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滿額折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哲學課:加州大學哲學教授帶你看故事學邏輯

定  價:NT$ 350 元
優惠價:90315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我是誰?這裡又是指哪裡?何以我是我不會是你,你的這裡不會是我的這裡?

眾多分析哲學課題都藏在充滿謎團的愛麗絲夢遊仙境中,
與愛麗絲一同墜入「不可思議國度」,體驗不一樣的驚奇思考法。


經典英國兒童文學名著《愛麗絲夢遊仙境》與《愛麗絲鏡中奇緣》,風靡全球超過一百五十年,故事天馬行空,充滿各種荒誕與奇幻的劇情,更造就無數金句流傳,並養成許多成年人粉絲。除了被改編無數,更吸引了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研究、分析、補充註釋,企圖從作者路易斯.卡洛爾的文字當中,找出被隱藏的符號及寓意。

★疑問1:昨天的我跟今天的我不一樣?今天的我到底是誰?
愛麗絲撿起手套和扇子,由於大廳非常悶熱,她便一邊搧扇子一邊自言自語:「真是的!今天每件事都好奇怪!明明昨天一切還很正常的。難道我在一夜之間就改變了嗎?等等喔,早上起來時還跟昨天一樣嗎?記得好像有覺得哪裡不一樣了。不過,如果和原本的我不一樣的話,現在的我到底是誰?嗯……這問題真難!」

★用分析哲學思考看看:
愛麗絲不可能變成「另一個人」,但如果自己要變成另外一個人時,有什麼必要條件?又有什麼充分條件?

★疑問2:「我想的」跟「我說的」不是一樣的事情嗎?到底哪個環節出了錯?
「我說的都是我想的」愛麗絲立刻回答。「至少──至少我想的都是我說的──那不是一樣嗎?」
「完全不一樣!」帽匠說。「我說妳啊,難道『我吃的我都看得見』和『我看見的我都吃』是一樣的意思嗎?」
「妳乾脆說『我喜歡我得到的』和『我得到我喜歡的』一樣好了!」三月兔也加入戰局。
「『我睡覺時都在呼吸』和『我呼吸時都在睡覺』對妳來說也是一樣的囉!」睡鼠邊睡邊說夢話。
「反正對妳來說都一樣吧?」帽匠說。

★用分析哲學思考看看:
愛麗絲的類比式說詞,被帽匠、三月兔跟睡鼠反駁了,這也是日常生活中許多人會犯的一般邏輯謬誤,找出錯誤的關鍵點吧!

卡洛爾身為牛津大學數學講師,專攻邏輯學,愛麗絲系列作品中那些看似胡言亂語的對話,其實都是他丟出的哲學討論。

本書跳脫常見的文學、心理學範疇,作者八木澤敬教授將以分析哲學的切點來探討名作,藉由各種論證的實際進行,帶領讀者熟悉哲學語彙:時間、同一性、實體、無與空……一起進入分析哲學的世界,輕鬆學邏輯思考。

作者簡介

八木澤敬(YAGISAWA TAKASHI)
一九五三年生。普林斯頓大學哲學Ph.D.(1981年)。現為加州州立大學北嶺分校人文學部哲學科教授。專攻分析哲學、形上學、語言哲學。主要論文有〈關於虛構的反創造論〉(2001年)。英語著作有《世界與個體、可能與不可能》(2010年)。日語著作有《分析哲學入門》、《意義.真理.存在――分析哲學入門.中級篇》、《從神到可能的世界――分析哲學入門.高級篇》三部作。

【譯者簡介】
邱香凝

曾任職唱片公司、出版社、電腦娛樂產業,目前為專職譯者。喜愛閱讀與書寫,用翻譯看世界。

【審訂簡介】
黃頌竹

國立中正大學哲學系博士候選人,喜愛分析哲學,也喜愛推廣分析哲學。主要的專長領域是規範性領域,尤以理由論、自主性理論、倫理學為主。擔任每年夏、冬二季舉辦之簡單哲學營常任講師,並經營「幹哲學」部落格。支持同性婚姻合法化與同志教育。

前言
一八六二年七月四日,路易斯.卡洛爾(Lewis Carroll,本名查爾斯.拉特維吉.道吉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一八三二年~一八九八年)在帶著牛津大學基督堂學院院長亨利.喬治・里德爾(Henry George Liddell)的三個女兒划船遊玩時,應其中一位女孩愛麗絲要求,即興說了故事。三年後,以當時的故事為基礎加筆創作的《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問世。本書乍看之下是以兒童為對象的童話故事,然而,和當時必定含有教育意義的兒童書不同,以顛覆此一常識,完成毫無教育意涵,純粹為兒童帶來知性娛樂的書為目標,是一本為兒童文學界確立新型態的劃時代出版品。六年後,更出版了以相同目標完成的續集《愛麗絲鏡中奇緣》(Through the Looking-Glass, and What Alice Found There)。

卡洛爾誕生一百週年的一九三二年,英國作家G.K.卻斯特頓(Gilbert K. Chesterton)一八七五年~一九三六年)曾感嘆愛麗絲的故事受學者們分析得太徹底了。正如他所說,愛麗絲的故事帶有兒童的純真,不加以分析,直接閱讀才是最適合欣賞這本書的方式。相較之下,本書以愛麗絲的故事為出發點演繹分析哲學,說來或許落入旁門左道。如果真是這樣的話,對於已無法秉持孩子的純真閱讀本書的我們來說,也只能腳踏實地踩上這條旁門左道了。與此同時,不管是不是旁門左道,身為大人(已經不是孩子)的我們卻能秉持大人的成熟,從愛麗絲的故事中學習諸多分析哲學的手法。這個觀念,希望各位在閱讀前先放在心上。

原本為小女孩愛麗絲創作的《愛麗絲夢遊仙境》與《愛麗絲鏡中奇緣》,明顯是一個為兒童提供知性娛樂的故事。不過,拿掉其中「為兒童提供」的部分,再強調「知性娛樂」中的「知性」,不僅能提高學問知識上的等級,同時也不排斥將「娛樂」要素留下。畢竟,無論何種知性學習,如果無法從中獲得樂趣就無法令人感到有意義,也無法長久持續。

儘管拿掉了「為兒童提供」的要素,就像愛麗絲在仙境與鏡中遭遇新奇事物,為此感到驚奇、疑惑,陷入思索,獲得喜悅與共鳴一樣,本書隨處加入「夢遊仙境的挑戰」課題,讓讀者藉此主動享受「分析哲學」這個對日本人來說仍「宛如不可思議國度」的思考模式。答案全部可以在第十五章找到,希望各位不要馬上翻找答案,某種程度先試著自己思考這些問題。這麼一來,在閱讀到第十五章的解答時,或許將更容易認同並接受。光是這樣就達到「挑戰」的任務了,當自己思考後得出的答案與十五章的解答不同時,還能更進一步獲得新發現。如果你的答案不只是「不同」,而是與十五章的解答「相反」,那更好。哪裡不同,為什麼不同,兩者之間是否能找到妥協點,如果有的話又該如何表述,如果沒有的話何者處於優勢,又或者是否該摸索出第三種答案……思考得以不斷延伸擴大。

分析哲學和柔道一樣,只是一味練習防禦招式,最終仍沒有辦法獲勝。防禦招式在被拋出去時可避免受傷,但也僅止於此。防禦高手充其量只是個消極的高手,不懂積極進攻的人無法成為真正的柔道家。同樣的,別人的分析哲學看得再多或聽得再多,若只是消化吸收,最後頂多成為防禦高手。唯有自己也積極嘗試以分析哲學的方法思考,才真能說是學到了分析哲學。我相信,只要藉著「夢遊仙境的挑戰」促進各位讀者的積極度,閱讀本書時的樂趣定將倍增。

《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都是在牛津大學任邏輯學講師的卡洛爾創作的故事,自然「理路儼然」。故事在理路中展開,唯有名符其實地跟著邏輯閱讀書中文字才跟得上故事的進展。說這個故事時,卡洛爾時而以挑語病的方式講述道理,有時唯有徹底跟循理路才能領略其中的幽默,因此,為了領略卡洛爾意圖展現的故事內容,只能徹底跟隨邏輯學者卡洛爾的道理走。成人總是反射性地思考起字面外的「含意」,或做出實際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解讀」,相較之下,「不會看氣氛」的孩子反而更能如前所述地跟上卡洛爾的理路。就這層意義來說,比起大人,本書確實「更適合兒童閱讀」。然而,這跟先前我說的本書方針――「拿掉為兒童提供的要素」並不衝突。所謂的拿掉為兒童提供的要素,指的是不受兒童的知性界線束縛。另一方面,如兒童般「不會看氣氛」的「天真」不但沒有拿掉,甚至在書中許多地方更加強調了。

愈是邏輯性強的學問愈是具有「不會看氣氛」的傾向。在諸多學問中,哲學又是最具邏輯性的一種,其中尤以分析哲學,因為重視純粹的邏輯方法,愈是不曾被「氣氛」污染,頭腦保持在孩子狀態的人,愈容易理解。當然,「懂得看氣氛」之後才能取得複雜的概念,整體思考能力也才得以發展,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單就生物學定義下的孩子,即使以原理來說確實容易理解,實質上往往尚未具備理解能力。本書讀者雖然可能早已被「氣氛」污染,在分析哲學這一塊應該還保持著孩子般的天真無瑕,也可說是一群希望自己保有天真的大人吧。希望各位每次打開本書時,都已將腦中被污染的「氣氛」排除,深深吸進分析哲學的氧氣,一方面不失去知性的天真,一方面體驗恢復天真的思考方式。

在第0章中,會先簡單敘述《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的故事大綱。第一章到第十四章皆以《愛麗絲夢遊仙境》或《愛麗絲鏡中奇緣》的內容摘錄開始,展開從這段摘要觸發的分析哲學內容。有時忠實按照摘錄內容講述,有時脫離摘錄內容,只以間接方式連結話題。此外,除了單純列出摘錄內容外,偶爾也會加入卡洛爾本人意見。

摘錄內容並非先把《愛麗絲夢遊仙境》內容摘錄完才輪到《愛麗絲鏡中奇緣》,而是不嚴格遵照原本的出版順序,分成不同主題選擇摘錄內容。換句話說,無論是《愛麗絲夢遊仙境》或《愛麗絲鏡中奇緣》的部分內容,只要與某個相同(或看似相同)主題有關,便會一起摘錄。比方說,摘錄了《愛麗絲夢遊仙境》中某個與偽裝主題相關的部分後,立刻摘錄《愛麗絲鏡中奇緣》中相同主題的內容。就像這樣,摘錄內容會在兩本書之間來去穿梭。

其中尤以針對詞彙論證的內容,不只在《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兩者之中,與論及其他主題的部分相比,屬於更概念性,更方法論的基本內容,最適合一開始先讀。因此,我便將與詞彙相關的內容集中整理為第一到第五章。反而是愛麗絲故事開頭最有名的掉進兔子洞的場景,就得等到第八章才出現。此外,第一次遇到柴郡貓的場景(第十二章),也會在對柴郡貓砍頭騷動相關場景的討論(第五章)結束後才提起。如此瑣碎分割的呈現方式,雖然違反忠實閱讀《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兩書的精神,但我相信一定能達到現代的我們所冀望的,以自己方式享受透過兩書滿載之分析哲學命題喚起思考的閱讀目的。

本書與《愛麗絲夢遊仙境》和《愛麗絲鏡中奇緣》的關係耐人尋味,端看讀者自己如何詮釋。一如在仙境與鏡中的冒險中能學到什麼,端看愛麗絲本人,是一樣的道理。

 

目次

前言
第○章・夢遊仙境與鏡中奇緣的故事
第一節 《愛麗絲夢遊仙境》大綱
第二節 《愛麗絲鏡中奇緣》大綱

第一章・果醬不是今天
第一節 今天、我、這裡

第二章・言語粗俗的蛋
第一節 名字的意義
第二節 擅自決定的意思

第三章・名字與稱呼方式
第一節 東西、名字、稱呼方式

第四章・茶會禮節
第一節 順序調整不一定正確

第五章・關於砍頭的三者議論
第一節 「砍斷」的兩種意義
第二節 對唯我論的反駁

第六章・相信不可能是很簡單的事
第一節 所謂相信這件事

第七章・這些全部都是誰的夢
第一節 只存在夢中的東西

第八章・脫離現實
第一節 前往不可思議的國度
第二節 形上學的可能世界與認知的可能世界

第九章・兩個自己
第一節 假裝成兩個人
第二節 假裝的世界與現實世界
第三節 做出宣言
第四節 同時出現在同一處的兩個人
第五節 與自己的非同一性

第十章・扮家家酒
第一節 再次假裝
第二節 假裝成土狼
第三節 假裝成骨頭
第四節 假裝穿過鏡子

第十一章・即使改變也一樣
第一節 成為另一個人
第二節 不成為另一個人
第三節 繼續做自己
第四節 靈魂

第十二章・微笑消失的貓
第一節 從相異到相異的推論
第二節 實際上不存在的性質
第三節 做為殘像的微笑

第十三章・失去名字的森林
第一節 謂語與性質
第二節 邏輯空間
第三節 邏輯空間與物理空間、時間
第四節 個體與性質
第五節 做為集合體的性質

第十四章・無與空
第一節 沒的人,沒的東西
第二節 空
第三節 非存在

第十五章・夢遊仙境的挑戰 解答

後記

書摘/試閱

第三章・名字與稱呼方式

(愛麗絲與馬術非常差,對名字極為敏感的白棋騎士之間的對話)

「妳很傷心是嗎?」白棋騎士一臉擔心的樣子。「不如讓在下來唱首歌安慰妳吧。」
「很長嗎?」這天已經聽過太多詩歌的愛麗絲問。
「很長。」騎士說。「不過,這是非常、非常美的一首歌。所有聽過在下唱歌的人,不是眼眶泛淚,就是――」
「就是什麼?」因為騎士突然停頓下來,愛麗絲只好這麼問。
「就是眼眶沒有泛淚啦。人們稱這首歌的歌名為〈鱈魚之眼〉。」
「喔,這就是這首歌的歌名是嗎?」愛麗絲好奇地問。
「不是,妳沒聽懂啊。」騎士顯得有些不耐煩。「我是說人們那樣稱這首歌的歌名,但歌名其實是〈老老先生〉。」
「這意思是說,我該說『人們這樣稱這首歌』比較好?」愛麗絲更正。
「不,不好――這完全是兩回事!人們其實稱這首歌為〈方法與手段〉,但也只是這麼稱呼而已!」
「好吧,這樣的話,歌本身到底是什麼呢?」這時愛麗絲已經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腦了。
「我現在正要告訴妳,這首歌其實是〈坐在柵門上〉――旋律是在下發明的呢。」

──原文引自《愛麗絲鏡中奇緣》・第八章〈我自己發明的〉


【東西、名字、稱呼方式】
名字,名字表示的東西(指示對象),再加上平常人們對這樣東西的稱呼方式,這三者如果沒有好好釐清,有時也會引起混淆。白棋騎士想唱給愛麗絲聽的那首歌是〈坐在柵門上〉,歌名叫做〈老老先生〉,即使如此,人們卻稱呼這首歌為〈方法與手段〉。〈方法與手段〉並非這首歌的名字,只是人們這麼稱呼這首歌。此外,這首歌的歌名――〈老老先生〉――又被稱為〈鱈魚之眼〉,這並不是歌名,只是「人們都這麼稱呼歌名」罷了。

除了名字之外,在人們口中還有另一種稱呼方式的情況太多了,這種例子俯拾皆是。比方說,莎士比亞的戲劇之一《馬克白(Macbeth)》。由於迷信「在劇場內提到『馬克白』三個字就會發生不幸的事」,劇場工作者們往往稱呼此劇為「那齣蘇格蘭劇(the Scottish Play)」。在此,「那齣蘇格蘭劇」並非該戲劇的名字―――「馬克白」才是它的名字――但卻用來稱呼此劇。

一如「平民宰相」並非原敬(日本政治家,曾任第十九任首相,歷任遞相、內相、內閣總理大臣。)這個人的名字,在提到他時,人們也會這麼稱呼。看到上課時打瞌睡的學生,我會叫那個學生「快樂睡覺先生(Mr. Happy Sleeper)」或「快樂睡覺小姐(Ms. Happy Sleeper)」,至今倒是從沒遇過哪個學生真的叫這名字。

真要說的話,世界上幾乎所有東西都沒有名字。要稱呼沒有名字的東西時當然無法使用名字,只能用別的詞彙稱呼。比方說,我用「我的藍筆」稱呼我的藍筆,用「你的鎖骨」稱呼你的鎖骨。

與此同時,任何東西也都能取個名字。就算要為名字取個名字都是可以的。白棋騎士的歌有名字,那個名字是「老老先生」,這名字也被稱為「鱈魚之眼」,要再為這名字取個名字也可以。可以直接就用「鱈魚之眼」的稱呼方式當作那個名字的名字,也可以換成別的字眼。比方說,假設換成「冬日景色裡的柿子乾」,那麼事情就是這樣的:白棋騎士那首歌的名字「老老先生」,大家都稱這首歌的歌名是「鱈魚之眼」,而「鱈魚之眼」真正的名字是「冬日景色裡的柿子乾」。

至於白棋騎士那首歌〈老老先生〉是否被用名字稱呼,則又不是,因為人們都稱這首歌是〈方法與手段〉。再者,若問這首歌本身是什麼,答案則是〈坐在柵門上〉。不過,儘管這出自卡洛爾本人的敘述,嚴格來說卻不正確。因為白棋騎士的歌是一首很長的歌,「坐在柵門上」只是出現在最初一小節與最後一小節中的一行歌詞罷了。若說這首歌就是「坐在柵門上」,豈不等於說夏目漱石的《我是貓》這部小說是「我是貓,還沒有名字」。小說《我是貓》沒這麼短,「我是貓,還沒有名字」也只不過是這部小說(最有名)的一部分,並不等於這部小說本身。構成這部小說的是更多文字。同樣的道理,白棋騎士的歌雖然包括「坐在柵門上」這首歌詞,構成這首歌的還有許多其他的句子。因此,說這首歌的核心,或者說這首歌最有名的一句是「坐在柵門上」,或許才是最正確的說法。如果想回答「這首歌是什麼」,正確答案唯有把這首歌從頭到尾唱一遍。

第四章・茶會禮節

「妳最好剪一下頭髮。」帽匠說。他剛才已經好奇地盯著愛麗絲的頭髮看了好一會兒,沒想到一開口就是這句話。
「你最好學著少管別人的私事。」愛麗絲立刻語帶嚴肅地說。「真是不懂禮貌。」
聽了這句話,帽匠瞪大眼睛,嘴上卻只是說:「為什麼烏鴉很像寫字檯。」
「好像很有趣!」愛麗絲心想。「我很高興你們開始玩猜謎了――我想我猜得出來。」她這麼說。
「妳的意思是說,妳認為自己找得到答案?」三月兔問。
「就是這個意思。」愛麗絲說。
「如果妳那麼想,妳就應該那麼說。」三月兔繼續說。
「我說的都是我想的」愛麗絲立刻回答。「至少――至少我想的都是我說的――那不是一樣嗎?」
「完全不一樣!」帽匠說。「我說妳啊,難道『我吃的我都看得見』和『我看見的我都吃』是一樣的意思嗎?」
「妳乾脆說『我喜歡我得到的』和『我得到我喜歡的』一樣好了!」三月兔也加入戰局。
「『我睡覺時都在呼吸』和『我呼吸時都在睡覺』對妳來說也是一樣的囉!」睡鼠邊睡邊說夢話。
「反正對妳來說都一樣吧?」帽匠說。

――原文引自《愛麗絲夢遊仙境》・第七章〈瘋狂茶會〉


【順序調整不一定正確】
被三月兔說「如果妳那麼想,妳就應該那麼說」的愛麗絲回應「我說的都是我想的」,並認為那和「我想的都是我說的」是一樣的事。帽匠、三月兔和睡鼠分別對愛麗絲提出反駁,那些反駁都是類推。如果「我說的都是我想的」和「我想的都是我說的」一樣,那麼以此類推,「我吃的我都看得見」和「我看見的我都吃」就一樣,「我喜歡我得到的」和「我得到我喜歡的」也一樣,而「我睡覺時都在呼吸」和「我呼吸時都在睡覺」也就一樣了。但是,很顯然事實並非如此,所以他們反駁愛麗絲的說詞,認為她是錯的。

將這樣的反駁,從純粹的類比領域更進一步衍繹,其實可視為指出一般邏輯謬誤的反駁。

(1)如果正在F,就正在G。
(2)如果正在G,就正在F。

愛麗絲內心的假設是,無論F和G是什麼,(1)和(2)指的都是同一件事。如果為(1)和(2)加上主詞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3)如果x正在F,x就正在G。
(4)如果x正在G,x就正在F。

這表示,不管x是愛麗絲或任何人,(3)和(4)說的都是同一件事。更進一步說,若不將x限於人類或動物,而是套用在任何事物上思考,且「正在~」不限於動作,連用「是~」描述的狀態等一般狀況也包括在內的話,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5)如果x是J則x就是K。
(6)如果x是K則x就是J。

按照愛麗絲的說法,(5)和(6)指的是同一件事。想舉例反駁這個說法很簡單。比方說,若愛麗絲的說法正確,則「如果冥王星是行星,冥王星就是天體」和「如果冥王星是天體,冥王星就是行星」指的是一樣的事,這顯然有錯。冥王星是無法成為行星的天體(雖然是天體但不是行星),但同時,假設它真的能成為行星――換句話說,假設冥王星是行星――它當然也是天體(既然是行星那就是天體)。

再更進一步說,若狀況不僅限於某特定個體是什麼或什麼,而是更廣義地泛指一般狀態的話,就會變成下面這樣。

(7)若P則Q。
(8)若Q則P。

舉例來說,按照這個說法,「如果刮風,賣桶的就賺錢」(「風が吹けば桶屋が儲る」是日本諺語,意指單一事件可能對後續造成意想不到的影響。因為刮風吹起風沙,導致失明的人增加,失明的人往往以彈奏三味線維生,因此用來製作琴腹的貓皮需求量大增,少了貓就多了老鼠,老鼠啃壞木桶,最後導致賣桶的店家生意變好,賺了大錢。)和「如果賣桶的賺錢,就會刮風」指的就是一樣的事。不過,在刮風和賣桶子的例子當中,P與Q之間經過的時間要素很重要。再舉一個類似的例子,按照這個說法,「當日本人口低於一億時,日本政府就會下定決心採取人口增加政策」和「當日本政府下定決心採取人口增加政策時,日本的人口就會低於一億」指的就變成同一件事了。此外,舉個與時間無關的例子,「如果有七名武士,就表示有武士」和「如果有武士,就表示有七名武士」變成是一樣的,或者「如果大家都穿紅襯衫綠褲子,就表示每個人都穿紅襯衫」和「如果每個人都穿紅襯衫,就表示每個人都穿紅襯衫綠褲子」也變成一樣的事。

從這些例子明顯可以看出,說(7)和(8)一樣是錯的,但是,會犯這種錯的人可不少。

(9)如果老師是對的,學生就是錯的。
(10)如果學生是錯的,老師就是對的。
(11)如果這種藥是特效藥,所有病患都會康復。
(12)如果所有病患都康復了,這種藥就是特效藥。
(13)如果是太郎的錯,就不是花子的錯。
(14)如果花子沒錯,就是太郎的錯。

假設老師說「太陽系第三行星是金星」,學生說「太陽系第三行星是火星」,那麼儘管(9)是對的,但(10)卻是錯的。如果第三行星是金星,因為火星不是金星,第三行星就不會是火星,但就算第三行星不是火星,那也不見得是金星(不用說,事實上真正的第三行星是地球)。在下一個例子中,碰巧所有病患都吃了無效也無害的藥,但所有人都康復了的情況也是有可能發生,所以(11)不會等於(12)。假設(13)和(14)是在只有一個人惡作劇的情況下說的,則說(13)是對而(14)是錯並不矛盾,因為錯的可能不是太郎也不是花子,而是另一個人。

卡洛爾原本是個邏輯學者,不著痕跡地將日常生活中這類單純又容易混淆的邏輯命題放入故事中,也可說是很自然的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