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與實踐
滿額折

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與實踐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00 元
優惠價
90270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商品簡介

本論文以聖嚴法師為研究主軸,重在探討聖嚴法師對時代環境的回應與作為,而以其個人佛教教育理念的形成及實踐過程為主要的鋪陳脈絡。聖嚴法師七十年歲月的重心,主要是圍繞著對佛教人才培育的關懷點上,而有其不同階段、不同內容的理念與實際作為。

因此,筆者透過對聖嚴法師所經歷的時代、中國佛教的發展與佛教教育的特色等背景,探討法師在這段期間受教、自學過程中,所蘊釀出的佛教教育理念。以此為基礎,中華佛學研究所為出發點,而且是以聖嚴法師擔任所長一職期間(即一九七八至一九九一年間)為主軌,探討其逐步實踐佛教高等教育理想的過程與成果。

目次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章節簡介
第三節 研究資料分析

第二章 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時代背景
第一節 清末以後中國佛教發展概述
一、中國佛教發展概述
二、中國佛教教育的發展
(一)發展概述
(二)佛教教育發展特色
第二節 光復後台灣佛教的發展概述
一、台灣佛教發展概述
二、台灣佛教教育的發展
(一)發展概述
(二)佛教教育發展特色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聖嚴法師受教與自學歷程
第一節 啟蒙教育與僧教育(1930-1948)
一、家庭生活教育與私塾小學教育
(一)養成平實的生活態度
(二)激起求知的學習欲望
(三)提起生命意義的疑惑
二、沙彌教育與佛學院教育
(一)初萌弘揚佛法的悲願與對無常的深切體驗
(二)經懺佛事造成僧人素質低落
(三)單向的教學與一陳不變的課程
第二節 從軍、掩關與留學生涯(1949-1975)
一、從軍十年的自學歷程
(一)改變他人對佛教的消極看法
(二)讀書寫作以利益佛教
二、出家閉關與留日歷程
(一)為充實內學而掩關
(二)推廣生活而實用的佛法及衛教護法的言行
(三)為提昇佛教的形象與品質而留學
(四)藉高等學經歷以推動佛教教育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
第一節 留日以前的佛教教育理念(1956-1968)
一、佛教教育理念的出發點——宗教情操與內外學兼顧的僧教教育
二、佛教教育的理想內涵
(一)恢復漢唐義學風氣與中西佛教文化交流的面貌
(二)向內自我要求的佛教教育
(三)理想中的佛教大學
(四)培養不同等級的弘化人才
第二節 留日以後的佛教教育理念(1969-1991)
一、以日本佛教高等教育為主要的參考依據
二、擔任所長期間的辦學理念
(一)台灣佛教教育應培養不同的人才
(二)集眾人之力,以人才培養人才的辦學理念
(三)國際性學術研究的重視
(四)對學生道心的重視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的實踐——中華佛學研究所的
創立與發展 (1965-1991)
第一節 華岡佛學研究所時期(1965-1980)
一、佛學研究所成立背景
二、周邦道與張曼濤時期——純粹的佛學研究機構
(一)以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宗旨
(二)組織成員多為當時佛教界知名人士
(三)稱譽中外的佛學研究成果——《華岡佛學學報》
三、聖嚴法師時期——轉向佛教高等教育機構
(一)為培育佛教高等人才而招生
(二)朝向國際學術交流的工作計劃
(三)重組理事會以籌募辦學基金
第二節 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創立與發展(1981-1991)
一、辦學者教育理念的傳達與釐清
(一)推廣與建立培育佛教高等人才的理念
(二)釐清教育是慈善與文化工作的根本
二、內部行政組織制度的建立
(一)行政體系的建構與協調
(二)加強理事會人事、組織與宣傳工作
三、提供完善的學習環境
(一)寧靜、單純的學校環境
(二)課程師資品質的掌握與要求
四、重視培養以道心為重的學風
(一)以直接互動、溝通方式解決師生問題
(二)堅持建立道心與學業並重的學風
五、國際學術交流合作
(一)重視佛學專業與互惠實際的合作關係
(二)引進國際佛學研究成果與推廣中華佛教文化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第三節 小結

附錄資料
附表(一)晚清以來中國佛教教育與佛學院簡表
附表(二)台灣光復以後佛學院所簡表
附表(三)台灣各佛學院所院訓/所訓簡表
附表(四)聖嚴法師與中國佛教及佛教教育相關之著述文章簡表
附表(五)聖嚴法師著述特色簡表
附表(六)台灣佛教雜誌與「佛教教育」相關之文章簡表

參考文獻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與實踐
——以中華佛學研究所為例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問題
第二節 研究方法、範圍與章節簡介
第三節 研究資料分析

第二章 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時代背景
第一節 清末以後中國佛教發展概述
一、中國佛教發展概述
二、中國佛教教育的發展
(一)發展概述
(二)佛教教育發展特色
第二節 光復後台灣佛教的發展概述
一、台灣佛教發展概述
二、台灣佛教教育的發展
(一)發展概述
(二)佛教教育發展特色
第三節 小結

第三章 聖嚴法師受教與自學歷程
第一節 啟蒙教育與僧教育(1930-1948
一、家庭生活教育與私塾小學教育
(一)養成平實的生活態度
(二)激起求知的學習欲望
(三)提起生命意義的疑惑
二、沙彌教育與佛學院教育
(一)初萌弘揚佛法的悲願與對無常的深切體驗
(二)經懺佛事造成僧人素質低落
(三)單向的教學與一陳不變的課程
第二節 從軍、掩關與留學生涯(1949-1975)
一、從軍十年的自學歷程
(一)改變他人對佛教的消極看法
(二)讀書寫作以利益佛教
二、出家閉關與留日歷程
(一)為充實內學而掩關
(二)推廣生活而實用的佛法及衛教護法的言行
(三)為提昇佛教的形象與品質而留學
(四)藉高等學經歷以推動佛教教育
第三節 小結

第四章 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
第一節 留日以前的佛教教育理念(1956-1968)
一、佛教教育理念的出發點——
宗教情操與內外學兼顧的僧教教育
二、佛教教育的理想內涵
(一)恢復漢唐義學風氣與中西佛教文化交流的面貌
(二)向內自我要求的佛教教育
(三)理想中的佛教大學
(四)培養不同等級的弘化人才
第二節 留日以後的佛教教育理念(1969-1991)
一、以日本佛教高等教育為主要的參考依據
二、擔任所長期間的辦學理念
(一)台灣佛教教育應培養不同的人才
(二)集眾人之力,以人才培養人才的辦學理念
(三)國際性學術研究的重視
(四)對學生道心的重視
第三節 小結
第五章 聖嚴法師佛教教育理念的實踐——中華佛學研究所的
創立與發展 (1965-1991
第一節 華岡佛學研究所時期(1965-1980)
一、佛學研究所成立背景
二、周邦道與張曼濤時期——純粹的佛學研究機構
(一)以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為宗旨
(二)組織成員多為當時佛教界知名人士
(三)稱譽中外的佛學研究成果——《華岡佛學學報》
三、聖嚴法師時期——轉向佛教高等教育機構
(一)為培育佛教高等人才而招生
(二)朝向國際學術交流的工作計劃
(三)重組理事會以籌募辦學基金
第二節 中華佛學研究所的創立與發展(1981-1991)…………………115
一、辦學者教育理念的傳達與釐清
(一)推廣與建立培育佛教高等人才的理念
(二)釐清教育是慈善與文化工作的根本
二、內部行政組織制度的建立
(一)行政體系的建構與協調
(二)加強理事會人事、組織與宣傳工作
三、提供完善的學習環境
(一)寧靜、單純的學校環境
(二)課程師資品質的掌握與要求
四、重視培養以道心為重的學風
(一)以直接互動、溝通方式解決師生問題
(二)堅持建立道心與學業並重的學風
五、國際學術交流合作
(一)重視佛學專業與互惠實際的合作關係
(二)引進國際佛學研究成果與推廣中華佛教文化
第三節 小結

第六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結果
第二節 研究限制與建議
第三節 小結

附錄資料
附表(一)晚清以來中國佛教教育與佛學院簡表
附表(二)台灣光復以後佛學院所簡表
附表(三)台灣各佛學院所院訓/所訓簡表
附表(四)聖嚴法師與中國佛教及佛教教育相關之著述文章簡表
附表(五)聖嚴法師著述特色簡表
附表(六)台灣佛教雜誌與「佛教教育」相關之文章簡表

參考文獻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70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