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聆聽回望〈簡體書〉
滿額折

聆聽回望〈簡體書〉

定  價:NT$ 290 元
優惠價:90261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29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書為羅伊菲的第六本散文集,內容涵蓋伊菲多年來從事推廣古典音樂和中國文化的心路歷程。其中絕大部份文章均為她以〈偶思集〉之名刊載在《聯合早報》副刊的作品。有少數幾篇摘自她為音樂會特刊所寫的文稿。有一部分文章也曾於九十年代刊載於紐約的《世界日報》副刊。

本書分為三大輯。第一輯〈爸爸教我的歌〉主要敘述作者學習聲樂藝術的心得,以及對許多個人喜愛歌曲和音樂作品的看法。第二輯〈美的追尋〉描寫作者參與策劃舉辦各類音樂會及相關音樂活動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第三輯〈乘著歌聲的翅膀〉則包括作者隨東華音樂協會合唱團,飛往世界各地參加國際合唱比賽,國際音樂營及舞臺表演的點點滴滴。

二十多年來回望,與音樂同行,就像一場文字和音符的戀愛。那美好的感動,醉人的浪漫;圓滿中的淒美,淒美中的高貴,恰如潺潺小溪,伴我一路悠然流淌,又如山間清泉,不斷滋潤著逐年老去的生命。

作者簡介

羅伊菲
出生於中國湖南,在臺灣和美國受教育,專攻新聞傳播和社會學。曾在新加坡《聯合早報》撰寫專欄〈偶思集〉多年。伊菲自學生時代開始寫作。1970年代初留美期間開始短篇小說創作,第一篇作品《牆》獲臺灣皇冠雜誌社短篇小說比賽首獎。自此連續創作如《高處不勝寒》《羈客》《暮歌》等描繪海外遊子悲歡離合的作品。1975年由皇冠出版社結集出版《高處不勝寒》小說集。
1973年與家人移居新加坡,先任教于當年的新加坡大學(今之新加坡國立大學)及南洋大學,後進入新加坡工業與職業訓練局(今改名為工藝教育學院),任研究部主任,1998年提前退休,專注於寫作及推廣古典音樂及中華文化的義務工作。
初定居新加坡時曾停筆十年,1985年重新出發,以短篇小說《母難日》獲新加坡文化部舉辦的全國短篇小說比賽第一名。1990年受邀在《聯合早報》撰寫專欄。1995年出版第二本小說集《大地有情》。此書獲得1996年新加坡全國書籍獎。除小說外,也透過每週一次的專欄寫作,深耕散文創作,出版散文集《歲月如歌》《穹蒼外的歌聲》《喜閱人間》及《我必珍惜你》等。
伊菲于1991年創立一純女聲合唱團東華合唱團,開始以文字為最鍾愛的古典音樂服務。並將之更名為東華音樂協會,提升為一享有慈善機構地位的藝術團體。年年舉辦音樂會,為音樂會編寫特刊長達26年,直到2017年交棒給年輕團員,轉任會務顧問。2001年所編寫華語原創音樂劇《歌中情》,在新加坡連演三場,被樂評家稱為“開華語音樂劇之先河”。
已是古稀之年,伊菲對文字和音樂的熱情不減。近年透過社交媒體,勤寫短文小品及遊記,以深情筆觸,記載生命場景的變化,藉細緻靈思,乘音樂的羽翼翱翔。

文字和音符的戀愛
打從稚齡遇見方塊字開始,就對這美麗的文字癡癡迷迷。童年的記憶裡,不是躲在書後,便是搖晃在樹梢頭。典型的書呆子,一拿起書來,便神走天外,渾忘周遭一切。為了看閒書,不知被嚴厲的母親打罵了多少次,而惟一能讓我從書堆裡抬起頭來就是音樂,不是兒歌,不是流行歌,而是西洋古典音樂。
生長在清貧的年代,小時連鋼琴都沒看過。但因為父親喜愛古典音樂,一回家就扭開老舊的收音機找那固定播放古典音樂的電臺,我就跟著他聽……那旋律是那麼那麼美呀, 常令我感動得滿臉都是淚。
靜靜聆聽,宛如品嘗醇酒,沉醉不已;心靈隨著音符飄然天外,卻從沒有隨音符開口的欲望,或許因為文字早已成了我發抒情感的載體。我是一個心中有歌,口中無調的愛樂者。
平平順順過了大半輩子,從中國大陸到臺灣到美國再到新加坡。三十出頭來到這美麗島國,在當年的新加坡大學兼課教了六年的社會學概論,又進了政府機構做了近二十年的公務員,閒暇時就編編故事,寫寫小說,從沒料想到我的一篇得獎小說《母難日》,促成我一個獨特悠然的轉身,讓文字和音符邂逅,結了長長久久的緣分。
1986年,我的短篇小說《母難日》獲得全國短篇小說比賽的冠軍,突然就小小出名了,引來多位讀者的關注。其中一位,還寫了長達數頁的信來和我談《母難日》。她當時活躍於一間以華語為溝通語言的國際獅子會分會,邀請我加入,遂滿心歡喜地加入這慈善義工組織。來到獅城十多年, 因為工作關係,周遭都是講英語的朋友同事,終於有了講華語的朋友圈子了,終於可在工餘,找到除自家以外,讓我以親密貼心華語抒發的管道了。那正是卡拉OK開始盛行的年代,許多獅會會員都好此道,並且唱得很好,而我總是坐在旁邊靜靜聆聽。就在接手擔任東華國際獅子會會長時,某一天大家在我斜陽道住家開會,我突然心血來潮地提議成立東華國際獅子會合唱團。這就是東華音樂協會的前身。那一年是1991年三月。
坦白說,當時只想把合唱團維持到我一年任期結束,卻因為碰到黎列剛老師而一路走了下來。那時黎老師是南洋藝術學院音樂系系主任,而他夫人又是小提琴家,任職新加坡交響樂團。認識他們這對才貌雙全的新移民音樂家,簡直覺得榮幸得不得了,立即就邀請黎老師來東華國際獅子會舉辦一場聲樂講座,同時也請他們夫婦來斜陽道的家中晚餐,將他們介紹給家人。
當時,黎老師工作極為忙碌,一個月只能來訓練東華合唱團兩次,但只這短短兩次,就已牢牢鞏固了團員的凝聚力。一年後老師離開南藝,專心投入聲樂教學和推廣音樂的志業。在他的領導下,我們幾位學員于1994年初創立華夏知音協會,而1995年,原屬獅子會的東華合唱團也申請成為獨立的音樂團體。我則從一個遠遠徘徊在音樂聖殿外的愛樂者,慢慢成為一位參與者。半生藏在文字之後的我,從此就開始了以文字為音樂服務的旅程。
這二十多年來的旅程,大大拓寬了原先狹隘的視野;為平庸蒼白的生活添加顏彩,更豐盛了寫作的靈感和動力。許多有關音樂的感悟,都發表在《聯合早報》的專欄〈偶思集〉,此外,幾乎每年都為音樂會寫獻詞和介紹文章,不知不覺已積累了許多篇章。去年卸下東華音樂協會會長的重任,突覺,越過千山,是不是到了回望的時刻?
整理多年來有關音樂的文稿,大致可分為三輯。第一輯〈爸爸教我的歌〉,主要描述個人多年來學習聲樂藝術追尋美聲的心路歷程,以及對一些歌曲和音樂作品的感悟。第二輯〈美的追尋〉累積了個人參與策劃舉辦各類音樂會及相關音樂活動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第三輯〈乘著歌聲的翅膀〉則包括個人隨東華音樂協會合唱團,飛往世界各地參加國際合唱比賽、國際音樂營及舞臺表演的點點滴滴,以及音樂帶來的旅遊之樂。
臺灣聲樂家金慶雲在她的散文集《弦外之弦》裡曾說: “在一切藝術中,音樂最是短命,每一聲樂音,在通過它賴以生存的幾百尺之後,就如‘船過水無痕’(水波其實還遠比聲波具象而持久),消逝了蹤影。在一切藝術中,音樂最能揭示美之無常。”
而這無常之美,通過文字,不就可以留存在我們記憶深處嗎?
回望二十多年來與音樂同行的心路歷程,不就像一場文字和音符的戀愛?那美好的感動,醉人的浪漫;圓滿中的淒美,淒美中的高貴,恰如潺潺小溪,伴我一路悠然流淌,又如山間清泉,不斷滋潤著逐年老去的生命。
乘著歌聲的翅膀,翱游于時空的海洋,並以我最貼心的文字,為音樂這“最短命的藝術”留痕,是我這一生最大最深的福份。
2018年3月

目次

爸爸教我的歌
003 | 爸爸教我的歌
006 | 讀樂之樂
008 | 尋找那首《歌》
010 | 聲樂之夢
013 | 棕發的珍妮
015 | 白雲千載空悠悠
017 | 夏日最後的玫瑰
019 | 國王的歌手
022 | 湘音鄉音
024 | 山在虛無飄渺間
026 | 夏日的雪花
028 | 恬靜的音符
030 | 我獨自徘徊
032 | 為了藝術為了愛
035 | 愛的樂章
038 | 眼望青山
040 | 萊茵悠悠流去
042 | 夢醒時分
044 | 琴韻難忘
046 | 心靈之歌

美的追尋
051 | 美的追尋
057 | 不老的歌聲
059 | 安寧的和風
061 | 月光的魅力
063 | 合唱的喜樂
065 | 幕後的欣然
068 | 元宵的歌聲
070 | 童心童曲
072 | 歌聲的海洋
074 | 歌唱九寨溝
076 | 故鄉的親人
078 | 昔日之歌
080 | 詩人之歌
082 | 詩人詩情
084 | 那一晚,我的船
086 | 每一次目光相遇
088 | 何妨附庸風雅?
090 | 雨中歌
092 | 鳥識歡聲亦解歌
095 | 啊!聖善夜

乘著歌聲的翅膀
099 | 乘著歌聲的翅膀
101 | 金秋之聲
103 | 金秋醇韻
105 | 古城冬韻
108 | 取經東歐
110 | 新加坡之夜
112 | 查爾士橋上的歌者
114 | 長河古橋意悠悠
116 | 永遠的茶花女
118 | 薩爾茨堡的鐘聲
121 | 那一撮金髮
123 | 聽生命在歌唱
125 | 唱入學術殿堂
127 | 山中半日
129 | 另一種鄉愁
131 | 紅塵浮木
134 | 重唱《歌中情》
136 | 心中的音樂
139 | 古老的歌,古老的城
141 | 音樂之行,無聲之旅
143 | 華夏知音協會,東華音樂協會大事記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61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