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逐海而居:陳冠華花東海岸小住宅設計
滿額折

逐海而居:陳冠華花東海岸小住宅設計

定  價:NT$ 520 元
優惠價:9046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蔣勳、阮慶岳、五月天主唱阿信 專文推薦

有的在海濱,日日聽到太平洋的浪濤,
有的在海岸山脈的山坡,仰頭就是大山,
每個房間的日照、風,都如此飽滿沉靜。
他「做」出了一個一個空間,成為一個一個居住者的家。
那不只是他們的「房子」,那是他們的「家」。
──蔣勳<東海岸「做」家>

那粗礦表面如電吉他音牆,那厚實結構如爵士鼓節奏,
它同時讚美了又顛覆了建築的歷史與演化。
冠華老師是最搖滾的建築師,創作了全世界最搖滾的「盒子」。
──第五屆冠華組學生/五月天主唱 阿信

花東海岸公路旁,矗立數棟牆面未經修飾的混凝土建築,這些屋主有陶藝家、醫生、國中老師、民宿經營者,他們先後來到海岸邊定居,透過陳冠華設計的小住宅,實踐逐海而居的理想。

本書前半部Essay先回顧影響陳冠華至深的居住理論,並由傅柯的異質空間論出發,檢視其以建築思索這座島嶼的歷程;後半部Project則收錄8件重要作品的創作概念、設計圖面以及背後的故事。這20年來,陳冠華以當地的材料、低限的技法與造價、不破壞環境的原則,走出一條不同於業界主流的道路,為台灣當代建築帶來另一種貼近自然的風景。

作者簡介

陳冠華

美國俄勒岡大學建築碩士。現任元智大學藝術與設系學系助理教授,曾任教於實踐大學空間設計系與建築系,研究領域為建築設計、建築理論與建築史,並持續進行建築與室內設計。1988年自組設計工作室,「花東海岸小住宅」是主要的建築代表作品,室內與住宅設計的代表作品則有陳映真宅、蔣勳宅、張曉風宅、詹偉雄宅、劉開工作室、賀澤珠寶與寬庭生活館等。

1993年起,他開始與大直設計團隊於花蓮、台東境內的沿海地區,陸續完成10件個人住宅設計,皆以台灣常見且低技的清水混凝土、預鑄鋼鐵與玻璃建造而成,呈現有如石塊般粗糙的表面質感。每件小住宅的設計時間都長達兩年以上,並透過露宿基地以深入觀察環境,期許以不模仿、不移植、長於斯為出發點,尋找屬於在地的建築形式。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1 
東海岸「做」家
──陳冠華的建築哲學

美學評論家/蔣勳

認識陳冠華很久了,要追溯到1970年代末,我剛回國,在東海建築系帶一門課。陳冠華是逢甲建築系學生,每周固定跟幾個同學騎摩托車上大肚山,旁聽我的課。

我們慢慢熟起來了,東海下了課,他們就用摩托車載我去逢甲,一起做菜,一起談文學藝術,也一起喝酒。

有幾次徹夜談天,有逢甲建築系的老師王槑,周文吉,談美術,朗讀Winsburg Ohio那本我喜愛的小說,談建築的夢想。清晨,陳冠華載我去搭車,趕回台北上淡江建築系的課。

那就是青春吧,也不覺得累,頭腦裡好像滿滿都是許多單純到可笑的夢想。

然而,並不是每一位建築系的師生都有這麼多夢想吧!我後來才知道,當時大部分建築系的學生,許多是一頭鑽進考建築師執照的現實,或在老師事務所打工賺錢,一樣沒日沒夜,卻早早變成了職場機器,遺失了理想,心齡日漸憔悴困頓或貪婪鄙俗。

每個人的生命的追求,在年輕時,就可以如此不同啊。

陳冠華是建築系教育裡沒有把自己侷限在只是「營造」狹窄框架的一個,他廣泛閱讀文學,關心美術創作,跟他談日本舞踏的「白虎社」「山海塾」,跟他談電影裡的伯格曼或費里尼,他都不陌生。

如果沒有生活,怎麼會有建築?

如果沒有人的關心,怎麼會有建築?

有時候在一個現代城市,看著一棟一棟標奇立異粗糙醜陋的大樓,昂貴的造價,不在意環境的材料,沒有人關心的造型,閉塞的空間。彷彿看到的不是建築,而是現代惡質資本主義城市文明的心靈縮影,炫耀而又焦慮、誇張而又空虛、自以為是而又苦悶不堪,沒有出路,像無頭蒼蠅,像困在獸籠裡失心的動物。
建築還有不同的可能嗎? 

博取著權力者的野心,討好富豪們的貪婪,土地不再是人民的土地,如此被掠奪,被霸占,被炒作,那麼,一個建築師還可以做什麼?

台灣,這個島嶼,是誰挖去了整片的山坡?是誰砍光了一個山頭上的樹木?是誰污染了清淨的自然?是誰在美麗的海岸沙灘製造恐怖的飯店?是誰讓學校的校園教室變得如此鄙俗?是誰讓公共的火車站、捷運站如此張揚霸道而難看?
建築師可以做什麼?建築,只是那個權力者與富豪們勾結的行業嗎?

一個沒有文化底蘊的營造商,支使著多少建築師,在這島嶼上,處處破壞自然,破壞山,破壞海,破壞森林、溪流、稻田,支使建築師,為了炒作獲利,割裂土地,這樣的「建築」,到處都是,挖山、砍樹,破壞環境,數百億、數千億的資產「營造」的企業,官商勾結,建立龐大的王國,這王國中,有多少來自各個大學建築系的老師和學生,有多少建築師參與其間,使這島嶼的土地海洋變得面目全非。

建築,還有其它可能嗎?在官商勾結的罪惡裡,建築師,能夠清醒知道:土地應該是人民的土地嗎?

不尊重土地,不尊重自然,不尊重人,建築師,究竟要做什麼?

陳冠華在奧勒岡讀建築時,我去看他,我們開車走美國西海岸一號公路,山與海澎湃壯闊。陳冠華告訴我他正研讀的亞歷山大學派的建築理論,一個建築師,不是急著表現自己,張揚自己設計的「偉大」,而是先了解周遭自然環境,了解自然生太氣候,了解社區文化的傳統記憶,了解居民生活裡的需要,了解人在空間裡的感覺──

我對亞歷山大學派了解不深,但是經過冠華的轉述,我開始思考:為什麼島嶼建築廣告上的「設計」常常讓我懷疑,那些在媒體上被過度渲染的建築師,像開佈道法會一樣在巨蛋中夸夸而談,那是建築嗎?那是建築師嗎?

冠華在這個一再被汙染扭曲的行業中,一定比我感觸更深吧!

但是我們偶然一起去看法國最古老的沙特爾大教堂,看到一千年來矗立在大地上的高塔尖頂,鐘聲至今傳遍原野,黃昏時分,遠近農民,都還在鐘聲響起時停止工作,低頭祈禱,感謝一日所得。我們也常談起一千兩百年前鑑真和尚修建的唐招提寺,在奈良僻靜的角落,如此謙遜安靜,無視於眼前一切喧囂罷道的繁華。

我跟冠華說:那不只是建築,那是一種堅定不移的信仰。

是的,建築如果沒有信仰,會變成什麼?建築師,沒有信仰,會變成什麼?

建築,只是個人沽名釣譽的把戲嗎?建築師,只是在官商勾結的罪惡裡扮演穿針引線的伎倆的人嗎?

冠華長時間在大學建築教育裡工作,帶著學生上山下海,以近二十年的時間,共同試圖摸索這個島嶼的建築,有沒有可能走出一條不同於目前「業界」的道路。他持續在花東海岸實驗的亞歷山大學派的理想,跟業主溝通,用當地本土的材料,以低廉的造價,不破壞自然環境的原則,開始建造一棟一棟不顯眼、低調、樸素的建築。有的在海濱,日日聽到太平洋的浪濤,有的在海岸山脈的山坡,仰頭就是大山,每個房間的日照、風,都如此飽滿沉靜。他「做」出了一個一個空間,成為一個一個居住者的家,有做陶藝的,經營民宿的,退休的老師,他們沒有太多儲蓄資本,但是我去看他們,去住,都感覺到他們的滿足快樂,那不只是他們的「房子」,那是他們的「家」。

惡質的島嶼建築,使都市居民都失去了「家」,流離失所,只是用昂貴的金錢買一個讓自己痛苦的「殼」,把自己囚禁起來。

建築,使人無「家」可歸。

陳冠華持續的努力,在東海岸為想落土生根的人「做」家,使她們不再流離失所。冠華的一棟一棟建築,是他帶著一屆一屆建築系學生做的實驗,是彌足珍貴的建築作品,也更是彌足珍貴的建築教育的理想。

多年來冠華在東海岸「做」的家,讓人安居下來,沒有太多人知道,也沒有太多報導,但是我想他實踐著自己相信的建築哲學,他帶著學生,實踐一場默默的革命,建築的革命,建築教育的革命。

2014年6月29日夏至後八日蔣勳於八里米倉村

目次

推薦序/
蔣勳:東海岸「做」家──陳冠華的建築哲學
阮慶岳:直行與迂迴的現代性
五月天阿信:最搖滾的盒子

作者序/
根於斯地的建築語彙

Essay
chapter 1開啓創作的學理基礎
定居與海德格
場所精神與諾伯舒茲
日夢與巴謝拉
重返使用者

chapter 2在地思索與實踐
追尋在地的設計理念
先於設計的居住體驗
低技的建築美學 
在此地定居的意義

chapter 3異質的鄉愁
異質空間與傅柯
台北的異質空間
花東小住宅的異質性

總結/歸隱海岸、返回都市

Project
石梯坪高宅──沙漠風情
石梯坪陳宅──石梯灣118
長濱周宅──自用住宅
長濱張宅──光宿
長濱李宅──自用住宅
都歷郭宅──六號交響曲
長濱吳宅與李/江宅──灰黑橘黃、阿朵避

書摘/試閱

根於斯地的建築語彙
從1993年開始,大直設計工作室的設計團隊於花蓮、台東境內的沿海地區,陸續完成了8件個人住宅建築設計,它們全都位於海岸山脈與太平洋間的臨海基地上,有著十分厚重的量體,並以台灣常見且低技的清水混凝土、預鑄鋼鐵與玻璃建造而成,呈現出有如石塊般粗糙的表面質感。我們私底下稱這些地緣、風格與特色相近的作品為「花東海岸小住宅」(本書簡稱為花東小住宅)。
和花東在地樸質、一致的聚落景觀相比,這些零星散佈在台11線兩旁、裸露著未經修飾牆面的水泥建築,常常因為其特殊的造型與風格,被行人誤認成廢墟或是未完工的建築。由此可以發現花東小住宅之於在地聚落,其實存在著某種異質的特性。只不過,我們並不是在一開始就認知到花東小住宅的異質性,而是直到近幾年才了解,探索此異質性是件極待努力的事情。
在此系列花東小住宅的設計中,我們期許可以不模仿、不移植、長於斯為出發點,跳脫西方主流的建築視野,尋找符合在地特色且屬於台灣本土建築形式,同時亦盡力讓業主的生活需要與想像契合,以協助使用者在東海岸定居,達到合於用之目的。為此我們刻意將每幢住宅的設計階段拉長至兩年以上,保留足夠時間對設計稿進行反覆辨證與調整,待作品有足夠的成熟度以後才開始施工,以確保其最終的空間品質。所以設計團隊需投注長期的時間與心力,熟悉基地與週遭環境,並反覆思考住宅空間的設計。因此在意識到花東小住宅的異質特性以前,我們其實認為目前所建立的建築語言及成果,雖不能算是盡善盡美,卻是我們在處理「台灣東部臨海理想住宅設計」時所能找到的最佳方案,並可以融洽地與東海岸的在地景觀共存。
然而就在花東小住宅的設計工作屆滿20年之際,我們卻對「忽略自身異質性」有了新的體悟。開始質疑過往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不再是「外來者」的態度是否真誠?刻意忽視自身的異質,否定自我本來的面目,對一個創作者而言,是否為正確的心態?即使我們可以暫時放下都市生活的便利,在東海岸的建築基地上露營、進行基地分析,了解在地部落與市集;忍受白晝的烈日灼晒,欣賞夜裡的盈空星斗;遠離冷氣、網路與手機訊號,對抗無所不在的蚊蟲⋯⋯但是就算我們對花東海岸有再多了解,也不可能否定自己來自外地的異質特徵──若堅信自己已經卸去原本的異質屬性,但其實沒有擺脫都市經驗在我們身上烙下的影響,是不是有點矯揉作態?──身為一個創作者,唯有真誠接納自我的每一個面向,才能保持單純的心境,尋找創作的靈感,並且提升作品層次。
所以在本書中,我們企圖從花東小住宅的異質特性進行自我反省。一方面從設計師、小住宅本身,以及業主等多元面向,探討此系列住宅設計與在地聚落之間的異質;另一方面則藉此對花東小住宅進行一次統整,以對自身的設計進行階段性的檢討,盼能將這樣的反省轉化為後續創作的回饋與養分。
本書分為兩部分:第1部分是詳述小住宅的整體設計概念及其異質特性,我們先回顧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 1889-1976)、諾伯舒茲(Christian Norberg-Schulz, 1926-2000)、巴謝拉(Gaston Bachelard, 1884-1962)、亞歷山大(Christopher Alexander, 1936-)及科瑞斯威(Tim Cresswell)等思想家與建築學者的空間理論,探討住宅、定居的定義,及其對花東小住宅設計概念與建築語彙的影響;接著便藉由法國哲學家傅科(Michel Foucault, 1926-1986)所提出的異質空間(Heterotopia)理論,探討1993至2013年間,我們在花東海岸完成的8座小住宅之異質特性。第2部分則逐一介紹本系列各別小住宅的設計理念與過程,透過設計圖面、模型以及照片,補足在整體性討論中難以細緻說明的部分,亦可讓讀者進一步窺見每件作品的全貌,以及背後的故事。
事實上,對建築現象學理論及傅科異質空間之論探,在建築理論的世界裡早被許多人論辯多回,而本書中我們取之老生重談,僅是希望以此輔助說明我們對花東小住宅反省的思考過程,並試圖從基礎理論的回歸與重讀中,發現自己的不足與不成熟,以作為設計者對於創作的一次停頓和自我交代,期許在往後的設計過程裡,可以更真誠地面對自己,並持續往前邁進。
另外,花東小住宅的建築規模與空間功能需求,相較於其他建築類型(集合住宅、商業辦公大樓、劇場等)要簡單許多,本書中我們花費不小的篇幅對小住宅設計細節進行說明,目的是以此輔助書中對花東小住宅異質性的討論,並清楚呈現我們的省思歷程,希望這些粗淺的分享能夠為讀者帶來一些綿薄的參考價值。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6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