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滿額折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外科醫生與瘋狂大腦決鬥的傳奇:神經學奇案500年,世界最古怪病症的不思議之旅

定  價:NT$ 499 元
優惠價:90449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9元
庫存:2
可得紅利積點:13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Amazon、Goodreads年度科普好書
獲獎無數暢銷科普作家、《消失的湯匙》《小提琴家的大拇指》作者又一力作
――妄想、創傷、癲痴、復原,瘋頭瘋腦的人類史――

 
「精神治療不是科學領域,而是文學範疇」――是枝裕和《第三次殺人》

我們的大腦小宇宙如何對所有人說出誠實的謊言?
神經醫學又如何像最出色的小說一樣,揭露普遍的真理?

瘋狂的科學家、精神錯亂的罪犯、悲劇天才、苦惱的靈魂,抽絲剝繭一個又一個血腥又迷人的故事!

腦部運作止於何處,心智運作從何處開始?如何從生理腦中生出心智意識?被打了一拳的頭、精神失常、失靈的大腦,腦袋裡的一個小故障,總是會滾成意想不到的大雪球,導致奇怪但顯著的後果。這些瑕疵揭露出大腦如何演化、如何組成,單靠這類案例就可以寫出一整部大腦的自然史。

早期對人腦的研究是靠一種簡單的方法:等待中風、癲癇、傳染病和可怕的意外降臨,然後觀察病患如何應對。在許多案例裡,他們能存活下來簡直就是難解的奇蹟。觀察家對於不同的大腦部位受損造成病患性格大變,感到驚訝。一夕之間,病患就認不得自己的小孩;原本的社區棟梁變成說謊成癖的騙子;有些人則是不能說話但可以唱歌。

著名科普作家山姆‧肯恩以清晰鋒利的機智,挖掘出許多神經學奇案背後的故事,像是幻肢、吃掉記憶的病毒,以及用舌頭看世界的盲人。他講述這些凡夫俗子的奮鬥、堅韌和深刻人性如何打造出神經科學,在過程中揭露大腦的祕密通道。

本書深入剖析500年來神經醫學的傳奇,主題由小而大,從神經元擴展到神經迴路、感知系統、腦部與身體的溝通、腦部與心智的關聯,最後是腦神經與意識的關係。每一章以一位腦神經受損者的故事論述相關主題,帶領我們造訪一個不同的地方、遊歷一個不同的時代,讓那些國王、食人族、侏儒和探險家的生命重新復活,他們的掙扎與奮鬥,使現代的神經科學成為可能。

周遊最戲劇化的神經醫學博物館,盡享欲罷不能的邪惡科學樂趣!

【如果可以挑選一種神經缺陷症體驗一天,你會選哪一種?】
臉孔失認症:臉盲,無法區別臉孔的不同
動物失認症:可以區別植物、臉孔、人造物,無法辨識任何動物
顏色失憶症:可以感知顏色,無法記住事物的顏色
半側空間忽略症:只吃一半食物、穿半邊衣服,無法留意世界的其中一半
外國口音症候群:無法發出需要的聲音,突然用某一種腔調說話

【瘋狂、大腦與人類,神經科學不思議】
一根長矛刺中黃金護具裡的法王亨利二世雙眼,扯裂了數百萬個神經元,神經傳導物質在大腦裡氾濫。顱骨骨折可以救人一命,腦震盪卻足以致命?
「刺客傳教士」聽到神的旨意要他去暗殺總統,精神失常與腦部化學的因果關係錯綜複雜。憂鬱症讓腦中的化學物質改變,還是腦中的化學物質造成憂鬱症?
物理學家理查‧費曼把方程式裡的x看成巧克力色,作曲家李斯特斥責管弦樂團把他的音樂彈錯顏色。神經迴路如何重新配線,打造出可塑性十足的腦袋?
牧羊人可以靠長相辨識不同的羊隻,那些羊卻不能辨識他。進行臉部移植之後,大腦會認得變臉的新面孔仍是原來的自我嗎?
幻肢、幻齒、幻陰莖的荒謬感覺,反而比真實部位的感受更顯著。神經把訊息傳遞給身體,但愚弄大腦是一件容易的事嗎?
笑到東倒西歪,沒有意義,沒有歡喜,沒有快樂,大笑而死。有些退化性的腦疾病在靈長動物身上是有傳染性的?
腦傷有時會釋放出黑暗欲望,神經科學未來無疑將改變司法體系。如果犯罪行為是腦傷所致,違犯者有罪與否?
杜斯妥也夫斯基在癲癇發作之前會經歷罕見的「狂喜前兆」,之後又會感到幻滅。腦部生理運作與心智思考運作,邊界截然分明還是模糊難辨?
感覺自己多出一顆頭,越趨近牆壁時牆壁越往後退,右手扣上扣子而左手馬上解開。當情緒和心智現象出了差錯,人會如何陷入妄想?
腦傷導致的強制說謊傾向常常帶有黑色幽默的趣味,而缺乏維生素也會影響人的記憶。有些人看起來對自己正在撒謊毫無所覺,這真的可能嗎?
有些說話結巴的人唱起歌來完全沒問題,有些人可以寫下句子卻無法閱讀它。如果左右側腦無法協同合作,我們連推理小說都讀不了?!
過去的神經科學家翻遍大腦裡的每一個裂縫,想找到人類意識的所在地。意識是存在於我們大腦裡某個地方的某樣東西嗎?

作者簡介

山姆‧肯恩Sam Kean
《紐約時報》暢銷書《消失的湯匙》(The Disappearing Spoon)、《小提琴家的大拇指》(The Violinist’s Thumb)作者。
明尼蘇達大學主修物理和英語文學,美國天主教大學(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圖書館科學碩士。
作品散見於《美國最佳科學與自然寫作》(The Best American Science and Nature Writing)、《紐約客》(The New Yorker)、《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紐約時報雜誌》(The New York Times Magazine)、《Slate》雜誌、《今日心理學》(Psychology Today)等。


譯者簡介 姓名: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觀看的視界》、《我們在此相遇》、《留住一切親愛的》、《建築的法則》等。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名人/編輯推薦

▍對本書的讚譽

「大腦在哪裡結束,心智又從哪裡開始?充滿好奇心的讀者將會發現,在你專心投入這本極度迷人又發人深省的神經科學史著作時,你的大腦和心智都在興奮跳躍。」
——唐娜‧查維斯(Donna Chavez),《書單》雜誌(Booklist)

「在科普作家山姆‧肯恩的巧手下,腦傷的故事變得更加閃耀,不僅照亮了坐在診斷桌旁或躺在檢驗台上的角色,還闡明了至今依然與我們息息相關的科學發現的通則……肯恩為病患注入生命,也讓醫生和科學家與未知腦傷奮戰的過程變得鮮活起來。」
——鮑伯‧葛蘭特(Bob Grant),《科學家》雜誌(The Scientist)

「肯恩……讓我們看到,顱內災難如何透過從大體解剖到意識層面的惱人案例,逐步建構出神經科學。科學無論多普及,還是有更多令人著迷的內容。」
——芭芭拉‧凱澤(Barbara Kiser),《自然》期刊(Nature)

「肯恩不僅向這些讓科學得以進步的患者們致敬,還讓這些患者充滿人性。」
——克拉拉‧莫斯科維茲(Clara Moskowitz),《科學人》雜誌(Scientific American)

「把你的Netflix待看影片先暫停吧。這本書從第一頁開始,就會要你全心投入。這不僅是一本關於存在奧祕的迷人指南,還是一本引人入勝的故事集,凡是對古怪罕見及形上學有興趣的人,都會愛不釋手。」
——威廉‧龐士東(William Poundstone),《為什麼出布容易贏》(Rock Breaks Scissors)作者

「作者以高超技巧闡述大腦的功能與失能如何體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興味盎然……這些聲明最後提出一些扣人心弦的重大問題,關於身分的本質,以及身而為人意味著什麼。」
——霍華‧史奈德(Howard Schneider),《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這是山姆‧肯恩迄今為止最棒的一本書,一本好讀、非傳統的大腦歷史,裡頭充滿了瘋狂科學家、精神錯亂的罪犯、天才,以及不幸的靈魂。」
——艾米‧史都華(Amy Stewart),《醉人植物博覽會》(The Drunken Botanist)作者

「娛樂與血腥兼具……山姆‧肯恩證明,一個可以將每則故事與其背後科學串連起來的能幹嚮導,永遠充滿了狂熱的好奇心。」
——凱特‧塔特爾(Kate Tuttle),《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暢銷作家肯恩用接連不斷的故事,提供一個引人入勝但有時也恐怖可怕的角度,讓我們看到早期的神經科學基本上就是一種醫療猜謎遊戲……好看又具引用價值,肯恩的書寫銳利精闢,每個故事都讓神經科學史變得活靈活現。」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閱讀這本故事集就像在參觀一座神經科學博物館最戲劇性的失常案例,每一章都把我們帶到另一個不同的地方和時代。」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目次

【第一部 大體解剖學】
導言
第一章 決鬥的神經外科醫生

【第二部 細胞、感官、迴路】
第二章 刺客湯
第三章 配線和重新配線
第四章 面對大腦創傷

【第三部 身體與大腦】
第五章 大腦馬達
第六章 笑病
第七章 性與罰

【第四部 信念與妄想】
第八章 神聖的疾病
第九章 「心智耍花招」

【第五部 意識】
第十章 誠實的謊言
第十一章 左邊、右邊和中間
第十二章 人類、神話與傳奇

致謝
注釋與雜記
引用書目
讀書會指南

書摘/試閱

我們已經知道,情緒和其他心智現象有助於我們做出決定和形塑信仰。但如果這些程序走歪了——這的確有可能——我們就會陷入妄想。
醫生和妄想症交手已經有上千年的歷史,他們當然早就知道某些心理事實:許多妄想症會在幾星期後消失,以及具有某種性格的人最常出現妄想症,例如完美主義者。但一直要到過去一百年,醫生才有足夠多的案例加上足夠詭異的類似症狀,讓他們得以判定,許多妄想症患者都有器質性的腦部問題。事實上,某些妄想症根本就是一些可複製而且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定心理模式,甚至已變成一套壯觀的工具,可用來探測神經科學領域裡的一大奧祕:細胞和生物化學如何讓人類產生心智,以及所有的心智怪象。

一九○八年春天的一個午後,一名德國中年婦女在路上閒逛時,覺得有隻看不見的手勒住她的喉嚨。她死命掙扎、喘氣,彷彿它就要捏碎她的氣管,經過好大一番掙扎,她才終於用右手把它鬆開。就在這時,那隻侵犯她的手——她的左手——癱軟了下來。幾個月前的除夕夜,她中風了,從那之後,她的左手就像個被寵壞的小孩一樣,胡作非為——打翻她的飲料,摳她的鼻子,掀開她的床罩,完全沒取得她的意識同意。現在,這隻手還讓她窒息黑青。「它裡頭一定是住了惡靈,」她跟醫生這麼說。
二次大戰期間,兩個類似的案例也在美國爆發。兩名患者一男一女,兩人都有癲癇,也都切除了胼胝體以免復發。(胼胝體是一束神經纖維,將腦的左右兩瓣連結起來。)手術之後癲癇發作的頻率的確下降不少,但卻出現一個令人沮喪的副作用:其中一隻手開始過著自己的獨立人生。手術過後有好幾個禮拜的時間,每當那名女患者想要用右手開抽屜時,她的左手就會把抽屜關上。或者,當她的右手開始扣上襯衫的釦子,她的左手就會跟著把釦子一一解開。那名男患者則是發現,他用一隻手把麵包遞給店主時,另一隻手就會把它搶回去放好。回到家後,他把一片吐司放到烤麵包機裡,另一隻手就會把它拿出來扔掉——完全就是《奇愛博士》(Dr. Strangelove)遇上《三個臭皮匠》(The Three Stooges)。
隨著越來越多案例浮現,神經學家開始把這種症候群稱為「任性手」(capricious hand)和「無政府主義手」(anarchic hand),而今日最常見的說法則是「異己手」(alien hand)——自己那隻不受意願控制、愛怎麼動就怎麼動的手。異己手可能會在中風、腫瘤、手術或庫賈氏病後找上受害者,雖然大多數案例會在一年內消失,但有時那隻手的無政府狀態持續十年。
異己手的大多數案例屬於以下兩類。一是和「磁吸似的」緊握有關。沙發馬鈴薯一拿到遙控器就死也不肯放開。撲克牌遊戲的玩家死都不肯放開手上那張牌。賓果遊戲的玩家會用旁邊的椅子把自己撐起來,一路拖著椅子走到浴室都還沒發現。最後這個案例聽起來很不可思議,怎麼可能不知道?但這類患者就是常常會一心專注在異己手正在做的那件事上,漠視其他一切,直到不好的事情發生。這簡直就是聖經裡那句「不要叫左手知道右手所作的」幽靈版。
異己手的第二種類型,就是右手是左手的死對頭。一隻手接電話,另一隻手就要掛電話。一隻手把褲子穿起來,另一手就要把褲子脫到腳踝。那如果玩跳棋呢?還是放棄吧——因為不管一隻手走了什麼,另一隻手會把它還原。在某些變體版本裡,惹是生非的那隻手可能會不按牌理:給家具撢灰塵時有些地方就是不撢,洗澡時就是不肯替某半邊的身體塗上肥皂。在某些患者身上,還可同時看到兩種異己手。有個可憐的男人,七十三歲時中風,先前沒有任何暴露狂的行為,但中風之後,時不時就會在公共場所發現自己的石門水庫開著,而且左手已經在裡頭瘋狂摩娑。更慘的是,一旦他的手握住了,死也不會放啊!
很多人把他們的異己手歸咎於「惡靈」或「魔鬼」,也經常採取嚴厲的措施想控制它的惡作劇,包括把它痛打一頓。有些患者會把手卡在家具和牆面之間,以免作怪,或是用烤箱手套把它套住。不過,這些措施往往都以失敗收場,那隻手就是有辦法使出胡迪尼的逃脫術,有些人甚至因為不知道它接下來會做出什麼,時時活在恐懼中。異己手會把滾燙的鍋子從爐子上端下來,或是去抓著火的餐巾。它們還會揮舞斧頭,或是在開車時突然鬆開方向盤。目前所知異己手做的唯一好事,就是在一名女士想要抽菸時把香菸盒蓋上。
神經科學家透過屍體解剖,已經可以判定導致異己手的腦傷是哪一種。首先,患者的感覺區大概有受損。每當我們出於自願地移動手臂時,這些區域會提供反饋,少了這些反饋,人就感覺不到自己的手臂已經做出動作。換句話說,患者失去了「自主行動感」(sense of agency)——一種可以控制自身行動的感覺。
像磁鐵一樣緊抓不放,通常和右手的主導地位有關,這種症狀往往還附帶了額葉受傷。額葉的工作內容包括壓抑頂葉的衝動,頂葉好奇、任性,而且因為它和觸覺的關係最密切,所以會想用觸覺方式探索一切。因此,當額葉的某些部分運作不正常,腦就無法馴服這些頂葉衝動,手會開始亂揮亂抓。(就神經學而言,這種原本受到壓抑的衝動突然發光發熱,有點像是庫魯症患者的噘嘴反射得到「釋放」。)由於抓取的衝動源自於潛意識,意識腦未必有辦法打斷它,讓手不再抓取。
至於手跟手的戰爭,也就是一隻手把另一隻手做的事情還原(穿褲╱脫褲),通常會在胼胝體受傷後出現,因為它破壞了左右腦之間的溝通。左腦驅動身體的右側,右腦驅動身體的左側。但舉止合宜不僅需要發布運動指令;它還需要意志信號。例如,當你的左腦告訴右手拿蘋果時,左腦也會透過胼胝體發信號給你的右腦(也就是左手),要它冷靜。訊息是:「我在處理。你休息一下。」不過,萬一胼胝體受傷,這個抑制信號就永遠傳不到。結果就是右半腦注意到有件事情正在發生,因為沒收到不要動的命令,於是舉起左手加入行動。但這實在是過度熱心。因為大多數人都是用右手執行大多數任務,如果左手跳進來,就會產生這種異己手的無政府狀態。整體而言,如果說像磁鐵一樣緊抓不放是因為通常享有主導權的那半邊腦,想要更加伸張它的主導權,那麼左手右手的戰爭,則是比較弱的那半邊腦起來造反,想要為自己贏得平起平坐的地位。

✽ ✽ ✽

所有的人腦都有一套標準的接線圖,確保某些區塊的神經元總是可以和其他某些區塊的神經元及好東西溝通。你的眼睛最好可以喚醒你的害怕迴路,而你的害怕迴路最好可以跟你的雙腿說快跑或你不該在外面逗留太久。這種一般性的接線圖,早在我們胎兒時期當軸突開始像春筍一般發芽長大時,就已經配好了。儘管如此,這種一般性的配線圖在細節上卻可能因人而異。這方面比較戲劇性的案例是聯覺(synesthesia),一種以迷幻方式將人類感官混融起來的情況。
對大多數人而言,一種感官輸入只會產生一種感官經驗。櫻桃吃起來就是像櫻桃,用砂紙摩擦皮膚就是會感覺刺癢。但對有聯覺的人而言,一種感官輸入會產生多種感官輸出——櫻桃除了會有櫻桃的味覺之外,還會加上,比方說,魅影聲調。這些追加的感覺是不由自主的,而且具有一致性:每次這種聯覺都會聽到G小調,以及一模一樣數不清的胡椒氣味在鼻腔氾濫。聯覺也是異質性的:某人總是會把數字5看成紫紅色,另一個人則堅稱他的美式檸檬派是綠色的。
最常見的聯覺類型是會出現一種色彩交響樂,特別是當人們聽到或看到某些字母和數字的時候。美國物理學家理查‧費曼(Richard Feynman)會把方程式裡的j看成淡褐色,n看成靛青色,x看成巧克力色。俄國文學家弗拉基米爾‧納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有一次提到,對他而言,aaah這個長母音有「風化木的色調」,而短母音ah則會「喚出拋光的烏木」。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Franz Liszt)經常斥責管弦樂團把他的音樂彈錯顏色,讓團員瞪大眼睛、一頭霧水:「紳士們,多一點藍色,拜託,這個調子全靠它!」另一次他懇求說:「這〔段〕是深紫色!……不要那麼粉紅。」
「顏色—聲音」和「顏色—字母」的聯覺之所以最常見,是和腦部的地理有關:某些分析聲音、字母和顏色的區域正好緊挨在一起,信號很容易漏過邊界。不過,理論上,聯覺可以把腦內的任何兩種感官連結起來,而且有六種已知的類型存在。「聽覺—動作」聯覺可能會因為螢幕保護裝置上的移動小點而聽到警笛聲。「觸覺—情緒」聯覺可能會摸到絲綢感覺鎮靜,摸到柳橙感覺震驚,摸到蠟感到困窘,摸到牛仔褲感覺憂鬱(只好放棄你最愛的牛仔褲)。「觸覺—味覺」聯覺可能會摸到鍛鐵圍籬感到鹹味,或覺得某些肉刺刺的。(有個人在晚餐派對上噘著嘴說,那個燉雞吃起來太「球」了。)「性」聯覺者可能會在性交時看到有顏色的形狀在眼前飄。「顏色—時間」聯覺可能會把一星期裡的某幾天、一年裡的某幾個月,甚至一生裡的某幾個階段當成由陰影和色調組成的拼貼作品。想像一下,當你一邊聽著莎劇《皆大歡喜》(As You Like It)裡的賈奎斯(Jacques)發表「人生七階段」的演說,一邊看見一道彩虹封住舞台。
聯覺可能有遺傳因素,因為它有家族特性,而且在大多數文化裡都可看到一些例子。還有一點也很重要,神經學家已經證明聯覺並不只是一種隱喻胡扯,不是像我們說的「好吵的襯衫」和「好利的切達起司」。檢測顯示,這些人的腦部確實是以不同方式運作。其中一項實驗是,有一張紙上寫滿了鬧鐘數字「5」,中間還穿插了一些鬧鐘數字「2」。一般正常人會發現,如果不是一個一個找,要從頁面裡把「2」挑出來幾乎不可能。但是對聯覺者而言,每個「2」都會像彩色片一樣立刻自動跳出來。(有點像色盲測試時數字自動跳出來那樣。)另一個實驗是,如果你給一名聯覺者看用一排排小8組成大4,那個圖案的顏色就會跳來跳去,端看受測者是把焦點放在整體(4)或像素(8)上。其他測試則是會讓聯覺者有些侷促不安。基本上,正常人要解讀任何顏色的文字都沒什麼困難。但對聯覺者而言,顏色「錯誤」的數字或字母就有可能誤導他們或擊敗他們,因為頁面上的顏色正在跟他們腦海中的顏色打仗。

神經科學家大體知道聯覺是如何起作用:肯定是處理某一感覺的神經元迴路不小心亂打到處理另一感覺的迴路,造成這兩種迴路同時嗡嗡忙碌。但事實證明,要判定這種情況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卻是非常棘手。目前有兩種可能的解釋:一是解剖上的,二是機能上的。解剖論怪罪童年時期神經元的整枝做得不好。所有嬰兒的神經元數量都超過他們的需求;而這些神經元也都有過多的軸突和樹突。(因此,幼兒大概隨時都能體驗到聯覺。)隨著小孩長大,某些神經元會開始一起發射一起串聯,這些活躍的神經元可以保持健康。在這同時,沒用的神經元會挨餓死掉。過量的分枝也會開始整枝,就像電線附近的楓樹一樣。這種毀滅聽起來有點殘酷,像是神經元版的達爾文主義,但它可以讓倖存下來的神經元組成更緊密、更強健、更有效率的迴路。聯覺者的大腦或許就是整枝工作做得不夠好。也許他們的大腦把多餘的連結留在原地,所以串聯到不同的感官區域。
機能論則是認為,雖然神經元的整枝做得恰到好處,但有些神經元無法妥善抑制它們的鄰居。再一次,我們那些高度連結的神經元必須阻止信號被射入迷途,走錯腦區;它們的做法是利用一些抑制性的化學物質來阻絕鄰居。但就算這些迷途處於休眠狀態,它們還是存在,而且就理論而言,是有可能開啟並變得活躍。或許聯覺者的腦部無法把這些地下通道好好抑制住,才讓資訊從腦的這區滲漏到另一區。
該選機能論或解剖論的第一個線索,來自一名瑞士化學家。一九三八年,亞伯特‧霍夫曼(Albert Hofmann)的製藥公司正在尋找新的刺激物,他開始研究從某種蕈菇裡萃取出來的一些化學物質。他很快就把心思轉移到別的化合物上,但心裡總有個疙瘩,覺得蕈菇好像有更多東西要教他。於是,在一九四三年四月某個星期五下午,他真的刺激出一批全新的化學物質,稱為「D-麥角酸二乙胺」(德文Lyserg Säure Diäthylamid,LSD)。在LSD的合成過程中,他突然覺得一陣昏眩,還看到彩色條紋。他事後猜測,可能是他的手指沾到一些粉末,然後揉了眼睛的關係。但他不敢肯定,於是在四月十九日星期一做了測試——從此之後,這天就被稱為「自行車日」(Bicycle Day)。那天,他把四分之一毫克的微量粉末溶解在四分之一針筒量的水中。溶液喝起來沒啥味道,於是他一口乾了。這動作發生在下午四點二十分,然後,霍夫曼雖然想把自己的感覺記錄在實驗日誌裡,但到了下午五點,他的字跡已經變成鬼畫符。他的最後一句是「好想笑」。他感到不安,於是要求助理騎他的自行車載他回去。這是一趟了不得的路程。
騎車時,彩色條紋再次出現在眼前,而且所有東西都拉長變形,好像反射在曲面鏡裡的模樣。時間也變得緩慢:霍夫曼覺得那趟路好像騎了好幾年,但他助理只記得自己騎車騎得又氣又累。回到家後,霍夫曼想盡辦法要說出完整的句子,但沒辦法,折騰半天,最後(基於某種原因)終於搞清楚他的意思,他認為牛奶或許可以治好他的症狀。一位鄰居太太耐心地幫他送來一瓶又一瓶的牛奶,那天晚上他一共灌了兩公升,但無濟於事。更糟的是,霍夫曼開始出現超自然幻覺。他的腦子把鄰居幻化成巫婆,還感到體內有個魔鬼竄升,攫取了他的靈魂。他覺得自己馬上就會死在長椅上。
幾個小時之後,他終於冷靜下來,而且最後一小時還讓他滿享受的。他的雙眼變成名副其實的萬花筒,宛如幻想曲似的彩色噴泉「爆發,並在不斷地流動中變換交糅」。他後來指出,這也讓他很開心,「所有的聲學感知,像是門把的聲音或駛過的汽車聲,全都變成光學感知。每個聲音都會產生變化萬千的影像,而且各有各的形式和色彩。」換句話說,這個藥物令他產生聯覺,而這是他先前不曾體驗過的。
霍夫曼的Lyserg Säure Diäthylamid最後變成著名的迷幻藥物LSD,而且在那之後,也有千萬個「費西」(Phish)和「死之華」(Grateful Dead)迷幻搖滾樂團的粉絲們體驗過類似的經驗。嗨嗑LSD顯然無法改變腦部的固定迴路。不過,LSD會干擾神經傳導物質,讓流經這些迴路的訊息發生扭曲,持續約幾個小時。這就像是把你家的電視節目從肯‧伯恩斯(Ken Burns)的紀錄片變成大衛‧林區(David Lynch)的噩夢片——是由同一個迴路提供影片,但內容狂野多了。這項發現為聯覺的機能論提供強有力的支持。有些證據顯示,天生的聯覺有可能是因為腦部的配線方式有點不同。但霍夫曼以及其他人的經驗透露出,我們體內可能也都潛伏著聯覺的天賦,只要我們能找到接頭將它釋放出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49
庫存:2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