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生趣的互動與延續
因孫兒給我起了一個別名「動物人」,而啟發我寫作的《尋蟲記──大城市小生物的探索之旅》一書,在2011年11月出版,分享會的當天高朋滿座,熱鬧非常。書本面世當日已獲「亞洲農業研究發展基金」和「獅子會自然教育基金」認購相當數量,以推動自然教育,對他們的支持和鼓勵,不勝銘感。其後,報章和傳媒的訪問很生動和正面,親友和讀者們的反應也令我十分鼓舞。在這裏衷心感謝各位的支持。
在我薰陶下的大孫兒,對生物興趣特別濃厚,爺孫倆不知不覺間已影響到全家成員對大自然的興趣,特別是小孫兒。他們一家人,閒暇時便在屋苑的花園活動,不時享受尋蟲親子之簡短旅程,假期時更會參加一些戶外活動如稻米收割、出海釣魷魚等。每年回港探望我們的孫女兒,也一改見蟲便走的原本態度,很有愛心地照顧由嫲嫲用電話急召我到停車場捕回家給孫兒們認識的青蛙,其後更主動要我介紹貝殼,以及大膽地站在身旁看我如何餵飼小蟲蟲。
大孫兒5歲時在居所附近的花園發現了一隻壁虎,嚷着要我去看,我告訴他當我到達時,壁虎便已經走了,但他竟然信心十足地說:「壁虎一定還在那裏!」我順他意前往,壁虎果然從樹洞裏走出來讓我們爺、子、孫三代一齊欣賞。原來孫兒早已細心觀察了一段時期,對壁虎的行蹤瞭如指掌,亦顯示興趣推進了觀察力和思考力。
早此之前,大孫兒在家裏徒手捕獲一隻壁虎,還為了試驗壁虎逃生時是否會脫落尾巴而親手求證。他的好奇心和興趣,竟然也引發我對壁虎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開始尋找壁虎的一些奧秘,例如壁虎為甚麼這樣容易脫掉尾巴?脫掉後的尾巴命運又如何?此外,壁虎如何脫皮和死皮脫掉後的命運又如何呢?
重燃了的興趣驅使我更留意家內和家外出沒的小昆蟲,多觀察牠們各自的獨特習性,拍攝更多相片和一些短片以備將來和大家分享。說也奇怪,這些昆蟲似乎很懂我的心意,陸續在家中或附近的山坡出現,令我的趣味資料和生動照片數量越來越豐富,終於引發我寫作這本《尋蟲記2》的構思。書名的「蟲」雖然以昆蟲為主,其實是泛指我們身邊的小動物。
有了寫作《尋蟲記2》的決定後,不期然回憶起過去60年來新界的面貌和環境變遷,因而帶出一些小動物在這段時間的盛衰變化,於是撰寫了一章〈城市蟲蟲的滄桑〉,以便與朋友作一些集體回憶,也讓年輕一輩感受一下香港城市發展前後的小生物世界。這書的主要目的是介紹城市人身邊的小動物生趣,特別是家居較常見的「戶內戶外小夥伴」 和一些資料較詳盡的「蟲蟲小故事」,讓那些對小生物有興趣的朋友,裝備更多知識,以進行更愉快的尋蟲親子之旅。此外,書中主要介紹一些小動物的趣味繁衍方法和動態習性點滴,透過人性化的代入(如太極氣功和母子相逢等描述),讓讀者更親切地感受小生物的輕鬆和溫馨的一面,也藉此提醒我們應及時進行尋蟲親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