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大夏書系‧改變,從寫作開始:教育寫作實用技巧30講(簡體書)
滿額折

大夏書系‧改變,從寫作開始:教育寫作實用技巧30講(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9.8 元
定  價:NT$ 239 元
優惠價:87208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改變,從寫作開始》,基於一線教師的教育寫作困惑和對教育寫作技巧的現實需求,作者系統梳理了自己多年來積累的豐富教育寫作經驗和實戰案例,分析了教育寫作的誤區和實用技巧,從教育敘事、教學敘事、教育案例分析、教學案例分析、教學反思、教學論文、教育論文、教育隨筆等多個方面,分析了教育寫作內容如何選取、應留心哪些注意事項、有哪些實用寫作技巧及投稿訣竅等寫作實用策略。給予一線老師們具體、有效的教育寫作指導,讓寫作成為老師們的一種習慣和能力,助力教師專業發展。

作者簡介

劉祥,江蘇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教學名師,“長三角”教育科研優秀個人,“三度語文”首倡者和踐行者。在《人民教育》《中學語文》等期刊上發表教育教學類文章八百餘篇,應邀在浙江、廣西、陝西、黑龍江等地開設展示課、主題講座百餘場。出版《有滋有味教語文:語文教師應知的教學技巧》《語文教師的八節必修課》《追尋語文的“三度”》《中學語文經典文本解讀:第三隻眼看課文》等專著八部,主編《與優秀教師同行》等作品十餘部。

名人/編輯推薦

·作者擁有豐富的教育寫作經驗,並積累了大量寫作案例,能給予讀者專業具體、有效實用的寫作指導。
·教師專業成長案頭必備,給老師們“帶得走”、受用一生的能力。
·教師快速成長30堂寫作必修課,你離優秀教師或許只差一支筆!
·涉及教育敘事、教育案例分析、教學反思、教育論文、教育隨筆等各種教育文體,教育寫作一本通!
·在寫作主題如何立意、內容如何選取、應留心哪些注意事項、有哪些實用寫作技巧及如何投稿等方面提供實用策略,助力教師專業發展,讓寫作成為教師的一種習慣。


教育寫作的意義
2016年12月29日,江蘇省正高級教師評審結果在教育廳網站上公示,我很幸運地成為1/178。此後數天,陸續接到諸多祝賀,感觸最深的,是一位兄弟的評述。他說:“你一個異鄉人能夠在江蘇取得這麼多的成就,撇開江蘇相對開明的學術環境不談,你自身堅持多年的教育寫作功不可沒。沒有教育寫作,你就是一個普通的教書匠。”
這位兄弟的話,我深以為然。如果說我在專業發展上有什麼成功秘訣可言,我亦認為是教育寫作。一方面,我在平凡甚至貧乏的日常工作中努力探究新的教學方法,努力閱讀新的教育理論作品,努力思考各類教育問題,並將這些實踐、閱讀與思考形成相應的教育文章;另一方面,我又因為教育寫作的需要而有意識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教育實踐,同時有意識地閱讀相關專業著作,持久性進行專業反思。應該說,正是因為教育寫作與教育實踐、專業閱讀和專業反思的相輔相成,我才得以一步步走出生活的平庸,走向生命的豐盈。
這樣的認知,並非我的首創。我追隨的“新教育實驗”團隊,就始終倡導教師專業發展的四個“不停”――不停地實踐,不停地閱讀,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寫作。我以為,這四個“不停”,正如一把尺子,可以丈量出一個教師的職業素養與職業情懷的短長。優秀的教師,必然能夠堅守這四個“不停”,讓自己的教育生命,在永不停歇的實踐、閱讀、思考和寫作中日漸豐盈;而平庸的教師,則往往懈怠於實踐、閱讀、思考和寫作。
也許有老師會說:我從工作之初,便始終在不停地實踐啊,我也不間斷地進行大量的閱讀,而且我的大腦,也始終在思考著各種各樣的問題。我所欠缺的,其實只是寫作而已。
這樣的認知,當然不算錯,卻不完全正確。因為,我們以為屬￿實踐、閱讀、思考的那些東西,很多時候並沒有一個明確的目標作指引。我們在實踐時,往往只滿足于過程的充實性,卻弱化了實踐的科研性。不是帶著問題去實踐、探索,只是在完成各種各樣的、可有可無的任務。同樣,我們的閱讀多數情況下也不是專業閱讀,而是一種休閒式閱讀、獵奇式閱讀。我們的思考也過於零碎、雜亂,大千世界,五花八門,我們都愛花費腦力去琢磨琢磨。這樣的實踐、閱讀和思考,歸結起來,只能算作一種盲目、隨性與膚淺的自然行為,絕非專業發展道路上應有的自覺行為。
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實踐、教育反思、專業閱讀,需要以專業寫作為主線,串聯起相應的教育教學活動。寫作中的迷惘、困頓,會逼迫著你開展有目的的實踐,強迫著你進行有針對性的閱讀,敦促著你進行系統性的思考。只有這樣做,你才能寫出文章;而你寫出的文章,又能夠反過來推動你的實踐、閱讀和思考,使它們朝向縱深處拓展。
我常常聽到一些校長發表這樣的奇談怪論:不要以為寫幾篇論文就是在做教研,真正的教研,必定是研究學生、研究教學、研究中高考。此種說法的荒誕,首先在於它的反邏輯。它將老師們寫的論文和研究學生、研究教學、研究中高考隔絕開來。而我們知道,一線教師的論文,其實基本上都是圍繞研究學生、研究教學、研究中高考進行的。同樣是研究,寫成論文的老師,一定研究得更仔細、更成體系、更具創造性。
這種說法的荒誕,還體現為它的功利性和狹隘性。反對教師寫論文,只要求教師研究學生、研究教學、研究中高考的校長,一定不是真正辦教育的人。因為,他要求教師們去做的所謂的“研究”,並非研究學生的生命成長規律,研究教學規律,研究中高考對生命成長的價值,而是研究如何把學生的思想和行動統一到考試成績上,如何讓教學成為最有效的抓分手段,如何在中高考中尋找到“武功秘笈”。我認為,這樣的“教研”,不要也罷。我們需要研究的,是課程標準引領下、尊重成長規律、符合教育教學規律的現象、行為、方法等內容。我們研究的目的,是為了學生的健康成長和我們自身的健康成長。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解,我認為,唯有持之以恆的專業寫作,才能帶動起持之以恆的專業實踐、專業閱讀和專業思考。從不動手寫作的老師中,絕大多數人難以成為卓越教師。專業寫作可以讓我們更理性,讓我們的知識結構更成體系。
下面,我從四個方面對專業寫作的重要意義進行闡釋。
一、寫作,為了記錄我們的思想
我相信,很多老師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在我們或長或短的教學生涯中,最精彩的那節課,並非出現在今天,而是誕生於此前的某個時間。而且,受諸多因素的影響,這樣的精彩在隨後的教學實踐中,再也不能複製出來。那些精彩的語言、突然而至的靈感、精妙絕倫的臨時性生成,只在那節課上幻化成美豔超群的精靈,給我們帶來實實在在的課堂享受。離開了那節課後,這樣的美妙便徹底消失了影蹤,當我們再次需要它光臨時,卻再也無法尋覓它的芳跡。
這時,我們便會怨憤於當初的疏於記錄。如果那時便擁有專業寫作的習慣,能及時記錄下那節課中的精彩,能把這樣的精彩上升到理論的高度進行分析闡釋,能由一節課的精彩而提煉出某種思想、某種方法,那麼,我們便擁有了不斷向上攀登的臺階。
類似的經歷當然很多,類似的精彩也同樣很多。然而,造化總是用遺忘來擦除生命的種種精彩,讓我們一步步走向平庸,並甘於平庸。倘若我們不安于這樣的現實,不願在瑣屑庸常中黯淡我們的生命光芒,那麼,就必須行動起來,用我們的文字,保存下我們創造的所有精彩,並在不斷地反芻中,使其成為我們健康成長的養分和動力。
這其實就是一種儲蓄,我們的文字便是存單。憑著這樣的存單,我們能在需要時提取出足夠的財富,滿足自己當下的某些需求。如果只是訴諸口頭,遺忘和疏漏便在所難免。
二、寫作,為了反思我們的行為
生命的成長過程,就是不斷發現錯誤又不斷改正錯誤的過程。這裡所說的“錯誤”,不一定指向違背了某些紅頭文件,也不一定指向脫離了某種既定的軌道,而是指向違背了常識和規律。比如,某地教育主管部門規定,教師備課必須“五統一”:統一教學目標,統一教學方法,統一教學進度,統一教學安排,統一課後作業。一旦有教師未能“統一”起來,便視作教學事故。我想,對於這樣的規定,一個真正優秀的教師,就要成心犯“錯”,成心折騰出“教學事故”。你只有不遵守這樣的規定,才能因材施教,才能正視學生的發展差異,才能培養出有個性的學生。什麼都統一了,師生一起成為型號一致的流水線產品,還到哪兒去找有個性的人。
某日,騰訊主頁上有兩條很有趣的新聞:一條說南京外國語學校的留學預科班搞了個睡衣日,學生穿著各種各樣的睡衣到學校學習,老師也穿著睡衣在講臺上授課。另一條說某地高三年級出了個“吊瓶班”,約30名學生,一邊掛著吊瓶,一邊在教室裡聽老師授課。把這兩條新聞放在一起讀,我們便能讀出很多的東西。我相信,很多教師都看到了這兩條新聞,但樂於分析其中潛藏著的各種意義,樂於把自己的思考記錄下來,並用作自我行為的鏡子的教師,可能就很少了。想一想,我們敢倡導學生穿著睡衣來上課嗎?我們雖不至於讓學生一邊掛吊瓶一邊聽課,但不也有意無意中總是倡導學生刻苦學習,希望學生們能夠“頭懸樑,錐刺股”地苦讀嗎?如果我們能借助這些看來、聽來或者經歷過的事件檢省自己的思想和行動,並以之為我們的教學行為的試紙,隨時檢測我們教育精神、教育情懷的酸鹼度,那麼,我們又怎麼會總是在類似的錯誤中掙扎,並因為這樣的掙扎而耗盡心血,直至心生倦怠呢?
僅從這一個例子的分析便可以發現,當下教育中之所以出現很多“反教育”的病症,很大程度上正在于教育工作者懈怠于深入思考各類教育問題。倘若必須將這樣的思考形成文字,則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師反思自身行為的合理性。
三、寫作,為了提升我們的能力
曾經讀過這樣一段話:我們應該感謝那些聰明而懶惰的人。這個世界,聰明人太多,但勤奮的聰明人卻很少。正因為眾多的聰明人的懶惰行為,才使得我們有機會用我們的勤奮來彌補先天的不夠聰穎。
生活中,我們隨時隨地都能遇到很多的聰明人。他們思維敏捷、頭腦靈活。有時,我們要花很長時間去做的事兒,他們三下五除二就解決了。在學校裡,他們有時只用不到一半的精力,就能折騰出一節很精彩的公開課。他們有充裕的時間閱讀各樣的書籍,也可以四處串崗,跟各種各樣的人說說閒話。在我們絞盡腦汁地琢磨某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時,他們可以一邊聽著音樂,一邊從網絡上輕鬆地下載幾個教案,再挑一個自己滿意的,便完成了一篇課文的備課。
面對著這樣的同事,我們如何才能在業務上戰勝他,讓仰視變成平視甚至是俯視呢?我們當然可以借助專業實踐、專業閱讀、專業思考來提升我們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夠把這些行為長期堅持下去,自然會有收益,但要想用最少的時間消耗,換取最大的成長效益,就非得借助專業寫作不可。
這讓我想起了“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2002年時,“新教育實驗”發起者朱永新先生為了倡導教師堅持寫教育隨筆,曾半戲謔半認真地擬寫了一份“朱永新成功保險公司開業啟事”。在這則啟事中,朱永新先生擬定了這樣的投保條件:“每日三省自身,寫千字文一篇。一天所見、所聞、所讀、所想,無不可入文。十年後,持3650篇千字文(計365萬字)來本公司。理賠辦法:如投保方自感十年後未能躋身成功者之列,本公司以一賠百。即現投萬元者可成百萬富翁(或富婆)。本公司只求客戶成功,不以贏利為目的……”
我是2004年夏季讀到這份“開業啟事”的。有這樣豐厚的利潤等著我,我當然要投保。現在,14年下來,寫了估計500萬字。14年前,我已有18年的教齡,卻未曾發表過隻言片語。14年後的今天,我把自己對教育和教學的理解整理成了900多篇文章,發表在各類教育教學報刊上。而且我還出版了10部個人教育專著。
這些還是外在的、可以看得見的成績。比這更重要的,是我在不停歇的寫作過程中,閱讀了大量的教育教學理論著作,多方位思考了教育教學的若干問題。以我現在對教育的理解,回首前18年的工作,我發現我耗費了18年的時間,只是在教育的大門外轉了無數個圈,有時走得離門近點兒,有時卻是漸行漸遠。
我絕不是聰明人。高考考了三年,才考取師專;工作21年後,才評上高級職稱;跟同事打麻將,十場至少要輸九場;下了半輩子象棋,至今還是臭棋簍子……現在,我能在國內語文界略有薄名,我以為,完全是14年來堅持教育寫作的功勞。教育寫作,迫使我不斷地閱讀、不斷地實踐、不斷地思考。同時讓我對已經取得的經驗有了很好的總結,使我能儘量多地避開同樣的錯誤,一步步走向教育的理性。
四、寫作,為了提煉我們的精神
有人說,當下教育是幾千年來最灰暗、最功利的教育。我不知道這樣的說法有何學理依據,但我知道,當下教師的心理倦怠確實遠甚古人。面對無邊無際的內心壓力與困頓,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最好的做法,當然是“不跟他玩”。“玩”不起,就千萬別“玩”。如果年紀輕輕,就對自己的工作充滿了抱怨與恐懼,卻又不能抽身而去,那麼,未來幾十年的時光將過得毫無價值。年輕教師,千萬別信奉犬儒主義。憤世嫉俗和玩世不恭,都是生命的無端浪費。我非常喜歡“教唆”一些年輕教師轉行。不愛教育,卻還要每天一邊罵著娘一邊走上講臺上課,這樣的教師只能將一些不良的情緒、不好的行為傳遞給學生。
如果你別無他長,只能靠教書養家糊口,那麼,就千萬不要把自己包裹在牢騷怪話中。你罵得越多,越顯得自己膚淺和無能。因為,有才華的同行,只會用自己的努力,為自己開闢一條日漸寬闊的大道,不會滿足於用不良情緒把自己的路弄得越走越狹窄。
生活中,常常會有一些懷才不遇的人。懷才而不遇,除了缺乏良好的環境、適宜的機緣和慧眼的伯樂之外,更主要的原因,還是這“才”總是藏在“懷”中,未能顯現於大眾視線之內。如果我們能夠借助各種媒體,將自己的真知灼見適時顯露出來,或許,懷才不遇的現象就消失了。如何顯露呢?可以依靠做,可以依靠說,更可以依靠寫作。
我們看當下教育界的各位名師,他們能夠在全國範圍內形成巨大影響的最主要因素是什麼?公開課和專題講座當然是一種路徑,但這樣的路徑,受眾總是有限。唯有專業寫作,才是他們推行自己的教育教學主張,讓別人瞭解自己、接受自己的法寶。形成全國性影響力的名師,極少有不進行專業寫作的。只有堅持著寫下去,才能把自己在教育教學實踐中積累的零碎的、感性的知識系統化,才能不斷盤點自身的成長,不斷朝向新的高度邁進。
李鎮西老師曾在一次演講中說,他在教育教學中所做的那些凝聚了豐富的愛心和智慧的事兒,很多教師都能做到。很多教師做不到的,就是如他一樣長期堅持專業寫作。因為專業寫作,他得以站在更高的層面上反思自己的愛心和智慧,這就跳出了經驗的範疇,昇華成了一種精神和境界。其實,專業寫作就是這樣,剛開始時,或許並沒有多少明晰的思考。寫著寫著,就會養成透過現象看本質的習慣,就會多角度思考問題。這樣,也就慢慢脫離了偏激和狹隘,走向了成熟和理性。可以這樣說,一個人的教育理性,40%來自專業閱讀、專業實踐和專業思考,60%來自專業寫作。只有動手寫時,才會發現思維力的欠缺,才會更好地閱讀、思考和實踐。

目次

目錄

第 1講 教育寫作的誤區 / 1
第 2講 教育寫作的秘密 / 8
第 3講 教育敘事的寫作技巧 / 16
第 4講 教育敘事中的誤區診療 / 22
第 5講 教學敘事的寫作技巧 / 31
第 6講 教學敘事中的注意事項 / 39
第 7講 教育案例分析的常見結構 / 47
第 8講 教育案例分析的思維梯度形成 / 55
第 9講 教學案例分析的意義指向 / 61
第 10講 教學案例分析中的要點歸納 / 70
第 11講 教學反思的切入角度 / 78
第 12講 教學反思中的思維路徑 / 83
第 13講 教學反思中的深度拓展 / 88
第 14講 教學反思與課程意識 / 92
第 15講 教學論文的宏觀認知 / 98
第 16講 教學論文寫作中的四大誤區 / 104
第 17講 教學論文的立意策略 / 111
第 18講 教學論文的選點技巧 / 117
第 19講 教學論文的框架建構 / 123
第 20講 教學論文如何闡釋事理 / 129
第 21講 教學論文如何提升可讀性 / 138
第 22講 教學論文的常見病症解析 / 146
第 23講 教學論文的投稿要訣 / 153
第 24講 教育論文的寫作策略 / 158
第 25講 教育論文的說理技巧 / 166
第 26講 教育隨筆的寫作技巧 / 175
第 27講 讀後感的寫作技巧 / 182
第 28講 教育書評的寫作技巧 / 189
第 29講 教育專著的框架建構 / 195
第 30講 培養寫作習慣的基本技巧 / 201
後 記 教育寫作的力量 / 207

書摘/試閱

教育寫作的誤區
缺乏教育寫作經驗的人,總覺得教育寫作很難、很神聖、很神秘。當他們需要寫作一篇教育文章時,首先想到的往往不是自身教育教學生活中的那些經驗或教訓,而是道聽途說的某些教育理論,某些讀起來永遠正確卻又解決不了任何實際問題的空洞說教。於是乎,寫作的第一步是求助網絡搜索引擎,找尋一大堆的名詞概念和名家言論,用來“提升”文章的“理論高度”,然後東拼西湊一些教育素材,“嫁接”成一篇看似理論聯繫實際的“論文”。這樣的文字,初讀時很嚇唬人,似乎是在面對一個飽讀詩書的鴻儒。細加分析便立刻發現,理論與實踐多為兩張皮,彼此間並無真正的邏輯關聯,其“闡釋”的教育問題也多似是而非。
真正的教育寫作者,自然不會樂意於將自己的文字變成他人思想的跑馬場。故而,真正的教育寫作者,一定是本著“我手寫我心”的寫作意識,以自身的專業實踐、專業反思、專業閱讀為依託,始終致力於發現教育實踐中的各種問題,始終著力於探究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與路徑。由此而誕生的教育文章,關注的是當下的教育教學實踐,探究的是具體可行的方法。不一定每篇文章都有理論高度,卻每一篇都瞄準了課程、課堂與師生,每一篇都關注著實實在在的教育生活。
當然不能奢求所有的教育寫作者一起步便踏上正途。但這不代表每一個人都必須行走一定數量的彎路。倘若能夠在邁出第一步時,便知曉前方已經存在的各種誤區,便能夠及時修正偏差,少走或不走歧路。
教育寫作中的誤區,有下面七種常見類型。
一、盲目跟風,人云亦云
身處教育一線,終日被分數與排名糾纏,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很難有精力及時獲取最新的教育信息。於是,試圖寫作一篇教育論文時,便難免先翻翻相關報刊,搜索一下近階段的熱點信息,再以閱讀到的內容為“理論”支撐,探究某些相對務虛的教育問題。
此種行為,用以更新知識、豐富經驗,值得褒揚。用以教育寫作,便容易出現問題。這是因為,教育寫作更大程度上是為了推廣交流。對一種新理論的認知尚屬一知半解,又如何能形成合情合理且有思想深度的文章?己之昏昏,豈能使人昭昭?
教育寫作當然不能與時代脫節。關鍵在於作者的思想認知必須建立在相對全面、相對客觀公允的前提之下。比如,當我們試圖寫作一篇以“互聯網+學科教學”為主題的論文時,首先就需要對“互聯網+”進行相對全面的瞭解。既要瞭解“互聯網+”自身的特點,又要瞭解“互聯網+”在現實生活各行業中的應用情況,瞭解這些應用帶來的各種變化,還要瞭解自身的學科建設已有的成就、存在的問題,瞭解“互聯網+”在發達國家或國內發達地區的教學實踐中的應用情況,瞭解“互聯網+”能夠給學科建設帶來的各種變化。有了這些認知經驗,我們才能胸有丘壑,才能在寫作中高屋建瓴,寫出對他人具有一定指導意義的學術論文。
遺憾的是,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缺乏這種“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科研精神。很多人只是偶然間接觸到了某個概念,然後追蹤閱讀有限的資料,便開始撰寫文章。這樣的文字,理論半生不熟,又缺乏必要的實踐案例輔佐,除了名詞概念跟上了時代步伐,再無其他價值。試問,哪一家期刊願意發表此種“水貨”作品,又有幾個讀者願意閱讀此種“水貨”作品?
二、視野逼仄,觀點陳舊
也有一些教育寫作者,如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中人,長時間過著“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封閉式生活。外在的教育環境已經歷了若干次的風雲變幻,他們卻還守著老黃曆,以某些曇花一現的主張為著力點,撰寫一些“出土文物”級的教學論文。
比如,在審閱某地的700余篇教師競賽論文時,我發現至少有20篇以上的文章,還在探究十幾年前風行一時的新課程改革。新課程改革這一主題下的文章不是不能寫,經歷了十幾年的課改實踐,教育寫作者該關注的應是十幾年實踐中的得與失,絕不應該還在探究淺層次的學生主體地位問題。諸如《新課改背景下的學生主體地位確立》之類的文章,放在十幾年前,對於糾正部分教師的認知偏差或許會有積極意義。放到當下的教育語境中,其唯一價值,就是昭示作者的視野逼仄,觀點陳舊。由這樣的文章,便可推知該作者已很多年沒認真閱讀過教育教學著作,很多年沒有認真思考過教育教學問題。
同樣的道理,當我們需要對實踐多年的“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模式進行學理分析時,文章的著眼點宜放在對既有實踐經驗的得失解剖之上,不能浪費筆墨去探討小組合作探究的各種積極意義。因為,意義分析類的文章,只適宜於出現在某種理論、某種現象誕生之初。這就如同面對一種食物,在食客剛接觸到它時告之食用的價值與意義,自然會引起食客的食欲。食客已經對該食物了如指掌了,還要拉住他喋喋不休地訴說食用價值與意義,便只能招人厭煩。
三、認知錯位,內容失當
探究教學法的論文中,時常會有一些以“我教某某課”為副標題的文章。倘若文章的作者是名揚全國的教學大腕,則這樣的內容安排無可厚非。因為,名師的課堂常常就是課改的風向標。由名師教學某某課時的教學設計或課堂實錄,讀者可以感知某種“應該採用”或者“可以採用”的教學技法,可以間接瞭解一段時間內的教學發展趨勢,至少也可以學習名師在課堂上的起承轉合技能。
如果作者只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普通教師,這樣的副標題便往往把文章引入了死胡同。最功利化的一個問題是,誰也不認識你,有多少人會關心你如何教某某課,又有多少人會想著從你的文章中學習到高明的教學技能?稍微理性一點的問題是,你所展示的這節課,符合教育規律和學科教學規律,體現出足夠的教育理性和教學機智了嗎?
過去的十多年中,我曾寫過數篇教學案例分析的小論文。我的解剖對象,正是這類“我教某某課”的文章。我發現,文章作者很得意的教學活動形式,未必符合教育教學的應有規律。很多看似精彩的細節,彰顯的恰恰是作者的認知錯誤。比如,有些老師的課堂活動明顯偏離了學科教學的應有課程目標,學生的活動內容既與本課時的學習內容無關,也與該學科知識的體系化建設無關。這樣的“我教某某課”只會將讀者帶入學科教學的歧路。
用文章“兜售”錯誤思想、錯誤行為的例子並非個案。某些探究學校管理中的“精細化”行為的經驗性論文,也常常會把一些扼殺個性和創造力的所謂“經驗”作為典型案例進行推介。這樣的教育文字猶如毒草,只會損傷讀者的思維。
四、敘議錯雜,缺乏條理
倘若是寫作教育敘事或教學敘事,便不能“以議代敘”,要將所有的筆墨集中到事件本身的敘述與描繪之上。如果是寫作學理分析的論文,便不能“以敘代議”,只陳述論據材料,缺乏深入細緻的剖析,要將論據中隱藏的事理一點點挖掘出來,形成富有邏輯的論證層次。
實際的教育寫作中,很多作者犯了“以議代敘”“以敘代議”的錯誤。寫作敘事類教育教學案例時,唯恐讀者不明白作品的主題意義,便在開頭和結尾輔之以大量的議論性內容。寫作教學論文時,又只是在列出各個分論點之後,簡單堆砌一些片段性案例,卻不對這些引用材料進行學理分析。此兩種做法,前者屬￿“亂作為”,後者屬￿“不作為”。
與表達方式上存在的錯誤相比,缺乏條理更是教育寫作中的通病。相當數量的教育文章之所以無法公開發表,主要原因便是缺乏應有的思維邏輯性。為數眾多的作者,只會從自身的感性經驗出發思考相關教育教學問題,不懂得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分別從教師、學生、他人、當下需要、未來需要等不同視角綜合考量。蘇軾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教育寫作其實也是如此,不懂得換位思考,不懂得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地剖析,便是盲人摸象,無法形成客觀公正的結論。
教育寫作中的缺乏條理,還體現為論據提煉得簡單空乏。很多的教育寫作者,擺出一個觀點後,只選用一個論據材料進行論證,便以為完成了學理闡釋的任務。殊不知,任何一個論據材料,都不具備完全歸納性。要讓文章中的觀點被讀者接受,就必須從這一個論據材料中,提煉出共性化的、能夠被大多數人接受,且已被實踐證明正確的道理。這樣的歸納提煉過程,才是事理闡釋的關鍵。
五、求大求全,內容空乏
越是教育寫作中的新手,越容易在主題確立和素材選擇上求大求全。新手的論文選題,總是偏好於指向某種宏大的教育意義,試圖用一篇三千字的文章便完成對某一重大內容的分析闡釋。
2016年夏,一位初中語文教師請我指點一篇競賽論文。論文的題目是“運用修辭寫好考場記敘文”。我瀏覽他的文章後發現,三千餘字的作品中,談了九種修辭格。更重要的是,文章的主體內容,並未具體介紹如何運用修辭手法寫作記敘文,而是用將近一半篇幅闡釋修辭對於記敘文寫作的重要意義。
這樣的文章,對於提升中學生的考場記敘文寫作能力毫無價值。從讀者的需要的角度看,意義分析得再透徹,沒有具體可行的方法,說出的道理便全是廢話。我給他提出的修改意見,是刪除所有意義闡釋的文字和八種修辭格,只探究比喻手法在記敘文寫作中的運用技巧。我告訴他:你得在文章中告訴讀者,記敘文中什麼樣的內容適宜使用明喻,什麼樣的內容適合運用借喻,什麼樣的內容可以使用博喻。為了將道理說清楚,你還得從經典性作品中分別找出不同的例證材料,並對這些例證材料進行對比分析,讓讀者明白使用了比喻之後文章有了哪些提升。當然,你也得讓讀者明白,什麼樣的情況下不能使用比喻……
我給這位老師的建議,概括起來,就是抓住一個具體問題作縱深剖析。任何一篇文章,都無法解決所有的教育教學問題。面面俱到,不如各個擊破。
六、揚短避長,自設障礙
初學教育寫作的人,往往誤以為教育寫作就是探討一些高深的教育理論。於是,他們的文章中,便隨處可見一些“高大上”的名詞概念,亦不乏大段的名家論述。至於自身對所要闡述的問題的個性化思考,卻十分薄弱。諸如《基於某某理論背景下的某某研究》之類的文章,題目很嚇人,真正來自作者教育教學實踐的研究成果,卻微乎其微。
這樣的教育寫作,便屬￿典型的“揚短避長”。要知道,對於基礎教育階段的一線教師而言,我們的“短”,是教育理論;我們的“長”,是實踐經驗。一線教師的教育寫作,應側重於呈現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成果,而不是教育教學理論的建構。
作為一名教育寫作的新人,我們當然不能拿自己的“短”去與他人的“長”競爭。該做的,是用我們的文字,記錄我們的課堂,記錄我們的教育教學生活中的真實感受。想一想,專家學者們終日研究教育理論,但他們很少接觸學生,很少接觸千變萬化的課堂。他們對一線教育的瞭解,很大程度上不就是來自一線老師的教育寫作嗎?僅從這一點而言,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多寫一寫教育敘事、教學敘事和案例分析,多對課堂教學中的細節性問題進行微觀解析,多探究不同類型學生的教育技法,便是抓住了自身的專長,發揮了自身的優勢。捨棄了這一優勢內容,卻在自身不熟悉的理論領域中胡亂折騰,只能是自己給自己設置了障礙。
七、樂於表達,懶於修改
絕大多數類型的教育寫作,不是為了如實記錄作者的工作與生活,而是為了展示思想與個性才情,呈現教育教學實踐中的探索成果。這樣的文字一旦形成,便會想著投稿並公開發表。遺憾的是,很多的文章發出去之後便石沉大海。於是,有人便抱怨現在的報刊“因人用稿”,只發表名家文章和“關係戶”的文章,讓自己的文章“明珠蒙垢”。
實際情況卻多不是這樣。文章之所以無法發表,很大程度上是受作者自身寫作態度的牽連。為數不少的作者,寫完一篇文章後,便急匆匆地寄出去,至於文章中有沒有錯別字,有沒有病句,有沒有論證不周延的瑕疵,一概不再關注。這樣的作品,成功發表的概率極低。
一名真正的教育作者,必然對自己的文字與思想心存敬畏。無論寫作何種類型的文章,完成之後至少先認真通讀一遍,看看有沒有明顯的文字錯誤,有沒有內容上的表意不清。然後將文章放一放,第二天或者第三天再認真研讀一遍,看觀點表達是否精確,語言運用是否精准,內在邏輯是否經得住推敲。只有文章已能夠令作者自身滿意之後,才能發送出去。這樣的反復修改,是對文字的尊重,是對讀者的尊重,更是對自身思想的尊重。
我自2004年起,給一家期刊做特約編輯。2008年起,又為一家省級綜合性期刊主持一檔教學專欄。十餘年來,我審稿時最先關注的,便是作者的寫作態度。每打開一篇文章,第一段便讀到了錯別字和病句,便不再願意繼續閱讀這篇作品,直接將其送入垃圾簍中。我始終認為,一個對自身的文字缺乏敬畏之心的作者,絕對寫不出有價值的優秀作品。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