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魅麗。花火原創小說66折起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滿額折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德意志帝國史話(三版)

定  價:NT$ 500 元
優惠價:79395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B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43元
庫存 > 10
可得紅利積點:11 點

電子書同步在下列平台販售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當十八、十九世紀民族主義風潮席捲歐洲時,德意志人也渴望建立一個統一的國家,然而德國特殊的歷史背景,卻使這條建國之路走得異常艱辛。作家席勒(1759〜1805)曾問:「德國?它在那裡?我找不到那塊地方。」詩人海涅(1797〜1856)也曾提出疑惑:「德意志從那裡開始?到那裡為止?也許人們只能指出,德意志人能喝啤酒。」大文豪歌德(1749〜1832)也說:「我們沒有一個城市,甚至沒有一塊地方,可以使我們能堅定地指出:這就是德國!」
從西元前三世紀日耳曼人的大遷徙開始,德國的歷史便翩然展開。這個被視為「蠻夷」的民族,曾是羅馬帝國五百多年間最難纏的軍事威脅。在羅馬人的土地上,日耳曼人逐步建立起自己的政權。中古時期,奧圖一世加冕為「羅馬帝國」皇帝,神聖羅馬帝國登上了歷史舞臺。然而這個帝國的名號只是一塊「金字招牌」,有名無實,它沒有疆界、固定領域,沒有首都、中央機構、帝國軍隊,而是由一千八百多個擁有獨立主權的領邦構成,直到鐵血宰相俾斯麥一手建立統一的帝國為止,這個「德意志帝國」是一個沒有血肉的軀殼。
1871年,當普魯士軍隊還在與法軍浴血苦戰時,威廉一世在凡爾賽宮登基為「德意志帝國」皇帝,德國人終於有了自己統一的國家,然而這個在砲火中建立的帝國,僅僅不到半世紀,卻又在砲火中走向崩潰。讓我們隨著本書重返歷史現場,用最貼近德意志的視角,探看它一路走來的風起雲湧。

作者簡介

郭恒鈺(1929〜2011)

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哲學博士、杜賓根大學Doctor habilitatus、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名譽博士。曾任柏林自由大學遠東研究所教授。作者長年於德國大學任教,接觸大量第一手德文史料,所著《德意志帝國史話》、《德意志共和國史話(1918-1933)》、《希特勒與「第三帝國」興亡史話》(合為「邁向德意志」三部曲),以更貼近真實的面貌,完整敘說德意志自西元前三世紀後的歷史發展。全套書依時序推演,讓人有一氣呵成之感,被譽為德國史的經典之作。

 

推薦序I
人類理解各種事物時,總需要座標,以為比對,好壞、善惡都是比較的結果。學習歷史時,更需要對照,才能理解制度優劣、策略良窳。面對年代久遠或空間間隔的事務,一旦缺乏比較,認知便無法深刻。
中國從秦始皇始建帝國,制度延續兩千餘年,對中國歷史學習者而言,帝國有明確的定義,學習者認識帝國各種制度、儀式,並以此為基準,理解其他地區的「帝國」規模。各式書本一直用「德意志帝國」稱1871年到1918年間的德國;從1871年登基的威廉一世(Wilhelm I)到1918年退位的威廉二世(Wilhelm II)都是「皇帝」(Kaiser)。許多讀者往往類比,認為德國皇帝與中國皇帝一般,可以號令天下。可是德語中帝國(Reich)的概念與中國歷史上的帝國相去甚遠。德語Reich僅有「國境」或「領土」的意義,並非皇帝所轄之地。
根據1871年生效的「德意志帝國憲法」,新成立的「德意志帝國」實際上是一個聯邦政體,由普魯士國王出任皇帝。如果將這個概念說清楚,恐怕要費去許多精神,所以一般歷史讀物對這個課題不多著墨,國內讀者也就一直錯把馮京當馬涼。至於「威瑪共和國」的概念,更是離奇:有人稱威瑪共和,有人稱威瑪共和國,卻鮮少有人知道,1919年到1945年間,德國政治雖有變動不斷,但仍稱為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Reich),歷經艾伯特(Friedrich Ebert,1871~1925年)、興登堡(Paul von Hindenburg,1847~1934年)、希特勒(Adolf Hitler,1889~1945年)與多尼茲(Karl Dönitz,1891~1980年)四位「帝國總統」(Reichspräsident)。除希特勒執政時期(1934~1945年)將總統改稱為「領袖」(Führer),並自兼帝國首相(Reichskanzler)外,帝國總統一直是國家元首,與奧地利情況不同。奧地利於1919年公布憲法,改原有的奧匈帝國為奧地利共和國(Republik Österreich),國家元首為聯邦總統(Bundespräsident),德國卻要到1949年才有「聯邦共和」(Bundesrepublik)及聯邦總統的設置。帝國與總統兩個概念所以在德國近代史上並存,正說明德文中「帝國」概念與中文翻譯背後的意涵有所出入。
郭恒鈺教授久居柏林,以近代中德關係的研究,享譽學界,他對近代德意志帝國的歷史也甚有新得,「邁向德意志」三部曲即為學術結晶。首部《德意志帝國史話》將德意志帝國形成與發展的概念說明清楚之後,接續的《德意志共和國史話(1918-1933)》與《希特勒與「第三帝國」興亡史話》兩書開展了德意志帝國、威瑪共和時期與第三帝國時期的論述。
郭教授提出一個大哉問:「德國在那裡?」點出德國史的基本課題。德意志帝國的概念模糊,疆域經常變動,直到十八世紀,各國之間仍兼併傾軋,德國史家往往自嘲為「落後的民族」(eine verspätete Nation),要了解德意志近代史的發展,應當先知道如何定義「德國」。奧地利與德國的關係為何?為何普魯士始終企圖將奧地利排除於「德國」之外?希特勒出生於德奧邊境的布郎瑙(Braunau am Inn),原籍奧地利,為何能在德國發跡?梅特涅出生於萊茵河畔的柯布倫茲(Koblenz),父親是外交官,他自己也長期服務於奧地利,甚至擔任奧地利首相。在德意志史中,這種人才流用情況相當平常,說明德意志小國林立,與春秋戰國時期情況類似。要想知道「德國在那裡?」還真必須先知道德意志史的背景。一般讀者如根據現實,將德國與奧地利認定為兩個不同國家,恐怕就無法認識1871年以前的德意志歷史。
1918年,列強同意休戰,召開和會,德意志帝國也同意廢除帝制,改行共和,皇帝被迫退位,流放到尼德蘭。帝國改組對當時德國政治影響不大,實因德意志帝國為聯邦體制,各邦行政體系獨立,歷史上,各邦進進出出,習以為常。1990年兩德統一,原本東德五個邦加上東柏林,也沒有體制上的翻修,倒是領土變遷引起極大的社會變遷與產業改組,影響反而大些。郭教授的《德意志共和國史話(1918-1933)》特別針對這個盲點,說明新建聯邦共和體制的諸般問題。1918年以後,德意志地區知識分子普遍不滿意巴黎和會的處置,認為德國並非戰敗國,卻受到如此待遇。希特勒利用這種民意,趁勢而起。《希特勒與「第三帝國」興亡史話》剖析了1934年以後的「第三帝國」。郭教授這三本書點出德國近代史的重要關鍵,史識與史才均有獨到之處。
郭恒鈺教授曾經在政治大學歷史系客座,我也有幸能在這段期間經常與他論學。郭教授最常說:這個問題必須vertiefen,那個問題應當再深入,這種追根究柢的治學態度,在書中隨處可見。他自謙非專治德國史,但這三本書卻可以讓國人對德國史有精準的認識。

政治大學人文中心主任、歷史學系教授
周惠民


推薦序II
在世界現代史的扉頁中,德國自其十九世紀快速工業化有了傲人成果,到隨後的普魯士統一德意志諸邦、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冷戰分裂、兩德統一、歐盟成立,乃至今日國際熱議、高度棘手的中東與北非難民潮問題中,一直都在國際舞臺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關鍵角色。而此一國際焦點地位所引發的正、反兩面諸多爭議,為德國文化特質披上了層層神秘的面紗,更引發了人們對其歷史發展的龐大而濃厚興趣。郭恒鈺先生長年從事德國外交關係與歷史研究,其多部以德國歷史、政治與文化為主要內容之著作,為此相關主題提供了簡要而精闢的介紹。
第一部《德意志帝國史話》,從「德意志是什麼?」,一個古老而不易回答的問題切入,開始探討與定義「德意志(Deutsch)」特質以及其歷史。內容章節依時間序,從日耳曼人、法蘭克王朝、德意志人、神聖羅馬帝國、薩利爾與史陶芬、選王侯、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普魯士、德意志帝國的誕生、俾斯麥時代,到威廉二世的帝國等幾個標題開展德國歷史的層層討論。與一般常有的刻板印象有相當大地出入,德國做為一個統一的現代民族國家,僅不到一百五十年時間,而其中更有四十五年(1945〜1990年)處於分裂為二的狀態,也就是說,德國做為一個統一的民族國家僅不過百年。而這一百年間,關於「德意志」的定義為何這個議題,更是爭論不休,從未有確切定論。箇中原由,除了自神聖羅馬帝國時期,帝國內部多半時間皆由林立小邦所推選的帝國皇帝為統領,隨著時代演變,帝國實權愈趨薄弱、愈趨象徵性以外,更重要的是,帝國自始(卡爾大帝成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至終(威廉二世的慘烈被迫下野結束德意志帝國政權),德意志國家概念之定義與其地域版圖歷經了多番劇烈變異。如同書中反覆提到的「德國在那裡?」這樣的議題,在每次德語區域最高且最龐大之政權受到挑戰時(如法國大革命潮流襲來、歐陸外交烽火交迫、拿破崙一世的入侵等事件),對於一個能夠用來共通禦敵的「德意志」概念就被以各種形式強勢召喚出來,但也在同一時間面臨質疑與挑戰。
接續此段歷史的第二部著作為探討1918〜1933年間德國現代政治發展的《德意志共和國史話(1918-1933)》。作者在前言中即根據歷史律法與協約相關文件,特意為一般常使用的「威瑪共和國」勘誤,將其正名為「德意志共和國」。此部著作以政治外交史為核心,用四個標題分階段詳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成立的德國威瑪政府,內容包括此時期之政黨組織狀態、政治意識形態與政治體系(君權抑或是共和)等各派系的競合狀態。書中章節主軸依次為:臨時政權(1918〜1920年)、內憂外患(1920〜1923年)、安定繁榮(1924〜1930年),與共和解體(1930〜1933年)。威瑪共和在德國的內、外政局風雨飄搖中成形,在人民、軍方、教會、企業代表等各方勢力相互競逐與攻訐之下而瓦解。內部紛擾的勢力複雜多元,分別以左翼政黨(共產黨、社會民主黨、德意志民主黨、工人政黨等)、右翼政黨(軍系代表、德意志人民黨、德意志民族人民黨等)等各式政治旗幟集會結社,各自表述。德國歷史上的這個政治階段,在過度內耗與撕裂中走向經濟財政不支的困窘絕境,最後這個以民主為基調的政府終究徹底瓦解,讓德國走上極權獨裁之途。
第三部《希特勒與「第三帝國」興亡史話》,從希特勒的獄中日記《我的鬥爭》(多被譯為《我的奮鬥》)談其政治生命的崛起,並剖析希特勒各式極端偏差思想與世界觀的緣由。作者指出,納粹第三帝國(Das Dritte Reich)的成立,除了企圖承繼卡爾大帝麾下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的榮耀與俾斯麥時期現代統一德國(第二帝國)的道統以外,更是一個將實質化1848年以降德語區域許多邦國所嚮往的浪漫國族概念—「大德意志帝國(Grossdeutsches Reich)」民族共同體,視為核心使命,繼往開來的遠大計畫。此部著作,大幅探討納粹政府的各項政策、其對外擴張策略,以及歐洲文明中「反猶大主義」與「反猶太主義」的根源與發展路徑,並就政治與種族主義面向,闡述希特勒帶領下的納粹政府與德國政治境況。在對納粹極權帝國誕生的歷史脈絡有較為完整的認識後,讀者或許就能理解德國人為何在國際視聽間蒙上千古罪人之名,而在面對重大國際紛爭事件時,即便至二十一世紀的今天,也往往必須以贖罪者之姿現身。
歷經戲劇性極高的十九世紀後半葉與整個二十世紀的德國,於二十一世紀(2007年)在其首相梅克爾(Angela Merkel)的帶領下,領導歐盟,夾帶著兩德統一後的經濟優秀表現,在國際舞臺上勢如破竹。然而,這美好國際態勢,卻在近兩年有了頗大的轉向,主要與歐盟和德國國內多數民意對於中東與北非難民潮問題所帶來的社會與經濟壓力,招來各方批評。這使得梅克爾所屬政黨(CDU)在國內各階層選舉大大失利。梅克爾—這位自2005年即擔任德國總理的政治領導人—提前宣布即將不再爭取續任其黨黨魁與總理職務,在2021年下野。自中古帝國、啟蒙專制君主邦國、現代民族國家,到今日的歐盟式微、各國右派保守勢力抬頭,一直以來,德國的政治與社會變動,從未與世界政治發展及潮流有過任何明顯斷裂。如同希特勒獨裁專政的第三帝國,在當代同一時期也緊緊與義大利墨索里尼、西班牙法朗哥、英國的法西斯黨、中南美洲各國境內的法西斯黨,乃至亞洲的蔣介石政權等相互呼應,並在可能的狀況下結盟相互支援一般,世界發展與歷史的連動性顯而易見。今日身處於環太平洋島鏈中一個環節的我們,在世界發展的浪潮裡,對於在國際與歐美政治舞臺上極具代表性的德國,由外觀內、細細品思,想必可得他山之石攻錯之效。

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郭秀鈴 

目次

推薦序I
推薦序II

第一章 從法蘭克王朝到「戰國七雄」
一、「德意志歷史」是什麼?
二、日耳曼人、法蘭克王朝 4
三、德意志人、神聖羅馬帝國
四、薩利爾與史陶芬兩個與教皇鬥爭的王朝
五、七選王侯與「金璽詔書」
第二章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一、「三人幫」:教皇、諸侯、財閥
二、路德的心路歷程
三、威武不能屈
四、農民戰爭歷史的誤會
五、卡爾五世大志未成
六、蓋棺未能論定
第三章 非德意志的普魯士
一、「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後遺症
二、布蘭登堡‧普魯士的形成
三、「普魯士王國」與「軍人國王」
四、腓特烈大王的「武功」
五、普魯士軍國主義復活?——腓特烈大王歸葬波茨坦的爭議
第四章 德國在那裡?
一、神聖羅馬帝國壽終正寢
二、從「以法為師」到反抗拿破崙
三、梅特涅德意志統一的剋星
四、星星之火,未能燎原
第五章 從「三月革命」到「德意志帝國」的誕生
一、「三月革命」,不了了之
二、俾斯麥與普奧戰爭
三、在砲火中建立的「德意志帝國」
第六章 俾斯麥時代(1871-1890)
一、議會政黨
二、「文化鬥爭」
三、圍剿左派
四、結盟體制
五、舵手離船
第七章 威廉帝國(1890-1918)
一、新路線
二、俾斯麥結盟體制的瓦解
三、世界政策「開足馬力,全力推進!」
四、「史利芬計畫」與摩洛哥危機
五、巴爾幹問題
六、歐戰爆發的「七月危機」
七、德國取勝的「神奇武器」
八、帝國戰艦沉沒了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395
庫存 > 10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