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滿額折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如果身體會說話:身體是如何運作與維持?了解自我身體的趣味實用指南

定  價:NT$ 420 元
優惠價:9037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2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 98則關於身體運作與維持的最重要小知識▼

對於自己的身體,你是不是常常產生很多疑問?像是――

●如果隱形眼鏡在眼睛裡不見了,它會不會跑到我的大腦裡?
●為什麼抓癢令人覺得舒服呢?
●我真的不該躺在床上滑手機嗎?
●為什麼三更半夜時我就想吃垃圾食物呢?
●吃綜合維他命是否有任何壞處?
●一天真的需要喝足八杯水嗎?
●G點真的存在嗎?那究竟是什麼?
●擠掉鼻子上一顆青春痘有可能致命?
●我死後,身體會發生什麼事?

這本書中有很多問題看似微小,但仔細一看,其實一切都沒那麼小。
醫學博士出身的《大西洋》雜誌編輯――詹姆斯.漢布林,從人的外表、身體感知、那些我們吃進去的食物、喝的東西,一路談到性愛及衰老,探索了這些永遠不會消失的健康問題以及其背後的人類故事。而作者就好比是你我都能隨身攜帶的友善口袋醫生,在我們耳邊說明身體的複雜構造、提出醫療建議,幫助我們將感到擔憂的身體大小事列出優先順序、幫助我們增加對自己身體最大限度的自主性,更幫助我們朝著減少憂慮及過得更好邁出重要的一步!

不要再依賴網路、論壇裡的錯誤資訊了,所有關於身體最重要、最實用的小知識,通通在這本既詼諧有趣又通俗易懂的人體指南中!

一起來聽聽身體說的話,
一起來更進一步理解我們的身體,
一起來更有自主性地質疑周遭的文化及商業訊息,
跟著作者的腳步,了解身體的奇妙運作與醫學的未來!


本書特色

1.本書羅列出各項讀者會對身體感到好奇並有興趣的小知識,每則知識以短篇文字搭配插圖呈現,讀起來輕鬆無負擔。
2.有別於一般醫學書籍常見的身體結構分類方式,此書的分類不是依照單一器官,而是依據不同的使用目的。每個項目可以單獨閱讀,但依序閱讀的話,便能看出各項目之間的相關性。
3.作者從他自身的醫學專業以及與著名科學家的數百次訪談中,提出了一個全面的健康觀並說明身體如何運作,既有趣又有洞察力,閱讀起來沒有艱澀知識之感。

作者簡介

詹姆斯.漢布林 (James Hamblin)
是一名作家及《大西洋》雜誌的資深編輯。2015年,他榮獲耶魯大學Poynter新聞獎學金。他的作品曾在《紐約時報》、《政治家雜誌》(Politico)、NPR、BBC、MSNBC、《紐約》雜誌、The Awl新聞網站以及《荷伯報告》(The Colbert Report)獲得報導。他所主持的「如果身體會說話」系列影片,讓他成為2015年威比獎(Webby award)最佳網路名人的決賽選手,同時《時代雜誌》將他列為推特必追蹤的140人之一。漢布林現居紐約布魯克林。

陳淮安
東吳大學英文系畢業,目前任職電視台的國際新聞編譯,對於國際時事有極大興趣,熱愛旅遊、閱讀和看電影,十足科幻迷,認為未來有無限可能。

高筱婷
國立高雄第一科技大學口筆譯研究所畢,翻譯路上作過法規、行銷、合約、醫美、旅遊、教育等文本。喜歡翻譯可以層層推敲文字還能長知識,是個文具控及日本控。

名人/編輯推薦

「閱讀詹姆斯.漢布林的這本書就像是在『健康科學』這個廣闊而未知的景觀中旅行。例如時尚飲食、疫苗科學、咖啡背後的真相(和謊言)、胃的隆隆聲等等。如果你想了解人體的奇怪運作和醫學的未來,你必須閱讀這本充滿啟發性的、具有吸引力的書。」——辛達塔.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紐約時報暢銷書《基因傳 眾生之源》及《萬病之王》作者

「這本書回答了你所有關於你的健康的問題——以及你從未想過但應該擁有的大量問題。 即使你不關心自己的健康,你也應該閱讀它,因為漢布林是一位非常有趣的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紐約時報暢銷書《創新者與史提夫賈伯斯》作者

「如果我們的身體會說話,放射科醫師兼《大西洋》雜誌編輯的詹姆斯.漢布林為我們提供了答案。他利用他的新聞技能,採訪數百名醫生和科學家並編織令人深思的故事。」——史密森尼網站(Smithsonian.com)

「如果我們的身體可以說話,他們會希望是由詹姆斯.漢布林來作為傾聽與紀錄者。」——《浮華世界》雜誌

「這本書將成為幫助人們與自己的身體保持聯繫的有用工具。」——《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本書具教育性、娛樂性並且有點不同於我們的認知。漢布林用諷刺、幽默和驚異的語言寫作成書。」——《書單》(Booklist)

「這本書讀起來有點像人體實用手冊的常見問題集,但它比任何手冊都更有趣且更吸引人。」 ——「The Daily Beast」新聞網站

我在醫學院時的室友成為了一名眼科醫師,他最後搬到了德州,他要我在這裡列出一個人們最常問他的問題:如果隱形眼鏡在眼睛裡不見了, 它會不會跑到我的大腦裡?
我覺得這個問題很好笑,但他卻不那麼認為。
人們大可問他許多關於眼疾的問題,像是:黃斑部病變、夜盲症以及青光眼,這些足以在2040 年影響一億一千兩百萬人並導致許多人失明的疾病。最後一項眼疾我有共鳴,因為我有青光眼。我的眼壓比起正常值高出了許多,但我的眼睛不會爆炸,儘管這個可怕想法一直出現在我腦中。青光眼的退化全都發生在眼睛內部,當眼睛逐漸「衰弱」時,我根本不會發現,直到真的問題大了。比較正確的說法是,我的眼壓會逐漸耗損視網膜中的神經密度,我會漸漸失去周圍視力,直到完全失明。
當然,這一切都需要好幾年才會發生。
也就是說,我們會擔心眼睛以及身體其他部位,都是有理由的。有時候這也是藉由點出別人的問題,來了解情況到底會多糟。所以針對這個問題的解答:眼皮下的空間並沒有連接到頭腦,它是個死胡同,腦袋瓜不會被隱形眼鏡入侵。
這種解剖對許多人來說,可能不陌生,尤其當你是那四千萬名參觀過這個最有名的世界巡迴展覽—「人體奧妙」展的觀眾之一時。不過大家很可能都是被展中,兩具正在交纏性交的屍體所吸引,而沒有注意到頭部解剖部分。這個展覽的確讓民眾非常驚訝,也有人開始對這些屍體的取得起了疑心,但最令人無法相信的是,如此有名的展覽,其實應該被叫作「屍體展」(Actual Corpses)。
在歷史賦予我們的藝術長流中,一個生物實驗室做出的產物會如此成功和受歡迎?尤其在我們大部分的人都不是很實際地討論我們的身體並考慮死亡的時候?
「人體奧妙」展是由一名德國解剖學家鞏特爾.馮.哈根斯(Gun ther von Hagens)所創造,他發明的「塑化」技術,得以保存屍體免於腐化,隨著大部分的展覽都有自己的時效性,「人體奧妙」卻不停地展下去,一展就是二十個年頭,甚至在周五晚間都要保持開放,好讓那些情侶當作約會場地。
「人體奧妙」展為何那麼受歡迎?懷俄明大學(University of Wyoming)的行銷學教授肯特.杜魯門(Kent Drummond)推測,這個展覽強烈對比出我們對得到永生的欲望,是多麼地卑劣,同時更借鑒人類倫理的崇高,但不至於將我們吞噬在其中。杜魯門透過研究展場上的屍體以及觀眾,得到了這個結論,他曾在筆記中提到「一個常常發生的現象,常有男性指著展櫃中的身體部位,一邊向身旁的女性解釋那個部位如何運作,那麼做是為了告訴女性,他所指著的部位在自己身體的哪裡」。
這種雄性暴露癖可能比那些屍體還發人深省。當然,這也跟哈根斯的宏觀遠景有關,他自認是位醫療社會主義者,並堅信健康資訊應該是一個社會普及的物品:像是當你叼起一根菸,你便能馬上聯想到一個黑色、壞死、肺氣腫的肺,這樣的畫面不該只存在教科書以及停屍間中。「人體奧妙」展覽,能讓我們在一個約會夜,好好觀察、思考我們的器官以及其壽命,場內還充滿呼籲人們自省的標語,像是詩人紀伯倫所說:「你的身體是你靈魂的豎琴。」
對我來說這並沒有特別意涵,但對哈根斯來說,這意義非凡,而在展場外的世界,健康資訊越來越普及,過去醫生扮演醫療知識擁有者的地位不再。但現今,人類面臨過多的資訊充斥,生病時到底該怎麼做,也成了一個難題。
上網google 一些身體疾病不全然是最有效的。我們能在網站看到很多匿名網友,爭論各種大大小小問題,像是隱形眼鏡的大迷思:隱形眼鏡有可能跑進我眼球,損傷我的腦袋嗎?萬一它沿著我的脊椎一路跑到我鞋底,這樣再戴隱形眼鏡是安全的嗎?甚至,你可能找到一個可信度極高的健康資訊,永遠都會受到陰謀論者熱絡地留言並散播謠言,警告大家不要相信這個醫療資訊。通常你能在論壇網站Reddit 上看到這種叫做「基因」的人,他們自稱有五百片隱形眼鏡掉進他們腦中,必須經由手術取出,我敢打賭,他桌上一定有一個罐子,裝滿了大量乾掉的隱形眼鏡。
事實上,隱形眼鏡無法到達我們的腦部,但在少數案例中,隱形眼鏡會卡在眼球的上面或下方,而就像任何卡在我們體內的物品,會造成感染。隱形眼鏡周遭的膿可能會排進鼻竇,接著散佈到咽喉。這曾發生在我身上。我當時以為隱形眼鏡有掉出來,但其實沒有,過了六天,才終於掉出來,這個期間,我非常不舒服。
所以,如果隱形眼鏡卡在你眼裡出不來,請務必尋求醫療協助(我希望大家都有完整閱讀這個答案,而不又只是看開頭)。
在史丹佛大學,一名叫做羅伯特.普羅克托(Rob ert Proctor)的教授,開了一堂課叫做「無知的歷史」。如果他認為無知只是缺乏知識,只要傳授足夠資訊就能解決,那他的課一定很無聊,反之,他認為無知其實是積極養成的產物,藉由行銷和謠言來傳播,比起傳遞智慧來得簡單許多。
拿他的論點跟研究知識的知識學做比較,普羅克托將他對無知的研究,稱作「比較無知學」(agnotology)。這個詞還沒被納入牛津英文字典,儘管它與該字典的年度最新詞彙相關。在1977 年,普羅克托離開他印第安那的老家,到哈佛研究所研讀科學史,他當時對於教授「一般人怎麼想」毫無興趣這一點,充滿不安和疑惑,他認為這有部分是由於精英主義,其餘則是一種無用的虛榮感。
「當時全國有半數人都還相信地球只有六千歲,」他回憶說,這實在跟46 億年差很多,但最讓他困惑的是,他的學術界同事對此漠不關心,因此,他便決定有人該來研究這些「大家不知道的事以及為什麼」。
刻意無知的經典案例是香煙產業創造的,自從1960 年代,抽菸被證實會導致肺癌,香菸工業便試圖對這項研究證據提出懷疑。他們無法反駁香菸會致癌的事實,於是便想盡辦法,讓大眾的意見反對這項事實,那還有什麼會是真的?
這個聰明的策略,被普羅克托稱作「替代因果關係」,或是簡單來說就是「專家不同意」。香菸大廠不需要反駁吸菸會致癌的理論,反之,他們只是點出正反雙邊都有「專家」背書,並且義正辭嚴地說,大家都有權選擇自己所要相信的論點。這個手法實在太成功了,讓香菸工業數十年來賺了不少錢,就連明理的人都不確定香菸會不會致癌。就如普羅克托所說,「這些香菸公司一直都知道有三分之一的癌症是由香菸引起,他們便開始舉辦各種活動,來告訴民眾說專家們總是怪東怪西,像是球芽甘藍、性愛或是汙染,都是被怪罪的因素,等到下禮拜,他們又會有新的東西可以怪罪。」
當你開始注意到這個策略,你會發現這一切很難被忽視,最常出現的,就是跟我們身體有關的訊息。普羅克托劈哩啪啦地提出一堆例子,例如,疫苗的無知學、陰蒂的無知論述、關於食物以及牛奶的無知學說。他總喜歡說我們生在「無知的黃金時代」,因為資訊過度氾濫,以致「有權有勢的公司或單位,能夠創造無知論述,並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散佈這些謊言」。
不單單只有普羅克托這麼認為:我們每天接收到的錯誤科學資訊,以及以行銷策略創造出來的事實,甚至比上幾個世代一輩子所接收到的還多。我們只閱讀電子信箱中的文章,或是關注社群網站上的貼文,這個只會越來越容易讓自己深陷無知的深淵。
嘗試接受並尋找挑戰,才能讓你免於這些有目的性的無知,今日醫生的工作,更接近它英文字「doctor」的拉丁字根—「docere」(教導),而我個人認為這是分享思想的習慣。醫生與病人的挑戰就是將行銷從科學中分離,尋找字裡行間的知與不知,並且嚴格審視那些企圖對健康與正常做出定義或是重新定義的人。如果做得到這些,我們便能評估這些氾濫的健康資訊,並且對我們自己保有堅定的了解,讓我們能夠有效地了解他人,並且更真誠快樂地活在世界上。
所以這本書就是幫助人們了解身體的實際方法,並點出發展洞察力比起死記資訊還重要許多,這也是讓我放棄從醫的原因之一。從大學的醫學預科課程,再來念醫學院,到三年的住院醫師,我幾乎背下了無限多的事實資訊,這段期間,也有不少人告訴我,背那麼多只是為了應付考試,因為沒有醫生真的有辦法記住所有的東西,像是胺基酸的所有結構、所有供給手肘能量的小動脈名稱,以及每種已知藥物的輕微副作用,這些東西都是你隨時隨地能查到的。但是,想通過一個讓你能在這個領域成功的考試,細節就是你最大的資本。
這樣背誦的日子過了好幾年,得到的就像是每一次的跳籃都是為了得到下一個跳籃,一切都是有目標的,我當時的導師便跟我說,如果我不喜歡這樣的過程,我也不會喜歡最後的結果。所以在2012 年,我暫停當時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的放射科住院醫師工作不久,就得到電子版《大西洋》雜誌健康專欄的編輯職位,在此之前,這就是我一直很愛閱讀的刊物。自從我接下這份工作,我變得更開心、更投入,並且以一種我能認同的方法持續學習。
於是我辭掉UCLA 的工作,放棄一個非常穩定、收入高的職業,轉而進入一個非常不穩定的領域,加上當時沒有多少科學記者或是公共健康醫生。我想從根本解決問題,而不是治療症狀,我想質疑教科書所寫的一切,而不是死背,最重要的是,我同時還能讓人們開心大笑。成為一名記者,讓我能藉由文字提出科學知識,就拿這本書來說,這是我認為最有效追求健康快樂的重要工具。我從來沒有後悔做出這項決定。
本書一開始就很直接地回答許多常見的健康問題,因為實在很多人問我那些問題,後來更引申為對這些問題的質問,例如:為什麼我們會在乎或是不關心我們的身體?抑或是我們對身體的瞭解將如何影響我們自己?最毒的疾病以及對他人的暴力對待,一切根源就是無知,也就是說我們打從一開始就誤解彼此間的差異,最基本的理解應該從我們自己的身體開始。這本書中很多問題看似微小,但仔細一看,其實一切都沒那麼微小。
很多解答更闡述為何我們沒有正確的答案,有時候最有趣的事就是去了解我們所不知道的東西,並且能以舒服的態度接受自己的不知道。健康就是在接受與控制之間的平衡點。

目次


如果隱形眼鏡在眼睛裡不見了, 它會不會跑到我的大腦裡?
何謂正常?
何謂健康?

第1章 外表:那些關於外在的事
要怎麼知道我是漂亮的?
為什麼我會有酒窩?
如果我本來沒有酒窩,想要酒窩有可能嗎?
為什麼刺青不會消失?
要怎麼消除刺青?
嚼口香糖能讓我的下顎更明顯嗎?
對我的下巴會有影響嗎?
為什麼會有藍色的眼睛?
是什麼造成照片中的紅眼?
什麼是鼻中隔彎曲?
為什麼體毛和睫毛不會一直生長,但頭髮卻會?
我可以不要睫毛嗎?
是什麼造成了捲髮?
剃頭或理髮會讓頭髮長得更快嗎?
我這樣夠高了嗎?
什麼是曬傷?
為什麼大部分女性沒有喉結?
我們是被費洛蒙吸引的吧?

第2章 感知:那些關於知覺的事
什麼是癢?
為什麼抓癢令人覺得舒服呢?
我有辦法「增強」我的抵抗力嗎?
疫苗如何運作?
咖啡因能夠增長壽命嗎?
手機到底會不會致癌?
為什麼會耳鳴?
如果我吃了夠多的紅蘿蔔,是不是就不用戴眼鏡了?
人到底需要睡多久?
為什麼人打盹時會流口水,睡覺時就不會?
我真的不該躺在床上滑手機嗎?
褪黑激素會助眠嗎?
我能訓練自己睡少一點嗎?
偶而直視太陽真的有那麼嚴重嗎?
我有癲癇嗎?
大笑是良藥?

第3章 飲食:那些關於人體維生的事
為什麼胃會咕嚕咕嚕叫?
為什麼三更半夜時我就想吃垃圾食物?
大腸鏡檢查:這是我們最好的選擇嗎?
吃綜合維他命是否有任何壞處?
為什麼大家都有口臭?
碳水化合物或脂肪,哪一個比較糟?
什麼是麩質?
雞蛋與麥片
益生菌有效嗎?
高果糖玉米糖漿比「真正的」糖糟多少?
如果我的舌環跑出來,不小心吞下去了會怎麼樣?
少了乳製品,我的骨頭就會斷掉嗎?
人天生就該吃肉嗎?
我們減掉的重量去哪了?

第4章 喝東西:那些關於人體補水的事
一天真的需要喝足八杯水嗎?
該如何喜歡流汗?
我需要喝「運動飲料」嗎?
為什麼這麼多人死於脫水?
Smartwater 純淨水好嗎?
果汁健康嗎?
為什麼會有維他命水?
喝人工氣泡水跟喝一般的水一樣嗎?
如果我情緒崩潰而且喝了汽水:應該在喝之前刷牙,還是之後?
牙齒是如何美白的?
氟化物如何發揮作用?
為什麼人有乳糖不耐症?
酒精真的會殺死腦細胞嗎?
什麼是「天然」葡萄酒?
為什麼不謹慎行事並避開防腐劑?

第5章 親密關係:那些關於性的事
為什麼男人有乳頭?
為什麼乳頭是性的象徵?
為什麼陰莖長那樣?
怎麼樣算是早洩?
為何男性沒有多重性高潮?
你要如何負責任地(用電話)告知糾纏不清的前男友/前女友,自己其實得了淋病?
女性的陰蒂平均有多大?
G點存在嗎?
為什麼沒有「女用威而鋼」?
我可以拿乾洗手來當體香劑嗎?
緊身褲有多危險?
我該如何正面教導我的孩子認識他們的身體和性呢?
子宮外孕如何引起肩膀痠痛?
醫生是否接受過性別轉換的訓練?
我會因為口交得到梅毒嗎?
來自我的生殖器官裡的細胞,如何製造出另一個人的腦?

第6章 延續:那些關於死亡的事
我的心臟怎麼知道如何跳動?
什麼是心臟猝死?
為什麼心跳會亂掉?
為什麼越來越多人死於心臟疾病?
如果心房纖維顫動這麼普遍,我有這個症狀嗎?
為什麼沒有一般感冒的治療方法?
要怎麼說服朋友,他們的小孩不是一流鼻涕就需要使用抗生素?
青黴素是用黴菌做的?
如果我的鼻涕是綠色的,是否代表我需要使用抗生素?
什麼原因會導致罹患癌症?
如果我失去鼻子,科學能幫我重建一個嗎?
老化是無法避免的嗎?
為什麼皮膚會隨年紀增長變薄?
人生夠長嗎?
擠掉鼻子上一顆青春痘有可能致命?
為什麼屍體會僵硬?
我死後,身體會發生什麼事?
我死後,數據版的我會發生什麼事?

結語
致謝
註釋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第一章 外表:那些關於外在的事

 ● 什麼造成了照片中的紅眼?
當光線反射到眼睛的背部,也就是充滿血管的視網膜時,即為造成紅眼的原因,視網膜是直接連接到大腦的視覺神經,有些人認為,那條神經是大腦的延伸,這也是我們最接近,能拍照到朋友中央神經系統的時候。

 ● 剃頭或理髮會讓頭髮長得更快嗎?
被打敗又能強勢回歸的想法,實在非常具有啟發性,但這並不會發生在毛髮上。當一名年輕人斷了根骨頭,骨折的地方復原後,往往會比骨折前更加堅硬;肌肉纖維也會因為破損而長出更強壯的肌肉。我們或許就會想像,如果我們修剪毛髮,身體上的毛囊就會做出反應,長出更多又粗又溫暖且具保衛性的毛髮,這些小毛囊就是不甘示弱。但事實並非如此。就如大部分的身體部位,受傷或修剪並不會讓毛囊更強壯,反之,他們受到的傷害越多,他們就越脆弱,像是除毛、刮鬍子,甚至是綁太緊的馬尾,對毛囊造成的傷害比好處多。
 
第二章 感知:那些關於知覺的事

●如果我吃了夠多的紅蘿蔔,是不是就不用戴眼鏡了?
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英國皇家空軍散播這樣的謠言,他們的飛行員因為吃胡蘿蔔而有絕佳的夜視能力。對當時許多接受配給且著迷於維他命的群眾而言,這並非不合理。雖然,其實這是試圖隱瞞英國人採用一種在黑暗中能看到東西的科技,也就是所謂的雷達。
就像許多喜劇源自於恆久的真理一樣。胡蘿蔔含有β- 胡蘿蔔素,我們的身體可將它轉換為通稱為維他命A的化學物質,對於視力是必需的。我們的視網膜有一種稱為視桿細胞的細胞,該細胞中有一種色素稱為視紫質(rhodopsin)。當光線穿過眼睛到視網膜時,會使這個色素褪色。光線強度決定了褪色程度,也決定了傳到大腦的信號強度。(可藉著揉眼睛手動刺激這些視桿細胞,即使眼睛閉著,也能產生有光點的感覺。)但這些色素不能維持在褪色狀態,視紫質必須快速還原,就像搖晃蝕刻素描板一樣,所以它才能再次褪色。這個過程需要維他命A,缺乏的話,視桿細胞會維持褪色狀態,導致失明。
缺乏β- 胡蘿蔔素跟維他命A經常被歸類為「夜盲症」,因為在低光源狀況下,症狀會最先被發現,但最終會導致完全失明。在美國內戰期間,約有800 個聯邦軍隊因缺乏維他命A而有夜盲症。目前,即使夜盲症完全易於預防,它仍是許多國家失明的主因,特別是兒童。
然而,有額外的維他命A並不會讓色素更快還原。攝取所有你想吃的維生素A、喝掉俱樂部裡的所有胡蘿蔔汁,還是不會改善你的視力。已知的人類視力敏銳度極限是20/8(表示可在20英尺外看到東西,而一般人只能在8 英尺外看到),對未患病的眼睛而言,限制因素是視網膜內特定位置的視錐細胞數量,而非維他命的存在或缺乏。視錐細胞密度在很大程度上因人而異,主要是依據遺傳傾向。在健康的人身上,每平方毫米的視錐細胞密度可從100,000 至320,000。就如同記者大衛.艾波斯坦(David Epstein)在《運動基因》一書(The Sports Gene)所描述的,職業棒球選手的高密度情形特別普遍。視錐細胞密度是棒球事業成功最強的預測因素之一,而且超出所有人的控制範圍。
雖然額外的β- 胡蘿蔔素可能無法改善視力,卻會使你的眼睛跟皮膚變黃。美國國家衛生研究院的膳食補充品辦公室(Office of Dietary Supplements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指出,維他命A過量「通常是從補充品攝取太多既成維他命A的結果」。果汁也容易讓人攝取過多的β- 胡蘿蔔素。榨汁會去除蔬菜的纖維,去除掉填滿胃跟引起飽足感的物質。僅僅半杯生胡蘿蔔汁, 就含有β- 胡蘿蔔素每日建議攝取量的184%,算是安全而合理的量。在吃下這麼多胡蘿蔔後,我們大部分人會覺得「好,這些胡蘿蔔對我來說已經夠了」。
同時,半杯胡蘿蔔汁含有更多的生物活性化學物質。同樣地,全食超市(Whole Foods)的自有品牌的綜合維他命含有每日營養素建議攝取量的300%。若定期攝取,維他命A會累積在皮膚,導致黃色的色調,這應該是無害的,但若長期攝取高劑量的維他命A會造成致命的肝衰竭。當嬰兒攝取過多時,腦內的壓力會增加,直到顱內物質明顯凸出頭骨中尚未癒合的「軟點」(此稱為「囟門」(fontannelles),取自噴泉(fontaine)的暱稱,這些是腦中的小噴泉)。
這些維他命A過量的情形也可能在患有夜盲症的孩童身上發生,不過尚未發現。
 
● 人到底需要睡多久?
2015 年,在芬蘭有個對一萬多人進行的研究,發現與最少病假日(無上班出勤)相關連的最佳睡眠時間,女性為7.63小時、男性為7.76小時。所以,這樣的時間長度不是讓人保持健康,就是讓人躺到身體變差還生病。或者是患有某些慢性疾病的人因疾病睡太多或睡太少。統計數據很難、獨立研究也很難,因此美國睡眠醫學學會(American Academy of Sleep Medicine)及睡眠研究學會(Sleep Research Society)聚集了一群科學家,透過所謂的考科藍文獻回顧(Cochrane Review)來回答這個問題,這是一種試著在科學上達成共識的標準方法*。來自全球的睡眠科學家回顧所有已知的研究,著眼於睡眠對心血管疾病、癌症、肥胖、認知疲乏或錯誤的影響,並評比每篇論文的科學效力。該小組投票表決這些研究多具說服力。
共識是人們每晚應睡7 個小時。當每24 小時的睡眠少於6 小時,健康問題的風險就會增加。

● 我真的不該躺在床上滑手機嗎?
聯合國宣布2015 年為國際光之年(International Year of Light and Light-based Technologies),因為光學技術「提供解決方案給 全球在能源、教育、農業、通訊及健康方面的挑戰」。考慮到此 點,那年夏天,紐約藍光論壇(New York Blue Light Symposium) 聚集了專家,試圖處理這個新的光習慣侵入我們生活的議題。有一位專題講者是日本的眼科醫生坪田一男(Kazuo Tsubota),他是國際藍光學會(International Blue Light Society)的主席。2012年,在美國醫學協會發佈名為「光汙染:夜間照明對健康的不良影響」的報告後,坪田成立了藍光學會,為了「提升大眾對於光物理效應相關研究的認識。」
在所有具備健康考量的事情中,夜間照明?嗯,這至少提供一個很好的機會讓我們反思自己的內分泌系統有多棒。(等等,回到正題!)
光線進入你的眼睛後就會到達視網膜,視網膜會將訊號直接傳到大腦的核心,也就是下視丘。下視丘的大小像一顆杏仁,它比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都還重要。是的,包含了性器官。因為若沒有下視丘,你就不會有性需求或生殖能力。如果沒有下視丘的指揮來釋放特定比例的睪固酮跟雌激素,你的性器官就會不會存在。這個杏仁是神經系統的電力跟內分泌系統的荷爾蒙之間的接口。它從身體各部位取得感官訊息,並將它轉化成身體對訊息的反應,以維持生命。
在其他維持體內恆定性的角色中─食慾、口渴、心跳等,下視丘控制了睡眠週期。這個杏仁並不會去諮詢大腦皮質,所以你不會意識到這件事。但當視網膜開始攝入較少光線時,你的下視丘會認為夜漸漸深了,你該睡覺了。因此下視丘會叫醒它的鄰居松果體*,並跟它說:「嘿,製造些褪黑激素輸進血液吧。」然後松果體會說:「是,好的。」並讓褪黑激素進入血中,你就會變得昏昏欲睡。在早晨時,杏仁會開始提高體溫及血糖,讓你不想繼續躺著。即使室溫不變,這讓我們在晚上接近就寢時間時覺得較冷。(褪黑激素透過擴張皮膚血管釋放體溫)。早上時,杏仁感覺到光線,並告訴松果體回去睡覺,而它也會照辦。在白天測試血液中的褪黑激素濃度,幾乎是測不到的。
順帶一提,褪黑激素是唯一一種不需要處方箋就可在美國購買的荷爾蒙。依據膳食補充品健康與教育法(DSHEA),褪黑激素被視為一種膳食補充品,因此無需標示品質、安全性或功效。沒有處方箋的話,藥劑師不能開幫助控制青光眼的眼藥水給我。沒有定期醫囑,藥劑師不能開胰島素給糖尿病患者,不是人人都能輕易取得這種處方。但與大腦最重要的部分通力合作的褪黑激素?就在五號走道,你要買多少就有多少。它放在咖啡因錠旁邊。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7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