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九歌106年散文選
滿額折

九歌106年散文選

定  價:NT$ 400 元
優惠價:79316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庫存:3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五十三個文學濾鏡,捕捉一○六年時代變貌的光譜。

顏擇雅〈賽跑,在網中〉榮獲一○六年度散文獎!

劉璩萌/江鵝/路內/謝子凡/木匠/徐振輔/李桐豪/黃麗群/凌性傑/李明璁/柯裕棻 /劉崇鳳/夏曼‧藍波安/亮軒/陳黎/傅月庵/顏擇雅/吳妮民/祁立峰/黃信恩/神神 /盛浩偉/黃翊/陳栢青/唐捐/畢飛宇/楊澤/姚秀山/江逸蹤/顏訥/楊隸亞/言叔夏 /騷夏/廖梅璇/李欣倫/宇文正/袁瓊瓊/齊邦媛/廖玉蕙/平路/張曼娟/郭強生/吳鈞堯/馮平/蔣亞妮/沈信宏/游善鈞/鄭清文/蔣勳/黃英哲/陳芳明/阿盛/向陽

散文最敏感於世代的變遷、襲染時代的氣息,一九八七年解嚴以降,各種文類蓬勃發展,而近兩三年,散文最惹眼的特色,莫過於「厭世書寫」。《九歌一〇六年散文選》呼應厭世風的潮流,反映時局的變化,精選出五十三篇散文佳作。作品跨越老中青三代,涵蓋各種面向的重要主題:江鵝、謝子凡的厭世求生自白,徐振輔、黃麗群的旅行書寫,木匠、亮軒不同的中年處世哲學,郭強生、平路、張曼娟鋪敘家的真相,鄭清文、蔣勳回首六十年來家國時光,選文完整展現臺灣文學豐盛的生命力。
王盛弘橫跨散文寫作和副刊編輯的領域,長年對文壇的深刻觀察,讓他認為散文就像一條茄子,水煮清蒸油炸皆無不可,而料理散文,抒情敘事議論都行,不過揮鏟動鍋,看似人人都能來個兩下子,要耐得住細細品味,卻並不容易。這使他思考選文時,試著在形式與內容上取得平衡,有海內外名家齊邦媛、畢飛宇等人的作品,備受矚目的後起之秀如黃信恩、陳栢青、盛浩偉、吳妮民、蔣亞妮、楊隸亞等人的創作,以便跟上近年來臺灣包羅萬象的散文趨勢。
顏擇雅是年度散文獎得主,在臉書誕生十三年的此時,〈賽跑,在網中〉為其造像正是時候;以她優游於兩種語文、多種學科的學養,古今中外求索,不怕掉書袋也擅長掉書袋地,賦予舊典籍、老智慧以新詮釋、新生命,強化了知識的縱深與傳承。她一向敏感於時代變遷、社會動向,也常透過臉書發表議論,關懷廣而思慮深,立論之縝密,視野之寬闊,觀念之穎新,令人信服。將年度散文獎贈與顏擇雅,不僅富有當代意義,也為彰顯她的文學成績。
書末附錄年度散文紀事,為一整年的文學史作詳實的記載。

作者簡介

王盛弘

彰化出生、台北出沒,寫散文、編報紙,著迷於文學、藝術、旅行、植物、電影,愛好觀察社會萬象,有興趣探索大自然奧祕,賦予並結合人文意義。
散文曾獲林榮三文學獎、中國文藝獎章、中國時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二十餘個獎項,為各類文學選集常客,多篇文章入列大專院校通識科教材;二○○二年以「三稜鏡」創作計畫獲台北文學寫作年金,後擴充為三部曲,同心圓一般地,自外圍而核心,二○○六年推出以十一個符號刻畫海外行旅見聞與感思的《慢慢走》,二○○八年出版描敘台北履痕與心路的《關鍵字:台北》,《大風吹:台灣童年》為此一計畫的壓軸,凝視十八歲出門遠行前的童少時光。另著有散文集《一隻男人》、《十三座城市》、《花都開好了》等十幾本書。
目前為聯合報副刊副主任,曾獲報紙編輯金鼎獎。

目次

主編序 王盛弘

輯一: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
劉璩萌 醜女
江鵝 厭世求生自白
路內 毀容者
謝子凡 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
木匠 末代木匠

輯二:遠方的鼓聲
徐振輔 最後的草原
李桐豪 樂園
黃麗群 如果有一天你去金澤
凌性傑 寫字的人
李明璁 莎拉大媽的藍調
柯裕棻 低山行走
劉崇鳳 最初的日子
夏曼‧藍波安 今夜出海捕飛魚

輯三:辜負的晴天
亮軒 哪個是老師?
陳黎 蛙福元年
傅月庵 告別最喜歡的那家書店
顏擇雅 賽跑,在網中
吳妮民 記憶防空洞
祁立峰 運動男女
黃信恩 辜負的晴天
神神 水電修復工程

輯四:隻手之聲
盛浩偉 我的懷疑
黃翊 痛恨,倒數的感覺
陳栢青 雞雞的故事
唐捐 實驗人形奧斯卡
畢飛宇 我與我的南京
楊澤 瑪麗安,我的樹洞傳奇
姚秀山 隻手之聲
江逸蹤 今夜大雪紛飛

輯五:如同她們重返書桌
顏訥 戀愛保健術
楊隸亞 少男系女孩
言叔夏 在車上
騷夏 嘉德麗雅、等高線、病人遊戲
廖梅璇 父親與書,還有我
李欣倫 如同她們重返書桌
宇文正 如果一隻貓
袁瓊瓊 不再委屈自己
齊邦媛 一生中的一天

輯六:家的真相
廖玉蕙 阿公比較窮嗎?
平路 真相
張曼娟 住在工地的日子
郭強生 長照食堂
吳鈞堯 內
馮平 菸
蔣亞妮 寫妳
沈信宏 玫瑰之夜
游善鈞 男人的手肘

輯七:六十年來家國
鄭清文 我的時代
蔣勳 四十年來家國
黃英哲 重逢
陳芳明 旅行到遙遠仙台
阿盛 淡水暮色紅
向陽 連詩也無言以對的幻變

附錄 一〇六年年度散文紀事 杜秀卿

書摘/試閱

◎王盛弘

散文是一條茄子:寫一篇茄子,水煮清蒸油炸微波皆無不可,但稍一失準頭,動輒氧化發黑一團爛糊;料理一條散文,抒情敘事議論都行,不過,揮鏟動鍋freestyle(註一),看似人人都能來個兩下子,要耐得住細細品味,卻並不容易。

茄子又最擅「吃味」,油煎火燎,浸潤有聲,若佐以肉末蔥蒜辣椒則魚香茄子,若加上蒜片辣椒九層塔則塔香茄子,若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變身茄觠,則劉老老要喊一聲「我們也不用種糧食,只種茄子了」;散文呢,最敏感於時代的變遷、襲染時代的氣息,一九八七解嚴以降,限高令解除了似地樓廈迭起,次文類爭相勃發,近兩三年,散文一類最惹眼的特色,則莫過於「厭世書寫」。
 
相應於厭世書寫的社經氛圍是,自啟蒙起即與網路相依存的青年世代,投入職場後,以甚至低於貧窮線的薪資為核心向外漣漪震盪,無力於現況又無望於未來。沒有好工作好收入的青貧族、不諳也不耐煩於社交的宅男女,麕集於PTT、部落格、臉書與IG等地盤,糾眾成夥,自我定義為魯蛇、厭世,自諷自嘲、反勵志反長輩貼圖。其中有無法改變現況的無奈,有自我解嘲的幽默,有另闢蹊徑調劑小日子的樂趣,也別具改寫世俗成功定義的用心。
 
時代辜負青年,青年借力使力,開創魯蛇小時代;然而,當人人以邊緣自居、競相貼上魯蛇標籤,有時竟讓人感覺到魯蛇勢眾,而邊緣太過於擁擠。
 
魯蛇並非這個時代所獨有,厭世也常見於古典文學,正如「文學是苦悶的象徵」這句老話所說,發抒心聲以療癒自我,一向是文字的當行本色、書寫的(不)可能的任務。唐代國民詩人白居易長吁短嘆的「飽暖飢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空虛」,道盡歷來騷人墨客的有病呻吟;而去脈絡地喃喃覆述一句「人生不值得活的」,感覺到底是有人懂我,便也就有了求生的能量。所不同的是,過往「厭世書寫」多半更傾向於往一己之內求索,自憐自艾,自我覺醒,但在這個個人主義伸張的年代,厭世不是不想活,正相反地,是想撥開世俗的網羅,活得自在自我,是江鵝在〈厭世求生自白〉裡所說:「因為領悟到身在人群立成孤魂,厭離才有活路」,為了在這個提倡積極功利團結拚經濟的社會,檢討偽善的面目,讓人們看見「群體之下存在著多少委屈喘息著的個人」。

同樣獲得台北文學獎的,謝子凡〈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與木匠〈木匠人生〉,前者為初出社會上班族,住飼養雞籠似的雅房、領微薄薪資、包攬分內分外雜務,行文輕快、時髦,如日劇般流暢,卻沒有那些個巧遇豔遇與機遇,面對職場困境,終於毅然遞出辭呈;後者樸素直白,結構謹慎如木作榫接,寫一打滾江湖三四十載老匠人,屢屢誤踩貪婪人性的陷阱,雖一心想要退休卻困於經濟而無法如願。前者結束於〈少女的祈禱〉終於響起的救贖,後者則是無聲的嘆息。這兩篇文章可以看到魯蛇不是哪個世代的專屬,但應對有別,其中自然可以發現世代差異。當然,也不能斷然以世代差異解釋,其中尚有個人特質、行業潛規則與年紀差異等變數。

大開大闔的〈醜女〉則有另一款「魯蛇」。劉璩萌以「他」代「她」表明醜女的被去性別,甚至不是女人,而比較接近動物,是獨立於男女之外的一個物種;美女是花瓶,醜女是痰盂,但在父權社會底,花瓶也好痰盂也罷,「說你漂亮是為了肏得合理,說你醜是為了肏得合法」,道盡女性遭受的貶抑與壓迫。

儘管我想斷然宣稱,形式等於內容,散文高下,取決於怎麼寫而非寫什麼,驅遣文字、謀篇布局,在因襲的陳腐中透出一綹新鮮,蒼蠅之微、宇宙之鉅,內子宮之隱匿、外太空之壯闊,運籌於一枝筆、一副鍵盤之間,納博科夫就說:「他們(編輯)跟我討論一個分號勁兒,彷彿這個符號事關榮譽,而事實上往往是事關藝術眼光。」評價散文而迴避掉它的技術成分,彷彿只談食材而不談廚藝,事實上,就算一道生菜沙拉,也有它處理手法的種種講究與不可妥協。然而,散文的主題,事件、細節,若棄之不顧,則容易流於形式主義、文字遊戲,向壁虛構、用愛發電(而那些搶占道德制高點、言必政治正確的作品卻又太俗氣太無趣),因此我試著在形式與內容上取得平衡,輯選這部以「年度」為單位的選集時,更希望它像沉積岩般一道道顯影出斷代色澤──

就在厭世風撲面而來之際,亮軒〈哪個是老師?〉站在教學最前線,入世思考了分數的意義,這同時是一名「中年後」男人的處世哲學;陳黎的散文從不無聊,〈蛙福元年〉劍指seafood,犀利又逗趣;傅月庵以徐緩之筆,藉著提出心目中理想書店的要件,告別十年有成的有河BOOK;郭強生娓娓敘寫長照日常,筆致清淡、情意深遠,一個力保尊嚴的老人與哀樂中年的兒子,形象最是鮮明;吳妮民〈記憶防空洞〉從讓全世界嚇到吃手手的WannaCry電腦綁架病毒寫起,再一次叩問,如果有一天,我提不出任何影像或文字證明我的存在,「我要如何說明自己存在過的事實呢?」黃信恩〈辜負的晴天〉則以潔淨無塵的文字寫PM2.5如Death Eater盤據島嶼天空,並向我們提示了「空氣移民」的無奈。那你還記得815全台大停電嗎?神神借題發揮,寫得那麼詩意盎然,悲傷又美麗。

資深或資淺的這一眾寫作者,都有自己的足供辨識的風格,我們宜將這些素材視為木頭的種類、瘢痂、年輪、節結,木雕師傅般的寫作者們以其手藝,順應變化,成就自己的作品。準此,也許更堅定了我們雖將討論重點擺在寫了些什麼,但評價作品成績高低的,還是怎麼使用這些素材,怎麼寫。

新世紀以降,最鋪天蓋地的影響還是網路,我們多親身目睹它的排闥而來。就不談以數位思維出發的文學(或藝術)創作了,網路讓傳統寫作者可以越過守門人發表作品,紙媒副刊期刊不再獨大,它還具有即時性、互動性、突破地域限制等特色;新科技帶來新題材新思考,吳魯芹還寫過文章說他怕晚餐誤點而興起裝個電話的念頭呢,當然,這已經是半個世紀前的往事了;同時,契合新媒體的表現形式占有傳播優勢,比如新詩,達爾文演化論一般地,為了占有傳播優勢,也有文學為了新媒體而調整它的表現形式。

在我看來,所有散文都是抒情文,唯取徑有別,敘事(說故事,誰抗拒得了一個好故事呢)以抒情、議論(講道理,在維基什麼都有的現況下,單純的知識仲介已不可行,我們更想要看到詮釋與立場)以抒情,從不退潮流,但抒情以抒情這條路,近些年似乎有拱手讓給新詩的趨勢。在誠品與遠見的年度閱讀行為報告中,不約而同地皆有將近一半的民眾認為滑臉書也是閱讀之際,短短的新詩有方便流通的特性;另還有個原因加速新詩的崛起,我認為是它的「實用性」,也即讀者心中或有一股情緒無以名之,某些新詩一句兩句三五句恰恰為它命了名。它之所以受到盛讚與歡迎,乃是因為它有了同命理師為新生兒取名字的能力?
 
據說在年輕族群裡,更依賴影音的IG與Youtuber已有凌駕臉書的趨勢,但無論如何,近六七年來臉書最稱昌盛,尤其在台灣。臉書成立於二○○四,二○一一年阿拉伯之春時曾被視為推動民主開放的幫手,短短幾年過去,商業利潤極大化的野心下,侵蝕了民主政治與個人隱私,英美各有專欄作家以「英雄變狗熊」、「不受控制的科學怪人」相稱。在台灣,我們不能不說「致力於向人們提供分享平台,讓世界更開放,聯繫更緊密」這個臉書的自我期許是有效的;另一方面,臉書像聚焦日光的那一支放大鏡,人、事如螻蟻,面對公共議題時,常激化立場,各擁其主(及主張),強化了偏見,在私領域則常見有人在臉書像坐計程車後座那樣叨叨絮絮他人或自己的陰私,也許是無心也許是有意。

臉書誕生十三年,〈賽跑,在網中〉為其造像正是時候;顏擇雅以她優游於兩種語文、多種學科的學養,古今中外求索,不怕掉書袋也擅長掉書袋地,賦予舊典籍、老智慧以新詮釋、新生命,強化了知識的縱深與傳承;顏擇雅談人氣、論友誼,機智幽默,又說臉書乃至於社群網站是猴子理毛的一脈相銜而非斷裂,則清新可喜,拿《鏡中奇緣》來談臉書運算法更是出奇制勝:「臉書所帶動的人氣比較,你也不時更新,我也不時更新,都是為了這運算法。它就像路易斯‧卡洛爾《鏡中奇緣》中的紅色皇后,在她主持的賽跑中,人人都必須沒命地跑,才能留在原地。紅色皇后認為,只有在很慢的世界,才有向前跑這種事。」顏擇雅一向敏感於時代變遷、社會動向,也常透過臉書發表議論,關懷廣而思慮深,立論之縝密,視野之寬闊,觀念之穎新,令人信服。謹將九歌年度散文家贈與顏擇雅,不僅在〈賽跑,在網中〉的富有當代意義,也為彰顯顏女士的文學成績。

時間的河漸行漸遠,記憶的沙洲綿長且豐饒,阿盛說:「老歌總有一股抓得著又好像抓不牢的詩意。」齊邦媛先生:「記憶是多麼堅持的追蹤者啊!」我們的散文作家雖不擅長展望未來,但勇於定格當下,更勤於回顧,在記錄一己人生履歷與捕捉時代變貌的光譜間,調配出數不盡的漸層。

不能不提的是《文訊》,長期做著文學史料彙整的工作,作家初出道,第一次亮相往往就在《文訊》,作家大去,不管是不是站在浪頭上,《文訊》也總是廣邀故舊追憶逝水年華;不是每一名作家的故去都稱得上一個時代的結束,但這些文章卻拼圖般重建了舊時代藝文界的面貌。

報紙部分,近年《聯副》推出「我們這一代」專題,由民國七十年代出生作家打頭陣,每十年一個斷代往前陸續推移至二年級,緊接著「文學台灣」自彰化出發,打算環台一周,百餘位作家常聚焦於生命的原點,童少與故鄉;《自由副刊》則力推「荼靡九十」,掃描世紀末台灣政經藝文各個層面,用情至深;《福報‧人間副刊》在李時雍企畫下,何敬堯、盛浩偉、陳允元、楊傑銘、林妏霜、馬翊航、詹閔旭、蔡林縉、鄭芳婷、蕭鈞毅、顏訥等青年學者聯手,二十世紀每年鋪陳一文每周刊出,寫出新世代的台灣文學史,眼光新,視野廣,拜讀若干後我即向出版社友人推薦,成書在即。傑出的作家、優秀的作品能夠得到一席之地,是我身為編輯、讀者與寫作者的職責、安慰與樂趣。

在這裡,我以六位名家提出的在場證明,接力說一個二十世紀四○年代以來的台灣故事,以下啣二十一世紀。置末輯,與啟首形成由厭世到淑世(的企圖)的呼應──

〈我的時代〉或是「最後的紳士」鄭清文先生最終手筆,他以一貫謙遜的口吻,寫一九三九進公學校,而初中、職業學校,到初出社會十多年時光,對日本於太平洋戰爭中表現出的民族性、統治權轉移初期語言轉換的艱難,有切身的體會;學者黃英哲,負笈東瀛淵源於六○年代看日本片,有一個與他的淺丘琉璃子邂逅的憧憬,〈重逢〉中,留學生心理自剖令人動容,也直指哈日遠因,與一般觀光客不易領略到的日本暗面;蔣勳懷念他的七○年代好友李雙澤,字字句句緊扣當前政治實況,是溫柔的諫言,尤其定義何謂「黨外」格外語重心長;聲聲入耳、事事關心的陳芳明重回一九八六,領我們渡海去到仙台追尋魯迅行跡,個人的學思歷程與魯迅的精神感召交織呈現,踵繼以文學涉入政治的典型,文中最讓人低迴再三的是對郭沫若的評價:「據說中國有四大無恥,郭沫若高居首位,他可以寫詩歌頌列寧,也可以撰文遵從毛澤東,在任何能夠阿諛的場合,郭沫若從來不會缺席。」

來到九○年代,散文阿盛筆走城鄉,〈淡水暮色紅〉走馬燈般搬演世紀末浮動躁動的台北眾生相;向陽〈連詩也無言以對的幻變〉帶我們重回《自立早報》易幟前夕,記者首次上街頭的現場,發出「新聞自主、媒體壟斷的問題,到今日不還是一樣持續著嗎」的浩嘆,又有心聲幽微:「對一個寫詩的人來說,在這樣幻變的年代中,我所擅長的,以隱喻、意象為工具的詩,也已經無法回應隨時變動中的台灣。」二十年過去,變動有增無減,文學的無能為力越益凸顯而出,如今作家為了回應變局,角色更加多元:我們在書房創作,也在網路串聯,在街頭吶喊,在田野第一線上奔走。

可是,要怎麼論斷文學有沒有用呢?如果說文學無用,那麼陽台上綻放的那一朵小花也沒有用,陶杯上柴燒的落灰結晶、春樹初萌的綠色芽眼也沒有用,又怎麼能說美術館牆上的那幅畫、音樂廳裡管絃樂團的演奏有什麼用?文學的無用武之地,或許正是它的有用之處,它在揭露人情人性、世情世相上最具穿透力──

人生實難,女性的生命歷程或許又更難一些?齊先生〈一生中的一天〉輯日記五則,記憶翩躚,往事追蹤而至,舊時代一名家庭與學業難以兩全的女子,如今是一昂然的長者;李明璁在芝加哥酒吧遇見的那名沙拉大媽,一輩子喜歡的只有那些老派的、很藍的藍調,為了生活她卻必須唱詼諧搞笑情歌、以大胸脯頂壽星炒熱氣氛;李欣倫以文學映證生活,當了母親之後,女人的「自己的房間」變成了浴廁,文章不只寫給人母,也寫給所有人子;蔣亞妮〈寫妳〉裡則有一個想自母親、妻子等角色的桎梏裡脫身的女人,青春女兒的無賴、母親的掙不脫蛛網纏身的生命情狀,最是驚心。還好,還有袁瓊瓊筆下,那個逃過死亡試煉的小女人,予取予求不再委屈自己;宇文正擅長捕捉小日子裡的微光,〈如果一隻貓〉裡有各種「癢」,讀來會心不遠。

家族、親情是文學的母題,寫散文,很難繞過它:廖玉蕙總是樂於分享,幽默風趣,〈阿公比較窮嗎?〉有四代人的溫柔與真心;平路〈真相〉以第二人稱拉出敘述者與事件的適當距離,親密又疏離地,揭露一樁身世的祕密;讀了〈賣掉自己的家〉〈住在工地的日子〉,才發現原來張曼娟自小就那麼會講故事、過生活的啊;吳鈞堯以單字為題鋪陳文章,「內」是他的小名,母親的呼喚;而馮平,藉〈菸〉寫家族故事,薄霧輕煙,氤氳迷離,生命中總也有連舒伯特都無言以對的時候。

文字是鍬,鑿內心的礦:楊澤回望歌泣無端的少年時代,存在主義、納西瑟斯、騎士文學十四行詩,「瑪麗安,你知道嗎?我已不想站在對的一邊/我祇想站在愛的一邊」;畢飛宇寫一手漂亮白話文,讀著讀著,想把自己藏起來,太獻醜了;唐捐是詩人,散文也別具姿態,〈實驗人形奧斯卡〉文字上收斂了崢嶸的頭角,但意象一仍特出,「世界的底層還有世界,陰翳裡埋伏著能量,人格崩毀是詩的端倪」,一切都在他的筆底實踐;人世間的憂患太多、傷害太多,凌性傑選擇「安靜地寫經,藉由寫字調整呼吸,重新理清生活的秩序」,此心安處是吾鄉。

山風海雨,適足以滋養文學:柯裕棻〈低山行走〉辭采斐然,走的是山徑,說的是世道;劉崇鳳的散文題材往往不同流俗,〈最初的日子〉向我們展示了同居共食的生活,看似簡單浪漫、自自冉冉,而其實生命從來並不容易,不管我們作了什麼選擇,都有自己的難處要面對;夏曼‧藍波安在《幼獅文藝》的「我願是那片海洋的魚鱗」是二○一七最好的幾個文學專欄之一,以他的語言以他的題材以他的思維,一再向我們展現出「拒絕現代性馴化的原初本能」的意志,深富魅力。

身為一名編輯,也時常擔任文學獎評審,最令我振奮得不要不要的,莫過於看見又一名新人崛起,微薄如我所能做的,也就如雨林中為幼弱小樹撥開樹冠層密葉,為它爭取一綹行光合作用的日照。儘管以他們自身的才華與努力,就算沒有旁人相助,也總是有辦法很快地突破重圍,更何況新時代發表管道多元,誰還能說什麼發現新人呢,難道自以為是哥倫布「發明」新大陸?

這部選集共收五十三家,就以我出生的一九七○為界線吧,二十六人比我年長、二十七人比我年少,我剛剛跨過中線;是誰說過的,天才總是成群結隊而來,首次入選有十七家,約三分之一。

文學獎固然不是新人獎,但它仍是年輕寫作者各擅勝場的擂台,散文的紀實與虛構、品味的僵化導致猜賽者量身訂做、獲獎者與評審委員的過度重複,以及讓人生出黑人問號、層出不窮的,搞不懂為什麼要抄襲呢等問題,使得文學獎在某些人口中是個髒字,遑論共同信仰。然而經過一波又一波的討伐與討論後,近些年獲獎散文不管在寫什麼或怎麼寫上都更異采紛呈。我持續追蹤各大文學獎以更新新人名單,總有幾篇文章總有幾個人讓我讚嘆,唉寫得真好啊。這是個益者三友一變而為「有讀,有回,有按讚」典範轉移的時代,面對篇幅普遍較長、鋪陳較蜿蜒、題旨往往較隱晦的獲獎作品,我們應該靜下心來,以緩慢以專心,閱讀、重讀,析解技藝、縫合主題,感受與思考它們的無用之用。

文學獎七人:除謝子凡、木匠、劉璩萌以外,還有沈信宏,〈玫瑰之夜〉結構緊實宛如玫瑰花苞,真相花瓣一片一片揭露的同時,不斷凝聚情緒,最終站在花芯的是母性的救贖,情緒釋放,讓人舒一口氣或流下釋懷的眼淚;游善鈞,〈男人的手肘〉嫻熟於蒙太奇手法,逼仄的空間中流暢切換現在與過去,親情、愛情雙頻交錯進行而又互相流動、滲透,界線的曖昧模糊更添歧義趣味;江逸蹤〈今夜大雪紛飛〉,每個人的少年時光都有Y這樣一個朋友吧:懷抱著理想,讀看不太懂的書,衝撞體制、振翅翱翔,但很快地,現實如虎就橫在單行道上,逼得人只能素面相向;讀姚秀山〈隻手之聲〉,想起齊豫的歌聲:「天上的星星,為何,像人群一般的擁擠呢?地上的人們,為何,又像星星一樣的疏遠?」姚秀山透過聲音寫都市的擁擠、人的疏離、溝通的不可能,文字慢緩、細緻,同疾速而粗礪的這世界抗搏。

有些名字還很新,但我們已經很熟悉了:詩人騷夏〈嘉德麗雅蘭、等高線、病人遊戲〉寫女性情慾,不避諱不閃躲,原始而充滿力道;廖梅璇透過父親的藏書,去認識到了一個愛黨國更甚於愛家庭的男人,冷靜自持的文字似乎透露了關係的俐落簡潔?讀言叔夏散文,蒙昧迷離,不管具體領略多寡,光看她對文字的驅遣調度,都是享受,言叔夏不是謬斯的女兒,她就是謬斯;慧黠帥氣的楊隸亞告訴我們,有一種女孩屬於少男系,那她的裙子應該穿在膝上還是膝下?跳舞時又該站在圈內還是圈外?消化吐哺日本知識好好看的盛浩偉,藉著懷疑深化思考,他說他之所以相信寫作,因為寫作就是他的懷疑。

還想推薦幾個名字:

徐振輔,大學還沒畢業呢,〈最後的草原〉遠赴呼倫貝爾覓尋鵰梟蹤跡,同時為我們探勘出一座草原的身世,那裡曾經綠草如海潮,如今卻是一片砂礫;徐振輔文風乾淨、節制,時現珍珠般佳句令人心醉,既有實證精神,又有知識的基礎與新鮮的感性,我們理該相信他終將交出不凡的作品。

黃翊,看過他舞跳得很好,文章倒是第一回讀,〈痛恨,倒數的感覺〉結構能力佳,電影一般掌握幾個記憶的場景,推移時間、勾勒輪廓,使讀者共感共鳴;旁人無法複製,有就有沒有就沒有,而且會越來越稀薄的是,黃翊有那麼樸素、那麼純粹,琥珀般凝結著鄉下孩子的真心。

路內,〈毀容者〉下筆很淡,淡得像走在每日都要走過的那條路,處理的卻是巨大的傷痛:因工殤被毀了的一張臉、緊接而來一個人面對的人生,路內拿淺淺的痂、輕輕的癢,寫眾人呼天搶地過後、旁人同情憐憫過後、自己的撕心裂肺過後,與殘缺共存的,小人物的生命尊嚴。

梅莉史翠普屢屢打破自己的奧斯卡提名次數紀錄的起點,是她以《越戰獵鹿人》獲最佳女配角的一九七九年,這一年,初掌主持棒的喜劇演員強尼卡森留下一句名言:「我看到許多新面孔,尤其是在那些舊面孔上。」這也是我近年閱讀、觀察台灣散文的心聲。所不同的是,其中許多不僅僅是新面孔,而根本就是新品種。

文學也有風尚,二十年前,年輕作家好在修辭上嘔心瀝血,華辭麗句如寺廟藻井每每讓人迷途,而如今,新一代作家最張揚的一種風格,乃是追求閱讀的「爽感」。節奏要快、花樣要多,單口相聲般,無哏不歡,莎娣史密斯的機巧加上賽門杜南的尖刻,自曝且敢曝(camp)。上焉者搖曳生姿,下焉者招搖過市,不過一如時尚伸展台,有的很炫有的很遜,卻都不乏擁躉。我們看到一批弄潮兒,李桐豪、黃麗群、祁立峰、陳柏青、顏訥等人,一開始如地下樂團般粉絲口耳相傳,很快地受到大批年輕讀者的追捧。這一批作家都有高學歷,有扎實的文字基礎,擄獲眾多文學獎,他們讀周敦頤而肯定更愛周星馳,沒翻過《康熙字典》但一定看過《康熙來了》,次文化是他們的養分、PTT是他們的舞台,雅俗翻轉,審美更審醜。

爽感書寫不再以抒情美文是尚,更別說什麼溫柔敦厚了,這類作品不能算多,但聲量不小:李桐豪的文字,酸酸的賤賤的,卻是鋒利的手術刀,對準病灶劃下,膿血噴湧,痛快又爽快;黃麗群擅寫飲食與旅行,論冰箱、談黃媽媽做菜,站上飲食文學高原,這兩年她的文筆漸轉沉酣,預測將朝沖淡一路走去?祁立峰自比鄉民,專業是六朝文學與辭賦學,冶流行與古典於一爐,吸納能力強、轉化速度快,也能說教也能說笑;陳栢青的散文,表面上煙花般華麗炫目,骨子裡卻苦於成長痛,天真與世故融於一體,又萌又老練;還有顏訥,厚實其中,野性其外,下筆明快,出奇不意,選材與用字常常趨於奇險,在黑色幽默中點染出女性處境。

Something New, Something Fun, Something Different,也許讀者讀到顏訥〈愛情保健術〉、騷夏〈嘉德麗雅、等高線、病人遊戲〉這樣的散文,頓成傻眼貓咪,難免道一聲「我覺得不行」,不,我覺得可以,而且很可以,正是這些年輕創作者的無懼,一鑿一鑿拓寬散文的邊界。借石黑一雄提出的兩個「諾貝爾訴求」之第二點來說:「我們必須努力,不要對什麼是構成好的文學,做出太過狹隘或保守的定義。下一個世代將會帶來各種新的、有時令人迷惑的方式,來訴說重要和美好的故事。我們應該對它們開放心胸,特別是在文類和形式上,如此我們才能培養並禮讚當中最好的作品。」(註二)想像未來並非我們的散文的當行本色,藉著推舉一批秀異的青年作家,我瞻望散文的未來。

註一:Freestyle為2017 Google十大流行語之一,十大依序為:seafood、freestyle、不要不要的、黑人問號、自自冉冉、用愛發電、我覺得不行、傻眼貓咪、嚇到吃手手、我覺得可以。
註二:謝樹寬翻譯,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獲獎演說〈二十世紀夜——與其他小突破〉,全文詳見鏡文化網站。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16
庫存:3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