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基因傳:眾生之源(簡體書)
滿額折

基因傳:眾生之源(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88 元
定  價:NT$ 528 元
優惠價:87459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有庫存,下單後進貨(等候期約2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在整個20世紀,有三項顛覆性的科學概念和技術應用把人類社會引領到新的歷史階段:“原子”的發現帶來物理學的革命,“字節”的發現帶來互聯網的革命,“基因”的發現帶來生物學的革命。
基因既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礎,破解了基因的運行機制,也就破解了生命的奧秘,人類的病理、行為、性格、疾病、種族、身份、命運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測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術迅速發展,人類基因組計劃也完成了全部人類基因的比對與測序工作,人類征服基因的時代已經到來。

《基因傳》罕見地完整講述了基因理論的起源、發展和未來,按照時間順序和故事情節展開,是一部反映基因發展史的傳記。
《基因傳》也是一部科學家們在探究基因奧秘的過程中攻堅克難的故事,像偵探小說一樣,以科學家們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為線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淺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論的脈絡,又真實記錄了科學家們的合作與鬥爭、成功與失敗。《基因傳》也講述了基因理論被政治歪曲利用導致的歷史災難和教訓,以及基因技術與製度、文化、倫理、道德的衝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糾葛,有歷史進退,《基因傳》是一部有溫度的、敘事高超的科普通識讀物。
人類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無限接近生命的真相,當我們能夠掌控和改造人類基因時,“人類”的概念也許將從根本上發生改變,後人類時代正在來臨。《基因傳》所講的故事,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

《基因傳》出版後,迅速高居亞馬遜榜單,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年度好書。

2010年,穆克吉的《眾病之王:癌症傳》詳盡記述了癌症的起源與發展以及人類對抗癌症、預防癌症的歷史,出版後獲得普利策文學獎,但是這本書不反映癌症病變之前生命的常態。如果癌症是人類身體發生病變之後的魔鬼,那麼是何種力量在此之前維繫身體正常的新陳代謝呢?作者在癌症研究過程中意識到,只有了解事物的正反兩面才能深刻領悟其內在機制,於是,在探究常態與遺傳奧秘的過程中,作者創作了另一部更加深入人類命運源頭和顛覆生命認知的著作——《基因傳》。《癌症傳》講的是生命的病態,《基因傳》講的是生命的常態,因此《基因傳》可以被視為《癌症傳》的前傳。
——中信出版集團•見識城邦(《基因傳》出版者)

《基因傳》不僅是一部翔實記述(基因)科學發展的歷史,更是人類在21世紀面向未來的宣言。
——馬向濤(《基因傳》譯者)

本書的封面插圖由我的好友加布里埃爾•奧羅斯科(Gabriel Orozco)繪製,他巧妙地通過大小不等的相切圓展現出整部作品的精華。我無法想像還有什麼創意能夠比這幅畫更適合《基因傳》。
——悉達多•穆克吉(《基因傳》作者)

作者簡介

悉達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

印度裔美國醫生、腫瘤專家、知名科普作家。
他曾就讀於牛津大學,並在斯坦福大學和哈佛大學取得醫學博士學位,他還是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助理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治療和與血細胞有關的基因功能上。2010年,他出版著作《眾病之王:癌症傳》,並於次年榮獲普利策文學獎,《時代》雜誌稱其為“1923年以來最有影響力的100本英語書之一” 。2016年,《基因傳》出版後,迅速高居亞馬遜榜單,成為《紐約時報》暢銷書,《華盛頓郵報》《西雅圖時報》年度好書。

譯者簡介

馬向濤

研究員/副主任醫師,畢業於北京大學並獲得外科學博士學位,長期從事外科腫瘤學臨床與基礎研究,翻譯了《基因傳》《腫瘤臨床試驗》等專著,曾經榮獲首都優秀醫務工作者獎章。馬向濤博士是北京市海淀區醫療資源統籌服務中心主任,同時還兼任《腫瘤防治研究》與《腫瘤研究與臨床》雜誌編委,曾在《中華醫學雜誌》《癌症》《醫學與哲學》等數十種國內外期刊上發表文章100餘篇。馬向濤博士致力於醫學人文傳播與健康知識科普,現在與家人生活在北京。

序言

“基因”的概念
“基因”既是遺傳物質的基本單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礎。本書講述了基因這個科學史上最具挑戰與危險的概念的起源、發展與未來。我使用“危險”這個形容詞來表述並非危言聳聽。在整個20世紀中,“原子”“字節”以及“基因”這三項極具顛覆性的科學概念得到迅猛發展,並且成功引領人類社會進入到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儘管這些概念在19世紀時就為人們所預見,但是直到20世紀它們才發出耀眼的光芒。這些概念在問世之初只是為了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可是它們後來卻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終對文化、社會、政治以及語言產生了巨大影響。截至目前,這三項概念在結構上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其框架均由最基本的組織單元構成:例如原子是物質的最小單元,字節(或比特)是數字信息的最小單元,而基因則是遺傳與生物信息的最小單元。
為什麼這些最小可分單元聚沙成塔的屬性充滿了獨特的魅力?其實答案非常簡單—由於物質、信息與生物均具有固定的內在結構,因此只要理解最小單元組成就可以把握整體情況。詩人華萊士•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曾經寫道:“化零為整,化整為零。”他指的是語言表達中的整體與局部的關係:儘管句子本身的含義要比每個單詞更為豐富多彩,但是你只有在理解每個單詞的基礎上才能讀懂整句話的意思。而基因作為遺傳物質的基本單元也會遵循這個道理。任何一個有機體的結構都要比組成它的基因複雜,但是你只有先了解這些基因才能領悟其玄妙之處。19世紀90年代,當荷蘭生物學家雨果•德•弗里斯(Hugo de Vries)偶然接觸到基因概念時,他敏銳地意識到人們對於自然界的認知將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數量相對較少的某些因子經過不計其數的排列組合後形成了整個有機世界……就像研究物理與化學需要回歸到分子與原子層面一樣,我們需要通過生物科學手段來了解基因在大千世界中發揮的作用。”
原子、字節以及基因概念問世後,人們對於它們各自相關的領域從科學性與技術性上都有了新的認識。如果不從原子層面探尋物質的類型,那麼人們將無從解釋物質的這些現象。例如為什麼金子會發光?為什麼氫氣遇到氧氣會燃燒?如果不了解數字信息的組成結構,那麼人們亦無法理解計算機運算的複雜性。例如算法的本質是什麼?數據保存與破壞的機理是什麼?某位19世紀的科學家曾經這樣寫道:“直到人們發現物質構成的基本元素後,煉金術才能被稱為化學。”基於同樣的原因,我在本書中的觀點也非常明確,人們只有在充分理解基因概念的基礎上,才可能領悟有機體與細胞的生物學特性或演化規律,並且對人類病理、行為、性格、疾病、種族、身份或者命運做出判別。
但是新概念的應用也會帶來潛在的風險。例如掌握原子科學是控制核反應的先決條件(人類卻通過操控核反應製造出了原子彈)。隨著我們對基因概念的了解不斷加深,人類在嘗試操縱有機體的技術和能力方面都有了長足進展。我們發現遺傳密碼的本來面貌竟然如此簡單:人類的遺傳信息僅通過一種分子並按照單一編碼規律即可世代相傳。著名遺傳學家托馬斯•摩爾根(Thomas Morgan)曾經這樣寫道:“遺傳學的基本原理是如此簡明扼要,我們相信可以實現改變自然的夢想。而人們以往對於遺傳規律的神秘感不過是一種錯覺罷了。”
目前人們對於基因的理解已經日臻完善,並且由此擺脫了實驗室階段的束縛,我們開始有目的地在人類細胞中進行研究與乾預工作。染色體是細胞中攜帶遺傳物質的載體,其外形好似細長的纖維,上面攜帶有成千上萬個以鏈狀結構相連的基因。人類共有46條染色體,其中23條來自父親,另外23條來自母親。基因組指的是某個有機體攜帶的全套遺傳信息(可以把基因組當作一部收錄所有基因的百科全書,其中涵蓋了註釋、說明與參考文獻)。人類基因組大約包括21000至23000個基因,它們在人體生長發育、細胞修復以及功能維持方面起著決定作用。鑑於基因技術在過去20年間得到迅猛發展,因而我們能夠從時間與空間上破解部分基因發揮上述複雜功能的機制。
不僅如此,我們偶爾也會通過定向改造基因來影響它們的功能,最終使身體狀態、生理機能甚至人類本身發生改變。這種從理論到實踐的飛躍使遺傳學在科學界中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起初我們在研究基因時只是想了解它們在影響人類特徵、性別或者性格時起到的作用。可是當我們開始設法通過改造基因來影響人類特徵、性別或者行為的時候,其意義已經截然不同了。前者的意義可能只局限於心理學與神經學進展,而充滿挑戰與風險的後者才應該萬眾矚目。


平民也能夠意識到的變革力量
當我集中精力於本書創作時,人類正在學習如何改變有機體中由基因組決定的遺傳特徵。我想表達的意思是:僅僅在過去的4年間(2012―2016),我們已經發明出按照既定目標永久改變人類基因組的技術(儘管這些“基因工程”技術的安全性與可靠性還有待慎重評估)。
與此同時,通過分析個體基因組來預測人們未來命運的能力也得到大幅度提升(雖然通過這些技術預測出的結果的真實性尚需驗證)。儘管人類已經“讀取”了基因組的秘密,但是就在三四年前,我們還糾結於如何批量“複製”基因組的問題。
即便是平民百姓也能夠意識到這種變革的力量,而我們正緊跟基因時代的腳步義無反顧地向前飛奔。一旦人類認識到個體基因組編碼的命運本質(哪怕我們的預測水平還具有不確定性),並且掌握了定向改變這些可能的技術(哪怕這些技術還處在低效與煩瑣階段),那麼我們的未來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英國著名小說家喬治•奧威爾(George Orwell)曾經寫到,在評論家眼中,每個人都將顯得一無是處。但願現在的疑慮只是杞人憂天:當我們具備理解與操縱人類基因組的能力時,傳統意義上的“人類”概念也許將發生改變。
原子理論是現代物理學的重大發現,我們朝思暮想試圖去駕馭這種控制物質與能量的本領。基因理論則是現代生物學的重要基礎,我們努力找尋這種主宰靈魂與肉體的方法。在基因理論形成的過程中,“充滿了人們對於青春永恆的執著追求,其中也不乏命運多舛的夢想神話,同時還有創造完美人類的壯志豪情”。而這部作品主要記述了人們在基因發展史上攻堅克難的故事。

人類征服基因的時代已經到來
本書內容的編排按照時間順序與故事情節展開,因此我們也可以把它當作一部反映基因發展史的傳記。該故事起源於孟德爾(Mendel)種植豌豆的花園。1864年,他在摩拉維亞一座不起眼的修道院裡發現了“遺傳因子”,可惜這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成果旋即被人們遺忘(“基因”一詞直到幾十年後才問世)。孟德爾定律與達爾文進化論有部分內容不謀而合。基因概念的橫空出世使得英美兩國的改革派喜出望外,他們希望通過操縱遺傳規律來加速人類進化與解放。20世紀40年代,納粹德國為了實現上述目標已經達到瘋狂的極限,他們利用某些殘忍的人體實驗來驗證優生學理論,其中包括監禁、絕育、安樂死以及滅絕人性的屠殺。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下簡稱“二戰”)結束後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促成了生物學領域的革命。研究證實DNA(脫氧核糖核酸)就是遺傳信息的載體。如果我們使用專業術語來表述基因的“作用”,那麼基因就是通過編碼化學信息來合成蛋白質,從而控制生物的性狀並且行使生物學功能。詹姆斯•沃森(James Watson)、弗朗西斯•克里克(Francis Crick)、莫里斯•威爾金斯(Maurice Wilkins)與羅莎琳德•富蘭克林(Rosalind Franklin)都是傑出的科學家,他們共同努力的結果揭示了DNA三維結構的奧秘,並且提出了具有標誌性意義的“DNA雙螺旋結構”學說。隨後科學家們乘勝追擊,迅速破解了遺傳密碼的規律。
20世紀70年代,有兩項對遺傳學起到重要影響的技術問世,這就是我們耳熟能詳的基因測序與基因克隆,它們分別代表著基因的“讀取”與“複製”(“基因克隆”包括所有用於從生物體中提取基因,然後經過一系列體外操作後獲得雜交基因,並且這些雜交基因可以在活細胞內大量複製的技術)。20世紀80年代,人類遺傳學家開始使用這些技術比對並鑑別疾病相關基因,例如亨廷頓病與囊性纖維化。開展此類基因鑑定工作意味著遺傳病管理進入了新紀元,而這些技術能夠讓父母對胎兒進行篩查,如果胎兒攜帶危害健康的突變基因,那麼父母可以選擇終止妊娠(對於許多為胎兒檢測唐氏綜合徵、囊性纖維化或者泰伊—薩克斯二氏病基因的父母,以及那些接受BRCA1或BRCA2基因檢測的女性而言,他們實際上已經成為基因診斷、管理與優化領域的受益者)。本書講述的故事並非遙遠的夢想,人類征服基因的時代已經到來。
我們在許多人類腫瘤中發現了多種類型的基因突變,這也為深入了解此類疾病的遺傳學改變奠定了基礎。同時人類基因組計劃的實施則將該領域推至自然科學的巔峰,並且在堪稱典範的國際合作中順利完成了全部人類基因的比對與測序工作。2001年,人類基因組草圖正式公佈。根據基因組計劃的發展方向,我們將從基因層面來理解人類遺傳過程中變異與“正常”的行為。
與此同時,基因還涉及某些敏感內容,例如民族關係、種族歧視以及智力差異,當然這也可能成為政治與文化領域中引起廣泛爭議的焦點話題。除此之外,基因也顛覆了我們對於性別、身份以及選擇的理解,從而直接影響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
本書用敘事的手法講述了基因概念的歷史演繹,而我也藉此來追憶家族變遷的世事滄桑。

後記
人類遺傳學的三大挑戰

現在人類遺傳學還面臨著三項艱鉅的挑戰,而它們均與辨別、分割和最終重建有關。其中第一項挑戰就是辨別人類基因組中信息編碼的確切本質。儘管人類基因組計劃已經為後續工作奠定了基礎,但是目前我們還面臨著許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例如,人類基因組中30億個鹼基對究竟“編碼”了什麼信息?基因組中的功能元件是什麼?儘管基因組包含有21 000至24 000個蛋白質編碼基因,但是其中分佈的基因調節序列與DNA片段(內含子)將把基因分割成不同的區塊。基因組中的信息可以構建成千上萬的RNA分子,雖然它們無法被翻譯成蛋白質,但是依然會在細胞生理過程中發揮多種作用。而我們曾經認為的那些“垃圾”DNA有可能編碼了幾百種未知的功能。此外,在細胞核的三維結構中,染色體在經過纏繞與折疊後可以通過相互接觸發揮作用。
到目前為止,基因變化僅對那些導致表型發生顯著改變的高外顯率疾病具有強大的預測作用。由於我們很難對於多個基因變異形成的組合進行解讀,因此根本無法確定某種特定基因的排列組合(基因型)在未來會產生何種特定結果(表型),而此類情況在結果受到多個基因支配的時候顯得尤為突出。
但是隨著新技術的應用,這種僵局將很快得到改觀。現在讓我們在腦海中虛擬一項思維實驗。假設我們可以前瞻性(在不了解任何兒童未來的前提下)地對10萬名兒童的基因組進行全面測序,然後針對每位兒童創建出包含全部變異與功能元件組合在內的數據庫(這裡所說的10萬隻是一種數量上的泛指,實驗對象可以被擴展至任何數量的兒童)。現在假設我們已經獲得了該隊列兒童的“命運圖譜”,並且將鑑定出的每種疾病與生理異常記錄於平行的數據庫中,那麼我們或許可以將這種記錄著個體全套表型(屬性、特徵、行為)的圖譜稱為人類“表型組”。接下來,假設某種計算引擎能夠對來自遺傳圖譜或命運圖譜的數據進行挖掘配對,那麼我們就可以根據這些結果對於雙方做出預測。儘管上述方法仍存在各種不確定性(甚至非常嚴重),但是10萬份基因組與表型組圖譜構成的數據集依然具有強大的說服力,它可以描繪出編碼於基因組內部的人類命運本質。
這種命運圖譜的特別之處就在於它不會受到疾病檢測領域的局限,該方法還可以根據我們的需求在廣度、深度以及詳細程度上進行調整。目前命運圖譜可能的應用範圍包括低出生體重兒、學齡前學習障礙、青春期短暫躁動、青少年迷戀、婚姻、出櫃、不孕症、中年危機、成癮傾向、左眼白內障、早禿、抑鬱、心髒病以及晚期卵巢癌或乳腺癌。雖然這種實驗在過去簡直無法想像,但是計算技術、數據存儲與基因測序的協同作用將使其在未來成為可能。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某種規模龐大的雙胞胎實驗(研究對象並不是雙胞胎):該方法可以跨越時空對基因組與表型組進行匹配,然後通過計算創建出數以百萬計的虛擬遺傳“雙胞胎”,而這些排列組合就能夠被用於生命事件的註釋。
由於通過基因組來預測疾病與命運的方法具有自身局限性,因此我們需要對於此類項目保持清醒的認識。“也許,”就像某位評論員所批評的那樣,“遺傳學解釋的命運最終將脫離傳統的病因學理論,它不僅無法完全呈現環境因素的作用,還會產生某些可怕的醫學乾預手段,而這種方法對於詮釋人類命運根本沒有任何作用。”但是此類研究的意義在於它可以“擺脫”疾病的束縛,人們可以通過基因來理解個體發育與命運轉歸的變遷。如果能夠將背景依賴或環境依賴的情況稀釋或濾除,那麼保留下來的就是深受基因影響的事件。總體而言,只要人群數量與計算能力達到一定程度,我們就可以確定並算出基因組擁有的全部預測能力。
------------------------

後人類時代來臨

到底是什麼力量或機制才能解釋人類個體截然不同的命運與選擇呢?人們在18世紀之前曾經把個體命運歸結於神的旨意。其中印度教徒長期以來認為個體命運與其前世的因果報應密不可分。(在印度教中,主神就像一位至高無上的道德稅務會計師,他將根據既往投資的盈虧來清點與分配命運的優劣)。而基督教中的上帝也是恩威並施的化身,他既是桀驁不馴的運動員又是最終命運的裁判員。
19世紀與20世紀的醫學發展為命運與選擇提供了更為世俗化的概念。疾病或許是命運中最為常見的典型代表,我們可以通過規範的術語對其進行描述,它們不再是天譴神罰的愚昧無知,而是風險、暴露、體質、環境與行為共同作用的結果。與此同時,我們把選擇理解為個體心理、經歷、記憶、創傷與身世表達的一種方式。到了20世紀中期,身份、親緣、氣質與偏好(異性戀與同性戀或衝動與謹慎)越來越多地被描述為是心理衝動、個人歷史與隨機因素交互作用產生的現象,因此就誕生了涵蓋命運與選擇的流行病學。
在21世紀開始的前10年,我們開始學習使用另外一種語言來講述因果,然後以此來構建某種全新的自我流行病學:我們開始從基因與基因組的角度來描述疾病、身份、親緣、氣質以及偏好,並且最終運用上述理論來詮釋命運與選擇。儘管基因作為反映人類本質與命運的...途徑並非是遙不可及的天方夜譚,但是這種頗具爭議的觀點也讓我們在面對歷史與未來的時候謹言慎行:基因對於人類生存的影響要遠比我們想像中的更為錯綜複雜與驚心動魄。當我們嘗試去定向解讀、改變與操縱基因組,並且獲得改變未來命運與選擇的能力時,上述觀點也就變得愈發具有煽動性與破壞性。1919年,摩爾根曾經寫道:“人類最終會了解自然的本質,而所謂的神秘莫測不過是場錯覺罷了。”隨著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我們當前正在把摩爾根的結論從了解自然擴展至領悟人性。
我的腦海中經常會出現賈古與拉傑什的身影,假設兄弟二人出生在距今50年到100年的未來,那麼他們的生活軌跡又會是什麼樣子呢?我們能否根據遺傳學易感性來治愈摧殘他們生命的疾病呢?這種知識能否幫助他們恢復“正常”呢?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話,那麼又會涉及何種道德、社會與生物危害呢?人們對於這種類型的知識是否會產生全新的理解與同情呢?還是說它們會成為新型歧視的核心內容?
這種知識能被用來重新定義什麼是“ 自然”嗎?但是“ 自然”到底是什麼呢?我捫心自問。從一方面來說,它具有變異、突變、轉換、無常、離散與流動的屬性;而另一方面,它還表現出恆常、持久、完整與保真的特徵。那麼我們該如何辨別自然的身份呢?由於DNA 本身就是一種自相矛盾的分子,因此它編碼的生物體也是千奇百怪。我們原本想從遺傳特徵中總結出恆常的規律,但是卻在不經意之間發現了變異(對立面)的奧秘,同時還認識到突變是保持人類本質的必要條件。我們體內的基因組正在努力維繫著各種力量之間脆弱的平衡,其中就包括彼此互補的雙螺旋結構、錯綜複雜的過去和未來以及揮之不去的慾望和記憶,而這也構成了世間萬物最為人性的核心。因此如何科學管理就成為人類認知世界與明辨是非的終極挑戰。

目次

序言骨肉同胞i
-----
第一部分“遺傳科學曇花一現”——遺傳物質重見天日(1865―1935) 001
第一章圍牆花園003
第二章“謎中之謎” 016
第三章“空中樓閣” 031
第四章他愛之花038
第五章“名叫孟德爾” 049
第六章優生學058
第七章“三代智障已經足夠” 075
------
第二部分“化零為整,化整為零”——揭秘遺傳機制(1930─1970) 085
第一章“身份” 087
第二章真相與和解100
第三章轉化112
第四章沒有生存價值的生命121
第五章“愚蠢的分子” 137
第六章DNA雙螺旋144
第七章“變幻莫測的難解之謎” 169
第八章基因的調控、複製與重組182
第九章基因與生命起源196
------
第三部分“遺傳學家的夢想”——基因測序與基因克隆(1970─2001) 213
第一章“交叉互換” 215
第二章現代音樂229
第三章海邊的愛因斯坦240
第四章“克隆或死亡” 252
------
第四部分“人類是最適合的研究對象”——人類遺傳學(1970─2005) 271
第一章父親的苦難273
第二章診所誕生278
第三章“干預,干預,再乾預” 292
第四章基因定位298
第五章基因組時代316
第六章基因地理學家330
第七章人之書(共23卷) 348
------
第五部分鏡中奇遇——遺傳一致性與“常態”(2001─2015) 353
第一章“不分彼此” 355
第二章遺傳算法380
第三章最後一英里400
第四章冬日飢荒423
------
第六部分後基因組時代——遺傳學的命運與未來(2015─ ) 449
第一章未來的未來451
第二章基因診斷:“預生存者” 474
第三章基因治療:後人類時代503
------
後記辨別身份526
致謝537
大事年表541
詞彙表542
譯者註記546
註釋548

書摘/試閱

《基因傳》精彩摘錄:

假如我們能夠掌握定向改變人類基因編碼的技術呢?如果這樣的技術切實可行,那麼誰有權力支配它們並且確保安全呢?誰將成為此類技術的主導者,而誰又會成為它的犧牲品?無論是誰獲得與掌控了這種知識,我們的個人與公共生活都將不可避免地受到影響,誰又能保證我們對於社會、子女以及自身的想法不會發生改變呢?
——序言

在整個20世紀中,“原子”“字節”以及“基因”這三項極具顛覆性的科學概念得到迅猛發展,並且成功引領人類社會進入到三個不同的歷史階段。這些概念在問世之初只是為了解決某個具體問題,可是它們後來卻滲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最終對文化、社會、政治以及語言產生了巨大影響。
我在本書中的觀點也非常明確,人們只有在充分理解基因概念的基礎上,才可能領悟有機體與細胞的生物學特性或演化規律,並且對人類病理、行為、性格、疾病、種族、身份或者命運做出判別。
——序言

即便是平民百姓也能夠意識到這種變革的力量,而我們正緊跟基因時代的腳步義無反顧地向前飛奔。一旦人類認識到個體基因組編碼的命運本質(哪怕我們的預測水平還具有不確定性),並且掌握了定向改變這些可能的技術(哪怕這些技術還處在低效與煩瑣階段),那麼我們的未來將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但願現在的疑慮只是杞人憂天:當我們具備理解與操縱人類基因組的能力時,傳統意義上的“人類”概念也許將發生改變。
——序言

本書講述的故事並非遙遠的夢想,人類征服基因的時代已經到來。
——序言

貝特森與此前的任何其他科學家的不同之處在於,他發現遺傳信息的不連續性對人類遺傳學的未來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果基因確實是獨立的信息微粒,那麼我們就有可能實現定向選擇、純化以及操縱這些微粒。我們可以對優良基因進行選擇或者擴增,並將不良基因從基因庫中清除出去。從理論上講,科學家能夠改變“個體組成”以及國家組成,甚至在人類身份上留下永久印記。
——第一部分第五章:“名叫孟德爾”

如果把染色體比作一條“細繩”,那麼基因就是穿在上面的串珠。
——第二部分第一章:“身份”

俄國革命或許與基因無關,可是卻與遺傳有很大關係。阿列克謝王子罹患遺傳病的事實與其顯赫的政治地位大相徑庭,這種尷尬的現實令俄國的君主政權備受質疑。阿列克謝病情的隱喻作用不可忽視,他作為帝國的象徵卻只能靠巫醫與禱告來苟且度日。歷史上法國人曾經對於貪吃蛋糕的瑪麗王后感到厭煩,而俄國人也受夠了靠吃草藥來抵抗神秘疾病的羸弱王子。
——第二部分第一章:“身份”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59
海外有庫存,下單後進貨
(等候期約2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