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簡體書)
滿額折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簡體書)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簡體書)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簡體書)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簡體書)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簡體書)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簡體書)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簡體書)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簡體書)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簡體書)

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98 元
定  價:NT$ 588 元
優惠價:87512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以時間為緯線,以各個藝術流派的藝術家及其代表性的作品為經線,回到歷史現場,從史前時期的一把燧石手斧開始,圍繞地中海這一世界西方美術的血脈初源,帶你一路走過神秘的埃及、偉大的希臘、光榮的羅馬……直到光輝的印象派,及光怪陸離的現當代藝術。或做正面解讀,或挖背後的故事,數千年“美”的往事,娓娓道來。蔣勳先生用柔美、親民的文字,借助“西方美術史”這一扇通向世界的視窗,使得我們眺望和流覽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觀念、材料、技法,省思人類共同的“美”的嚮往與創造。

作者簡介

蔣勳

福建長樂人。1947年生於古都西安,成長於寶島台灣。台北“中國文化大學”史學系、藝術研究所畢業。1972年負笈法國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系系主任、《聯合文

學》社社長。

蔣勳先生文字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注兩岸美學教育推廣,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一樣,而我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代表作:《雲淡風輕》《此時眾生》《捨得,捨不得》《美的沉思》《吳哥之美》《蔣勳說紅樓夢》《孤獨六講》《生活十講》《漢字書法之美》《蔣勳說唐詩》《蔣勳說宋詞》等。

 

名人/編輯推薦

1.蔣勳經典之作,榮獲第27屆金鼎獎,多次修訂,數十年長銷不衰,無數人從這本書開始了解西方美術!

2. 美學入門讀物,不可多得的西方美術簡史:清晰梳理從史前到當代的美術史脈絡,展現美術演進全貌,對作品的講解兼顧藝術分析與歷史背景,甚或深入藝術家的心靈

3. 用柔美、親切的文字,娓娓講述數千年“美”的往事:神秘的埃及、偉大的希臘、光榮的羅馬……直到光輝的印象派,及光怪陸離的現當代藝術。或作正面解讀,或挖掘背後的故事

4. 品質藝術書裝幀,純粹閱讀享受:雙封裸書脊裝幀,可完全平攤,200餘幅西方經典名畫,超感紙張高清印刷,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

打開世界的窗口寫完《中國美術史》,很大的心願是寫一本大眾通俗易懂的《西洋美術史》(《西洋美術史》為本書最初書名,後改為《寫給大家的西方美術史》)。這個心願終於完成了。《中國美術史》是對自身傳統文化的了解,《西洋美術史》則是打開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借助這一扇窗口,眺望和瀏覽世界不同文化的美的觀念、材料、技法;借助這一扇窗口,省思人類共同的美的嚮往與創造。“西洋”是一個頗籠統的名稱。“西洋”似乎已經專指歐洲,特別是西歐的範圍。因此,這本書從地中海區域的古代開始寫起。無論是北非的埃及、南歐的希臘、西部亞洲的古代波斯,乃至於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大致都圍繞著地中海區域發展。地中海四周的文化活動,雖然民族不同,政權不同,社會結構也不同,但自上古時代開始,不乏彼此的交互影響與傳承,形成一脈相承的歐美美術的來源。希臘羅馬時代,其文化活動逐步包容地中海周邊的藝術形式,發展成一支脈絡可循的美學傳統。雖然有朝代的替變,仍然可以尋找出一條清晰的線索。承繼的關係,也和中國美術史一樣源遠流長,而且,時至今日,仍然有強大旺盛的創造力。古希臘的雕像美學,仍然是今天西方繪畫或雕塑的範本。希臘建築的柱頭形式,不僅仍然見於今天西方的現代建築形式之中,甚至,也已成為全世界建築元素的一部分。羅馬時代的“拱”(Arch)更是影響長久,一直主導著西方建築的空間理念,否則,語言中不會把建築師稱為“Architect”,把建築稱為“Architecture”,字根都在“arch”。美術史是在觀察一種形式的傳承,而在形式的傳承中,“美”的訊息也變成一脈香火,代代不斷,可以超越政治的興亡,可以超越社會的變遷。西洋美術史的創造力,和中國美術史一樣,如長江大河,波瀾壯闊,擁有豐富強大的生命力,至今並未消歇。在西洋美術與中國美術相遇的時刻,兩條大河撞擊出了掀天的驚濤駭浪,攪成一時弄不清主流河道的歷史旋渦。我們都在這旋渦中迷失了方向。必須承認,17世紀以後,西方的創造力活躍壯旺,推陳出新;到了19世紀,流 派層出不窮,百家爭鳴。結合政治的改革、西方美術史經濟的繁榮,結合科技的發明,結合人性的解放自覺,西洋近現代的美術史,是一部不斷向高峰挑戰的歷史,特別讓觀賞者賞心悅目。中國美術恰好較早過了它的高峰,在近現代進入了較沉滯的階段。美術反映一定的歷史條件。今天無論西方或中國,都不再是封閉的體系,在驚天動地的歷史旋渦之後,重新爭取主流,有主體性的認知,有世界性的視野,才可能從迷失中清醒,再創新的美術高峰吧。《中國美術史》寫完,整理了《西洋美術史》,是藉此與更多懷抱信心與願望的朋友互勉。再說一次,因為“美”,我們就可以繼續前去。蔣勳於台北

目次

1
史前時期
——從一塊石頭,人類開始了偉大的美術創作
石器時代
痕跡
母親的身體
最早的繪畫
大地上的遺跡
埃及
——人類美術中最早形成“風格”的文明之一
風格
希臘
——為人類找到了“美”的起點,希臘藝術提供的人體的自由、健康,更是值得認真思考的美學啟示
米諾斯
邁錫尼
美麗的人體
人體美的起點
黃金時代
羅馬藝術
——務實的個性和宇宙不可知的神秘本質相遇,羅馬帝國將以數世紀建立起來的地上的繁華去印證一次心靈上對天國的渴望
關於伊特魯里亞
羅馬雕塑的寫實精神
羅馬的城市規劃與公共性建築藝術
早期基督教藝術
——莊嚴、華麗,在人世間虛擬了天堂的神聖與崇高
拜占庭藝術
中世紀藝術
哥特式藝術
早期文藝復興的藝術
——以人的覺醒為重心,以科學的視覺分析代替舊有的神學形式
人的覺醒
喬託與聖方濟各
城市商人與市民文化的興起——洛倫採蒂、烏切羅
宗教主題的新詮釋——安吉利科、馬薩喬
新建築的崛起——布魯內萊斯基
雕刻的革命——多那太羅
2
文藝復興的全盛時代
——肉身自覺,肯定世俗繁華與感官享樂,融入基督教性靈生活,追求精神昇華
誕生與春天——弗蘭西斯加與波提切利
達?芬奇
米開朗琪羅
拉斐爾
威尼斯畫派
——威尼斯的文藝復興比意大利更多了一點幻想、一點感性的神秘與浪漫、一點現世慾望逸樂的流蕩、一點色彩的炫耀
喬爾喬涅和提香
丁托列托和韋羅內塞的俗世美學
北方文藝復興
——在最卑微醜陋的難堪境遇中,看到了生命更深沉的悲劇之美
凡?愛克與油畫
超現實的鼻祖——博斯
平民傳統——勃魯蓋爾
北方畫派的總結者——丟勒
矯飾主義
——不滿足於文藝復興太過均衡、和諧的古典風格,追求更多肢體動作上的變化,誇大情緒的反應,使人物的身體產生更多律動感,也產生更多表情
神秘的格列柯
美學的叛逆——卡拉瓦喬
巴洛克運動
——“巴洛克”喜好繁複的裝飾、金色的華麗、扭曲多變的纏繞線條,追求強烈的律動感,善於營造堆砌之美。它既是一種國際風格的趨向,同時又是歐洲各地區民族美學自覺的開始
意大利的巴洛克風與貝爾尼尼
王權興起與魯本斯的繪畫
西班牙的巴洛克
荷蘭的巴洛克——倫勃朗與弗美爾
法國的巴洛克
洛可可藝術
——法國大革命前的宮廷藝術主流,崇尚富貴、華麗、繁複的裝飾風
3
新古典主義
——隔著歷史遙遠的距離,重新把古典元素拿到當代來使用,賦予這些元素新的時代意義
大衛與新古典主義
西班牙革命與戈雅
安格爾與新古典主義
卡諾瓦與新古典雕塑
浪漫主義的狂潮
——浪漫主義鄙棄新古典形式上的穩定,鄙棄教條式的理性;浪漫主義相信真誠的內在激情可以激發人類創造力的最大潛能,也可以激發人類最高貴的情操
法國浪漫派的先行者——籍里柯
浪漫主義的旗手——德拉克洛瓦
透納與海洋之光
寫實主義的興起
——寫實主義使藝術從主觀回到客觀,以更多客觀存在的細節代替主觀的情緒宣洩
柯羅的人物畫與風景畫
巴比鬆與米勒
杜米埃與階級批判意識的興起
自然主義的庫爾貝
告別古典
——他們擺脫長久以來主宰西方美學的古典符號,他們以自己的語言書寫自己的時代
印象派和後期印象派
——繪畫在照相機發明後,需要尋求新的表現方式和用武之地,印象主義為西方現代繪畫別開生面。後來,野獸派、立體派、超現實主義,都從印象派那裡汲取過營養
愛德華·馬奈
莫奈的光與色
現代藝術之父——塞尚
燃燒的向日葵——太陽之子凡?高
遠方除了遙遠—無所有?——高更和塔希提
二十世紀
——現代藝術仍在持續探索,藝術被現代哲學推動,去探究更寬廣的人文世界。人類內心是未來的新天地,這是20世紀以來,藝術探索的偉大進程
二十世紀——生活與藝術
野獸派和馬蒂斯
立體派和畢加索
抽象主義的向左走,向右走——康定斯基和蒙德里安
道亦在便溺——杜尚
建築中的國際風格
超現實主義和達利
布朗庫西和亨利?摩爾
抽象表現主義和波洛克、羅斯科
波普藝術與安迪?沃霍爾
行為藝術與博伊於斯
圖片索引
編後記

書摘/試閱

文藝復興的全盛時代
——肉身自覺,肯定世俗繁華與感官享樂,融入基督教性靈生活,追求精神昇華
意大利文中的“1400”,意指時代進入1400年之後,這一百年間人文、科學和藝術全面的興盛現象。
這一百年,產生了偉大的政治家、哲學家,產生了偉大的文學作品和藝術作品;這一百年間,激發出了擁有驚人創作力的人物,像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他們樹立了四百多年來不朽的人文典範,為西方藝術創作奠定了永恆的基礎。
這一百年,在歷史上被稱為“文藝復興”,意指“再誕生”,彷彿經過漫長的中世紀,沉睡的人文精神重新覺醒了;好像經過漫長、寒冷、幽暗的冬天,春天再度來臨;好像度過沉滯悠長的停頓死亡,生命再次誕生,喜悅光明重臨人間。
誕生與春天——弗蘭西斯加與波提切利
基督教有關耶穌誕生的主題常被畫家創作成繪畫。尤其是在文藝復興時代,“耶穌誕生”變成許多畫家特別鍾愛的畫面,好像藉著一個嬰兒的誕生,象徵了一個新時代的來臨,看到了一個新生命降臨的喜悅。
弗蘭西斯加畫的《誕生圖》現存倫敦國家畫廊,是文藝復興時代歌頌生命的典範之作。
一名初生的嬰兒躺在地上,旁邊一名年輕婦人跪在地上,雙手合掌,好像在讚美,在祝福,又像在感謝神恩。嬰兒後側,有五名年輕人,彈奏著樂器,唱著歌,好像也在讚美嬰兒誕生。背景是破陋的農舍,畜養牛羊的瓦棚。畫面中洋溢著淡淡的紫色,好像是黎明破曉,微曦的光照亮更遠的山林風景。
弗蘭西斯加畫的是耶穌誕生嗎?或者,他只是在歌詠任何一個新生命初生時的歡悅?
宗教的題材被擴大了,弗蘭西斯加的畫使人感覺到每一個嬰兒都是耶穌,每一個產婦都是聖母,祝福與歌頌的心情便使人看起來都像天使。文藝復興使平凡的人世生活都有了神聖莊嚴的意義。
長久以來,“誕生”一直意指耶穌基督的降生。但是,誕生有沒有其他的意義呢?每一個人對自己生命的誕生應該有特別的感謝與被祝福的心情罷。
當時希臘神話重新被翻譯,重新被閱讀,希臘神話中對肉身的歌頌,對完美肉體的愛,感動了許多藝術家。雖然教會還有許多嚴厲的限制,視希臘諸神為異端,但是美麗的神話故事已呼喚著人們的愛美之心。那主司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的誕生,從大海的浪花中湧現,使畫家忍不住要畫出那傳說中的美麗場景。
維納斯全身赤裸,站立在海貝殼上,她從蔚藍的海洋中誕生,她的誕生受天地諸神的祝福,花瓣紛紛從空中飄落,維納斯一手遮住胸口,一手拉著金色長發遮蔽下身,她對自己的身體,好像又羞怯又喜悅,微微側著頭,好像在沉思自己誕生的意義。
波提切利拉開了文藝復興全盛時代的序幕。他的《維納斯的誕生》以希臘異教的神話為題材,打破了基督教的禁忌,大膽描寫女性的裸體,他要賦予肉身重新誕生的意義。一千年的中世紀,肉身只是沉睡著,現在覺醒了,肉身的美要受諸神祝福。
波提切利在木板上以蛋彩顏料畫出溫潤的色彩,華麗而優雅,他的《維納斯的誕生》和另一件名作《春》,都收藏在佛羅倫薩的烏菲齊美術館,已是文藝復興進入全盛時期的標誌符號。
《春》的構圖比《維納斯的誕生》更複雜。畫面從右上角開始,代表冬天的西風之神伸手要抓一名女子,女子驚慌逃避,用手去求花神保護。花神代表春天,她正在抓起花朵向四處拋撒,宣告春天的來臨。中央是美神維納斯,左側則是翩翩起舞的三名女神,身著薄而透明的紗衣,姿態優美。
波提切利深受當時流行的新柏拉圖哲學影響,一方面追求肉身的自覺,肯定世俗的繁華與感官享樂,另一方面也融合了原有基督教的性靈生活,追求精神昇華。他的《維納斯的誕生》與《春》都採取希臘神話為主題,畫面芳草鮮綠,落英繽紛,以極細膩的筆觸勾繪花的盛放,畫面洋溢著新時代的喜悅之情。
波提切利也以同樣唯美的手法,處理基督殉難的沉重主題。他以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死後聖體卸下,躺在聖母懷中,聖母悲慟的絕望表情為主題,畫成了《哀悼基督》。這張畫里耶穌的屍體並不像屍體,而是經過唯美美化後極俊美的青春男體——頭向後仰,胸部健壯,手向下垂,近似希臘神話中沉睡的太陽神阿波羅。減低了基督殉難的悲痛性,卻使畫面流露出對美麗青春肉體的歌頌,這即是新柏拉圖哲學顯現在藝術上的時代精神。
另一件同樣主題的作品是北方的曼特尼亞畫的,主題相同,意涵卻大不一樣。曼特尼亞以正面處理耶穌屍體,刻意強調殉難人體上的釘痕,腳掌向前,以前縮法的構圖加強畫面的悲劇性,聖母在一旁哭泣拭淚。曼特尼亞沒有美化基督教的故事,卻以真實的沉重力量逼現出死亡的傷痛與絕望。
達?芬奇
達?芬奇是文藝復興時代典型的天才。他的才能絕不只是繪畫而已。他精通建築、解剖學、化學、流體力學,他實驗了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潛水艇,他設計水壩、橋樑,對植物也有獨到的觀察。
達?芬奇以理性的科學觀察萬事萬物,他打破了神學的權威,揭發了隱藏在神學背後知識具體的力量。他研究古希臘人體比例,試圖找到最完美的人體形式。
他躲避教會的禁令,藏身在墓地,以極科學的方法解剖了三十具人體。對靜脈、動脈的區別,對心臟不同心房與心室的了解,對女性子宮的構造,對消化系統、呼吸系統甚至腦的構成,都用精細的圖繪記錄下來,加以文字註解。對於現代的解剖學、病理學、醫學,他都是先驅。
他研究水的波動力量,創立最早的流體力學。他也因此發展出對聲音頻率的記錄,測試聲波的狀態,甚至,指證出光波的存在。
達?芬奇以極冷靜客觀的方式研究各種現象,建立最早的科學研究態度。但是,他的目的似乎並不只是科學。就像他在解剖完許多人體之後,他反問自己:靈魂在哪裡?為什麼我找不到叫做“靈魂”的東西?
達?芬奇的科學,帶領他進入更深邃幽靜的宇宙奧秘中去。
他在繪畫裡,試圖以另外一種方式觸碰這個奧秘。
他在米蘭時期創作了著名的《最後的晚餐》這件鉅作。
《最後的晚餐》也是基督教《聖經》中常被畫家表現的主題。耶穌預知自己被門徒猶大出賣,最後一次和十二名弟子共進晚餐,他把麵包分給眾人,說:“這是我的身體,你們吃罷。”又把紅葡萄酒分給眾人,說:“這是我的血,你們喝罷。”
達?芬奇以極嚴謹的透視結構處理畫面:耶穌在正中央,雙手攤開,形成一個金字塔構圖,象徵永恆不朽的穩定力量;耶穌兩側各六個門徒,每三人一組。當耶穌向他們宣稱:“你們中有人出賣了我!”十二名門徒各自表現出不同的表情:他們驚慌、恐懼、懷疑、憂傷……每一種表情似乎代表一種人在面臨災難與死亡時的情緒。然而耶穌在中央,完全平靜,似乎他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宿命。
達?芬奇以極科學的透視構圖,去架構哲學上“死亡”這一神秘不可解的主題。
他沒有試圖解答死亡,他只是讓我們看到在死亡面前不同程度的領悟。
死亡仍然是不可解的,籠罩在神秘中。如同達?芬奇的名作《蒙娜麗莎》,她靜靜地微笑著,彷彿領悟了心中極深的秘密,可是一言不發。她似乎籠罩在一片迷霧中,達?芬奇以霧狀的渲染法營造出畫面神秘的光,撲朔迷離,使視覺被提高到哲學思維的高度,極耐人尋味。
達?芬奇傳世不過十幾張畫,卻把繪畫帶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創造了迷夢一般的人物形象,彷彿超越了性別、年齡,超越了人世間的貴賤美醜,變成生命永恆的一種存在形式。
米開朗琪羅
如果達?芬奇是文藝復興的高峰,那麼,米開朗琪羅則是這高峰上最尖端的一塊巨岩。
達?芬奇冷靜、神秘,引領人們進入一個深邃幽靜的世界;米開朗琪羅則狂熱激情,他像呼嘯的狂風,像澎湃的大海,使人們在他的作品裡體驗巨大的生命震撼。
米開朗琪羅最初以雕刻聞名,他二十三歲在羅馬雕刻的聖母抱著耶穌屍體的《哀悼基督》,為他贏得了大師的地位。
這件《哀悼基督》,以極精巧細緻的手法雕成——聖母年輕祥和,以安靜的表情低頭俯視躺在她膝上的男子裸體;耶穌看起來並無痛苦,只是沉睡在聖母懷中。
這件米氏青年時的作品洋溢著青春的氣息,原來基督教沉重的“哀悼”主題,被華美的肉體取代了,變成了對青春、愛、肉體的歌頌。
米開朗琪羅體現的新柏拉圖哲學,比前代藝術家更明顯。他本身同時是詩人,熟讀希臘史詩和神話經典。他雖然受教會委託,製作以基督教為主題的作品,但事實上,他在作品中賦予的精神卻是希臘的。
二十六歲,米氏受故鄉佛羅倫薩市政廳的委託,雕刻代表城邦精神的《大衛》像,他更具體地表現了他對希臘男性人體陽剛之美的眷戀。
大衛原是以色列古代歷史中的君王,他少年時俊美勇敢,單獨面對巨人歌利亞的挑戰,擊敗巨人,砍下他的頭。
佛羅倫薩在文藝復興時代常以大衛做城邦精神的標誌,表示城邦具備和大衛一樣的不畏強暴的精神。米氏以幾年的時間完成這尊不朽的雕像,放置在佛羅倫薩市政廳的門口,面對領主廣場,數百年來成為城市精神的自豪與驕傲。
在《大衛》像中,米氏放棄了繁瑣的細節,單純以大衛英姿風發的神態,樹立起青年不可一世的膽識與體魄。
大衛以他的青春和肉體之美君臨天下。他環顧四野,並沒有可以匹敵的敵人。他孤獨而完美地站立著,彷彿洗刷了一千年來教會鄙棄肉體的恥辱,使肉身高貴而莊嚴地重新誕生。
如果波提切利賦予了文藝復興最完美的女性肉身,米開朗琪羅則為男性肉體的陽剛之美建立了典範。
米開朗琪羅在三十歲左右,受命在梵蒂岡為教皇尤利烏斯二世繪畫西斯廷禮拜堂的天頂壁畫。他選擇了《舊約?創世記》的故事,在巨大的天頂上連續創作了《宇宙創造》《人的創造》《大洪水》等九幅氣魄宏大的壁畫,探討日月星辰的出現、水與陸地的混沌未開,探討第一個男子亞當的誕生、夏娃的偷吃禁果、神的憤怒、大洪水的毀滅與諾亞方舟的拯救……
米氏以雕刻的立體光影處理繪畫中的人體,肌肉虯結,體魄雄壯,使人抬頭仰觀,像旋風暴雨,震懾人心。
米開朗琪羅在西斯廷禮拜堂的工作,開發出他自己內在潛藏著的驚人創造力,也為人類的創作樹立了不朽的典範。
中年以後,寫詩的米開朗琪羅更顯深沉。他不願囿限於過去的成就,他也不滿足於只是徒有技巧的世俗工匠,他要把雕刻從物質材料的層次提高成一種哲學、一種心靈的思維,他要使無生命的冰冷石塊,經他的指點,一一複活起來。
他以“奴隸”為主題創作了六件巨大石雕。他認為每一個人都是不同形態的奴隸。“奴隸”,就是不自由的人。心裡有許多渴望,想飛,想愛,但肉體達不到,就是一種奴隸。
他在巨大的石塊中創作了掙扎或扭動的男體,混沌如宇宙初生,好像肉體與心靈的搏鬥;他保留了刀斧鑿打在石塊上的疤痕,好像傷痕累累。這些囚禁在慾望中糾纏的人體,如此艱難而自豪地活著,在大悲慟和大狂喜之間,既孤獨又無限自負,似乎正是米氏自己一生的寫照。
六十歲左右,米氏再度受委託在西斯廷禮拜堂畫祭壇壁畫,以“最後的審判”為題材,處理上百名人體在生死中浮沉、上升或墮落,象徵著人類的聖潔或沉淪,令人嘆為觀止。
晚年米氏重回“哀悼”主題,以耶穌的死亡、聖母的哀傷創作了三件不同形態的《哀悼基督》,完全不同於他年輕時的作品。經歷一生的滄桑,垂垂老矣,八十九歲高齡逝世的米開朗琪羅,最後在作品裡品嚐著人生的無奈絕望,對死亡完全無助的凝視,深沉而又莊嚴,可以說是他為自己的死亡唱出的輓歌罷。
米開朗琪羅不只留下了不朽的雕刻與繪畫,他的詩句仍被一代一代閱讀,他為聖彼得大教堂設計的大圓頂也仍然高踞在羅馬的天空。他是雕刻家?畫家?詩人?建築師?
也許他更願意是一名充分活出自己的“人”。回到“人”的原點——藝術的創作,只是一個生命熱烈活過留下來供人憑弔的遺跡罷。
拉斐爾
米開朗琪羅活了八十九歲,一生創作豐富,氣勢龐大,展現出陽剛的魄力與野心。拉斐爾比米氏小八歲,卻英年早夭,只活了三十七歲。他的作品精緻完美,為文藝復興建立了繪畫藝術形式風格的典範。
拉斐爾受達?芬奇影響,卻沒有達?芬奇的深邃神秘。他所創作的《聖母聖嬰圖》,有一種世俗人性的溫暖甜美,色彩柔和,畫面安靜寧謐。在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兩座大山之間,拉斐爾顯得像平靜的原野,潔淨無瑕,帶給人內心平和聖潔的感覺。
比起達?芬奇和米開朗琪羅,拉斐爾更關心繪畫本身的問題,他的作品為人們帶來許多純粹視覺上的愉悅。達?芬奇和米氏都觸碰到人更內在的心靈,他們更像哲學家或思想家,揭發著生命的不安;而拉斐爾則純潔無邪,似乎沒有太多生命底層的騷動,個性中庸平和。
拉斐爾在1509年受委託在西斯廷禮拜堂畫壁畫,那時米開朗琪羅也在同一間教堂創作他的鉅作《創世記》。拉斐爾或許受到啟發,也創作了他一生最宏大的作品《雅典學派》。
《雅典學派》是描繪希臘雅典時期哲學人文的昌盛,畫面以柏拉圖及亞里士多德為中心,構架起古典世界的中心。柏拉圖用手指天,表示他追求心靈昇華的理念世界;亞里士多德用手指地,表示他關心人世間的律法、倫理與道德。
畫面雖然描寫古代希臘,出現了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這些大哲人,但畫中人物都是以拉斐爾當代人物為範本:柏拉圖白髮蒼蒼,正是達?芬奇晚年容貌,建築師布拉曼特、雕刻家米開朗琪羅都在畫中出現,連拉斐爾本人也在其中。這正說明了拉斐爾意識到自己所處的時代文化昌盛,正是歷史上的花季,如同古代雅典,將在人類文化史上永垂不朽。
這種對自己時代的自豪,同時顯現在文藝復興每一位藝術家身上。他們認真研究古典,他們把傳統藝術創作的工匠地位提高到學者、思想家的高度。他們來往於帝王貴族之間,影響他們的審美品位;他們擁有傳統匠人紮實的技術,卻又能廣泛接觸人文思想,以文學、哲學豐富自己,建立了西方最早的藝術家的崇高地位。
拉斐爾的《雅典學派》是畫古代希臘的人文鼎盛,同時也正是意大利文藝復興人才輩出、成果輝煌的時代寫照。
在教皇所在地的梵蒂岡,由教皇任命畫出《雅典學派》,也可以看出基督教的權力中心對原來異教態度的改變。有了這樣開明的文化包容力,文藝復興才如長江大河,匯聚各種文明,更為波瀾壯闊了。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512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