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滿額折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世界上最古老的生物

定  價:NT$ 599 元
優惠價:90539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得獎作品

商品簡介

與世界上古老的生物相比,人類的生命不過轉瞬
這些存在千年的生物見證了地球的歷史,提醒著我們肩負的責任,
也是地球未來命運的指標 

藝術家瑞秋‧薩斯曼花費10年時光,與生物學家合作,周遊各地拍攝在地球上生存超過2,000年的生物,她的足跡從南極洲跨至格陵蘭島,從美國的莫哈維沙漠到澳洲內陸,最後的成品皆收錄於此書,呈現出令人驚艷而獨特的攝影文集。
她的攝影探索以紀元零年為起點,往後回溯,在現代紀錄過去,這些古老的有機體遍布各個大陸,例如格陵蘭島上有一種地衣,100年只長1公分;而美國猶他州則擁有一片已存在8萬年的白楊樹林。透過紀錄這些獨特而美麗的古老生物,薩斯曼描繪出這個星球上活生生的歷史,而且仍然不斷生長著,但也透露出我們在未來可能失去這些生物的危機。這些從古老時代存活至今的生物,幾千年來撐過了極端氣候的考驗,但是面對如今氣候變遷和人類開發的威脅,卻顯得如此脆弱,她所紀錄下的兩種生物便已經因為人類介入而宣告死亡。
這不只是一本美麗的攝影文集,更是藝術家提出的問題,值得每個人細細思量:如果這些生物已經存活了這麼久,為何會在我們這個世代結束生命呢? 

作者簡介

瑞秋‧薩斯曼 Rachel Sussman
薩斯曼是出身於紐約布魯克林的當代藝術家,她的攝影作品和散文曾刊登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衛報,以及NPR上。她為了本書花費10年研究,與生物學家合作,環遊世界各地拍攝在地球上生存超過2,000年以上的有機體。她獲獎無數,其中包括2014年古根漢獎助金;同時她也經常受邀演講,包括TED論壇及大學演講,曾接受CNN及BBC訪問。她的作品曾在歐美各地的博物館和美術館中展出。

名人/編輯推薦

【各界好評推薦】
吳志寧 –929樂團主唱
昆蟲白 –獨立搖滾音樂人
夏曼‧藍波安 –海洋文學家
徐仁修 –財團法人荒野基金會董事長
「我非常喜愛此類結合了生態科普的藝術作品。薩斯曼不僅讓我們凝視著這些猶如地球長老的生物,更讓我們爬昇到更宏觀的高度看著自己。」──昆蟲白
「令人大開眼界的傑作!」──艾爾‧高爾/美國前副總統,紀錄片《不願面對的真相》主角
「以古老生物的時間觀思索生命,能讓思想開闊、心靈昇華。很高興能見到瑞秋將她的TED演講繼續發展,成為這本令人入迷的書。」──克里斯‧安德森/TED論壇創辦人
「薩斯曼是個時間旅行家,她讓我們暢飲太古甘泉。閱讀她的作品,讓我們在凡事求新求快的文化中,得以一窺永恆之美。」──《紐約時報》
「這些以自身見證時光的古老生物的照片帶來驚奇,同時亦驅使我們行動。薩斯曼相中的許多生物正飽受各種威脅:棲地喪失、氣候變化、人類的愚蠢。」──《時代》
「過去10年間,薩斯曼不斷追尋世上的古老生物。她的足跡遍布七大洲,尋訪的生物如奧勒岡州2,400歲的菌類,和塔斯馬尼亞島43,600歲的古老灌木。在她的新書中,她紀錄了30種生物。為了找尋它們,她尋求生物學家和探險家的幫助,甚至和極地地理研究中心合作,取得南極衛星地圖,以抵達稀有蘚類的所在地。」──《華爾街日報》
「我們需要更多藝術家、音樂家、舞蹈家和詩人,來為環境知識增添更多人文氣息。真希望大型研究機構在資助實驗室之餘,也能贊助藝術村計畫。這本書可說是時代之作。」──《科學》
「本書呈現了古老生物的奧祕與悵惘,令人體悟自身微渺。永恆生命的重量,人類注定無法背負,透過本書,卻能稍有感觸。薩斯曼帶給我們的,是科學、美與永恆的交會。」──Jerry Saltz,《紐約雜誌》資深藝術評論家
「本書以戲劇性的手法,為我們生活的世界添上引人入勝的嶄新觀點。」──Edward O. Wilson,哈佛大學名譽教授
「我敬畏地望著地球上古老的智者:他們通曉過去、洞見未來、理解萬物的道理。我敬畏地欣賞薩斯曼尋訪這些智者的壯舉,和她以攝影竊其靈魂的膽識。」──Paola Antonelli,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MoMA)建築與設計部資深策展人
「長壽即是永續。長壽的人連接世代,而真正長壽的生物則連接著千萬年。薩斯曼以影像捕捉那些生物,讓人類的歷史更顯鮮活。薩斯曼也告訴我們,這些生物遍布全球。這本書真正體現了恆久之今和四海一家的精神。」──Stewart Brand,恆今基金會(The Long Now Foundation)創辦人
「在薩斯曼拍下地球上最古老的生物時,發生了神奇的事情:她的照片所蘊含的時間片段,讓這些活過了自然地質時間的物種如獲新生。十年來,薩斯曼對地球生態象徵的勘查細膩而全面,她對讀者也十分慷慨:務必讓讀者切身感受這些無比浩瀚的生命──她的作品清楚呈現了這份雄心壯志。」──Charlotte Cotton,《這就是當代攝影》作者,策展人
「她就像個新潮的女版薛克頓,有遠見也有毅力,用一台6×7中片幅底片相機和生動的文字,將這些古老生物帶到我們眼前。」──Adam Harrison Levy,「設計觀察家」部落格
「一本美麗而強勁的書,位於藝術、科學與哲學的交會點,橫跨七大洲,探討地質時間、恆久與無常、以及生命的重重交織。薩斯曼身懷藝術家的美學天賦,和科學家對真理的崇敬。她踏遍世界各個角落,穿越時空,發掘地球上的各種故事:關於生命的堅毅、勝利與悲涼、過去與未來……而最重要的則是人類生命的渺小。」──Maria Popova,Brain Pickings書評網
「作者的見識卓越,全心付出堅持完成,就把她想成女版的極地探險家薛克頓吧。她追著這些古老生物的蹤跡,用美麗的照片和生動的文字,讓我們注意到這些寶貴的生命。」──Adam Harrison Levy,設計觀察家雜誌
「這一系列照片現已成書,既是藝術作品、科學紀錄,也是旅行札記──三者合一的意義更為驚人。無論你將這些照片視為紀實攝影,或是古老生物的科學影像,紀載著氣候變化的幢幢鬼影如何威脅這些千年物種的生命,這本書都能滿足你。」──PetaPixel攝影評論網
「這本書滿載絕妙的照片,彷彿真能捕捉那些歪扭松樹、搖曳海草、奇幻苔蘚長年累積的智慧。薩斯曼搭配照片的文字介紹了科學知識,同時也是極富魅力的旅遊札記,帶領讀者來到七大洲裡那些遠得要命的地方。這本書裡的生物既發人深省,又有點嚇人:它們代表著大自然的堅韌,但也提醒了我們自然脆弱的一面。」──Gizmodo科技新聞網
「當代藝術薩斯曼的新書收錄三十種世界上持續存活的古老生物的照片。這些生物有不少顯得乾癟歪扭,如五千五百歲、飽經風霜的南極蘚類,和兩千歲、看來脆弱的南非帕弗里猢猻木。就像老人總是被送到療養院一樣,古老植物幾乎都生長在遠離塵囂的地方,它們在沙漠中呆立,或在永凍土下緩慢繁衍。但這些生物不同於終將消亡的人類,它們靜靜地茁壯著,勤勉地修復著自身老去的分子,阻擋著一代又一代的病原。大多時候這些古老生物總是被遺忘,但若將它們聚在一起,便可看出它們其實代表著地球上的主要事件。」──《波士頓環球報》
「任何人見到薩斯曼的攝影作品,都會被其美麗所震懾;但這些照片也充滿力量,讓我們思考自身和地球的命運。」──《舊金山紀事報》
「現今,科學已高度專業化,她的藝術視角超越了不同學科間的藩籬,強調了已分析長壽物種來理解世界的重要性。」──《波士頓環球報》
「這些照片很美,而當你知道這些生物有多老之後,它就顯得更美了。薩斯曼拍攝的生物中,最年輕的都有兩千歲(例如托巴哥的腦紋珊瑚,還有納米比亞一種叫做千歲蘭的異國植物),跟其他更老的生物比起來,它們還只是小孩子呢。更老的生物包括八萬歲的猶他州白楊樹,還有四十萬到六十萬年來,一直存活著的西伯利亞細菌!這是一本充滿自然奇蹟的攝影集,光是這些照片就已經很珍奇,但薩斯曼還加上關聯的故事,幽默又神祕,充滿迷人的科學知識,這可不是一般的休閒書能相比的。過去十年來她不斷研究、旅行、拍攝,一切都紀錄在這本書裡。就算書中沒有照片,她的文字也可自成一本引人入勝的回憶錄,或是一本魅力十足的科學教材……或者兩個都是。」──Boing Boing部落格
「書中蒐羅的巨幅影像成果斐然,色彩驚艷。這些自然奇蹟和蘇斯曼的旅記,帶給讀者無限驚奇。」──《新政治家》
「薩斯曼以攝影回到千年前的十年旅程,充滿獨特觀點,啟發生物學者,和對生物有興趣的人。極力推薦。」──《選擇》
「這本獨特的書野心勃勃,意圖跨越學科分際,重新審視那些壽命長得驚人的生物。有些生物的發現出於純粹偶然,有些則是出於努力不懈的研究。薩斯曼曲折離奇的遊記和攝影紀錄,在藝術上和科學上,都堪稱獨一無二。」──《科學人》美國版

我們所知的世界
 
從大霹靂到地球形成,總共歷經了90億年;又過了近10億年後,地球上才有生命出現。即使如此,現代人如果看到當時的環境,不只會覺得陌生,還可能會以為是另一個世界。當時沒有任何大陸,也沒有足夠的氧氣讓人自在呼吸,得仰賴疊層石(即結合了生物體與地質沉澱物的特殊構造)進行光合作用,為大氣層提供氧氣,進而奠定未來一切生命的基礎,但這可是花了好長一段時間。現今,全球最古老的疊層石已有兩千多歲,依然像35億年前的祖先一樣不斷造氧。
本書橫跨不同領域、範圍遍及各洲、時間穿梭千年,既有藝術又有科學,本質上與環境密切相關,展開一趟地質時間(deep time)之旅。我多方研讀文獻、跟生物學家合作,並且造訪世界各地,拍攝至今活了2,000年以上的生物。這些照片是歷史在現代的圖像,照片中的生物將我們帶出當下時空的舒適圈,進入另一個時空。賦予生命體一個原本抽象的數字,有助我們以擬人的角度看待遙遠的時代,畢竟通常來說,這實在超出我們的理解。而攝影正是絕佳的媒介,可以捕捉這種時間的張力:將數千年的漫長生命,轉瞬濃縮至毫秒之間。
這些古老生物遍布全球各洲,身處各種極端環境,不但度過千年風霜與冰河時期,也歷經地質變化與人類遷徙。許多生物微小到你連踩過都渾然不覺,有些則是雄偉到讓人不禁仰望讚嘆。我總共拍攝了30個不同的物種,其中包括每世紀只長1公分的格陵蘭地衣、非洲和南美洲特有的沙漠灌木、美國奧勒岡州具掠食性的真菌、加勒比海的腦珊瑚,以及猶他州8萬歲的山楊樹群。我也遠赴南極洲,拍攝5,500歲的蘚類,還前往澳洲塔斯馬尼亞島,尋找43,600歲的無性系灌木叢──該類植物已瀕臨絕種,那是最後倖存的個體,但理論上卻又永生不死。
這些古老的生物見證了完整的人類史。美索不達米亞的車輪和楔形文字兩大發明象徵文明的誕生,大約出現於5,500年前,剛好跟南極洲象島的蘚類歲數相同,再往前回溯就到了史前時代。美國加州河濱市的帕莫櫟樹現齡13,000歲,經歷了巨大爬蟲類、鳥類和哺乳類相繼滅亡的時期,例如大型兀鷹、乳齒象、劍齒虎和北美洲駱駝等宛如科幻小說裡的生物。而血緣可能最近似現代智人的弗洛瑞斯人,也不過是17,000年前才絕跡。就地質時間來看,並不算太久以前。
其他古老生物的生命步調則更符合地質時間的標準:有些灌木叢、無性系森林、海草床和細菌,早在上一次冰河時期前數萬年就已存在,甚至比任何人種都還要早出現。舉例來說,澳洲昆士蘭省的南極山毛櫸在1億8千萬年前曾遍布南極洲,因為當時的氣候溫暖許多。隨著岡瓦納古陸脫離南極洲,加上氣溫愈來愈低,南極山毛櫸逐漸往北移動到更適宜的氣候,而原本的棲地慢慢消失,導致部分樹木死亡,因此南極山毛櫸只好另覓家園,就如同當代的難民。想想看,一般人要舉家遷徙到異地定居就夠辛苦了,更何況樹木為了延續物種,必須仰賴一代代子孫的堅持與合作,才能完成這項艱難的旅程,可見植物決定遷徙的意志力十分強大。南極山毛櫸一棵棵地往北前進,現存最古老的子孫樹齡已達13,000歲。
那目前全球最古老的生物又是什麼呢?我們認為是西伯利亞放線菌。這種細菌生存於地底永凍層,年齡介於40萬到60萬歲之間。當初這個菌落是由一群行星生物學家所發現,他們原本在調查地球上最惡劣的生存環境,希望找到蛛絲馬跡來判斷其他行星是否有生命存在。調查過程中,他們發現這些放線菌居然在零度以下的低溫進行DNA修復,也就是不但沒有休眠,反而還活得好好的,緩慢生長了50萬年。
當有機的生物碰上無機的地質,這代表著什麼呢?我們將同時面對遙遠的地質時間與平凡的每一日,以及兩者之間的層層推移。這些生物宛如當代的羊皮紙文獻,裡頭藏著一層又一層歷史,記錄著自然和人類的活動;新篇章不斷覆寫於舊篇章之上,年復一年累積到千秋萬世。當我們以地質時間的角度來看,宏觀的格局於焉浮現,我們也將意識到所有生物都有各自的故事,所有故事到頭來都有所關聯,甚至與我們所有人緊密相連。
這些生物為什麼能夠活得這麼久?基於什麼原因?科學家只能針對單一生物提供部分解答,但跨物種長壽情形的分析比較研究還尚未問世。我們不曉得如此驚人的生命力是否能應用於妍常人類的壽命;即使有此可能,我們也不知道該用什麼方法。不過,儘管有些古老生物號稱長生不死,單單過去5年來,卻已有2種生物相繼滅絕。希望這些生物能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認證,畢竟它們個個都值得世人的景仰與注目。而眼下最大的危機當屬氣候變遷,不知不覺中威脅全人類的生存,我們必須趁仍有一線希望時立刻加以因應。這些生物散布世界各地,超越人類之間所有界限。
這本書是對過去的紀錄與頌揚,是要現世採取行動的疾呼,更是我們未來命運的指標。

目次

自序 我們所知的世界
 
推薦序 過去片段開創未來 文/漢斯-尤利希・歐布里斯特
 
推薦序 生命何以長久 文/卡爾・齊默
 
謝辭
 
古老生物地圖
 
導言
 
北美洲
世界爺
刺果松
木餾叢
莫哈維絲蘭
蜜環菌
黃楊葉越橘
帕莫櫟樹
潘多林
參議員樹
地圖衣
林奈分類法
南美洲
密小鷹芹
阿列盧木
腦紋珊瑚
歐洲
福廷格爾紫杉
百馬栗樹
波塞頓海草
油橄欖樹
雲杉
地質時間軸
亞洲
繩文杉
聖菩提樹
西伯利亞放線菌
非洲
猢猻木
地下森林
千歲蘭
澳洲
南極山毛櫸
塔斯馬尼亞洛馬山龍眼
胡恩松
桉樹:新南威爾斯省
桉樹:西澳省
南極洲
疊層石
蘚類:象島
蘚類:南喬治亞島
生長策略索引
未竟之功
詞彙表

 

書摘/試閱

世界爺

如果問別人:美國最古老的樹木是什麼?答案通常會是紅木。雖然不正確,但
可以理解:紅木確實雄偉壯麗,樹圍和高度也令人驚嘆。儘管紅木坐擁多項紀
錄,就個體年齡來說,位於南邊的近親「世界爺」多半更加古老;不過光是加
州境內就有5個物種的年齡超過2,000歲,世界爺已是其中最年輕的了。目前紀
錄上最古老的一棵世界爺,足足活了3,266歲才死亡。

我的古生物之旅首趟行程地點就是加州,世界爺則是該趟的首站,另外還有刺
果松、莫哈維絲蘭和木餾叢;計畫之初選在自己國家起步,倒也合理。我對於
自己在做的事,其實心裡有些不踏實,但尋找相關研究(或學者)並非難事,
飛到加州貝班克租輛車也輕而易舉。我一看到「世界爺」的路標,就興高采烈
地下了高速公路,豈料還要再開100英哩(約160.9公里)才會到目的地:國王
峽谷國家公園,這裡跟世界爺國家公園擁有相同的原始林。但我不趕時間,印
象中在沙石路(也可能是柏油路)上開了許久,黃昏時分行經一座鄉間小屋,
再往前沒多久後就折返。松林間有數百隻蜂鳥在啄著餵食器;當時適逢九月,
牠們正忙著遷徙。

根據資料,原始林中有四棵樹木的年齡都在2,000歲以上。樹輪年代學者奈特‧
史蒂文生(Nate Stephenson)告訴我,其實可能有數百棵樹木達到這項標準,
但缺乏足夠資源幫所有樹木定年。樹輪定年的目的,不只是計算年輪以判定樹
齡,也是推測過去氣候的重要方法。然而,以世界爺為例,目前似乎缺乏足夠
的科學動機去為更多樣本定年。國王峽谷國家公園內的世界爺,樹齡由小至大
排列依序為:哨兵樹(2,150歲)、薛曼將軍樹(2,200歲)、華盛頓樹(2,850
歲)以及克里夫蘭樹(2,890歲)。前兩棵的生長範圍很清楚,後兩棵位在森
林的另一頭,得仰賴「樹幹圖」來確認它們的位置。這張樹幹圖讓人不禁想起
星象圖,樹木就好比地球上的繁星,圓圈代表樹木依然健在,直線則是已遭砍
伐。

按圖索驥下,我找到了克里夫蘭樹,樹梢自茂密的林中探出;華盛頓樹離林道
更遠,得穿越曾遭野火重創的區域。世界爺有許多堅硬的小毬果,只有在承受
高熱時,種子才會破殼而出,因此焚燒灌木叢的野火必須恰到好處,才能維持
森林的健康,人為干預往往弄巧成拙。

世界爺的幼苗最怕遇上乾旱。史蒂文生說:「氣候暖化會導致積雪提前融化,
還會延長酷暑的時間。」世界爺國家公園和國王峽谷國家公園正在研擬更周延
的樹苗監測計畫,並且重新思考如何直接把氣候變遷納入長期管理目標。這項
重新評估的工作龐雜,勢必要好幾年才會完成。

回到遊客中心後,一名森林巡查員開玩笑說,我們人類愈活愈老,世界爺卻愈
活愈年輕,因為世界爺的樹齡曾被過度高估,後來只好不斷下修。相較之下,
紅木林可能會愈來愈老。那回造訪後大約過了5年,我聽說有人發現洪堡紅木
州立公園內部分紅木是無性繁殖,因此實際樹齡說不定會上修許多倍,不過目
前尚未有可靠的估算。由此可見,科學沒有完備的一天,單一事實永遠不能代
表全貌。

刺果松

5,000年的時間,滄海可成桑田。

僅僅一世紀前,名叫安德魯‧道格拉斯(Andrew Douglass)的天文學家(還
不是生物學家)奠定了當代的樹輪年代學。20世紀前半葉,道格拉斯就已在
研究氣候變遷,設法釐清太陽黑子週期與年輪資料之間的關係。1932年,道
格拉斯僱用了艾德蒙‧舒爾曼(Edmund Schulman)當助理。而舒爾曼畢生致
力尋找最長壽的樹木(不過他自己卻不怎麼長壽,過世時年僅49歲),還蒐
集了許多尚待分析的資料。舒爾曼先從世界爺開始調查,但不久後發現,真
正長壽的樹木往往活在更加險惡的環境中。我當時在不同物種身上也逐漸意
識到這件事:長得既迅速又茂盛的生物通常不會在長壽排行榜上名列前茅,
實際情況通常恰恰相反。刺果松堪稱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單一物種(非無性生
殖)。1957年,舒爾曼與當時的學生湯姆‧哈蘭(Tom Harlan)發現了瑪士
撒拉樹,目前樹齡高達4,845歲,也是最知名的一棵刺果松。哈蘭後來繼承師
業,成為聲譽卓著的刺果松學者。

不過瑪士撒拉樹的鋒芒,卻常被另一件無法彌補的錯誤掩蓋;這件憾事一再
被人提起,簡直成了田野研究的警世寓言。1964年,研究生唐恩‧柯里(Don
Currey)在內華達州惠勒峰少數的刺果松林中,對一棵刺果松進行採樣時,鑽
取樹蕊的工具硬生生斷在樹中。由於這項工具對研究生來說十分昂貴,因此
某位巡查員建議他直接砍樹取出,畢竟林中還有數百棵樹,砍下其中一棵又何
妨呢?結果發現,這棵後人取名「普羅米修斯」的刺果松,被砍掉時年齡高達
4,844歲,當時是全球已知最古老的單一生物。普羅米修斯樹的一截橫剖面曾在
一座小鎮賭場展示,但我後來發現當地商會已將其移置會議中心了;另一截橫
剖面則交由亞利桑納大學的樹輪研究實驗室,供學者研究使用。柯里後來轉換
跑道,成了地質學家。

其實,哈蘭還發現了比瑪士撒拉和普羅米修斯更古老的刺果松,應該就在舒爾曼生前與他一起採集的樣本中。

2006年,我終於跟哈蘭碰到面,他說已知最古老的刺果松並不是瑪士撒拉,而
是同區的另一棵無名樹,樹齡約5,000歲(洛磯山年輪研究組織目前推估為5,062
歲)。哈蘭和同事們運用樹蕊樣本交叉比對與放射碳定年法,判定許多刺果松
的樹齡。洛磯山實驗室主任彼得‧布朗(Peter Brown)在電子郵件中表示,
研究重點除了樹木各別的歲數,還包括哈蘭最後的研究計畫:仔細爬梳舒爾曼
未分析的樣本,以建立可追溯到公元前12,000年的完整年輪年表。令人難過的
是,哈蘭在2012年過世,他的研究發現並沒有流傳得太廣,而哈蘭所說的那棵
刺果松,以及瑪士撒拉在林道上的位置,也鮮有人曉得;而瑪士撒拉的告示牌
早已被移除,主因是先前遊客常擅自採摘「紀念品」而傷害到樹木。

我在2006年秋天造訪該地時,哈蘭已結束當季的田野工作,因此我就自行上
山。當時正逢9月,海拔10,000英呎(約3,048公尺)的空氣冷冽,放眼望去,一路杳無人煙。哈蘭已事先告訴我應該搜尋的目標,以及在林道上的位置;他也
提醒我們,那棵想必不會是當地最老的刺果松,畢竟還有數千棵尚未定年。

我沿著缺乏遮蔽的山坡前進,深深震懾於這些盤根錯節的古樹,有些年齡甚
至比最老的世界爺還多出近2倍。這也是全然不同的「森林」體驗:世界爺單
憑雄偉的外觀,就足以令人敬畏,讓我想起攝影師杜安‧麥可斯(Duane Michals)
在《真實夢境》(Real Dreams)一書中打趣所言:「你絕對會被優勝美地的景色所打動,除非你是一台冰箱。」世界爺也是如此。然而,刺果松的美卻體現於在林線邊界的求生意志,我們對其所知愈多,就愈發現迷人之處。舉例來說,刺果松賴以維生的養分有限,所以會關閉體內不必要的系統,確保整體的生存率——樹木外表看來似乎死亡,實際上卻有枝椏活著。五五一組的針葉還可以存活40年之久,遠比大部分的松木來得長壽。這都代表著它們採取效率至上的生存策略。有鑑於樹瘤象徵著年紀,這些生物的強大生存意志可見一斑,堅忍不拔的外表下藏著歲月的痕跡。

可怕的是,距離刺果松林僅百哩之遙的內華達州邊界試驗基地曾進行多次原子
彈試爆。要不是刺果松位於上風處,一次試爆就可能導致永久傷害,說不定還
會立刻遭到夷平,畢竟它們無法說逃就逃。而現今的刺果松可說是禍不單行:
白松泡銹病(一世紀前經空氣傳播來到美國的真菌)與當地松皮蠹倍增,促使
樹木慢慢步向衰亡,而氣候暖化更是推波助瀾。

不過,惡劣的條件並沒阻礙刺果松生存,反而帶來生存的契機。高山地區溫度
增加,不只讓許多物種活動範圍的海拔一再升高,也代表刺果松目前生長速度之快前所未見。近來計算刺果松的年輪時顯示,過去50年來的成長率增加了30%,超越過去3,700年間同期的速度。

 

得獎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華爾街日報年度選書
●美國亞馬遜網路書店2014年編輯選書
●腦力刺激網站(brain pickings)選書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39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