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古典小說全家讀本10:鄭和下西洋
79折

古典小說全家讀本10:鄭和下西洋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50 元
優惠價
79198
團購優惠券A
8本以上且滿1500元
再享95折,單本省下10元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鄭和是回族人,遠祖從西域到中國,祖父和父親都有航海經驗,鄭和也懂得許多航海知識,因此成為明成祖撫夷兼尋找傳國玉璽的最佳人選。他率領幾萬人員、幾百艘寶船、載著武器糧秣和無以計數的金銀幣帛,浩浩蕩蕩從蘇州劉家港(即瀏河口)出海,到金蓮寶象國、爪哇國、蘇門答臘國、柯枝國、古俚國、阿丹國、天方國等三十幾個國家,頒布中國皇帝詔書,宣揚大明威德,如有不服,即以武力討伐。數年後,傳國玉璽雖無下落,卻也帶著各國所派的朝貢使者和大量貢品,及一顆無比珍貴的夜明珠回朝。

作者簡介

羅懋登

生卒年均不詳,約明神宗(西元一五六三年至一六二○年)年間
明代小說家,字登之,號二南里人,籍貫不詳,生平難考。《詩經‧國風》有「二南」一地,推測應居於今日陝西、河南間。羅懋登善寫戲曲與通俗小說,著有《三保太監下西洋記通俗演義》二十卷一百回,還為傳奇《香山記》寫過序文,並為邱濬《投筆記》作注。


導讀者簡介
許恆禎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現任新北市貢寮區和美國民小學校長,目前正致力推動海洋教育。

名人/編輯推薦

【導讀】
偉大的航海家
許恒禎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上長征,是世界史上最早的航海壯舉,也是人類首次大規模越洋跨洲的航海行動,較之哥倫布橫渡大西洋早了約八十年,比麥哲倫繞行全球早了一百一十三年。這個行動創造了航海史上的四個第一:時間最早、規模最大、造船工業技術在當時獨步全球、航海技術也是當時的世界第一。以當時的航海技術而言,這樣的行動不僅艱鉅且充滿挑戰,為了達成任務,鄭和帶著所有的部屬,毫不畏懼的航向未知,其精神確實值得我們學習。可惜有關此次航海行動的官方資料,在鄭和逝世之後即遭銷毀,故其航行目的、船艦規模及相關細節,至今仍為史家考據的議題。

鄭和船隊走過的這條航線後來被稱為海上絲路,不僅為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繁榮帶來極大的貢獻,同時也是一條在戰略上重要無比的戰略航線。此外,根據可靠的史料,鄭和的航海行動打開了明朝對外的貿易活動,並為明朝政府帶來豐盈的國庫收入,所以亦可視為明代官方的貿易開放政策與行動。

本書改編自明朝羅懋登著《三保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以鄭和下西洋的故事為主軸,記述了過程中經歷的征戰與所到之處的風土民情,是一本結合冒險經驗與神怪故事的傳奇小說。讀者如果把時間拉回到六百年前資訊傳播尚不發達的明朝,試著以一個古代人的角度來看這本書,你將會覺得大開眼界,發現世界之大無奇不有,再細讀各國所奉獻的貢品清單,也會有琳琅滿目、目不暇給的感覺,對於千里之外的蠻荒之地,也許心嚮往之,從而興起前往一探究竟的念頭。

古代中國以其歷史悠久、地大物博,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強國,向來皆以天朝自居,因此,故事中可以看見鄭和與各國的往來皆稱對方國家為「番邦」,然而鄭和下西洋,並不輕易使用武力,亦未蓄意侵占他國領土或霸占其他國家做為殖民地;所到之處,皆秉持和平友好的精神,敦睦友邦、以德服人並宣揚中華文化。素有「禮義之邦」封號的中國,雖有強大的國力,但對於弱小國家仍然以平等互惠的方式對待,而非欺壓或侵略,較之一個世紀之後,歐洲國家以其船堅砲利,橫行世界、燒殺虜掠的作風,自是不可同日而語,亦值得身為華人的我們感到驕傲。

臺灣,一個四面環海的島嶼,千百年來皆藉由海洋與世界接軌,由於其土地狹小、物產不豐,故與外界的往來就變得極其重要。近年政府覺醒於我國的海洋國家本質,大力推動海洋教育,然而,在「親海、愛海、知海」的目標之外,更應培養國人勇於面對未知、冒險患難的海洋精神,積極進取、對外開拓,以做為一個熱情洋溢、奮發無畏的海洋子民。在閱讀這個故事後,面對艱困和不確定的未來,更應效法鄭和下西洋的勇氣,培養自己「有為者亦若是」的氣魄,勇於接受挑戰、克服困難,努力拓展自我的生命版圖。

目次

●金碧峰降生 
●金碧峰得名 
●張天師奏請下西洋 
●金碧峰朝見永樂皇帝 
●三保太監掛帥 
●造寶船和鐵錨 
●開船時的風波 
●李海計取夜明珠 
●天妃的神燈 
●金蓮寶象國 
●姜老星的飛刀 
●下西洋的第一功 
●金蓮寶象國投誠 
●賓童龍國歸順 
●羅斛國王的虛驚 
●謝文彬夜襲寶船 
●恃強的咬海干 
●降服了爪哇國 
●擒殺海盜陳祖義 
●滿剌加王的殷勤 
●扶助蘇門答臘王 
●隱身草和鳳凰蛋 
●王明刀劈番總兵 
●元帥征服錫蘭國 
●古俚國元帥立碑 
●榜葛剌王富而好禮 
●非洲東岸三小國 
●雲幕陣寶船比箭 
●雲幕陣知難而退 
●東非三國的降服 
●從剌撒到祖法兒國 
●忽魯謨斯國的接待 
●寶船隊歌舞通宵 
●元帥奇計定阿丹 
●寶船到了天堂國 
●三保元帥得奇夢 
●寶船隊順風回航 
●永樂皇帝慶功頒賞

書摘/試閱

三保太監掛帥

這一晚永樂皇帝回到乾靜宮後,心裡盤算著下西洋的事,任務重大,費用浩繁,躺在九龍繡榻上,竟翻來覆去,久久無法成眠,於是起身叫近侍打開窗戶,捲起珠簾。窗外正是萬里無雲,明月當空。看了一會兒,他忽然想起明天要掛印的事,急忙傳下聖旨,宣掌印的太監進來,準備好了許多金印,這才得以成眠。
一夜過去,金雞報曉,曙色朦朧,又到了該升殿的時候了。文武百官陸續進朝,淨鞭響了三聲,文武兩班早已肅然分站兩旁。

皇帝說道:「文武百官,朕有旨意,務希細聽。」
百官齊聲應道:「萬歲!萬歲!萬萬歲!皇上聖旨,臣等恭聽遵行。」
永樂皇帝宣布:「朕現在富有四海,貴為天子,上承百代帝王的法業,下開萬世帝王的將來,然而歷代帝王的傳國玉璽卻流落在西洋,的確是件憾事。所以朕要派遣兵將,出使西洋,找回傳國寶璽。先任總兵一員,掛征西大元帥官銜。誰肯領此重任,即刻出班掛印?」

永樂皇帝連問了三、四聲,殿上鴉雀無聲。經過半晌工夫,才見班中閃出四位官員,朝衣朝冠,手裡拿著象牙板,齊跪在皇帝面前,挨次報出姓名和官銜。
「小臣欽天監五官靈臺郎徐某。」
「小臣欽天監五官保章正張某。」
「小臣欽天監五官保章副陳某。」
「小臣欽天監五官挈壺正高某。」

皇帝說:「你們都是欽天監的官員,有什麼事進奏?」
四個人齊聲說:「臣等昨晚觀察天象,只見帥心入斗口,光射尚書垣,所以冒死上奏。」
皇帝又問:「這種天象,你們有什麼解釋嗎?」
四人又說:「帥心入斗口,表示這次下西洋的元帥,應是萬歲左右的近臣。」
皇帝困或的問:「朕的左右近臣,不過是宮裡的太監,他們中間有哪一個能夠下西洋?有哪一個可以掛師印呢?」

這時候東班閃出一位年輕的官員,履聲咯咯,環佩琤琤的走了出來,連稱聲:「萬歲!萬歲!萬萬歲!」
原來是誠意伯劉某,就問他:「劉誠意,你有什麼奏章?」
劉誠意說:「小臣保舉一位內臣,可擔當下西洋、掛帥印的重任。」
皇帝問:「是哪一個?」
劉誠意恭敬的說:「現在司禮監掌印的太監鄭和。」

皇帝又問:「何以見得此人足擔下西洋、掛帥印的大任?」
劉誠意說:「小臣看鄭和這個人,論身世,先世信奉回教,他自己又兼信佛教,和西洋各國信仰相同;他個人有膽量,有智謀,實在是下西洋最適當的人才。」
皇帝聽了,說:「既然如此,馬上傳旨,宣他進朝。」
不久三保太監上朝來了,在丹墀上跪下,磕頭謝旨。
皇帝仔細看鄭和果然身材魁偉,相貌堂皇,心中十分高興。

「朕今天打算選派一員總兵官,下西洋去取國璽。劉誠意大力推舉你,說你是最適合肩負元帥之職、下西洋替朕尋回國璽的人選。你能擔當此任嗎?」
鄭和不慌不忙的回答說:「奴才託萬歲的洪福,願立功海外,發揚我國德威。奴才自忖可以擔得起這次下西洋之任。」
皇帝聽了,立刻頒下聖旨及帥印,決定這項重大任命。然後問:「至於下西洋副總兵官征西副元帥,哪一個官員願擔當此任,快出班受命?」

話剛說完,只見右班中走出一位大臣來,三呼萬歲之後,說道:「臣願下西洋,任副元帥職務。」
皇帝舉目一望,這位大臣,身高九尺,腰大十圍,面闊口方,原來是兵部尚書王景弘。皇帝問:「王景弘尚書,你可願領令下西洋、掛副元帥印?」
王尚書回答:「臣仰仗天威,誓願立功異域,遠征西洋、掛副元帥之印。」
頒授了王景弘尚書副元帥印和詔書後,永樂皇帝繼續又頒發了左右大先鋒、五營大都督、四哨副都督等印綬。至於指揮官、千戶官、百戶官等,即日起則交由兵部尚書於教場內嚴格加以選拔,三天內回報人選名單。吩咐完畢,皇上聖駕即轉回內宮,文武百官亦皆退朝,各自回衙。
過了幾天,聖旨頒令兵部尚書招募精兵十萬,買馬千匹;又宣召國師碧峰長老進朝議事。皇帝對碧峰長老說:「這次下西洋的事,軍馬都已齊備,至於監造船隻的事,朕想交由國師來決定。」

長老說:「造船之事,工程浩大,須向戶部動支全國各省的錢糧,由工部委派專員採辦材料;還要順應天時,選擇地利,揀個吉日良時,蓋一所造船廠,再挑選足夠的精工,限期完成。」
永樂皇帝沉思一會兒,說:「有了,有了,原本打算興建皇宮的木材及款項現下都已齊備,朕決意暫時停建皇宮,把所有款項和木材,移作造船之用。這樣不但兩得其利,也不致勞民傷財。」
長老聽了,合掌唸了一聲「阿彌陀佛」後,又說:「聖上顧念百姓,是國家大福;這次下西洋,從聖上這番愛民心念看來,必定旗開得勝,馬到成功。」


造寶船和鐵錨

自從聖旨宣布興建皇宮的大工程暫時停止,把建築的款項、木材等轉撥到造船廠之後,工部船政分司立刻忙碌起來。
當時的造船廠設在南京城龍江關下,新河三叉口草鞋夾一帶。造船款項和木材一到,工匠們立刻依照圖樣,日夜趕工興造。不到一年工夫,竟把一千四百五十六號大小船隻都造好了。

永樂皇帝看過這些船後,就傳碧峰長老進宮見駕,說:「船隻已經齊備,國師預備哪一天啟程?」
長老回答:「船雖已齊備,但船上還缺少鐵錨。」
皇帝說:「三山街舊宮裡存有許多鐵錨,不妨動用一下。」
長老說:「那些舊錨太小了,不適用於航行大洋。」
皇帝說:「既然舊錨不能用,那就趕鑄新錨。文武百官,誰肯去監造新錨?」
話剛說完,前後閃出三位大臣,一位是新任征西大元帥的三保太監,一位是兵部王尚書,一位是工部馬尚書,都願意去監造新錨。

皇帝高興的傳旨國師設計鐵錨的圖樣,在京城定淮門外,擇一處寬闊地方,籌建鐵錨廠,派這三位大臣為總督。又把城裡城外生熟鐵行的工匠、銅匠,全部召集起來,開工趕鑄。
誰知道過了一個多月,竟連半個錨也沒造出來。三位總督把那些工頭叫來問,都說航行大洋的鐵錨難以著手,得另尋鑄技高強的人才行。三位總督也莫可奈何,只好耐著性子尋求能手。

一天,三保太監到廠裡巡視,只見工廠裡人聲吵雜,一問之下,原來是一個鋸碗的工人正把一大堆破碗、碎碟抓在手裡,左兜兜右轉轉的,不一會兒工夫就給補全了,看得大家禁不住喝起采來。
三保太監也看得出了神,心想:「這個人倒不平凡,說不定他對於造錨也有辦法。」就探問:「鋸碗的,你鋸碗的工夫真不錯,可會鑄錨?」
鋸碗的人說:「老爺,你有壞了的錨儘管拿來,我包管給弄好;如果需要的是新錨,只要把圖樣給我,照樣給你造出個新錨來。」

三保太監說:「你若是會造新錨,我就上奏朝廷,將來有成,一定賞你個官職厚祿。」
鋸碗的卻說:「我不要官,也不要祿,只要個開頭兒難。」
三保太監不懂這鋸碗的要的是什麼,就問:「什麼叫做開頭兒難?」
鋸碗的又說:「就是在我動手鑄造之前,要對我施禮。」
「怎麼施禮?」
……

李海計取夜明珠
白龍精搖頭擺尾的時候,江上颳起一陣狂風,不僅把風帆颳得飄搖亂轉,還把船頭上的兩名士兵颳進海裡去。船後的人看到了,趕緊跑上前去搭救,只救起其中一名,沒能救起另外一名。
沒多久,終於風平浪靜,船在不知不覺間竟已由江入海,航行了兩、三百里之遠。那掉進水裡沒被救起的士兵,姓李名海,是南京水軍左衛的士兵。他掉落後隨波逐浪,夜裡被一陣巨浪把他推到一座石頭山的山腳下。那座石頭山經過長年的風吹浪洗,山腳下的岩石早已蝕成許多天然岩洞。
李海被浪推進岩洞裡,好些工夫才甦醒過來。他身上衣服都已溼透,天色又黑,所幸岩洞裡還暖和。他脫下衣服,擰乾了水,乾了之後再穿上。

第二天早上,李海形單影隻,也辨不出東西南北。他抬頭只見一片水連天,天連水,既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又不見有船隻經過,真是呼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不久,太陽又漸漸向西,這時風浪也已平靜,他才想到自己的船隊不知已航行至何方;又回想起未出航前在南京的生活,往年雨花臺踏青、玄武湖划船,多麼有趣;再想到家裡上有高堂、下有子女,不知日後還能否見到他們。他越想越悲傷,先是嗚咽啜泣,後來禁不住放聲大哭起來。

不料李海這一哭,驚動了山崖上的一隻母猴。這隻母猴原是彌羅國王的公主。這天,她正在洞裡打坐,忽然聽見山腳下有人啼哭,就動了慈悲心,立刻叫來四隻小猴,對他們說:「山腳下有人在哭,說不定是出洋的人在海上遇到風浪。你們去查看一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趕快回來報告。」
四隻小猴子聽了母猴的話,立刻一陣風似的跑出洞外,跨過山澗,攀著葛藤,向山岩下張望。雖然聽見哭聲,卻看不到人影。
「什麼人在山下哭?」

山岩下的李海聽到問話,就自言自語的說:「這樣一個荒僻冷落的海邊,既不見屋舍,也不見打魚的人往來,怎麼會有說話聲呢?」
他一邊猜疑,一邊又真的盼望有人來搭救他,於是擦乾眼淚,走出洞外,抬頭四望。那四隻小猴子見山下果然有人,連忙又問:「先生,你是哪裡人?姓什麼?叫什麼?怎麼會跑到這裡來呢?你若說明白,我們就可以救你的性命。」
李海朝著發聲的地方,抬頭看是四隻猴子,嘆了口氣說:「人要倒楣,連猴子都會來作弄。」
四隻猴子又說:「你用不著嘆氣,只要說出實情,我們就可以救你上山。」

李海心想,反正現下處在九死一生之地,無法脫險,倒不如把自己的痛苦告訴他們,或許能有個活路。於是就放開喉嚨高聲說:「我是大明皇帝駕下,隨欽差放洋取寶的軍士,姓李名海。因為船到白龍江口,遇到大風浪。那風浪是白龍精作祟,逼迫往來的船隻用活人祭江,才能平安通過。我們元帥不忍犧牲活人,學諸葛亮過瀘水用饅頭做祭品的辦法,紮了些紙人來祭江。那時我站在船頭,不小心被一陣狂風吹落水裡,漂流到這兒來。你們若肯搭救,日後我定報答大恩。」

小猴子雖想救人,卻只能在山上搔耳抓腮,無法從懸崖上下來,只好回去報告母猴。母猴聽了他們的回報告後,說:「這容易。你們到山上採些粗長堅韌的葛藤,把它一根一根的連接起來,然後放下山去,這樣就可以救他上來了。」
小猴子們照著母猴的吩咐,折了些堅固粗長的葛藤接起來,從山頂放下去,然後喊著李海說:「先生,你只要抓住這根葛藤,我們就可以把你拉上來。」
李海把葛藤抓在手裡,想到這麼高的山崖,一旦摔下去,包準沒命,只是現在不爬上去,早晚也會餓死,反正都是死,拚死上山或許能得救。

他主意一定,把葛藤繫在腰上,高聲說:「你們可要小心拉呀!」
李海好不容易被拉上山頂,解下葛藤,抖了抖衣袖,才恭敬的向猴子們行禮。猴子們歡天喜地的帶著李海往山洞裡去。李海提心吊膽的走進洞裡,看見洞中座上坐著一隻老猴精,金睛凹臉,尖嘴突腮,渾身都是五、六吋長的白毛,相貌雖很可怕,神情倒無惡意。
李海雙膝跪在地上,說:「小人是明朝朱皇帝御前先鋒,姓李名海,隨征西大元帥鄭和下西洋取寶,不幸遇風落海,漂流到貴地,萬望菩薩救命。」

老猴精聽了,走下座來,雙手挽起李海,說:「請起,請起,原來你就是李將軍。剛才我聽見你的哭聲,屈指算了一算,知道你目前雖有難,日後還有一條金帶的福分,所以叫孩子們把你救上山來暫住,等待取寶船隊回程經過這兒的時候,再送你上船一起回京。」
從此李海就安心在山上住了下來。只是每隔幾天的早上,他就聽見洞外山頂上,有轟隆轟隆的聲音,好像雷響一般,覺得十分奇怪。有一天早上,山頂上又轟隆隆作響。這時候正好老猴精也醒來了。
李海就問:「你們這山上可有雷公洞?」
老猴精說:「我們這山上哪有什麼雷公洞。」

「既然沒有雷公洞,怎麼三天兩日就有雷響?」
「啊!這不是雷的聲音。」
「不是雷響,是什麼聲音?」
老猴精說:「我這山上,有一條千尺長的大蟒蛇,時常下山去戲水。牠每次下山,鱗甲和尾巴就一齊鼓動,震撼了山上的亂石,才發出雷響般的聲音。」
李海說:「竟有這樣奇怪的事,我倒想見識見識。不知可不可以去看看?」
「看是可以,不過要躲在隱蔽的地方,被發現就危險啦!」

過了幾天,山頂又發出聲響。李海就照著老猴精的話,躲在石洞裡,偷偷的往外看,果然一條大蟒蛇,身長一百多丈,鱗甲粗大如斗。
李海問老猴精:「大蟒蛇下山,怎麼有一對大燈籠照著呢?」
老猴精說:「那不是燈籠,是牠的兩隻眼睛。」
「眼睛怎會那麼亮?」
「牠脖子下面有一顆夜明珠,光亮奪目,所以眼睛格外顯得有光,看去像一對燈籠。」

李海想,夜明珠原是無價之寶,如能取到,日後回朝,也是下西洋的意外收穫。李海皺了皺眉頭,左想右想,終於想出一條妙計。他也不和別人商量,就自個兒準備起來。
過了大約一個月,李海在洞裡又聽到山上有轟隆轟隆雷響般的聲音;他才剛走出洞口,就看見那條大蟒蛇從山頂下來,脖子正好碰到李海事先埋伏在路上的竹籤。大蛇一著急,抬起頭一個勁兒的往山下衝,衝到水邊時,已被竹籤從中劃成兩半,躺在地上死了。李海急忙跑過去取夜明珠。
這時候老猴精也從洞裡出來,看到這種情形,吃驚的問:「怎麼沒一會兒工夫,大蛇就一命嗚呼,夜明珠又到你手上了?」

李海說:「是我的一點小計謀奏效了。」
老猴精說:「你只用了小計謀,牠的肚子就給破開了,你要是用大計謀,牠豈不是要粉身碎骨嗎?你快快告訴我,是怎麼想到小計謀的。」
李海也不多說,就帶著老猴精到大蛇經過的路上去看一回。原來近一個月來,李海在山上砍了許多竹子,截成一小段一小段,又把每段竹子的一端削得尖尖的,插在大蛇進出的路上。剛才大蛇下山時,就是被這些竹籤給劃破肚皮而死的。李海得了夜明珠以後,就在山上一心一意的等待下西洋的船隊回程。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79 198
無庫存,下單後進貨
(採購期約4~10個工作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