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詩歌 戰爭 死亡:茨維塔耶娃傳(簡體書)
滿額折

詩歌 戰爭 死亡:茨維塔耶娃傳(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5 元
定價
:NT$ 150 元
優惠價
87131
缺貨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詩歌?戰爭?死亡:茨維塔耶娃傳》主要內容簡介:瑪麗娜?茨維塔耶娃終于被公認為這個世紀俄羅斯的大詩人之一。她被譽為像帕斯捷爾納克和里爾克那樣的大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視之為競爭對手。她的作品歷經波折才能刊出,她的一些重要作品僅在死後才能出版。最近二十年,茨維塔耶娃生活和著作的趣味,已日益受到她自己國家的重視。她越來越多的作品被出版和翻譯。她的贊賞者包括了約瑟夫?布羅茨基和蘇署,桑塔格。在巴黎?茨維塔耶娃的著作放滿了書店的書架。在紐約和波士頓,克萊爾?布魯姆向擠得密密簇簇的聽眾朗誦她的詩。在俄羅斯,茨維塔耶娃專家一茬接一茬,她的傳記、書信和同時代人的回憶被廣泛地閱讀,她業已成為崇拜的對象。年老和年輕的游客前往她在莫斯科的故居,在墻上寫下她的詩句,一如她從前做過的。這個復活是怎樣發生的?無疑是出自她的詩歌力量。茨維塔耶娃強調她不屬于自己的時代,詩人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時代,不屬于一個國家。而屬于所有國家。她歌唱愛的熱情和對美好的遠方的渴望,歌唱疏遠和孤獨。死亡永遠與她在一起。

作者簡介

作者:(美國)利莉·費勒 譯者:馬文通

名人/編輯推薦

《詩歌?戰爭?死亡:茨維塔耶娃傳》由東方出版社出版。

在充滿希望和實現希望之間,在充滿痛苦和空虛的幸福之間,我的選
擇是與生俱來甚至生前就已做出的。
——茨維塔耶娃
瑪麗娜·茨維塔耶娃(1892—1941)終于被公認為是這個世紀?俄羅斯
的大詩人之一。
她被譽為像鮑里斯·帕斯捷爾納克和賴納·馬利亞.里爾克那樣的大
詩人;安娜·阿赫瑪托娃視之為競爭對手。雖然她的作品歷經波折才能刊
出,她的一些重要作品僅在死後才能出版。直到最近,廣大普通的俄國讀
者還不知道她。最近二十年,茨維塔耶娃生活和著作的趣味,在這個國家
經過西蒙。卡爾林斯基開拓性的研究後,才得以加強和流布。她越來越
多的作品被出版和迻譯。她的贊賞者包括了約瑟夫·布羅茨基和蘇珊.桑
塔格。在巴黎,茨維塔耶娃的著作放滿了書店的書架。在紐約和波士頓,
克萊爾·布魯姆向擠得密簇簇的聽眾朗誦她的詩。在俄羅斯,茨維塔耶
娃研究專家一茬接一茬,她的傳記、書信和同時代人的回憶被廣泛地閱
讀,她業已成為崇拜的對象。年老和年輕的游客前往她在莫斯科的故居,
在墻上寫下她的詩句,一如她從前做過的。她的一個劇本首次搬上舞臺;
詩集的新版本被銷售一空。茨維塔耶娃博物館正在籌建中。
這個復活是怎樣發生的?無疑是出自她的詩歌力量。茨維塔耶娃強調
她不屬于自己的時代,詩人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所有時代;不屬于一
個國家,而屬于所有國家。她歌唱愛的熱情和對美好的遠方的渴望,歌唱
疏遠和孤獨。死亡永遠與她在一起。
茨維塔耶娃僅僅是蔑視市儈的物質主義而已。在她的抒情詩的世界
中,有生命的強烈意義,有英雄主義,有勇氣和羅斯當式的炫耀。她從
來不是團體中的一分子;她孤獨地屹立在詩歌中,一如孤獨地屹立于生
活。她對政治漠不關心,但她的道德標準充滿了她的所有著作;她藐視富
人、貪婪者和抱偏見者。勝利對于她全無意義;她的事業是失敗的事業,
她的英雄是局外人——逃犯和藝術家。她不尊敬教堂或國家。只有個性與
她有關。
盡管培育她的是十八和十九世紀的價值觀,茨維塔耶娃創新的詩歌
表現的卻是她自己革命的時代。她成為現代的詩人,有節制地使用動詞,
創造自己的句法,把祀神語和日常話攪和在一起。語言是她的伙伴,她的
主人和她的奴隸。她寧愿犧牲一切去尋找恰如其分的語詞,恰如其分的聲
調。詩人、批評家馬克·魯德曼捕捉到她的特點:“她的意義屬于她聲音
的調子,她呼吁的方式,她怎么說或不說。她是經典的、快捷的、省略
的,就像站在繃索上。”
茨維塔耶娃經常被看作是她的時代的犧牲品。著名的茨維塔耶娃學家
卡爾林斯基于1966年把她介紹給美國讀者,在他的第一部著作中總結說:
“流放、漠視、迫害和自殺或竟是革命後俄國詩人的命運,但可能只有瑪
麗娜·茨維塔耶娃經歷了這一切。”她成長于俄國革命前知識界的文化環
境中,卻被拋擲到——和兩個小女兒一起——共產主義戰爭下莫斯科的騷
亂中。她的幼女因饑餓而在那里死去。1922年她到柏林與曾和白軍一起作
戰的丈夫謝爾蓋·埃夫隆會合,蟄居于布拉格和巴黎,直到1939年才回到
蘇聯。她不得不面對蘇聯的譴責和僑民中的敵意。她回到蘇聯之際,正值
斯大林的恐怖全面展開之時。她的大女兒和妹妹被遣送到“古拉格”;丈
夫被捕,後被處死。茨維塔耶娃曾努力為她十五歲的兒子而活著——但在
1941年上吊自殺。
在一篇關于安德列·別雷的文章中,茨維塔耶娃評論道:“迫害和折
磨絕不需要壓迫者和折磨者,對于他們,我們最簡單的自我便已足夠。”
茨維塔耶娃知道這個太好了,因為她總被自己的魔鬼折磨著。我尋找過這
些魔鬼。打一開始我就感覺到,在茨維塔耶娃早期的浪漫詩中,有一個脆
弱、激情的人在絕望地尋找著。尋找什么呢?她想成為母親還是亞馬遜
人?用不安和苦惱的聲音迎來狂熱的吉卜賽之愛或死亡?她熱愛的悲慘的
母親可曾聆聽她?她的父親在哪兒?她孩提時代失去的天堂究竟像什么?
無論什么帶來這種聲音——狂喜或絕望——它都是一種咄咄逼人的真正的
聲音。我開始進入茨維塔耶娃靈魂的迷宮之旅,發現了她生活的戲劇。在
俄國、德國或法國不曾有傳記作者處理過這些問題,而在英國和美國的研
究者,盡管不可避免地沿襲某些感情的模式,他們首先感興趣的還是她的
生活和著作的其他方面。但茨維塔耶娃自己強烈感興趣的要素,是人們的
“神話”和激發他們心理的力量。在她關于其他作家的素描中——沃洛
申、別雷、勃留索夫——當然,也在她的自傳性散文中,她從里面看到的
是可以更深刻地理解性格的因素。一如她的詩人朋友弗拉迪斯拉夫.霍達
謝維奇寫的:“在它的前景中——是對本身感興趣的心理模式,而不去理
會回憶錄作者歷史和文學的個性。”
瑪麗娜·茨維塔耶娃的詩作,她的自傳性散文和書信,無疑留下了
她在孩提時代的深刻創傷。痛苦留在她十分清晰的感情和家庭記憶中——
無論她把它理想化了還是在分析中——都不會離開她。理解她早年定格在
母女相互依賴關系中的根源是必要的——這一現象采用了不同的形式,
但不會改變——這使我轉向弗洛伊德的觀念和由D·w。溫尼科特、海因
茨.科胡特、艾麗絲·米勒及其他人所作的更現代化的分析研究。拉康
的信徒的一些研究,諸如朱麗婭·克里斯蒂瓦?在同樣的問題中提供了不
同的見解。斯維特蘭娜·葉利尼茨卡婭的語言研究對于判讀茨維塔耶娃
的詞匯彌足珍貴。
如果說心理分析的理論經常證實了茨維塔耶娃作為“孩提的囚徒…
(艾麗絲·米勒語)是我最初的認識,她實際上不適合任何類型。她被賦
予的不僅有天生的詩歌才華,還具有激情的天性和耀眼的理智,這造成了
她獨一無二的悲劇。那么,隨後發生的一切,不是歷史的實例,而是通過
對她的文本精心研讀理解茨維塔耶娃個性的嘗試,我自己對精神分析學的
興趣和對精神分析的理論的使用,給予我直覺地解釋更多實廚I生的東西。
盡管我盡可能有節制地使用心理學術語,但它們對明確某些心理分析的觀
念和指出它們使用何種力量以表達茨維塔耶娃的生平仍然很重要。這些概
念就是受傷的自戀和抑郁。
自戀的傷口注定了個性留在他或她自己的世界。根據弗洛伊德的學
說,每個孩子生來都帶有一種初始的自戀,帶著全能的感情和不僅為愛,
而且為接受它的個性的需要,個性本身同樣也允許發展一種強烈和獨立的
自我。但是,當這個反應不夠充分時,就像在茨維塔耶娃的實例中,孩子
使既“好”(愛護的)又“壞”(拒絕的)的母親成為個人秉性的一部
分。當對立的傾向帶著同等的力量將個性撕裂時(茨維塔耶娃的責任對反
抗,詩人對女人,控制對自由)結果成為內部的“分裂”。芭芭拉·夏皮
羅在《羅曼蒂克的母親》,一部對英國浪漫派詩人進行了卓越研究的著作
中寫道:這種分裂“既妨礙了成熟的形成,自己的凝聚力,又妨礙了一種
凝聚的意識,自身之外的具體現實。”倘若這個分裂不曾彌合,孩子將失
去留在這個原初的、前戀母情結的自戀機會,再而進入另一個世界,真正
的世界。取而代之的是將它附著于孩提時代的幻想世界。母親的理想形象
將引起_個與她融合的愿望,在體驗了拒絕的憤怒後,繼之而來的是罪過
和畏懼。獲得愛和注意,孩子可以創造一個“虛假的自我”,它可以獲得
他人的承認,但從不感到安全。這個真正自我的損失將通向自戀的個性悲
劇。
朱麗婭·克里斯蒂瓦在她的著作《黑色的太陽:沮喪與憂郁》中,稱
沮喪為“自戀隱藏著的面孔”,拒絕、無效和孤獨的感情,可以同失去某
人自我的感情聯系在一起。除非它被解決了,否則將一再出現。常常,一
如茨維塔耶娃的實例,沮喪暫時被輝煌的感情——優越性和輕蔑所征服。
她寫下“我不姑息”作為座右銘,并希望能刻在自己的墓石上。
茨維塔耶娃還有另一個對抗沮喪的辦法:把熱烈與自我毀滅同性格,
同愛和痛苦,同憤怒和孤獨融合在一起。這種激情供養了她的詩作,卻毀
了她的生命。
茨維塔耶娃不斷地把她孩提時代的經驗和不曾解決的主要矛盾聯系
在一起。她一再強調自己生命中頭七年的重要性。她的母親,瑪麗婭·亞
歷山德羅夫娜——深深地以自我壓抑和自我為中心——不能夠給她愛和她
需要的回應。瑪麗婭·亞歷山德羅夫娜在浪漫派音樂和浪漫派文學中發現
了她在生活中失去的刺激,她把這種虛假的浪漫標準傳授給女兒。雖然,
在實際生活中,茨維塔耶娃的母親以嚴厲、非難和蔑視來對待女兒,而飾
以溫柔、保護和“一致”的假象。她想要瑪麗娜為自己感情的挫敗作出補
償,她想自己變成這個樣子,不尊敬女兒的個人需要和天生的才華。茨維
塔耶娃早期的詩作表達了對母親的悲哀,她強烈的、富于誘惑的魅力和瑪
麗娜自己都取決于她。正如我們在《書本後的媽媽》一詩中看見的,沒有
任何感情的交流。當母親閱讀時,孩子徒然想引起她的注意,該詩最後一
行關于母親全神貫注閱讀的殘酷真相震撼著我們:“母親打幻想中醒來,
孩子是——痛苦的散文。”
茨維塔耶娃的父親,一個致力于建立博物館的藝術史家,遵循從他
的時代因襲下來的模式,把自己完全奉獻給個人的職業抱負。他善良而冷
淡,在感情上好像近乎缺席,他在茨維塔耶娃母親生活中的缺席不曾達到
被孩子們忽視的程度。茨維塔耶娃認為自己身上的俄羅斯遺產就來自于
他。她贊美他完全投身于博物館,把他的吝嗇描寫成“苦行僧式的吝嗇,
對于他一切都太多——自己的肉體,對于他一切都太少——自己的精神;
一個在物質和本質之間作出抉擇的苦行僧。”
母親去世時,茨維塔耶娃年僅十四歲。沒有母親的引導她仍然活了下
來,也沒有機會反抗引導,就像許多更幸運的青少年那樣。母親又拋棄了
她,而沖突仍舊不曾解決。茨維塔耶娃抱著想把母親和女兒完全融合起來
.的貪婪的渴望活了下來,有如被拒絕隱藏的憤怒一樣。許多年後,帶著看
不見的和多余的感情,她不能構成獨立的人格和不知道究竟自己想成為母
親還是孩子。她只知道喪失的痛苦和不曾達到的希望。
多虧了她的技巧,茨維塔耶娃創造了自己的世界。她被提升到高于普
通人、普通生活、普通愛情的世界。在現實生活中她不曾看見為自己而設
的位置。在她眾多的韻事中,茨維塔耶娃的破壞精神極為明顯且帶有毀滅
性。她在自傳性散文中告訴我們,當她還是個孩子時,母親問她最喜歡哪
個洋娃娃,她挑了一個有著熱情的眼睛的。但“不是眼睛——充滿熱情,
而是我把這雙眼睛在心中激發的熱情賦予了眼睛……不是我一個人如此。
所有詩人都這樣(以後他們都自殺了,因為洋娃娃不熱情)。”
茨維塔耶娃嘗試了解自己,她相信打童年起自己下意識挑選的就是
“不可能的愛”:“我所看的第一幕愛情戲(塔吉雅娜與奧涅金)注定了
我以後的一切,注定了我擁有的是不幸的、非相互的、不能實現的愛的全
部熱情。從這一刻起,我不認為自己是幸福的,注定自己沒有愛。”是
的,她所有的戀愛都在失望和痛苦之中結束。但這不是選擇的問題,茨維
塔耶娃簡直無視他人的存在,并認為普通的相互之愛是有局限的。作為女
性和詩人,她需要和要求愛情、崇拜、交流,但對于她,愛情真正意味著
在他人中海洋般、魔術般、非凡的結合——從洋娃娃開始——賦予她以
自己的熱情。這樣,她愛男人又愛女人。這與她無關,因為她看不見別
人——她是“在愛情中戀愛”,火在她的內心燃燒和需要用詩加以表達。
茨維塔耶娃對熱情的渴望永不止息,雖然在個人關系的現實和需要同藝術
融合之間她的基本矛盾仍然存在。在她的詩作《騎在紅馬駒上》,主人公
犧牲了她的孩提時代,她的愛人,甚至她的兒子,只為了成為詩人。
對于茨維塔耶娃,什么意味著詩人?茨維塔耶娃不是傳統意義的修
女,但她贊成這一觀念,詩人被最高的力量之手所掌握,詩人的上帝:
“創造的狀態——即迷惑的狀態……什么,誰棲居在你身上,你的手不是
你的,而是他的執行者。他是誰?他就是想通過你造成的。”

目次

第一章 家庭與童年
第二章 成長:現實與幻想
第三章 青春,母親去世
第四章 性的覺醒
第五章 幻滅
第六章 同性戀
第七章 在革命的陰影下
第八章 共產主義下的生活
第九章 熱望與絕望
第十章 狂熱和成長的年代
第十一章 新的詩歌聲音和離別
第十二章 俄國人的柏林
第十三章 布拉格,創作的高峰
第十四章 大愛大苦
第十五章 順從與生子
第十六章 巴黎,成功和新問題
第十七章 與里爾克和帕斯捷爾納克通信
第十八章 螺旋形下降
第十九章 漸生孤獨感
第二十章 鑿穿底部
第二十一章 疏遠與自我分析
第二十二章 貧困與自傳性散文
第二十三章 離得更遠
第二十四章 不幸的一年:1937
第二十五章 回蘇聯
第二十六章 戰爭疏散自殺

書摘/試閱

她首次看到掛在母親寢室的一幅畫,該畫畫的是詩人與丹特士伯爵致命的決斗。但根據茨維塔耶娃的理解,普希金不是死于卑鄙的伯爵之手,而是死于“他們全體”。那時候,在她四歲時,“從普希金的決斗開始,在我心里發生了一種姐妹之情。”
茨維塔耶娃與普希金的另一次會晤,是她幾乎每天被領著到離家不遠的普希金紀念碑散步。由于俄國詩人的高祖原籍是埃塞俄比亞,茨維塔耶娃遂宣稱自己之忠誠于普希金,就是忠誠于黑人、忠誠于出局者:“俄國詩人是黑人,詩人是——黑人,詩人——被殺死了。”在這篇隨筆中她寫道:“我愛普希金紀念碑是因為它的黑色——與我家神像的白色剛好相反,可能父親的塑像是白色的。它是種族主義理論低鄙和腐朽的活生生的證據,它截然對立的活生生的證據。普希金是推翻這一理論的事實。”
茨維塔耶娃還回憶了她怎樣在瓦列利婭的房間里偷偷閱讀普希金的
《茨岡》的情景,“普希金以愛情感動了我。以愛情這個詞兒。”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31
缺貨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