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滿額折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教會的故事:神學與歷史

定  價:NT$ 520 元
優惠價:90468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51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1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共有七章,分別為第一章〈教會的起源〉;第二章〈新約的教會〉;第三章〈受逼迫的教會〉;第四章〈帝國的教會〉;第五章〈帝國的教會之危機〉;第六章〈什麼是教會?〉;第七章〈什麼是教會該有的樣式?〉。本書從敘述教會歷史的方式,讓讀者了解什麼是教會。在前五章敘述從起初到中世紀教會的歷史,說明其重要歷史事件與教會的組織與結構。第六章從教會是一個、聖潔、大公、使徒性的教會,來探討新教教會如何在脫離羅馬天主教,並存在東方正教的歷史實況中,如何認識教會是一個、聖潔、大能、使徒性的教會,並顯明新教雖有許多教派,但其實其中差異不大,神學相似,所持的信仰告白也相同。現代讓教會不合一的地方與其說是教派認同、組織、神學上的不同,不如說是實踐方面的不同,最明顯的地方是在女性封牧與同性婚姻上。第七章則是採用Norman Doe教授的教會該有的五十個原則說明教會該有的樣式。
本書可讓讀者認識教會的歷史,了解自己的根,知道自己今日所在的教會如何演變而來,是整體教會的一分子,而從中認識到教會是一個、聖潔、大能、使徒性的教會。

作者簡介

傑拉德‧布雷 (Gerald Bray)

桑德福大學(Samford University)Beeson神學院的神學研究教授與諾克斯神學院(Knox Theological Seminar)歷史神學特聘教授;以及倫敦橡樹山學院(Latimer Trust,Oak Hill College,London)的研究主任。
作為多產的作家,他撰寫許多著作,包括:《神是愛》(God Is Love),《神言說》(God Has Spoken),《神的教義》(The Doctrine of God)和《聖經詮釋:往昔和現今》(Biblical Interpretation:Past and Present.)。(以上中文書名暫譯)。
他也是英國教會的牧師,並擔任英國聖公會期刊Churchman的編輯。並曾於2017年受R.E.M.信仰講座之邀主講【因信稱義】與【認識神學】之主題。


基督愛教會

什麼是教會?教會該有何樣式?作者精闢地提出這兩大問題,在某種意義上涵蓋了教會論所有的內容。這兩大問題涉及了教會之為教會的本質,以及這本質在具體組織型態上的體現。所有基督教的分支與宗派都同意,教會在無形的本質上當是獨一的(基督只有一位新婦)、聖潔的(毫無玷污、皺紋,沒有瑕疵),是普世大公教會(一主、一信、一洗),傳承了使徒的信仰而屬乎正統(在真道上同歸於一)。然而這些關於教會的聖經真理如何體現於有形的組織型態,自宗教改革以來,卻一直是各派神學家爭論不休的課題。作者並未否認,有些教會治理的模式或許較其它宗派更為貼近聖經原則,但他正確地指出,「今日的教會不可能鉅細靡遺地遵行新約的字面意義,尤其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已經如此劇烈,我們不再可能重建任何類似初代基督徒會眾的樣式」(頁361)。這意味「我們勢必需要配合現代生活加以調整」,問題是應當「到什麼程度?」(頁386)。
處理這問題具有極高的難度,這不是抽象的神學、解經能夠回答的,因為它涉及了教會論在具體歷史文化處境下的發展。然而,以歷史分析為進路來回答這問題,又相當危險,容易落入十九世紀德意志新派神學的誤區。這派神學在當時德意志哲學的影響下,否認了神是人可以用理性認識的客體,因此「神學」不再以「神」為研究的課題、認識的對象。簡言之,新派神學研究的不是歷代聖徒所論述的神,而是他們對神的論述。在教會論的研究當中,鮑爾(Ferdinand Christian Baur, 1792-1860)及杜賓根學派(die Tübinger Schule)是新派神學的代表,其所論述之教會,乃全然在歷史進程中由種種人為因素所形成,包括政治鬥爭等。歷史批判法所導致的結果,往往會否認有形教會是神在基督裡藉由聖靈所選召而組成的群體。作者在書中明確否決了這種研究教會的方法論。
本書難能可貴之處在於,作者在堅定而清晰的福音派神學框架當中審視各教會宗派形成的歷史脈絡,抽絲剝繭般釐清各派教會論背後的人為歷史因素,卻又讓讀者清楚看見,「獨一聖而公之使徒教會」是神親自在基督裡藉由聖靈設立的,而祂的手全然引導教會歷史至今。這種分析方法背後的宗教改革神學思想呼之欲出:歷史上每件事都全然出於自然與人為因素,也全然出於神的預定與護理。由於教會歷史全然由看似偶然的人為與自然因素所構成,所以這個世代的信徒有全然的責任思想「教會該有何樣式」,並按照神在聖經中所啟示的旨意來建構當代的有形教會。但由於神從未允許歷史成為獨立於祂而自主運行的洪流,因此我們可以確信,不論教會歷史有多少人為的汙點,教會始終是基督所愛的新婦,祂始終對她不離不棄。
基督愛教會,因此若有人說自己愛基督,就萬不可不愛祂所愛,不論我們現今所看見的教會以及歷史上的教會多麼不可愛,甚至時而醜陋而令人嫌惡。對於所有愛基督新婦,或願意去愛她的信徒,這會是一本值得細讀,甚至一讀再讀的書。

曾劭愷
浙江大學哲學系教授

目次

目錄
曾序
張序
周序

前言
第一章 教會的起源
第二章 新約教會
第三章 遭迫害的教會
第四章 帝國教會
第五章 帝國教會的危機
第六章 什麼是教會?
第七章 教會該有何樣式?

附錄
1. 普世主教會議
2. 進深閱讀

書摘/試閱

前言

自古以來,幾乎所有基督徒都承認他們相信尼西亞信經所說的「獨一神聖大公使徒的教會」。在信經編撰完成的時候,大家對教會的定義沒有什麼爭議,而此後數百年也幾乎沒有任何人認真思考其意義。儘管教會內部有其紛爭,而且有些紛爭相當棘手甚至導致永遠分裂,大多數人依舊認為只要各方心存善意,就能彌補各種歧見,進而重現古代教會合一的情景。直到十六世紀宗教改革興起,這種想法才面臨嚴峻考驗,儘管如此,連當時的改教家都依舊表示,信經的文字所表達的就是他們對教會的理解,並盼望他們的提議能夠重新恢復每個人都渴望的合一與純淨。
然而,不論改教家自己是否明白,他們腦海中各種關於教會的構想,其實與當時一般人的想法並不一樣。他們所關心的不只是清理整頓傳統體制裡面各種腐敗以及濫權的情形。他們嚮往的是一種按照他們所認識的新約原則(他們深信這已經隨著時光流轉而被捨棄與遺忘)建立的教會架構。當時的英格蘭出現一股企圖把對聖經的新理解與傳統的教會模式融合在一起的潮流,那些鼓吹這種結合的人認為,這種做法能夠讓他們兼得魚與熊掌。不幸的是,他們隨即發現傳統派並不接受他們的理念,而那些比較偏激的改教家則憤慨的認為,應該徹底排斥所有以往的遺跡。其結果就是爆發一場導致各種不同教會觀互相競逐的內戰。到最後,只能恢復起初的妥協,但已不能再獨自尊大,於是英語世界就此成為彼此對立的基督徒團體各自發展他們的教會論(ecclesiologies),也就是我們目前所謂的「宗派」(denominations)。
不論如何,這些宗派一直延續到今日,而其結果就是信徒雖然對信經裡面其他信條的看法都一致,但是對其中與教會相關部分的解釋,卻因為承襲各自所屬的後改教(post- Reformation)派系而各不相同。這種影響波及整個基督教世界,相較於通常只有一個主流教會或傳統的國家,那些受到英國改教運動直接影響的國家,其信徒的日常生活也最可能會受到教會論議題的影響。「聖公會」、「長老會」和「公理會」等等通常用來辦別不同教派的稱呼並非毫無意義;因它們彼此間的差異主要在於禮儀而不是教義。對於「浸信會」來說更是如此,因為就拒絕為嬰兒施洗來說,這不但表達他們對教會本質的認知,也反映出他們對新生兒在上帝心中地位的認知。
本書的內容不是教會歷史,也不是在闡釋教會的教義; 而是企圖釐清現存各基督教宗派理解教會的方式,以及在明知會加劇基督教世界分裂的前提下,依舊堅持他們自己的教會論的原因。聖公會怪誕的普世主義者威廉.帕爾默(William Palmer)認為教會就像棵樹一樣,會隨著時間而成長,然後生出不同的枝幹。在他心中,最重要的枝幹就是羅馬天主教、東正教以及聖公會,而且希望他們即使不能重新合一,也要能夠彼此接納,因為他們都是出自同一個樹幹。
帕爾默的「樹幹理論」(branch theory)在當時並沒有普受歡迎,現在則被視為教會論的奇葩(curiosity)而非嚴肅理論;但持平來說,經過三思後它就會顯得值得推崇。確實,教會已經隨著時間的流轉而成長,並擴展到世界各地。在這個過程中,它已經分裂成不同的枝幹,但這不是出於自然發展(如帕爾默所認為),而是衝突、誤解與政治角力,以及誤謬的教義所造成的。令人難過的是,若說教會就是基督的身體,那麼這些傷痕就是明證。許多人都寫過這段歷史,而且幾乎總是從他們自己宗派的觀點出發,想要從神學、歷史與現實經驗的角度為自己的立場辯護。有時候他們會把自己的屬靈前輩們描繪成聖人與英雄,並且遭到被塑造成惡霸的同時代人物之迫害,或者至少是誤解。這種黑白二分的手法現在已經消褪,學術界尤其如此,但沒有任何人毫無偏見;因此在探討與檢視這些主題的時候,這些古老的分界線往往清晰可見。
其結果就是,教會論所闡述的往往是某位神學家心目中教會的理想模式,而不是教會在現實中的樣式。有時候特定立場的護教者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就是,直接把那些不符合他們理想模式的教會全數排除在外。最明顯的例子就是羅馬天主教,他們的神學家秉持教會的正式教導,經常表示任何不附和羅馬教廷的人都不屬於教會。其他宗派對待那些與自己立場不同的基督教團體可能比較寬容些,而且羅馬天主教也已經在梵諦岡二次會議(1962–65 年)後修正其立場,但是那些堅決認為唯有他們的教會模式才是正確無誤的人,勢必難以接受其他觀點。只有把他們安置在歷史背景裡面,然後盡力瞭解每個傳統從過去發展到現在的過程,我們才能稍微認識這個議題,並探索出彼此差異中的共同因素,進而幫助我們克服這些差異。就當前情勢看來,教會無法立即恢復古代合一的樣式,甚至永遠都無法做到。但是,只要我們能夠互相瞭解,至少就能夠彼此接納對方的傳統,甚至還能夠互相學習。這就是本書的宗旨。
就這個主題的本質來說,作者理當說明他自己的宗派背景。他是英國國教的任命牧師,並屬於基督教福音派。事奉多年來,曾在不同的時間和長老會、浸信會、普里茅斯兄弟會、羅馬天主教以及東正教一起同工與敬拜,並且非常熟悉他們,也沒有捨棄他自己的宗派立場。他希望閱讀這本教會論簡介的讀者能夠瞭解,即使對自己傳統抱持堅定的態度, 也無礙於用相應的同理心看待其他傳統。追根究底,基督徒就是已經由聖靈重生的凡夫俗子,而且都屬於教會,因為聖靈已經在基督的身體裡將他們合而為一。這種合一的命脈就是愛,而且當我們懂得愛上帝的時候,我們就開始瞭解祂是誰以及祂為祂的百姓所定的旨意。我所祈求的就是,讀者在閱讀此書的時候,上帝會賜福給他們,讓他們睜開雙眼瞭解上帝的恩典在這個充滿罪人的世界所成就的奇妙作為,又呼召祂的選民成為祂的教會,從今時直到永遠。

傑拉德.布雷
2014年8月20日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46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