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元朗.美景.好風情
滿額折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元朗.美景.好風情

定  價:NT$ 440 元
優惠價:90396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從農村趨向都巿化的元朗,仍保留鄉村特色,美景多不勝數,人間有情,順應天命,生活力旺盛兼充滿生活智慧,就地取材,做出許多簡單易做的涼茶美食,亦是香港人尋根的發源地之一。作者鄧達智和鄧桂香今次嘗試以導賞形式帶領讀者們欣賞元朗古廟建築,踩單車遊新界,介紹一些曾在粵語長片出現的昔日美景勝地和周邊美食共嚐,並暢談田隴山邊的野菜涼茶和鄉土風情,追憶被遺忘了的農村片段,以筆墨紀錄,延留後世。

全書分為三部份︰
[壹] 踩單車,遊元朗,欣賞靚景享受美食
[貳] 看古蹟,探歷史,擕手共遊新界名村古建築
[參]農村人的飲食智慧,野菜涼茶湯品,就地取材享用

作者簡介

鄧達智,跨媒界文化人,時裝設計師。受教育於香港(初中)、多倫多(高中,經濟學士)及倫敦(設計學士)。曾於倫敦、巴黎、米蘭、杜蘭爾多夫、蘇黎世、北京並中國內地、台北及香港工作。深度遊蕩愛好者,足跡遍佈世界各角落尤以地中海一圈、中東及北非;心深處,至愛家族自中原落戶一千年,香港新界元朗。香港鄧族第二十六代屏山原居民。

鄧桂香,資深教育工作者,香港新界元朗鄧族第二十六代屏山原居民,擁十五弟妹,設計師鄧達智之長姐。童年隨母親務農,熱愛故鄉一土一木。畢業於元朗官立中學及葛量洪師範學院。任教鄧族開辦「錦田公立蒙養學校」三十多年,中間曾移民加拿大多倫多,對新界元朗風俗文化具深度認識。

推薦序

人生真是奇妙。寫這篇序就是因為一種奇妙的緣份。

鄧桂香師姐面囑,要為「元朗舊風情系列」第三本新著《元朗.美景.好風情》寫序,我就毫不猶豫答應了。

達智先生是香港設計名家,享譽國際,不可能不知道的。近年因出版事才識荊。後從初中老師口中才曉得,其姊桂香女士原是同班同學。一說,雖年代久遠,且一直未再謀面,少年同學鄧桂香的一些印象仍是清晰的。睽違五十載,初次重聚,她與其弟達智先生就說及要出版元朗第三書,並囑序。

元朗,不啻是我的第二故鄉。由小學到大學這十多年,我家就在元朗流浮山白泥。這是我成長的地方。那個年代,那種環境,那青春少年的日子,雖然搬到市區幾十年,或午夜人靜,或一瞬閒思,居地的白泥、上學的元朗,往事情景,童伴師友,仍時而縈繞心頭。搬離後,雖次數不多,每來到元朗、流浮山和白泥,總有一種近鄉情怯的鄉愁。

年來,讀了達智先生和桂香女士合撰,關於元朗舊事的兩本著作,既增長和補充了我居住了十多年的鄉土的種種認識;更勾起了沉積已久、有些已然淡忘的青少年回憶。回憶,或許是年華老去的徵象,但也是一種人生很可享受的回味,不管是甘是苦。作為一個讀者,要向他們道謝。

讀著《元朗.美景.好風情》的校對稿,一篇篇的題目,描舊景,述往事,探源流,表情懷,陳感慨,有如一幕幕舊元朗、新界的幻燈片,景象俱在,情懷滿溢,令我興趣盎然。作者行文於景於情,融注古今,懷舊而外,相信讀者對文化之為文化的價值,從中自有所悟,這是本書最值得關注的地方。

我居住在元朗的十多年,元朗變化不大。上世紀八十年代起,香港經濟和社會發展,突飛猛進,市區而外,新界衛星城市,競相興起,真是翻天覆地的變化。只元朗及其鄰近地區,一些區域,在不驚不覺中漸次變化,一些區域則一仍其舊。原來一直是香港新界最大的鄉鎮的元朗區,相當長時間內,乃香港最具傳統鄉鎮風味的地方。這十幾二十年,元朗終於在現代發展中給噬沒了,與市區和其他衛星城市無異。

元朗的歷史,不僅曾是香港最大的地方市鎮,且一直是新界甚至是整個珠江三角洲的農漁牧集散地。所以,元朗保留著中國傳統鄉土風味和文化風情,最為濃厚,甚至有逾中土。我初抵元朗居白泥,印象比我老家廣東東莞的農村,更鄉土些,風俗更傳統些,這是始料不及的。因此也豐富了我對中國傳統社會的真切認識。桂香師姐與我是同一代人,雖然不像她的地道,她書中描述種種鄉土風貌,人世情懷,在元朗在珠三角地區,泰半親聞目見。年前與一眾同輩朋友,同遊流浮山和白泥,觸景情生,不揣昧於詩,寫下了〈偕友重返白泥,憶舊日年華〉一首打油詩:

離鄉投荒棲白泥,枕山面海有清溪;

一灣兩岸似天塹,山青潮汐共晨暉。

畜場木舍遍村野,舉目稻田連菜畦;

雞鳴狗吠聞不絕,鴨群蠔灘逐魚蝦。

春去秋來十寒暑,晨昏耕讀任孤詣;

幸得牛郎同耘耔,柴扉展卷伴虹霓。

難忘溫黛狂肆虐,雨後澗魚暮春蛙;

上山入海只等閒,單車踏遍北新界。

四十年前竟剎那,白首學侶尋綺麗;

不問苦樂惟經歷,自此逍遙度餘暉。

詩是不好的了,但卻留下了兒時在白泥的景象。

我總忖量,不知幸還是不幸,一生親歷了元朗和珠三角的農村千年的歷史巨變。變,不一定都是進步,舊,不一定都要淘汰。只有在繼承傳統中的發展,才是歷史發展的康莊大道。這種道理,見諸中外歷史,亦見諸自己幾十年的親身目睹。鄧氏姊弟留下以元朗為中心的舊時風土的著述,不要少覷,真是為元朗、為香港、為中國留下了消失了的傳統歷史的記錄,是日後歷史研究的真材實料。他們關心歷史傳統的用心,更應珍惜。逝者已矣,來者或尚可追。元朗地區留下僅有的鄉土,要珍惜,也要珍重地保育的開發。如尚算完好的白泥,可以發展成香港的後花園,不要再糟蹋了。

 

香港饒宗頤文化館名譽館長 陳萬雄

目次

推薦序──陳萬雄

前言1──鄧桂香

前言2──鄧達智

壹‧踩單車,遊元朗,吃喝玩樂停不了

昔日元朗地圖

風水塘‧一面鏡

本土水鄉南生圍

水鄉日落

濕地鳥逍遙

大夫田‧水牛嶺

「花季」在元朗

吃喝玩樂流浮山

祖父與我的歡樂時光

小溪流水養鴨人家

大帽山川龍嘆茶行山樂

古寺素菜回味無窮

錦田市集與特色地方菜

香海名山流連忘返

青松仙觀與清涼法院的美味齋筵

十九咪半,容龍

荔枝山莊摘草莓親子樂

嘉道理農場實驗農場親子活動

梧桐寨漫遊看瀑布

甲龍河貝行山活動多樣化

盆滿缽滿 親朋歡聚

貳‧探古蹟,看歷史,撫今追昔賞舊物

家在屏山文物徑

古城古貌吉慶圍

達德學校不是「鬼屋」

錦田名勝古今風光導賞行

鄧氏大族深受王命承世澤

一級文物清樂鄧公祠

學堂授業子弟 二帝書院最著名

白石巷弟子修文又練武

便母橋為孝建橋留芳名

周王上疏復界民感恩

地標樹屋原是百年樹纏石屋

新田鄉大夫第

祠堂點燈報丁數兼慶賀洪聖誕

參神求福望庇蔭

春雷初動驚蟄打小人

旗幟飄揚巡遊飄色賀天后寶誕

廈村醮會承先啟後薪火傳

古風醮會三界大派對

錦田十年一醮渡亡魂不忘本

佛道聖地百年古寺美景不再

元朗舊墟懷古

農友嘉年華設展在石崗

夏野中環‧石崗農展會

百歲存博愛

富麗堂皇的客家華房──潘屋

將軍入住 劉氏大屋鑼鼓聲不斷

喜結善緣聚首逢吉鄉

逢凶化吉──逢吉鄉與「上將府」

中西合璧上將府

「六日戰爭」換來元朗的第一所英語學校

醬油飄香滿凹頭

叁‧觀四時,煲涼茶,野草閒花皆是寶

田園阡陌上的野菜

田灌草(車前草)祛濕功效大

益母草嫩湯品鮮

萬年青及井欄草消炎止痛

有雞矢藤無疳癪

野葛菜湯

半枝蓮夾白花蛇舌草清肝熱

龍脷葉與枇杷葉

番石榴葉治糖尿

妙用薄荷葉

消暑涼茶桑樹周身寶

青葱增香治感冒

吃花傳統早已有

金銀花配杭菊花天衣無縫

夜香花放湯炒蛋一樂也

炒米茶止渴妙飲

七夕貯七姐水

禾花雀曾是送酒小吃

稻熟憶「禾蟲」

蟛蜞膏脂豐厚味道鮮

肆‧涼茶湯飲美食

益母草頭煲雞蛋甜湯

益母草煲雞

鮮滾益母草瘦肉片湯

雞矢藤棋子餅

野葛菜魚湯

半枝蓮白花蛇舌草水

白花蛇舌草玄參茶

龍脷葉雪梨瘦肉湯

龍脷葉羅漢果瘦肉湯

薄荷葉豬雜窩蛋湯

香花菜煎魚餅

黃豆桑葉煲蜜棗

桑皮茅根甘筍湯

五花茶食製

祛濕粥

金銀菊花茶

雜錦冬瓜粒湯

蒸焗魚腸

鳴謝

書摘/試閱

前言一

草木枯榮,光陰荏苒。轉眼間三年過去,我們第三本與元朗有關的書籍《元朗.美景.好風情》經作者、編輯和參與出版的工作人員一番努力,終於誕生了。今次得陳萬雄學兄賜序,更是錦上添花,生色不少。

元朗雖然從一個新界農村、市鎮演變成一個現代化、繁忙的衞星城市;可是它超過千百年文化的沉澱,與香港的歷史演變有著密切的關係。雖然變化很大,惟是變幻才是永恒;從它的古蹟、古建築、古村落中,我們可以追溯元朗的歷史,更可從中窺見近代中國歷史的變遷而影響地方興衰。我們不是研究歷史的學者,只能訴說地方故事點滴,希望引起讀者的興趣,一起來發掘元朗更多有趣的傳統、風俗、事與人。

要感受元朗生活,最宜親身體驗;本書第一章介紹了一些元朗的風光名勝和好去處,一些曾為電影外景的場地等等。無論乘車、踏單車或步行都能很方便地去到擁有自然風光的地方,欣賞美景之餘,更可享受特色的美食,何樂而不為?

最後介紹一些昔日農村人的飲食智慧。他們就地取材,把野菜、鮮花、野果做成美味有益的湯品、涼茶、糕點,部分還是農村古老相傳能治小病的民間驗方。重現這些古風,筆者只是讓讀者多認識、多欣賞,並不是告訴大家這樣去治病;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現代生活習慣已異於當年,又有環境污染,這些東西是否還適合食用就難說了;讀者都是小心為上,小心駛得萬年船。

希望讀者看過本書後多予意見,不吝賜教!

 

鄧桂香

 

前言二

老桂,

那年你從安度露西亞格蘭那達城外、西班牙南部內華達長白雪山下,滿佈橘頂白牆小村Lecrin寄我明信片,思鄉千頭萬緒,身彌重病的你化作滿紙百數十字表達懷念,像今天的我,面對已經移型換影,逝去大半舊貌的故鄉。

地中海乾熱仲夏藍天萬里,讓你思念童年夏日南風吹遍,同樣藍天下,群山並海環抱元朗平原老家。猶如媽媽體溫般熟悉:良田阡陌、河道縱橫、排列整齊烏頂青磚,村後小山、尤加利白皮樹芬芳夾雜松香,坐山頂遙望當時看不見屋影樓聲后海灣彼岸。

啊,你(我)無限思念!

同樣一撮黃土,格林尼治墳場並非你心儀終極理想。我清楚,你意欲長眠故鄉。

故鄉,近年巨變,如若在世,你未必一定如舊想。

你去後,我將尼雲家過去常來西班牙度假那座老房子保存下來,原屋主年紀老弱,未想轉手演變成德國佬、英國佬度假無時無刻酒醉場。莫擔憂,那裏保持著我們童年老家幾分氣質,古樸低調,寧靜致遠,空氣間無花果、鮮橙、檸檬、杏樹、橄欖、白楊、玫瑰暗香浮動,就似我們的荔枝、龍眼、黃皮、荷花、鳳凰木、尤加利、白蘭、桂花、米籽蘭,那香氣跟我們老家雖然未必一樣,可古村老巷樸素人家仍然保持,來逗數天,午飯吃過整條村子昏昏入睡,沉蔓拉丁人的午睡,五時過後始再蘇醒。涼習習晚風漸濃,老朋友Conchita像過去領你一樣,跟我在北非摩爾人熟悉並命名的山谷果林山丘河溪閒聊散步,就似舊時細小的我們走在松針被蓋小山路穿越野花閒果,繞過農田魚塘,趕上回家晚飯。

老桂,元朗未必面目全非,可惜已跟我們熟悉的昨天不太一樣,趁舊貌舊感覺未完全瓦解,大姐與我匆匆以文字、以新舊圖片輯成小書,元朗三部曲輕描淡寫畫出輪廓,問我向誰致意?

當然是你們,先我們一步離去的你們,青山雖變不失嫵媚,料青山看我亦應如是。

 

鄧達智

 

風水塘.一面鏡

曾經,它的確似一面鏡,映照天水一色。盛夏,夕陽西下位西南,人工風水鳥倦歸來小島與天空共風水塘倒影一片金光燦爛。

西伯利亞吹來季候風蕭瑟,日落移位西北,文塔(聚星樓)襯托,背後千百魚塘、河流濕地,盡目一片天、一片水,近河出海之濱百年前聯德公司建單棟青磚連圍牆群屋,按風景,取名「天水圍」。

視線遠至后海灣並北岸老遠寶安羣山,那時北風季節萬里無雲極乾爽,只需站上稍高土崗,感受無邊無際開朗。

怎會單單童年回憶,個人情意結?

曾經,尖沙咀、中環遊客區(那些年,遊客以西方人、日本人為主,也會對山頂望維港兩岸以外,本地風景曉得欣賞)買過無名攝影師拍下以文塔、風水塘並大片天水明信片。還有多年跟進,自直升機向下拍攝,Lew Roberts、Russell Spurr、David Dodwell、Kasyan Bartlett等等介紹、拍攝記錄香港地理環境不斷變化,每年一書攝影集。

曾經滄海、美麗不再。

淪陷前後對比,全被記錄,有關部門及負責人責無旁貸!除非自然災難,地震海嘯,風景線不會隨便惡變,看活在地震帶京都,千百年來歷史文化景觀沈積岩,仍然瑰寶,呈現一片人為的偉大。

看我們這片小小風水塘惡變,反映人為的醜陋。

這片風景曾經不止數十次被電影取景,優化戲內情節:白燕、張活游,黃曼梨,《大雷雨》、《長生塔》、《瘋婦》。李菁,《野姑娘》。鄧碧雲,《好姐賣粉果》……信手拈來,滿滿一束。

惡變在眼前,無力挽狂瀾,恁令一片人間好風光人為變臭變爛。

不信一人一票救得了香港,本來為村民、區民發聲,出力一眾村長、區議員何嘗不是一人一票選出?

著實事務太頻繁,勞心勞力太多活動愛國愛港,幾時騰得出空眷顧這條掛名「屏山文物徑」的風景線?也非浪得虛名,吸引海內外旅客一年到晚來探,卻連一道四平八穩鄉間小路亦缺,不為村民區民遊客,好歹CCTV中央電視台好幾個頻道不斷來訪問,對村長鄉長區議員地方官員名聲也不光彩。

風水塘的景況更慘,連任多屆區議員慶業叔著實出心出力,十年多以前連繫渠務署官員展開美化活動,惜三年一任的官員一蟹不如一蟹,愈來愈不當一回事,美化?想也不用想,沒有一、二、三拿土石填平一勞永逸,算我們執一身彩!

近日連串黃雨、紅雨、黑雨,從風水塘演變至污水收集處,不究內容,光名字已夠嚇人,竟然漠視雨季來臨,仍然雜草、垃圾滿塘,淨化水質氧氣設施早已失效,猶如官去塘空,渠務署任務已完,無人再理,拜拜它往!

 

水鄉日落

香港的山水雖非宏偉奇勝,但這國際著名都會藏於山海中間,舉世無雙。也有提出里約熱內盧、溫哥華、南非Cape Town用作比較;各自的風景皆有長處,不過以商業並發展奇蹟計算,起碼至目前為止,香港可說是無出其右。

可惜過去不缺之水鄉,鹹水的大澳、長洲、馬灣、元州仔、青山灣、后海灣;淡水的元朗廣闊周邊,大都被發展,甚至消失了。雖依然存在,但風貌和氣質早已不一樣。米埔屬異類,倚靠自然保護區之名,總算留下幾片原味。不過深圳河對岸的摩天大廈,賽高一樣地不斷向上發展,只怕一朝保護區雖名存,但對岸樓宇的高度與密度對水鄉面貌實在造成一定打擊。

進入米埔自然保護區須申請通行證,個人的不易批出,團體一次性參觀的較有把握。基圍、荷塘、浮橋、濕地、紅木林、觀鳥區,非常美麗、寧靜,萬物有聲。短期內未能申請進入保護區,又想親近香港短暫冬季的清冷、蕭條、肅穆、季候羣鳥、太陽西下昏黃水鄉倒影的顏色,大可到米埔担竿州路沿路大片魚塘區至白鶴州一帶,雖非園區,風景也可「解解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96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