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滿額折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隋唐人的日常生活

定  價:NT$ 580 元
優惠價:90522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大唐盛世的夜生活一點不精彩—因為有「宵禁」
隋唐的城牆都不包磚—因為木柴燒磚成本貴
紫色和紅色的官服最高級—因為鮮卑的影響
唐代甜食大發展—因為引入了蔗糖
李白斗酒詩百篇—因為只有低度酒
如果不懂細節,你想像的只是一個假的隋唐。

耀眼的光芒下,隋唐時代的人在現實地生活著。
在氣勢恢弘的長安,百姓的生活並不方便—
不僅夜晚要宵禁,生活的社區(坊)也禁止做生意,購物只能正午後到指定的市場。
明渠排污,蠅蚊氾濫,偉大的城市氣味並不好聞。
唐代的城市也有生態危機—
上百萬居民的薪柴、皇家官府的建築營造,極度消耗當地森林。
數百年滲井排污水引起地下水污染。生態原因讓長安漸漸退出歷史舞台。
隋唐的飲食和現代大不同—
烹飪主要靠蒸、煮、熬、烤,是否有炒菜,還在爭議。麵食、羹湯大受歡迎。
在蒸餾酒技術出現前,人們喝的都是低度釀造酒。

回到歷史現場,目光投向民間,關心普羅大眾的生活,感受祖先的喜怒哀樂,還原他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去理解真正的歷史。

作者簡介

于賡哲
1971年生於陝西咸陽,陝西師範大學本科、碩士,武漢大學博士、南開大學博士後。現任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從事隋唐史的教學和研究工作。曾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民族研究》等權威、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數十篇,在學術界有重要反響。2007年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2013年獲寶鋼優秀教師獎。主講國家級網絡精品視頻公開課《隋唐人的日常生活—由小見大的歷史》。
著有《她世紀—隋唐的那些女性》《平衡的失敗:唐玄宗的得與失》《巾幗宰相上官婉兒》等。

目次

第一講 隋唐人的城市生活(一)
第二講 隋唐人的城市生活(二)
第三講 隋唐人的農村生活
第四講 隋唐人的衣
第五講 隋唐人的食
第六講 隋唐人的住
第七講 隋唐人的交通
第八講 隋唐人的婚姻與家庭(上)
第九講 隋唐人的婚姻與家庭(下)
第十講 隋唐人的禮儀
第十一講 隋唐人的醫療
第十二講 隋唐人的喪葬習俗
第十三講 隋唐人的節日
第十四講 隋唐人的宗教生活
第十五講 隋唐人的娛樂
第十六講 外來文化對隋唐人生活的影響

書摘/試閱

第一講

我們來說說隋唐的城市生活。首先,我們得提一下隋唐城市的特點。隋唐時期,中國擁有一大批在全世界範圍內首屈一指的大都市,如長安、洛陽、揚州、益州、廣州。當時世界上能夠與唐代的長安、洛陽相媲美的城市並不多,而且唐代的城市生活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比方說,以當時的標準而言,長安、洛陽等城市的規模很大,人口眾多,而且多種文化並存。眾所周知,唐代跟後來封閉的明清時代不一樣,它是一個多元文化兼容並蓄的時代。唐代的城市還有個特點—多半是政治型城市,當然了,不光是唐代,中國古代差不多都是這樣,這一點跟西方不一樣。我們知道,尤其是中世紀晚期以後,西方很多城市是自由民組成的商業城市。政治型城市的建立、發展乃至消亡,都是受到了政治因素的直接作用。隋唐的長安城就是這樣的一個典型,隋唐城市大多是這樣的。此外,在隋唐的城市當中,我們可以看到,商品經濟大都經歷了一個由不發達到發達的轉變過程,這也是當時城市的一個特色。

下面我們還要說一下唐代地方行政體制。唐代實行州、縣兩級制,州的長官被稱為刺史,有時候州改稱為郡,郡的長官被稱為太守,沿邊及緊要地區還設有都督府,由都督來掌管軍事;縣的長官被稱為縣令。那麼,長安和洛陽毫無疑問是最重要的兩個城市。因為一個是「首都」,一個是「東都」。唐朝最多的時候曾經出現過五座都城,上都長安,東都洛陽,西都鳳翔,南都江陵,北都并州,號稱「五都」。并州就是太原,江陵則在今天的湖北省荊州市。

由於史料的局限,我們描繪城市生活主要以長安城為主。我們先做一個背景介紹。長安,就是今天的西安。長安作為都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西周時這裡叫作「豐鎬」,位於今天西安市長安區馬王鎮、斗門鎮一帶的灃河兩岸,是周文王所建「豐邑」和周武王所建「鎬京」的合稱,豐邑在西岸,鎬京在東岸。

長安這個名字出現的比較晚,始於漢高祖劉邦時期。劉邦擊敗項羽之後登基稱帝,但是對國都定在何處頗費思量。戰亂多年,國家一片凋敝,只有洛陽等少數幾個城市還像個城市的樣子,再加上洛陽曾是東周國都,還有點基礎,所以劉邦最初打算定都於此。但是有一名戍卒婁敬站出來表示反對,他說:「且夫秦地被山帶河,四塞以為固,卒然有急,百萬之眾可具也。因秦之故,資甚美膏腴之地,此所謂天府者也。陛下入關而都之,山東雖亂,秦之故地可全而有也。夫與人鬥,不搤(扼)其吭、拊其背,未能全其勝也。今陛下入關而都,按秦之故地,此亦搤天下之吭而拊其背也。」(《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這段話有兩層含義:第一,關中地區四面都有天險,進可攻、退可守,地勢有利於掌控戰略主動權;第二,關中地區農業發達,號稱「天府」(這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天府」一詞,指的是關中而非四川),擁有這裡就有了雄厚的物質基礎。他指出洛陽是一個四戰之地,雖然交通便利,但是卻不利於防禦,而關中地區才是王業之地,這個建議還得到了張良的大力支持。要知道,婁敬說這番話的時候,天下剛剛平定,各路異姓諸侯虎視眈眈,劉邦還沒有做到真正掌控全局,所以劉邦也
好,婁敬也好,張良也好,他們的思維出發點仍然是軍事戰略,關中地區的這種戰略優勢很對他們的胃口。於是劉邦聽從了婁敬的建議,正式定都關中。

歷史證明這個選擇是正確的,長安能夠成為十三朝古都,而且中國歷史上最強盛且享國綿長的漢、唐兩朝均立於此地,不是偶然的,地理優勢和人口、經濟優勢使得這裡成為立都的首選之地。唐以後,中國經濟重心南移,文化重心也向南方逐步轉移,加上關中地區自然環境遭到破壞,土地承載力下降,關中也就逐漸喪失了這種優勢。

當時,對於劉邦來說有一個大難題—關中地區沒有像樣的城市堪作首都。秦都咸陽原本富麗堂皇,但是被項羽一把火燒了三個月,成了巨大的瓦礫堆。怎麼辦?只有一個辦法,就是新建一座都城。這就是漢長安城。當時的工程人員在渭水以南尋找合適的地點,發現了一個村莊周圍地勢很理想,於是詢問村子的名稱,村民回答「長安村」。這個名字太吉利了,新建的漢王朝需要的就是長治久安,於是這個村名就上升為一個千年帝都的名稱了。漢高祖駕崩後,他的陵墓叫作「長陵」,漢朝第二個皇帝漢惠帝的陵墓叫作「安陵」,合起來就是「長安」,可見他們有多喜愛這個名稱。

但是要強調的是,漢代的長安城跟隋唐長安城可不是一回事,漢代長安城在隋唐長安城的西北方向,也就是今天西安市的未央區這個範圍內。未央區為何得名?就是因為有未央宮。隋文帝的時候,漢代長安城宮室凋敝,而且地下水污染嚴重。要知道,從漢高祖劉邦到隋文帝這個時代,已經過去了將近八百年,八百年來多少人在這裡生活過。大量的生活污水污染了地下水,形成了所謂「肥水」。由於「人畜糞便以及許多遺棄的含氮有機物經過微生物的分解,在雨水淋洗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漸滲在一定土層部位累積下來,通過潛水溶解,並沿著潛水的流向向一定方向擴展」(李健超:《漢唐長安城與明清西安城地下水的污染》,《西北歷史資料》1980 年第1 期),所以,水皆鹹鹵(這裡順便說一下,由於隋唐長安採取的生活污水排放模式與漢代沒有本質區別,所以地下水污染在唐以後又逐漸出現)。因為這兩個原因,所以隋文帝決定廢掉原來的長安城,另選新址,修建新的長安城。於是以龍首原為起點,向南鋪開建了一座新的長安城,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隋唐長安城。由於隋文帝曾經被封大興郡公,所以也稱這座新城為大興城。但人們習慣上仍然稱其為「長安」。

隋代長安城是一個比較規整的長方形(見下頁圖),沿中軸線嚴格地左右對稱,呈棋盤狀的佈局,東西長9721 米,南北寬8651.7 米,周長約是36 千米,總面積是84.1 平方千米,這都是現代考古數據。我們今天看到的西安古城牆為明代所建,隋唐長安城比明代的西安城要大六倍。皇帝所居住的宮城,位於整個城市的最北端。宮城以南是皇城,皇城是政府機構集中的地方。整個外郭城有9 座城門、14 條東西大街、11 條南北大街,而且有110 個坊,當然坊的數字隨著時代的不同前後有變化。另外還有都會市(唐代稱東市)和利人市(唐代稱西市)兩個大型的市場。

唐代的城門有專門的管理者,定時開閉,而且還有「入左出右」的規定,這是唐太宗時期宰相馬周規定的,《隋唐嘉話》中記載「舊諸街晨昏傳叫,以警行者,代之以鼓,城門入由左,出由右,皆(馬)周法也」。有的朋友可能會笑,說一句「靠右行」不就行了,入左出右不是一回事嗎?以前有個笑話說民國時期有個軍閥,聽說交通規則是靠右行,就問:「那左邊誰走?」其實唐代這個規定中的「左」和「右」不是行人的左右,而是城門之左右。

我們再來看一下唐代長安城平面示意圖。下圖中北面正中區域就是所謂「宮城」,是皇帝居住的地方。它的南面就是所謂「皇城」,即政府機構所在地。除了西市、東市兩個市場,剩下的棋盤狀的一個個格子就是老百姓住的地方。隋文帝時期修建的長安城的東北角並沒有凸出來的一塊,這是唐代貞觀八年(634)以後增建的。唐高宗和武則天時期,把它擴建為大明宮。所以,以後大家看到古長安城地圖,如果無法判斷到底是隋代的長安城還是唐代的長安城,一定要看一下東北角有沒有凸出來這一塊,這是一個主要的區別。

上圖是日本的繪圖專家黑澤達矢繪製的長安城復原圖。他的圖方向是由北向南,大家注意,眼睛是由下北上南這個方向看過去的。他繪製的一定是盛唐時期。因為興慶宮是唐玄宗建的,在唐玄宗以後,長安城才是這個樣子。那麼長安居民的日常生活會是怎樣的呢?讓我們從一位唐代長安居民的一天說起,我們從清晨開始一直到晚上,跟隨他的腳步去看看長安城市生活的全貌。這位居民早上起來後肯定很快要用水。長安城的水有兩個來源:要麼是井水,要麼是渠水。當年隋文帝修長安城的時候開鑿了永安渠、清明渠和龍首渠三條渠道入城,就是為了生活用水的方便。當時的長安城周圍有著所謂的「八水繞長安」,水資源很豐富,那時候的氣候,應該比今天更濕潤一些。

根據《西安市志.城市建設志.公用事業》的統計,我們可以獲知唐代擁有的主要供水渠道。兹引該書相關內容介紹如下:

龍首渠 築於隋開皇三年(583),因渠水引自滻河,亦名滻水渠。此渠自今天西安市東南郊馬騰空龍首堰引滻河水入渠,向北流至長樂坡附近,分為東、西兩渠。東渠向北流至通化門外繞外郭城東北角西折入東內苑,匯為龍首池,再向東北流經凝碧池、積翠池後,從西北方向注入太液池。西渠流至通化門入城,經永嘉坊,向西流經勝業坊、崇仁坊,入皇城,然後北上,進入宮城,至太極宮後匯為山水池和東海池。唐代建大明宮、興慶宮後,龍首渠多有延伸。東渠增加引入大明宮的支渠,唐貞元十三年(797)又延伸出一支分水,自永嘉坊西北入大寧坊太清宮。西渠增加一支自興慶坊南流經興慶宮注入興慶池,自池南流入東市匯注放生池。龍首渠是唐長安城東北隅及三大內、東內苑等宮廷的供水渠道,「凡邑里、宮禁、苑囿,多以此水為用」。1954 年3 月,在對龍首渠西渠經通化門入城處的考古探測中,發現磚石合砌涵洞兩座,涵洞高0.75 米,長5.5 米,底寬2.5 米。

永安渠 築於隋開皇三年(583),因渠水引自交水,亦名交渠。此渠自南郊香積寺西南築香積堰引交水向北流經石欄橋、第五橋,至外郭城南安化門西大安坊西街(今北山門口村以西)入城,向北穿城而過,經大通、敦義、永安、延福、崇賢、延康六坊之西,過西市以東,與漕渠匯合成池,又向北流經布政、頒政、輔興、修德四坊之西,北出景曜門,流經禁苑後注入渭河。永安渠從城西南入城,自南而北貫穿全城,為唐長安城西部的供水渠道。

清明渠 築於隋開皇元年(581),其水源和渠道即今皂河引潏河之道,自南郊皇子陂引潏水向西北流經韋曲、塔坡,至外郭城西南安化門緊西(今北山門口村東200 米處)入城,經大安坊東街折向東,至安樂坊後再折向北,流經安樂、昌明、豐安、宣義、懷貞、崇德、興化、通義、太平等九坊之西,又向西北經布政坊東流入皇城,北流入宮城,至太極宮後匯注為南海池、西海池和北海池。據1970 年對該渠流經興化坊一段的考古探查,發現渠道寬度為9.6 米。清明渠與永安渠同為隋唐長安城西部及皇城、宮城的供水渠道。

漕渠 初築於唐天寶元年(742),自南郊分潏河向北流,至外郭城西金花門入城,向東流經群賢坊至西市西街,鑿潭瀦水以漕貯木材。唐永泰二年(766),又自西市引渠導水,經光德坊、通義坊、通化坊,至開化坊薦福寺東街,向北經務本坊國子監東,進皇城景風門、延喜門入宮城,「渠闊八尺,深一丈」(徐松:《唐兩京城坊考》)。

黃渠與曲江池 曲江在秦漢時略具林園之勝,有地下泉水作為水源,隋唐時闢為風景區曲江池和芙蓉園(隋文帝討厭「曲」字,改名為芙蓉園),除原有泉源外,又開鑿黃渠以擴大曲江池水源。黃渠引義峪水,向西北流經三象寺(今韋兆村東北原上)、鮑陂入曲江池,又自曲江池北出分為兩支:一支經青龍坊、修政坊,至晉昌坊大慈恩寺南匯為寺前南池;一支經敦化坊、立政坊流往升道坊龍尼寺。

但是僅靠渠道引水還是難以滿足全體居民的需求,畢竟不可能把渠道挖得遍佈整個城市,所以很多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還是依靠水井。在長安城的考古勘查工作中,我們經常能夠發現,無論是宮殿還是居民坊都鑿建了不少水井。大明宮麟德殿西側第一層台基北段便有兩眼水井,二井相距4.65 米,南邊的井口平面呈橢圓形,直徑1.5 米;北邊的井口呈圓形,直徑1米。今西北大學校園內發現有隋唐水井十餘眼,內中還發現了不少陶瓷碎片和其他物件。水井有公、私兩種,例如延康坊西明寺有楊素舊井,醴泉坊太平公主私第也有私井,太平坊有御史中丞王鉷私宅,其私井井欄裝飾精美,「寶鈿井欄,不知其價」(封演:《封氏聞見記》卷五)。公井則鑿建於街衢之旁,供百姓共用汲水。

據新華社報道,2009 年在西安發現了唐代水井遺址,有的井內至今有水。在這些水井裡還發現不少陶瓷碎片,估計是當年用於汲水的陶瓷罐。水井裡發現的陶瓷碎片
用完水之後還有個污水的處理問題。唐代長安城的生活污水排放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排污渠,一種是滲井。與引水渠一樣,每個居民坊、每條大街都會挖排污渠,通向城外的河道。每條大街的旁邊,每個坊的坊牆旁邊,都有排污的渠道,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明溝,考古發掘證明了這一點。可想而知,由於明溝導致蠅蟲氾濫,在大唐盛世偉大的城市長安城裡,氣味大概是不太好聞的。據《酉陽雜俎》前集卷十七中記載:
「長安秋多蠅。成式蠹書,常日讀百家五卷,頗為所擾,觸睫隱字,驅不能已。」蠅蟲多到能把書上的字掩蓋住、觸碰人的眼睛的地步,可見其數量之大。韓愈曾表露過他對於長安城多蚊蠅的厭惡(以此引申為對宵小之徒的蔑視),如《雜詩四首》云:「朝蠅不須驅,暮蚊不可拍。蠅蚊滿八區,可盡與相格。得時能幾時?與汝恣啖咋。」在《秋懷詩》第四首裡他期盼清秋的寒氣能驅走蒼蠅:「秋氣日惻惻,秋空日凌凌。上無枝上蜩,下無盤中蠅。豈不感時節,耳目去所憎。」因此長安城居民的消化系統疾病十分常見。此外,明溝死水也會造成瘧疾的流行。筆者在《〈新菩薩經〉〈勸善經〉背後的疾病恐慌— 試論唐五代主要疾病種類》一文中梳理了唐人的主要疾病種類,其中瘧疾排在最前面,可以肯定,城市內瘧疾的流行與排水方式有關。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522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