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13悅讀日】4/13~4/17 消費滿699送100元E-coupon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滿額折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單讀18:都市一無所有(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48 元
定  價:NT$ 288 元
優惠價:87251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7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如果你用過單向曆、看過十三邀,是時候打開這本書了
獨家、原創、首發,《單讀》改版以來新的里程碑
五位深具潛力的英國當代年輕作家,首次中文亮相,探尋前沿的國際文學視野
直面——現代都市生活的空蕩內心,拷問——除了城市之外我們還有什麼可能?


倫敦,也包括其他任何超級大都市,都不再意味著一個既定的位置,即便非要用中心來形容它們,也只是一些更便捷地去往別處的接駁點,向無數的方向延伸,甚至它們本身也在出走。這一輯《單讀》就是這樣一趟拐彎抹角的旅程,我們經過倫敦,進入英國,帶來了五位尚未被中文翻譯過的當代作家。他們的作品像田野裡光線的散射,有的向城市的中心逼近,有的在不知名的歐洲邊緣徘徊,有的飛向島嶼,有的回到了自己的出生地亞洲。

今天的語言與文字,在前仆後繼地開掘現代生活的道路上,也走到了某種瓶頸。我們動不動就只能談論愛情、個人的孤獨、不知所蹤的意義,最終都陷入一種重複的內核,形式上細枝末節的變奏。我們借由英國同時代人的創作,重新設問,到底城市的中心有什麼,而除了城市之外,更遠、更大的空間如何可能。我們所說的“都市一無所有”,顯然不是指它物質上的空虛,甚至也不是精神上的空洞,而是所謂的“城市意識”不再那麼現成,不再能被詹姆斯那種後見之明所武斷地概括,原本我們想當然地以為這些都是近在咫尺的事,恰恰是越近的事物越難描述。
……
巧合的是,這篇文章是在我又一次飛向倫敦的旅程中完成的。而不斷進入又離開的經歷告訴我,重複、循環、流動,同時也可能是激發、挑戰、創造的過程。每一次出發都是無數次再出發的開始。對《單讀》來說更是如此,我們已經檢閱過北京、倫敦、澳大利亞,下一次,我們去拉美,去蘇格蘭,去愛爾蘭,去非洲。

作者簡介

簡•卡森(Jan Carson)
英國作家,現居貝爾法斯特。目前已出版作品包括長篇小說《馬爾科姆的橘子不見了》(Malcolm Orange Disappears)、短篇小說集《孩子的孩子》(Children’s Children)、微小說集《明信片故事集》(Postcard Stories)等,最新的小說作品將於2019年面世。她的小說在BBC廣播節目和知名期刊上大受歡迎。2014年,簡•卡森獲得了北愛爾蘭藝術委員會頒發的“藝術家生涯促進大獎”,並名列英國文化委員會國際文學展出作家之中。她被提名2015年西恩•奧法良獎(Seán Ó Faoláin Short Story Competition)的短名單,並獲得2016年《時尚芭莎》雜誌短篇小說寫作獎(Harper’s Bazaar short-story competition)。簡•卡森現在供職於愛爾蘭的都柏林寫作中心,同時也是北愛爾蘭Translink鐵路公司的巡迴作家。

凱麗•哈德森(Kerry Hudson)
出生於蘇格蘭的阿伯丁郡。2012年,她的首部小說《托尼•霍根偷走我媽媽前給我買了個冰激淩》(Tony Hogan Bought Me An Ice-cream Float Before He Stole My Ma)由企鵝蘭登書屋出版後,獲得了當年的包括蘇格蘭第一圖書獎(Scottish First Book Award)在內的多項大獎。她的第二部小說《渴望》(Thirst)於2014年出版,贏得了法國為外國小說頒發的最負盛名的獎項——費米娜外國小說獎(Prix Femina étranger)。目前,哈德森的小說在美國、法國、意大利和土耳其均有出版。

內德•鮑曼(Ned Beauman)
1985年出生於倫敦。目前已出版的四部小說《拳擊手,甲殼蟲》(Boxer, Beetle)、《一場心靈感應事故》(The Teleportation Accident)、《光熱》(Glow)和《瘋狂好過失敗》(Madness Is Better Than Defeat),讓他入選了包括《衛報》第一圖書獎(Guardian First Book Award)在內的多項獎項,他還進入了2013年《格蘭塔》英國最優秀的年輕小說家(Granta's Best of Young British Novelists 2013)名單。此外,他的文章常見於《紐約時報》《衛報》《倫敦書評》等。

大衛•索洛伊(David Szalay)
1974年出生於加拿大的蒙特利爾,第二年隨父母遷往英國並一直生活在那裡。他的第一部小說《倫敦和東南部》(London and the Southeast)為他贏得了貝蒂•特拉斯克和傑弗裡•法伯獎(Betty Trask and Geoffrey Faber prizes),接下來的兩部小說《無辜者》(The Innocent)和《春》(Spring)廣受好評。2016年,他的短篇小說集《那個男人》(All That Man Is)讓他入選了當年的布克獎。索洛伊被知名文學雜誌《格蘭塔》列入2013年英國最優秀的20位年輕小說家名單。

馬力
95年生人,大學肄業後四處遊蕩,目前愛好畫畫。

余烈
生於1984,長期的閱讀者、觀察者,文字創作散見於《西湖》等期刊。

林蓓蓓
浙江工業大學講師。

李鵬程
1983年生於山西,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曾做過報社記者、雜誌編輯,現為圖書編輯,業餘時間從事翻譯。已出版的翻譯作品有《每當我找到生命的意義,它就又變了》《白宮往事》《如何參觀美術館》《穀歌時代的柏拉圖》《第一夫人》。

薩拉•霍伊(Sarah Howe)
詩人、學者、編輯。1983年出生於中國香港,父親是英國人,母親是中國人,童年時期跟隨父母前往英國。她的第一部詩集《玉環》(Loop of Jade)讓她成為2015年T.S.艾略特獎獲得者。霍伊的詩歌發表在《詩歌評論》《衛報》《金融時報》等多家媒體上。
劉寬,波士頓大學新聞碩士,《單讀》副主編,導演,特稿作者。長期為《人物》《南方週末》《端傳媒》《T Magazine》《ELLE》等撰稿;紀錄片作品曾在UCCA尤倫斯等機構展映。她目前的個人創作集中在探索影像和詩歌的邊界。

蔣志
1971年生於湖南沅江,1995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蔣志的創作包括攝影、繪畫、錄像及裝置;小說和詩作亦是他開始藝術創作以來的重要媒介。他長期深入地關注各類當代社會與文化的議題,自覺地處在詩學與社會學這兩個維度的交匯處上,並著力於如何使那些我們熟悉的日常社會和個人經驗轉換到作品文本中。蔣志為中國當今最多樣性的藝術家之一,曾參與多個國際機構展覽和年展,並獲頒的多個獎項。
王占黑,1991年生於浙江嘉興,畢業於復旦大學中文系。已有作品見《小說月報》《上海文學》等雜誌,出版小說集《空響炮》等。

劉子超
前媒體人,旅行者。2012年中德媒體使者,2015—2016年牛津大學訪問學者。曾獲2010年劉麗安詩歌獎、2014年“螞蜂窩”年度旅行家。出版旅行文學作品《午夜降臨前抵達》,獲2015年單向街“書店文學獎”最佳旅行寫作。

王梆
出版有電影文集《映城志》、數本短篇小說繪本集以及漫畫故事《伢三》等。電影劇作《夢籠》獲 2011 年紐約獨立電影節佳劇情片獎,紀錄片《刁民》亦在數個國際電影節參展。小說作品散見於《天南》、美國俄克拉荷馬州大學《中國當代文學選集》、美國“文字無邊界”文學網站、2016 年秋紐約古根海姆博物館“故事新編”中國當代藝術展等。作為自由記者,為海內外媒體撰寫歐洲時政評論。譯有英國當代詩人理查德•貝倫加滕詩選《改變》、英國當代詩人彼得•休斯詩選《貝多芬附魔曲》等。
李南心,生於上海,現居北京,探索文化與心靈療愈,以寫作和攝影表達自我。

夏榆
作家。現居北京。2002—2012年加盟《南方週末》,任駐京記者十年。多次訪問海內外思想、文化、政治精英,報道大量具有公共意義的人文事件。應邀訪問瑞典、挪威、波蘭、德國,自2005年起,多次報道“諾貝爾獎頒獎盛典”,專訪波蘭前總統、諾貝爾和平獎獲得者萊赫•瓦文薩(Lech Walesa)、波蘭著名知識分子亞當•米奇尼克(Adam Michnik),呈現個人記憶與國家巨變對當代生活的影響。亦從事文學寫作,著有長篇小說《我的獨立消失在霧中》《我的神明長眠不醒》《黑暗紀》;隨筆集《黑暗的聲音》《白天遇見黑暗》等。亦有中短篇小說發表於《收穫》《今天》《十月》《花城》《作家》《北京文學》等刊。

吳瑤
互聯網從業者,前媒體人,公共政策碩士,長期關注外交、環境與氣候變化領域,翻書党,冷知識愛好者。

名人/編輯推薦

1. 當代英國文學特輯,首次獨家翻譯、引進英國當代青年作家代表,在全球範圍內尋找前沿的文學與聲音——簡•卡森(《時尚芭莎》雜誌短篇小說寫作獎獲得者)、凱麗•哈德森(費米娜外國小說獎獲得者)、內德•鮑曼(進入《格蘭塔》英國最優秀的年輕小說家名單)、大衛•索洛伊(入圍2016年布克獎)、薩拉•霍伊(T.S.艾略特詩歌獎獲得者)……這些對中文世界的讀者來說相對陌生的名字,正是英國當代文學中的青年領袖,也是英國各大文學獎項的新聲音。他們的小說及詩歌作品在全世界範圍內首次以中文亮相,更有作品是首次被翻譯成英文以外的其他語言。本輯《單讀》為當代英國文學特輯,作為國際文學展演(ILS)的一部分與讀者見面。本著一貫以來對於青年寫作者的關切和國際視角的堅持,力圖在更廣闊的範圍內尋找那些正在崛起的、不容忽視的時代聲音。

2. 從異國視角審視我們的共同處境,反思現代都市生活—— 一面是高速運轉、便利發達的現代化都市;一面是千篇一律、瑣碎分裂的個人生活。我們選擇了都市,又被都市囚禁,生存空間的別無選擇是否也代表著某種精神和文化的困窘?除了重複的場景、重複的情緒、重複的話題,我們是否有新的創造力去開發新的生存空間,並得以生髮新的精神內核?

3. 首次100%刊發獨家、首發內容,這是《單讀》原創之路上的一座里程碑——在這一輯的《單讀》中,讀者看到的所有作品都是它們的首次刊發。除了五位來自英國的當代作家之外,90後新秀作者王占黑、旅行作家劉子超、英國長期觀察者與書寫者王梆、書評人李南心、作家夏榆和全球書訊關注者吳瑤,都為《單讀》帶來了他們的最新作品,它們小到社區故事、大到異域圖景,體現著我們身處的這個世界的多樣,以及人類精神世界的豐饒。

4. T.S.艾略特詩歌獎獲得者、英籍華人女詩人薩拉•霍伊的代表作,講述兩代人的文化斷裂與回溯;文字與影像、思想與視覺在蔣志的表達中碰撞美妙的火花——薩拉•霍伊的獲獎詩集《玉環》充滿了豐富的中國元素,這位出生于香港、成長于英國的詩人重新將目光投向這片土地,書寫血脈與文化的深層勾連。藝術家蔣志在文字與影像文本中兼具超凡的表達能力,在他看來,寫作和畫畫是一種困人之勞作,也是他通往自由的地道,本輯的影像部分將會給讀者帶來思想與視覺的雙重享受。

5. 傑夫•戴爾專訪,“沒有幽默感的人是怎麼在世界上存活下來的呢?”——《單讀》持續推介傑夫•戴爾專訪,約翰•伯格、網球、旅行、爵士樂、文學與政治,在這裡,讀者將會看到一個豐富的、有趣的、獨一無二的、無與倫比的傑夫•戴爾。

6. 單向空間和理想國繼續聯手,打造智識青年們的摯愛書、全球青年思想策源地——可讀性與思想性,全球觀察和個體經驗,本輯《單讀》繼續尋找屬於青年人的優質內容。

目次

都市一無所有
【小說】
破碎的孩子/簡•卡森
Broken Children/Jan Carson
遊戲機/ 凱麗•哈德森
Amusements/Kerry Hudson
涓滴/內德•鮑曼
Trickle Down/Ned Beauman
請賜予我們安寧/大衛•索洛伊
Dona Nobis Pacem/David Szalay
殺豬日/大衛•索洛伊
Pig Killing Day/David Szalay
【詩歌】
玉環/薩拉•霍伊
Loop of Jade/Sarah Howe

【訪談】
傑夫•戴爾專訪:待在書桌旁也可以擁有充滿冒險的一生/陳一伊
【影像】
囚人之眼/蔣志
【隨筆】
菲律賓跳島記/劉子超
狗司令/王占黑
【報道】
忍冬花的春天——走入新崛起的英國工党/王梆
【評論】
國民作家嚴歌苓,偽女性主義與歷史虛焦/李南心
紐約文學志/夏榆
全球書情/吳瑤

書摘/試閱

請賜予我們安寧 (節選)
大衛•索洛伊

隨著日子一天天過去,我越發驚訝地發現當時的自己到底有多在乎貝爾加馬的那晚。現在看起來,它多麼獨一無二,多麼寶貴。而我,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

我們決定離開土耳其,去愛琴海東邊的希臘諸島上待一段時間。你很熟悉那裡。你和他去過很多次了——你丈夫。我們會乘坐渡輪,我們決定,從庫薩達斯去薩摩斯島。
到庫薩達斯時,天已經黑了,所以我們計劃先在那裡過夜,第二天早上再去坐渡輪。
渡口附近只有一家看起來不怎樣的小旅館——但好像也沒得選了。於是,我們便走了進去。掌事的女人告訴我們只有一間空房了,然後帶著我們過去。狹窄的走廊被漆成了深藍色。“行嗎?”我們站在門口往裡面瞅的時候,她不耐煩地問道。
我們倆猶豫地點了點頭。
把行李拿進去的時候,對於那張雙人床,我們什麼都沒說。
那晚在貝爾加馬時,我注意到你喜歡朝左邊睡,所以在庫薩達斯的時候,我專門挑了床的左邊,這樣我們睡覺時就可以面對面了。你注意到沒?
當然沒有。
你正在收拾行李,把你的東西放到那間又暗又髒的浴室裡,滑門還是塑料做的。
稍後,我們在屋頂露臺上喝了點東西。這兒有個屋頂露臺,有蠟燭,有無花果樹的落葉,可以看到海港。但很可惜,我太緊張了,根本無暇欣賞這些。夜晚壓在我頭頂。突然間,那晚在貝爾加馬之後,我向自己做出的所有承諾,所有如果再有機會我會怎麼做的想法,似乎變得瘋狂起來,現在,我的心裡只有這片麻木的空白,先前想得清清楚楚的欲望,早已不知去向。我們坐在矮矮的椅子上,周圍一片黑暗,只有桌上那根蠟燭的光在搖曳。你在說話,問我這問我那。但我肯定看起來心不在焉吧,仿佛我的思緒已經飄到了遠方。
整晚就這樣過去了。
接著,我躺在了黑暗中,強烈地意識到你在我身旁,你溫暖的身體就躺在我邊上,躺在這張小小的雙人床上。
壁掛電視上的時鐘,微弱地發出橘色的光。
我覺得,你已經睡著了。
我躺在那兒。
我躺在那兒。
流逝的每一秒,都是我在想,我就這麼躺在這兒。我就這麼躺在這兒。
剛開始,這長夜似乎沒有盡頭。
但接著,它幾乎就結束了。
天光放亮,窗戶的輪廓開始顯現,就像那晚在貝爾加馬一樣,在已經疲憊至極中,事實上,是在絕望中——因為這一晚,就像貝爾加馬那晚一樣,似乎要永永遠遠、不可挽回地溜走了——我把手放到了你身上。我假裝自己還在沉睡,翻了個身,把胳膊從被子下面抽出來,讓我的手落到了你身上,我猜應該是在你的屁股附近。你正睡在你那邊的床上,背對著我,我的心砰砰砰地跳著,我讓手落在你的身上,不再動彈。
我的手剛搭到你身上的時候,你似乎扭了扭身子,想把它甩下去,但接著,你便讓它搭在那裡了,時間一分一分地過去,光把窗戶照得越來越明顯,我的心像是在打雷。你讓我的手搭在那裡了。反正我心裡是這麼認為的,在那種幾近能致幻的焦慮和疲憊中,我認為,你知道那是我的手,並且你允許它搭在你的屁股上。
對我來說,這已經足夠。
我並沒有幻想會發生別的事,至少那晚不會——我並沒有覺得我的手搭在你的屁股上,會引來別的什麼。我覺得不會。事實也如此。在某種意義上,手搭在你身上,本身就是目的。而且就連這個,我還是逼著自己才做到的。我得痛苦、絕望地用意志逼迫自己,才能把手放到你的屁股上,因為抗拒心裡那種想要觸碰你、不讓這一晚像貝爾加馬那晚一樣溜走的欲望,有著同樣強大的力量——某種比僅僅是害怕拒絕要更模糊、更深刻的力量:一種強烈、神秘的禁忌感,在這種感受面前,那只羞怯、拒絕的手,仿佛成了什麼非常重要的東西。
是的,很抱歉地說,躺在那裡,在灰色的天光中,我就是這種感覺。
仿佛它是什麼非常重要的東西。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