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23號簡體館日】限時三天領券享優惠!!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滿額折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大國糧倉:北大荒留守知青口述實錄(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39 元
定  價:NT$ 234 元
優惠價:87204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6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20世紀50年代,14萬轉業官兵開赴“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葦塘”“天低昂,雪飛揚,風癲狂”的北大荒,為饑餓的共和國“向地球開戰,向荒原要糧”。60年代,全國1700多萬知青上山下鄉,54萬知青來到北大荒。到了70年代末,95.5%的知青返城了,80萬知青留了下來,其中有兩萬來人留在北大荒,被稱之為“留守北大荒的知青”。

今年正值知青上山下鄉50周年,留守知青年紀大的已年過古稀,年紀小的也將近花甲,作者從采訪過的數百位物件中選出19位*有代表性的知青,這19條命運的曲線構成了16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述說著從下鄉到堅守的過往歲月。北大荒留守知青用50年的生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人生的坐標,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讓我們懂得什麼叫責任,什麼叫擔當,什麼叫承諾,什麼叫人生……


作者簡介

朱曉軍,國家一級作家、教授。在《當代》《中國作家》《北京文學》等報刊發表作品約300萬字,出版有《讓天說話》《高官的良心》等作品17部。先後榮獲魯迅文學獎、新中國60年優秀中短篇報告文學獎、中國改革開放30年優秀報告文學獎、中國短篇報告文學獎等獎項,現任教於浙江理工大學。

楊麗萍,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家庭期刊集團總編輯、編審。在報刊發表報告文學、散文近百萬字,先後榮獲徐遲報告文學獎、浙江省“五個一”工程獎、北京文學獎等獎項。著作《快遞中國》(與朱曉軍合著)被改編為電影、電視劇與廣播劇,2018年入選中央和****推薦的11本好書。


目次

引言 集結號永遠不會再吹響

一輩子想要幹點事業,兩個人必須志同道合 ——胡國華、孫立文夫婦

不願默默無聞地活一輩子——“你千錯萬錯,就不該找這麼個人!”——那些課題把我拴這兒了——“世界模範農民”——這輩子最大的痛是沒有盡孝——50歲讀博士,當博導——全國凡是有大豆的地方都有我——沒什麼值不值,問心無愧就夠了。

四口人湊在一起,也算一個家 ——汪旺有

17歲,從孤兒院到農場——別人都辦病退,我說沒病——整個連隊就剩下我一個知青——33歲,娶了精神病妻——“咱倆一起過吧。”——為她男人送了終——照顧她的癱瘓兒子——老的老,小的小,殘疾的殘疾,打兩份工養她全家——有家有孫有老婆,這日子還行。

我的婚姻是被別人說出來的——蘇桂蘭

叫人家說出來的婚姻——嫁了赫哲族男人——不走,待東北幹到退休——想留女兒在身邊,留不住——下鄉30年,賣掉黑龍江的房子回天津為父母養老送終——好像我是多餘的——“房子給他,咱們走。”——如果知青不走,日子一定挺紅火。

不考大學是不想欠你的情——韋建華

我走遠一點,妹妹就能離家近點——尋思找個當地的,有個靠山不被欺負——不想家分成兩半,我沒考大學——做賢妻良母,死心塌地跟他過日子——贏得赫哲族人的敬重——回上海,借錢,買房,解決了兒子一家的戶口——沒有上山下鄉也不可想象。

我就想有個家,有個熱炕頭——陳桂花

一腔熱血下鄉了——結婚被當成笑話看——返城我沒走,在孩子面前能抬起頭來——大組承包虧損,被掛帳15萬——“陳桂花,你連200塊錢都不值!”——貸款,買牛,養雞,都賠了——重打鼓另開張,創業艱難——25年,130頭奶牛,農場最大養牛戶——我出人頭地了!

自己要下鄉的“將軍女兒”——黃麗萍

將軍的女兒自己報名下放——哎呀,這疙瘩可忒窮了——結婚什麼也沒要,家裡什麼也沒有——婚後兩人幹活把錢還利落了——知青都回去了,我留在北大荒——紅磚房,拖拉機——孩子們成家,農村的還找農村的——在哪兒生活都一樣,東北挺好的。

我和“啞伴”的默默相守——劉艷杰

讓家裡少張嘴,我下鄉了——“你哪怕找個瘸子也比啞巴強!”——我們在泥巴草房結的婚——會說話的夫妻離了,我們還相守著——我想吃雞,他堵著雞籠子比畫“殺吧,別舍不得”——他不會說話,我就陪他一直在這裡——他陸陸續續能說話了——放心,我們會一走到底!

這四十多年,我總共回去九趟——居鴻昌

我跟二哥說“你在家吧,我走”——大返城前娶了當地姑娘——傷心,親哥嫌我窮——12年不回家,要賺錢爭口氣——承包農場,成了萬元戶——接手爛攤子,掛帳50萬——“我必須帶著錢回家!”——連養羊帶種地,日子好起來了——想親人,不回家。

失戀讓我鐵了心離開上海——裴磊

返城3個月,物件沒了,工作辭了——“這章蓋下去,你就不是上海人了”——重返北大荒——不後悔,也後悔——父母病重,我不在身邊——房子的鬧劇——20年後的冰釋前嫌——返城知青回來了,“哎呀,我們都後悔走了”。

今夜我不是想家,是想起你兩鬢的白發——張玉林

“少年又冷又濕,渴望與白發母親相偎依”——別人削尖腦袋往城裡鉆,我卻把母親接到北大荒——母親成了所有知青的母親——母親得了尿毒症,我怎麼就不知道呢?——“你圓圓的墳是關注的眼”——我有兩個母親,還有一個是北大荒——我沒什麼可驕傲的,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沒有愧對母親。

走自己的路,讓人家說去吧——周軍岳、於延爾夫婦

因家庭出身被打入另冊——專找臟活累活幹,累暈過去醒來再幹——我是司務長,她是炊事班長,我們被罵到了一起——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知青返城為什麼沒走?這片土地值得留戀——女兒獨自在上海,“知青子女不相信眼淚”——這是我人生的一片凈土與沃土。

這裡重情重義,我不會離開——孫績威

“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北大荒人沒有歧視我——留在八五三農場——有的知青辦走了又辦回來——從農工這麼一路上來——跟很多返城知青比,我非常幸運。

給別人辦返城,我卻沒想過落葉要歸根——沈瑞忠

立血書下鄉北大荒——早晨三點半,地裡三頓飯——同班知青都返城了——組織上送我學習,學成之後就應該回去種地——經我手返城的知青何止幾百個——130萬畝地不種糧食了——推行“六化”,把腐敗都給堵住了——要說遺憾,那就是對不起兒子——我選擇的這條路很有價值。

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李乃利

我從來就沒想返城——那時候是真苦,也是真有意思——開燈起夜一看枕巾上全是血——“別說一個腎,兩個腎都移植得起!”——那年動了8次手術花了80萬——感謝北大荒,讓我多活了這20年——農場這個地方到現在我也沒待夠。

想家想得掉眼淚,我也不能走——張春娟

找本地人能幹活,找知青凈幹仗——1340元掛帳斷了返城的路——種地種成萬元戶——走進人民大會堂——為人擔保貸款欠下44萬巨債——丈夫患淋巴癌走了——別拉洪河邊輕生被救下——患難中成就“不般配”的姻緣——一場火災把家燒個精光——7年,40多萬欠債全部還清。

我們是中國最美的家庭農場——葛柏林、林莉夫婦

大學夢碎,當兵夢破,下鄉北大荒——農場裡的美麗中國夢——帶領連隊完美逆襲——家庭農場第一年盈利12萬,有人紅眼了——找個大荒草甸子重新開荒——咬定青山不放鬆,絕境求生——替戰友“還債”,自建千畝濕地,種樹百萬多株——中國最美的家庭農場。

後記 北大荒讓我找到失去的歲月


書摘/試閱

沒什麼值不值,問心無愧就夠了。

——胡國華(上海知青)、孫立文(友誼縣知青)

有家有孫有老婆,這日子還行。

——汪旺有(哈爾濱知青)
如果知青不走,日子一定挺紅火。

——蘇桂蘭(天津知青)
沒有上山下鄉也不可想象。

——韋建華(上海知青)
(返城)我沒走,在孩子面前能抬起頭來。

——陳桂花(哈爾濱知青)
在哪兒生活都一樣,東北挺好的。

——黃麗萍(寧波知青)
放心,我們會一走到底!

——劉艷杰(哈爾濱知青)
12年不回家,要賺錢爭口氣。

——居鴻昌(上海知青)
咱們還是靠自己努力爭取吧。

——裴磊(上海知青)
我沒什麼可驕傲的,唯一值得安慰的是沒有愧對母親。

——張玉林(哈爾濱知青)
這是我人生的一片凈土與沃土。

——周軍岳(上海知青)、於延爾(哈爾濱知青)

北大荒人沒有歧視我。

——孫績威(雙鴨山知青)
我選擇的這條路很有價值。

——沈瑞忠(上海知青)
農場這個地方到現在我也沒待夠。

——李乃利(鶴崗知青)
把帳還清再走,我做人要做到這兒。

——張春娟(上海知青)
農民世家,一代代地接下去。

——葛柏林(佳木斯知青)、林莉(北京知青)



引言 集結號永遠不會再吹響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是共和國史上一樁大事。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報》轉引毛澤東的最新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很有必要。”這是共和國發出的第三次上山下鄉號召,第一次在1955年12月,毛澤東說:“農村是個廣闊天地,到那裡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文革”前,全國已有129萬城市青年上山下鄉。

最新指示下達後,一場轟轟烈烈、史無前例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拉開序幕,且高潮迭起,於是有了“知青”這一稱謂。這場上山下鄉運動給中國帶來巨大、深遠的影響。1955年以降,全國有1776萬知青奔向“廣闊天地”,其中有一大批下鄉到北大荒。

何為北大荒?“東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肅慎氏之國。”“大荒”即東北的北部。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大荒”像冰架不斷縮小,至20世紀五六十年代,僅剩黑龍江北部的嫩江流域、三江平原與黑龍江中下遊,即東經123º至134º,北緯44º至50º,面積5.53萬平方公裡,相當於臺灣地區的1.5倍,以色列的2.2倍,新加坡的76.9倍。這是世界上一塊稀有的黑土地,世上最珍貴的土壤資源。全球這樣的黑土帶僅三塊:一塊在歐洲——第聶伯河畔的烏克蘭;一塊在美洲——美國密西西比河流域;一塊在亞洲——中國的東北角。

20世紀50年代,14萬轉業官兵開赴“天蒼蒼,地茫茫,一片衰草枯葦塘”“天低昂,雪飛揚,風癲狂”的北大荒,為饑餓的共和國“向地球開戰,向荒原要糧”。在這些老兵中,榮獲“戰鬥英雄”稱號者128人、特等功榮立者408人、立大功者2929 人,其中有“孤膽機智英雄”、榮立11次大功的李國富,電影《渡江偵察記》原型之一、12次戰功榮立者王樹功。20世紀60年代,54萬北京、上海、天津、浙江等地的知青踏進衰草寒煙的北大荒,屯墾戍邊,保家衛國。北大荒成為黑龍江墾區的代名詞。

在20世紀70年代末的知青大返城潮流中,95.5%的知青返城了,80萬知青留了下來,其中有兩萬來人留在北大荒,被稱之為“留守北大荒的知青”。他們是小眾,絕對的小眾,甚至被忽略不計。

選擇即命運。盡管“條條大道通羅馬”,能否到達羅馬,什麼時候抵達羅馬,不僅取決於執著,也取決於抉擇。留下的都是什麼人?為何選擇這條95.5%的人放棄的路徑,為何放棄與父母和家人團圓的機會,放棄朝思暮想的故鄉,放棄城市資源優渥的生活,留在寒冷、偏僻、艱苦的北大荒?

有人臆斷,誰不知道北大荒跟城市沒有可比性,留下的都是走不了的,能走誰不走?

上海的一位版畫評論家說:“我們以為留在北大荒的上海人不是殘疾的就是缺心眼的,要不就是犯錯誤的,否則怎麼可能留下來?”

想當年知青大返城時,北大荒猶如暴雨過後溝滿壕平,大道小路都是背包羅傘、抬木箱子的、扛整袋面粉的、拎著一桶桶豆油的知青,如用“勝利大逃亡”或“兵敗如山倒”來形容也許並不為過。在這情景下留下來不是不容易,而是非常不容易。猶如一群群棲雁,當一只接一只飛起來,轉瞬間天空黑壓壓一片,像片云向南飄去,要想留下起碼要有王佐斷臂的決絕和狠勁。大部隊轉移了,集結號永遠不會再吹響,那個火紅的知青時代終結了,睡在鋪左鋪右和對面鋪的哥們兒、姐妹兒都走光了,整幢知青宿舍空蕩蕩了。北大荒沸騰、激越的旋律戛然而止,取代的是冷寂和荒涼。拖拉機扔在地裡沒人開,春天沒人播種,秋天沒人收割,學生沒人教,醫院沒了醫生和護士……

我們在調查與采訪中發現,留守知青絕大多數在大返城前結婚,配偶多為當地人。大返城導致共和國第二次離婚潮。提起往事,有知青說道,“造假病歷的、假離婚的……你不回去就要被認為窩囊。”云南西雙版納農場5日內有3000對知青夫婦仳離。北大荒有多少知青離異,沒找到統計數據,也許從來就沒人統計過。據老職工和留守知青講,為返城而離婚的知青比比皆是,遭遺棄的絕大多數是當地的,有真離的,有假離的,也有弄假成真的。

也就是說,只要能返城,離婚、拋妻(夫)棄子在所不惜。那麼為什麼留守知青沒這麼做?

哈爾濱知青陳桂花說,一個嫁給當地人的上海知青,為返城把3個孩子扔給男方,離婚走了;一個嫁給當地人的天津知青也離婚走了,女兒跟她返城了,2歲的兒子丟下了……20年後,上海知青回來找兒女,兒女不認;天津知青的兒子進了監獄。婚姻不僅要有愛情,還要有責任與義務。

返城的理由是相似的,留下的緣由各不相同。有的為婚姻、家庭和子女留下來;有的不想回城跟兄弟姐妹去爭家裡那有限的空間留了下來;有的作為“狗崽子”而下鄉,在北大荒沒遭受歧視,懷著一顆感恩的心留下來;有的為了醫生、護士、教師、農業技術員的工作,懷著對事業的追求、對職業的執著留下來……

我們在調查與采訪中發現留守知青絕大多數既不是殘疾,也不缺心眼兒,更不是犯了錯誤走不了。他們都很尋常,從事尋常的工作,過著尋常的日子。他們既不是當年“鐵桿扎根”的典型,也沒說過“扎根邊疆一輩子”的豪言壯語,甚至連扎根樹都沒栽過。他們和其他知青一樣從下鄉那天起就夢想返城,做夢也沒想到跟自己一個車皮來的都走了,自己卻留了下來。

知青時代一去不復返了,留守知青變成歷史遺忘的角落,鮮有關注。20世紀90年代 ,我到黑龍江省農墾總局建三江管理局采訪時,上海知青袁小虎端起一缸子酒:

“謝謝你還記得我們這些知青,你不來連我們都忘了自己還是知青。這杯酒我敬你,你隨意,我幹了。”

說罷,他仰脖兒一口喝下,兩眼濕潤了。他那天激動得連幹三缸子,大約一斤二兩白酒。

24年來,我去過黑龍江畔、松花江畔、烏蘇裡江畔,到過紅興隆墾區、建三江墾區、寶泉嶺墾區、牡丹江墾區的幾十個農場,采訪過數百位知青。他們讓我感受到另一種人生,讓我激動和感慨,內心經受了一次次洗禮,深刻體味到什麼叫責任,什麼叫擔當,什麼叫承諾,什麼叫人生……

上海知青歐陽吉寶說:“什麼是貢獻?能夠留下來就是最大的貢獻!”

有的知青教的學生考上了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的重點大學,他們自己的孩子卻留在北大荒,或在城市的角落打工;有的知青被當地人稱為“張一刀”“李一刀”“劉一刀”,為無數患者解除病痛,可是他們的父母和家人卻在城市的病榻飽受疾病折磨……說起遺憾,他們幾乎無一不說,這輩子上對不住父母,下對不起兒女。父母生病時,自己在數千裡外,不能床前照料;父母去世時沒有趕回去為他們送終。他們的兒女或者送回城市沒人照料,學習成績上不去,連大學都沒讀上;或留在身邊,最後成為“荒二代”,子子孫孫留下來。

由於留守知青的存在,北大荒與北京、上海、天津、杭州等城市的臍帶沒有萎縮斷掉,帶動了農墾的快速發展;他們讓黑龍江邊、烏蘇裡江邊出現一群群說著純正北京話,或上海版普通話的孩子;他們提高了北大荒的醫療水平,不知有多少嬰兒經過他們的手來到這個世界;他們提高了農業科技水準,為北大荒成為“中華大糧倉”,年產商品糧300億斤,可以養活1億中國人做出了貢獻……

他們已經徹底地北大荒化了,采訪中聽到北京、上海、天津、杭州、寧波、溫州知青用一口純正的東北話說,我們北大荒人怎樣怎樣的,你們城市人如何如何的。當我問:“留下來後悔過嗎?”90%以上都說不後悔,天津知青蘇桂蘭說:“我最恨的就是知青返城,知青不走的話,我們的日子一定挺紅火。知青來了以後,給這兒帶來多少變化啊,現在這邊的生活方式很多都是知青留下的。”她沒站在個人角度來思考這個問題。英國演化理論學者理乍得·道金斯認為,人生而自私,這源於自私的基因。難道這塊土地改變了他們自私的基因?他們說的不是假話,也不需要說假話,在後知青時代說這種假話既成為不了“扎根典型”,也得不到提拔。

知識青年上山下鄉運動50年了,留守知青年紀大的已年過古稀,年紀小的也將近花甲,可是他們還擁有一個跟年齡不相稱的稱謂——青年,有的已經過世,像葦草似的“生者死,死者爛,肥土壤,為下代,做食糧”。

什麼是北大荒精神?北大荒精神的內涵是:艱苦奮斗、勇於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有許多知青的子孫成為“荒二代”“荒三代”。他們像那些轉業老兵一樣為北大荒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

對30年前的返城知青來說,所有的苦難和風流已釀成一杯懷舊的老酒,對留守北大荒的知青來說歷史還在延續;對返城知青來說那是三年五載、十年八載的知青經歷,對留守知青來說,他們是永遠的知青。

在寫這本書的日子裡,我時常想到莫斯科紅場無名烈士墓上鐫刻的一句話:“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勛永垂不朽。”留守的知青不僅是共和國知青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共和國建設的奉獻者和英雄。

在知青上山下鄉50周年之際,我們從采訪過的數百位物件中選出19位最有代表性的知青,這19條命運的曲線構成了16個真實而感人的故事。他們用50年的生命給我們提供了一個人生的坐標,讓我們找到自己的位置。讓我們傾聽他們的述說……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204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