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滿額折
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庫存:1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美麗的府城地方誌,不容錯過的迷人社區史。
「文化從社區出發!」
2016第一本臺南地方人文書寫!


賴清德 (臺南市長)
葉澤山 (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溫情作序

王浩一 (作家)
黃國華 (作家)
楊富閔 (作家)
謝哲青 (作家、節目主持人)
──讚聲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本書特色=

◎府城人文地景書寫好手王美霞,再次用溫柔的筆,刻畫府城地方社區小史,集人文、史話、民間軼事,重樹人與土地最初始而篤實的情感。

◎本書是近年難得一見、有別於時下旅遊介紹式的府城書,深入臺南八個活力社區,多次採訪互動後的精華結集。


=內容簡介=

在社區中,我看見信仰的力量,善良的百姓依靠著虔誠的信仰,度過貧窮、忍受失去,不怨不艾,在土地上等待春天!背著大崎媽踏上遷徙的長路,扛起黑面祖師、池府千歲,生根落葉,豐收時,以牛犁歌禮讚神祇,困難的時候,別怕,用宋江陣保護家園,若土地上農作長成了,就迢迢千里路,肩挑手提,買賣來養家活口,現今,一個個社區更努力行銷活化成為自給自足的企業型社區。
──王美霞

社區有史,是臺南土地的幸福。
懂得與天地共生的和諧與喜悅,才是做為一個人的存在條件。
八個社區,安靜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用每一天的故事,為大地寫詩。

鹽水(橋南社區)、安平(國平社區)、西港(檨林社區)、新化(口埤聚落)、官田(大崎社區)、白河(虎山社區)、新營(大宏社區)、安平(王城西社區)八個社區,王美霞的鄉野之路越走越遠,體悟與感動卻越來越深。

《南方誌》鮮活而翔實的介紹我們可能從來不識也不曾到過的臺南社區。王美霞款款深情筆下的臺南,彷彿躍然紙上,近在咫尺、甘醇回味;一方土地滋養,人人有情。當我們閱讀這部生動的臺南常民生活史,也才更能深刻體會:關於土地的命運,關於生存的勇氣。

本書精選八個臺南社區發展典範,從「史」、「事」、「人」入手,細膩爬梳觀察老社區如何活化產生新活力,以及新社區如何帶動創新臺南文化……王美霞細讀資料,勤訪當地居民及社區推廣菁英,表述了每個社區在經濟、人文、環保、文創等面向的發展與成長,以及他們如何自覺地回歸土地,敘說自己的故事。

這是一本美麗的府城地方誌,更是一本不容錯過的迷人社區史:

‧從鹽水月津八景之南瀛第一街──橋南出發,鹽水港港埠已遠、風華不再,然而古風猶存,王美霞踏查新舊更迭的社區,重塑老鹽水的水色人文風貌。

‧原來的臺江內海潮湧之地,搖身一變成為城市中的桃花源、新故鄉;安平國平社區的新農民如何與新土地共存?作者如何書寫出屬於新社區的「擊壤歌」?

‧青暝蛇指的是什麼?「檨林」又是如何演化而來?充滿奇幻想像的地名,以及鳳安宮的宋江陣、保安宮的牛犁歌、胡麻花開、芬芳的藺草,這些都因檨林人默默耕耘與傳承對天地神明的崇仰,以及與生俱來的善良天性,盡職護守傳統產業。

‧位在新化邊陲的口埤、九層嶺西拉雅部落,三十年前的族群正名,以及一九九七年一場族群覺醒運動至今,臺灣最早的平地原住民,他們是如何凝聚重建自己漸漸散佚的文化與尊嚴?「扁擔」圖騰對西拉雅族人又有何重大意義?且看作者走訪部落耆老,為我們爬梳出一個遺失已久、寫在山中的平埔名字──西拉雅,最感人的身世。

‧原來位居曾文水庫底的故土,後為日本人迫遷至現址的大崎村村民,他們背著大崎媽(神祇)離開故鄉,神明是信仰、神話、故事,更是歷史。崎,是陡坡,他們與土地搏鬥周旋,改善農耕、讓藝術走入社區、發揮農產創意。還有七十二歲的阿嬤勇騎野狼一二五,載著菱角粿趴趴走,社區的新生,都在這些人臉上看得到。

‧白河虎山社區由木屐寮、虎仔墓、十七戶等聚落集合配置,三個聚落各有其生成的傳奇背景。一則則令人稱奇的民間故事,在作者虎虎生風的字裡行間,彷彿沉睡的老虎再度躍起了。不論是虎神,抑或王得祿不凡史蹟、戴烏紗帽的土地神,彷彿一路護持著虎山人的努力,致使農產與人文皆豐沛,社區人秉著「沒有工作是別人的,大家不做的,我都來做!」的精神,開創出自己的社區農村再生之路。

‧以「魚菜共生的理念,實現一個環保夢想」的大宏社區,位在曾為臺南縣治中心的新營。為什麼沒有王公廟,就沒有大宏社區?王公廟的「過火」儀式與他處有何迥異特色?「耀舍娘宅」為何落得只餘深深庭院?這個在新舊之間拔河的社區,究竟潛藏多少社區人與事的感動?

‧安平人稱古堡為王城,王城西之名即地理位置位於城堡之西而得名,且這是一塊劍獅護佑的土地。安平古堡、東興洋行、安平天后宮、盧家古宅、王家古厝、小砲臺、外國劍獅、怒目劍獅、日式鹽場宿舍、熱蘭遮城外北牆遺跡等,這些耳熟的文化資產有何驚人的魅力與逸事?

作者簡介

王美霞

喜愛閱讀,習慣書寫,創辦南方講堂,讓美與生活有了去處。在書寫與文字的世界裡,她享受最安然的呼吸。長年參與臺南藝文活動,並撰寫臺南文化創意經營的紀錄,著有《台南的樣子》、《台南過生活》、《南方六帖》、《南方誌:這些人那些事,臺南最迷人的社區圖像》。

相關著作
《南方六帖--王美霞的「裡台南」生命書寫》


攝影者簡介 
劉登和

畢業於臺灣科技大學、中山企研所。任職統一企業。業餘喜好攝影、旅行及田園生活。生於臺南,長於臺南,以臺南人的心和眼,拍攝這土地和人民的影像。

 

方姿文

土生土長的臺南人,低彩度的重度迷戀者。從「南方講堂」開始做城市觀察,喜歡用鏡頭記錄身邊景物的美好,一幅一幅的窗景慢慢累積成《台南的樣子》和《台南過生活》,並努力將所見美景與態度,落實在美術教育中。

目次

市長序:與臺南相愛吧!/臺南市市長 賴清德
局長序:文化沃土 花開臺南/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作者序:土地的花開,土地的愛/王美霞

鹽水
橋南社區──南瀛一街話今昔

安平
國平社區──愛戀我們的桃花源

西港
檨林社區──就是那麼愛「檨」

新化
臺灣社區關懷協會──請給我們祖先的名字

官田
大崎社區──雙鳳來儀,佑斯民

白河
虎山社區──兩隻老虎跑得快

新營
大宏社區──當綠意滑過我們的掌心

安平
王城西社區──樂活安居,在王城西

人物誌

書摘/試閱

官田|大崎社區──雙鳳來儀,佑斯民

過火,炭紅熾烈
請水,神威湧浪
竹鼓轂轂,諸神起駕
在大崎媽、黑面祖師的信仰裡
勤奮的人們捧起
芒果與柳丁的芳香


(史)
被迫遷徙的路
大崎里位於官田區,原是「雙溪仔」、「笨潭」、「溪仔底」、「圳溝仔」、「中崙」等聚落,其中笨潭為最大庄,一九二○年,日本人建造烏山頭水庫,原居住在水庫淹沒區的聚落,被強制遷徙,遷村的居民大部分移居在烏山頭水庫吊橋南面,「崎」原為陡坡之意,此處地勢高低起伏,坡度很大,因此以大崎為名。目前大崎村有媽祖園仔、蓮潭仔、莿仔埔、大井、彎崎等五個聚落,媽祖園早年田產權屬媽祖所有而得名,蓮潭仔一帶舊時水潭中種植蓮花,莿仔埔原地段有滿山遍野的「莿仔」,莿仔整株都是刺,葉狀如銀合歡,莖、根可治療「腳風」,因此,村莊裡的「莿仔雞」是地方風味餐。往彎崎聚落的路上,沿途山路彎彎曲曲,因而得名。大井,舊稱「番仔寮」,日治時期,笨潭及雙溪仔庄民遷入此處後,在內山坡下挖一水池為井,就以大井為名了。
日本人強制遷村時,由於民風樸實,並無人反對,遷村之後,有人搬到雲林虎尾,有人搬到大內竹圍仔,至於搬到大崎的居民都是考量附近山頭多少還可以種作而選擇留在此地。當地耆老談起遷村時困苦的情狀,都不勝唏噓。遷村時,先民只關心是否有吃食,所以就往可以種植作物的山坡移動,架起山寮草屋一座,如此就一生一世了。日治時允許「牽山」,亦即山路放租,但是圈多少地,就有多少稅金,種作所得都被日人苛稅,所以很多村民乾脆將土地捐給廟方,所以,成為廟方的佃農。耆老陳老其說:「壞人不敢妄動神明啦,錢放在神明那裡比較安全!」可見,民間內化的心理,對於神明有一份信託。
剛遷村時,貧窮的百姓只能做零工維生,也有人種甘蔗、竹子。以刺竹劈篾仔來賣,是當時很多人養家餬口的依據,竹篾一把兩百片,五千片再綁成一大捆,共一萬片,扛去賣給收購的商人或糖廠會社,劈篾竹、到溪底偷抓魚、種番薯樹薯、養豬,其實都難以飽腹,陳來福先生說早先家裡幫人代工養牛,母牛生了小牛,才能擁有一頭牛是自己的,養豬,更是要一整年的盼望,才有收成。那時大崎崙幾乎是困苦的代名詞,即使有鋤頭,也耙不到土地上的生機。光復後,三七五減租讓某些人有了土地,種作才有一點改善,但是,大崎山坡地是看天田,地勢不平,無法引進水渠灌溉,沒水,使得稻禾乾萎,所以改種甘蔗、種樹薯,直到一九八一年引進芒果、柳丁種植,才使產業轉型。

背著大崎媽遷村
大崎的過去有說不盡的艱辛路,但無論如何困苦,村民們卻從來沒有放棄信仰,遷村時,他們收拾家當、牽著族人,而且背著大崎媽來到現在居地,目前雙鳳宮主祠的觀音佛祖就是那時居民不離不棄的信仰。剛遷徙時,居民一窮二白,沒有能力蓋廟,只能將神明供奉在竹子做成的神龕籠裡祭拜,然而,他們虔誠相信,每尊護佑的神明都沒有遺棄他們,所以,即使生活得再困苦,都能咬緊牙根,撐下去。也因此,屬於神明靈驗的傳說不斷,一則則成為地方最有趣的野史。陳登清理事長說,他家信奉金面觀音,那是乾隆晚年祖先從笨港請來奉祀的神明,二戰時期,美軍轟炸臺灣,村民集體在圳溝處躲空襲,忽然其中一位村民腹痛如絞,眾人認為應該是神明指示此處不宜躲藏,果然,甫一逃離圳溝,一顆炸彈便投下來了,神靈在冥冥中拯救了全村民的性命。何家池府千歲和國姓爺在溪底時期就已焚燬,因為沒有見過真身,遷村後重塑時池府千歲和國姓爺都做成紅面神像,有一天,一位八歲孩童突然扶乩,池府千歲指示不識字的孩童拿起毛筆,託言要重塑金身,因為池府千歲是黑面,不是紅面的。老一輩說,當時村民擲筊請示神明,如果改成黑面還不靈驗的話,就要將神像讓給小孩當木偶玩,果然,黑面金身一做成,那年庄頭請水,就請到大魚精,護佑豐年平安!據說,原先深潭有大魚精鎮守,水靈被請出來護佑百姓,這潭水的靈穴就敗下來了。現今諸神共祀在雙鳳宮:大崎媽、金面觀音、國姓公、天上聖母、天上二聖母、池府千歲、天虎大將軍。信仰是村民很重要的事,他們虔誠祈求平安,健康,順利,鴻圖大展。

(事)
飛雲走馬千變萬化
在大崎社區雙鳳宮前,時常因神明節慶而聚集村民力量,陳延海里長說:「村民的認知中,神明的事,比社造活動更重要。」早期醫療不發達,居民疾病都來廟裡求助於神,廟裡消災解厄、有求必應,是信徒們心靈的寄託,遇有慶典活動,出外鄉親都返鄉幫忙,雙鳳宮因此成了凝聚居民團結的核心力量,也是社區向心力堅強穩固的基礎。雙鳳宮的「過火」、「請水」就成為具有特色的信仰文化活動。過火,是祖師爺的信仰,黑面祖師的信仰來自唐山,傳說中,安溪清水巖是塊福地,適合修道,祖師初居清水巖,與山鬼鬥法,山鬼失敗逃離,卻在夜半回到清水巖縱火燒山,連燒了七天七夜,正當山鬼歡欣鼓舞,自度清水祖師已死時,卻發現清水祖師無恙端坐,只是臉被燻黑了。因此清水祖師的塑像,其面部也必為黑色。另有一說,祖師未曾出家之前,嫂嫂臨盆生產,無法炊食,請祖師爺砍柴起灶,祖師以己身為柴薪,嫂欲將祖師從火中拉起,沒想到祖師安然無恙出灶,只是煙燻黑祖師面孔。
大崎社區的耆老說:祖師隨信徒從唐山來時,渡船很沉,船家一直找不到祖師何在?左撈右撈,藏在信徒衣袖間的祖師就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神威如此,世代香火不斷。在日治時期祭拜祖師的過火儀式都是偷偷在溝坪附近起火,曾有一次,水利會巡山的官員拿著警棍不斷吆喝攪局,結果被祖師懲罰,將他抓來制壓於牛濘窟裡,半夜裡祖師發爐,才叫信徒去將一身狼狽又哭又叫的巡查找出來,神威顯靈讓村民嘖嘖稱奇。過火是夜,火苗旺盛,可是天明後,周邊的樟樹青翠如常,一點也沒有燒傷的跡象,村民除了以過火來除邪穢之外,也會煮油鼎,煮油過程中倒入酒,在火勢順勢飆起的時候,乩童以赤手去攪拌熱燙的油鍋,村民說,信仰虔誠,神靈穩坐,過火、攪油湯,都平安無事。現今農曆十月,這種廟慶依然舉行,過火時選一丈多高的九穹、竹篾仔,綁成一把把,支撐起來後,裡面放入菅芒花,再將一把香插在菅芒花中,時間久了,火就自然而然燃燒,當木頭燒成紅炭後,三壇法師在一丈方圓紅色的炭海中,撒鹽、米,民眾就一一赤足過火,陳登清理事長說,他一生過火三次,腳底只是感覺麻麻、微微冰涼,沒有燒灼感,從來也沒有受傷。在這裡,神明的信仰,既是神話,也是故事,更是歷史。

當Kiss and Say Goodbye之後呢?
與大崎歷史息息相關的場域有烏山頭水庫以及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大學進入大崎社區之後,阻斷了大崎村旁一條河流,如今它已是乾涸的河床。從二○○八年開始,臺南藝術大學的學生投入「藝術介入,參與社區」的一系列改造大崎社區的計畫,「芒果花牆」,呈現大崎人種植芒果的希望、「寒天馬賽克」,透過馬賽克拼貼將過去的舊地名重現,位於中山堂後方雜草叢生的荒廢閒置空間,做成「後花園」,「樹樹平安」是一個泡茶聊天的場所。二○○九年的「大崎心蔓延」在雙鳳宮前打造大崎的「心」公園,「MIGA藝文空間」改裝舊時碾米廠,成為社區居民與學生在此討論社區事務的空間。「日暮的嬉戲」直接將充滿年輕歡樂的旋轉木馬意象,放在圓環中,「鳳毛菱角」將傳統剪黏與彩繪結合,美化了冰冷的牆面。二○一○年的「崎人藝事」,重現舊地名,憩陶囝仔(MITOO) 成為學生創作陶藝的陶瓷工作室。二○一一年的「七七巷」、「崎夢亭」以「回看水之鄉」為概念,用竹亭遙念先人遷徙歲月。二○一二年的「青芒果學堂」在廣場上提供小朋友創作與學習場域。五年來,年輕人用活力打造社區的搖滾風景,色彩豔麗、動能十足,對於村落裡的髒亂與死寂,的確提供改善之道,也讓老社區有了不同想像。然而,曲終人散是必然的程式,五年,對於年輕人來說,是一個完整而漫長的學程,對於一個將近百年的老社區而言,只是短暫的愛情,以社區為研究成果的學生,終究要畢業的,快閃之後,kiss and say goodbye,然後呢?每位學生溫柔而短暫的陪大崎一段,如今大學教授的研究計畫已階段性中止,大學生不再入社區,社區壁上的彩繪漸漸褪色,曾經浪漫的愛,慢慢讓社區居民有了不同的反省。那會是什麼呢?誰也不知道。

走一條好山好水的散步道
勇敢的社區居民,還是勇敢地走在選擇的路上,現今,如何將農產品行銷,才是最重要的努力。由陳延海里長帶頭鼓勵栽種無毒柳丁及芒果的自然農法,在大崎漸漸獲得認同,用真心把關的農作,使得大崎出產的農產品獲得好評。社區居民開始學習在網路上成立粉絲頁,藉著不同行銷活動,讓大崎製造成為驕傲的商標。龍眼收成時,聚攏在鐵皮屋裡挑揀龍眼的老婆婆們,抓了一把剛剛離枝的龍眼遞給我說:「吃吧!在外地你看不到這麼飽滿的龍眼呢!」農忙之餘,陳來福老先生會製作竹鼓、地鈴,然後教導村莊裡的學童這種即將失傳的老玩藝,阿福伯的竹鼓沒有師傳,也沒有樂譜,他是從老一輩口傳心授而來,竹鼓使用的材料是在地的竹子,地鈴是打轉的竹製陀螺,阿福伯說:「如果再不傳承,就會消失了。」他每週在活動中心開課,透過早期就地取材、樸實的童玩,讓年輕一輩學習傳統工藝的精彩,目前竹鼓隊學習有成,時常到很多社區表演。陳登清理事長和一群社區的前輩目前投入一項四年的農村再生計畫,以改善社區及活化產業,並保存文化,開發創意生活,他們要在社區內規劃一條兩至三小時的步道,在三角點山上開闢的散步道,有一片美麗的桃花心木林,走在曾文水庫的稜線,一邊展望南藝大,一邊望向水庫,將讓大崎留下綠色文化資源,而且,他們也希望在雙鳳宮周邊發展廟宇文化,以當地莿竹建置涼亭,嵌竹圍屋,編織為籬,在竹亭中奉茶,這樣,既可以展現大崎之美,更能有熱情待客之道了。至於在藝文方面,這一年來募集了一百萬元,將要在中山堂建置兒童藝術圖書館,其中麻豆碗粿蘭仔捐助十萬元,南六企業捐助十七萬多元,他們都是因為關切地方的深情而捐助,圖書館的書籍已經開始募集,誠品文化基金會也大力協助,邊陲地區的文化遠景,將一點一滴成形。


(人)
里長伯的炭烤芒果乾
里長陳延海,人稱海哥,是陳登清理事長的兄長。從事芒果、柳丁種植,依傍著藝術大學開一家輕食咖啡餐廳,店名蒲公英貓餐廳,簡約的鄉村風設計,牆面上彩繪有生動可愛的貓咪,餐廳營造輕鬆自在的用餐氣氛。住家與藝術大學同時建造,開設這家餐廳是一股搏感情的勇氣,因為山村裡,沒有熱市,只有假期遊客較多,陳里長是抱持著服務藝術大學師生的態度開店,他說:「願望像蒲公英,風吹起來,就可以深根茁壯,所以,做就是了,不用想太多。」餐廳提供了義大利麵、燉飯、火鍋、簡餐,還有很多的輕鬆小點、飲品、咖啡,讓上門顧客有更多樣性的選擇。
海哥最讓人稱道是經營水果的事業,他以在地臺南小農的身分,呼籲大家拒絕農藥污染,秉持把純淨還給大地的理念,用自然農法經營「無農藥水果」,每年他的芒果才收成,網購訂單便供不應求。我前去採訪時正好是八月,黑香芒果盛產,蒲公英貓餐廳外的工廠堆滿採下裝箱後圓圓綠綠的芒果,燠熱的天候催熟果實,發出濃濃的甜香。鐵皮屋裡,海哥正以傳統柴火烘焙芒果乾,一餅餅黃澄澄的芒果乾,像一張張甜蜜蜜的笑臉,張開、飽滿地俯仰著,海哥說:「這些芒果要用柴火烘焙一天半以上才會乾燥完成,沒有防腐、沒有加糖,天然的最好!」由於預約的人太多,這些躺在熱灶上的芒果乾,早就是「名花有主」了呢!談起社造與社區的願景,海哥說:「鄉下人,每天的工時從天未亮,做到日落西歸,勞動尚且無暇,哪有時間投入社區營造呢?」所以,只能在不可能中求可能,早先,保守的居民對於社區營造多所疑慮,他憑著愛護鄉土的心情,一一遊說居民,放下疑慮,同心努力,目前與擔任理事長的弟弟共同努力投入水土保持農村再生計畫,希望可以追隨美學與環保的理念,開出一條山林散步綠道,讓社區更美好。他更希望可以藉文創的行銷,做週末市集,留住年輕人!

阿嬤的菱角粿
來到大崎,無人不知的好味道是林沈月香阿嬤的菱角粿,我是花了三顧茅廬的工夫才親見阿嬤炊粿的流程。第一次到大崎,正好是蘇迪勒颱風掠境,颱風過境後好幾天了,阿嬤的家園還是陷入極度混亂中,屋子裡堆滿搶摘下來的芒果,歪歪斜斜在地上疊羅漢,竹篾果籃插得滿天高,張著圓圓的空嘴,好像來不及等待宣示果品的身分,就被阿嬤丟滿地,我朝屋喊著阿嬤的名字,她不理我,因為穿著雨鞋,彎腰勞作的她,大概連說話的時間也沒有。一週後,我又去大崎,阿嬤的芒果好像也沒減少,倒是大部分都裝箱、裝籃了,八月的暑氣燠熱,阿嬤全身都是汗水,當她拎著一籃芒果走出來答話時,我看見她滿臉都是土灰,以及黑色的污泥掃過臉頰,這一次,阿嬤忙壞了,也沒給我好臉色看,只是咕噥:「芒果都要在樹上熟爛了,哪有時間採訪呢?」我想她是真正忙壞了。將近一個月後,我又再度去大崎,一如說好的初一,或是十五的日子,她才有空放下農事去炊粿,這一次,阿嬤真的有空好好炊一整天的菱角粿了。
阿嬤是六甲人,娘家早先就是做菱角的,哥哥是六甲農會的股長,還未出嫁時,她就知道農會有家政課程,一九六七年嫁過來大崎之後,一九七四年參加農會開設的家政班,因為年資深,自然就成了家政班的班長。一九八九年,當時的臺南縣政府舉辦了三十一鄉鎮美食比賽,阿嬤被推派代表出賽,她以官田特產的菱角做成菱角粿參賽,脫穎而出獲獎,於是,原本在市場賣生菱角的阿嬤開始做菱角粿販售,開始時,做肉燥口味的菱角粿,卻銷路平平,後來改做素食反而大受歡迎,於是,打出了充滿地方特色的菱角粿的口碑了,至今每到隆田菜市場擺攤賣菱角粿,常常一、兩個小時就賣完收攤了。
阿嬤的菱角粿是用傳統的大灶、柴火炊煮的,她先將菱角剝殼蒸熟,再炒素料備用,然後才拌入磨好的米漿裡加入剛燒開的滾水,一邊攪拌,一邊放入素料、菱角拌勻後,接著最大的工程就是將一大蒸籠的粿湯,抬到柴燒的爐灶上慢慢蒸約五小時才能起鍋,每個蒸籠的食材二十幾公斤,只見阿嬤在菱角粿炊熟後,大喊一聲:「閃!」然後兩手抓起蒸籠,順勢就把整籠的粿扛下來了。蒸好的菱角粿從鍋蓋一掀開,香味就撲鼻而來,飽滿的粿切開後,一塊塊的菱角餡料,像藕色的圖騰嵌在白皚的米色上,隨手拿一小塊送入口,軟Q而不爛的口感,散發的正是秋爽的清香。阿嬤說,菱角最有營養的部分是外表的一層膜,所以她的菱角粿都是連薄膜一起蒸煮的,阿嬤說:「現代人,做事要有sense,每天求進步才能『對流行』!」做菱角粿是阿嬤最得意的傑作,她說:「種芒果,要看老天的臉色,賣芒果,還要看生意人的臉色,都是『加羅』(多勞累)的,還是炊粿較實在!」
阿嬤今年七十二歲,扛起將近三十公斤的粿籠放在機車載走,動作俐落,輕鬆自如,她發動野狼一二五,在彎彎曲曲的上坡路,呼呼地載粿而去,那氣勢簡直是鄉野版的鋼鐵人,威風凜凜,騎經我們身邊時,她黝黑多皺紋的臉龐,滿佈燦爛的笑容,很熱情地邀請:「有空再來吃粿喔!」

屋頂上的藝術家
大崎社區中還有一位臺灣廟宇傳統工藝大師「剪黏」達人陳俊旭先生,陳先生曾以馬賽克為社區製作兩張親手設計的椅子,放在家門口,這兩座充滿現代感的椅子,就是他家的標誌。「剪黏」屬於鑲嵌藝術的一種,運用在陶碗碎片、玻璃及陶土材質上,以特殊的工具鑽石刀剪成所需的形狀,再黏於灰泥捏塑而成的粗坯上,這種傳統工藝,因擁有華麗的色彩和細膩的工法,很能襯托廟宇建築的宏偉。
陳俊旭一家人是從六甲遷籍來此,一九七五年國中畢業後,想學一技之長,所以到新營拜師蘇龍源,學習剪黏技術,一九七八年學成出師,出師後第一個案場在嘉義布袋永安宮。當學徒的過程很艱辛,要煮飯,每天要用豬血或糖水捶打石灰,為師傅備料,石灰要捶打成具有黏性的團狀,往往要花費一整天,這些都是很艱深的苦工,熬過打石灰的階段,才能開始拿剪仔,剪出一根根黏貼盔甲的金剛錘,金剛錘是纖細不及一公分的玻璃針,細如牛毛,每枚金剛錘都是細膩的技巧,之後才可使用鑽石刀,剪出碗片的造型,一步一步的學藝完成才成為師傅,陳俊旭先生記得他剛出師,月薪是四百元。
出師後,翻修廟宇時,剪黏的圖稿都是自己構圖、自己繪製,他喜歡在作品上安插掛軸寫上祝福的話:「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等,南投集集武昌宮重修時,他在廟宇屋頂上寫著:「災後重建,神蹟再現」、最近重修澎湖天后宮時,他運用麻糬灰的古老技術修復,麻糬灰製造手續麻煩,要用糯米,加上石灰敲打,這種繁複的技巧,已經很少師傅會使用了。陳俊旭先生知名的作品除了大崎的雙鳳宮之外,還有二林廣懿宮、臺南仁德保生宮、新營代天府、安平碧雲宮、高雄燕巢的南聖宮等等,他和一般剪黏師傅不同的是:特別注重線條的寬舒流暢,讓線條在屋頂上彷彿流動的風,或行走的雲,清暢自如。這一生中的作品,他認為最有意義的是近年重修布袋永安宮,那是自己老師的舊作,重修的過程裡,看見老師的心血,也看見自己的長進,那是有著深刻意義的。陳俊旭先生是傳統匠師協會的一員,他也多次在臺南藝術大學開設課程,教授剪黏技術,讓傳統工藝可以薪傳久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庫存:1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