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滿額折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Art Toy Story(上):藝術玩具發展的衝擊

定  價:NT$ 1800 元
優惠價:901620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大眾一般認知的「玩具」,以功能性如教育、可玩性為主;創作人親手製作的玩具,透過獨一無二的方式去呈現自己的世界觀,則是觀賞性為要,並且很多時都跟流行文化相關。由是,社會上開始出現了一個新的名詞――設計師玩具;至近年,再有一個新的名詞――藝術玩具。由「設計師」轉變至「藝術」,究其原因,乃由眾多因素構成,例如創作人的自覺、社會或機構的認可等等。

從結構上而言,本書共分為三個部份,第一部份為歷史梳理,就如所有事情的發生,藝術玩具必然會有導火線、爆發點、起承轉合的發展。第二部份為訪問產業鏈中各個持份者,包括創作人、廠牌、玩具店、收藏家及玩具展主辦人,他們見證了香港設計師玩具的誕生,亦參與其中,掌握了這個行業非常重要的第一手資料。第三部份則為訪談所附帶的,關於他們對於藝術玩具的看法。

在各種「藝術 vs. 玩具」的理據碰撞下,希望能夠藉著這本書締造一個公開的討論平台,讓讀者能夠整合出一套自己對於藝術/玩具的看法,去思考藝術與玩具的各種可能性。

附加品:

Art Space Molly (限量特別版,有不同顏色)

 

作者簡介

策劃者簡介:

Howard Lee
How2work創辦人。How2work於二○○一年成立,憑著Howard對設計玩具獨有的觸覺及熱愛,善於把平面作品立體化,以及加入潮流元素,把不同artist的作品帶到設計玩具及精品市場上。近年,開始參與大型展覽設計及製作玻璃纖維雕塑。

Kenny Wong
曾任香港插畫師協會副會長,鐵人兄弟成員。二○○六年獨自創立Kennyswork,二○一一年獲香港十大傑出設計師奬。其後,建立品牌Molly the painter,希望能成為一個充滿香港奮鬥精神的品牌。

Kila Cheung
生於香港,香港理工大學畢業,全職藝術家,從事繪畫、雕塑創作。Kila認為人不要太成熟,要保持好奇心,有勇氣反叛,有時間發夢。二○一六年獲得香港設計青年才俊獎,二○一七年往日本研修,並開始了木雕創作。


作者簡介:

陸明敏,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文化研究系,副修德文。曾分別任職財經及藝術雜誌編輯,喜愛閱讀、寫作、看展覽及戲劇。平日愛好鑽研不同的觀點與文化,讓腦袋運轉起來。正在思考理想與生活結合的可能,相信藝術能帶來革命,希望透過文字讓優秀的文化傳承下去。

目次

前言

 

Part 1 概要

1.1 香港藝術玩具發展史

1.2 設計師/藝術玩具種類

 

Part 2 創作人

2.1 Michael Lau

2.2 Eric So

2.3 鐵人兄弟

2.4 Kenny Wong

2.5 Winson Ma

2.6 William Tsang

2.7 Jason Siu

2.8 Graphic Airlines

 

Part 3玩具廠牌

3.1 Hot Toys

3.2 threezero/threeA

3.3 How2work

3.4 Unbox Industries

 

Part 4玩具店

4.1 玩具狂熱

4.2 Superman Toys

4.3 Angel Abby

 

Part 5 收藏家/粉絲

5.1 Yao-te Tsai

5.2 Edward Liu

5.3 Olun Wong、Carl Chan、Karen Lau

 

Part 6亞洲區玩具展

6.1 ToyCon

6.2 ToySoul

6.3 台北國際玩具創作大展

6.4 Wonder Festival

6.5 Art Toy Culture

書摘/試閱

Michael Lau:開拓新的藝術領域

 

簡介:

Michael Lau

憑Gardener12吋Action Figure一炮而紅,被譽為香港Figure之父、潮流教父。二○○八年獲《福布斯》冠以「當代搪膠素材(Vinyl Toys)原創玩具領導者」,產品遍佈世界各地。

 

一九九九年九月二十九日,二十九歲的Micheal Lau在香港藝術中心包氏畫廊劃時代地舉辦了一個以街頭文化為主題的「Michael Lau Exhibition III - Gardener - Crazysmiles」展覽,引起極大的關注;此舉,亦令到不少後來者加入,踏進新的玩具/藝術領域。今天我們看來,Figure已是平常事,但在那個「玩著衫公仔的成年人(尤其是男人)會被認為是變態」的年代,該次展覽至少有兩大意義:首先,對於大眾的認知帶來了新衝擊,從來沒有人想過在藝術中心舉辦的展覽會以Figure為題材;其次,對於創作人而言,亦帶來了一個可以登大雅之堂又親民的一種新的藝術媒介。可以說,該次展覽有意無意間在主流的藝術領域以外,開拓了一個新的藝術領域。

 

在轉戰Figure之前,Michael曾經在香港藝術中心舉辦過兩次畫展。高中畢業後,他在一間畫廊負責修復油畫,並同時修讀大一設計學院夜校課程,最後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後來Michael到了一間日本廣告公司New & S工作,利用工餘時間不斷畫畫,並在前輩的建議下,他大膽地於一九九三年,自費幾萬元租用藝術中心場地舉辦個人作品展「Michael Lau Exhibition I」。「當時沒有甚麼理想或宏大的志願,純粹是自己喜歡,為了滿足自己,因為我很喜歡展覽的模式、空間及氣氛。辦了第一次展覽後,很開心!最低限度也是開始了,作品也算多,有數十張畫作。反應?OK啦!那時沒有互聯網,更加沒有Art Basel或Art Asia,所以市面上氣氛都不太好。」

 

一九九六年他再接再厲舉辦第二次展覽「Michael Lau Exhibition II - Watergarden」,他傾向以概念來構想,更像是一個畫展而非個人作品展。「雖然來看的人不多,但在那時是OK的,也有些外國人喜歡;太古坊也買了數張畫,現在擺放在康和大廈。我很高興,沒有想過原來畫作真的能賣,以往自己都是畫完開心就算,而且自己也不懂去賣畫,會覺得不捨。」

 

雖然畫作能賣,但當時Michael已經感到灰心,覺得自己的畫作沒有人懂得欣賞,更甚的是,當時非學院出身的Michael感到被主流藝術圈子排拒,「我們這些夾在中間位置的,因為始終踏著商業,不是純藝術圈子,所以他們不會覺得你是搞藝術的,你做甚麼都沒有用。當他們看到你的背景,大一?就不會再與你聊天。」但是今天的他,已經在主流的藝術圈子外,另闢一個領域,一個任由自己的創作天空海闊的地方。要說的話,在二○一六年佳士得的拍賣中,他以著名球星Michael Jordan為主題的畫作《Jordan本色之牆》,更拍出一百一十萬港元的高價,躋身國際藝術行列。

 

第三次展覽他選擇以Figure為媒介的原因有三:第一,Michael和朋友本身對12吋G.I. Joe Action Figure非常著迷,經常從外國訂購回來;第二,他替當時地下樂隊亞龍大(Anodize)設計唱片封面,並以12吋Figure來展示成員的樣子,廣獲好評;第三,當時他獲得潮流雜誌《東Touch》邀請連載漫畫,奠定了Gardener系列的人物及故事,也被極力讚賞。Gardener的成員全部都是街頭文化愛好者,也是Michael以自己身邊的朋友為藍本而創作。「那是一段很難得的時期,基本上全世界都喜歡街頭文化,是剛好遇上了這個大氣候、大時代。」

 

既然做平面作品沒有甚麼出路,他就會想,不如將Figure與街頭文化結合做立體作品吧。「你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去看立體作品,很有型,自己又可以玩到想玩的東西,整件事情都仍然是藝術,不過是從玩具出發的。九十年代想買一隻Figure都很困難,要自己買Barbie及Ken回來左拼右搭,很辛苦才搭到一隻Figure。我天生懂得雕刻(笑),雕刻公仔頭又覺得幾有型,將街服砌在一起又幾勁。」當年Gardener的衣服,全靠花園街做窗簾的阿姐每晚通宵趕工。「經過舖頭時,我走進去問,阿姐跟我說:『你這個白痴仔,夠膽死叫我車這些?好!我就跟你癲。』她純粹覺得有個人做這些事又幾好笑。」

 

Gardener展覽一出,盛況空前。不只是因為角色外貌吸引,更重要是因為並不是推出單一角色,而是以主題或文化作為出發點,成功引起大眾共鳴。那時互聯網開始興起,一夜之間他的作品遠傳至紐約;他甚至被日本Sony Music簽為旗下藝人三年,繼續在日本發展Gardener系列的產品,並分別在涉谷、東京、名古屋、福岡、大阪、廣島等地舉行巡迴展覽。他也經常日本、香港兩邊走。

 

展覽也啟發了後來者,例如鐵人兄弟的參與。加上當時ToyCon將這股熱潮聚集起來,提供了一個平台讓大家銷售,以及吸引外國買家,於是整個氣氛也熾熱起來。當時Michael的Figure仍是以手工製作為主,後來又推出了Gardener Tatto角色的搪膠公仔。以往大眾會覺得搪膠公仔是小朋友玩的廉價貨,現在變成了一種藝術創作,大家會赫然發現,原來搪膠玩具都可以進化到這樣的一個形態。再加上,搪膠玩具成本低、限制少,令到很多創作人都為此著迷,掀起了一股熱潮;在外國,更為這類玩具起了一個界別為都市搪膠(Hong Kong Urban Vinyl)或設計師玩具(Designer Toy)。

 

二○○四年ToyCon完結後,氣氛一下子急跌。但Michael似乎並未受到這股冷鋒影響,仍堅持繼續做,自言因為一股傻勁,「性格來的!首先,不要說有沒有這件事情,這些玩具完全不是必需品,傻人才會做,傻到還要自己付錢開展覽給傻人看,這種傻勁何其恐怖!有時突然清醒回看自己的作品,都會驚訝為什麼我可以做出這些東西?如果清醒的話是不會做的。」經濟下滑,Michael照例每個月都有新產品,重創Fans荷包。「那幾年是很恐怖的,Fans會通宵排隊買Figure,眨一眨眼就賣完。其實Figure出得多得就連我都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但他們說仍然不夠,一直追問幾時有新產品,哈哈!」至今Michael仍然繼續出Figure,就連認識他的外國人都感驚訝,為何有人可以做這麼多事情――他們可能一年才出一個玩具,而Michael在高峰期時,每個月都有出品!

 

專門店外大排長龍已是常態。Michael笑言,自己的角色就像一位醫生,每個月定期「開藥」,「其實玩具都是心靈上的東西,不是必需品,買來是作擺放,玩一陣子就會損耗。大部份Fans都需要心靈慰藉,因為玩玩具的人通常很『宅』,很多時是孤獨的人才喜歡儲玩具,但是你要記住,心靈是治不好的,所以只能定期來覆診、取藥(笑)。」他好像突然回想起甚麼,頓一頓又笑言:「他們在門外食杯麵食到滿地都是,又用我的電來打機,他們過來排隊根本當是露營,全部都是crazy children來的,哈哈!」說的也是,有不少Fans因為經常排隊而認識了一些新朋友,聚在一起玩、一起研究,而變得「沒那麼孤獨」。

 

那會否一直開藥?「我會的,但就希望給他們勁一點的藥,不要來來去去都吃那些,我自己都會悶啦!試試新藥吧!」Michael口中勁一點的新藥,正正就是他近幾年開始舉辦跟以往風格不一樣、偏向抽象、概念性的展覽,「他們都已經成長了,年輕時買Figure,長大了就買藝術品,所以我就開始舉辦展覽,讓他們去學習,看看其他東西。五十歲人還做Figure?真的做不了。所以我已經訂立了目標,五十歲之前要完Figure。」嘩,Fans聽到難免傷心。不過他的展覽一樣好看,二○○九年的「Exhibition IV "remember-disc · time-table"」,他在自己收藏的木碟上繪畫及寫上金句,警誡世人把握機會,珍惜光陰。那次展覽中,他更嘗試利用不鏽鋼來做Figure,重量及質感令人非常感動。其中一件作品「Present」,有個人從禮物(Present)中彈出來,作品前後寫著Future(未來)及Past(過去),中間的自然就是Present(現在),讓人有一種「活在當下就是最好的禮物」的感覺,非常有意思。

 

另一個於二○一六年舉辦的展覽「Michael Lau Exhibition V : what? we: want!」,是對於大數據時代的資訊泛濫及無深度感的控訴及提醒:人們以往會面對面交流,如今卻轉變為在平面的社交媒體上,在浩瀚的資訊世界中被餵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甚麼。他以海綿作畫,隱喻一個人如海綿般吸收資訊,其中一件作品主角攤攤手,細心看才留意到背後以光油畫上「404 not found」字眼。你問主角想要甚麼?他不知道。整幅作品都帶有水墨畫風,譬如背景留白,又或者那個如印章的hashtag,是Michael最喜歡的部份,「如果想在畫中表達更多訊息,就會以印章去表現,正如社交媒體上的hashtag,這個部份我幾鍾意,因為能夠表達我的意思。」

 

香港Figure玩家,比起故事,或許更著重角色的外表,例如是否夠精緻、配件是否齊備、面相是否像真。筆者好奇展覽是否有一種對抗Figure無深度感的文化?「不論是Gardener還是畫展,其實我做的每一件作品都很有深度。Figure我想說的不只是造型還有背景,例如角色喜歡甚麼、生活環境、為甚麼性格會這樣、他們的文化又是怎樣。這麼多年來,我的創作最根本的主題就是人性,由最初的Gardener到近年的畫展,由最初的人物角色性格,到能夠啟發你的金句,都是在說人性。人性是很複雜的,人是講不完的,每一個人的性格、每一個動作、心態、喜好,都已經可以無限地講,人與人之間的事情,社區、國家、世界的事情都是與人有關,千變萬化。我不喜歡死物,所以你不會見到我畫花花草草。」

 

「展覽最好的就是你親身到來,感受展覽的氣氛,靜靜地看看真實的東西,不要上網看,不要只看手機,真實一點,世界就不會那麼假。」至於要不要啟發其他人,Michael說首先他一定要先滿足自己,展覽的訊息就留待我們去探索了。

 

Michael的創作之路已逾二十年,風雨飄搖的日子也不少,多年來秉承「享受過程多於結果的信念」,自感最成功的作品是Gardener,「最pure最true,很簡單的喜歡就做,在沒有計算之下,又竟然能爆得那麼厲害,很開心。沒有Gardener,就沒有我。」遇上困難,他又似乎總能找到方法迎刃而解,「你個頭行先,你隻腳就會跟著去。」Michael想起當日車衫的阿姐:「這個世界其實有很多貴人,就看你有沒有開口問。他們會幫你是因為大家潛在都有一個理想,只不過他們實現不了,當你觸動了他內心的理想,他們就會想幫你實現。」但總有無法解決的事吧?他笑笑道:「其實最慘是眼瞓呀!真的是最痛苦,通宵幾晚真的會死人,明明你很想做但甚麼都做不了!」

 

個人創作或生產上的困難,終能迎刃而解。當年潮流神助攻,轉眼間,今天潮流成為了最大的敵人,萬事萬物終究敵不過過時,算是一個時代的蒼涼。「最慘就是潮流不興了,你怎樣叻也沒有用。但一定是會過氣的,就看你過得有多痛苦。時代就是這樣,你沒有理由一輩子都能夠坐在這個位置,自己都老了,你的思想及行為都已經不是這個年代的東西。」這個年代的小孩,都由手機、互聯網陪伴成長,沉浸在虛擬的世界中,「他們為甚麼還要儲Figure呢?手機裡就可以儲藏很多隻精靈,又慳位,又可以線上對戰。」

 

「不要說傳承不傳承,是社會根本不再需要這件事,大家都不再需要實質的東西,要走向數碼,你說,菲林還被人需要嗎?大家都用數碼相機了吧!曾幾何時,我們都在研究是否能夠扭轉這個局面,首先根本沒有這個能力,科技日新月異,扭轉不到的話,不如就將自己變成經典,讓大家閒來紀念一下,或者做一隻黑膠唱片,有一部份人繼續喜歡就好了,總不能要求所有人都喜歡。」

 

雖然是有點灰,但最後Michael仍不忘苦口婆心寄語新一代創作人:創作首要隨心,如果隨人永遠不會有出息。

 

以下幾點非常精彩,故原文節錄:

 

「沒有需要跟從我的那套,你走自己的路,總有機會創造一些新的東西或者做得比我更好,最重要是你真的要很勤力,全世界都是一樣,不要以為這些我不用做,沒有可能,一定要做而且還要做死。我們一定比你們慘,做開發是很容易的,行就行,不行就算,但我們要維持是最困難的,每一次都要有驚喜。」

 

「大家做創作都弄錯了,要記著你不是做Figure設計師,Figure設計師有甚麼好做?你是做創作的!創作的範圍才夠大,創造的空間才會多。你不要專注去做Figure,頭雕得那麼漂亮有甚麼用?極其量你都只是師傅!你要去想自己是做一件創作,做創作可以起樓,起不到就做裝修,你可以煮食,更加可以接觸時裝。Figure的空間太少了,你日日看《Figure王》、《Hobby Japan》有甚麼用?你要去看《Wallpaper》,甚麼都看。你的思維、框架狹窄就很大鑊,你怎樣做大事?你要知道你不是在做一件產品,而是去做一件事情出來,才能夠長久。」

 

(這個Michael千叮萬囑著筆者一定要寫出來給創作人看)「一定要進化!你一定是這樣進化的:年輕時候做的東西就要預了其他人老了之後還會不會喜歡,你的東西早一點準備就有著數,因為Fans會與你共同成長。我經常以為我們做出來Fans就會買,但Fans都長大了,拖著一班仔女又不可以亂花錢,就會買一些比較精緻的東西,那樣東西就會是藝術品,創作人要為這件事做準備。」

 

「做創作一定要頑皮,但不是加入黑社會的那種頑皮。頑皮才會有創新。所以很多時候你為甚麼見到外國人那麼叻,是因為他們真的很頑皮。而香港的教育是不准你做這樣做那樣,經常都想控制你,所以你就會有童年陰影,令自己困住了。不要害怕,不要害怕做得差,不要害怕得罪人,頑皮一點事情永遠就會更加精彩。現在已經沒有人會看正常的東西,要夠搶夠誇,雖然很快就會被忘記,但你要記住別人看完忘記,總好過沒有人看。」

 

「做crossover的話,融入是很重要的,不要將自己的角色、logo硬塞進去就叫crossover,那些只不過是生意。想想那個牌子想說甚麼,想想怎樣幫到人又幫到自己,真正的crossover永遠都會是一加一大於二,等於二是很stupid的!有些快要死的牌子,撞一撞真的會翻生的!」

 

 

================

藝術玩具:藝術要從生活著手

Q:二○一三年,你曾經到韓國首爾舉辦「{AR+OY}」展覽,你覺得藝術玩具是甚麼?

 

A:我在世界各地如法國、英國、台灣、洛杉磯等已經舉辦了無數次Gardener的展覽,辦到自己都頂不順了。除了Gardener之外,我還有很多其他Figure,韓國那次索性做一個大型展覽,主題就是我自己做的東西,就想不如叫藝術玩具吧!就是我多年來運用藝術、設計、玩具加起來而演化的一種Figure。展覽中,講解了整件事情的發生經過、演化。當然這個名稱也是我自己貪得意改的,藝術玩具就是藝術加上玩具嘛!藝術玩具就是我做的Figure,哈哈哈!簡單地說,藝術也好、設計也好,你將任何自己懂得的事情透過Figure去呈現,就是藝術玩具了。

 

Q:你覺得這是由自己還是大眾來定義?

 

A:任何事情如果你為了別人才做,就不如不要做,我們要反叛,我們要做自己。所以一定要自己先看,任何東西出處都是先來自自己,一定要先用自己的尺去量度。當然你要懂得藝術是怎樣的一回事,首先從你的生活開始,閒時會去美術館,去欣賞、去看,你要明白及喜歡那件事,你要從每件事物中都能看到藝術,例如你這隻杯擺靚一點,其實就已經是藝術,不是每個人都能夠看到。為甚麼我們擺Figure要擺那麼久、要打少許燈光、要有構圖?這些就是藝術,打白燈為退地的就不是藝術。在市場上不是每個人懂得藝術,所以他們不能夠辦展覽。現在有Illustrator、Photoshop,誰都懂得設計,但藝術不是每個人都懂。

 

Q:你覺得藝術玩具是藝術品嗎?

 

A:怎會不是?都說要從自己的角度出發。首先,我自己畫草圖、構思,這件事其實已經很藝術,每張都畫到很像畫一樣,因為現時畫草圖已經很容易了,找人做或者用電腦畫都可以,為甚麼我仍要自己去畫、去雕刻,感受最初雕塑的感覺?因為只有我才能夠表達自己在雕刻方面的事情,這其實已經很藝術;畫完之後,又要思考色彩要怎樣配搭,也是很藝術的。

 

如果你只是去決定這件東西賣幾多錢、數量幾多,然後找工廠去做,其實也可以說是藝術,只不過是做生意的藝術。就算你去宣傳,思考相片怎樣拍、何時上傳,其實也是藝術。話說回來,藝術與商業根本不能夠分開,藝術玩具一定是生意,不能夠只是展示不賣,不過就算你說是藝術品,賣一件都是賣,哪有可能分得清楚?

 

其實說到底都是一個尺寸的問題,細的就是玩具,大的就會是雕塑,絕對是因為尺寸而影響了這件事的發展。

 

Q:你覺得藝術玩具現時的發展是怎樣?

 

A:現在的魚蝦蟹全部都很好賣,這幾年的經驗是你不要做人,做魚蝦蟹比較好。事實上,香港有了ToySoul這個平台之後,有更多人走出來,令到整件事情的發展變得更好更蓬勃,又有新的東西看。

 

我們當年爆得那麼勁,現在就讓其他人爆,難道還是Michael Lau嗎?時代永遠都在進步,一定會有新人出現,他們可以做到幾好就要看自己的彩數,我們這些正所謂都已經上了神枱,幸運的就成了經典,為何還要跟平民爭飯食?

 

Q:你怎樣看現時的搪膠玩具熱潮?

 

A:不是搪膠的問題,重點是角色,不是你做一件搪膠有多厲害,你又不是去做師傅,是你怎樣去設計、發展一個好的角色。若果你個人覺得可以一直做同一款,然後轉五千隻顏色,你很快就會拜拜,始終這種玩具最有趣的地方是它沒有背景、漫畫、電影去支撐,單一角色始終很快令人生厭。除非你做到Hello Kitty那樣,能深入民心,陪伴大眾成長。若果不能做到這樣,唯有自己轉變,轉變到能令人每一次都有初戀的感覺,哈哈。

 

Q:你覺得藝術玩具是文化還是潮流?

 

A:其實兩樣都有,流行的就是潮流,魚生那些就是潮流,Michael Lau的就是文化,我都曾經潮流過,但是否能夠變成文化就要看他們的彩數。

 

但如果說是玩具文化,真的是太久了,又不是我們發明的,我們只是進化,發展成更貴的產品。如何將一些不值錢的膠可以買到這麼貴,這就是我們最初優勝的地方。至於為甚麼可以賣得貴,是因為我們將心機、意念、概念及背景加起來,就應該要收貴一點,當然我們的數量也少。相對一隻膠鴨,首先數量已經不同,其次是我們做每一隻Figure都會去想背後的訊息。

 

Q:其他人眼中的香港品牌是怎樣?

 

A:舊時的思想一定覺得本地的東西會差一點,加上本地的質素的確又真的較差,但歐洲的質素都可以很差,所以不如換個角度去想,你的品牌能夠做得好,是否本地有甚麼所謂?

 

話說回來,現在你將產品放上社交媒體,就已經是全世界的了,根本沒有分別。當然如果你說要開茶餐廳、做菠蘿包,你可以說自己是香港土炮創作,但我們其實已經超越了這件事,我們要做的不是要表達香港是一條飛龍,又不是要表達地道美食,為甚麼我們還要說自己是香港的?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620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