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十六歲的哲學課
滿額折

十六歲的哲學課

定  價:NT$ 320 元
優惠價:90288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2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當我賣力奮戰,哲學給了答案。

十六歲,正是開始接觸哲學,學習擁抱自由,最美好的年紀!
法國高三的全部課程中有18%是哲學課,畢業會考第一堂考的就是哲學,這個百年傳統造就了當今勇於獨立思考,超有個性的法國人。
不只法國,包括義大利、西班牙、德國、英國、日本……,都在高中開設哲學課。
巴西從2009年起,也在高中增設了哲學課,為的是要加強年輕人的公民意識,提高投票率。
很多國家逐漸發現,哲學教育能深化社會的公共論壇,帶動一個國家的進步。
哲學引導你思考,思考引導你批判,批判引導你行動,精力充沛的年輕人需要哲學與他激盪。

讀哲學・做自己!一本寫給年輕人的哲學書。

「對高中生說『應該這麼做才對』是沒用的!
很多老師想跟年輕人講解哲學探討人生,但他們對年輕人的困境似乎無法切身體會。
既然如此,不如就讓每天與高中生互動的我來寫一本哲學書吧。」——手島純

現代高科技讓生活變得非常方便,但如此發達的科技可能也把人類逼進絕境,福島核能發電廠發生的災害,就是一個證明。人類有建設核能發電的聰明才智,但這份聰明才智卻也給人們帶來莫大的痛苦。披著安全神話外衣的核電廠,會在海嘯中毀於一旦,這種事誰也想不到。
「到底科技可以做些什麼?」「該如何進行?」「高科技對人類真的有意義嗎?」反省這些問題,就是所謂「哲學式的思考」。

本書特色
 .本書所選介的哲學家,都是知名度高、其學說對年輕人而言容易理解的。
 .刻意捨棄系統性的哲學理論,優先介紹盧梭、齊克果這類「一肚子煩惱的哲學家」。
 .介紹生平時,側重在哲學家的成長過程,如此可讓其哲思變得較為具體,易於把握。
 .書中所選介的哲學家著述,大部分引用原文,只有少部分經簡化詮釋。

專家推薦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教師/雲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簡端良——專文推薦

李賢中 台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沈清楷 輔仁大學哲學系助理教授
吳岱穎 作家/建國中學教師
凌性傑 作家/建國中學教師
楊 翠 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副教授——青春洋溢。攜手推薦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作者簡介

手島純
1954年出生於日本福岡縣。大學主修哲學、研究所主修教育學。
畢業後任職於民間私人公司,之後轉任教師。
目前於普通高中、定時制高校、高中函授課程擔任社會科專職教師,並兼任神奈川縣高等學校教育會館教育研究所研究員。屬日本通信教育學會、日本教師教育學會成員。
著有《在M型化社會中擺盪的定時制高校》、《這就是函授制高中》、《你所知道的函授制高中》;及編著《放學後的教育論》。

導讀
文 / 簡端良_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PHEDO)教師/雲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哲學家羅素曾說過:「一個人若從未動過哲學的念頭,則終其一生他都像被關在監獄裡一樣:被理智的偏見所『禁閉』,被他所處的時代、習以為常的意見所『禁閉』」。十六歲,這年紀雖有監獄的苦悶,但卻又不失自由,如同一個準備好要航向大海的水手,卻又背負著長官的權威與命令,以尼采的話來說,是一個想當一頭獅子,但卻仍必須像駱駝般地背覆著行囊的年紀(關於精神的三種變形,可參閱本書第十章)。本書作者,很敏銳地觀察到十六歲年輕人的處境,所以他說:「現在的高中生乍看之下很自由,但事實上是活得很不自由。」
這個充滿能量,卻又生活在禁令當中的十六歲,我認為是培養哲學思考最適合的年紀。因為被稱為「愛智之學」的哲學,不只要理智的思考,更要感性的愛慕,十六歲正是具備思考的能力,同時潛伏著敢愛敢恨的衝動,在保守的學校體制中,這叫「叛逆期」,在開明的高中老師眼中,這叫「創造力」。至於你十六歲的高中生活,受的是軍訓教育,還是哲學教育;教的是道德命令,還是老師的啟蒙,就只能看前世是否有燒好香了!很慶幸的,作者寫了這一本《十六歲的哲學課》,站在讀者的角度,來啟發生命中十六歲的天賦,相信這本書的出版,能讓每個嚮往自由的靈魂,對「什麼是好學生?」這個問題,不再依附在「本質」上的思考,而能用「行動」來詮釋自己,正如本書第九章引沙特的話:「人是無法定義的,因為人類一開始的時候什麼也不是……人除了自己所塑造出來的自己之外,什麼都不是。」
亞里斯多德曾說:「哲學的開端,始於好奇。」十六歲應是好奇心最旺盛的時期,會去想「人從何而來?死又要從何而去?」、「在這個宇宙中,有沒有其他生命,或是另一個世界?」、「動物為什麼是動物?動物天生下來就是要讓人吃的嗎?」、「命運是否是被決定的?歷史有沒有重來的可能?」、「最原初的宇宙,時間與空間,是怎麼開始的?」,甚至有人要問「為什麼我要在學校裏,上我所不喜歡的課程?」、「為什麼性行為總是與道德有關?」或者有人在想著「我要不要向他(她)告白?勇敢地出櫃?」……。
當高中生在開始思考這些問題時,對一個哲學老師來說,會如同挖到石油一樣地興奮,可惜的是,在體制內的大人們,總會根據教育部的教科書,為學生提供一套標準答案,若此時學生願意進一步地追問,「為什麼是這樣?」、「課本這樣寫有什麼合理性?」有些會得到白眼:「你就好好唸書就對了,課本不會騙你的!考試會這樣考!」學生的好奇心沒進一步被處理,哲學思考就冷卻了;若學生要再不斷地追問,可能就要被視為行為偏差,送到輔導室去關懷了。……不可避免的作為一個學生,就會去問一些問題,對一個哲學老師來說,會問這些問題的頭腦是金礦,同時也是國力旺盛的泉源,台灣若要成為一個有創造力的國家,怎麼能忽視這股能量、忽視哲學?卻用中國文化基本教材來處理哲學問題呢?
問一個好問題,比答案還重要,大部份的哲學問題,哲學家都問過自己,本書很精準地挑選了幾個重要的哲學家,從歐洲系統的蘇格拉底到沙特,亞洲系統的佛陀、基督宗教與耶穌、與伊斯蘭教與穆罕默德,從哲學家的出身、內心世界、以及所關心的問題著手,如此的筆法,非常能與高中生的好奇心共鳴,這份好奇心如恆河流過歷史,珍惜學生的好奇心,並樂於和同學思辨,正是為師者傳道的工作。芝加哥大學哲學系教授瑪莎.紐斯琫(Martha C. Nussbaum)曾說:
哲學並不是甚麼抽象、玄遠的學問,而是與他們的日常生活交織在一起的、與他們對生死的討論、對墮胎與報復的討論、對制度正義和宗教的討論交織在一起的:就像蘇格拉底的論辯一樣。只要人們被鼓勵自己思考、用蘇格拉底的方式質問,那麼哲學就會冒將出來。
換言之,哲學是一種思考活動,對事物進行思考的能力。對蘇格拉底來說,真理事關重大,所以他說:「記住:這不是我們隨便找個題目來鬥嘴閒聊,而是我們該如何活的大事。」換言之,對一個具有靈魂的人而言,不只是生物性地活著,更令人渴望的是精神的自由。
看這本書,會重拾小時候看世界地圖的那種興奮感,整個遼闊的大海與山河,都盡收眼底,雖還不曾遊走各國,卻已掌握了世界的相貌,燃起壯遊的企圖心。蘇格拉底不會在此向你說教,因為他也不確定他已知道了些什麼,但卻會向你提問,挑戰你所認為的「真與善」,確定站得住腳嗎?不可否認,對年輕人而言,蘇格拉底比起孔子,多了一點親切感,至少他不是居廟堂之高的君子或聖人,而是與雅典城巿對話的遊民。Phedo(台灣全國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的教師,近年來在全台各地,星火燎原般地辦起了各種壇論,哲學星期五、Phedo夏令哲學營……,無不是期待台灣的社會也能啟動蘇格拉底式的對話,讓台灣這匹駿馬,在哲學這根馬刺的鞭策下,奮力地向前衝。蘇格拉底曾如此斥責雅典公民:「最優秀的人啊!你是雅典人,來自於這個最偉大的城巿。你不會為了營求財富、名譽而感到羞恥,但對於真理、以及正義的靈魂,難道你都不關心嗎?」這句話,用來斥責台灣社會那些沉睡中的人,同樣有效。
康德曾說:「道德的終點,就是信仰的起點」,若衍生成「知識的終點,就是信仰的起點」也不為過,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哲學思考總會追問更深邃的問題,科學若跟不上,宗教就出現了。這本書,很負責地為讀者帶出基督宗教、佛陀,與台灣較陌生的伊斯蘭教。在基督教的篇章中,《舊約聖經》回應了「宇宙如何生成?」、「人類從何而來?」這兩個重量級的哲學問題,《創世紀》遊走在想像與譬喻之間,科學無法證真,亦無從證偽,伊甸園至今仍是世界起源不可背棄的故事。
關於「現代」與「後現代」,則是哲學史很重要的一組概念,笛卡兒被稱為「現代哲學之父」,開啟了現代哲學的啟蒙運動,短短的一句話,為何石破天驚?本書用了很具親和力的例子,來反問讀者現代化的生活,是人類歷史的必然還是偶然?用以反思什麼是現代?什麼是後現代?並且言簡意賅地區分出「現代」在歷史時代、經濟、思想史、科學史……等涵意下所各自代表的意思,進一步來說,掌握了「現代性」的義涵,就可以把「後現代」這個抽象的理念,理解為對「現代性」的顛覆與批判,對高中生而言,就不會那麼困難了!
本書除了可以用哲學家的生平,讓讀者瞭解哲學家思想形成的背景外,大致上都能擷取一些最重要的話,來讓讀者把握哲學家的思想。如培根的「知識就是力量」用以和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互別苗頭,在「經驗主義」所主張的歸納法之外,別忘了理解「理性主義」所提倡的演繹法,也是建構現代知識的重要方法。接著第七章,用契約的概念,把三個重要的哲學家串連起來,霍布斯主張自然狀態是「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洛克主張這是「沒有一個人享有多於別人的權力」的平等狀態;終於催生出盧梭這句「人應該是生而自由的,但卻到處被人為的鎖鏈所綑綁」,「社會契約」這個現代政治哲學的重要概念,在簡潔的篇幅中,生動表現出來。
廿一世紀,被全球化與新自由主義支配,重新審視馬克思是有必要的,在哲學上我們能不思考「工作的意義?」、「人為什麼要工作?」……這類的問題嗎?在馬克思身上,我們看到工作不是出賣勞動力,反而是人恢復人性尊嚴的一種行動,這對資本社會,是一記當頭棒喝!作者也很敏銳地將沙特與馬克思置於對照組來討論,馬克思的「唯物辯證法」,主張「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這話立即在下一章被沙特反駁了,馬克思把「人」當成一個整體類型,每個人的個別化便被忽略了,而沙特讓「存在主義」變成有別於馬克思的「人道主義」,因為沙特反對一切形式的決定論,提出「存在先於本質」,作者用淺顯易懂的文字,很能刺激每一個人的哲學思考,小小的挑戰,閱讀起來卻能夠給讀者大大的自信。
最後,作者不忘介紹人類思想史上最有生命力的哲學家--尼采,尼采對基督教道德、理性主義、啟蒙主義的文化有嚴厲的批判,這些讓人誤以為只要靠著普遍的理性法則運作,就可以享受幸福生活的論點,讓人喪失了自己的權力意志。所以,他要批判一切舊價值,找回自己原始的生命力,重建新價值。尼采說「你必須準備好沐浴在你自身的烈焰之中:你怎麼可能重生呢,如果你不先化為灰燼?」在他的著作《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部著作中,每字每句,都是那樣的刻骨銘心,也讓讀者理解到「虛無主義」的迷人之處,不是頹廢與破壞性,而是積極與創造力。尼采推崇超人的「主人道德」,讚頌生命永劫回歸的單純,作者用最簡潔的文字,把這個當代最有魅力的哲學家介紹給我們。
相信大家都認為台灣的教育有很大的改進空間,台灣教育問題出在哪?主要在我們太著重培養學生做出標準答案的考試技能,卻少了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雲林科技大學把「哲學思考」列為通識必修,這是台灣教育界的一個創舉,哲學列為通識必修有什麼必要性?我和Phedo的教師們,正用行動在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主張,念哲學不一定要進入哲學系,但在台灣接受國民基礎教育,就一定要念哲學。很高興《十六歲的哲學課》這本書能翻譯出版,相信這本書對學生的啟發,能彌補台灣高中教育,尚未積極推動哲學教育的缺憾。
 

目次

導讀(文/簡端良_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教師/雲科大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
前言

第一章 什麼是哲學式思考
第二章 蘇格拉底與古希臘哲學
第三章 基督宗教的世界
第四章 佛陀為什麼要出家
第五章 了解伊斯蘭教
第六章 笛卡兒與培根
第七章 霍布斯、洛克與盧梭
第八章 勞動與馬克斯
第九章 沙特與李維-史陀
第十章 從尼采開始進入當代思想
第十一章 青少年期的心理
第十二章 十六歲開始的哲學

附錄一 哲學入門書籍與電影推薦
附錄二 引用、參考文獻

書摘/試閱

第六章 笛卡兒與培根
什麼是現代
不曉得各位每天是怎麼過的呢?假使是高中生,就必須在固定的時間起床(有時是被叫起床)、趕著上學不要遲到、在學校聽老師上課。搭電車上學的人,還會遇到通勤上班的人潮,有時電車裡擠滿了人。
學校的作息幾乎全校一致,上課鐘響起就上課,下課鐘響起就下課。如果是讀全天制的高中,同學們的年紀都差不多,上課用的教材也是一樣的。午休也是大家一起,有的同學在放學後還會去社團活動。口渴的時候就到自動販賣機買果汁,回家途中會繞到便利商店買點東西。週末時,會用手機或個人電腦收發電子郵件跟朋友約出去玩的時間。
回到家裡,打開冰箱就有冰涼的果汁可以喝。晚餐可能吃冷凍食品,配上在附近超市買回來的蔬菜。晚餐後,把在社團活動裡穿髒的T恤丟到洗衣機去洗。因為要寫家庭作業,沒法看想看的電視節目,所以把節目錄下來以後再看。寫完作業後去洗澡,洗完澡聽聽音樂,開始睏了,正想去刷牙然後上床睡覺時,突然看到電視新聞在報導交通事故。
以上就是高中生一天的速寫。但這樣的生活,在人類漫長的歷史中並非普遍的、理所當然的。這種生活,是人類文明步入現代以後才出現的。在現代之前,既沒有電車,也沒有自動販賣機,更沒有便利商店,連學校都沒有。在日本有私塾,但是沒有整齊劃一的上課時間,當然也沒有上課鐘。來私塾讀書的學生什麼年齡都有,採個別教學,教學進度也都不一樣。那時候的私塾,授課以「讀、寫、珠算」為主,學生練毛筆學寫字,讀的書都是手抄本。
像今天的學校或科技,是到了現代才發展起來的。科技發達固然為人類增添便利,但也不全然帶來好處,也會發生交通事故或核能災變這種死亡災難。這都是現代社會才會發生的。
因此,我們不禁想問,到底現代是什麼?但我們自己就生活在現代當中,所以很難明確地描述。不過,雖然歷史上還無法定論何謂「現代」,但至少我們可以說明「現代」是如何誕生的。
不同的學門對現代的定義不一樣。若以歷史的時代區分來看,是指中世紀以後的時代,具體來說是文藝復興、宗教革命開始到現在為止的時代。若以經濟史的角度來看,是從工業革命之後,工業化、產業化開始的時代。若以歐洲思想史來論,是從以基督宗教為中心的思維,轉移到人文主義思潮的時代。此外,也不能忽略科學史的角度,就是從哥白尼提倡地動說、伽利略支持地動說,確定了現代科學的方法論(假設→觀察或實驗→驗證)之後開始。當然也不能忘了牛頓發現萬有引力這偉大的事蹟。
現代為人類帶來自由、平等和財富,也帶來了機械化和便利性。在精神方面,則是變得注重理性,並且重視人的尊嚴。但於此同時,貧窮、階級差異、環境破壞的問題也層出不窮。無論什麼時代,都有好有壞,現代也是一樣。

笛卡兒
為「現代」打下思想與哲學基礎的,公認是法國哲學家笛卡兒(Rene Descartes,1596-1650)。他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我在思考,所以我是存在的。)這句話的法文原文是Je pense, donc je suis,拉丁文是Cogito, ergo sum。我想藉著解釋這句話的含意,來說明笛卡兒的哲學。
笛卡兒於1596年生於法國的貴族家庭,父親是任職於布列塔尼(Brittany)最高法院的法官。笛卡兒的母親在他一歲時便過世了,父親再婚後,笛卡兒由外祖母和奶媽扶養長大。笛卡兒非常感念這位奶媽的恩情,後來把她列為財產繼承人之一。
十歲時,笛卡兒進入耶穌會(反對宗教革命的天主教修道會)所屬的學院接受經院式的教育,之後進入波堤葉(Poitiers)大學修習法學和醫學。但他無法滿足於這種「文字上的學問」,為了讀懂「世界這本大書」,便前往巴黎和阿姆斯特丹旅行,開拓眼界。他也曾加入軍隊,但沒有真的上過戰場,他從軍是為了可以跟著軍隊到處移動,增廣見聞。而且,軍隊裡有開發武器的優秀科學家,待在軍隊裡可以讓他跟這些專家交流。
笛卡兒家有恆產,不需要為了生活而工作,可以愛做什麼就做什麼。但他最關心的,卻是對學問和真理的追求。擁有財富,絕對不是自甘墮落、生活糜爛的藉口。笛卡兒總是不停地思考,對於知識,尤其是數學的探究,總是念茲在茲。
這裡我要引用濃縮了笛卡兒思想精華的代表作《談談方法》(全名《談談正確引導理性在各門科學上尋找真理的方法》,Discourse on the Method of Rightly Conducting One's Reason and of Seeking Truth in the Sciences)來解說他的思想:

良知,是人間分配得最均勻的東西。因為人人都認為自己具有非常充分的良知,就連那些在其他方面全都極難滿足的人,也從來不會覺得自己的良知不夠,想要再多得一點。(《笛卡兒談談方法》,王太慶譯,英屬蓋曼群島商網路與書。下同)

笛卡兒認為所有人都一樣具有理智。在此處,理智可以替換為「理性」。他的重點在於,人們可以正確地、適當地使用理性。笛卡兒以「人人都有理性」這一觀念為基礎,展開他的思想體系。
笛卡兒也是數學家,而要解開數學題,需要的是理性,而非感情。說到這裡,我想大家可以了解為什麼笛卡兒這麼重視理性了。身為數學家的笛卡兒,在哲學上也追求類似數學中「公理」(Axiom,又譯公設)一樣的定理。所謂公理,是不證自明的真理,例如「兩點之間可以畫出一直線」,就被視為不變的公理。那麼,在哲學中,是不是也有不證自明的東西呢?笛卡兒要弄清楚一個題目之前,會先以懷疑的角度來思考所有的事物。對所有的存在與事物都質疑一遍、剔除錯誤之後,再來思考剩下的東西。下面我引用《談談方法》中的文字,來說明笛卡兒思考的情形:

任何一種看法,只要我能夠想像到有一點可疑之處,就應該把它當成絕對虛假的拋掉,看看這樣清洗之後我心裡是否還剩下一點東西無可懷疑。因此,既然感官有時欺騙我們,我就寧願任何東西都不是感官讓我們想像的那個樣子。既然有些人推理的時候出錯,連最簡單的幾何學問題都要弄亂,做出似是而非的推論,而我自己也跟別人一樣難免弄錯,那我就把自己曾經用於證明的那些理由統統拋棄,認為都是假的。最後我考慮到,我們醒著時心裡的各種思想在睡著時也可以照樣跑到心裡來,而那時卻沒有一樣是真的。既然如此,我也就下定決心認定:那些曾經跑到我們心裡來的東西也統統跟夢裡的幻影一樣不是真的。

你做夢的時候,不會認為自己在做夢。那麼,各位在閱讀本書的此刻,也許正是在做夢呢。這本書的存在,可能也是夢的一部分喔。笛卡兒就是抱著這樣的想法,把所有的事情都懷疑一遍。這叫做懷疑的方法論。簡言之,就是透過對萬事萬物的質疑,來獲得真理。於是,笛卡兒發現了真理,也就是哲學上的公理:

可是我馬上就注意到,既然我寧願因此認為一切都是假的,那麼,我那樣想的時候,那個在想的我就必然是個東西,我發現「我想,所以我是」這條真理是十分確實、十分可靠的,懷疑派的任何一條最狂妄的都不能使它發生動搖。所以我毫不猶豫地予以採納,作為我所尋求的那種哲學的第一條原理。

引文中「我想,所以我是」這句話,就是「我思,故我在」。

笛卡兒就算懷疑一切、篩去所有虛偽,仍然會剩下一個真理,那就是現在在思考中的「我」。這個「我」指的是「『我』的意識」,也就是「自我」。一如數學中的公理,笛卡兒將這一點當作哲學的公理,也就是哲學的最高原理,開始用它來證明其他事物。數學家會以公理來證明某一個定理,然後再繼續證明下一個定理,笛卡兒也把同樣的方法用在哲學上。他用這個方法,證明出上帝是存在的。這種「經由理性的推理,從普遍原理中導出真理」的推論法,被稱為「演繹法」。
笛卡兒的名言「我思,故我在」中的「我」,被稱為近代的自我。在這之前,單獨的「個人」是沒有人類尊嚴可言的。中世紀歐洲社會中,基督宗教主宰一切,上帝是最重要的,個人沒有地位,所以才會發生「獵殺女巫」這樣的迫害事件。要脫離中世紀的社會,必須回復「人性」,亦即必須確立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由此可見,笛卡兒「我思,故我在」這句名言確實是讓人類從中世紀躍入現代的重要思想支柱。
笛卡兒在五十三歲時過世。一生自由自在的他,決定接受瑞典女王之邀,到首都斯德哥爾摩擔任女王的私人教師。但斯德哥爾摩的氣候嚴寒,與笛卡兒住慣的荷蘭不同。而且有時課程一大早就開始,習慣晚睡的笛卡兒難以適應,沒多久他得了肺炎,從此一病不起。
笛卡兒不以信仰的角度相信神的存在,而是以理性的方法證明神的存在。他也支持哥白尼所提出的「地動說」。在當時,身為數學家和哲學家是相當危險的,笛卡兒不僅身兼兩者,更因被視為無神論者而飽受非議。不過這樣自由自在地生活、晝夜不斷地思考、轉眼間就病死的笛卡兒,在今天卻被視為理性主義的創始者、現代哲學之父。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88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