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滿額折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5元
庫存:6
可得紅利積點:9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光明、樂觀、愛與快樂,
孔子──「正向心理學」的代言人!

★ 在「厭世」「疲軟」世道中,重新點燃正向的思考與力量
★ 傳統經典解讀系列最終回,王溢嘉看見不一樣的《論語》
★ 五十篇文章,全面新讀《論語》,翻案對孔子千年的誤讀

「我以為在中國過去的諸子百家中,沒有一個人、一本書能比孔子和《論語》有更大的涵蓋面,孔子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正向心理學家、教育家、哲學家。」──王溢嘉

田威寧(作家.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祁立峰(作家.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宋怡慧(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凌性傑(作家.建國中學國文科教師)
陳美桂(北一女中國文科教師)
陳茻(國文教師)
黃庭鈺(作家.新竹女中國文科教師)
黃國珍(品學堂創辦人.《閲讀理解》學習誌總編輯)
☆☆☆ 不一樣推薦 ☆☆☆

學醫出身、著迷精神分析等西方科學的王溢嘉,平反了年少時曾對孔子、《論語》的誤解,打破認為其過時、天真、不切實際的誤讀,以當今成為主流的「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角度,重新閱讀、理解與闡述《論語》。

他嘗試透過《論語》以勾勒孔子的人生哲學、他對生命意義、人生追尋的看法與做法──“快樂”──孔子選擇了快樂,了解到讓自己快樂、別人快樂、大家都快樂,就是生命最淺顯也最深奧、最庸俗也最高貴的意義。

《論語》做為傳統經典,並沒有什麼過於深奧的哲理,它的精髓是提供我們在這個塵世安身立命的原則、做人做事的道理,以及探究生命的價值:能夠判斷、取捨的智慧,加深了生命的意義,也成為面對世界最強壯、豐饒的時代力量。

■ 分輯重點
五大輯分類,五十篇論述,緊扣「人」與孔子思想中心之「仁」──
# 值得追尋的人生真理
# 正直良善的人格養成
# 搭建和諧的人際關係
# 把握命運的人生節奏
# 今重新定位孔子之仁

■本書特色
既可以前進校園、顛覆課堂上基本文化教材的刻板,
更能讓不同生命階段的人,一次次反覆閱讀的經典!
# 給青少年:閱讀《論語》,走出校園刻板選讀,用佳句佐證生活的脈絡
# 給青壯年:重讀《論語》,以孔子思想印證實際經驗,站穩社會的脈動
# 給中老年:新讀《論語》,以積累的能量與智慧,開啟人生下半場風光

■ 王溢嘉在有鹿「傳統經典解讀系列」最終回──
《莊子陪你走紅塵》
《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
《易經101:文化八卦的當代解碼》
《六祖壇經4.0:覺醒、實踐、療癒、超越》
《論語不一樣:需要正能量的時代,正好讀孔子》

作者簡介

王溢嘉

1950年生於台中市,台大醫學系畢業,畢業後即專事寫作和文化事業工作,曾在《中國時報》《聯合報》《牛頓》《台北評論》等十餘家報章雜誌撰寫專欄;歷任《健康世界》月刊總編輯、《心靈》雜誌社及野鵝出版社社長等職。
著作有《實習醫師手記》《蟲洞書簡》《古典今看》《與老子笑弈人生這盤棋》《莊子陪你走紅塵》《如果漏讀人性,成功總是差一步》《活用禪:豁然開朗的人生整理數》《誰伸出看不見的手?:中國人的命理玄機》《問世間,性是何物?:中國文化裡的情與色》《青春第二課》《易經101:文化八卦的當代解碼》《新編蟲洞書簡》《六祖壇經4.0:覺醒、實踐、療癒、超越》等四十餘種,涵蓋散文、中國經典詮釋、心理、文化評論、科學論述等範疇,融合知性與感性、科學與人文。
曾獲《中國時報》開卷年度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推薦書、台灣大學生票選十大好書等。多篇文章被選入國中、高中、大專院校國文教科書中,寫作具有多種風格,寓教於樂、言簡意賅,賦予經典典籍不一樣的眼光,閱讀與詮釋不一樣的世界和人生。

打開新視窗,看見不一樣的孔子和《論語》
《論語》是我對傳統經典解讀系列中的最後一本,最後出現並非認為它最重要或最不重要,而是我以前和內人嚴曼麗合寫過《論語雙拼:一個家庭主婦的異類閱讀&一個知識遊民的正向觀照》,現在為了想讓我的傳統經典解讀修得圓滿正果,所以又單獨寫了一本。除了原有內容外,又增加很多新的篇章,特別是我對兩漢迄今孔子(儒家)思想流變的看法,還有它所涉及的一些文化與思維問題。
我個人對《論語》和孔子的看法其實幾經更迭。高中時代讀的是被列為中國文化基本教材的精選版《論語》,也許是必讀、必考的教科書,所以反而沒有太多自發性的、想進一步去理解的興趣。大學時代曾主動而認真地讀了《莊子》、《老子》、《六祖壇經》等,但卻沒有好好再讀過《論語》。後來有很長一段時間甚至對《論語》和孔子浮生反感,因為我所學的醫學、,還有當時迷戀的精神分析,都聚焦於身體的異常面和精神的黑暗面,它們讓我相信從異常與黑暗的周邊角度切入,是理解問題、求得真知的有效途徑。但孔子卻「不語怪力亂神」,對異常與黑暗的東西毫無興趣,只在意如何「成聖成仁」與當「君子」;兼因目睹社會上有太多「滿口仁義道德,卻一肚子男盜女娼」的假道學、偽君子,所以很自然地認為《論語》和孔子的那些觀點是過時、天真、不切實際、浮誇的,甚至是迂腐、有害的。
但隨著人生的起伏轉折,我對《論語》和孔子的看法也慢慢發生了轉變。除了生活閱歷讓我多長了些智慧外,更重要的是來自下面經驗:當我想對自己的子女和青年學子談論什麼是「自我追尋」和「生命意義」時,我所舉的竟都是正面的、光明的、可以激勵他們、讓他們效法的人與事,這不正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顏回所說的「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者亦若是」嗎?當然我也會觸及人生的黑暗面、殘酷的現實、人性的狡詐等等,但談得不多,因為總覺得對它們有基本的認識即可,又不是想當「壞人」或「病人」,談那麼多做什麼?就在這個過程中,我慢慢了解到孔子說的「不語怪力亂神」、「見不善如探湯」、「就有道而正焉」、「里仁為美」等等,並非膚淺、鴕鳥、迂闊,而是來自一種嚴肅的選擇:在光明╱黑暗、樂觀╱悲觀、善良╱邪惡、愛╱恨、快樂╱痛苦等等的二元對比中,他選擇了光明、樂觀、善良、愛、快樂,也就是下決心用正向的心態來看待自己、他人、人生與社會。
這其實也是當今成為主流的「正向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的基調。正向心理學所關注與強調的六種美德(智慧與知識、勇氣、人道與愛、正義、修養、心靈的超越)、二十四種特質(好奇心、樂於學習、判斷力、原創力、社會智慧、高瞻遠矚、勇氣、毅力、真誠、仁慈、愛、責任、公正、領導能力、自制、謹慎、謙虛、對美的欣賞、感恩、樂觀、信仰、寬恕、幽默、熱情),也都是孔子所關注和強調的,而在《論語》裡也都做了很多相關的探討。我以為在中國過去的諸子百家中,沒有一個人、一本書能比孔子和《論語》對此有更大的涵蓋面,孔子可以說是中國第一個正向心理學家、教育家、哲學家。
這也是我今天重讀《論語》並發而為文的出發點與著眼點,我想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去閱讀、理解與闡述《論語》和孔子,並賦予他們新的生命與意義。既然是「正向」,那我談的當然就是正面的啟發。每個人都受限於他的時代,孔子既然是人就無法例外,他的某些觀點從今天的角度來看是不合時宜的,甚至是不當、不對的,但我對此不想多談,這不是什麼「為賢者諱」,而是我的一種「正向選擇」,因為覺得多談無益,更不想像某些人自己提不出什麼好觀點,卻專以奚落、指摘死去的祖宗為樂、為榮、為業。
但在從正向心理學的角度「美言」孔子的正能量後,我們還是要以務實的態度來正視一些歷史和文化的問題。我們必須承認,不少人(包括以前的我)對孔子和《論語》是有一些惡感的,我覺得這種惡感主要來自兩漢到宋明之間,將孔子神聖化、《論語》教條化所產生的流弊。很多人只記得五四運動時「打倒孔家店」那句口號,但卻忽略了它的下一句「救出孔夫子」,我們只有掃除附加在孔子和《論語》上頭的歷史迷障,恢復他們本來的面貌,才能挽救孔子和《論語》所代表的傳統文化。
最後,不管是孔子或《論語》、後來的程朱理學或陸王心學、還有現代的正向心理學,它們都具有濃厚的唯心主義色彩。唯心主義並沒有什麼不對,但如果想全靠這樣的觀點和方法來理解人類與個人心靈、自我追尋、安身立命之道與建立安和樂利的社會,顯然會有嚴重的不足;當然,這不是孔子的問題,但卻是我們必須隨時放在心上的。
王溢嘉
二○一八年五月

目次

自序 打開新視窗,看見不一樣的孔子和《論語》

壹 在陽光中,追尋人生的夢想
真善美:給生命一個豐華的意義
逝者如斯:選擇從正向觀照人生
盍各言爾志:要把雞蛋放在什麼籃子裡?
有為者亦若是:典範的召喚與啟迪
學而時習之:更好的你來自更多的學習
君子不器:你最需要學習的是什麼?
認真思考:叩其兩端,求異又求同
堅定信念:將天堂帶給你的靈魂
執事敬:從尊重工作到樂在工作
自強不息:健康是最大的資產與能源

貳 在浮世裡,形塑高雅的人格
仁者愛人:發揮本性,擁有理想的自我
齊之以禮:讓情緒與行為顯得優雅合宜
義之以比:讓你俯仰無愧的價值判斷
誠信為上:忠於別人,也忠於自己
勇者不懼:人生不再是空談與泡影
道德兩難:理性與感性的衝突及抉擇
謹言慎行:小心才能成就完美的大事
自我克制:更多的快樂、創意與尊嚴
泰而不驕:做個卑以自牧的謙謙君子
幽默感:思想靈活、生活有趣的催化劑

參 在塵網裡,搭建美好的和諧
親情萬千:孝的最高境界是尊重父母
有朋自遠方來:開啟一個瑰麗的世界
尊賢容眾:人際關係的良性回饋
人焉廋哉:觀察人有方法,辨識人有訣竅
言為心聲:話多不如話少,話少不如話好
三省吾身:讓現實我更接近理想我
為政以德:如何領導一個工作團隊?
五美四惡:淬鍊你的團隊管理藝術
允執其中:合乎常理的中庸之道
致中和:從不同與對立中創造和諧

肆 在流變中,構築多彩的人生
天命靡常:打好老天給你的這副牌
富貴有道:物質與精神上的豐收
樂觀解釋:讓失敗散發成功的芬芳
名實相符:得到真正的尊嚴與滿足
能屈能伸:既堅守原則,又保持彈性
盡善盡美:發現與體驗無所不在的美
生命歷程:建構你壯麗多彩的人生長城
不舍晝夜:感恩過去、希望未來、把握當下
樂在其中:掌握快樂的四個祕密
人間智慧:做個高瞻遠矚的聰明人

伍 在迷障中,深刻文化的反省
走下神龕:請給孔子多一點血肉
擴充視野:為《論語》的解讀鬆綁
不可迴避:孔子家庭生活的真相
崇古主義:「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迷思
鬼神與生死:孔子為什麼不是宗教家?
心靈真貌:人人心中都有君子和小人
程朱理學: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格物致知:儒家具有科學精神嗎?
心物兼備:彌補正向心理學的缺失
重新定位:給孔子和文化一個新義

書摘/試閱

【內文節選一】
真善美:給生命一個豐華的意義
「我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為了什麼?」每個人的心底遲早都會浮現這個問題,因為大家都想為自己的存在找到目的,都想追尋自己生命的意義。但所謂「意義」或「目的」,其實都是人給的,而且也沒有什麼標準答案。你要賦予你的生命什麼意義,全靠你自己,因為生命是你自己的。
人生的三種目的或意義
有人認為,人活著就是為了享樂,滿足自然所賦予的各種欲望。孔子早就說過:「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禮記‧禮運篇》)自然欲望的滿足當然重要,但如果僅止於此,那跟動物似乎就沒有兩樣。而且,滿足自然欲望所獲得的快樂為時都相當短暫,很快就會感到空虛,如果你想繼續有滿足感,通常需要比上一次更大的刺激才能得到同樣的快樂。這樣的人生,只會讓人愈來愈覺得空虛與無聊,想要如此過一生的人應該不會太多。
人在飲食男女之後,總會想再做些什麼。子曰:「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不有博奕者乎?為之,猶賢乎已。」(〈陽貨〉)孔子認為即使是牌戲、下棋等活動,也比什麼都不做來得好。但不管做什麼,重要的是要有所「用心」――把心思放在那上頭。它們包括從上學讀書、上班工作到假日登山、禮佛、參加合唱團、打太極拳、研究昆蟲等等,各式各樣的活動形成了人在文明社會裡的主要生活內容。如果這些活動能符合你的興趣,又能發揮你的才藝,那你就會有愉悅的滿足感,它們比感官的滿足來得持久,而且能讓你覺得生命有所成長、感到充實並獲得某種尊嚴。
但這顯然也不是孔子想要的人生。當學生子路問他「人生的志願」時,孔子回答:「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公冶長〉)這表示孔子不以「獨善其身」為滿足,他還想要「兼濟天下」,走出自我,將自己融入一個更大的群體中,有所用心與付出,讓老年人得到安養,讓朋友們信任,讓年輕人得到關懷;也就是讓世人共享安和樂利的生活,這樣才能使他的生命得到最豐富、最有價值與最大的意義。
孔子與愛因斯坦殊途同歸
「我活在這個世界上,到底是為了什麼?」上面的三個答案或三種目的,分別代表自我享樂、自我成長與自我超越。它們有層次之分,愈上層或愈後面就會讓人覺得生活愈充實、人生愈正面、,而生命也顯得愈有意義。讓人敬仰的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曾說:「每個人都有一定的理想,這種理想決定他努力和判斷的方向。在這個意義上,我從來不把安逸和享樂看做是生活本身的目的――我把它稱為『豬欄的理想』。照亮我的道路,並且不斷給予我新的勇氣去正視生活理想的是善、美、真。」在追求真、善、美的過程中,愛因斯坦進一步指出:「只有為別人而活的生命才是值得的」、「只有獻身於社會,才能找出實際上短暫而又有風險的生命意義」。
孔子不只想獻身於社會,而且跟愛因斯坦一樣是在追求真、善、美。怎麼說呢?因為在他的心目中,理想的人生是要「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述而〉),其中「志於道」――以追求真理為志業,代表了求真(理);「據於德,依於仁」――以德和仁為立身處世的依據,代表了求善(獨善其身又兼濟天下);而「游於藝」――優遊於藝術的領域.則代表了求美。換句話說,只要我們把孔子在兩千多年前說的話,以現代的觀念和語彙來加以理解,那就不難發現,孔子的理想人生跟愛因斯坦不僅殊途同歸,而且還說得似乎比他更具體而明白。
由此也可知,我們今天讀《論語》,重點是要賦予它新的時代意義。
生命的熱情和能量要有投注的對象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所謂「意義」,一定要有個「對象」,生命的意義就是要為自己生命的熱情和能量找到可以投注的對象。那要以什麼為對象呢?答案也許也會因人而異,但不外人、事和理想這三大範疇,也就是說,想要讓生命有意義,你就必須有人可以愛、有事可以做、有理想可以追尋。當代知名的大陸作家楊絳在九十六歲時,於《走到人生邊上》這本書裡自問自答:生命的意義或人生的價值在於「修練煉靈魂、完善自我」。她這個答案看似空靈,意思其實也差不多:一個人要如何修練煉靈魂、完善自我?愛人、做事和追尋理想正是主要的途徑;而前面所說對真、善、美的追求,也必須落實在這三個項目上頭。
孔子則說得比較具體,他說:「若聖與仁,則吾豈敢?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述而〉)從這句話可知,成聖成仁是孔子一生追尋的理想。為了實現理想,他愛親人、愛學生、愛賢德長者、愛天下蒼生;也做了很多事,包括學而不厭、誨人不倦地從事教育工作,周遊列國尋找從政機會,藉以實現他的政治理想等等。雖然後來理想並沒有充分實現(有的甚至還落空),但這完全無損於他的生命意義,因為他已經為他的熱情和能量找到了可以投注的對象,他的生命為他所愛的人、所做的事、所追尋的理想盡情燃燒,照亮了自己,也照亮了別人,更照亮了後世與世界。
有所相信和有所熱中,讓生命值得活
人異於禽獸的地方是人不自甘於本能欲望的滿足,他會有理想,想要追求真、善、美,想要有更有意義的人生。能不能實現是另一回事,重要的是你要有理想可以追尋,有意義等待創造;這也是《論語》或孔子給我們的第一個建言,它歷久而彌新,就像美國詩人何梅斯(Oliver Wendell Holmes)所說:「有所相信和有所熱中,讓生命值得活。」在這滾滾紅塵中,你相信什麼又熱中什麼?你要以你的生命能量去愛什麼人?做什麼事?追尋什麼理想?不只能賦予你生命的意義,更決定了你生活的品質。

【內文節選二】
自我克制:更多的快樂、創意與尊嚴
如果你想當英雄,那麼第一個要征服的對象就是你自己,而征服自己的首要任務就是要克制自己的欲望、衝動和行為,讓它們聽命於你。在過去,這種自我克制、自我約束是個人修養最基本、最重要的項目,但現在很多人一聽到它們就會皺眉,因為大家認為克制、約束就代表壓抑,壓抑的不只是欲望、個性,還包括創意、精采快樂的人生等等。在這個鼓吹自由、解放的時代裡,談自我克制似乎顯得相當不合時宜。但這其實是想當然爾當然耳的人云亦云。
要克制的是「不當」而非「過多」
孔子是個很注重自我克制、自我約束的人,他說:「以約,失之者鮮矣。」(〈里仁〉)意思是能自我約束的人,犯的過錯就很少。但所謂克制或約束絕無禁止之意,而是要「約之以禮」(〈雍也〉)、「克己復禮」(〈顏淵〉),讓欲望和行為回復到(或符合)「禮」的儀軌上。當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的幾個「勿」可能給人很大的束縛、壓迫感,但這其實是受到傳統解釋窠臼「束縛」的關係。
當我們說「克制」時,針對的是不當、有害的欲望,但什麼是「不當」、「有害」?習慣的想法是指「過多」的欲望,其實,有些欲望「過少」(譬如厭食)也是有害的,這時就要克制自己想要成為「纖瘦美女」的想望,而「增加」自己的食欲。所以,我們要克制的其實是「過度」――過多或過少的欲望都屬不當。一個人若過度渴望成為「聖人」,那也是必須加以節制的不當欲望。孔子雖然以「聖與仁」為目標,但卻沒有過度渴望,「子罕言利與命與仁」(〈子罕〉),他不會把「仁」掛在嘴上,談「聖」的機會就更少。
有幾個人達到《禮記.內則》的規範?
前面在談「禮」時已提過,「禮」最經得起考驗的一個定義是「多數人公認的合適的規範」,但什麼叫做「合適」?它不僅會因為文化而有所差異,即使在同一個文化圈,也會隨著時代而變遷。當「禮」代表一種規範時,它並非都是在壓抑、束縛個人的欲望或行為,譬如在性行為的規範方面,古代的《禮記.內則》就說:「妾雖老,年未滿五十,必與五日之御。」意思是必須和未滿五十歲的妻妾「五日行房一次」才合乎禮,這哪裡是在壓抑你的欲望?你做不到還「非禮」呢!
當然,這也不是說你一定要符合古禮,而是我們不必那麼拘泥。「克己復禮」的現代含意涵義其實很簡單,就是調整自己不恰當的欲望和行為,使它們符合多數人認可的規範。這沒有什麼好皺眉或挑剔的。
最需要克制的是衝動反應
克制不只是在約束自己不恰當的欲望,還包括過度的情緒反應,譬如「節哀順變」裡的「節」,就是要克制自己過度哀傷的意思。《禮記.檀弓上》記載,孔子的兒子伯魚在母親死後,守喪期滿還哭個不停,孔子知道了,就說:「嘻!其甚也,非禮也。」過度、過長時間的哀傷反而不合乎禮,所以要兒子展開笑臉,恢復正常生活。
而在所有的情緒裡,我們最需要的克制的就是因一時受刺激而突然爆發的衝動反應,孔子說「小不忍則亂大謀」(〈衛靈公〉),正是這個意思。所以,為了自己和群體的長遠利益,我們要學會忍耐和沉著,所謂「忍片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不只不要亂發脾氣,更要懂得拒絕眼前的誘惑。
有節制的快樂乃是雙重的快樂
當然,還是有人會說,要我們抗拒各種誘惑,對個人的未來「也許」有好處,但卻會讓人「立刻」失去眼前的快樂,結果很可能得不償失,「所以」,自制力強的人看起來都「不太快樂」?這其實也是想當然爾當然耳。
根據芝加哥大學霍夫曼研究團隊的一系列實驗發現,自制力較高的人,長期而言,不只能有較高的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即使在當下(面對誘惑或之後),也比自制力差的人更覺快樂。為什麼會有這種現象呢?分析其原因發現,原來是自制力高的人在面對誘惑(譬如是否吃第二塊蛋糕)時,較少有「天人交戰」的負面情緒(不吃就是不吃),事後也不會因貪吃而懊惱,所以反而較為快樂。
這讓人想起德國小說家赫曼.赫塞(Hermann Hesse)所說的「有節制的快樂乃是雙重的快樂」,既能因為欲望獲得適度的滿足而快樂,又能為自己的節制感到某種尊嚴與光采;如果意猶未盡,還可為下次預留美好的期待。
規範束縛能讓你更有創意
而所謂「約束會扼殺創意」的說法也是片面之詞。我們要知道不論中外,很多優美而不朽的詩篇與樂章,都是根據講求押韻、平仄對仗、字數限制等「嚴格的規範」創造出來的;很多偉大的小說譬如班揚(John Bunyan)的《天路歷程》(The Pilgrim's Progress)、塞萬提斯(Miguel de Cervantes)的《唐吉訶德傳》(Don Quixote)都是他們被「束縛」在監獄裡寫就的。
全球知名的奧美廣告公司的老闆奧格威(David Ogilvy),在為新進員工舉辦「新生訓練」時,他都會宣讀該公司員工必須遵循的十一條戒律,包括什麼是好廣告、如何寫廣告標題、內文、安排插圖、如何為客戶建立形象品牌、言談舉止務必彬彬有禮等等。每一條戒律下都附帶詳細的說明、舉例。如果你想來奧美工作,你就必須遵守;如果你不想受束縛,認為這是在扼殺創意,那也請你立刻離開,但奧美可是舉世公認最具創意的廣告公司之一。
所以,說自我克制、自我約束就是在壓抑一個人的欲望、個性、創意、精采快樂的人生,完全是一派胡言。即使你不想當英雄,而只希望能過一種有尊嚴、創意與光采的人生,那你也應該重拾自我克制、自我約束這種美德。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庫存:6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