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滿額折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如何培養好公民(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38 元
定價
:NT$ 228 元
優惠價
8719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5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認真整理、研習民國教育的思想和實踐,從中理出民國教育在中國的特定含義和目標所在,則這樣的「整理國故」,便有了特別的意義。百年中國,多少悲壯劇,前人創造了歷史,卻又多少被遺忘,「百年尋夢」,「追尋傳統」。時代潮汐試圖抹平的石灘之上,他們以看似微弱的力量曾做過公民教育巨舟最初的推手。 回望民國教育,從公民教育,從具體的側面,到整個教育觀,可以看到整個民國教育的思考和實踐。民國期間的公民教育,依據的是憲政與社會教育的基本思想。天民在其《公民教育論》文中,即引凱善西台奈氏(Geoug Kerschensteiner,現譯為凱興斯泰納,1854-1932)對公民教育的基本理解而得出結論:「公民教育之事業,全存於黨派的觀念及黨派的政治之上,必由增進經濟力及開化力之見地,以國民全體之協力,而始得有功。」

名人/編輯推薦

《回望民國教育系列:如何培養好公民》編輯推薦:認真整理、研習民國教育的思想和實踐,從中理出民國教育在中國的特定含義和目標所在,則這樣的“整理國故”,便有了特別的意義。百年中國,多少悲壯劇,前人創造了歷史,卻又多少被遺忘,“百年尋夢”,“追尋傳統”。
時代潮汐試圖抹平的石灘之上,他們以看似微弱的力量曾做過公民教育巨舟最初的推手。
回望民國教育,從公民教育,從具體的側面,到整個教育觀,可以看到整個民國教育的思考和實踐。民國期間的公民教育,依據的是憲政與社會教育的基本思想。天民在其《公民教育論》文中,即引凱善西臺奈氏(Geoug Kerschensteiner,現譯為凱興斯泰納,1854-1932)對公民教育的基本理解而得出結論:“公民教育之事業,全存于黨派的觀念及黨派的政治之上,必由增進經濟力及開化力之見地,以國民全體之協力,而始得有功。”

目次

王小慶,1969年10月生,中學英語高級教師,現為杭州北苑實驗中學教科室主任,《教師月刊》特約欄目主編,對兒童詩歌、語言教學、課堂教學評價以及教師發展等方面有所研究,在《中國教育報》、《教育研究與評論》、《江蘇教育研究》等報刊發表過文章,編著有《好用的英語教學游戲》、《日有所誦?英文誦讀》等。
傅國涌,歷史學者,獨立撰稿人,1967年1月生于浙江樂清,現居杭州,主要研究中國近代史,特別是百年中國言論史、知識分子的命運史、企業家的傳統等。著有:《金庸傳》、《葉公超傳》、《追尋失去的傳統》、《1949年:中國知識分子的私人記錄》、《主角與配角——近代中國大轉型的臺前幕后》、《筆底波瀾——百年中國言論史的另一種讀法》、《文人的底氣》、《大商人:影響近代中國的實業家們》、《百年辛亥:親歷者的私人記錄》等,編有《過去的中學》、《過去的小學》等。

書摘/試閱

總序:教育,永遠面朝未來
傅國涌
我曾在老杭大圖書館的七樓、八樓呆了大半年,幾乎天天去那里,主要是看舊《大公報》影印本,也順便看看其他的舊報刊。有一天,我在那里發現了一堆《教育雜志》,隨手拿起來翻翻,那一期正好是1935年1月號,有“全國專家對于教育救國的信念”、“全國專家對于學制改造的態度”、“全國專家對于教育上特殊問題的意見”,周予同、吳俊升、王造時、周鯁生、楊端六、高覺敷、陶孟和、吳經熊等各領域學有專長的專家、學者談教育,他們知識背景各不相同,對教育的理解也有很多不同,但他們各抒己見,坦誠地將自己對教育的看法貢獻出來。(已收入本叢書中的《給教育燃燈》)
撫摸布滿灰塵的舊雜志,許多觀點今天讀來卻依然新鮮。冬天的圖書館,不僅鐵鑄的樓梯是冰冷的,連每一頁紙都是冷冰冰的,但是那個冬天因為很多的發現而變得溫暖。
1909年,《教育雜志》誕生之時,正是晚清新式教育勃興之初。已有十幾年歷史的商務印刷館,在教科書編輯上剛剛獲得巨大的市場,有意在教育上為古老的中國開辟新路。
1909年到1948年,可以看作新式教育在中國最初的起步階段,卻是一次壯麗的跋涉。《教育雜志》在這四十年間,歷經世變,清朝垮臺,民國破土,袁氏稱帝,軍閥混戰,北伐洪流席卷江南,日本虎視眈眈,九一八到一二八,盧溝橋到太平洋戰爭全面爆發,內憂外患連綿不斷,《教育雜志》也曾兩度被迫中斷,1932年“一二八”事變后停刊,直到1934年9月復刊,1941年12月隨著香港在太平洋戰爭中淪陷而停刊,直到1947年1月才復刊。最終在政權更迭的前夜,1948年冬天戛然而止,畫上了一個無可奈何的句號。然而,在四十年間出版的三十三卷三百多期雜志,卻保持著連貫的氣韻,將幾代教育研究者、第一線教師和教育編輯的思考和實跡記錄下來了,體現了他們的教育報國情懷,他們在一個大變動時代推斷中國教育現代化的持續努力,他們在動蕩歲月里以教育為切入點不斷回應外部環境挑戰的精神,他們開闊的視野、開放的胸懷,他們對每個具體教育環節細致深入的探索,都足以令后來者動容。如果考慮到這一切都是在那樣不安定的環境下完成的,就更加難能可貴了。其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從容,也可以看到他們的堅定,他們安靜的心態,開放的姿態,呈現出的正是這個老大民族在文化根脈未斷時健康的狀態,他們面臨的壓力、挑戰是前所未有的,但他們并不妄自菲薄,他們更沒有固步自封,他們在中國的土地上尋找合適的教育,他們在特定的時代探求一條更富前瞻性的教育之路。三百多期雜志涉及教育的方方面面,不僅有教育思想、教育理論的探究,也有具體學科、課堂教學的深入,不僅有對中國教育的回顧、摸索和展望,也引入了大量外國的教育資源,不僅有小學、中學、大學教育的討論,也有職業教育、平民教育的拓展,特別是公民教育的線索始終清晰。大量的國內外教育資訊和國外教育期刊的介紹,也為當時的中國教育界引入了活水源泉。在這里,教育從來不只是學校、學科教育,更是全人教育、終生教育。作者和編者呈現在世界面前的不只是對教育的專業思考和實踐,更是他們完整、健康的價值觀,他們的思想或許是多元的,甚至在一些問題上存在著較大的分歧,但他們的負責、他們的認真,都是值得尊重的。他們眼望世界,他們腳步實地,他們有自信,更有謙卑。
臺灣出版的《《教育雜志》(1909—1948)索引》,使我們可以更便利地檢索四十年間《教育雜志》留下的資源。在許多不同的時期,《教育雜志》曾推出許多有深度的專號,涉及教育的各個層面。1923年6月的“賠款辦學計劃專號”,就美國退還庚子賠款余額給中國辦學,陳啟天、周太玄、張印通等十多位教育家和教育研究者發表了看法。同年8月推出的“性教育專號”是中國對學生性教育問題首次集中的探討。(已收入本叢書《讓性回歸常識》)1924年1月、2月,連續推出《小學各科教學專號》,執筆的包括沈百英、舒新城、吳研因、黎錦熙、王伯祥、周越然、豐子愷等人。當年10月推出“小學教育參考書專號”。1925年1月20日推出“職業教育專號”,吳俊升、衛士生、劉湛恩、夏承楓等人執筆。1927年9月、10月連續有兩期“平民教育專號”、“城市平民教育專號”,1928年3月有“職業指導專號”。1929年5、6月,連續兩期都是“實驗小學教育專號”。1930年6、7月兩期是“現代世界教育專號”,不光介紹英、美、法、德國的教育,也介紹了意大利、西班牙、瑞典、日本、土耳其、印度等國的教育。1931年8月是“成人教育專號”。1935年5月,以全部篇幅刊登“全國專家對于讀經問題的意見”,蔡元培、唐文治、任鴻雋、李書華、江問漁、翁文灝、陶希圣、林礪儒、柳亞子等數十人發表自己的見解。同年8月有“上海市推行識字教育專號”。1936年4月有“畢業會考問題專號”。1941年1月,推出的“抗戰以來的高等教育專號”,穆旦介紹抗戰以來的西南聯大,王星拱介紹武漢大學,共介紹了中山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廈門大學、四川大學、嶺南大學等二十七所大學,有國立、私立的和教會大學,有綜合性大學,也有專門的學院和上海美專、西北技專等專科學校。7月出的“抗戰四周年紀念號”,介紹了抗戰以來四川、廣東、江西、貴州、湖北等地的教育,及中央大學等高校。1947年1月,《教育雜志》復刊伊始,就連續兩期推出“戰后中國教育專號”,不僅討論大學、中學、小學、師范等學校教育,而且討論國民教育、文盲教育、職業教育、華僑教育、邊疆教育等。1948年是《教育雜志》最后一年,1月有“中國教育學會年會專輯”、四月有“教育心理研究專輯”、8月有“中學教育專號”,11月有“社會教育專輯”,專題如此密集也比較少見。
包天笑的《馨兒就學記》、《苦兒流浪記》,葉圣陶的長篇小說《倪煥之》,夏丏尊譯的《愛的教育》等也都是首先在《教育雜志》上連載的。這些作品今天仍有讀者,而《教育雜志》早已消失在我們的視線中。
但我深信,在這些發黃的老雜志中蘊藏著不會逝去的新生命。
教育從產生之日起——無論是古希臘時代,還是我國的諸子百家時代,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提升人類。教育到底是什么?不少人眼中的“教育”只有“教”,沒有“育”。“育”是什么?我們可以聯想到孕育、哺育、養育、涵育……這些都跟生命有關。如果我們把這個“育”作為“教育”的重心,就可以想到“教育”從來都不只是一個結果,它是一個過程,是一個生命展開的過程,就像一棵樹的生長,是從一粒種子到大樹的過程。教育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它永遠面朝未來。
我粗淺的理解是,學校應該提供的是“常人”教育、“常態”教育,而不是“天才”教育、“非常態”教育。它只擔負一個使命,培養普通人;不擔負培養“天才”、“超人”的責任。學校并不擔負培養愛因斯坦、莎士比亞、畢加索的責任……它不是為培養科學天才,也不是為了培養文學家、藝術家而存在的。試想貝多芬、莫扎特是學校能教出來的嗎?他們本身就有天賦異能,在任何環境下他們都有可能通過自己的方式脫穎而出——當然,學校教育會給他們提供一些幫助。
學校只擔負一個責任,就是讓一個普通人成為在精神上健全的人,成為具有文明常識的社會人,或者說一個負責任的公民。自進入民國以來,《教育雜志》發表了大量關于公民教育的文章,并譯介了世界上許多先進國家的范例,從理論到操作,從理念到實踐都有探索,將這些放在我們面前,有一種陌生的新鮮感。學校教育、社會教育貫穿其中的其實就是公民教育,在那個時代成長起來的許多老輩人對此都有記憶。那是一個中斷的話題,在老雜志里卻是活的。
從這個意義上說,學校教育應該以人為本,而且應該以普通人為本的,尤其是基礎教育。“把人當人”,不是說我們現在不把人當人,而是說我們現在更多的是把人當成工具。事實上,我們現在的教育設計更多的是把人工具化,因為學校要求學生在考試中勝出,要他成為考試的機器,整個設計的目的是為了考試而存在的,而不是為了教他成為一個人而存在的。這是最大的問題。當所有人都往這一個方向去的時候,你要扭轉方向,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去拼,拼到最后大家都筋疲力盡了。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這些問題,民國的教育家和老師們大致上想清楚了,在諸多的文章和討論中也一再得到了體現。在《教育雜志》存世的四十多年間,時局板蕩,充滿了不安和驚悚,但是,從教育家到第一線的老師們,包括關心教育的學者和各界精英,對教育仍充滿著溫暖的關懷,從沒有停止他們的思考和探索,從各個不同的側面不斷地、一次次地逼近教育的本質。
我試圖在過去尋找未來。
過去并沒有過去,有那些前輩的思考在,有那些載入老雜志的文字在,他們已經融入這塊土地,化作民族的精神養分。當我們打開塵封的雜志,這一切就會奇妙的復活。
我把自己的想法與郭初陽、王小慶、蔡朝陽、許驥等朋友分享,得到他們的支持,決定先從中選出三個專題,重新整理出版。初陽一直關注中學生的性教育,他編成了《讓性回歸常識》,王小慶留意公民教育多年,他編了《如何培養好公民》,許驥編了《給教育燃燈》,蔡朝陽欣然寫下萬字前言,從一個中學教師的角度,向民國教育致敬。沒有他們的參與,這套書就不可能編成。感謝清華大學出版社接納了這套書,愿與一同關注中國教育和中國未來的朋友們一起,繼續朝前走。農村教育、職業教育、……都是值得關注的,也是《教育雜志》中現成的資源。我一直說,回望過去,不是懷舊,而是為了尋找未來。回望民國教育也是如此。
2012年10月18日杭州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9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