院位在偏僻少人煙的農業小鎮Walla Walla,但卻是十足的貴族氣息。我在那兒修了鋼琴課、繪畫課、游泳課,也啃食一堆艱澀的文化理論。課餘之後,我就坐在球場邊看同學踢足球,或是躲在圖書館看藝術電影,偶爾也去學生餐廳打工,洗碗盤,拖著巨無霸吸塵器吸地毯、搬椅子,累到腰差點都給折斷。

但回想起來,Walla Walla陽光燦爛異常,那段日子總因此瀰漫金黃色的光。而那也是我生平第一次的大旅行,每逢週末、聖誕節、春假,就忍不住要從小鎮出發,在美國大陸上東奔西走。

如今事隔二十年了,二十二歲金黃色的夏天,不知怎麼越來越頻繁地回到我的眼前,益發明亮且溫暖。直到此刻,我也還能清楚記得,美國西部陽光咬住我手臂時的微微刺燙感,以及莫名的痛快。

我這才知道,旅行,經常是回來以後才開始的。
那些栩栩如生的細節,凍結在時光切片中的歡樂剎那,彷彿水晶玻璃球內從不停歇的旋轉木馬,又彷彿是連綿不絕的春雨、溫潤無聲的細雪,飄落而下,覆蓋了滿身滿臉。

於是我不免興起了一種錯覺,以為那些旅行非但不是過去式,而是現在式,它也非但從未結束,而是在一道道與此刻平行的時空之中,不斷地進行著。我也因此從未回來過,至今一直在旅途上,愛麗絲夢遊仙境,張大了一雙眼睛惶惶地看,兩條腿惶惶地走。

所以果真回來了嗎?還是旅行得越多,便幻化出越來越多的我?她們有著和我相同的身材、容貌,但卻一直生活在他方,朝我遙遙地呼喚、招手。而我喜歡旅行中的她們,遠勝過此刻坐在桌前的我。

於是當我回來之後,坐在書桌前,打開電腦,我的文字總離不開旅行,從二○○○年寫山東農村返鄉之旅的《逆旅》,寫海島與潛水的《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寫中國紀行的《一瞬之夢》,乃至寫穿越北越山區的《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我透過文字重返旅行的現場,環繞回心之軸。那竟已經不再是一本又一本的書了,反倒更像是由文字所構築而成的,穿梭於摺疊時空之中的蟲洞,讓我得以再次踏上旅途,照見那一個個流浪他方的我。這或許讓我覺得,自己果然還活著,還正青春,興味盎然地行走在世上的某個角落,美麗、哀愁,但卻朝氣蓬勃,並且迷人。

雖然已經反覆寫過了這麼多,但卻還有無數經驗過的,難以忘懷的剎那,彷彿是釀酒之後殘餘的渣滓,它們尚未被蒸餾發酵過,所以不成整體,只餘片斷,但卻常年地積壓在我的心頭,壓久了,越發沉甸甸的,樸拙得發光。它們是生活所遺留下來最真切的素材,所以到了最後,我終於還是耐著性子,把它們一頁頁寫了下來。

想像自己是坐在異鄉旅途中的某一間郵局,或某一座旅館,窗外的夏陽正烈,照耀一條寂寂的長街發燙起煙,而窗內的我躲在陰影下,埋頭寫著明信片,寄回台灣給自己。年久月深,我把這些遠方歸來的明信片一一串連起來,晾掛在陽臺上,風一吹來,便彷彿發出叮叮噹噹響,又彷彿逝水流年無情地嘩啦嘩啦,可愛,卻也可哀,而時光就這樣過去了呀。
幸好還有這些文字與照片為證。

我因此重新目睹了二十出頭年紀的自己,無知又莽撞,獨自一人提著行李,勇闖他鄉,在路上,我遇見了無數年紀相當的青年男女,也是和我一樣的任性傻氣,自顧自地往前走,以為已經走到了天涯之外,這才發現,原來天涯的盡頭還有天涯。
就這樣,一張捲起來的世界地圖,被我用雙腳一寸寸地打開。

我目睹了自己因此一心就想要往地圖的極限走去,爬上世界的屋脊,國境邊緣無人的險峻之地。我迷上了喜馬拉雅的國度,西藏、不丹、印度拉達克,站在陡峭銳利寸草不生的山稜上,八方空漠,一切話語皆失去了意義。無聲的涅槃。

我也因此著迷於寂靜的海底,潛入海平面以下二、三十公尺處,那是人體所能承受壓力的極限,仰起頭,早已見不到一絲陽光,而向下俯瞰,卻又是無窮無盡的幽暗海溝。我懸浮在世界光明與黑暗的交界之處,失去了重力,腳底下大海奇異的藍光,從深淵之處如花綻放,又如死神伸長了無數妖嬈的手指,在水中緩緩地擺盪,纏住了我的雙腳,它正誘惑著我,往下墜入它黑色的懷抱。
我從無聲的天涯,一直走到了幽靜的海角。

然則,我卻又是極度貪戀人世的人。我愛在城市的人群中穿梭,愛地鐵轟隆隆的噪音,愛狡詐可惡之徒,愛無賴和流浪漢,愛在紅磚道上與陌生人擦肩而過時,那種稍縱即逝的快樂,如夢似幻的恍惚之感。

我曾在紐約麥迪遜大道上,差點和達斯汀霍夫曼撞個滿懷。就在錯身的一剎那,我簡直像是誤闖入一部好萊塢的電影,而達斯汀霍夫曼自顧自地悠悠往前走了,轉入前方一間高級服飾店,倒是跟在他身後不遠的一個黑人女子,竟朝我衝過來,興奮地抓緊我的雙手,尖叫:「老天,是達斯汀霍夫曼!」

她緊緊地抱住我,在紅磚道上又叫又跳,此刻,只有我一人是她喜悅的見證。
於是我總記得,我曾在紐約的街頭與一個陌生的黑人女子歡樂相擁,感到她溫熱的胸腹緊貼著我,而這歡樂與溫熱是貨真價實的,毫不打折,就像我在不丹偶遇的一個滿臉笑容的小男孩,在印尼安汶島上聆聽放學後孩子們的美妙歌聲。它們並不曾因為時間而變質,這便是旅行者才能享有的,命運偶然與巧合的恩賜。

所以也才有了這些文章,記錄了我從二十二歲出門遠行,到攀登天涯,到航向海角,到穿梭於一座座城市之中,紐約、北京、東京、上海,組成了片斷零碎的,但卻為我所經年不能忘卻的記憶之歌。

如今它們終於被寫了下來,也算是一個孤獨旅人的小小分享,像是靜謐午後傳來的,一陣陣若有似無的竊竊私語,因為每次從遠方回來以後,我才恍然大悟,自己從來就沒有回來過。

目次

自序
一、在路上

二十二歲出門遠行
在路上
同伴
芝麻開門
雪的可能
愛情萬歲

二、天涯

世界盡頭,喜馬拉雅之夢
幽靜的窗
女孩與柑橘
夢的山谷
最好的禮物
失焦的剎那
西藏的孩子
下車摘鮮花的女人
彩色的希望
女孩與大刀
滄桑與天真
消失的孩子

三、海角

微笑高棉
今日快樂
色情酒吧
美麗與哀愁
寂寞島嶼
焦土中的鮮花
和搶匪結成好友
一千支掃把
月亮的眼淚
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
夢遊者的故鄉

四、稍縱即逝的風景

在紐約的第五大道理髮(一)
紐約的第五大道理髮(二)
命運交叉的路口
Bleecker Street
公寓中的美國夢
美好的一天
老孩子
漫遊胡同的幽靈
全家福
純真年代
迷魅淡影
稍縱即逝的風景

書摘/試閱

在路上

Pawel長得非常好看,是波蘭父親和美國母親的混血。
他經常來宿舍找我,領著我從二樓的窗口爬出去,坐在斜屋頂上抽煙。那屋頂是木條搭成的,漆上輕淡的藍色,像天上的雲一樣,而我們就坐在雲朵的上方,抬起頭向上看,也還是藍得發白的天,就在藍天與藍天之間,我們呼出了一口口白色的輕煙。

偶爾,Pawel也會從外套口袋掏出一截雪茄,得意洋洋地咬起來,下巴抬得很高,儼然以為自己是個成熟的男人了,但事實上,他才不過十八歲而已。
但在追求我的時候,他卻果然像是一個教養良好的紳士,幫我開車門,接外套,拉椅子,還親手調麵糊,在宿舍的廚房煎法式可麗餅給我吃。
可麗餅的香味飄滿了整間屋子,熱騰騰的非常可口,但我還是不得不誠實告訴他,我們並不適合,因為他太年輕了。

他流露出一臉失望的神情,喃喃抗議著,妳只不過大我四歲而已。
但我還是搖頭。在二十出頭的年紀,相差四歲,簡直就像是活生生相差了一整個世紀。

幸好Pawel的失望沒有持續太久,因為年輕,愛與惆悵都不是真的,轉瞬間就可以拋到腦後,過一陣子,他又熱烈追求別的女孩去了,也是亞裔的,也向我商借廚房,煎可麗餅給女孩吃。他站在爐前忙得滿頭大汗,鼻尖和圍裙沾滿了白色的麵粉,我在一旁笑吟吟地欣賞,也沾光分到了一塊。可麗餅仍舊是好吃的,只可惜Pawel的愛情始終不怎麼順利,原因我也不懂,後來才朦朧體會,原來在美國人的眼中,Pawe彷彿是一個格格不入的異類,是那種雖然有著白人外表,但內心卻不知怎麼長出東方靈魂來的人。難怪在整個中文班上,他一直是最積極學習的學生。
所以我們倆雖沒作成情人,卻成了好哥兒們。週末來臨,學校宿舍沒有男女門禁,每個學生都抱著枕頭大搬風,跑去情人的寢室過夜,而Pawel既然沒有情人,無處可去,就只能窩我那兒打發時間。按照美國法律,二十一歲才能飲酒,所以每一回都是他央求我帶著護照去超市買,他就跟在後頭幫忙提,提回宿舍兩人喝個痛快,在房間的地毯上傻笑打滾。

學期將近尾聲,眼看著,聖誕節就要來臨了,大家興高采烈地準備過節,唯獨我沒有任何計畫,正有些發慌時,Pawel忽然開口邀請我上他家,美國中部堪薩斯城的鄉下,一個比起WallaWalla還要更荒無人?的小地方。
他形容,在他的家鄉方圓百里之內只有兩棟屋子,中間隔著一條碎石小路,路的左邊一棟住的是他的母親,右邊一棟是外婆,兩個上了年紀的女人隔路對望,各自有各自的天地,所以二十年來才能相安無事。那一帶除了這兩棟屋子,只剩下大片的森林,和漫無邊際的農田和草原,就算晃蕩終日,也見不著一個人影,倒是清晨一覺醒來,往往會看到窗外有成群的野鹿在林間穿梭漫步。

既然沒有鄰居,Pawel的母親也省了梳妝打扮,從早到晚披著一襲老舊的花睡袍,亂糟糟的金髮,坐在電腦前進行藝術品的交易買賣。原來,她在念大學時主修的正是藝術,青年時代,也曾是個小有名氣的雕塑家,後來轉行作藝術品經紀人,專攻亞洲尤其是中國市場。

直到今天,他母親也還保存著過去的作品,兩隻狀似長頸鹿的說不出名稱的動物,拉長了纖細的四條腿,岌岌可危矗立在玄關桌上。那是卡蜜兒和莫迪格里安尼的混和風格,靈魂神經質的顫抖,止不住從扭曲的腿骨和脊椎關節中汨汨流出,彷彿再也無法支撐生命的重量,隨時都會喀啦一聲折斷似的。

而這時我才恍然大悟,Pawel的亞洲靈魂來自於何處?他是在浮世繪和水墨絹帛環繞下長大的。我這也才知道,他的父母早就離婚,父親在紐約曼哈頓工作,獨留母親一人在堪薩斯城的鄉下,而我算是難得上門的客人。Pawel的母親雖然熱愛亞洲藝術,卻不是一個活生生站在眼前的黃種人,尤其是兒子帶回家來的女人,更加顯得可疑幾分。於是剛開始幾天,她對我皆非常冷淡,後來察覺我和Pawel只不過是普通朋友罷了,才轉趨熱情,看我在家無聊,出門時就會特別捎上我,參與她的日常生活。

但那也真是日常。偶爾,她做了熱騰騰的手工餅乾,用保鮮盒裝好,開車一一分送給朋友;或是幾個女人相約去逛古董店,一逛就是老半天,當然,她們清一色都是白人。

在這一帶寧靜的鄉村生活中,幾乎見不到黃色臉孔。我夾雜在這群婦人裡,成了長相古怪的外星異類,可以清楚感覺到她們的侷促不安,一種因為置身在一成不變的安逸生活之中過久的,膽怯以及防衛。我還記得Pawel的母親在古董店尋獲了一尊陶瓷聖母像,小心翼翼地把聖母捧在掌中,招呼其它的女人來看。她們聞聲,紛紛圍攏過來,讚歎著,輪流伸出指尖,輕柔地撫摸雕像,唯恐一不小心會把沉思中的聖母給嚇著了似的。而在那一刻,她們臉上原先緊繃的肌肉全放鬆了,自然而然流露出一股柔和的光。

但這一類的活動,Pawel卻從來不參加。
在堪薩斯城他最愛的,便是駕著一輛古董的黃色凱迪拉克敞篷車,據說是他外公留下來的傳家寶,沿著家門口那一條小路狂飆,一路飆上了高速道路。冬日枯黃的田野迤邐到天邊,一條筆直的柏油路根本看不到盡頭,我們往地平線全速狂奔,整輛車都忍不住瘋狂的顫抖,引擎發出粗啞哀號,伏地求饒似的,但Pawel也不肯鬆手,只管露出邪惡的笑,更加把油門踩到底。冷風無情地扯開我的長髮,全身滾燙的血液在那一刻全都直衝腦門,我們不禁扯開喉嚨朝天空尖叫起來,彷彿只有在如此心肺狂飆的一刻,才終於可以震碎蒼穹,穿過週遭大自然的疏離與冷漠。

大學畢業之後,Pawel卻不回家,反倒千里迢迢跑來了台灣,待一陣子之後,又轉往新加坡,大陸,韓國,二十年來全都在亞洲地區打轉,當過英文老師,外商公司經理,也做過機車零件買賣。每逢他經過台北,便打電話給我,約我去酒吧喝幾杯。我問他怎麼不回堪薩斯城呢?他大力地搖頭,說死也不回去那個無聊的鬼地方。

這時,他臉上的稚氣也消失得無影無蹤了,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粗的鬍渣和顎骨。每一次再見,他眉頭間的皺紋就又加深了些。他再也不是當年那個一心只想要追女孩,或是拉我爬到屋頂上噴雲吐霧的大男孩了。
據說,他的母親和外婆仍然住在那片森林裡,也仍然是方圓百里之內僅有的兩棟屋子。我看希區考克的電影《驚魂記》,心頭竟是一驚:那場景何其相似?只是不知會不會有迷路的旅人,在某個暗夜之中誤打誤撞地闖入?

但Pawel自己卻早已逃得老遠,逃離堪薩斯城那片空蕩得叫人發慌的曠野,跑來亞洲擁擠的城市街頭,在人挨著人混合食物香味與垃圾臭氣的夜市,他反倒才能夠痛快地呼吸,敞開腳大步走路似的。Pawel總讓我想起毛姆筆下浪遊異鄉的白人,注定要不得其所,終身歸不得家。

或許就某方面而言,我和他正是同一類的人,也難怪如此的有緣,穿越地球茫茫幾十億的人海,彼此相見。就像米蘭昆德拉的小說:生活在他方,歇腳只不過是一時的權宜之計罷了,我們總是還來不及往土裡面扎根,就又要倉皇地拎起行囊,在時間和空間的夾縫之中逃遁,用雙腳去演奏一首沒完沒了的賦格曲,而那首曲子將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它永遠在路上。

全家福

這是我們家僅有的一張全家福照片。
當年拍攝時,父母親早就簽下一紙離婚協議,但我卻是個天真無知的孩子,被母親抱在懷中,渾然不知此次的團聚,只不過是短暫的假象罷了,所以還睜大一雙好奇的圓眼,嘴角帶著調皮的微笑,倒映襯得其他人都是一臉嚴肅,冷若冰霜的模樣。
日後我長大了,在翻相簿時,無意中瞧見這張照片,也是暗自納悶,不知父母親當年為何特地到照相館,拍下這幅難得團聚的畫面?直到一九九一年夏天,我讀研究所時趁著暑假,陪父親回到闊別了四十餘年的山東平度農村老家,終於見到了我那從未謀面的老祖母。她穿著深藍色布袍,裹小腳,從炕上爬起,用那一雙瘦可見骨的手,打開炕邊小木桌的抽屜,找出張業已發黃的黑白老照片,我們的全家福。
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在一九七?年左右,我父親得了個祕密的管道,總算可以經由香港寄信回大陸老家,離鄉近二十年沒有消息了,報平安的第一件事,就是自己已經成家立業,於是有了這張照片。父親對老家掩蓋了他已離婚的事實,但他撒的謊卻還不只如此。

我的祖母指著照片中的我,問:「妳弟弟呢?」「喔?我沒有弟弟。我只有姐姐。」我搖搖頭,笑道:「最小的那個就是我,小時候頭髮少得可憐,大家都誤以為我是男孩子。」
祖母愣住了,把照片捧到眼前,仔細端詳好半晌,才抬起頭來,啞然說:「可是,妳父親說,最小的是個男的。」
我尷尬地囁嚅著,「但我就是最小的……沒有男的。」
祖母沉默地坐在炕上,握著照片。祖父死得早,只留下了父親和姑姑,如此一來,郝家下一代已沒有男丁,斷了傳承的香火。但父親毫不在乎,所以才會撒了個謊,結果自己也忘了,更沒叮囑我一聲。

祖母也不知道,其實大姐二姐並非姓郝,而是母親和她的前夫所生。但父親拍攝全家福時,為何也動念要把她們一起帶上呢?那卻又不可考了,或許是為了如此一來,人丁顯得比較旺盛的緣故。然而,我卻要感謝父親在有意無意中,為我們留下了僅有的全家福,而這張照片不只被珍藏在我的抽屜裡,這四十年來,也一直被收在山東平度縣某個偏遠農村的某一間黃土磚房中,被塗抹上一層又一層虛構的美麗想像,以及陷落在時間隧道和遙遙海峽之間,再也無從考據的,真實無比的眷念:一個圓滿的家。

公寓中的美國夢

在紐約遊蕩了兩個多月,要回台灣時,才知行李多到嚇人,有MOMA買的畫冊、烏茲塔克音樂節(TheWoodstockMusicandArtFair)的紀錄片,還有我在Kim'sVideo發現的BrothersQuay一系列動畫片,當下愛不釋手。我跪在地上整理,哪樣也捨不得丟,於是全使勁塞入皮箱中,再拖著它,往秤上一擱,不得了早超過航空公司的重量限制。

左思右想,只好抽出部份行李改成手提,但眼看著,時鐘指針一直滴答地向前趕,就要趕不上飛機了,我只好東拉西拖,急急奔下樓,站在紅磚道邊招輛計程車,便往機場去。
司機是個黑人,帶著副墨鏡,長得精瘦,手長腳長的,從駕駛座走出來幫我開後車廂,看到兩只比我個子還要高大的行李箱,笑得露出了一口白牙。我急得滿頭大汗,往車子後座一鑽,放下手中的大包小包,又把掛在脖子上的單眼相機取下,丟在旁邊,才總算鬆了口大氣。

紐約的摩天高樓在窗外飛逝,我抬起頭,仰望這道人工打造出來的峽谷,忽然起了些許惆悵的離情。但黑人司機卻很健談,問我來自哪裡?去向何處?我照實一一回答了,他便說起自己來自北非,輾轉經由法國移民到紐約來,才不到兩個月。雖然他說慣了法文,英文不夠好,但他喜歡紐約。
「這裡是一個充滿機會的天堂,只要努力,就能夠發大財。」司機說他每天戰戰兢兢,從早到晚努力開車,不喝酒,不吸毒,也不要女人,「美國女人很可怕,動不動就告你性騷擾。我想要成功,凡事就得要小心。」他夢想也堅信自己會有出頭的一天。

聊著聊著機場到了,我又是大包小包,下了車還得拉兩大箱行李。司機又是笑得露出白牙,遞給我一張發票,揮手告別。我氣喘吁吁地穿過人群,終於來到航空公司的櫃台前,掏出了護照機票,這時往胸口一摸,卻發現空蕩蕩的,才發現不妙,我把相機忘在車上了。

於是我也顧不得劃位了,轉身狂奔出去,計程車早已不見蹤影。我急得大哭,那架相機不但珍貴,於我還有特殊的紀念意義。我從紐約轉機到洛杉磯,待了一夜才又轉回台北,兩天的時間中我幾乎抓緊每個空檔,狂打紐約計程車的服務專線,憑著發票上的一組車號,就算是翻遍了整座紐約,我也得把那個司機找到。
果然找到時,他卻推說沒有看見,必定是被別的乘客拿走了。

我只好悵悵回到台灣,回復了原本的生活,也漸漸習於台北的平靜。沒想幾星期之後,我卻忽然接到紐約的消息,說相機找到了,於是輾轉托人領取,寄回台灣。當郵差把那架相機送回到我的手中時,失而復得,我捧著盒子,幾乎不敢置信。
相機裡還有最後一捲底片,是我在紐約的最後兩天拍的,多半是哥倫比亞大學校園,本無特殊之處。但我拿去沖洗時,竟在一疊照片的最後幾張,發現了許多黑人的身影。有的是以機場作為背景,但更多是在一間簡陋的公寓裡。在照片中,我認出了司機的臉孔,而其他的陌生黑人,想必都是他的同伴們,大概也是遠從北非而來,和他合擠在一間小公寓中。裡面空空蕩蕩的,家具只有一張攤在地上的破床墊,兩隻鐵椅,旁邊散落了一地的報紙和啤酒瓶。

我一直猜想,司機為什麼最後還是把相機還給了我?是發現它不值錢呢?或是良心不安?還是如同他一直強調的,為了成功,凡事都得要小心。他才到移民到紐約兩個月,美國夢還來不及幻滅,而大蘋果的滋味也還是甜的,只是沒想到一架小小的相機,卻把這些蝸居在城市貧民窟公寓中的黑色臉孔,遙遙傳送到了台灣的我的公寓裡。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