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滿額折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通會意境:饒宗頤教授書法研究

定  價:NT$ 1210 元
優惠價:901089
領券後再享88折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89折,單本省下12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32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饒宗頤敎授的書法,是學者的書法,亦是書法家的書法;這在書法史上,甚至我國文化史上,皆為一個罕見的例子。饒教授幼年即從唐人歐陽詢及顏真卿之楷書及宋人行草入手,在此基礎上,他鍥而不捨地學習古人,轉益多師。

另一方面,因他對甲骨學、敦煌學、簡帛學及古文字學鑽研極深,故能以其堅勁線條及濃厚個人氣格之結體寫出這些古文字,並把古代一些非書法家所寫的字,變成個人風格的古文字書法作品。

饒教授對前人書畫藝術有極高的觀察力及轉化能力,既能寫出各種不同形象,卻又能保持強烈個人面目,故世人稱他的書體為「饒體」。

作者簡介

鄧偉雄,香港中文大學社會科學學士,香港大學文學碩士及哲學博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繪畫研究。現為香港大學饒宗頤學術館副館長(藝術),統籌學術館於藝術方面的事宜,並處理展覽及出版工作。

香港第一代電視專業人士,一九七一年至一九八九年曾擔任電視廣播(香港)有限公司編劇、創作主任、節目發展經理、製作副總監。一九九○年至一九九二年擔任澳門電視台台長。一九九三年至一九九五年任香港有線電視總經理。一九九六年創辦港澳發展有限公司(現名為雲泉簃藝術集團)。

現為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會員、香港演藝人協會會員,以及香港電影編劇家協會會員。

在文學範疇上,凡新詩、散文、雜文、小說、舞台劇、傳記、諷刺小品,皆有著述出版,包括《大話西遊》、《香港地語錄》、《穿孖煙囪的男人》、《金朝醉正傳》等數十種。

此外,於藝術理論、藝術史及藝術創作上,究心研求,至今未停,出版中英文藝術著作超過二十種,包括《香江情懷:饒宗頤教授筆下的香港風光》、《宋代翰林圖畫院對中國繪畫的影響》、《齊白石畫傳》、《香港藝術家對話錄》、《丁衍庸筆下萬象》、《筆底春風》、《饒荷盛放——饒荷的形成與發展》等,為人熟悉。譯著包括《清宮散佚國寶特集》等。

編輯書冊包括《學藝雙攜——饒宗頤藝術天地》、《澄心選萃——饒宗頤的藝術》、《饒宗頤二十世紀學術文集》、《饒宗頤藝術創作匯集》、《饒宗頤書道創作匯集》等。

序言

饒宗頤教授的書法,世稱「饒體」,是由於無論書寫古代文字,或是現今使用的書體,饒教授都能夠寫出個人的風格,使人一望而知是其手跡。

饒教授曾精心研究古代文字,這對於他書寫甲骨、篆、隸等書體有很大的助益。然而,不論書寫任何書體,他強調要寫出該書體的獨特美感,像甲骨的簡古、小篆之平正端莊、行草之飛動流暢等,這樣才算是書法藝術。

他亦認為,書寫文字之所以在中國成為藝術的重要一環,是由於中國文字是以「形」,而非以「聲」為基礎。因為有「形」,才能夠產生「形」的變化;有「形」的變化,才能夠寫出各種形態的美感,才因此出現了書法藝術。每個人對字型的變化有自己的掌控,所以每個人寫字亦有個人的風格特色。饒教授書法之風格獨特處,也像他的繪畫一樣,踏過了「師古」的階段,而到了「隨心所欲」的境界。

饒教授擅寫各種書體,且能寫出不同的體勢變化,但萬千變化之中,都透出個人的筆意。本書旨在探求饒教授各體書法之神趣與變化。

 

鄧偉雄

二零一六年九月

目次

論書十要

序言

總論:饒宗頤教授的書法概述

 

壹 古調今韻

蘭亭序

敦煌本化度寺碑

書懷素自敘句

書蘇東坡〈念奴嬌.赤壁懷古〉

書黃庭堅〈花氣薰人帖〉

書米芾苕溪詩

張瑞圖句/石濤詩意

采藥逢三島 尋真遇九仙

書王覺斯七律兩首

竹影搖窗碧 茶煙入夢青

 

貳 殷商餘意

殷契雜冊

司空廿四品 大令十三行

惟天為大 如月之恆

為學日益 秉德不違

大樂在文史 從遊多賓朋

壽而康

安康 長年

高也明也 來之安之

秉德行義 安命樂天

于人亡競 自天降康

 

叁 吉金風貌

殷代銅器銘文冊

書古格言

簡車徒以出田獵 用道執而為詞章

手藏玉虎金魚配 心喜黃龍白鹿圖

新綠既生春三月 眉黃用始壽萬年

反求諸己 人老復丁

有得忌輕出 微瑕須細評

獨寧靜于淳樸 芷涉大水無津涯

壽金石 樂文章

鑄古今異字

 

肆 平直端嚴

耀此聲香雖遠猶近 納我鎔範有實若虛

旁羅海國書史 敷陳丹赤文章

靜以修身儉以畜德 溫不增花寒不改葉

言行為立身大節 詩書乃濟世良謀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元吉處離位 洪響起豐山

詩書於我為麯蘖 嗜好與俗殊酸鹹

拈花微笑 對酒當歌

清風白日 紫鳳蒼龍

畫妝褱王母 搔背憶麻姑

 

伍 漢晉墨情

日行月恆 地白天青

心不競得長閒

書汪水雲詩

長樂 延年

書敦煌簡成扇

雜書敦煌簡成扇

書楊己軍詠蘭句

勇猛精進

茗笥

精神到處文章老 學問深時意氣平

 

陸 漢家威儀

得無量壽 有大因緣

有茶中樂 無世外塵

富蕃昌 樂未央

梅花百樹鼻功德 茆屋三間心太平

奇書手不釋 舊交心相知

鐵石梅花氣概 山川香草風流

文生於情有春氣 興之所至無古人

清風明月來無價 近水遠山皆有情

有意氣時添意氣 不風流處自風流

和似春風添靄吉 皎如秋月亦清涼

 

柒 碑帖風華

閒中有富貴 壽外更康寧

靈禽有仙意 壽鶴無俗翔

振衣千仞崗 濯足萬里流

匹馬秋風塞北 杏花春雨江南

午日出家聽僧教 春風合掌欲歸依

風來海立 雲抱山行

即心即佛

止於至善

蛟龍飛舞 鸞鳳吉祥

桃李春風一杯酒 江湖夜雨十年燈

 

捌 行雲筆意

獨鶴不知何事舞 赤鯉騰出如有神

支遁乃真鶴也 老子其猶龍耶

時當可出寧須我 道不虛行只在人

芳草一千里 碧城十二層

茗盃眠起味 書卷靜中緣

不除庭草留生趣 為養盆魚識化機

水抱中龢氣 山如蘊藉人

風雨一盃酒 江山萬里心

書八大山人心經大扇

葡萄堪作明珠賣 窮巷幾人駐馬蹄

 

玖 龍蛇飛動

花開花落心無競 雲卷雲舒意自閑

詩到老年惟有辣 書如佳酒不宜甜

日月麗天無遠不屆 江漢歸海其實能容

泛覽周王傳 流觀山海圖

登高邱望遠海 撫長劍一揚眉

得山水清氣 極天地大觀

開張天岸馬 奇逸人中龍

心積和平氣 手成天地功

四通八達

明天更美好

 

拾 別具風格

吉祥天降

聽雨

如意

三色書無量壽

清寧

守默

和諧

鑄奇字

守默如雷

戒、定、靜、慧

 

後記

書摘/試閱

論書十要

(一)書要「重」、「拙」、「大」,庶免輕佻、嫵媚、纖巧之病。倚聲尚然,何況鋒穎之美,其可忽乎哉!

(二)主「留」,即行筆要停滀、迂徐。又須變熟為生,忌俗、忌滑。

(三)學書歷程,須由上而下。不從先秦、漢、魏植基,則莫由渾厚。所謂「水之積也不厚,則扶大舟也無力」。二王、二爨,可相資為用,入手最宜。若從唐人起步,則始終如矮人觀場矣。

(四)險中求平。學書先求平直,復追險絕,最後人書俱老,再歸平正。

(五)書丹之法,在於抵壁,書者能執筆題壁作字,則任何榜書可運諸掌。

(六)於古人書,不僅手摹,又當心追。故宜細讀、深思。須看整幅氣派,筆陣呼應。於碑板要觀全拓成幅,當於別妍蚩上著力;至於辨點畫、定真偽,乃考證家之務,書家不必沾沾於是。

(七)書道如琴理,行筆譬諸按絃,要能入木三分。輕重、疾徐、轉折、起伏之間,正如吟揉、進退、往復之節奏,宜於此仔細體會。

(八)明代後期書風丕變,行草變化多闢新境,殊為卓絕,不可以其時代近而蔑視之。倘能揣摩功深,於行書定大有裨益。新出土秦漢簡帛諸書,奇古悉如椎畫,且皆是筆墨原狀,無碑刻斷爛、臃腫之失,最堪師法。觸類旁通,無數新蹊徑,正待吾人之開拓也。

(九)書道與畫通,貴以線條揮寫,淋漓痛快。筆欲飽,其鋒方能開展,然後肆焉,可以縱意所如,故以羊毫為長。

(十)作書運腕行筆,與氣功無殊。精神所至,真如飄風湧泉,人天湊泊。尺幅之內,將磅礴萬物而為一,其真樂不啻逍遙遊,何可交臂失之。

 

總論:饒宗頤教授的書法概述

在中國文化之中,饒宗頤教授一向認為藝術與學術並非兩個獨立的範疇,而是互益、互補的,他對此主張向來是身體力行。他的繪畫融合了學術的元素,而書法更與其學術研究有莫大的關聯,就像他對甲骨文的研究直接影響到他的甲骨書法;研究新出土的銅器,就影響到他書寫的金文;研究楚帛書及出土的漢晉木簡,開發了他的簡帛體書法;研究敦煌經卷,就啟發了他的禪意書法;對晚明書畫家的研究,則直接影響到他的草書。故此,說饒教授的書法藝術是其學術研究的一個延伸,可以很容易地從其作品中得到明證。

一般人都說,饒教授的書法是學者的書法,但亦是書法家的書法,這在書法史上並不多見。可以想到的例子,大概只有宋代的蘇東坡及明代的方以智等。

中國上一兩代及之前的讀書人,都使用「文房四寶」─筆墨紙硯,作為書寫工具,於是自然而然就會兼學書法,有的更兼學繪畫。因此,繪畫及書法在中國比其他的藝術項目有更高的等級。傳統上,中國的書畫藝術操縱在文人手上,所以饒教授從小就受書法訓練,其實是很自然的事。

他在〈我的學書經過〉這篇文章中說:

余髫齡習書,從大字麻姑仙壇入手。父執蔡夢香先生,命參學魏碑。於張猛龍、爨龍顏寫數十遍,故略窺北碑途徑。歐陽率更尤所酷嗜。復學鍾王。中歲在法京,見唐拓化度等、温泉銘、金剛經諸本,彌有所悟。枕饋既久,故於敦煌書法,妄有著論,所得至淺。

由此可知,饒教授的書法是以北魏及唐碑為根基,對歐陽詢的〈法度寺碑〉可謂三折其肱。

饒教授對甲骨學、敦煌學、簡帛學及古文字學鑽研極深,故於甲骨、楚帛書、侯馬盟書、流沙墜簡及楚地出土竹簡等出土古物上的文字,涵泳體會。他更能以其堅勁線條及濃厚個人氣格之結體,書寫出這些古文字。他寫古體文字的書法,與他的學術研究息息相關。

清末自甲骨文發現以來,以甲骨書法鳴世者,如羅雪堂、孫儆,他們寫甲骨多是一寸見方,甚至更小,最大也不過以甲骨來寫對聯;字法也與小篆一樣,以平正為主。然而,饒教授寫甲骨卻主張寫出其參差奔放;而且他認為,甲骨文是以刀刻成,所以甲骨文的結體應是瘦硬通神。至於他以甲骨文寫榜書及巨聯,則在寫甲骨者中所未見。

饒教授是最早研究楚帛書的學者。楚帛書是春秋時代楚國的文物,所用的是當時楚國的文字,而清代金石家及書法家也不曾見過此文物。因此,他以楚帛書體來寫對聯或匾額,是為中國書法增添了一種字體。

明清以來,寫章草者皆從元代趙孟頫及明代宋仲溫的筆法而上溯〈出師頌〉及〈急就章〉的體勢。饒教授認為,章草是草書的基礎,所以他在〈出師頌〉及〈急就章〉的筆法下過不少功夫;後來他見到漢晉木簡上的草隸真跡,認為學習這種筆法更能寫出章草的沉穩,故他之後的章草就很受木簡上的草隸所影響,而寫成一種沉穩而帶安閒的風格。

在近年來,他的隸體書法最受書法愛好者的推崇,認為其深具「漢家威儀」。他的隸法不拘於兩京碑碣,而廣參漢人刻石、鏡銘、磚文、木簡、帛書,以至清代鄭谷口、伊汀洲、桂未谷等人之意趣,寫出一種沉厚靜穆中帶盎然生意之神趣;他自己也曾說,他的隸書與鄧元白、吳讓之有所不同。至於他採用漢磚上的吉語隸體來融入他的八分書中,更使他的隸法別有一種奇趣。

在楷書方面,他深入研究〈張猛龍碑〉、〈龍門十二品〉等北碑及唐歐陽詢〈化度寺碑〉的筆法,尤其是在上世紀七十年代,他在法國巴黎看到敦煌出土的唐拓〈化度寺碑〉殘本,使他更深悟到歐陽詢的筆意變化。至於他寫楷法榜書,則是受到〈泰山經石峪金剛經〉所影響,他認為寫楷書不單只是有篆隸的古韻,更重要的是要有行草書體的靈動。

他融合唐代顏真卿、懷素,宋代蘇東坡、黃山谷、米南宮,及晚明遺民諸家的草法,寫出沉厚但奔放的草體。他一向主張草書要寫得奔放靈動,但是結體一定要有章法,不能予人雜亂的感覺。他認為要把草書寫好,就一定要在章草方面下工夫,這樣才能夠將草書寫得沉穩。

饒教授認為在書法的學習上,應該自上而下,也就是說,要學好書法,一定要先寫好篆隸,然後才是楷、行、草。他亦認為,要學習書法,師法古人是一個必然的階段,而師法古人不可僅僅追求其形象,而是要了解他們用筆用墨的規律與特徵;所以,不必在形態上亦步亦趨,唯恐不似,而是要有不似之似,取古人之長,而捨其短。

在工具使用上,饒教授一向都主張嘗試各種不同的工具。他不只是能夠使用傳統的軟毫及硬毫筆,像陳白沙所發明的茅龍筆及日本人常用的竹筆,他都能操縱自如。他曾說過,他能以茅龍筆作甲骨及篆隸,大概是陳白沙也不曾想過的事情。他對各式各樣的紙、絹,都能夠發揮它們的特性。在近十數年,他甚至以西洋畫的畫布來寫書法,寫出一種近似抽象畫的作品。

饒教授指出,中國書法是中國藝術中十分獨特的一項。因為把文字書寫作為藝術的一個主流項目,這是在中國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地區才有的現象,這是因為中國書法其實是像繪畫一樣講究線條、筆墨變化,及整體結構的美。現在西方越來越受到這個觀念的影響,而西方不少近代抽象畫派,其實也有同一概念。他在近年來常常說的「東學西漸」,書法這門藝術可說是其中一個例子。

 

古調今韻

饒宗頤教授書寫古體書法,是他「學藝雙攜」的躬行實踐。饒教授以甲骨來研究殷商史事,亦使用出土的商周銅器、漢晉木簡,甚至漢晉的刻石、古磚等文字來研究古代史及古代文化。故他對甲骨文、青銅器皿上的金文、刻石上的小篆、古隸等字體,和木簡上的八分章草等字體都十分熟悉,可以隨筆書寫。

饒教授在研究古代書法時,當然也臨寫古人的墨跡。對於學習書法,他主張自上而下,也就是應以篆隸為基礎,然後才是楷、行、草。他認為,臨習古人的書法應吸取古人的長處,而非視其為最終的目標。

對於晉人墨跡,他最喜歡的是王羲之的〈蘭亭序〉與王珣的〈伯遠帖〉。唐人墨跡之中,他臨寫最多的是歐陽詢的〈化度寺碑〉及〈張翰思鱸帖〉、顏真卿的〈裴將軍詩〉及懷素的〈自敘帖〉,尤其是懷素的〈自敘帖〉,他在近年亦時常書寫。

至於宋人墨跡,他最喜歡的是蘇東坡的〈寒食詩帖〉、黃山谷的〈花氣薰人帖〉以及米南宮的〈苕溪詩帖〉。明代趙宦光的草篆,明末八大山人、傅青主及王覺斯的草法,他亦深有研究,他認為晚明書風變化多端,「不可以其時代近而蔑視之」。至於清人書法,他最推崇的是金冬心的漆書,而這些人的書法,他都臨寫不少;有人更曾經說,他的草法「比王覺斯更王覺斯」。

饒教授時常說,要研究古人的書法,最重要的是研究其筆勢而非形貌。要寫出一位書法家的樣貌並不困難,其難處是如何能夠掌握到這位古代大師的筆法特徵。

他認為古人在自成一家之前,一定會研究前人的筆墨。我們比古人幸運之處,是因為我們能看到古人的真跡,從殷周到現今都有,這絕非明清人所能想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1089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5~6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