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全二冊)(簡體書)
滿額折

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全二冊)(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128 元
定  價:NT$ 768 元
優惠價:87668
領券後再享89折
海外有庫存,下單後進貨(等候期約2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20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早在20世紀30年代,年輕的雅克•巴爾贊就萌生了撰寫一部西方文化史的念頭,但被一位長者勸阻了。那位長者認為,這位年輕人掌握的知識還不足以寫出一些有創意的東西,建議他把寫作計劃推遲到80歲之後。

巴爾贊聽從並且履行了那位長者的意見,在自己85歲的時候,才開始文化史寫作。此時的巴爾贊早已是史學界的一代宗師了。

幾年之後,也就是20世紀結束的那一年,巴爾贊的文化史巨著《從黎明到衰落:西方文化生活五百年,1500年至今》一書出版。

這一年,他93歲。

巴爾贊考察了從文藝復興到20世紀末五百年間西方文明的方方面面,包括政治制度、社會思潮、宗教、哲學、文學、音樂、美術、科技發明、民俗及社會生活等。他以四場“真正的革命”——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會革命——為標誌對這五百年進行劃分,並以此為主軸,詳述這些變革在思想與物質層面所帶來的衝擊,這些衝擊又如何交互作用塑造出我們今日所見的世界。

作者簡介

雅克•巴爾贊

是美國歷史學家,文化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1907年生於法國,1920年隨父抵美,進入哥倫比亞大學研讀歷史與法律。畢業後,從1927年至1975年在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歷任塞思•洛歷史學教授、教務長和院長,其學生包括“垮掉的一代”代表詩人艾倫•金斯堡。他是英國皇家藝術學會會員,並且曾兩度擔任美國藝術和文學學會主席。他一生致力於推行大學通識教育,把歐洲的博雅文化傳統引入美國,對推動美國現代的通識教育貢獻極大。


巴爾贊在眾多領域建樹頗豐,一生著作等身,出版有30餘部著作,涉獵的內容包括歷史學、哲學、科學、文學、音樂和藝術。他曾兩度榮獲美國藝術和文學學會批評家金獎,也因博學多才以及那種文藝復興時期知識分子擁有的稟賦,被譽為“文藝復興人”。


巴爾贊並不是一位純粹的學院知識分子。他積極參與美國的公共知識生活,長期為《哈潑斯》《新共和》等眾多雜誌撰稿,是西方公認的“值得珍惜的知識分子”。直至今天,他對文化、思想、藝術、社會的諸多思考,仍起著深遠的影響。


2012年,巴爾贊在美國得克薩斯州去世,享年104歲。全世界各大媒體紛紛發表消息和評論,競相發掘他留給後人大量精神遺產。

作者的話

20世紀即將結束。進一步深究後,還會看到西方過去500年的文化也將同時終結。有鑑於此,我認為現在正是恰當的時候,應該依次回顧一遍我們這半個千年來偉大卓絕的成就和令人痛心的失敗。

我還可以借此機會為感興趣的後代描述目前衰落中某些我親見親歷,但也許未被世人注意的方面,並說明它們同那些廣為人知的衰落現象的聯繫。不過,書中占主導地位的還是生氣勃勃、積極向上的內容:這本書的對象是那些喜歡閱讀和瞭解藝術與思想、禮儀、道德與宗教以及這些方面活動的社會背景的人。我揣想,這樣的讀者喜歡有選擇的批評性論述,不喜歡不置可否的大而全的敘述。再進一步揣測他們的喜好,並且為符合現代人的口味,我儘量以口語的方式來寫,只偶爾流露一點兒學究氣。

本書與所知的一些出色歷史著述有所不同,它涵蓋的時間包括現在,所以我特別花了心思來安排書中各部分的次序。聯繫在文化史中至為重要,因為文化是一張由許多條線織成的網;沒有哪條線是獨立存在的,也沒有哪條線是在一個確切的日期,比如戰爭爆發或政權交替這類事件發生的日期,被一下子切斷的。通常被稱為標誌著新思想問世或文化方向改變的事件只不過是突出的標杆,而非界牆。在書中,我對這類事件時有描述,但各部分的劃分並不取決於它們。各章節的劃分是在重新思考過去,辨別出了最清晰的格式後自然產生的。它們由四場大革命所框定——宗教革命、君主制革命、自由革命和社會革命——這些革命彼此間隔大約100年,它們的目標和理想至今仍然指導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在撰寫此書期間,朋友和同事們常常問我花了多少時間準備。對此我只能回答:我的一生。我自20世紀20年代末期開始研究不同的時代和人物。在研究中,我發現了意外的新天地,得出了與一系列定論相左的結論。在作了進一步的研究,重溫了我發表的著作後,我看到可以把我的發現串成一個連貫的故事。這裡面介紹了原來湮沒在歷史中值得瞭解的人物,也描述了已知人物的新特徵,並對人們熟悉的觀點,尤其是對關於我們今天的成就和麻煩的歷史來源的流行見解進行了重新評價。

我不期望讀者會十分滿意。誰也不願意聽到自己長期信奉的觀點受到質疑,更不用說找出理由來為一條曾經被奉行而現在卻受到普遍譴責的原則或政策開脫——比如君權神授或宗教迫害。在我們這個如此寬容、開通,而且意識形態如此厭惡暴力的時代中,如果想說明16或17世紀的時代特徵有其道理,一定會觸怒正直的人們。然而,如若不瞭解當時的情況之所以存在的道理,我們對現代思想和道德的理解就是不完整的。

我並不贊成君主統治,也不贊成迫害他人或任何其他應該已被摒棄的惡行。舉這些例子是為了表示,我沒有從流于現行的偏見。在爭取達到歷史學家的超然和同情的努力中,對付我自己的偏見就夠我忙的了。如果像蘭克所說的,每個時代在上帝眼中都有其存在的道理,那麼在人(作者注:“人”在全書中指任一性別的人,除非上下文表明它指的是第二種意思,即男人。使用此種措辭的學術原因在第82~85頁中作了說明。)的眼中它至少應當得到同情。

超然不一定意味著客觀。每個觀察家都有某種方式的偏見,這是不言自明的。然而,這並不是說對偏見無法警惕,或者說所有偏見都造成同等程度的歪曲,或者說刻意控制偏見與對其大肆宣揚同樣糟糕。比方說對藝術,發現自己的盲點就做到了“客觀”,這是超然的第一步。第二步是避免貶低那些無法引起自己共鳴的東西。然後還應把他人經研究做出的判斷宣告於世。

因為我認為我們漫長的歷史中有一些事件和人物與以前人們所認識的不同,所以我必須偶爾以我自己的名義發表意見並提出理由說明我為何持不同看法。我希望這樣文責自負不會使一些評論家因此把本書定為“一本固執己見的書”。我要問,哪本值得一讀的書不是如此?如果亨利•亞當斯只是對吉本隨聲附和,亦步亦趨的話,我們也不會珍視他的作品了。

關於己見這個問題,威廉•詹姆斯思考後得出結論說,哲學家呈現給我們的不是對世界的轉述,而是對世界的看法。同樣,史學家提出的是對過去的看法。好的歷史著作不僅合理可信,而且有無可爭辯的事實做堅實的基礎。事實是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但事實的選擇和組合卻因人而異。看法就是通過排列事實的格式和其中的寓意來傳達的。所有歷史學家也正是以此種方式來補充人們對歷史的瞭解。多讀幾位不同史學家的著作就會越來越多地瞭解歷史的錯綜複雜。要想絕對準確無誤地知道過去所發生的事情,恐怕只能求諸上帝了。

談到寓意,需要在此說明一下書中使用的手法和符號。先說頁側引語的作用,這些引語是為了提供有關人物的“自我和聲音”。它們就像雜誌中常用的“摘句”——從文章中摘出來以吸引讀者的句子。本書中用的不是“摘句”而是“補句”。插入引語而不加介紹是為了縮短篇幅,不用通常的“像伊拉斯謨給亨利八世的信中所說”、“馬克•吐溫談到聖女貞德時說”這類字眼,否則引語結束時還要費筆墨收尾。我還利用這個小發明把不同的引語並列以達到對比和強調的目的。讀者讀完此書後會發現自己同時還欣賞了一部精闢妙語的選編。

同樣為了簡明起見,我用16C、17C這類字眼來指世紀(中譯均作16世紀、17世紀。——編者注)。用早期、中期、晚期來更為精確地標明時間,儘量少用確切的日期,因為人物、著作和事件並非出現伊始就開始造成文化改變的。

另一個值得一提的手法是我使用的主題,即在一個時期內反復出現的思想和目標。思想在書中作了闡述,目標則寓於所敘述的事件或趨勢中。以後我還會細述主題的性質和範圍。

為進一步幫助讀者一窺全豹,用附有數字的(<)或(>)號指示某題目初次提及或下次討論的頁數。為使讀者從其他著作那裡得到進一步的啟迪,我時時插入一句“參閱某某書”。這些書篇幅大多都不長。當寫的是“可瀏覽某書”的時候,所指的是較長而值得翻閱的著作。我覺得這種參照方法要比通常在書後開列“供進一步閱讀”的書單更為有用。這些書有許多不是近期出版的,但它們的知識性和趣味性絲毫不減。不像自然科學,越新越好。除了前邊的一條腳注外再無其他腳注。

雖然我談到本書內容時採用的是作者常用的第一人稱口吻,但其實它是一種大協作的產物。我這一生中從他人的思想中,從閱讀中,從老師那裡,從和我的學生、同事、朋友以及陌生人的談話中獲益匪淺,領悟良多;去各處的旅行開闊了我的眼界;藝術家的作品使我自孩提時期就得到智力上的磨煉,享受心靈上的愉悅。當我想到這一切的時候,這來自各方的巨大恩惠簡直使我承受不起。若要把這些給我以教益的人們一一列舉,名單會有電話黃頁那麼長。我在撰寫此書的過程中一次又一次地體會到深深的感激之情。

機緣也是助我成書的一個因素:家庭背景、生活時代和出生地塑造和指引了我的寫作;失眠和長壽這兩個純偶然的因素使得一閃即逝的見解有機會一次次重現而得以澄清確定。研究文化史的人最明白他不可能全靠自己取得成功或提出卓有新意的見解。用威廉•詹姆斯的話說,“每個思想和行為都起源於你死去了或活著的兄弟們的行為”。他這句自我警策的話坦率地說明了他作為作者所處的地位,也確定了撰寫歷史著作的原則。

目次

作者的話
序言 從目前的關切到本書的題材
第一部分 從路德的《九十五條論綱》到玻意耳的“無形的學院”
四分五裂的西方
新生活
典雅文字
“藝術家”的誕生
橫斷面:1540年前後馬德裡所見
烏托邦主義者
史詩與喜劇,抒情詩與音樂,批評家與公眾
橫斷面:1650年前後威尼斯所見
無形的學院
第二部分 從凡爾賽的沼澤、沙地到網球場
君主制革命
有民主精神的清教徒
規範的統治
橫斷面:1715年前後倫敦所見
奢華的景象
百科全書的世紀
橫斷面:1790年前後魏瑪所見
被遺忘的大軍
第三部分 從《浮士德》第一部到《走下樓梯的裸女》第二號
靈與智的結合
橫斷面:1830年前後巴黎所見
議會之母
事物駕馭人類
橫斷面:1895年前後芝加哥所見
精力的巔峰
立體主義十年
第四部分 從“大幻想”到“西方文明不能要”
大幻想
作為預言家和小丑的藝術家
擁抱荒誕
大眾生活和年代

書摘/試閱

"序言 從目前的關切到本書的題材

看到“我們的過去”或“我們的文化”此類短語時,讀者有權發問:“我們指誰?”答案要由各人自定。現在竟無人知道哪些個人或團體自認為屬�本書所敘述的演變,目前的混亂由此可見一斑。

造成這種狀況的根源正是這場演變。在我們的文化所處的這個週期性階段,許多人有充分的理由希望建起一道高牆把自己和過去隔開。這表現了對目前某些事物的反感,它們似乎是我們的祖先留下的詛咒。還有的人對某些特定的歷史時期進行抨擊,或乾脆當它們不存在。依著這樣的心態,民族、宗教或文化的祖裔成了可以選擇的東西:想“尋根”的人可以隨意地到任何地方去發掘。傳統和教義多如牛毛,因為文化本身已經衰老,並且正在解體。

這種急於擺脫的狂熱也說明了為什麼許多人亟欲譴責西方。但沒有人提議應當和可以用什麼來完全取而代之。無論如何,西方文化不是鐵板一塊,並非只有一種意義。西方是一連串無盡的對立—無論在宗教、政治、藝術、道德還是禮儀方面。大部分對立經過初次衝突後仍然留了下來。譴責並不能使人擺脫他所憎恨的東西,正如罔顧過去不能取消其產生的影響。就拿街上戴著耳機聽隨身聽的青年來說,他和意大利無線電技術發明家馬可尼以及隨身聽裡播放的音樂的作曲者的生活聯繫在了一起。博物館裡端詳著倫勃朗油畫的參觀者在接受著17 世紀的信息。馬丁•路德•金的熱誠追隨者應當琢磨一下他們領袖的名字,這個名字使人聯想到宗教改革時期的那位宗教改革家,把20 世紀和16 世紀聯繫了起來。

在日常工作中,國內外任何享受某種形式社會保障的人都受惠於一長串理論家和活動家的努力,這些人形形色色,包括弗洛倫斯•南丁格爾、聖西門伯爵、俾斯麥和蕭伯納。一個逃到比自己祖國更相宜的庇護國中的政治難民可以自由地呼吸,這要歸功於成千上萬敢想敢幹的思想家和行動家為爭取政治自由而付出的英勇努力—雖然他們在抗爭中彼此常常是對頭。

如果新歸化的公民對他的移居國挑剔不滿,可以抨擊它的政策和領導人而不受懲罰,他能享有這樣的權利應感謝伏爾泰這樣的人。伏爾泰同樣被迫遠走他國以逃避迫害,並堅持自己的不同意見。就連開著裝滿炸藥的汽車沖向仇國大樓的恐怖分子也是他要摧毀的東西的一部分:他使用的武器是阿爾弗雷德•諾貝爾的發明和內燃機發明者的成果。而為他的事業大聲疾呼的有威爾遜總統這樣的民族自決的倡導者,還有喬治•索列爾和俄國無政府主義者巴枯寧等宣揚暴力有理的人。

看到了這種聯繫,就會明白西方文化的果實—人權、社會福利、機器—並不是像野草一樣自己長成的,而是無數人辛勤培育的結果。我提到了一些著名人物,但他們前有已被遺忘的先驅,後有不斷鼓吹一個思想直到它得到大眾的贊同而實現的後繼者。這種行為的持續不斷就是活生生的歷史,它們構成了所謂“文化”的實質。

文化—這是怎樣的一個詞啊!直到幾年前它還只包括兩三個易於掌握和區分的方面,現在卻成了到處可用的術語,包括五花八門、內容重疊的各種東西。幾乎社會的每一部分都有為人口談筆議的文化。有反文化,還有眾多的次文化:民族文化、公司文化、青少年文化和大眾文化。《紐約時報》有一篇社論討論市警察署的文化。旅遊版有一篇文章寫到飛機文化和汽車文化的區別。同樣,別忘了科學和人文這“兩種文化”令人痛心的分裂—像是會導致離婚的夫妻間的“文化衝突”。藝術家受到誘惑—不,應該說是感到有責任—去加入一種敵對文化,因為藝術家本性就是“他自己文化的敵人”,正如他是(同一份刊物的另一版上寫的)“他自己文化的產物”。在教育領域,最新流行的是文化多元主義;在娛樂界,最受讚譽的是“跨文化活動”。在世界舞臺上,專家警告說文化大戰正在醞釀之中。

在這種概念的紛繁混亂之下,意味著蘊涵豐富思想的“文化”幾乎不復存在。人們已經提出了超過4 000 種有關文化的定義和分類,但這豐盛本身是否能滋養枯涸的心靈,使它超脫日常的紛擾,清除狹隘的偏見,還是很值得懷疑的事。一位智者說過:“文化是你忘掉一切過去刻意學習過的東西之後所剩下來的。”這種意義的文化—從耕種文化中引申出來的一個簡單的比喻—是如何喪失了權威,又被加上了眾多並不恰當的意義呢?那些一時衝動建立的小型文化明顯名不副實,但話說回來,它們體現的是前文所述的疏離傾向。這種傾向是由於同太多的人發生太多的爭執造成的—處處掣肘,受到陌生人、機器、官僚的條條框框的制約,因此才願意和一小群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以為這樣就能達到心靈輕鬆完全是夢想,因為這些小集團並不獨立。他們的“文化”只是地方的風俗傳統、個人和機構性的習慣、階級禮儀和偏見、語言或方言、教養或職業、教義、態度、習俗、時尚和迷信,甚至只是性情這種最狹義的東西。這些因素的各種組合如要找一個詞來表示的話,可以用集團特質(ethos)一詞。報刊等傳媒向來鍾愛來自希臘語的新名詞,很快就會把這個詞推廣普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668
海外有庫存,下單後進貨
(等候期約2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