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丹麥的幸福教養法
滿額折

丹麥的幸福教養法

定  價:NT$ 330 元
優惠價:90297
領券後再享89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33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8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跟著全世界最幸福國家的父母
一起教出有自信、適應力強、情緒穩定、自重愛人的全人孩子

世界上許多地方的人都知道,要多花時間陪家人同桌共餐,卻很難有時間做到。但我注意到,丹麥人真的很重視家人團聚的時光,把陪家人吃飯當成一件大事看待。
──美國媒體天后歐普拉,分享「為什麼丹麥人如此幸福」

丹麥──
人口僅500萬的北歐小國
過去四十年,幾乎年年獲選「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全球最幸福國家
名列聯合國〈幸福報告書〉、世界經濟論壇〈全球競爭力報告〉優等生
是什麼原因,讓丹麥人一直如此幸福?

丹麥人幸福的關鍵是「教養」──
作者發現
丹麥人為什麼如此幸福?
答案其實很簡單,跟他們教養孩子的方式有關。

丹麥人尊重孩子、真誠對待孩子、重視家人相聚時光的教養哲學
養成了幸福快樂的孩子,以後也長成幸福快樂的成人
這樣的成人,又會以同樣的教養風格,帶大自己的孩子,不斷複製下去
丹麥父母又是如何一代又一代、成功複製幸福的教養模式?

丹麥父母這樣做──
沒有最正確速效的育兒方法
跟著孩子慢慢學、一起成長
從每一天的生活裡,培養讓孩子、讓自己都能更幸福的全人教養思維

丹麥幸福教養「PARENT」6心法──
P遊戲 × A真誠 × R重塑觀點 × E同理心 × N不下最後通牒 × T團聚時光

P ★自由又放鬆的玩,就是在認真學習!---------------------------------------遊戲
A ★鼓勵孩子,不過度讚美,看重努力的過程!------------------------------真誠
R ★改變教養預設模式,用全新眼光看孩子,也看自己。------------重塑觀點
E ★想要孩子同理他人,先從尊重並允許孩子表達情緒開始。---------同理心
N ★孩子不是故意使壞,分開來看孩子的行為與本質。---------不下最後通牒
T ★鼓勵全家人舒適又自在的享受在一起的時光,充分體驗當下此刻。
----------------重視團聚時光,實踐「Hygge」丹麥慢活又舒適的幸福哲學

各界讚譽 × Amazon★★★★★讀者好評
不論是自由遊戲,或是舒適自在的家人團聚方式,你能從本書一窺全世界最幸福國家父母的教養祕密。──《華爾街日報》

北歐美食、北歐設計、北歐犯罪小說──過去十年,北歐擁有無數成功的文化輸出,現在還把教養列進名單,丹麥家長真的充滿養兒育女的大智慧。──《郵報》(The Post,哥本哈根)

在這個孩子時間被排得滿滿滿、從小就充滿壓力的年代,兩位作者提倡自由玩耍就是認真學習的概念,令人眼睛一亮。大力推薦給世界各地的父母。──赫爾利(Katie Hurley),《快樂寶貝指南》(The Happy Kid Handbook)作者

這本書難得之處,在於對養兒育女抱持高度樂觀態度,但又能從實際觀點出發。──爸爸讀者,傑森‧G(Jason G.)

我們常在孩子或另一半面前避談不好處理或不愉快的事,原因是我們不曉得如何開口。現在有了這本書幫我們把話都講出來,事情變得容易多了!──媽媽讀者,潔西卡‧S(Jessica S.)

美國人常形容嬰幼兒是「恐怖的兩歲」,認為父母要以權威處理孩子的故意挑釁;然而丹麥人卻稱這年紀是孩子「測試界限的年齡」,人類天性如此,那並不煩人也不恐怖,可說是再正常不過。孩子反而可以藉此成長和試驗,去探索世界,並找到自己的能力。──Amazon讀者5星好評

作者簡介

潔西卡‧亞歷姍卓 Jessica Joelle Alexander/作者
作家、專欄撰寫人與文化研究者,取得心理學士學位後,在北歐與中歐傳授溝通寫作技巧。來自美國的她與丹麥籍先生結縭13年,向來對文化差異深感興趣。
目前與先生、兩個孩子蘇菲亞與賽巴斯汀定居羅馬。

伊本‧珊達爾 Iben Dissing Sandahl/作者
作家、認證輔導師、敘事治療師,於丹麥哥本哈根郊區開設診所,專職輔導家庭與兒童。曾在丹麥學校體系擔任老師10年,之後取得敘事心理治療學位,並活躍於報章雜誌與丹麥電台節目。
育有兩個女兒伊達與茱莉。

許恬寧/譯者
台大外文系、師大翻譯所畢,現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有《聰明媽媽,富媽媽》、《哈佛教你幸福一輩子》、《成功不再跌跌撞撞》等書。

 

【引言】
丹麥人幸福的祕密
丹麥,這個以安徒生童話《小美人魚》聞名的北歐小國,自一九七三年起,幾乎年年被「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評選為全球最幸福的國家。
一九七三年!也就是說超過四十年被選為世上最幸福的人!多驚人的成就。就連聯合國近年推出的〈世界幸福報告書〉(World Happiness Report),也從第一年起,每年把丹麥列為優等生。
丹麥的祕訣是什麼,為什麼一直如此幸福?無數文章與研究都想解開這個謎題。
「六○分鐘」(60 Minutes)節目做了「追求幸福」的主題報導,主持人歐普拉(Oprah Winfrey)也在節目上討論「為什麼丹麥人如此幸福」。
丹麥?為什麼是丹麥?原因眾說紛紜,是社會制度的緣故?住宅政策?還是政府施政?難不成會是高額稅賦,或是暗無天日的寒冷冬日?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另一方面,美國這個甚至把「追求幸福」放進〈獨立宣言〉目標的國家,居然排不上幸福前十名,只勉強擠進了前二十名,排在第十七的墨西哥之後。美國的心理學界傾整個領域的力量,孜孜不倦研究幸福,市面上也有琳琅滿目的自助書籍,教大家如何得到難以捉摸的幸福,然而美國人卻不是最幸福的人。怎麼會這樣?為什麼美國人辦不到,丹麥人卻對生活如此滿意?
我們研究多年後,終於找到丹麥人幸福的祕密。答案很簡單,跟他們的教養方式有關。
丹麥人的教養哲學、他們帶孩子的方法,帶來毫無疑問的結論:適應力強、情緒穩定、快樂的孩子,以後會長成適應力強、情緒穩定、快樂的成人;這樣的成人,又會以同樣的教養風格,帶大自己的孩子,不斷複製下去,結果就是整個社會蟬聯四十多年的幸福排行榜榜首。
我們走過這場迷人的發現之旅後,決定與各位分享丹麥式的教養法。這本娓娓道來的指南,目標是協助即將開始或已經展開這世上最具挑戰性、最了不起工作的家長。
丹麥教養法需要練習、耐性、決心與覺察的能力,並不容易,不過努力不會白費,別忘了,這是我們要留給後代的幸福。如果各位的目標是養出世界上最幸福的人,請繼續閱讀丹麥人成功的真正祕訣。

潔西卡與丹麥籍先生的分享
以下這段分享是本書的共同作者潔西卡與丹麥籍先生的故事,以及她寫這本書的心路歷程:
朋友聽到我要和伊本合寫教養書,大笑不已。
他們說:「妳這個天底下最不像媽的女人,要寫書教別人養孩子?」然而,我就是因為缺乏當媽的天分,最初才對丹麥的教養方式如此感興趣。丹麥教養法深深改變我的人生,要是連我都能受益,一定也能幫到其他人。
理論上,女人天生就知道怎麼帶孩子,但我偏偏缺乏相關能力。坦白告訴大家,我不是那種整個人生都繞著孩子打轉的人。如果要我百分之百老實說,我甚至不是很喜歡小孩。我當媽,只是因為每個人都當媽。各位可以想像,我得知自己懷孕時有多恐慌,心想:「這下可好,我會成為壞媽媽!」我瘋狂閱讀每一本教養書,讀很多理論,學到很多東西,但心中的恐懼依舊揮之不去。
幸好,我因為嫁給丹麥人,懷孕時已經接觸丹麥文化超過八年,而丹麥人教養孩子的時候,顯然做對了什麼事。整體而言,我觀察到丹麥孩子個性開朗、情緒穩定,該做什麼、就做什麼,我很想知道箇中祕訣,但卻找不到講述這個主題的育兒書。
我成為母親後,做了一件大家都會做的事:不論大小事,全跑去問丹麥的親友。不管是餵母乳、管教孩子,還是教育問題,我覺得大家隨口說出的答案,都比我書架上的書還有道理。過程之中,我見識到令人眼界大開的丹麥教養哲學,人生從此改變。
我和好友伊本討論這件事。伊本是丹麥的心理師,擁有多年與家庭、兒童合作的經驗。我們兩人都想問一個問題:「是否真有所謂的丹麥教養法?」據她所知沒有。我們依據這個主題,四處尋找資料,但也找不到相關文獻。
伊本身為家庭治療師,與丹麥學校體系合作多年,居然也從未聽說過「丹麥教養法」。她熟知所有教育學術理論與研究,每天也在家庭生活中努力實踐,但有沒有可能,她自己的文化其實就具備了獨特的教養法,只不過她先前渾然不覺?

可以複製的幸福教養模式
我和潔西卡愈討論,愈覺得丹麥顯然有一套專屬的教養哲學,只不過那套哲學融於日常生活與丹麥文化,身在其中的人不容易察覺它的存在。我們仔細研究後,丹麥式的教養模式開始浮現,眼前終於出現了「丹麥幸福教養法」。
我們的丹麥幸福教養法理論,來自超過十三年的個人經驗、研究、輔助研究,以及丹麥文化和日常生活。伊本是心理諮商領域的專家,她提供專業洞見、眾多輔助研究、文化例子,以及自己的親身經歷。我們一路上學到許多東西,不斷做研究,和無數家長、心理學家、丹麥學校體系的老師做訪談,兩人各有一半功勞,所有相關研究可以參見書末。
在這裡先說明一點,本書不是政治宣言,也不會介紹丹麥生活。這是一本教養理論,講述我們認為,丹麥人為何一直被選為幸福模範的主要原因。本書的立論是,幸福的孩子會變成幸福的成人,幸福成人又會養出幸福孩子,一直傳承下去。
此外,我們知道教養方式不是丹麥人幸福的唯一原因。丹麥人會幸福,原因很多,而且我們相信,絕對也有住丹麥但不幸福的人。丹麥不是烏托邦,它跟每個國家一樣,都有自己的問題。此外,本書的用意也絕非講丹麥好、美國不好。美國是一個幅員遼闊的國家,本書講的不過是我們觀察到的現象。潔西卡她十分自豪自己是美國人,也熱愛自己的國家,她只是恰巧有機會戴上獨特的眼鏡,也就是透過「丹麥鏡片」的視角來看世界,而她的人生也從此改觀。
這本書就是要提供給大家這副特殊眼鏡,試戴看看。如果能讓各位用不一樣的角度看教養,我們就成功了。或許不是每個人都會像潔西卡一樣,從「最不像媽的人」,變成更幸福的家長,以及更成熟的大人如此戲劇化的轉變,不過我們希望帶來正面改變,也希望各位享受這趟旅程。

 

目次

新版序 幸福教養法一直都在
引言 丹麥人幸福的祕密
CH1 改變你的教養預設模式
CH2 遊戲
CH3 真誠
CH4 重塑觀點
CH5 同理心
CH6 不下最後通牒
CH7 團聚時光與「Hygge」丹麥幸福哲學
家庭Hygge公約
結語 每一個家庭都能實踐
謝辭
注釋

書摘/試閱

你是否過分安排孩子生活?
許多父母費盡心思讓孩子提早入學或跳級。孩子開始閱讀與做數學的年齡,不斷提前,我們自豪那代表孩子「很聰明」。美國文化高度重視「聰明」或「運動神經好」等特質。做父母的人,想盡辦法靠家教、益智玩具、補習課程,讓孩子符合世俗的標準。成功就是成功,證據擺在眼前。自由自在玩耍是很好沒錯,但孩子能學到什麼?
要是我們告訴各位,自由自在玩耍可以讓孩子不焦慮?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韌性,而韌性又是預測成年成就的重要指標,讓孩子有能力從挫折中站起來,控制情緒、處理壓力,是健全成人的關鍵特質。
今日我們知道,韌性可以預防焦慮與憂鬱,而丹麥人從小就懂得培養孩子這樣的能力,大力提倡遊戲的重要性。
一八七一年,丹麥的朱爾─韓森夫婦(Niels and Erna Juel-Hansen)依據教育理論,率先提出納入遊戲的教育法。他們發現,自由玩耍對孩子的發展十分重要。
此後多年,丹麥甚至不允許七歲以下孩童入學。教育家與設定兒童入學時間的人士,都不希望太小的孩子接受教育,認為孩子最重要的任務就是當個孩子和玩遊戲。
即便到今天,丹麥十歲以下孩童的正式課程,依舊是下午兩點就放學;兩點後,可以選擇是否參加「自由時間學校」(skolefritidsordning),這段時間的主要活動依舊是遊戲。
這種學校制度聽起來不可思議,但是是真的!
丹麥不完全強調課業成績,也不光只注重運動,而是希望培養出「全人兒童」(whole child)。家長與老師重視社交能力、自主能力、團隊能力、民主精神與自尊自重,希望培養出孩子的適應力,讓他們的內心有強大的內建羅盤,指引他們人生的方向。
丹麥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學校會受到良好的教育、學到眾多的技能,然而真正的幸福,無法光靠優秀的學業成績判斷。懂得處理壓力、交朋友、理解現實人生的孩子,他們所擁有的人生技能,相當不同於數學天才。
丹麥人知道,人生技能和人生所有的面向有關,不僅限於工作的能力。一個無法面對人生高低起伏的數學天才,會變成什麼樣的人?我們訪談過的所有丹麥父母都表示,給小孩子壓力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
丹麥父母認為,孩子如果永遠是在為了得到某樣東西而努力表現,例如好成績、獎勵,或是老師、父母的讚美,就不會產生內在的學習動機。丹麥家長都有的基本認知是,孩子需要空間,也需要旁人相信他們能自己做好一件事。自己製造的問題自己解決,培養出自重與自力更生的能力。這樣的孩子內心自有啦啦隊,無須旁人鼓勵。

你的孩子是內控型還是外控型?
心理學以「內外控傾向」(locus of control)解釋內在的啦啦隊或衝勁。拉丁文「locus」的意思是「地方」或「位置」,因此「locus of control」字面意思是「控制之所」,它的含義很簡單,是指一個人感到自己能夠掌控人生與大小事件的程度多寡。
「內控型」的人,認為自己有辦法掌控人生與生命事件,他們的驅力來自內部、來自自己本身,內心具備掌控事物的能力。
「外控型」的人,則認為人生受環境或命運等外在因素掌控,個人無法造成太大影響。這類型的人驅力來自外在,他們自己無能為力。
我們每個人的確都受周遭環境、文化、社會地位影響,內控與外控的不同之處,在於認為在各種條件的限制之下,自己依舊能掌握人生的程度。
研究一再顯示,外控感強的兒童、青少年與成人,容易感到焦慮與沮喪。他們焦慮,是因為認為自己無力掌控命運;他們沮喪,是因為無助感過於強烈。
研究也顯示,過去五十年來,外控型的孩子大幅增加。心理學家圖溫吉(Jean M. Twenge)的研究團隊,檢視五十年來的「兒童諾史制內外控程度量表」(Children's Nowicki-Strickland Internal-External Control Scale),發現從小學一直到大學,所有年齡組別的孩子,皆大幅從內控型轉為偏向外控型。光看一項數據,就知道變化有多大:一九六○年說自己能掌控生活的兒童,比二○○二年高出八成。二○○二年的孩童普遍缺乏內控感。
更驚人的是,小學生出現這個趨勢的程度,高過中學生與大學生。換句話說,孩子愈來愈早感到無助。過去這些年,外控型孩子增加的趨勢,與美國社會節節上升的沮喪與焦慮程度呈線性相關,這樣的轉變從何而來?

讓孩子相信,是他自己想辦法學會的
丹麥教育的中心理念是「近側發展」(proximal development)理論。此一概念由俄國的認知發展心理學家維高斯基(Lev Vygotsky)率先提出。
簡單來講,孩子在不同的發展階段,需要在不同的、適度的輔助之下,得到學習與成長空間。舉例來說,如果要幫孩子翻越森林中倒下的樹幹,若在一開始,孩子需要一隻手拉他,那就助他「一臂之力」;但接下來,或許一隻手指就夠了;等時機成熟,就放手讓孩子自己想辦法,不需要任何人幫忙拉或推。
正因為如此,除非絕對必要,丹麥父母不隨意插手幫助小孩,他們相信孩子自有辦法嘗試新事物,要給他們相信自己的空間。
父母會先適時搭起孩子發展新能力所需的鷹架,協助孩子培養「自尊」這個「全人兒童」必備的重要特質。孩子要是壓力太大,就會失去從事活動的樂趣,進而導致恐懼或焦慮。丹麥父母會在孩子可以安心嘗試新技能的地點,在依舊感到刺激或陌生的情況下,讓他們挑戰自己,更上一層樓,嘗試更多新事物。
給予空間、尊重孩子的認知發展在近側發展區間的哪個程度,就可以讓孩子在具備內控感的情況下,培養出能力與信心,主導自己遇上的挑戰,自己就能培養自己的能力。在成人過多的協助下翻過倒地樹幹的孩子,則可能發展出外控型人格,自己無法掌控事情的發展,只能任由外力主導,自尊基礎搖搖晃晃。
父母有時會覺得,推孩子一把,讓他們有更好的表現或能學得更快,是在幫他們。然而,如果能在適當的發展時機引導孩子,效果會比推他們一把來得更好。這麼做的好處是,學習本身一定會變成更快樂的一件事;此外,孩子將更有信心掌握技能,覺得是自己想辦法學會的。
美國心理學家艾肯(David Elkind)也認同這一派的看法。舉例來說,幾年後,搶先起步的優勢就會消失,而代價是什麼?長期而言,被揠苗助長的孩子焦慮程度高,自尊感低落。
美國有無數書籍談如何減輕焦慮與壓力,可說是不惜代價消滅負面影響,幫孩子打造溫室。許多父母成天繞著孩子打轉,隨時插手保護他們,像是在樓梯口設柵欄,拿走所有可能帶來危險的物品。要是保護孩子的措施做得不夠多,我們不但會罵自己,覺得自己是糟糕的父母,也會被外界批評。談到這點,不得不說我最近的觀察,這年頭父母對孩子的保護裝置與措施多到不行,真不曉得二十年前的孩子是怎麼活下來的。
我們做家長的不僅想讓孩子免於壓力,也想建立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感到自己很獨特,以往的標準做法是,孩子做對什麼小事,父母都大力讚美,甚至不惜誇大失真。然而,我們為了增進自信、減輕壓力而做的努力,長遠來說反而帶給孩子更多壓力。
建立孩子的信心卻沒能建立穩固的自尊,就像是蓋一棟沒有地基的漂亮房子,我們都知道這樣的房子在壞蛋大野狼來的時候,會發生什麼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97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