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透視中國經濟指標:看懂數字真實內涵,抓住未來成長機會
滿額折

透視中國經濟指標:看懂數字真實內涵,抓住未來成長機會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50 元
優惠價
90315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為什麼中國經濟指標和一般外界認知的不太一樣?
如果缺乏正確的理解,將影響你的投資判斷

國際財經專家、《華爾街日報》專欄作者歐樂鷹
為你解析中國經濟指標的真正涵義
教你看懂中國統計數據,掌握經濟趨勢演變
進而抓住未來投資的方向

特有的政經發展體制以及歷史背景,讓中國的經濟統計數據也帶有獨特的「中國特色」,若用一般人習以為常的分析方式去解讀中國經濟指標,很可能會陷入數字叢林,無法正確了解中國經濟的真正面貌。國際財經專家、《華爾街日報》專欄作者歐樂鷹,要教你如何正確理解、如何應用中國的經濟指標。

歐樂鷹詳細列舉與你最息息相關的中國經濟指標,仔細介紹這些數據的重要性、統計方式,以及該如何解讀。這本獨一無二的著作,填補了市場上長久以來的空缺,將數據一一化為可實際應用的資訊,並且透過國際的視野、全球化的角度,讓你能夠更清楚、更完整地搞懂這些重要的經濟數據。

本書特色

‧找出值得你花時間且可信賴的統計數據。
‧衡量中國的產出及其對市場的影響。
‧探究貿易平衡發生變化對匯率的影響。
‧辨認出經濟成長與股市中的轉折點。

作者簡介

歐樂鷹(Tom Orlik)

為《華爾街日報》駐中國的記者,也是該報「股聞天下」(Heard on the Street)的專欄作家。在加入《華爾街日報》之前,歐樂鷹曾於「史東與麥卡錫研究所」(Stone & McCarthy Research Associates)擔任經濟學者,為投資者解析中國總體經濟數據。

前往中國之前,歐樂鷹曾任職於英國財政部,其職務包括為副財政大臣撰寫講稿、國際貨幣基金(IMF)英國執行董事的諮詢顧問,並曾經借調赴布魯塞爾就任於歐盟委員會。

歐樂鷹擁有美國哈佛大學甘迺迪政府學院公共政策碩士學位,以及倫敦大學學院(UCL)英文學士學位。其有關中國的研究刊登遍及《遠東經濟評論》、經濟學人智庫,以及《南華早報》。

此外,中國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曾要求該局的所有人員,都必須閱讀歐樂鷹撰寫的有關中國經濟數據品質的文章。

譯者簡介
董佩琪

輔仁大學英國語文學系畢業。參與路透社創始中文新聞部,歷任編譯、記者、審稿編輯等職後,擔任路透社中文新聞部總主編,負責國際及大中華地區財經新聞的編輯與報導。先前並曾任職於《亞洲華爾街日報》及英文漢聲出版社。目前旅居海外,從事自由撰稿、報導與翻譯工作。譯有《惡魔的衍生性金融商品》(財信出版)。

名人/編輯推薦

【名人推薦】

王伯達 財經作家
黃啟乙 先探投資周刊總主筆
楚狂人 玩股網執行長暨知名財經部落格站長
(以姓名筆劃排序)

目次

致謝

第一章 引言
爭先恐後
中國的經濟指標有多可靠?
每月經濟指標速覽
要不要等數據公布?
每年經濟事件簿
如何利用本書?

第二章 國內生產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GDP)
工業增加值
公共財政收支情況
全社會客貨運輸量
中國物流與採購聯合會(CFLP)的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
匯豐Markit中國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匯豐PMI)
MNI(國際市場新聞)中國企業信心調查
國家統計局先行指數
諮商會領先經濟指標
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綜合領先指標

第三章 投資與房地產
固定資產投資
房地產價格、投資、銷售及開工施工
中國房地產指數系統

第四章 零售銷售與消費者
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
城鎮及農村家庭收支調查
國家統計局消費者信心指數
英德知聯恆(INTAGE)中國消費者信心調研

第五章 貿易、外匯、國際收支及外商投資
貿易數據
美國進口物價指數
外商直接投資與對外投資
國際收支
黄金和外匯儲備
美國財政部國際資本流動報告

第六章 勞動市場
城鎮地區工薪情況
失業數據
公共就業服務機構市場供需狀況

第七章 物價
居民消費價格指數
城鎮儲戶收入與物價擴散指數
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
債券收益率曲線

第八章 金融指標
金融機構信貸收支表
貨幣供應量
不良貸款
中國外匯交易中心人民幣匯率中間價
香港銀行體系人民幣存款
中國人民銀行宏觀經濟及貨幣政策等報告

書摘/試閱

2010年,中國的GDP總值達39.8兆元人民幣,相當於5.9兆美元。以全球GDP總值排名而言,中國於2007年即已擠下德國,拿到銅牌;2010年更進一步超越日本,奪取銀牌。中國也許還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同時在未來十年之內可能也不會達到該水準,但是,中國的一舉一動仍能牽動市場。中國股市受到經濟數據所透露出成長及通膨傾向的影響,要遠大於上市企業盈虧。

香港股市恆生指數裡逾半數的成分企業都來自於中國,因此港股動向與大陸股市同步。至於區域內市場,包括日本、南韓及新加坡等,也會隨著其強大鄰國經濟的喜憂而起舞;歐美市場則會受到重要消息的牽動。中國的鐵礦石及銅礦消費量是全球最高的,石油消費也占全球第二,因此,商品期貨投資家緊盯著中國進口、工業增加值以及固定資產投資等數據,以期嗅出中國對大宗物資胃口是否改變的端倪。外匯市場裡,人民幣升值的戲碼,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然而,由於中國仍未開放資本帳,侷限投機客對人民幣走勢下賭注的範疇,但是,人們取而代之,透過買賣韓圜、新加坡幣以及澳元,來表達他們對人民幣升值以及中國經濟成長的看法。全球金融市場的目光聚焦在中國,而他們藉以觀測中國的鏡頭,就是中國的經濟數據。

中國的經濟數據有多可靠?

當中國經濟發展如此受到關注之際,人們對中國經濟數據是否可靠,也有所爭議。一般的想像是,中國經濟數據的製成,是場粗劣的政治鬧劇:也就是無所不控制的中國共產黨,在主要指標公布之前,也專横地干涉並主導玩弄數據。若是在過去,這些假設其實與事實的確相去不遠。

在「大躍進」時代裡,毛澤東企圖在短短幾年內,就將落後的農村經濟躍升為現代化工業經濟,結果招致災禍,也就是因為統計制度的失敗,造成這場災禍進一步擴大升級。在毛澤東這個加速經濟發展的計畫裡,需要農產豐收,以換取資金,投資建設現代化的工業基地。然而,在一片狂熱愛國的氣氛下,地方官員也知道他們的前途繫於能否達到這些不切實際的糧食產量目標,於是,他們開始謊報數據,而且一發不可收拾。1958年夏天,這場狂熱達致顛峰,有的省份誇稱他們每畝地的糧食年產量達到一萬磅。這個數據實在是太不可思議了。

一畝地相當於一公頃的十五分之一,而在1950年代,這個大小的土地預估每年的糧食產量只有一千磅左右。然而,這些誇大的數據馬上被其他更聳動的數據比了下去,其他省份更吹噓他們的產量能到兩萬、甚至三萬磅。到頭來,公布產量數據的目的,並不在於反映事實,而是用這些好消息來激勵同志們的士氣,以達到領導們不切實際的期望。然而,扭曲事實終將要付出代價。產量報得愈高,地方必須上繳給中央的稅就愈多。

有的省份因上報的數據太過誇張,結果所有的收成都得上繳,用在中國當時還承擔不起的重大投資及其他花費上。有些地方還能留下一些糧食,是因為農民背著當地生產大隊的搜括,偷偷找地方種的。然而,這些例子少之又少。上千萬的人民,在這場歷史上最慘烈的人為饑荒浩劫中活活餓死。

那是50年前的事了。50年來,雖然有些事並無改變,但也改變了許多事情。大躍進時期生產數據出現過度浮報的實際原因,在於那些忠心耿耿的地方官員。他們面對著兩難局面,一邊是糧食生產率頑固不上升的事實,然而,另一邊卻是要達到不切實際的生產任務,才能圓得仕途升遷的美夢。這其中的矛盾很難解決。在中國進入改革開放時期後有關經濟數據的最大爭議,就是1998年的GDP成長率。

許多專家認為該數據嚴重灌水浮報,而其中的罪魁禍首也直指地方政府官員上報不實的誇大數據。不過,位於北京的國家統計局已不再仰賴地方政府呈報的數字。不論是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或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重要經濟數據,中國的大型企業都直接向國家統計局呈交數據。

因此,如果中央及地方的數據出現矛盾,國家統計局也會以較可靠的中央數據為準。其中,GDP數據就是最好的例子,因為,由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整體數據,一直比各省分別公布的數據總和要來得低。

大躍進時期造成糧食數據困擾叢生的第二個問題,在於人們認為透過誇大浮報數據以激勵士氣,要比據實以報來得重要。現在,中國經濟數據已不只是向1950年代的農民們宣告,但不論是國內或國外,這些數據仍然扮演著重要角色,宣揚中國茁壯的事蹟以鼓舞信心。而GDP成長率能否「保八」,也幾乎到了神聖不可侵犯的地步。

不過,如果中國政府還企圖想玩弄數據的話,也會遭到其他力量的制止。現代資訊的普及,降低了利用數據做為宣傳工具的可能性。透過網際網路,官方數據能在短時間內就傳遍全世界。更有一大群熟悉經濟、憤世嫉俗的記者,以及精通財經報表的經濟學者,與精明頑強的投資者,都在關切中國經濟的發展腳步。1950年代發生的大饑荒,是在數十年後因人口統計學者研讀過人口數據,才被揭發出來。

然而,如果今天有任何前後矛盾的情況發生,許多人立刻就會察覺。因此,國家統計局在2009年大方地公布第一季GDP年成長率為6.1%,也是十年以來的最低數值,由此就能看出當權者明瞭提供可信的官方數據所能得到的好處,要大於公布不受歡迎的實際數據所產生的代價。

要衡量一個變化急速的經濟體,仍是一大挑戰。大躍進時期的問題之一,在於中國的領導人盲目相信自己捧得天花亂墜的技術。毛澤東真心相信憑著革命的熱情,加上新的種植技術,就能大幅增加糧食產量。然而,改變生產技術後,更難計算產量,至少在短期內,反而掩蓋了產量其實並無增加的實情。中國在改革開放時期的混亂,可能不及1950年代那般的嚴重,但是,大陸發生的改變仍十分迅速。

今天的經濟規模已比1978年要多出好幾倍,新興產業成為帶動生產及增加就業的力量,消費者的購物籃裡不停地出現新商品,房地產市場裡也端出許多新的不動產;因此,想要掌握發展的步調是極大的挑戰。國家統計局在某些方面的確努力跟上步伐,改善調查的方法及工具。例如,為了要掌握GDP動向,國家統計局大舉擴大調查範圍,由原先極為基本的16種行業,增加到讓人另眼相看的94種行業,同時也大幅改善有關服務業的調查。

但是,在其他方面,就顯示出調查方法及工具的落後,無法跟上現實的變化。例如,在調查勞動力市場發展上,其運用的方法及工具即疲態畢露。1978年,百分之百的勞動力都受雇於國有企業,因此,只要調查國有企業的薪資水準就已足夠。但是到了2010年,受雇於國有企業者僅剩不到勞動市場的10%,因此,若薪資調查還是以少數國有企業員工為主,就毫無意義了。對中國經濟數據而言,在中國不斷改變的今天,以落後的工具進行調查,要比政治干預的問題還來得嚴重。

然而,人們對當權者的提防心態,使問題持續存在。雖然國家統計局並不是稅務總局,也不是公安局,但是,中國人面對官員時,不論是什麼樣的官,仍習慣性地有所隱瞞,使得國家統計局難以收集確切的基本資訊。在大躍進時期,農民背著生產大隊貪婪的監視目光,偷偷栽種糧食,就扭曲了產量數據。50年後,演變成小型企業的三本帳,一本給稅務機關看,一本給投資者看,最後一本才是自己使用;或是富裕的家庭不肯透露落袋的賄賂收入。抽樣調查對象在面對官方工作人員時不願吐露事實,因而增加國家統計局工作上的難度。

可是,包括國家統計局等負責計算經濟數據的政府單位,把原本單純的數據編製方式,當成是核子武器發射台地點般的機密,嚴實把守,反而幫了自己一個倒忙。雖然比起前幾年,中國政府目前對於重要資訊數據點的編製方式已大幅地透明化。例如,2010年,當公布新的民間企業薪資水準編製方式時,也隨同發布調查方法的細節,以及討論其中的部分限制。不過,一些主要數據編製方式的重要細節,仍不為人所知。例如,在多數國家裡,有關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中不同成分的加權方式,已是公開的資訊,因而很容易可以查對官方數據的可信度。

然而,在中國,國家統計局卻沒有公布加權方式,因此,無法確定CPI的變動是因為價格出現改變,或是計算方式的不同。部分也因為如此,使得人們對CPI數據的信心低落,甚至有些時候,在正式數據出爐前,市場傳出的謠言還分成兩種:一種是CPI的真實水準;另一種則是國家統計局將公布的水準。統計學者對官方公布的數據,沒有什麼好感及信心。因此,國家統計局及其他單位隱藏數據計算方式的結果,反而導致人們對其可信度產生懷疑,然而這些疑慮可能根本是無謂的。

在今天,事實上,中國的經濟數據已不再是由中央政治局一手遮天所決定的GDP成長數據;而是一連串愈來愈可信且複雜的經濟數據,其中有些部分仍必須有所妥協,因為要調查急速變化的經濟體有其困難,加上調查方式仍不完善、調查抽樣的對象不合作,以及針對某些數據仍有政治敏感性等。

的確,這套統計體系仍不完美。有些數據點雖可靠,但有些仍有問題。然而,中國的經濟數據也不再是齣鬧劇。就如一開始所提到的,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公布GDP數據時,記者們爭先恐後地搶拿數據,以及數據公布後立即有數十億美元的資金投入交易。因此,中國的經濟數據雖有缺陷,卻不妨礙其影響市場動向。

(本文摘自《透視中國經濟指標》第一章)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15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