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頑張り:28個關鍵字解讀當代日本文化
滿額折

頑張り:28個關鍵字解讀當代日本文化

商品資訊

定價
:NT$ 340 元
優惠價
90306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曖昧、武士道、沈黙、頑張り、集団意識…28個關鍵字輕鬆解讀!
帶你從生活及人際關係的細微處 一窺日本民族的獨特性

日本人沉默,是謹慎小心、避免禍從口出,
還是用以逃避責任,拒絕面對事實與真相?

在日本,為什麼「頑張り(Ganbari)」才是積極的人生態度
勸人「放輕鬆(take it easy)」卻不可取?

《頑張り:28個關鍵字解讀當代日本文化》一書由諸篇文章集結而成,分別討論了日本文化中的關鍵概念,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向讀者介紹流行於當今日本的文化價值、處世態度、行為模式、與溝通技巧等等。本書所收編的所有文章作者皆為大學四年級的學生,他們因為在日本愛媛縣松山市(Matsuyama)的愛媛大學(Ehime University)研習跨文化溝通的討論課,寫下這些珍貴的小品。在每篇文章的後面都有一組討論問題,刺激讀者從新時代與多元文化的角度來看當今日本文化的變遷。

本書最初寫作的目的是為了給大學生當作教課書,特別是針對兩種學生:其一是攻讀日本研究的學生;其二是程度好的英語系學生,他們在一個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將可能有需求向別人解釋與討論他們自身文化的特色。當然,大眾讀者也可以從這本書中獲益不少。我們盡可能地涵蓋各類的主題,包括某些日本文化中的核心要素,以及某些較不為人所知悉的。整體來說,它們提供給讀者的是日本人自己眼中的日本文化。

本書共有二十八篇,每篇都有一則主文與一組討論問題。這些文章有長有短,並依照英文拼音的排序編排先後。然而,讀者在閱讀時,不需要根據目錄上的先後次序,可按自己的興趣自行挑選想先讀的主題。其中有些內容彼此重複,有些篇章各自從不同觀點來切入一個共同的主題。所有的討論練習都分為兩類題組:「探索日本文化」與「探索跨文化交流問題」。從名稱我們就可以看出來,前者是從日本文化的脈絡來探討主文中牽涉到的議題,而後者則是採用外來異文化的觀點,通常是與西方或其他亞洲國家作比較。每類題組至少都有五個問題,但長短、形式、與內容各有變化。有些篇章的討論問題裡有案例研究,或推薦其他參考書籍。

本書在許多方面與其他討論日本文化的書籍有所不同。首先,因為本書的寫作目標就是要把往往艱澀深奧的文化議題講得盡量淺顯明白,讀者不需要太多的背景知識。另一方面,每篇文章在撰寫時都做足了英日文獻的調查,且在編撰引用(citation)、摘錄(quotation)、註釋(footnotes)與參考文獻(reference)時嚴格遵照學術論文格式。因此讀者看到的將是一篇篇有專業學術水平但內容老嫗皆解的文章。最後,每篇文章都附上討論練習,鼓勵學生發掘日本文化的不同面向,並希望透過討論幫助他們形成自己清晰一致的觀點。

如上所述,本書的作者們是一群來自愛媛大學教育學院(Faculty of Education)英語系的四年級學生,而編輯工作則是由應用語言學或專門教英語(TEFL)註1的教授來擔任。所有參與寫作的學生本身都有修習跨文化溝通,或以英語為第二語言(English as second language)的課程,有的則兩者兼具。學生們累積多年的寫作訓練之後,在大四的跨文化溝通討論課中寫下這些文章。他們在大學一開始就浸淫在初級的英文作文課程當中,爾後循序漸進,精益求精,並在大四鑽研學術論文寫作與跨國溝通研究。各位讀者看到的文章,都是這些學生與老師們反覆商討切磋出來的成果。

為了完成一篇嚴謹的學術作品,學生們的第一步是蒐集現有的相關文獻,並進行整理回顧。讀者可以在每篇文章後頭找到這些參考資料,但不少作品僅有日文版本。接著,學生們開始形成並修正自己的觀點。在教授們的協助下,他們多次反覆地擬稿、修正,甚至是推翻舊觀點,一切從頭來過。從一開始,他們就要求自己用無懈可擊的英文,寫出符合嚴格學術標準的作品,並將複雜晦澀的日本文化概念用簡單的方式介紹給外國讀者。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提到的許多概念即使日本社會內部之中也缺乏一致的共識,並引發日本人自己持續的討論。我們的學生作者們的目的不是找尋一個平息紛爭的對策,而是提供涵蓋各方看法的一個平衡且準確的概觀,並特別強調批判性思考與理解日本文化脈絡的重要性,這樣一來,以後想要深入研究探討相關問題的學生就會有一個很好的入門之階。這個任務是艱鉅的,學生們為了達到它付出了巨大的心思與努力。他們下的苦工,我們相信,各位讀者可以從每篇作品中看出來。

最後,為了增益本書的深度,並賦予所有文章一致的書寫風格,以適合作為教科書,本書編輯對所有的文章進行了潤飾與調整。有些學生的最終稿因此被大幅地更動,有些則相對保持完整。為了清楚闡述主題,有時候某篇文章的部分章節與其他文章的部分章節合併在一起。還有些時候,某學生針對同一主題在不同年級寫的作品被融匯在一起。

這些文章定稿之後,在愛媛大學經過兩年的實地測試,參與的學生將他們的意見反映給我們,彙整成討論練習的部分。由於本書是在此特殊條件下誕生的,而且因為在漫長的過程中分別得到許多人士的幫助,因此本書收益將用來成立獎學金,幫助本校財務拮据的學生繼續他們在英語與跨文化溝通上的深造。

最後,作為一群在日本教育系統中工作的教授,我們相信本書對當代日本教育是格外有意義的。近年來已經有越來越多的日本學生負笈他鄉攻讀學位,或做國際交換學生。向外國人解釋日本人的思考模式與言行舉止,對他們來說會是非常重要的功課。從《頑張り:28個關鍵字解讀當代日本文化》之中我們可以看到,只要有適當的引導與鼓勵,以及切中要點的反饋,跨文化交流其實很簡單。

*註1即Teaching English as Foreign Language

作者簡介

羅傑大衛斯(Roger J. Davies)

於英國威爾斯班戈大學(University of Wales)取得語言學博士學位。他是日本松山市愛媛大學的應用語言學教授,同時也是該大學英語教育中心的研究主任。

池野 修(Osamu Ikeno)

於神戶大學(Kobe University)與夏威夷大學取得語言學與英語作為第二語言(ESL)碩士學位,目前擔任愛媛大學教育學院英語系的助理教授。

譯者簡介 
王家軒

政治系畢業,喜好歷史、哲學、游泳、登山。現任專職譯者。

劉建宏

政治系畢業,從事翻譯工作多年,熱愛養貓與職棒。

目次

日本朝代年表
導論
謝詞

曖昧(Aimai) 曖昧與日本人
甘え(Amae) 日本人對依賴的看法
天下り(Amakudari) 從天而降
美学(Bigaku) 日本人的審美觀
武士道(Bushidō) 武士的精神
沈黙(Chinmoku) 沈默的溝通藝術
男女関係(Danjyo Kankei) 日本的男女關係
道(The Dō Spirit of Japan) 道的精神
頑張り(Gambari) 耐心與毅力
義理(Giri) 社會責任
腹芸(Haragei) 迂迴的溝通方式
隔たると馴染む (Hedataru to Najimu) 私人空間
本音と建前(Honne to Tatemae) 私人與公共領域
家(The Japanese Ie System) 日本人的家
いいとこ取り(Iitoko-Dori) 吸收外來文化
育児(Ikuji) 教養方式
謙虚(Kenkyo) 謙遜是種美德
季節(Kisetsu) 日本人的季節感
根回し(Nemawashi) 正式會議前的幕後工作
お見合い(Omiai) 相親結婚
おとぎ話(Otogibanashi) 民間故事
良妻賢母(Ryōsaikenbo) 日本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先輩.後輩(Sempai-Kōhai) 人際關係中的長幼尊卑
集団意識(Shūdan Ishiki) 群體意識
葬式(Sōshiki) 葬禮
天下内と外(Uchi to Soto) 人際關係的兩面性
侘び.寂び(Wabi-Sabi) 日本美學中的樸與雅
贈答(Zōtō) 禮尚往來
參考書目

書摘/試閱

Aimai
曖昧:曖昧與日本人

曖昧(ambiguity),或日文(漢字)中的「曖昧」(aimai),指的是一種狀態,其中當事人想要表達的意義超過一個,因此導致了模糊、含混、與不確定性。「曖昧性」在日文裡通常被翻譯作「曖昧な」(aimaina),但這個詞可以有好多種不同的意思,譬如:籠統、模糊、支吾其詞、可疑、懷疑、不可靠、隱晦、不做承諾、有所保留、朦朧的、兩面手法、雙重標準,等等(大江健三郎, 1995, p.187)。日本人通常很能容忍曖昧,以致於很多人根本把它當作日本文化的一種特色。雖然日本人並不見得意識到「曖昧」,但在日本它被視為一種美德。日文比起其他語言都更要強調曖昧的運用,因為日本社會通常不期待一個人清楚明白地表達自我。然而,在與外國人交往時,甚至在日本人自己互相溝通時,曖昧也可能造成不少困擾。

「曖昧」的起源

有一種看法認為,日本的地理環境對這個國家的許多風俗與文化傳統的發展產生了巨大性的作用,這種理論被稱為地理決定論。首先,日本是一個島國,它與亞洲大陸被險惡而變化莫測的海洋所隔絕,因此日本文化是在相對孤立當中發展出來的,不用擔心其他國家入侵之威脅。其次,日本崎嶇多山,可耕地並不多;日本人通常都群集在較小的聚落當中,居民彼此都互相認識。和諧這個概念,也就是日文中的「和」(wa),變得在日本人的生活當中相當關鍵,有助於在一個彼此緊密連結的社會當中維繫群體關係。

第三,氣候在形塑日本人性格方面的作用也不容忽視。這裡的夏天很熱,雨季是稻米等密集型農業的生命泉源。為了在有限的空間當中達到最高的生產水平,灌溉、耕種、收割等工作通常都是團體進行。在這樣的社會裡,人們需要學習合作,因為沒有人可以在缺少幫手的情況下種植稻米,反之,互助合作才能提高生產量。於是某種「不表異議的文化」就誕生了,人們盡量不違反團體的期望,因為被「村八分」(murahachibu)──即流放(ostracism)的後果是難以想像的。

當小我為大我犧牲時,其他人會照顧他,因此個體的意志會屈從在群體目標之下,並體驗到一種和諧與溫暖。意念的溝通靠的是彼此的心領神會,通常不需要訴諸文字,年邁的耆老因為他們的經驗、智慧與權力而受到尊重。為了不給和樂融融的群體生活添麻煩,日本人通常避免明確表達他們自己的觀點,甚至不會明白表示自己究竟是要還是不要。如果某人真的想要表達反對立場,一開始他或她也會不動聲色,接著再用似有若無的話語來表達些許的不滿。人們透過這種方式來傳遞不同的訊息。

這樣的文化也在日本催生出一種垂直的社會結構,它特別強調個體在群體中的位置(なかね;引自青木保, 1990, p.85),且一個人的階級與社會地位總是按資論輩、一絲不苟,通常是依據該員在團體中的年資來決定。當兩個陌生人初次相遇時,他們不會先瞭解彼此的性格與嗜好,而是先摸清楚彼此分屬於哪一個團體,譬如學校或公司,以及雙方在那個團體中的地位。因為這樣的組織架構底下包含了形形色色的個體,因此凝聚眾人的意志、朝向共同的目標就成了非常重要的工作,且被嚴格執行。這種強烈的群體意識產生了一種「內外之別」,被囊括在該群體中的人們則能享受到一種歸屬感。雖說群體意識對日本的經濟發展有重大的貢獻,但為了維繫群體內部的和衷共濟、萬眾一心,結果是公開的互相批評就被視為禁忌。如此一來,在日本人的溝通風格中,曖昧變得無所不在:

日本人的對話不採用交叉應答的辯證法。對話的風格從頭到尾幾乎都是固定的,且依據對話者的人際關係而定。它可能是單向的,就像演講一樣;也可能是雙方各說各話,沒有交集或共識;或者是不厭其煩地重複同樣的語言,從開頭到結論都一樣。這樣的風格跟日本的社會結構是不可分的。(同上,p.89)

因此,曖昧成了重視妥協的日本文化中維持和諧所不可或缺的環節。日本人會小心翼翼地評估他們與別人相處時的氣氛。他們學著憑直覺就能知道別人的想法與感覺,這點很重要,因為這樣才能知道誰該採取主動。於是,曖昧像是一種潤滑劑,保護對話中的雙方,也因此被日本人視為可貴的美德:

日本人認為,在說話時若是明白把對方當作一無所知是相當失禮的。如果對方也清楚狀況,他們就毋須把話說得那麼清楚,因此,他們欣賞也推崇曖昧。把話說得太明白意味著說話的人假設對方不進入狀況,因此清晰的表達會被視作是不禮貌的。(森本哲郎,1988,p.22)

曖昧的範例

在日本,人們用許多種不同的拐彎抹角的方式來拒絕別人的邀請,譬如「ちょっと」(chotto)、「でも」(demo)、「考えておくね」(kangaete-okune)等等。日本人不習慣別人直接對他們說不,就算對方非常不同意也一樣。他們總是想要維持表面的和諧,並委婉地表達自我;如此一來,曖昧順勢而生。在日本人的對話當中,常用的「まあまあ(maa-maa)」表達法是「曖昧な言葉」 (aimaina kotoba)中最廣為人知的範例。當被別人問到「你還好嗎?」,他們通常會回答「まあまあ」。

一般來說,這個詞會被翻譯成英文的「還不賴」(not so bad),但實際上這個說法非常曖昧,在籠統的答案中可能包含了千言萬語,且被日本人認為是合宜的應答。另外,當被別人問到「你這次考得怎麼樣?」時,就算他們考得不錯,也還是會回答「まあまあ」。如果他們說「我考得很好」,別人可能會認為他們很自大或自以為是。然而,因為「まあまあ」的具體意義並不明確,日本人在聽到這個詞時,還必須考慮說話人的語氣與行為,才能能夠正確判斷它的真實意義。

日文中另一個曖昧的表達方式是「いちお」(ichio)。在大多數的字典中,いちお的定義是「目前來說」、「至少」、「暫時看來」等等。然而,在日文裡這個詞的意思遠為複雜。當人們被問到「暑假時你會回家嗎?」或「你有車嗎?」之類的問題時,他們常常會回說「いちお」,意思是「會」與「有」,但相當地委婉。(彭飛, 1990, p.167)在下文中呼應了這個說法:

いちお這個回答背後反應出來的事實是,日本人在肯定自我之前會顯得相當猶豫,而且喜歡曖昧地表達自我。此表達方式還可以用來掩飾他們因恐懼而來的困惑。他們會害怕,如果明確地表達自己的意見,會被別人誤以為他們覺得自己高高在上。

日文中有許多曖昧的表達方式,「まあまあ」與「いちお」只是兩個代表而已。事實上,曖昧的表達有千千萬萬種,幾乎數都數不完。

在跨文化交流中曖昧導致誤會

日本人常給予外人躲躲閃閃、深不可測的印象,似乎沒人可以弄懂他們究竟在想什麼。然而,在很多情況下,他們只是根據自身的文化習慣來表達禮貌而已。日本人當然也有他們自己的想法,只是他們不會倉促說出口。如果他們完全無法同意某個人的意見,起初他們還是會凝神傾聽,接著再用很委婉、模糊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不同意見。在日本,這是被肯定的溝通方式。另一方面,西方人更看重的是直接了當並誠實表達自己的想法,因此他們喜歡有話直說、清楚明白。就算因此爆發爭執,除非特別嚴重,否則不會影響雙方的友誼。然而,在日本,如果你出言頂撞某人,雙方鬧得不愉快,兩人的友誼可能就此決裂。他們會因此很激動,而且多半害怕因此被排除在團體之外。

沈默也是一種曖昧的表達方式。日本人與西方人對沈默的理解不太一樣。對日本人來說,沈默意味著深思熟慮,但過多的沈默會讓西方人感到不安。日本人會對沈默做正面解讀,而且大家通常都能夠接受它,但外國人有時會把它當作是無感或冷漠的標誌。另一方面,絮絮叨叨的對話對日本人來說是一種壓力,會讓他們緊張不安。

曖昧甚至可能導致雙方的誤解,有時外國人會因為日本人總是不爽快地回答是或不是而被惹火。譬如說,如果你問一個日本客人「咖啡與茶,你想要哪一個?」日本人通常會回答「都可以。」在日本人而言,這是一種禮貌,但外國主人可能反而因此無所適從。事實上,日本人通常最難以啟齒的一個字就是「不」,改採其他迂迴的表達方式之後常造成外人的混淆。有人就批評:「日本人不會乾乾脆脆地拒絕你,而且他們把答應當作一種美德;如此一來,日本人與外國人之間經常發生誤會。這種支吾其詞的作法常讓其他人以為日本人是難以捉摸的(森本哲郎, 1988, p.63)。」

今天,日本人曖昧的表達方式成了他們與外國人之間溝通上的最大障礙,導致許多紛爭與誤解。由於很多日本人根本不知道曖昧的表達方式是問題根源,因此要克服這個障礙,首先日本人必須認識到自身獨特的語言習慣。在更充分地瞭解自己之後,他們才能夠試著敞開心胸明確地表現自我。另一方面,外國人也應該試著體會日本人的思維習慣以及曖昧在日本生活中的作用。
 
Amae
甘え:日本人對依賴的看法

「甘え」(amae)大致可翻譯為「依賴他人的善意」,是「瞭解日本人格結構的關鍵概念」(土居健郎, 1973, p.17)。在日本,人際關係的調和,幼童依賴父母、年輕人依賴長者、老人依賴子女,都有賴於「甘え」的作用。儘管「甘え」已有多種不同的定義,但我們根本無法將它直接翻譯成英文,因為事實上在所有的歐洲語言中我們都無法找到與它對應的概念(土居健郎, 1974, p.148)。根據土居健郎的看法,「甘える」(amaeru),它是名詞「甘え」的動詞形式,意指「假設對方是善意的,並依賴它。」

他說:「這個詞與甘え有同樣的字根,它的意思是甜。因此甘える總蘊含著絲絲濃情密意,且經常被用來形容子女對母親的態度或行為。但它也可以被用來形容兩個成年人之間的關係(同上, p.145)。」因此,「甘える」可說是「嬰兒基於對父母關愛的假設而呈現出來的放縱行為(同上)。」在日文字典裡,文法結構相近的詞彙還有「甘ゆ」(amayu),它是動詞「甘える」的文語形 ,其意義是「依賴別人的友善(大言海 ;引自土居健郎, 1973, p.167)」,或是「假設彼此是親近的,然後討好對方,或是變得不分彼此、肆意妄為(同上)。」

「甘え」這個概念的影響力深入日本生活的每一個面向,因為它又與日本人生活中其他的特徵連結在一起,譬如「遠慮」(enryo,客氣 )、「義理」(giri,社會責任)、「罪」(tsumi,罪感)、「恥」(haji,恥感)(土居健郎, 1973, pp. 33-48)。土居健郎把日本人的人際關係區分為三個層次:內圈、外圈、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其他關係:

我們在與親戚交往時,可以不需要「遠慮」,這屬於內圈的人際關係。當我們要考慮「遠慮」時,那就屬於「義理」的關係了,那是外圈。然而,有時候,「義理」關係與點頭之交也被納作內圈,以與「他人」(tanin)這種幾乎毫無瓜葛的人區分,而且對他們甚至也不需要考慮「遠慮」(同上,p.40)。

換個角度來看,在內圈裡,只有「曖昧」而沒有「遠慮」,在中圈裡只有「遠慮」,在與陌生人交往的外圈中,「曖昧」與「遠慮」都消失了。一般來說,日本人對這種內外之別非常講究,並且施以差別待遇。譬如說,當他們認為彼此之間沒有「遠慮」(客氣)的外人對他們表示善意的時候,他們會感覺到有「義理」(責任)得承擔。然而,當熟人或他們覺得可以「甘える」的人對他們好的時候,他們並不會特別表達感謝(佐橋滋, 1980, p.49)。

另外一個例子牽涉到日本人的罪感,「當一個人背叛了他所屬的團體的信任時,最強烈的罪感油然而生(土居健郎, 1973, p.49)。」不過,在與內圈的人互動時,日本人通常不會感受到太多的罪感,因為彼此之間毋須區別你我,因此他們相信所有的罪惡都能被原諒(同上)。

土居健郎認為,「甘え」來自於最典型的母子關係(1973, pp.7 and 75)。仍然嗷嗷待哺的嬰兒總是希望依偎在母親身邊,並且「渴望不需付出就能被愛,不願意與母親分離而被拋擲進客觀的現實世界。」土居健郎(同上, p.72)猜測,「甘え」的字根是「甘」這個字,而「甘」可能與嬰兒想要吃奶或肚子餓時發出的「うまうま(uma-uma)」聲音有關。

在描述兩個成年人之間的關係時,「甘え」這個詞也可以派上用場。在日本,在諸如夫妻、師生、醫病等關係之間,成年人的互相依賴是很常見的(同上, p. 150)。然而,如果「甘え」的根源是母子之間的舐犢深情,那麼它應該就會是一個普世價值。那麼為什麼「甘え」這個概念只出現在日本呢?土居健郎(引自佐橋滋, 1980, p.95)提出了他的解釋。他認為,在日本社會尚未成形前,來自四面八方的移民共同生活在這個小島上;為了凝聚人群,「甘え」這個概念就格外重要,因為日本人自遠古以來就是一個特別強調群體團結的民族。

日本人的人際關係本來就與西方世界有所不同,從「甘え」這個概念來看更是如此。首先,相較於西方人可以較輕鬆地拒絕別人,日本人很難做到這一點。原因是日本人奠基於「甘え」的人際關係乃是不穩定的(土居健郎, 引自佐橋滋, 1980, p.79);也就是說,由於人們害怕破壞彼此之間的連結,因此不敢拒絕對方。土居健郎堅持,西方人可以輕易拒絕對方是因為他們文化裡沒有「甘え」(同上, p.80)。

其次,當日本人想要親近某人的時候,他們會贈送禮物,或是請對方吃飯(同上, p.87)。如此一來,對方就身受此人的恩情,一種基於「甘え」的關係就此在兩人之間建立。然而,西方人沒有這種概念與習慣,而那些住在日本的西方人常因此不知所措。這些例子似乎可以說明「甘え」的確是日本之所獨有,然而,土居健郎(1973, p.169)主張「在「甘え」這種情感的最深層處,確實有些東西是所有人類天生共同擁有的。」所以,西方社會也存在「甘え」的概念,只是隱而不顯而已。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306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