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版序
每個人在人生旅途中都會遇上低潮,發生在身上的遭遇令我們懷疑自己再也無法從中康復,回到正常的生活。我的遭遇和暴力有關,但是創傷其實有很多張不同的臉,可能是痛徹心扉的分手、摯愛的人過世,也可能是一場突如其來的災難,瞬間使你的世界整個崩塌。我們站在那裡,任由狂風呼呼吹向臉龐,質疑自己還有沒有能力繼續度過剩下的人生。但事實是,唯有在狂風正面往我們的臉吹過來的當下,我們手裡的風箏才得以在空中飄揚。
當我們試圖從創傷走出來的時候,首先要謹記在心的重點便是:相信自己有可能做得到。這種羞愧感數百年來不斷被人們的閉口不談所強化,直到二○一六年,才終於在了不起的「#我也是」運動風潮中被卸下,讓我們得以喘口氣。這種沉默留下的後果是把責任都歸咎於受害者身上,而不是讓犯罪者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任。我們很多人在年輕時就被教導:只要不在入夜之後獨自在外流連、小心陌生人、外出不穿短裙,就能避開所有被侵犯攻擊的可能。然而,絕大多數的侵犯案件其實並非發生在「外面」,而是發生在原本該保護我們不受侵犯的「家」。攻擊侵害我們的,也常常不是陌生人,而是我們喜愛和信任的人,這當中包括了朋友、家人、伴侶、親戚、鄰居和同事。
因此,我們不僅得到錯誤無用的忠告,還促成「檢討受害者」這迂腐文化的滋長。倖存者最常被問到的問題始終只在:你那時穿什麼衣服/你喝什麼飲料/你那時在想什麼?等面向上打轉。事實上,唯一可以預防事件發生的人,正是侵犯者本身。如果我們想認真深入探討,性暴力為何成為全球普遍性的問題,就必須開始思索並發問:那些「性侵害者」遂行己念侵害他人的時候,他們到底在想什麼?
就我們兩位作者的情況來說,《寬宥之南》一書的企圖正是希望達成這個目標。當然,我們只是兩個擁有西方文化背景的幸運兒,沒辦法完全作為世界各地倖存者/侵害者的模範,我們的故事也不會因此成為其他人效仿的準則。即使如此,性暴力仍是一種權力的濫用,根植在全球共有的錯誤認知裡,認為侵害者對受害者的身體享有掌控權。在湯姆暴力侵犯我之後,我們共同探索這項錯誤認知,去理解是什麼樣的心態想法,會讓一個十八歲的青年認為自己有權力,在沒有獲得十六歲女友同意的情況下,逕行發生性行為。我們希望自己的故事可以開啟廣泛的討論,這種心態上的正向轉變才有可能遏止暴力。唯有透過了解隱身在暴力背後的驅動力,我們才能夠有效根除這些黑暗元素。
如果你正走在創傷或是暴力過後的漫漫長路上,記住自己絕不是孤單一人。你可以尋求幫助,第一步便是相信自己值得這麼做,我知道這做起來非常困難,尤其在我們覺得「自己」必須為發生的事情負責的時候更是如此。讓我成為你內心的聲音,清楚告訴你:如果你被侵犯了,該責備的絕對是那個選擇使用暴力的人,而不是你。這不是你的錯,正如同湯姆對我做的事情不是我該負起的責任。同時也請牢記另一件事情:「被強暴」這件事不能代表你身為人的價值,或是定義你這個人。不妨這麼想吧,你拿出一張面值二十美元的紙鈔,不斷搓揉扭擰,直到它成為皺巴巴的紙團,但它依然還是二十美元。同樣的,儘管其他人選擇虐待你,卻無法折損你的價值。(請參考我們的網站:
www.southofforgiveness.com,你可以找到距離最近的協助資源。)
這一路走來的人生旅程讓我明白,世上有兩種沉默:一種是我們主動選擇的靜默,另一種是被強迫消音。我們自己選擇的靜默可以滋養脾性,讓我們在安全的避風港內爬梳思緒、處理情緒,讓想像力自由飛翔;相反的,被強迫不發聲的消音則是羞愧的溫床。如果我們無法自由說出影響內心至深的事情,就會扼殺我們的表達能力、阻礙情緒的成長,讓傷害更加嚴重,它會成為一座監獄,跟隨我們到任何地方,形影不離。
我在二○一七年打破沉默時,無法預見短短幾個月過後,會有上百萬名倖存者加入我,並響應「#我也是」的活動。能夠見證這項人類歷史上的關鍵改變,真的意義非凡,世界各地的人們匯集力量,點亮了人性最黑暗的角落之一。
囚禁我們聲音的牢籠已被打開,為未來的希望埋下種子,倖存者不需要再背負責備和愧疚,而是將責任回歸到侵害者身上。在正面迎擊撲面而來的狂風之際,要達到這樣的境地需要付出高昂的代價,和眾多的勇氣與犧牲,但唯有如此,我們手裡的風箏也才能自由地飛得更高更遠。
這本書要邀請你加入這趟改變我一生的旅程。
我衷心期望當你我彼此同心,我們就能改變這個世界。
以愛和勇氣之名祝福你
莎蒂絲‧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