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楞嚴經新詮
滿額折
楞嚴經新詮
楞嚴經新詮
楞嚴經新詮
楞嚴經新詮
楞嚴經新詮
楞嚴經新詮
楞嚴經新詮
楞嚴經新詮
楞嚴經新詮
楞嚴經新詮
楞嚴經新詮

楞嚴經新詮

定  價:NT$ 360 元
優惠價:90324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6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為何《楞嚴經》能讓人轉迷為悟?
楞嚴智慧和世間智慧有何不同?
融合古今研究精華新解楞嚴,
讓我們在現代生活巧用經典妙法,
虛擬世界,自在禪觀!


《楞嚴經》以文義雙妙、修證指南著稱,被尊為「開悟楞嚴」,自古即是參禪學佛必讀的實修經典,但是也以文字義理艱深難懂著名。《楞嚴經新詮》為現代人另闢新路,除承續古德智慧結晶,更廣用現代電影和生活實用角度來詮釋。


李治華教授長期專研與講授楞嚴,博覽古今各家注疏論著,致力弘揚楞嚴不輟。全書內容分五講,包括開慧寶典、尋找真心、真空幻有、自性圓滿、超越魔境,將《楞嚴經》的宗旨、全經脈絡搭配經名進行詮釋;並探究摩登伽女、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四科七大、阿難開悟、二十五圓通、五陰境界等重要經典主題,同時輔以清晰圖表,引領認識楞嚴思想和修行,豁然領會深奧的楞嚴大義。


本書不僅以古德注疏為基礎,更巧妙運用現代思惟,以生動淺明的文字,精湛豐富地描寫,並引禪詩佐證,透過賞析經典電影、文學對照詮釋,化甚深法義為新穎有趣的生命慧光。

作者簡介

李治華


輔仁大學哲學博士,現任華梵大學佛教學系專任教師(前系主任),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華嚴專宗研究所兼任教師,華梵文教基金會、金城講堂講座教師,法鼓山《人生》雜誌電影專欄作家。曾任:法鼓文理學院推廣教育中心、法鼓山臺北安和分院、桃園齋明別苑、圓光佛學研究所教席,楞嚴學會執行長。研究領域:漢傳佛教哲學、判教理論、佛教生死學、《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圓覺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大乘起信論》、觀音經典等。著作包括:《楞嚴經哲學之研究》、《智儼思想研究——以初期華嚴宗哲學的創立過程為主軸》,發表論文或作品數十篇。

名人/編輯推薦

推薦文(一)
顯密圓通的楞嚴法門——〈楞嚴咒〉與《楞嚴經》

〈楞嚴咒〉或稱〈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常被漢傳佛教徒當作咒王,也是佛門常持咒語中的最長神咒。《楞嚴經》卷七載有〈楞嚴咒〉,不過〈楞嚴咒〉之名只是一般的慣稱,實際在《楞嚴經》中佛說此咒是「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祕密伽陀微妙章句」、「佛頂光聚般怛囉咒」、「佛頂陀羅尼咒」等,《大正藏》版的《楞嚴經》又記載此咒是「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菩薩萬行品,灌頂部錄出,一名中印度那蘭陀曼茶羅灌頂金剛大道場神咒」,其中「摩訶薩怛多般怛囉」是「大白傘蓋」之意。《楞嚴經》譯出之後,〈楞嚴咒〉又有多種相關版本陸續出現:唐不空大師譯有《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陀羅尼》、《一切如來白傘蓋大佛頂陀羅尼》,契丹國師慈賢也譯有《一切如來白傘蓋大佛頂陀羅尼》,靈雲寺版有古梵文的《大佛頂大陀羅尼》;另有佛在天上說的〈大白傘蓋陀羅尼〉,咒文與〈楞嚴咒〉也大略相似。此外,若就「經、咒」是一顯一密、一體兩面的立場而言,佛說《楞嚴經》又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則此名也可說是〈楞嚴咒〉的別名。

《楞嚴經》多處述及「楞嚴咒」:首先,本經的緣起是因阿難尊者被摩登伽的邪咒控制,溺於淫舍,所以如來從佛頂放光,光中又化現出一尊佛,宣說〈楞嚴神咒〉,破除邪咒,救歸阿難。〈楞嚴神咒〉更令摩登伽女的淫火迅速歇止,斷除了欲界的貪愛迷惑,證得阿那含的果位,精進行道,愛河乾枯,了悟宿因,深知歷世只因貪愛而飽經痛苦折磨。

經中強調,眾生若有宿習不能除滅,應當一心持誦〈楞嚴神咒〉;又說,在建立「楞嚴壇場」之時,先須持誦〈楞嚴神咒〉一百八遍,之後結界實修,在三七日中精進不寐:於初七中,六時誦咒繞壇,每時持誦咒心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第三七中,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羅咒。在三七日之後,端坐百日,利根之人便能證果。

阿難得知〈楞嚴咒〉的威神力之後,懇切向佛請求傳授神咒: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涌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恒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遍虛空界,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恃怙,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

〈楞嚴神咒〉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咒」,代表此咒是由真空妙有的最高境界所展現出的神通妙用。經中廣為開示持誦〈楞嚴神咒〉的功德威力,此咒極具摧邪顯正、遠離魔難、堅固信心、促進發心、增福開慧的效果,諸佛弘化、眾生學佛,皆須依仗〈楞嚴神咒〉才能圓滿無礙。全經終了之時,又再耳提面命,「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利益)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推薦文(二)
佛陀遇見蘇格拉底——《楞嚴經》徵心顯見的啟示

電影Peaceful Warrior ,直譯為「和平戰士」,但中文片名為《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以下稱《蘇格拉底》),劇情是以美國現代青年丹.米爾曼(Dan Millman)為主角,丹是得獎無數的傑出大學體操選手,汲汲追求種種外在的美好成就,忘失當初愛好體操的純粹喜悅,但因意外受傷,面臨成功無望的絕境,頓感自己生命已無存在意義與價值,而也正由這大死,才有之後的大生。

中文片名《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是取自電影中的很重要的一幕場景,「蘇格拉底」在劇中指一位禪修的老人,但其實「蘇格拉底」可象徵「智慧」,而「深夜加油站」則指在無明黑暗之中,我們要努力加油,汲取智慧。這部片中許多劇情都可和《楞嚴經》的「徵心顯見」互相參照,《楞嚴經》深奧而古典,《蘇格拉底》則平易近人,充滿現代感,兩相對照,正可豁顯「徵心顯見」與現代生活的關聯。


探問初發心

多聞第一的阿難遭逢女難,歸來之後,佛不問阿難溺於淫舍的種種事由,只問他:「當初出家學佛的初發心是什麼?」

《蘇格拉底》中,丹自視甚高,揮霍青春,夜夜春宵,深夜在加油站遇見深不可測的老人,丹在老人面前自炫知識,也述及自身受訓的辛苦與期待贏得奧運,老人聽後淡定地說:「你要明白當初是看到什麼?」丹不解,卻高傲地說:「我知道的比你想像得多,儘管問我!」老人只問:「你快樂嗎?」「為何深夜睡不著?」

《楞嚴經》與《蘇格拉底》揭示同樣的課題:才貌雙全(才),多聞知解(解),卻溺於名、利、財、色(行)。而智者總是直指人心,啟發我們省思:在我們的人生走向與工作職業中,是否還記得當初的觸動與發心?現在快樂嗎?初發心的純粹喜悅還在嗎?我們的初發心正確嗎?如何才能得到真正踏實的快樂呢?

佛要阿難尋找自己的心,阿難於是「七處覓心」:心居身內、心在身外、心潛眼根、心分明暗、心則隨有、心在中間、心乃無著,其實這「七處覓心」正反映出眾生對自心的茫然無知。


戀身與戀物

「心居身內」的認知,反映出眾生的「身見」心態。「我執」正是以「身見」為首,眾生最能感受自身而貪愛自身,深深在意美貌與體格,時下五花八門的化妝、整形更是大行其道,總都執著自身為一己的存在之處,所以大眾咸認為「心居身內」。正如《蘇格拉底》中,青年主角間的男歡女愛,彼此相問:「如果我體格(身材)不好,你還會迷上我嗎?」後來丹摔斷大腿,頓感自己一無是處。巧的是在《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The Five People You Meet in Heaven)的影片中,也是兼具帥氣與體魄的青年主角腿部傷殘之後,後半生都活在自卑自艾之中。

「心在身外」的命題,則反映出眾生的戀物心態。眾生貪愛不止,從貪愛自身,進而迷戀外境,逐物意移,以擄獲外物為自我的存在目標,終日心在身外,得失心重,互相競爭比較,終致為物喪身。經中,摩登伽女對阿難的一見鍾情,乃至阿難的多聞第一,是否也是心在身外?《蘇格拉底》中,丹為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祿,汲汲營營,獲獎無數,但當右腿傷殘之後,功名無望,哀莫大於心死,在絕望中瘋狂打壞曾經獲得的獎牌、獎杯,同時也蒙生出自我毀滅之心。

《楞嚴經》在指出宗教亂象時,提及有些道場使用幻術,讓徒眾看見師父顯現出各種莊嚴身相與光明,或者看見自己坐寶蓮花上,散放紫金光,於是著相求道,終致淫逸其心,潛行貪欲,這些也都是貪著內身與外相,迷亂真心。


推薦文(三)
不歷僧祇獲法身——《楞嚴經》阿難開悟

《楞嚴經》中,阿難遭遇生命困境,佛陀與阿難的對話充滿問題意識,經由一連串的問題進行對談。佛陀在引導問題上緊扣覺性,唯有啟發阿難的覺性,才能讓阿難不再依賴佛陀,而能自立自強,自悟自度。

若從哲學追求真理的觀點來看,阿難悟入法身的過程,經歷了非常完整的哲學探索:

倫理學 → 認識論 → 心性論 → 宇宙論 → 實踐哲學


「七處徵心」破妄心,「十番顯見」顯真心

《楞嚴經》一開始,阿難在托缽乞食的途中遭遇摩登伽女之難,這是阿難在「倫理規範」上的戒律行持出了問題,然而佛不從戒律行為上去指點他,卻追問阿難是如何認識佛法的:「當初發心,於我法中,見何勝相,頓捨世間深重恩愛?」這表示出,行為之所以出錯,常是觀念上就有問題,所以必須由「倫理行為」進而探討至「如何認識」的課題。

由「如何認識」的探討,必須再追究至做為認識根源的「心性本體」。《楞嚴經》在「七處徵心」之時,力破攀緣心(也稱妄心、識心),攀緣心是必須藉由「作意」才能產生認知的心,「七處徵心」之時,還未暇仔細指示真心,其後展開「十番顯見」,極力指陳真心,但阿難總是慣用識心思辨佛的指示,不能當下體會悟入,「多聞第一」的阿難,識心強大異常,自是分外難以割捨。

二○一四年電影《我想念我自己》(Still Alice),描寫一位優異的大學女教授愛麗絲(Alice),竟患上早發性失智症,逐漸忘記一切。在她病情初發之際,被邀請現身說法,在演講上,愛麗絲說:「我畢生都在累積記憶,成為我最重要的資產。這一生中累積的一切,認真工作的心血結晶,如今都要被剝奪了,這無疑是人間地獄。我要求自己活在當下!」通曉「失去的藝術」,正是人生必須修練的功課。


佛陀再三考問「見與心」, 阿難數度聲淚俱下

多聞第一的阿難,原先自信滿滿,平等乞食,無問淨穢,不避淫室,卻遭女難被困,文殊菩薩救歸之後,阿難悲泣,悔恨多聞卻乏道力,在自信心打折之下,不求深妙大法,只向如來啟請成佛之道的最初下手之處。

阿難原是基於愛樂如來法相莊嚴才發心出家,佛以此追問阿難:「當初你是用什麼看見佛身相好?又用什麼來愛樂佛身?」阿難回答:「我用眼睛看見,用心愛樂!」佛又問阿難:「眼與心在哪裡?」於是展開「七處徵心」的詰問,阿難的回答,都被佛訶斥:「無有是處!」阿難原本以為自己只是行門欠佳,想不到在知解上也一再被否定,這令阿難更加謙卑,盡除知識的傲慢,再度請法:「開示我等奢摩他路,令諸闡提、隳彌戾車。」阿難將自己與斷善根、惡知見者並列,請求開示!

如來舉臂握拳,再度考問阿難:「你的眼睛看見我的拳頭,此時什麼是你的心?」這可說是讓阿難「補考」,但阿難還是將攀緣心當成自心,佛陀喝斥一聲:「咄!」阿難驚怖疑惑,找不到心究竟在哪裡?阿難再度悲淚,深深體會到多聞卻不修行,實與不聞相似,說食不飽,更自比窮子,祈求明心之法。

佛又再次亮出拳頭追問阿難:「這拳如何形成?你用什麼看見?」阿難仍不悟真心,經中於是展開「十番顯見」。十番顯見中,阿難屢屢被佛肯定,但在「顯見不失」中,佛責備阿難:「不知色身及山河、虛空、大地都是唯心顯現,譬如捨棄百千澄清大海,卻將一小水泡當作全部大海,真可憐憫啊!」阿難深感佛說重話,用心良苦,不禁又垂泣起來。

在「十番顯見」之後,阿難還是不太明瞭真心,「心猶未開,而今更聞,見見非見,重增迷悶」,阿難有些愈聽愈迷糊,情難自禁,忽又悲淚,希望佛能更加詳細說明。阿難求知之心甚切,倘若不能讓阿難在聞知上充分了解妄心與真心的差異,斷難在情感上放下妄心。

序文 (一)
〔自序〕 自從一見楞嚴後

佛教千經萬論,佛學義理深廣,何部經論足以做為完善的佛法通論?歷來《楞嚴經》被稱譽為「統攝大藏、大藏總序、教海指南、禪宗正眼,無逾此經」,有「開慧(悟)的楞嚴」之美名。
筆者初讀《楞嚴經》時,雖然對於此經不甚了了,但是經中開示的宇宙人生事理,卻令我大開眼界,因而決心深研此經。不忘此念,便是本書產生的原動力。
此經第一部注疏的產生機緣,是唐相國房融家人,供養十位僧人,齋前取出房融助譯的《楞嚴經》十卷,請每位僧人開題一卷,其中惟愨法師舒展卷四,見富樓那問宇宙的生起義,文婉理玄,當下發願疏經。筆者對惟愨的著疏心情,甚有戚戚焉之感。
古德有詩云:「自從一見楞嚴後,不讀人間糟粕書。」這是寫詩之人的有感而發。為何《楞嚴經》能夠吸引古今之人一讀此經便欲罷不能?這部經層次分明的深入廣顯,浩瀚壯闊而剖理細密,廣包佛法卻在在獨到,精彩絕倫,令人歎為觀止。也因此,筆者體會到為什麼被尊稱為「近代中國佛教復興之父」的楊仁山居士(一八三七─一九一一),在書攤初次看到此經時,一口氣讀至書店關門才忍離去,因為此經的確引人入勝!
本書分為五大主題,三十八篇子題(以下簡介摘自《人生》雜誌編案),略述如下:

一、開慧寶典
宏觀《楞嚴經》的來歷、價值、主要內容與特色:
1.跨宗派的寶典《楞嚴經》-《楞嚴經》的傳譯過程與輝煌價值:被譽為「總攝大藏、圓滿究極」的《楞嚴經》,由龍樹菩薩在龍宮見到後默誦而出,文辭簡奧巧妙、勝妙獨出,是天台、華嚴、禪宗、淨土宗共倡的跨宗派寶典,被許多大師奉為修行的準則,如憨山大師、蕅益大師,乃至近代的虛雲老和尚、太虛大師等。
2.展開學佛歷程的全景圖-《楞嚴經》的宗旨與全經結構:《楞嚴經》經旨在開示楞嚴大定,以使修學者能夠得全道力,本文將《楞嚴經》的宗旨與全經脈絡,搭配經名進行詮釋,修證楞嚴大定貫穿了信、解、行、證從始至終的學佛歷程,正是本經的宗旨與歸趣。
3.顯密圓通的楞嚴法門-〈楞嚴咒〉與《楞嚴經》:說明〈楞嚴咒〉在經中的特出之處,並解說〈楞嚴咒〉的版本差異。在楞嚴法門的修行上,經、咒是合一的,持咒不持經或持經不持咒都不究竟,兩者不能偏廢。

二、尋找真心
《楞嚴經》開經後的三個重要橋段:摩登伽女、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在在從身心實存感中啟發覺性,引導我們尋找真心。
1.飲食男女-《楞嚴經》的啟教因緣:《楞嚴經》的宣說緣起,乃因阿難尊者遭受邪咒淫術之難,摩登伽女淫躬撫摩阿難,即將毀犯阿難的清淨戒體;佛及時派遣文殊菩薩以神咒保護阿難,阿難與摩登伽女五百世以來的欲海糾纏,今生終於斬斷情執,共成佛道。
2.尋找身心的實存處-《楞嚴經》七處徵心︰修行常說要修心,到底心在哪裡?針對佛陀「心在何處」之問,阿難七番覓心的回答,一一都被佛破斥,這便是《楞嚴經》開經後著名的「七處徵心」,又稱「七番破處」。
3.覓心了不可得-《楞嚴經》攀緣心即空:《楞嚴經》的「七處徵心」中,佛陀透過析空觀、體空觀來破阿難的「攀緣心」,阿難不懂其真義,竟害怕自己如同土木「無心」,佛陀予以棒喝,欲警醒阿難,讓其領悟「覓心了不可得」。
4.破妄心顯真心-《楞嚴經》的根本命題:在《楞嚴經》中,佛問阿難:「心在何處?」真心是眾生本有的佛性、覺性,但眾生錯認妄心為本心、真心,向外貪求攀緣,心水擾動,喪失定慧光明,導致惑業苦的生死輪迴不斷。
5.水窮雲起-《楞嚴經》十番顯見︰阿難從桃花劫歸來,佛陀使阿難覓心、破妄心,力陳真心,希望阿難悟入真心,阿難終知自身的病根在於依恃佛陀、倚賴聽聞,因而慟泣復加反省,大死大生,從妄心的攀緣多聞,進而求取真心的真知灼見。
6.真心超越時空-《楞嚴經》覺性不動不滅︰《楞嚴經》「十番顯見」中,首先指出「能見是心」,從「能見(視覺)」指點真心的特性,再從「顯見不動」、「不滅」、「不失」,來彰顯覺性的時空屬性,可知真心超越空間,也超越時光,更超越得失。真正體會身心、山河、虛空大地,都是妙明真心中物。
7.找回自家主人翁-《楞嚴經》覺性無還無礙:佛在《楞嚴經》的「顯見不失」中,責備阿難失卻自家的真心,但阿難實不知佛陀所指「真心」為何?佛陀再以「顯見無還」、「顯見不雜」、「顯見無礙」,開示有關覺性的主體屬性,希望阿難能找回自家的主人翁。
8.真心妙不可言-《楞嚴經》覺性超情離見:佛向阿難解說真心的不可思議,但阿難一再以概念把捉佛說,無法悟入,佛陀再以「顯見不分」、「超情」、「離見」開示真心,希望阿難破除主客、是非二元概念,返照自家真心。
9.擘開祕密千重鎖-《楞嚴經》的心性結構:《楞嚴經》精闢深奧,經中開示常令讀者拍案叫絕、驚歎不已,但佛與阿難的重重論辯過程,卻也常讓人困惑難讀,難以洞明其中奧旨。從經中「徵心、顯見」的相關經文與注疏,彙整出的「《楞嚴經》心性結構解析表」,讓讀者依此可掌握到《楞嚴經》的心性特色,一解真心與妄心之間的流變關係。
10.佛陀遇見蘇格拉底-《楞嚴經》徵心顯見的啟示:佛陀是東方智者,蘇格拉底是西方智者,但他們生前無緣相遇,透過《楞嚴經》與《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讓我們見到「心」的重要性,人生意義的彰顯即是「覓心」的過程。東、西方的價值觀也許不同,但心靈的需求是一樣的,覓心是人一輩子的功課,無論是《楞嚴經》的阿難,或是《蘇格拉底》的丹.米爾曼,隨著佛陀與老人的教導,逐步體悟人生真理。

三、真空幻有
《楞嚴經》從五陰、六根、六塵、六識等組成身心及宇宙的基本元素中,指出諸法緣起性空、唯心幻現,證悟真理的聖者紛紛現身說法。
1.虛擬世界-《楞嚴經》五陰皆空:五蘊又稱五陰,指的是色、受、想、行、識。《心經》概要指出「五蘊皆空」,但缺少生活化、具體化的例舉;而《楞嚴經》則分別以空花、摩掌、望梅、流水、瓶空等比喻「五陰皆空」,讓我們了解「現象皆空」,進而顯現「本體不空」。
2.觀空與參禪-《楞嚴經》空如來藏:「空如來藏」是《楞嚴經》很重要的觀念,空性與如來藏是一體兩面,觀空的常用方法是觀察現象之間的緣起關係,從而證明緣起性空,現象無實,是如幻如化的生起;參禪則更須參究現象如幻生起的終極來處,從現象追究至本體,徹法底源。
3.六根清淨方為道-《楞嚴經》六根虛妄與圓通:《楞嚴經》談「六根虛妄」,指的是「合塵的六根覺性」,而經中在「二十五圓通」中則有「六根圓通」,六根圓通,是覺知能力的提昇,離塵而知,逆流而上的法門。
4.櫻花下的約定-《楞嚴經》「誰明空色」:佛陀舉了種種譬喻直指「五陰皆空」,但誰又能明空色?透過電影《櫻花下的約定》,櫻花的盛開、凋零再盛開,描述女主角經歷喪女、女兒的輪迴重生、放手,明白生死無常的人生真相,也讓我們了解「五陰皆苦」,唯有放下,才能解環自在。
5.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楞嚴經》根塵虛妄與圓通:凡夫總以六根結合六塵的現象為真,常在見色聞聲之時,處處執著,《楞嚴經》舉出生活例證,佐以聖人見證,要我們當下體驗,分析根塵組合,終究緣起性空,但離妄緣,即如如佛。
6.眼見為實不足憑-《楞嚴經》識性虛妄與圓通︰六根、六塵、六識為十八界,是形成認識的「因、緣、果」,若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種認識官能「六根」為因,面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則為緣,產生「六識」即為果,緣生如幻,當體即空。
7.戲夢人生-《楞嚴經》合塵與合覺:人們喜歡看電影,因為「戲如人生、人生如戲」,從中觀照人們因貪、瞋、癡,而不斷攀緣、執取、追求,從《美麗境界》、《千年女優》可清楚看見人心的清昧;回到現實人生,如果能返觀自心,明白一切皆塵勞虛幻,從虛幻中醒悟,將窺見本已具足的智慧。


序文 (二)
〔推薦序〕 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

認識李治華老師將近三十年了,他是一位德學兼備的篤實之人。二十年前我在寫碩士論文、研讀《華嚴經》的時候,每每遇到義理深奧難懂之處,都會問他,雖然他從未讀過《華嚴經》,但他總能給我一個絕妙的答案。不過最令我驚訝的是,事後當我偶然讀到古德的相關論述,竟與李老師所言,一一相同,著實讓我驚歎他的悟性之高。

佛經若想領悟的深透,除了用功,真的需要一些慧根,尤其像《楞嚴經》的文詞和義理皆深奧難讀,一般讀者不免望經興嘆;不過李老師對於古文的解讀能力之強,連中文系科班出身的我,都自嘆弗如。李老師的碩士論文是研究《楞嚴經》,他不僅博覽現代人的著作,而且古德的注疏論著,他也遍覽無遺,專精研讀,用功之深,旁人難及;在講求快速效率的現代,少有人再做這樣的死工夫了。本書就是在他長期研讀古典文獻的紮實基礎上,以適合現代人的理解方式,娓娓道出鞭辟入裡的楞嚴法義。在汗牛充棟的書海當中,本書確實有其難得可貴之處:

1.參綜古今、融會貫通:李老師於一九九四年完成碩士論文《楞嚴經哲學之研究》,這篇碩論參綜古今各家註解,融會貫通,在歷來的博碩士論文中是第一篇以《楞嚴經》為主題的學位論文。其後二十多年來,他又發表多篇相關的學術論文,陸續講授《楞嚴經》數次。這二十多年來,他對《楞嚴經》的體會,已不只是知識的層面,更已融入到他的生命之中,因此本書不僅有著知性的慧光,還有著一份對生命領悟的深刻洞見。

2.剖析堂奧、簡明扼要:本書各單元,原刊登於法鼓山《人生》雜誌的「楞嚴導讀」專欄,從三六六期至四○六期,共連載四十期,導讀《楞嚴經》三分之二的經文,包括:摩登伽女、七處徵心、十番顯見、四科七大、阿難開悟、二十五圓通、耳根圓通、〈楞嚴神咒〉、菩薩階位、五陰境界(五十陰魔)等重要主題。每期二千多字,搭配圖表,自成單元。所以,本書在篇章安排上,呈現出簡明扼要的小單元型態;在經義解釋上,以深入淺出、淺顯好讀的方式,揭示出《楞嚴經》的深奧法流。

3.現代新詮、別出心裁:李老師雖以古德注疏為基礎,但他卻能以合乎現代人的思維與閱讀習慣,撰寫出一篇篇精闢透徹的小單元,以便於讀者悅讀及理解。舉凡經典的「價值與結構的發掘」、「理論與實踐的配套」、「哲理與禪修的探討」,在在都有別出心裁之處。如︰〈跨宗派的寶典〉中提揭《楞嚴經》、《法華經》、《華嚴經》的相對地位與互補性;〈擘開祕密千重鎖〉中彙整出本經心性層次表解;〈不歷僧祇獲法身〉中探究阿難的開悟歷程;〈觀空與參禪〉、〈禪悟修證的歷程〉、〈反聞自性〉、〈過關斬將〉中探討禪修理論;更將根塵識十八類、七大的理論與二十五圓通的行證,一一搭配講解。全書談教理時,隨即以禪悟修證的事例來說明,有理有例證,不僅有助於理解玄妙之理,並且豁顯出《楞嚴經》禪教合一、解行相應的意趣。

4.活用電影、會通文藝:本書另一大特色,就是書中四分之一的篇幅,運用電影來談楞嚴法義,巧妙地將難懂的楞嚴法義,藉由生動有趣的電影鋪敘開來。譬如:藉《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詮釋了「七處徵心」與「十番顯見」共十七個觀點;由《在天堂遇見的五個人》、《風起》、《風之谷》三部影片,旁通七大圓通;從《美麗境界》、《千年女優》、《我想念我自己》三部影片,凸顯攀緣心的執取情態;而《櫻花下的約定》、《露西》、《全面啟動》、《西遊記》、《少年Pi的奇幻漂流》五部電影,則反覆剖析了五陰境相。

《楞嚴經》深奧而古典,電影則平易而近人,李老師透過貼近生命的電影來解讀《楞嚴經》,深化了電影的內涵,也使深奧的楞嚴法義豁顯開來,使二者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誠如莊子所說:「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真理確實總能超越時空相遇,《楞嚴經》與現代電影兩相對照,使經典不再是高不可攀的架上書,而是與生命息息相關的生活智慧。


銘傳大學教師
陳琪瑛
二○一七年十一月十七日
於汐止華嚴書齋

目次

〔自序〕 自從一見楞嚴後 李治華
〔推薦序〕 知其解者,是旦暮遇之 陳琪瑛
〔推薦序〕 認識虛妄見真心 胡健財

〈第一講〉開慧寶典
跨宗派的寶典《楞嚴經》——《楞嚴經》的傳譯過程與輝煌價值
展開學佛歷程的全景圖——《楞嚴經》的宗旨與全經結構
顯密圓通的楞嚴法門——〈楞嚴咒〉與《楞嚴經》

〈第二講〉尋找真心

飲食男女——《楞嚴經》的啟教因緣
尋找身心的實存處——《楞嚴經》七處徵心
覓心了不可得——《楞嚴經》攀緣心即空
破妄心顯真心——《楞嚴經》的根本命題
水窮雲起——《楞嚴經》十番顯見
真心超越時空——《楞嚴經》覺性不動不滅
找回自家主人翁——《楞嚴經》覺性無還無礙
真心妙不可言——《楞嚴經》覺性超情離見
擘開祕密千重鎖——《楞嚴經》的心性結構
佛陀遇見蘇格拉底——《楞嚴經》徵心顯見的啟示

〈第三講〉真空幻有

虛擬世界——《楞嚴經》五陰皆空
觀空與參禪——《楞嚴經》空如來藏
六根清淨方為道——《楞嚴經》六根虛妄與圓通
櫻花下的約定——《楞嚴經》「誰明空色」
靈光獨耀,迥脫根塵——《楞嚴經》根塵虛妄與圓通
眼見為實不足憑——《楞嚴經》識性虛妄與圓通
戲夢人生——《楞嚴經》合塵與合覺

〈第四講〉自性圓滿

一色一香無非中道——《楞嚴經》七大性具
情與無情同圓種智——《楞嚴經》色、空、身、心的虛實觀
心淨則佛土淨——《楞嚴經》唯識與念佛法門
天堂來的法音——《楞嚴經》七大圓通的啟示
不歷僧祇獲法身——《楞嚴經》阿難開悟
禪悟修證的歷程——《楞嚴經》頓悟漸修
反聞自性——《楞嚴經》觀音菩薩耳根圓通
楊枝淨水遍灑三千——《楞嚴經》、《法華經》的觀世音菩薩
第一中的第一法門——《楞嚴經》文殊菩薩評二十五圓通

〈第五講〉超越魔境

過關斬將——《楞嚴經》五陰境界
潛能開發百分百——《楞嚴經》五陰境界與《露西》
色不迷人人自迷——《楞嚴經》色陰十魔
喜怒哀樂愛惡欲——《楞嚴經》受陰十魔
思入風雲變態中——《楞嚴經》想陰十魔
《西遊記》的降魔修練——《楞嚴經》五陰魔境
行行重行行——《楞嚴經》行陰十魔
神鬼神帝,生天生地——《楞嚴經》識陰十魔
尋找失樂園——《楞嚴經》五陰幻境與《少年Pi 的奇幻漂流》

書摘/試閱

〈楞嚴咒〉或稱〈大佛頂首楞嚴神咒〉,常被漢傳佛教徒當作咒王,也是佛門常持咒語中的最長神咒。《楞嚴經》卷七載有〈楞嚴咒〉,不過〈楞嚴咒〉之名只是一般的慣稱,實際在《楞嚴經》中佛說此咒是「佛頂光明摩訶薩怛多般怛囉無上神咒」、「佛頂光聚悉怛多般怛羅祕密伽陀微妙章句」、「佛頂光聚般怛囉咒」、「佛頂陀羅尼咒」等,《大正藏》版的《楞嚴經》又記載此咒是「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菩薩萬行品,灌頂部錄出,一名中印度那蘭陀曼茶羅灌頂金剛大道場神咒」,其中「摩訶薩怛多般怛囉」是「大白傘蓋」之意。《楞嚴經》譯出之後,〈楞嚴咒〉又有多種相關版本陸續出現:唐不空大師譯有《大佛頂如來放光悉怛多缽怛囉陀羅尼》、《一切如來白傘蓋大佛頂陀羅尼》,契丹國師慈賢也譯有《一切如來白傘蓋大佛頂陀羅尼》,靈雲寺版有古梵文的《大佛頂大陀羅尼》;另有佛在天上說的〈大白傘蓋陀羅尼〉,咒文與〈楞嚴咒〉也大略相似。此外,若就「經、咒」是一顯一密、一體兩面的立場而言,佛說《楞嚴經》又名「大方廣妙蓮華王十方佛母陀羅尼咒」,則此名也可說是〈楞嚴咒〉的別名。

《楞嚴經》多處述及「楞嚴咒」:首先,本經的緣起是因阿難尊者被摩登伽的邪咒控制,溺於淫舍,所以如來從佛頂放光,光中又化現出一尊佛,宣說〈楞嚴神咒〉,破除邪咒,救歸阿難。〈楞嚴神咒〉更令摩登伽女的淫火迅速歇止,斷除了欲界的貪愛迷惑,證得阿那含的果位,精進行道,愛河乾枯,了悟宿因,深知歷世只因貪愛而飽經痛苦折磨。

經中強調,眾生若有宿習不能除滅,應當一心持誦〈楞嚴神咒〉;又說,在建立「楞嚴壇場」之時,先須持誦〈楞嚴神咒〉一百八遍,之後結界實修,在三七日中精進不寐:於初七中,六時誦咒繞壇,每時持誦咒心一百八遍;第二七中,一向專心發菩薩願;第三七中,十二時一向持佛般怛羅咒。在三七日之後,端坐百日,利根之人便能證果。

阿難得知〈楞嚴咒〉的威神力之後,懇切向佛請求傳授神咒:

爾時,世尊從肉髻中涌百寶光,光中涌出千葉寶蓮,有化如來坐寶華中,頂放十道百寶光明,一一光明皆遍示現十恒河沙金剛密跡擎山持杵遍虛空界,大眾仰觀畏愛兼抱,求佛恃怙,一心聽佛無見頂相放光如來宣說神咒。

〈楞嚴神咒〉是「如來無見頂相,無為心佛,從頂發輝,坐寶蓮華,所說心咒」,代表此咒是由真空妙有的最高境界所展現出的神通妙用。經中廣為開示持誦〈楞嚴神咒〉的功德威力,此咒極具摧邪顯正、遠離魔難、堅固信心、促進發心、增福開慧的效果,諸佛弘化、眾生學佛,皆須依仗〈楞嚴神咒〉才能圓滿無礙。全經終了之時,又再耳提面命,「若有眾生,能誦此經,能持此?,(利益)如我廣說,窮劫不盡,依我教言,如教行道,直成菩提,無復魔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24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