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一生必讀的24部經典
滿額折

一生必讀的24部經典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9022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本書從《孫子兵法》談到《為政三部書》,共 24 部經典,也許在浩瀚的經典書海中,仍有不少遺珠;不過,這 24 部經典絕對會讓您一生受益無窮,而且您也可以把它們以「五分鐘看一部經典」的角度來欣賞它,這樣的話,閱讀經典就變成一種有趣的歷程了。
中國幾千年來留傳下來的經典,事實上只有三大主軸;一是領導哲學,二是人際學,三是安身立命的人生哲理。大家都明白古代的文人他們服務的對象是至高

作者簡介

慕容長城


一九七0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曾經到日本遊學二年,竟然是去學做拉麵,
後來到高中教歷史數年,目前在中國遊蕩……並一邊從事文史創作工作。

目次

孫子
無勝算就不戰/不戰而勝/兵形象水/曲線思考/智、勇、信/嚴與仁的分量
老子
頑固的處世智慧/勿炫耀才能/知足之心/想「取」的話,必須先「給予」
/「老子」的組織管理訣竅/黃老之術/領導者的四種地位
莊子
促進思想的改變/使一個人的才幹大增/發掘無用之用/忘懷的效用
/「木雞」的

書摘/試閱

孫子
《孫子》這部古籍,總共有六千多個字,在所有的古籍中,絕對不算是「巨著」。從「始計篇」開始,共包括──「作戰」、「謀政」、「軍形」、「兵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十三篇。
各都以「孫子曰」開始。也就是說,是以收錄孫子的談話而構成這部書。

孫子單名「武」,可是此人的來歷不詳,有人說他是齊國人,也有人說他是吳國人。依據『史記』的記載,孫子撰寫了十三篇的《孫子兵法》後,頗得吳王闔廬賞識,封孫子為將軍,以致對吳國的富強有很大的貢獻。除此之外,再也沒有任何詳細的記載了。
繼『孫子』後,一直到戰國時代,相繼有很多的兵法書出現。不過《孫子》一直屬於兵書的代表地位,歷久不衰,繼續而廣泛被天下人所推崇。它受到重視的理由,或許是基於它對人類的深刻洞察,及能尋出有關勝敗的法則吧!

■無勝算就不戰
《孫子》這本書是最具代表性的兵法古籍──是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由孫武將軍所撰寫的兵書,它的內容卻不點也不陳舊!就算是對生活於現代的我們,仍能提供珍貴的指示。
《孫子》既然是兵書法書,它的內容不外是──如何才能使戰況有利的進展,換句話說,它記載的是獲勝與不致於敗地的戰略戰術。
不過,『孫子兵法』的魅力,並不僅是那些戰爭的原理原則而已,由於它記載的戰略戰術,乃是基於對人的深刻觀察並獲得證實。所以此書不僅可當成戰爭的寶典,亦可以應用到人際關係的各層面。
有位成功的企業人士就曾說:「閱讀《孫子》以後,獲得了很多人生各方面的智慧。」由此可知,它也可以用來當作人際關係的參考書,以及經營戰略方面經典。
這都表示──《孫子》這本書,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日,仍可派上用場。
《孫子》一書,始終以極為柔軟的思想來貫穿,它所舉出的戰略、戰術大致上來說,基於兩個原則。
第一、無勝算絕對不戰──就是告訴我們,沒有勝利把握,絕不要展開作戰計劃。
第二、最好是不戰而勝。(這個原則,我將留待後述。)
首先,我要談談「無勝算絕對不戰」的原則。
孫子曰:「算多能勝,算少勝不了,何況無勝。」
所謂的「算」,也就是指「勝算」,要計算出有多少勝利之把握的意思。勝算多的一方能獲勝,勝算少的一方會敗北,至於沒有勝算的話,根本就不可能戰勝。
又說──「兵力處於劣勢就撤退、無勝算不交戰、無視於自己的實力向強大的敵人挑戰,只會成為敵方的餌食。」
對於吃力而不討好的事。即沒有勝算的作戰,必定會碰到「行不通」的時候。是故,當你想開創新的事業,或者進入人生新的分水嶺而努力奮鬥時,最好先評估一下,然後才著手。
不管是哪一國,凡是擁有名將頭銜者,絕對不打勉強或者沒有勝算的仗。例如在『三國誌』裡登場的曹操,就是這方面最傑出的人物。
曹操的作戰方法有一個特徵,那就是「軍無幸勝」。
所謂的「幸勝」,就是在敵方犯了嚴重錯誤之下,僥倖地得到勝利。以曹操來說,

一向就不會有這種方式的勝利。換言之,曹操的獲勝都是依靠確實計算過的「勝算」,以及基於此擬定的作戰計劃,根本就沒有僥倖可言。
欲學習《孫子》的人,首先必需銘記「不打無勝算之仗」,並且好好的體會這句話的含義。
■不戰而勝
《孫子》兵法的第二個基本原則就是「不戰而勝」。即所謂的「百戰百勝」並不是好的策略,不戰而能使對方屈服,才是「上上之策」。
《孫子》中記載──「最高的作戰方法就是在事先看穿敵方的計謀,使對方無法施展這種計謀;其次乃是使敵方的同盟關係破裂,使敵人陷入孤立;第三才是挑起戰火;最下等的方法是採取攻城。所謂的攻城,乃是在不得已之下,施展的最後手段。」
使用力氣使對方屈服,就算是獲勝也是屬於最下等的策略。
到底是為什麼呢?
第一,所謂盡全力的戰爭,不管戰術如何巧妙,還是免不了相當程度的損害,所以不能稱為上策。
第二,只要情況一改變,今日的敵人可能變成明日的朋友。既然如此,在不傷及雙方之下把敵人變成好友,不是一種更好的計策嗎!是故,不戰而使對方屈服,才是最高妙的戰鬥方式。
在古代的劍客生涯中,有如此的一段描述――
甲劍客旅行各地的途中到達某渡口,跟乙劍客發生了爭論。
乙劍客向甲劍客說:「你算是第幾流?」
甲劍客答以:「我是不必動手之流。必需用手拔劍的人,表示劍術仍然不熟練。」
乙劍客暴跳如雷的說:「好吧!就讓我倆在此一決勝負!」
甲劍客很鎮靜的說:「有何不可呢?不過在船上會傷及無辜,那邊有一個小島,我們就到那兒一決雌雄吧!」
當船隻接近該島時,乙劍客就拔出劍,縱身跳到島上。甲劍客看到對方已經跳到島上時,立刻取來船頭的船槳,迅速地把船搖離小島,並且大叫著說:「不必以手拔劍,就是指這個動作!閣下就在小島上好好的休息吧!」
甲劍客的做法,也就是孫子所謂的「不戰而勝」的戰略。
或許遇到實際問題時,做法不可能如此的簡單,不過,既然具有名將的頭銜,那就得想盡辦法不戰而勝才行。
那麼,所謂「不戰而勝」,具體上又有哪些方法呢?我想大致上有兩種方法──
一、利用外交交涉,使對方取消他的意圖。當然啦,為此必需擅長外交策略才行。
二、使用謀略使對方癱瘓。也就是說,是憑智力獲勝。
《孫子》這本書上有一句名言「兵是詭道」。



所謂的「詭道」,就是詐騙或者欺騙敵人,隱瞞敵人耳目的意思。「例如,把輕而易舉之事,裝成做不來的樣子;必要的東西,裝成不需要的模樣;讓敵方以為你要遠去,再趁他懈時攻擊他;讓敵方以為你要攻擊,待他們嚴陣以待時,遠離他們;使充份休養的敵人疲於奔命;離間團結的敵人;充分的利用敵人的弱點,趁他們不注意時攻擊他。」
這些就是所謂的「詭道」──也可以說是謀略或智謀。
總而言之,所謂的「不戰而勝」並非憑力量獲勝,而是憑「頭腦」獲勝。以現代的方式來說,乃是憑計謀獲勝。
■「兵形像水」
有如前述,「沒有勝算不戰」、「不戰而勝」,乃是《孫子》的兩大重點。用盡力氣才使敵人屈,可說是最笨的做法。就算是到了非戰不可的地步,亦必需使用極為柔軟的策略。
《孫子》仿效「水」的狀態以謀求理想的戰法,所以他時常說:「兵形像水」。所謂的水,具有自在變化的柔軟性,用什麼形狀的容器裝水,水就會變成什麼形狀。而且,它為了避開對方的抵抗,老是朝向低處流。不過根據使用的方法,它也能發出驚人的能力,不僅能夠變成激流,甚至會沖走巨大的樹木及岩石。
外表看起來柔軟,骨子卻隱藏驚人的能力──孫子認為理想的戰爭就是如此。
接近這種構想的戰術,有所謂「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說法。所謂的「靜如處子」,就是指處於守勢時鞏固防備、不動聲色。而「動如脫兔」者,就是指一旦轉守為攻時,必需一鼓作氣的衝鋒陷陣。
如果反其道而行就不妙了,當處於守勢時有如脫兔一般飛躍出去,乃是最笨拙的戰法;又如處於攻勢時,卻展開處子一般的姿態,亦是錯誤的戰法。總而言之,非遵守「靜如處子,動如脫兔」的做法!
這一招分明是學自「水性」的用兵方法。
孫子的兵法又有所謂的「避實擊虛」,所謂的「實」,表示戰力充實的狀態;「虛」則表示戰力薄弱的狀態。換句話說,所謂的「避實擊虛」,就是指避開對方戰力充實的時期,待戰力變成薄弱時,一鼓作氣地展開進攻。
的確,當採取此種戰法時,戰敗的機率很小,戰勝的機率卻非常的高。
孫子說──「水避高而往下流,戰爭時也應該避開敵人充實的戰力,攻擊敵方脆弱之處。」
《孫子》一書,主張不勉強、不硬碰硬的柔弱戰法。諸如正面突破的強行作戰、無視於兵力的「逞強式攻擊」、或者聽天由命式的「玉碎式法戰法」,孫子認為都是愚蠢透頂!
那麼,不得不要跟強大的敵人戰鬥不可時,應該如何呢?
第一、跟對方面對面打起來的話,如果根本就沒有戰勝的希望,逢到這種戰爭你最好使用你能想到的決策,誘使敵方大意,再針對敵方預想不到的地方展開攻擊。


第二、孫子也主張分散敵方的兵力,集中我軍戰力向敵方展開進攻。例如:我方的兵力為一,而敵方的兵力為五。如果以一對五挑戰的話,一開始就免不了陷入苦戰。如果能把敵方的兵力分散為十,再向其中之一展開攻擊的話,那等於使用全部的兵力跟十分之一的敵軍周旋,自然能夠有利的展開戰爭。
第三、孫子甚至說,不妨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每一個人都有「得意」以及「不擅長」的地方,使自己處能充分發揮擅長的狀態,而叫敵方處於不能發揮專長的話,必定能夠戰勝。
從「水的狀態」獲得靈感的孫武,更進一步說,必需臨機應變以配合不同的情況,如此才能獲勝。「恰如水沒有一定的形狀,在戰爭方面也沒有所謂不變的方法。所謂絕妙的兵法,乃是針對敵軍的陣勢,一面求變,一面獲得勝利。」
當然啦,所謂的「兵法」乃是記載著戰爭原理、原則的書,不過,這並非意味著牢記原理、原則就可以打勝,最重要的仍是臨機應變的運用,原理、原則只能大致的派上用場而已。但是話又說回來了,獲得勝利的關鍵,則在於如何的運用原理與原則。
像這樣學自「水性」的柔軟戰法,不僅在戰爭時可發生攻效,甚至可以把它用於人生旅途上,做為待人處世的參考。
■曲線思考
提起使人生旅途更為燦爛的智慧,我們不妨參考《孫子》所謂的「以迂為直」。
所謂的「迂」,就是繞圈子而行,「直」為直線。也就是說,進攻時勿短兵相接,偶爾繞圈子,反而提早達到目的,說得更明白,太急臊的話,反而會吃力不討好。
「迂」的含義,乃是指在距離以及時間方面「繞道」而行。更進一步說,有時迂迴的方法反而更快,更確實的達到目的。
例如──有心解開纏繞在一起的絲線時,沒有人會笨到用力的去拉它,因為用力去拉的話,纏繞在一起的絲線反而會纏得更緊,欲解開它的話,必需多耗費一些時間把它弄鬆。除此以外別無他法。
在人際關係上亦如此!欲改善彆扭人際關係,總是需要些時間才能妥善的處理。
就算在進行交涉時也不能例外!如果想利用短兵相接的方式或者胡搞的話,反而會把事情搞砸。逢到這種場合,必需有一段冷卻的時間,再採取婉轉的「修復」手段,如此方能產生效果。
孫子管叫這種方法為「以迂為直」,或許我們現代人可以稱之為「曲線思考」。
關於曲線思考方面,孫子講過一句著名的話「窮寇莫追」。
所謂的的「窮寇」乃是指被逼到走投無路的敵人,諸如這類敵人是不能逼迫的。因為一旦逼迫他們的話,他將死命反擊,以致將使你蒙受到意料之外的損失。這種做法跟上述的「不戰而勝」,似乎有一脈相通的地方。
那麼把敵人逼到窮途末路時,該怎麼辦呢?關於這個問題,孫子的回答如下──
「圍師必有闕」──包圍了敵人之後,應該給他一條逃生之路,只要給敵方留下一條逃生之路,敵方就不致於死命的抵抗。

在人際關係方面,這一招也可以派上用場。不管對方有多大的錯,如果你得理而不饒人把他逼到「絕地」,你得覺悟:不知在何時、何地,將被報以「一箭之仇」。
幾年前報載,有一個董事長辱罵他的司機:「你這個倒楣一輩子的東西,明天就不必來上班了!」以致招來殺身之禍。或許這是一個極端例子,不過因為逼迫對方到絕地,有招來大禍者,在現實生活中時時可見。縱然要罵人,也必需給他留些面子,這也正是孫子的「圍師必有闕」的教訓。
跟別人爭論時,也適用於這種教訓,有一些人仗著細密的論證,把對方逼進無話可說的「絕地」,看著對方的窘狀,臉上充滿了得意之色。像這種人不妨站在對方的立場想想,反正你這麼做了以後,絕對得不到好結果,不僅再也不能獲得對方的支持,甚至不知在何時、何地將遭受到對方強烈的報復。
跟他人發生磨擦時,不妨聽聽對方的意見。至於你認為應該堅持的事情,不妨在不損及對方的顏面下,給他一條退路,再堅持你想堅持的事情,如此一來,反而能使事情進行得更圓滿。這也正是孫子得意的「曲線思考」。

■智、勇、信
以『孫子』為始,凡是所謂的兵法書之類,將帥、指導者,以及組織的領袖們,都應該閱讀。那麼孫子認為領袖應具備何種條件呢?現在我們先來討論這一點。
對於身為領袖者的條件,孫子舉出如下的五點──
第一是「智」,第二是「勇」,第三是「信」,第四是「嚴」,第五是「仁」。
首先來討論「智」。判斷情況就是「智」,換言之,也可以稱為先見之明。孫子有一句名言「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知道對方瞭解自己,就是這個「智」。
再下來是「勇」,就是—有勇氣、有決斷力。
孫子對於硬碰硬的所謂勇氣,並不給予很高的評價。像有些人聽天由命式的「玉碎式戰法」,依照孫子的說法,那只是「匹夫之勇」罷了。
那麼孫子所謂的真正勇氣,又是指哪一種勇氣呢?那就是──一旦判斷沒有勝算,而能斷然撤退的勇氣。以往至今,凡是取得天下的人,撤退的決斷都非常的迅速,這一點就是他們共同的特徵。他們從來就不勉強,判斷根本就沒有勝算時,就毫不猶豫的撤退。
例如秦亡後,彼此爭霸權的項羽與劉邦就是如此。開始時項羽佔著壓倒性的優勢,劉邦一直居於劣勢,不過劉邦從來就不勉強的作戰,一旦發覺徒勞而無功時,立刻就會撤退,準備下一回答的作戰。如此逃來追去之間,項羽的軍隊日益疲憊,形勢終於倒轉過來。換句話說,劉邦的勝利就是以撤退帶來的勝利。
三國時的曹操也是善於逃跑者。曹操仔細的研究《孫子》後,每次臨陣時,都能創下非常高的戰勝率,曹操戰勝的理由,不外是不打沒有把握的仗。曹操所以能夠在三國時成為北方的霸主,最大的理由就是能夠迅速地下達撤退的決斷。
孫子所舉出的「勇」,就是指這種的勇氣!


孫子所指的領袖第三個條件就是「信」。這一個字的本來意思是不說謊,以及遵守諾言。打從古代開始,在社會「信」一直被認為是一個人必備的最低條件。隨便說謊或不守諾言的人,一向被人看不起,認為連做人的起碼資格都沒有。
既然如此,孫子為何還要舉「信」的領袖條件呢?或許,多少跟統率部下的能力有關係吧?因為動輒撒謊的領袖,絕對不能服人,當然也就得不到部下的心。

我們之所以在人際關係方面,屢次遭受到失敗,往往以「輕諾」為主要原因。在沒有仔細的考慮之下,點頭如搗蒜的說:「我知道,沒問題」
但是才轉身就「不認賬」了,在這種情形下,朋友會聽你的話才怪!如果你想避免「輕諾」的話,發言時就得特別的慎重。

■嚴與仁的分量
孫子所舉出的領袖條件,還有「嚴」及「仁」。
所謂的「嚴」者,乃是指嚴肅的態度,也就是說使用賞罰分明的方式對待部下。關於這一點,《孫子》這本書裡記載了以下的故事──
孫武受吳王所託,集合後宮的一百八十名美女編成婦女部隊。孫武把一百八十名婦女分成兩隊,再任命吳王寵愛的兩名妃子為隊長,開始說明各種號令。
「我叫『向右看』時,朝右邊看。我叫『伏下』時,匍匐在地面上。」孫武重複的說明幾遍以後開始操練。
想不到擊鼓施令後,那些女兵們只一味的笑,根本就不服從命令。於是孫武就說:「一切都怪我,可能是妳們不理解號令。」說罷,他親自做各種動作給女兵看,再仔細的說明一遍後,擊鼓發號施令。
「向右看!」想不到女兵們又哄然大笑,孫武聲色俱厲的說:「剛才是我的說明不夠充分,這一次我卻沒有錯誤,我想大家都理解號令,卻不依照號令行動,這是隊長的責任。」
於是當場處決兩名隊長(即吳王的寵妃),任命新的隊長重新開始。如此一來,女兵們在新隊長的號令下迅速的行動,再也沒人敢發出聲音。
統領部下時,這種「嚴」的態度是不可或缺的。
不過,只以「嚴」對待部下的話,雖然可以叫他們表從,但是他們的內心卻不服,所以時常會發生「陽奉陰違」的事態。正因為如此,「仁」也是非常重要的。「仁」這個字的含義是體恤、同情、瞭解對方、站在對方的立場考慮等等。
在軍隊中時常有人說,某中隊管理得非常良好。上司請教該隊的中隊長,對於部下的統率方面,是否特別下過功夫?





「並沒有做特別的事情,只是很緊密的跟隊員們連絡而已,有時甚至也跟他們的家族連絡感情。或許,這件事影響了隊員的士氣吧!」原來這位中隊長以緊密連絡的方式,引出了隊員們的幹勁,這種的做法正符合孫子所謂的「仁」。

如果有「仁」而缺乏「嚴」的話,組織將會發生「鬆懈」,接著產生偷懶、勾結等現象,使組織的紀律蕩然無存。為了防止這類弊端的產生,必需一面以「仁」對待部下,一面以「嚴」貫穿其間。所以,單純以「仁」或「嚴」來治理部下都不理想,必需使「仁」與「嚴」保持平衡,如此才能做一個成功的領導者。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2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