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創新,轉動臺灣生技的奇蹟:北醫藥學系締造全球生技千億商機的故事
滿額折

創新,轉動臺灣生技的奇蹟:北醫藥學系締造全球生技千億商機的故事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79284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15位北醫畢業生,繪製醫藥與生技王國的地圖!
這是送給年輕人與現實搏鬥的勇氣之書,
也是打開年輕人智慧,學習創業精神的最好禮物。

台灣生技業市值一兆元,北醫藥學系畢業生創立的公司,總市值就高達二一六二億元。為什麼北醫藥學系,訓練出這麼多生技公司CEO?本書透過深入訪談十五位北醫畢業生,瞭解他們在創業背後如何踉蹌、摸索,才走出一條人生的康莊大道;以及他們在醫藥、生技界如何奮鬥,才能立穩腳跟,成為醫藥界的佼佼者與創業之道。
十五位北醫人從如何創業的成功經驗談起。他們的事業並非一開始就平步青雲、一蹴可幾,草創時期也遭遇不少阻礙和難題。他們如何化解創業之難?四個篇章,十五個故事,北醫人娓娓道來創業的甘苦,以及如何運用智慧度過人生掙扎的關卡。每一位北醫企業家的創業實例,都是難能可貴的借鏡。
北醫企業家一致強調實力的培養與閱讀的重要性,以及團隊精神的重要;這些思考與認知,都成為直接影響往後創業路上解惑的養分;他們也以過來人身分告訴我們,一家公司成員的集思廣益、激盪出的創意,往往就是解救一家岌岌可危企業的契機。
創新,是企業最好的處方;懂得創新的重要,企業的險難自然能夠化險為夷。
本書提供予我們許多發展成功的思索面向,一個人或一家企業如果遭受困境時,能夠適時調整與時俱進的心態,自然能夠產生「創新」的勇氣,這是年輕人應該優先考量隨時處於備戰的最佳條件。
《創新,轉動台灣生技的奇蹟》提供年輕人紮實的創業指南,避免重蹈覆轍冤枉之路,與其盲目闖蕩、原地踏步,不如以本書十五位北醫人的創新創業作為範本,開發自己未知的潛能。

本書特色:
2016年,字畝文化出版《挫折,是祝福的開始:由吳興街出發的16個逆轉人生》,紀錄了16位北醫醫學系畢業生,毫無光環,但從基層開始做起,厚植醫療實力,憑藉團隊與行政服務能力,成為全國各地重要醫學中心的領袖。
今年,《創新,轉動台灣生技的奇蹟》是來自被媒體報導稱為CEO養成班的北醫校學系,15位北醫藥學系校友,從台灣走向世界,影響整體產業的生技領導人代表。台灣生技業市值一兆元,北醫藥學系畢業生創立的公司,總市值就高達二一六二億元。為什麼北醫藥學系,訓練出這麼多生技公司CEO?
參考媒體報導:
https://goo.gl/EwyoML〈北醫藥學系 生技CEO養成班〉(今週刊1001期,2016-2-25)

作者簡介

方含識
主跑科技新聞超過十年,曾任職於多家財經雜誌,作品曾獲亞洲出版業協會卓越新聞獎。

謝其濬
政大新聞系畢業,英國史特靈大學出版碩士、英國曼徹斯特都會大學視覺傳播碩士,現從事文字工作。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序一
心有多寬,世界就有多大;破除藩籬,勇敢創新築夢
─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長 張文昌

繼ICT資通訊產業之後,生技及AI人工智能產業被視為帶領臺灣經濟成長的最大動能,發展至今近二十年的生技產業基礎深厚,市值衝破兆元,儼然有明星產業之姿,更被寄予厚望。臺灣兆元生技產業中,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畢業校友經營的就占兩千一百億元,可說舉足輕重,「北醫幫」之名不逕而走。


臺北醫學大學將多位在生技製藥產業發光發熱畢業校友的故事整理出來,結集成書,既留下他(她)們寶貴的創業經驗,同時也提供年輕人參考,實屬美事一件。我是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第六屆校友,和被寫進本書的十五位主角都有淵源,像臺灣泰福董事長趙宇天和傑奎科技董事長劉宏志都是高我兩屆的學長,臺灣醣聯董事長張東玄高我一屆;至於南光製藥總經理王玉杯、王文甫、林智暉、蕭英鈞及章修綱、章修績兩兄弟等人,則都是我的學弟妹,看著他(她)們如此卓越的表現,我與有榮焉。

成功,不是一朝一夕可成,風光背後往往有不為人知的辛苦打拚,以及過人一等的恢弘視野。趙宇天就一再強調心有多寬,舞台有多大,建議年輕人要抱持開放的視野與胸襟,勇敢走出去。劉宏志和多位班上同學合組班友集團,秉持彼此尊重、互相包容的心胸,一起打拚事業,終於各有所成。張東玄在校時相當活躍,參加過足球隊、橄欖球隊、柔道社、畫社及合唱團等多個社團,從中學習團隊合作的重要性,並萃取出事業成功的基因。

王玉杯畢業後即嫁為人妻,接下夫家經營的藥廠總經理一職,她憑著專業才華及敬業的工作態度,加上豐富閱歷和敏銳的市場觀察力,讓那家南部本土藥廠脫胎換骨,更上層樓。王文甫則是另一個有趣的故事,從藥品貿易、藥廠主管到成立臺灣第一個連鎖藥局品牌,豐富的職場經驗,已夠稱奇,行有餘力之餘,他還關心地方公共事務,當了近三十年的里長伯,甚至打造臺北市第一個社區型生態公園,引領風潮,更叫人驚艷。

此外,林智暉、蕭英鈞、章修綱、章修績、李芳全、黃逸斌、侯靜蘭、邱建誌、林銅祿及吳碧芬等人也分別在各個領域闖出一片天,一起為臺灣生技製藥產業開創出更具前瞻性的未來。他(她)們的故事,有喜有悲,有歡笑也有淚水,全都收錄在《創新,轉動臺灣生技的奇蹟》這本書裡,值得細細品味,一讀再讀。

推薦序二
北醫,一座打造臺灣生技人才搖籃
─ 臺北醫學大學董事 李祖德

歷經一九八〇年代以製造、代工為主的經濟體質,生技醫藥產業同步也在面臨挑戰中,持續穩健發展,近年在找尋下一代臺灣經濟成長動能與方向時,生醫已然成為變革重點的關鍵字。

這三十多年來的發展,我們看見,唯有帶著創新精神的產業思維,打破框架與規範,勇於突破重圍,才足以面對變化快速的全球市場。「創新精神」有時候不一定是跟著主流,代表的是一種勇敢跨界、積極開創新局面的視野和決心。

臺北醫學大學自創校以來,歷經整合、轉型的階段,一路走來,打造出一個為醫藥領域養成創新型領袖人才的教育環境,讓所有從這裡畢業的校友,培養出廣泛的視野、興趣,更重要的是,不畏懼挫折的態度,還有用創新,讓專業能力拓展出更多元回饋與關懷社會的面向。

來自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收錄在這本《創新,轉動臺灣生技的奇蹟:北醫藥學系締造全球生技千億商機的故事》書中的十五名企業家,是推動整體生技醫藥產業起飛的英雄,代表著十五個用創新跨出專業領域,開啟人生和職涯新篇章的代表故事。

這群企業家校友們,在專業上的投入與專注,面對困境時渴望突破的態度,以及持續從不同挑戰中汲取智慧的歷練,是帶動整體生技醫療產業開創出新的格局,走出臺灣,迎向世界的關鍵因素。

在這個講求創新與變革的世代,我衷心期盼年輕讀者,或是希望在事業上開疆闢土、走出創新之路的企業主都能閱讀此書,從這些領導人的生命經驗和創新思維當中,習得一份寶貴的功課。

未來臺灣在走向全球市場的同時,或許面臨更嚴峻的環境與挑戰,這樣創新的能力,能夠帶領整體產業,如走出埃及、跨過紅海般,經歷奇蹟,看見更好的未來。

推薦序三
臺灣生技的領航者
─ 臺北醫學大學校長林建煌

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創立於一九六O年六月,如今與北醫已一起走過半個多世紀;身為北醫創校之初僅有的三個學系之一,藥學系與醫學系、牙醫學系共同見證北醫篳路藍縷,從草創、奠基、成長、茁壯,到現在擁有一校五院的宏觀規模,實屬不易。

撫今追昔,經歷五十七年的淬鍊,藥學系已發展成為藥學院,包括藥學系學士班(四年制一般藥學組、六年制臨床藥學組)、藥學系碩士班、臨床藥學碩士在職專班、藥學系博士班、生藥學研究所、臨床藥物基因體暨蛋白質體學碩士學位學程、中草藥臨床藥物研發博士學位學程、生技製藥產學碩士專班、生技醫療產業研發博士學位學程,在國內外藥學領域,享有盛譽。

 本人是北醫藥學系第二十六屆校友。一九九七年返回母校北醫服務,二十年來與北醫一起成長,躬逢其盛,見證藥學系與藥學院的成長蛻變,創新突破,一步一腳印,紮下深厚的教學、研發與臨床服務基礎,在臺灣藥學界引領風騷,更與全球生技產業接軌。

 北醫藥學系成立以來,至今已培養一萬一千多名校友,遍布海內外,默默奉獻,服務社會,領袖群倫。這本《創新,轉動臺灣生技的奇蹟》專書,正是北醫藥學系歷年以來,創業有成的完整呈現,透過書中描繪的十五位藥學領域傑出創業家,他們成長歷程與奮鬥史,展現一股沉著穩健的特質,與北醫「誠樸」校訓的力行實踐遙相呼應,充分反映母校北醫教育的核心理念。

自由、活潑、開明的學風,讓大家揮灑自如,一直是北醫引以為傲的特質,更是校友們踏出校門後仍堅持不懈、奮勇向前的精神。如今,校友們秉持這些特質及精神,不但成就自我,也成就母校,讓北醫所有教職員生均以他們為榮。
 
北醫培養的藥學人才,除了領導臺灣藥學教育與藥學政策與制度外,更在全球生醫科技、轉譯醫學、新藥研發與癌症診治等領域成就非凡。
 
在這個高度重視求新求變、資源整合、人工智慧與運用大數據的年代,北醫藥學人才展現寬大的格局,恢宏的氣度,國際的視野,開拓的精神,在藥學產業領域闖出一片天,令人驚喜、讚嘆。
 
誠心期盼即將踏入社會,或是已經在業界奮鬥的年輕後輩,都能藉由這本書,學習這些創業有成的藥學先進,以他們的智慧與勇氣為榜樣,在迎向更美好的未來之際,獲得啟發與力量,成為帶領臺灣繼續往前走的領航者。

推薦序四

台灣醫藥產業的搖籃――北醫藥學‧作育菁莪
─ 資誠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副所長 曾惠瑾

臺灣的醫療成果是全球有目共睹,除了優秀的醫療人員、完善的制度,半世紀以來醫藥產業的發展功不可沒;同時我國政府三十年來致力投注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細究其背後的原動力,不僅僅是國際大勢所趨,更重要的是,臺灣生技醫療產業在眾多優秀人才的積極耕耘之下,已累積厚實實力,具備穩固的發展基礎,從而有能力與先進國家在國際舞台競合。

吾長期參與臺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的過程中,觀察到一個現象:產業創新發想總是源源不絕自北醫!詢問技轉而創業人士頗多源於北醫!在深入了解醫藥人後更發現,在臺灣眾多優秀的生技醫療人才中,有一群人,他們雖然來自四面八方,背景迥異;有的是創業家、大教授、政府官員、有的是國際知名研究學者;或活躍於國際舞台再回國奉獻所長,或在國內長期耕耘。他們彼此之間的發展際遇、擅長領域多不相同,但卻在求學背景上有一致的共通點:他們都曾經受教於「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彷彿個個擁有埋藏在靈魂深處對醫藥的熱血與創業的基因。

藥學系為一九六〇年北醫創校的三個學系之一,一路成長茁壯,二〇〇〇年臺北醫學院改制為臺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升格為藥學院;為臺灣作育無數製藥產業英才,其中不乏聞名於國內外生技醫療領域的典範人物。本書所訪談北醫傑出醫藥人,各個令人敬仰尊崇,足以彰顯北醫藥學在醫藥界的非凡影響力。

《創新,轉動臺灣生技的奇蹟:北醫藥學系締造全球生技千億商機的故事》乙書,透過實地訪談,撰文分享十五位北醫藥學系校友的故事,其中有諸多成功個案,更不乏勇敢面對人生挫折之經驗談。讓我們得以窺見這些雄霸一方的生技醫療產業領袖,如何以謙卑之心,邁上成功之路,以及對臺灣藥業的使命感、互助合作的情誼、領導創新的智慧,與不怕挑戰的勇氣,是相當難得的寶貴之作。做為一個長期關注臺灣生技醫療產業發展、伴隨產業一路成長的專業人士,很樂意向您推薦這本書,細細品味北醫傑出菁英的故事,就像回味臺灣生技醫藥產業從篳路藍縷邁向國際市場的脈絡與精髓。

目次

推薦序
目錄
Chapter1 低谷中尋思創意
創業動機永遠是最重要的,它將在你陷入泥沼時回歸初衷、支撐你向前。
u以藥廠當武器 讓台灣製藥產業揚眉吐氣:健喬信元醫藥生技公司董事長 林智暉
u從挫折中找到力量 一躍成特色藥高手:法德生技藥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黃逸斌
u築夢踏實 才能看到更多機會:生寶生技集團董事長 章修綱
u發揮橄欖球精神 為夢想堅持到最後一秒:瑞安大藥廠總經理 章修績

Chapter2 成功的互助共商
成功並非單打獨鬥,一場談話、一次短暫相聚,都可能成為扭轉人生的創業關鍵。
u從研究者到企業家 抗體新藥開發先驅:台灣醣聯生藥公司董事長 張東玄
u心有多寬 舞台就有多大:臺灣泰福董事長 趙宇天
u穩中求變 走出學名藥廠新格局:永信國際投資控股公司 董事長 李芳全
u攜手同窗好友 共譜「班友」佳話:傑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 劉宏志

Chapter3 革命式的創新
革命式創新指的是提供新產品或新服務,進而帶動消費行為的改變。
u台灣生醫產業一姊 打造針劑產品領導品牌:南光化學製藥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王玉杯
u人生三次轉彎 成百億生技公司董事長:台灣抗癌藥大廠台灣東洋董事長 蕭英鈞
u向古人學智慧 稱霸台灣胃藥市場:吉福適藥業公司董事長 林銅祿

Chapter4 前景無限可能
現代李時珍、創投天使、藥局零售業天王、生技公司CEO,他們全都來自擁有寬廣學習天地的藥學系。
u從「零」做起 活出精采人生:躍獅連鎖藥局創辦人 王文甫
u以病人為中心 打造藥界「女力」典範:艾伯維(Abbvie)亞洲區處長 吳碧芬
u在穩健中求變 業務戰將喚醒藥廠睡獅:百靈佳殷格翰台灣分公司總經理 邱建誌
u打造臨床實驗平台 造福亞洲癌症患者:諾華製藥腫瘤事業部亞太區總經理 侯靜蘭

書摘/試閱

心有多寬 舞臺就有多大
臺灣泰福董事長 趙宇天

一個北醫藥學系的畢業生,憑藉自己實力創業,在美國建立起兆元製藥王國,可能嗎?一個從臺灣到美國發展的年輕人,沒有人脈,沒有資金,在文化完全不同的西方社會,如何能攀上全球生技產業的巔峰?


這次面對面採訪臺灣泰福董事長趙宇天,他是臺灣製藥產業成就極高的創業家,一九八四年,他集資一百萬美元創立華生藥廠(Watson Pharmaceuticals),二○一五年時,華生藥廠已然成為全球第三大學名藥廠。是年,華生藥廠的學名藥部門以四百零五億元(約合新臺幣一兆二千億元)賣給TEVA藥廠,三十一年裡,趙宇天創立的公司增加令人咋舌的四萬零五百倍價值。

過去五十年,北醫藥學系培養出的創業家,撐起臺灣製藥業半壁江山,白手起家的趙宇天在人才濟濟的北醫中拔類超群,闖創出一家由華人主導的全球頂尖藥廠。

趙宇天從臺灣出發,征戰全球製藥業。由於相信企業購併才能讓公司茁壯,因此後來Watson購併了來自冰島的藥廠Actavis,並以此取代Watson名稱。之後Actavis購併Allergan,又以Allergan名稱取代Actavis。趙宇天倚仗著開放的態度布局,終成為全球製藥業霸主。在創業路上不斷攀上高峰的趙宇天,到底如何得以讓自己站上高處,創新再創新?

趙宇天提出許多彌足珍貴的建議給臺灣的年輕人,他不斷強調年輕人盡量學習與秉持:「開放」、「走出去」、「世界很大,別只看臺灣」等等看待世界的態度,如此一來,眼界自然打開。回顧過去五十年的職業生涯,關鍵心法是什麼?趙宇天緩緩說出「心有多寬,舞臺就有多大」這句關鍵的話,想要登上巔峰最重要的是抱持開放的視野和胸襟。而他成功的故事,就是這句話的最佳註解。

在藥廠長大的小孩

一九六四年,趙宇天進入北醫藥學系就讀,他出身製藥世家,舅舅是中國第一個民營藥廠,即新亞藥廠的創辦人;趙宇天的父母來臺後,在臺灣創立新生藥廠,他說:「我是在藥廠長大的。」從小,他就從父母親身上看見了創業的艱難。

趙宇天談起父母對他的教育與成長歷程並未多干涉,他說父母不但給予他開放的眼界,也從未強逼他一定要學什麼,或者選擇走怎樣的路。「進藥學系,一切都是機緣。」他說。他的父親是京都帝大的畢業生,經常跟他分享國外發生的大事,以及討論看法,趙宇天也因為在擁有國際觀的父親耳濡目染下,讓他也養成不同於他人觀看世界的角度。他的母親當年原本要到法國留學,因為抗戰爆發不能成行。趙宇天回憶著說:「他們很鼓勵我出國。」母親可能因為自己失去深造的契機,因此只要有機會,母親都會讓他接觸國外的新事物。上大學之前,他就清楚知道,外面還有一個更大的世界。

做一名基層研究員是重要的決定

趙宇天的職業生涯裡,第一個關鍵決定是選擇進入一家小公司就業,這麼一做,就是十年。我請問趙宇天:「拿到博士學位,為什麼不回家接班?」因為只要他買張機票回家,馬上就能接掌家中的藥廠。他說:「當年很多藥廠找我去。」但,趙宇天不選擇高薪、工作穩定的大藥廠,卻選擇一家小藥廠的原因,是因為這家小藥廠重視研究,而不是重視產品的發展。趙宇天特別選擇從不受藥廠重視的產品研究發展部門,自一名研究員做起,一路做到主管級位階。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決定。」他回憶著說。當年選擇留在美國就業,就是為了要多做多學,如果留在大公司,雖然工作穩定,但是看不到、也接觸不到一家公司的全面。儘管藥廠不重視產品發展,卻給他更多的歷練與機會。

趙宇天說道:「我在進行產品研發的時候,必須跟研究的人多合作。如果自己覺得東西很好,別人怎麼都做不出來,就要努力做出成品給他看。」他的工作不只要能跟研發部門的人接軌,研發藥品時,要用針劑還是水劑,或者考量應用什麼形式會更好,必須得深思熟慮藥品投入臨床實驗的狀況。他接著說:「為什麼要做臨床,就是要顧慮病人用藥好不好用,方不方便用。」然後,再做深一層的考慮。除此之外,也必須瞭解市場才能懂得怎麼設計產品。他說:「效果再好的藥,沒有市場就沒有用了。」 發展產品又要懂成本,趙宇天因此開始接觸藥廠財務,以及藥品生產的實務。「接觸面非常大!」他分析說,這十年工作的基礎影響,和他後來創業有非常緊密的關係。

父親資金的即時挹注

工作十年後,一則新聞觸發他創業的動機。「八O年代初的時候,美國國會為了學名藥開放的事辯論,藥專利期過期後,如何使它合法變成藥,簡化它審核的時間和方法。」趙宇天由此思索,藥品是高度管制的行業,政府法規鬆綁將可能帶來全新的機會,美國政府希望藥能夠變便宜,才可以帶給產業全新的商業機會。他說:「藥變便宜,對病人也是好的。」

趙宇天於是擬寫出一個計畫,建議公司投資學名藥市場。他回憶著說:「很快就被否決了。 研究的公司覺得,這個東西是什麼,根本沒有創新。」後來為了這個計畫,當他返回臺灣募資,也同樣遭受到重重難題,原因是瞭解學名藥商業價值的人,少之又少。趙宇天記得當時父親只問他一句話:「你工作十年,有多少錢?」趙宇天說:「五萬美金。」他父親再問:「你投資自己的新公司嗎?」趙宇天回答:「是。」他父親就說:「好,那我投資你。」

在重重的困境與難題終於破解後,趙宇天開始展開他的學名藥新事業。趙宇天與別人創業的模式不同,他的創業第一步不是先急著賺到最多的錢,他反而從人人會做、最競爭的市場著手,立穩事業基礎的第一步。「第一個產品是高血壓、消炎藥。」他說這是很多人都會做的藥,但他從簡單的產品開始,一路培養團隊,練實力、練經驗之後,就開始進軍困難的學名藥。每跨出一步,站穩之後,再跨出第二步。

「華生藥廠做到最後共有三個事業部門,一個是學名藥,第二大是發明新藥,付別人權利金,我接手繼續走下去,直到臨床後,再到上市。加上通路部門, 我們是全美國第四大通路商 。」趙宇天說。華生藥廠快速崛起,購併也是關鍵。他打比喻說,開公司就像種一盆花,光是自己種得好還不夠,就好像一家打開了市場的公司做出規模當然不錯,但如果能夠學會「插花」,把其他有潛力的公司購併進來,截長補短,公司的發展才會一飛沖天。

〈 後略 〉


穩中求變 走出學名藥廠新格局
永信國際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 李芳全

永信藥品是台灣學名藥龍頭,創辦人李天德的三子李芳全,擁有藥學、法學博士、企管碩士,二○○五年銜命接班後,從過去的有機成長模式,走向購併成長模式,致力於原料、藥品、行銷、通路的全球資源整合,目標是帶領永信成為國際級大藥廠。

每年農曆三月,台中濱海的大甲,便湧進了絡繹不絕的進香團、信徒,以及看熱鬧的民眾、生意,將小鎮擠得水洩不通。因為小鎮有一座知名的鎮瀾宮,每年媽祖繞境活動,聲勢浩大,場面十分壯觀。

大甲還有另一大年度盛事,就是每年九月中、下旬或十月初,在鐵砧山運動公園開打的永信杯排球錦標賽。

始於一九七四年的永信杯排球錦標賽,是台灣最大規模的排球競賽,帶動這股排球風潮的推手,正是總部設於大甲、國內第一大的學名藥廠商――永信藥品。

創辦人李天德,出身貧寒,當過麵包店學徒,曾遠赴日本大阪,在文具店做批發送貨的工作,返台後,在大甲街役場(即現在的區公所)擔任公職,幫忙推行環境公共衛生、控制傳染病,同時也幫地方居民在家中放置藥包,定期巡察藥品的使用情況。

因為觀察到了市面藥品奇缺的狀況,李天德嗅到了商機,在一九五二年開設了「永信西藥行」,進入藥業後又有自行製藥的想法,便在一九六五年創辦了永信藥品,之後又陸續成立了永日化學、永甲興業等子公司,產品線涵蓋了藥品到動物用藥品,一直到化妝品和保健食品,原料藥、特用化學品等,形成規模龐大的永信集團。

二○○六年,李天德過世後,永信便進入第二代集體領導。接班的李家四姊弟,在二○一一年成立投資控股公司,完成分業不分家的布局。

目前擔任永信國際投資控股股份有限公司 董事長的李芳全,是李天德的三子,他要如何帶領這家老牌家族企業穩中求變,在學名藥的紅海市場中,走出新的格局?

〈 後略 〉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284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