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幸福的社會(簡體書)
滿額折

幸福的社會(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9.9 元
定  價:NT$ 299 元
優惠價:87260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是合理的?究竟是什麼值得我們活下去?如果幸福不是一個政治問題,那麼政治還有什麼用?英國“首席幸福經濟學家”萊亞德向幸福發問,用15個問題直指我們個人與社會的心靈。本書結合心理學、經濟學、腦科學、社會學和哲學,幫我們形成對這些問題的全新看法。書中所有的觀點都建立在充分的證據上,將對我們如何能過得更好這一問題作出全新闡釋。
聯合國宣導以“國民幸福指數”來代替“國內生產總值”,萊亞德是這項提議的主要發起人和推動者。他將心理學、腦科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引入到經濟政策領域中,讓幸福的科學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提升幸福感的指導方針。本書是對這項提議的全面解讀,相信會給轉型中的國人以啟迪和開悟。
眾多知名學者、專家推薦。英國著名記者安德魯•瑪爾:叛離正統,絕對坦率,比99%自稱“刺激思考”的書更能激發真正的思考。哈佛大學社會學家羅伯特•派特南:這本語言生動、充滿趣味的新書,雖然不會讓傳統經濟學家感到高興,但的確會令所有人深思,究竟是什麼值得我們活下去。《觀察家》:這是一本偉大的書,不但要用眼讀,還要用心讀。

作者簡介

理查•萊亞德

英國“首席幸福經濟學家”,提出並推動政府踐行“幸福無疑是社會唯一值得努力的目標”這一理念。
英國社會改革的推動者,英國前首相布雷爾的顧問團成員,工党“終身貴族”,被授予爵士稱號。
聯合國大會《世界幸福指數報告》起草者。在他的宣導和主持下,“幸福行動力”運動已經有來自140多個國家的超過30 000名成員。

名人/編輯推薦

編輯推薦
幸福是社會唯一值得努力的目標。
英國“首席幸福經濟學家”理查•萊亞德經典力作。
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彭凱平、哈佛大學社會學家羅伯特•派特南連袂推薦。
湛廬文化出品。

媒體評論
追求幸福是人的本能,也是人的基本權利。聯合國宣導以“國民幸福指數”來代替“國內生產總值”,萊亞德是這項提議的主要發起人和推動者,他將心理學、腦科學和社會學的研究成果引入到經濟政策領域中,讓幸福的科學成為各國政府和人民提升幸福感的指導方針,是對世界各國人民的基本意願的尊重。
彭凱平,清華大學心理學系主任

叛離正統,絕對坦率,比99%自稱“刺激思考”的書更能激發真正的思考。如果幸福不是一個政治問題,那麼政治還有什麼用?
安德魯•瑪爾(Andrew Marr)英國著名記者

這本語言生動、充滿趣味的新書,雖然不會讓傳統經濟學家感到高興,但的確會令所有人深思,究竟是什麼值得我們活下去。
羅伯特•派特南(Robert Putnam)哈佛大學社會學家

這是一本偉大的書,不但要用眼讀,還要用心讀。
《觀察家》

目次

第一版序 新科學帶來的啟示
第二版序 幸福行動力

| 第一部分 |
幸福的難題

第 1 章 美好生活的源泉在哪
一旦維持生計所需的經濟收入有了保障,要提高人們的幸福水準就不太容易了。通過整合來自積極心理學、神經科學和經濟學等學科的依據,我們將獲得一個關於如何能更好生活的新視角。每個政府都應該重新評價自己的目標,每個人也都應該重新思考自己的目標。

第 2 章 誰能給幸福下個定義
幸福是一種客觀的感覺嗎?幸福可以在人與人之間進行比較嗎?持久幸福的真正來源到底是什麼?目前,人類最大的挑戰就是利用征服自然的能力來征服自己,得到更多我們想要的幸福。

第 3 章 第一世界和第三世界的人民都幸福嗎
從 1950 年開始,儘管生活條件大大優於過去,但絕大多數西方人的幸福感並沒有提高。相對來說,在接近溫飽水準的貧窮國家裡,收入對民眾幸福感的影響是最大的。

第 4 章 為什麼錢多了,我們卻沒有更幸福
從 1972 年開始,美國人的實際人均收入幾乎翻倍了,但對自己的經濟狀況十分滿意的人數百分比卻下降了。原因何在呢?其實,是社會比較和習慣化扭曲了我們對現實的知覺。

第 5 章 到底什麼能讓我們幸福
基因和成長經歷會影響我們的幸福,但這往往不是我們能控制的。我們最感興趣的還是正在經歷的生活本身對我們的影響。生活中的哪些方面導致了彼此幸福感的差異呢?年齡、性別、智力對個體的幸福感有影響嗎?

第 6 章 科技進步是幸福的殺手還是助燃劑
不丹是一個坐落在喜馬拉雅山脈高處的田園詩般的佛教王國。1999年,不丹的國王做了一個重大決定:允許電視進入不丹。人們很快便發現,離婚、犯罪和吸毒等情況急劇增加。科學技術的發展不是為了讓我們擁有更好的生活嗎?如今,它卻成為潘朵拉的盒子。

第 7 章 我們能夠追求共同的利益嗎
在生活的大多數時間裡,合作是每天的主題,人們願意放棄短期的個人利益而去追求集體目標。合作是如何發生的呢?為了共同的長期利益,人類的合作能達到什麼程度呢?

| 第二部分 |
幸福治療國家

第 8 章 人民幸福是社會的終極目標嗎
幸福是不言而喻的目標。如果有人問為什麼幸福很重要,我們無法說出什麼外在的理由,很重要就是很重要。

第 9 章 經濟學能指引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嗎
在政府決策方面,經濟學提供了精確的成本效益分析工具。但標準經濟學的人性理論是錯誤的,因為它主要基於過時的行為主義。如果經濟學能吸收積極心理學的研究成果,幸福將成為政策追求的目標。

第 10 章 如何改善永無休止的競爭
社會地位對身體健康會產生影響,社會地位高的人比社會地位低的人的平均壽命要長4.5歲。對地位的渴望是完全自然的,但它給我們人類追求更幸福的社會帶來了許多問題,因為總的社會地位是不變的。

第 11 章 我們有能力獲得安全感嗎
相對於失去100元的痛苦,我們需要得到200元才能平衡。或者說,失去一樣東西的痛苦是得到同樣一件東西所獲得的快樂的兩倍。人們討厭失去,喜歡安穩。

第 12 章 情緒可以通過訓練積極起來嗎
如果你想成為一位頂尖的小提琴家,你需要在18歲以前練琴10 000個小時,並有一位實力派的老師。當你這樣做的時候,你快速地改變了自己的大腦,增加了相關神經元之間的聯繫數量。同樣,我們也可以訓練自己快樂的能力。

第 13 章 藥物能讓我們的心理更健康嗎
佛洛德在將近40歲時開始通過生理角度來理解並治療精神疾病。即使在當時科學工具並不強大,對大腦化學機制的理解也很缺乏的情況下,佛洛德一直堅信心理過程有其內在的分子機制。

第 14 章 關於幸福的 12 個真相
在這個充滿機會的新世界裡,對於提升幸福感,有哪些是我們能做而沒有去做的事情呢?一個威脅和壓力更少,並能真正通過科學消除不足的更美好的社會是什麼樣子呢?如果我們將目標轉移為追求更幸福的生活,我們應該採取些什麼不一樣的行動呢?

| 第三部分 |
因“幸福”而起的爭論

第 15 章 懷疑論者是對的嗎
一方面,幸福運動如火如荼地展開,人們對幸福感的興趣急劇增加;但另一方面,關於幸福的學術爭論愈演愈烈,出現了很多的幸福懷疑論者。他們不是懷疑幸福本身,而是懷疑幸福是否可以通過個人力量獲得。

第 16 章 轉折的時刻到了嗎
詢問美國大學新生“你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目標是什麼”,在20世紀60年代,大約有65%的人回答說“創造人生的意義”,有45%的人回答說“很有錢”。但到了80年代,兩個數字調換過來了,並一直保持到現在。是時候減少物質主義,更關注內心生活了。

致謝
譯者後記

書摘/試閱

第一版序 新科學帶來的啟示
我是一個經濟學家,我熱愛我的職業,它也很適合我。經濟學將一個社會的購買力的變化等同於其幸福感的變化,至少大體如此。然而我從不接受這個觀點,並且過去50年的歷史也證明了它的謬誤。
新的與幸福相關的心理學使我們能夠重新構建一種新的觀點,這一觀點是基於研究證據而不是主觀臆斷。什麼樣的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是合理的?結合這門新的心理學以及經濟學、腦科學、社會學和哲學,我們將形成對這個問題的全新看法。
一個勇往直前探索新視角的時代到來了!這本書將對我們如何能過得更好這一問題作出全新闡釋,書中所有的觀點都建立在充分的證據上。雖然隨著知識經驗的積累,這些觀點仍有完善的空間,但我希望它們能夠促進轉變,使一個重視人們感受的時代早日來臨。儘管這一轉變已經姍姍來遲。
這本書的寫作得到了許多人無私的幫助。心理學家、神經學家、社會學家、哲學家,當然還有經濟學家,所有這些共同期望人類社會變得更美好的人都給了我許多幫助。我將在後面再一一致謝。
如果說這本書有什麼用的話,我希望它的作用就是創造更多的幸福。
理查•萊亞德於倫敦

第二版序 幸福行動力
本書的第一版出版於2005年。到如今,幸福運動已經拉開了序幕,並正在熱火朝天地進行中。現在,世界各地的決策者都開始質疑用財富來衡量生活品質的恰當性,已經有很可觀的一部分人認為真正重要的是人們對生活發自內心的感受。雖然並非所有人都同意這個說法,但至少談論人們所感受到的快樂和痛苦不再會讓人覺得好笑。關於如何衡量生活品質的爭論正在我們社會的各個階層進行著。
因此,是時候出這本書的第二版了。在這個版本中我陳述了自己對這個爭論的觀點,回顧了一些重要的新證據,並記錄了幸福運動取得的一些主要成果。我沒有重寫書的主體部分,而是在後面加了一個新的部分。
這本書再版還有另外一個原因。當第一版出來的時候,我收到了許多信,有的表示感動,更多的表示欣賞。許多人問:“你在進行一項運動嗎?”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認為不是,但後來發生的許多事改變了我的想法。公眾的觀點雖然在轉變,可是太慢了。仍然有那麼多不必要的痛苦沒有受到關注,而那些不那麼重要的話題卻吸引了巨大的注意。
現代科技使得動員人們進入正確的軌道比從前更容易了。所以,包括我的兩個博學多才的朋友傑夫•瑪律根(Geoff Mulgan)和安東尼•塞爾登(Anthony Seldon)在內的我們一組人發起了一項名為“幸福行動力”(Action for Happiness)的運動。我將在最後一章中對此進行討論。我們希望它成長為一支世界範圍內的為幸福而戰的生力軍。我絕不懷疑我們可以擁有一個更幸福的世界。有了你的幫助,我們一定會!
理查•萊亞德於倫敦

第 4 章 為什麼錢多了,我們卻沒有更幸福
比自己妹夫每年多賺100美元的人就是一個富人。
H.L.門肯|H.L.Mencken
假如讓你從下面兩個物價一樣的虛構世界裡選擇一個居住,你會選擇哪個呢?
● 第一個世界:你每年賺50 000美元,而其他人每年平均賺25 000美元。
● 第二個世界:你每年賺100 000美元,而其他人每年平均賺250 000美元。
一組哈佛大學的學生回答了這個問題,結果大部分人選擇第一個世界。只要相對地位更高,雖然更窮,他們也覺得幸福。其他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結論。因此人們更關注相對收入,會樂意接受生活水準的顯著下降,只要相對其他人而言,他們的地位提高了。
人們還會將自己現在的收入與過去的收入進行比較。當被問到需要多少收入時,更有錢的人總是覺得比更窮的人需要的多。
因此,你是否對自己的收入滿意取決於你跟什麼對照群體比較。對照群體有兩種:別人的收入和自己過去的收入。第一種情況,社會比較控制著你的感受;第二種情況,習慣化控制著你的感受。
這兩種力量根植于人的本性,十分強大,因此經濟增長很難提升我們的幸福感。隨著實際收入的增加,用來做比較的收入水準也會逐步提高。你可以從多年來美國蓋洛普調查資料中發現這個現象。在他們的調查中,人們要回答這樣的問題:“在這個社區,一個四口之家生活所需的錢最少是多少?”圖4-1展示了人們報告的“需要的收入”(資料根據生活成本進行了調整),和平均的“實際收入”。由圖4-1可知,人們根據自己實際的生活水準快速調整比較的物件。難怪人們不會越來越幸福。

另一項調查提供了更多的資訊。從1972年開始,研究者詢問美國人對自己經濟地位的滿意程度。雖然實際的人均收入幾乎翻倍了(根據通貨膨脹進行了校正),但對自己的經濟狀況十分滿意的人數百分比卻下降了。
這些事實確實令人沮喪。為了理解它們,我們必須更深入地探究社會比較和習慣化的機制。
社會比較
在家的時候,我們希望自己的生活和朋友、鄰居一樣或者比他們更好。當看到朋友開始舉辦更多華麗的舞會時,我們會覺得自己也應該那樣做。類似地,當他們擁有更大的房子和車子時,我們會覺得自己也有必要擁有那些東西。當所有人都開福特車時,你會自我感覺良好。但是,當有些人有寶馬車後,其他人會覺得自己也許也該有一輛。第一個開寶馬車的人會感覺非常好,但是當所有人都有寶馬車了,他們的感覺和所有人都開福特車基本一樣。這個機制可以解釋上一章提到的矛盾:在任何社會,有錢人都比窮人更幸福,但是長時間觀察,更有錢的社會不會比更窮的社會幸福到哪裡去。
類似地,上班時,只要聽到薪水的事,我就會拿自己的薪水和同事比較。如果他們的薪水增幅高於通貨膨脹,而我的薪水增幅與通貨膨脹持平,我會抓狂。這個很明顯的心理狀態是正統的經濟學所不關注的,它們認為,如果有一個人的收入增加了而沒有人收入降低,那麼情況就算變好了,因為沒有人受到傷害。但事實是,我會受傷。
薪水不僅僅是購買東西的工具。我們還會拿自己的薪水和別人比較,以此來看我們有多麼地被別人重視以及我們自己有多麼珍視自己。我們會和同事比較,也會和其他地方與我們擁有同樣職位的人作比較。即使我們不知道他們確切的薪水,我們能觀察他們的生活方式。我們既在意自己的薪水與別人相比是什麼水準,也在意絕對的數量有多少。
我們會樂意接受工資減少的唯一情況是別人的工資也減少。這就是為什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人們對經濟不滿意的情況如此之少。與之相反,20世紀70年代大通脹時,人們表現出極大不滿,因為每個月大多數人的工資沒有變化,但是也有一批人的工資卻急劇增長,遠遠超過那些工資不變的人。
一般來說,人們比較工資的物件是自己身邊的人,而不是電影明星或乞丐。其中起決定因素的是你的“對照群體”會怎麼樣,因為你身邊的人得到什麼,你也可以得到,而湯姆 • 克魯斯得到的你不會得到。這就是為什麼奧運會中銅牌獲得者比銀牌獲得者對比賽結果更滿意——銅牌獲得者把自己和沒有獲得獎牌的人作比較,而銀牌獲得者卻認為自己本可以獲得金牌。更極端的例子是有一個農民,上帝問他可以幫他什麼忙,農民答道:“把我鄰居的那頭牛殺掉。”
因為比較通常發生在如此近的距離,有些最激烈的爭端就發生在組織內部和家庭內部。
•幸福調查•
在組織裡,唯一能讓員工保持平靜的方法就是不公開員工的薪水。在家裡,研究發現,配偶賺錢越多,你對自己工作的滿意度就越低。對婦女來講,如果妹夫的收入比老公的收入更高,自己更可能會出去工作。
換句話講,人們不僅僅關心收入的絕對數量,更關心與別人相比的相對水準。人們希望自己不落後于鄰居,或者可能的話,超過他們。
如果人們選擇更優秀的對照群體,會嚴重影響自己的幸福感。現實中的很多例子告訴我們,客觀上,人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但是主觀上,人們感覺更糟糕了。一個例子就是東德,1990年後當地民眾的生活水準飛速進步,但是他們的幸福感卻降低了,因為德國統一後,東德的民眾不再與其他前蘇聯的國家進行比較,而是與西德比較。另一個例子就是婦女,相對于男性,她們的收入和工作機會得到了顯著增加,但是她們的幸福感卻沒有相應提升。實際上,美國婦女的幸福感相對於男性而言降低了。這可能是因為,現在她們更直接地與男性進行比較,更關注與男性之間仍然存在的差距。
但是,對照群體在一種情況下是確定的。處於財富頂端的有錢人,他們的對照群體最可能是比他們更窮的人。同時,接近財富底端的窮人,他們的對照群體最可能是比他們更有錢的人。這就解釋了有錢人總體上比窮人更幸福的現象。
對於一個社會來說,社會比較影響深遠。想像一下最極端的情況,人們只關注相對的收入,而不關注收入本身有多少。在這種情況下,經濟增長不會給人們帶來更多的幸福,除非人們只跟社會地位比自己更低的人比較。但是,如果人們比較的物件保持不變,同時每個人的收入增長速度一樣,那麼每個人的幸福感會保持不變。一個人會因自己比別人更有錢而更幸福,因自己比別人更窮而更不幸福。但因為相對收入保持不變,這兩個效果會相互抵消。
那麼,與其他人的收入相比,一個人的幸福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自己收入的影響呢?通過調查人們的幸福感水準,我們可以用實證的方法研究這個問題。
•幸福調查•
一項研究表明,如果其他人的收入都增加1%,你的幸福感會降低1/3,這等同於當你的收入比其他人增加1%時,你的幸福感會增加的幅度。因此,如果所有人的收入同步增加,你的幸福感會提升,但是如果只有你的收入增加,你的幸福感會提升更多。
另一項研究更深入地探討了這個問題。這項研究考察了影響你幸福感的真正因素:是你的實際收入,還是你感覺到的相對收入?你“感覺到的相對收入”比實際的收入更重要。這些研究是在美國完成的。
瑞士的一項同類研究發現,你的幸福感僅僅取決於你的收入與期望的收入相比的水準,而你期望的收入主要取決於你居住的地區的民眾的平均收入。
這些研究清楚地告訴我們,別人收入的增加會影響我們的幸福感。這個基本的心理機制削弱了經濟增加提升幸福感的能力。它還引發扭曲的誘因。因為,假如我更加努力工作,然後收入提高,這會使其他人不高興。但是,當決定用多大精力工作時,我並不會考慮到這一影響。所以,我會更努力工作,超出社會需要的水準,其他人也一樣。
等一等,假如我幹少些,多休息,其他人會不會因嫉妒我休息而更痛苦呢?不會的。本章一開始提到的哈佛大學研究者也想到了同樣的問題。他們的研究中還給學生們提供了另外一組可能的世界:
● 你有2周假期,而其他人有1周。
● 你有4周假期,而其他人有8周。
結果,只有20%的學生選擇第一個選項。也就是說,人們不會相互比較休息的多少,但他們會相互比較收入,而這種比較使自己處於不利地位。因此,人們願意犧牲更多的休閒時間來提高自己的收入。
對此我們能做些什麼呢?本書的第二部分我將討論這個問題。需指出的一點是,社會比較對某些人的影響會更大。在一項實驗中,被試們和實驗主試的代理人坐在一起,完成同樣的任務。實驗的目的是研究代理人任務完成的好壞對被試的心情影響有多大。毫無疑問,如果比代理人做得更好,被試的情緒變好。但是只有不幸福的人的情緒在自己比代理人更差時情緒會變壞。因此,幸福的秘訣之一就是不要和比自己優秀的人比,相反要永遠和比自己更差的人比。
很明顯,社會比較是幸福不隨經濟增長而提升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習慣化。
享樂適應症
當我擁有一個新家或一輛新車時,我起初會很激動。不過慢慢地我會習慣,我的情緒又恢復到擁有這些東西之前的狀態。現在,我覺得自己需要更大的房子和更好的車。如果讓我回到以前有老房子和車的時候,我會比之前感到更不高興。
就我自己而言,我成長在一個沒有中央空調的家庭裡。那時我覺得挺好的。有時候,我會在火爐邊烤火取暖,或者用熱水泡腳,而我的心情很不錯。40歲時,我家有了中央空調。現在如果讓我像以前一樣抵禦寒冷,我會感到很痛苦。事實上,我離不開中央空調了。
因此,在某種程度上,生活水準就像酒精或藥物。一旦你有某種新的體驗,你就需要更多這種體驗來維持你的幸福感。你就像在“快樂跑步機”上,只有不停奔跑,你的幸福感才會保持不變。
•積極心理學觀點•
心理學上把這個過程叫做習慣化。如果完全習慣化,只有持續的新刺激才能提升你的幸福感。一旦你的境況保持不變,你的幸福感會回到先前的水準,無論最初的變化是更好還是更壞。
習慣化在自然界中十分普遍。當事情變糟糕時,這個過程是個很好的“保險措施”。但是當事情變好時,這個過程最終可能會降低你的幸福感。
有些東西人們可以完全習慣,但是,也有些東西人們始終無法習慣。比如,人們始終無法習慣守寡的痛苦、強烈且不可預期的雜訊,或者照顧一個阿爾茨海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60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