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現代戰爭方程式:科技進步與百年戰爭演變(簡體書)
滿額折

現代戰爭方程式:科技進步與百年戰爭演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58 元
定  價:NT$ 348 元
優惠價:87303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一戰”爆發以來的10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也許只是滄海一粟,但對於現代高技術戰爭的產生、發展與演變的作用卻舉足輕重。本書以百年跨度的歷史縱深與廣闊視角,深入分析了現代戰爭在“一戰”、“二戰”、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之後得以艱難孕育,並在越戰以後的沉澱與反思中艱難前行,經過20世紀80年代以後幾場典型作戰的實踐與探索,最終在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走向成熟的全過程。這期間,先進的軍事技術作為傳統戰爭形態的否定性力量,一次又一次強制性地推動作戰方式的變革,引起了戰爭形態的歷史性變化。人類百年戰爭史一次次證明:誰敢於不斷否定、勇於自主創新,誰就能在未來的戰爭中奪取優勢並贏得勝利,而沿襲陳舊過時的觀點,抱著過去的老經驗不放,註定只能是失敗的命運。
今天,我們正處在一個軍事大變革的時代。高技術戰爭的花樣在不斷翻新,而我軍尚未有過相關領域的實踐。處在這樣一個歷史的交匯點,如果我們的觀念依然陳舊、軍事理論創新不力,只有坐以待斃。看到這一點,需要的是我們整個民族強烈的憂患意識、創新精神和高度自覺。正如義大利軍事理論家杜黑所說:“戰爭——這是未來的可能性,因此,我們不能用過去的眼光來迎接它。”

作者簡介

李莉,軍事學博士,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科普工作先進工作者,全軍育才銀獎獲得者,國防大學第五屆名師工程“傑出中青年專家”,中央電視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特約軍事評論員。現為國防大學軍事後勤與軍事科技裝備教研部軍事科技裝備教研室副主任,教授,曾3次榮立三等功。主要研究方向為軍事高科技與資訊化武器裝備,先後出版了《決戰第六維空間——資訊戰裝備》、《伊拉克戰爭後勤保障研究》、《大國意志——打開核黑箱》等專著和學科教材。

前 言

克勞塞維茨曾經說過:“史例可以說明一切問題,在經驗科學中,它們最有說服力。尤其是在軍事藝術中更是如此。”
今年恰逢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00周年。回望人類百年戰爭史,我們不由得思考這樣一個問題:一百年的時間,究竟是什麼力量使得戰爭面貌產生如此大的變化?科學技術發展究竟是如何推動戰爭演變的?貫穿其中的規律、機制與主線是什麼?本書擬從百年戰爭的科技視角就此作深入探討與分析。
在有文字記載的5000多年歷史中,人類經歷了近1.5萬次大大小小的戰爭。縱觀人類戰爭史,戰爭的形態和作戰樣式,總是隨著時代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而不斷變化的。從戰爭形態而言,人類戰爭形態在經歷了徒手戰爭、冷兵器戰爭、熱兵器戰爭和機械化戰爭形態後正向資訊戰形態轉變。這些戰爭形態的轉變又都是以武器裝備使用為標誌劃分的,都鮮明地烙下了科技進步的印記。
人類戰爭史上戰爭形態幾次大的變革證明,武器裝備的發展水準都是導致某種戰爭形態產生的重要因素,一種新的武器裝備出現並被應用於戰場上,戰爭形態就會隨之發生變化。例如,黑火藥兵器剛一出現在戰場上,由於其低廉的訓練成本和巨大的殺傷力,立即導致戰爭規模空前巨大,軍隊編成、作戰樣式、軍事思想等也都隨之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火炮的出現使軍隊對城堡的攻堅能力大大提高,城堡在戰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急劇降低;火繩槍的出現提高了步兵的戰鬥力,步兵開始佔據戰場的主導地位。可見,武器裝備是形成戰爭形態的重要因素。
“第一次世界大戰一開始即陷於僵局,這是完全出人意料的。……造成這種僵持局面的是機槍、鐵絲網和火炮。”這種以我們今天的視角看來如此平凡的武器,當年給進攻一方構成了嚴重阻礙。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正是由於機槍和鐵絲網的出現,陣地防禦被證明優於進攻。“在1916年凡爾登戰役10個月的殘殺中,德法兩國軍隊共發射4000多萬顆炮彈。進攻的一方德國以43.3萬人的損失造成法國54.3萬人的傷亡,結果幾乎使雙方都‘將血流盡’。”面對僵持不下的戰局,各國軍事家都迫切要求製造一種既能進攻、又能防守、還能運動的新式武器,用來突破敵方防禦陣地。這就產生了研製“機槍破壞機器”的動機。坦克由此應運而生。雖然英國最先出現在戰場上的坦克只是由拖拉機改裝的“醜陋的傢伙”,而且可靠性很差,能夠沖到對方陣地的不到一半,但卻絲毫不影響其作為塹壕戰終結者的身份與地位。陣地戰從此成為歷史。而隨著飛機和導彈武器系統的出現和廣泛運用,火力打擊的範圍驟然增大,空間也不再是遏制戰爭的天然屏障。按照傳統觀念,防禦一方的幅員遼闊、作戰縱深寬大,是削減對方攻擊銳勢,層層組織抵抗,以空間換取時間的有利條件。然而,在導彈武器特別是戰略導彈出現以後,因其具有“無限遠”的作戰能力,使得進攻者的“火力之手”可以延伸到全球的任何位置和角落。線式作戰真正成為歷史。
因此,從技術角度看,我們今天所熟知的“非線式、非接觸、非對稱”作戰正是技術與裝備發展的必然結果。而隨著人類社會大踏步地進入資訊社會,大量資訊技術物化出種類繁多的由資訊化彈藥和資訊化作戰平臺構成的資訊化武器裝備,也必然使資訊化戰爭形態表現出與以往戰爭形態完全不同的特點與規律。從近幾場帶有高技術特別是資訊化戰爭特徵的局部戰爭來看,資訊化武器裝備已經成為戰場的“主力軍”,在戰場上發揮著機械化兵器所不能替代的主導作用。
但從人類戰爭的歷史長河來看,這種改變是漸進性的,人們需要有足夠的熱情與執著。戰爭史表明,通常一種新的武器在剛剛出現的時候,受制於本身的技術條件與作戰能力,很難立即改變戰爭面貌上升為戰場的主導性力量。其發展具有漸近性、探索性的特點。比如,雖然一戰時飛機已經出現,但當時的飛機既沒有探測設備,也沒有通訊設備。所以當時只能靠飛行員的肉眼去觀察和發現目標。這就決定了飛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期的使用主要是兩種軍事用途:一是空中偵察,二是同炮兵配合校正炮彈落點。而且當時的飛機,因為沒有座艙蓋,飛行員在座艙內投擲炸彈來完成對目標的轟炸,命中精度可想而知。此外由於飛機上沒有通訊設備,無法實現飛機之間以及飛機和地面指揮部的聯繫。所以一戰時期的空戰多為單機的近距離格鬥,不可能出現大規模的空中作戰。
但是一戰結束到二戰開始之前,飛機的性能有了快速的發展,從而為二戰期間空中力量的大規模使用奠定了基礎。從飛行速度的增量來看,1915年至1933年期間,雙翼殲擊機速度的平均年增量約為每小時10公里,轟炸機約為每小時8公里。安裝高空活塞式發動機的單翼殲擊機的速度平均年增量在1933年至1946年期間為每小時30公里,轟炸機為每小時20公里。二戰期間飛行速度增量約為一戰期間增量的3倍。並由此誕生了一批世界名機,如:美國的P-51“野馬”式、英國的“噴火”式、德國的“梅塞施米特”MG-109型、蘇聯的雅克-9型和拉-5型和日本三菱公司研製生產的“零”式戰鬥機。從相對作戰殺傷力指數的數量變化來看,二戰中的戰鬥轟炸機的相對作戰殺傷力指數為415,一戰中戰鬥轟炸機僅為11,二戰中戰鬥轟炸機的相對作戰殺傷力指數是一戰時的近38倍。由此也可以看出,二戰時期航空武器裝備作戰能力有了質的提高,從而為戰場大規模運用創造了條件。
在科技進步的進程當中,任何技術突破即使再重大、任何新型裝備即便再先進,都不會自發改變戰爭面貌,其深層動力還是源於戰爭主體對新技術的創新運用以及對技術優勢的自覺追求。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事技術在地面、海洋和天空都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幾乎所有的主要參戰國都認識到技術上的優勢可以彌補戰略和數量上的劣勢,如果喪失技術上的優勢就會帶來災難性的後果。這種對技術優勢的自覺追求,正是二戰時期新裝備與新的作戰思想集中湧現的很重要的原因。
但是,軍事思想的先進與否與技術的先進性卻並不存在天然的聯繫。比如1916年,英國最先發明了坦克,有最早的坦克作戰實踐,按理說,在最先創造和使用坦克的新思想方面,英國人應該捷足先登。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英國人還尚未找到使用坦克的先進戰術的途徑。同樣,法國在坦克的數量和品質上,一度居世界首位,但它們也始終未能擺脫“坦克掩護步兵”這一傳統作戰模式的束縛。致使坦克問世很久未能產生使用坦克的新戰術和新思想,從而無法充分發揮在當時看來是最為先進的武器的應有威力。
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起步較晚的德國創造了大規模使用坦克的思想和戰術——“閃擊戰”。由此可見,新武器的發明者,不一定就是新的軍事思想、軍事理論的創立者。二戰初期,德國的閃擊戰,天空的飛機和地面的坦克互相配合的閃擊戰就是最好的例證。古德里安說:“飛機發動機和坦克發動機是一對兄弟。為了獲得勝利,坦克迫切需要速度更高的同伴的支援。坦克和航空兵的戰鬥行動通常按地點和時間加以協調。”1939年9月1日,納粹德國閃擊波蘭,其實就是飛機和坦克的協同結構系統發揮出來的作戰威力。這種在航空兵支援下,集中使用坦克迅速突擊、以快制勝、速戰速決的新式戰法便是“閃電戰”。1940年5月,希特勒的閃電戰再次發揮威力,一舉擊敗實力與之相差無幾的英法聯軍。在短短一個半月內迫使擁有300萬大軍,號稱歐洲大陸第一陸軍強國的法國投降。正是對飛機與坦克的創造性運用使得德國的“閃擊戰”在二戰初期所向披靡。
航空母艦的誕生同樣也是如此。當時,飛機已經作為空中力量的新軍嶄露頭角,但是想到把它和海上的軍艦結合起來使用並使之成為一種功能和威力更為巨大的戰爭工具,卻是一批勇於以生命為代價去嘗試新事物的勇士和先驅。實踐證明,航母和艦載機的使用開創了海上作戰的新時代,海戰模式就此改變,“大炮巨艦”的時代宣告落幕。
因此,回顧戰爭歷史我們可以得到一個重要啟示,那就是歷史上因軍事思想落後而自食失敗苦果的軍事家們,究其根源,就于他們習慣於孤立地、片面地、靜止地認識戰爭的發展變化,對軍隊建設提出的亟待解決的問題缺乏敏感,從而留下被動、失敗的隱患。
正如恩格斯所說,“只有創新的、更有威力的手段,才能達到新的、更偉大的結果。每個在戰史上因採用新的辦法而創造了新紀元的偉大將領,不是新的物質手段的發明者,便是以正確的方法運用他以前所發明的新器材的第一人。” 所以回望人類百年戰爭史使得我們深刻明白這樣一個道理:
雖然科學技術改變戰爭形態的基本作用鏈條是——新技術的出現與運用導致新的武器裝備出現,新裝備的出現又促進新的戰略戰術的產生,並帶動體制編制的變革以及軍隊人員素質的提高,使得戰爭形態演變不可避免。但是這個作用過程裡的每一個環節都不是自動發生的,都必須有指揮員和戰鬥員大量的創造精神和高度自覺。
正如《制空權》理論的奠基人、義大利軍事理論家杜黑所說:“戰爭——這是未來的可能性,因此,我們不能用過去的眼光來迎接它。”
謹以此書與此言與廣大讀者朋友們共勉。
李莉
2014年8月1日

目次

001 第一章 一戰前後軍事技術的發展——機械化裝備初步發展階段
002 第一節 機械化裝備的發展最早從海上突破——世界海軍進入大炮巨艦時代
010 第二節 機槍和鐵絲網——讓進攻的一方幾乎“將血流盡”
018 第三節 坦克的出現——塹壕戰的終結者
023 第四節 空中戰鷹——戰爭由平面變為立體
028 第五節 主要軍事理論及代表人物
047 第二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軍事技術的發展——大規模機械化戰爭階段
048 第一節 坦克的大規模運用與德國的閃擊戰
飛機與坦克是一對兄弟——古德里安與他的閃擊戰理論 / 049
16天佔領波蘭全境:德“閃擊戰”的首次使用 / 053
一個半月擊敗英法聯軍:“閃擊戰”再次發威 / 055
人類戰爭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會戰——庫爾斯克戰役 / 058
閃擊戰的失敗與軍事技術局限 / 061
063 第二節 戰列艦的衰落與航母的興起
雖然航母的概念最先是法國人提出的,但首次實現從搖擺
不定的軍艦甲板上起飛和著艦的卻是美國人 / 064
英國海軍少校飛行員鮮血中誕生的世界第一艘航母——英國的“百眼巨人” / 068
山本五十六:日本海軍“航空制勝”理論的堅定推動者 / 072
航空母艦發展的里程碑和轉捩點——日本偷襲珍珠港 / 076
086 第三節 德國的“狼群”U艇與海上絞殺戰
鄧尼茨和他的“狼群” / 088
093 第四節 導彈的出現——來自天外的“飛行怪物”
“導彈鼻祖”馮•布勞恩 / 095
099 第五節 空軍的大規模運用及戰略轟炸的出現
戰略轟炸成為時間長、消耗大、代價高的作戰手段 / 101
人類戰爭史上首次空中戰爭——不列顛戰役 / 105
107 第六節 美國曼哈頓計畫與核武器的出現
113 第三章 從朝鮮戰爭到越南戰爭——導彈核武器全面發展階段
114 第一節 美蘇“恐怖”均衡理論與核競賽
蘇聯打破了美國的核壟斷,“超級”原子彈——氫彈的競爭開始提速 / 115
為把核彈投到對方領土,美蘇競相發展遠端戰略投擲工具 / 117
1957年8月蘇聯洲際導彈試射成功, 具備了打擊美國本土的能力 / 119
120 第二節 從朝鮮戰爭到8年越南戰爭——全面打核大戰背景之下的常規戰爭走到窮途末路
米格走廊——噴氣時代空戰的發源地 / 121
人民解放軍空軍歷史上第一次擊落敵機 / 126
朝鮮戰爭是美國遭受的冷戰後第一個重大打擊 / 128
“大規模報復”戰略出臺——立足打全面核大戰 / 129
地毯式轟炸仍然是主要樣式 / 134
137 第三節 走向太空——第四維戰場出現了
140 第四節 核動力的出現——理論上無限的續航力
145 第五節 越南戰場叢林水網中的較量——直升機的大規模運用與空中機動理論的問世
151 第六節 轟炸青化大橋——精確制導武器嶄露頭角
159 第四章 沉澱與反思
160 第一節 美軍越戰之後的反思與思想解放運動
關於越戰失誤的爭論 / 161
未來的美國陸軍究竟向何處去? / 166
轉向打“短期戰爭”強調“初戰決勝” / 171
174 第二節 1973年中東戰爭——在美軍改革中具有奠基地位
以嶄新的眼光看待現代戰爭的革命性變化 / 176
目標:一切為了聯合 / 180
《戈德華特—尼科爾斯國防部改組法案》的出臺 / 183
《作戰綱要》 的革命 / 186
189 第三節 大幅增加軍費的80年代
194 第四節 實行全志願兵役制度
196 第五節 教會軍官如何打仗——訓練革新
紅旗演習——獲得頭10次的空戰經驗 / 197
陸軍建立“國家訓練中心” / 199
203 第五章 探索與萌芽
204 第一節 兵敗“鷹爪行動”與特種作戰司令部的誕生
212 第二節 以色列空襲伊拉克核反應爐—— “外科手術”式打擊的第一次成功實踐
219 第三節 “暴怒行動”——1983年美軍出兵格林伍德
225 第四節 “黃金峽谷”行動——美軍空襲利比亞
237 第五節 1989年出兵巴拿馬——隱身戰鬥機F-117首次投入實戰
247 第六章 實踐與成熟
248 第一節 海灣戰爭——標誌著高技術時代的到來
“空地一體戰”理論的首次成功實踐 / 250
最具革命性的武器——F-117和“戰斧” / 252
E-3、E-8預警機使美軍建立全面空中資訊優勢 / 256
分散鑽洞不再是保全自己的有效方式 / 261
俎上剁肉——6號“死亡公路”上的哀鳴 / 262
265 第二節 科索沃戰爭——完全由航空兵和導彈主導的戰爭
目標,完全佔有並控制天空 / 266
空襲成為一種完全獨立的戰爭模式 / 270
“聯盟力量”行動是一場典型的聯軍作戰 / 273
B-2隱形轟炸機首次投入實戰 / 275
首次大量使用最新一代空中發射彈藥 / 278
282 第三節 阿富汗戰爭——特種部隊為主角的戰爭
代號“持久自由”:21世紀第一場戰爭 / 283
特殊的對手讓美國傷透腦筋 / 286
特種部隊+精確制導武器相結合的新模式 / 290
“蟒蛇行動”:美軍歷史上最高海拔的戰鬥 / 294
298 第四節 伊拉克戰爭——快速決定性理論的嘗試與失敗
將意志強加於敵:“快速決定性作戰”理論的首次實踐 / 299
斬首為先,目標直指薩達姆及軍政要員 / 304
此閃擊戰非彼閃擊戰——第3機步師長驅直入巴格達 / 308
小布希最大的失言——宣佈伊戰“任務完成” / 311
尷尬的撤離——民主未現,亂局依舊 / 312
317 第七章 現代戰爭進行時
318 第一節 戰爭哲學由“大吃小”變為“快吃慢”
發現=摧毀,戰場即時打擊成為可能 / 320
網路中心戰成為新型作戰模式 / 322
快速決定性作戰成為主導 / 324
平行作戰使作戰方式發生里程碑式的變化 / 327
“戰略投送 + 戰略預置”提高快速反應能力 / 330
337 第二節 感測器優劣成為影響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資訊支援主導作用愈加突出 / 339
戰場空間異常廣闊,認知作用大大增強 / 342
進攻多從夜間發起——夜暗不再是屏障 / 345
資訊能力差距致實戰表現大相徑庭 / 350
資訊化“植入”裝備發揮重要作用 / 354
356 第三節 精確制導武器對戰局起核心作用
時間和空間的價值大大被壓縮 / 360
從“集中兵力”轉為“集中火力” / 364
力求非接觸,作戰方式趨向防區外 / 365
“三非”作戰——非接觸、非線性、
非對稱成為基本特徵 / 367
372 第四節 現代空中作戰上升為主導的、決定性地位
空中力量的優勢在於速度、距離和打擊範圍 / 373
超視距空戰已經走向成熟 / 376
電子戰為空中打擊充當“保姆” / 378
隱身技術發展使對方防空體系出現“裂縫” / 381
戰場無人機異軍突起 / 383
386 第五節 陸軍不是現代戰爭的棄兒
巷戰不再是裝甲兵的噩夢 / 388
未來城市作戰可能成為主要戰場 / 390
空地一體戰仍然需要陸軍的參與 / 392
城市作戰技術和戰術不斷出新 / 394
攻城新裝備大量投入實戰應用 / 396
398 第六節 作戰與保障日益融合
保障任務空前關乎戰爭勝敗 / 400
提出“後勤與作戰同等重要” / 405
從“以防萬一”到“量體裁衣”,保障原則發生質變 / 407
保障人員和作戰部隊必須統一編組 / 411
高度注重作戰人員“戰場舒適度”保障 / 414
資訊化保障裝備全面提升保障效率 / 419
429 第七節 讓“刀劍從麻木的手掌中掉落”——心理戰仍然是軍事打擊的重要輔助
心理戰成為一條看不見硝煙的特殊戰線 / 430
震懾對方心理仍然是作戰首要 / 432
“竭澤而漁”——從內部瓦解對手 / 436
開闢第二戰場——特種部隊在行動 / 438
440 第八節 阿喀琉斯之踵——資訊化不是萬能的
戰場誤傷誤擊事件頻發 / 441
天氣與地形仍然是影響作戰行動的重要因素 / 442
美軍直升機就是被它們打下來的 / 447
當高技術遭遇遊擊戰——悍馬成了活棺材 / 450
衛星連接不上的死角 / 452
《變形金剛》中的美軍並不是現實世界的美軍 / 453
458 第九節 高科技解決不了的難言之隱
不幸的預言:美軍10年內將無力從伊拉克脫身 / 458
伊戰和阿戰使得三成士兵精神障礙 / 459
駐阿富汗英軍埋怨美軍總是“先開槍後動腦” / 460
讓美軍頭痛的逃兵之患 / 462
追捕這十年美國燒錢1.28萬億 / 464
小布希首次承認發動伊戰是最大遺憾 / 466
471 第八章 啟示錄
啟示之一:一個國家對於科學的態度、對於科學家的態度,
決定了這個國家在世界之林中的位置和高度 / 471
啟示之二: 越是軍事思想解放、軍事技術得到創新運用的
國家,越是離勝利最近的國家 / 477
啟示之三:指導戰爭的理論唯一來源是戰爭實踐 / 482
啟示之四:尊嚴的確立靠的是實力 / 485
啟示之五:失敗是通向成功最近的路 / 491
啟示之六:禁錮思想比封閉軍工廠更危險 / 494
啟示之七:技術創新必須以制度創新為根本 / 501
啟示之八:讓歷史轉彎的是那些曾經的小人物 / 504
啟示之九:充分的戰爭準備是贏得勝利的首要條件 / 507
511 結束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303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