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節】 單本79折,5本7折,優惠只到5/31,點擊此處看更多!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簡體書)
滿額折

三教九流全知道(超值金版)(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29 元
定價
:NT$ 174 元
優惠價
87151
領券後再享89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超值金版:三教九流全知道》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盡力展現古代東方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及古今各階層群眾的生存狀態,並試圖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繫。《超值金版:三教九流全知道》加入了許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識”板塊,希望讀者在輕鬆閱讀中有所收穫。《超值金版:三教九流全知道》濃縮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發展脈絡。無論是對個人層面的修身養性,還是社會層面的治國安邦,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超值金版:三教九流全知道》以豁達恢弘的氣度、悲天憫人的情懷,向讀者展開一幅中華文明的畫卷;同時以凝練的筆觸,著力闡述古代中國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國宗教和哲學傳統的。

總綱
綜論“正統”與“世俗”三教九流
說到國學,離不開“三教”;說到“三教”,會順延出“九流”,合稱“三教九流”。關于“三教”,最早的記載見于三國孫權和上書令闞澤的談話,提到儒、道、佛教三教;九流的說法,最早見于《漢書?藝文志》,其中收錄諸子189家,以儒、道、墨、法、名、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與農家九家最為重要。
漢代以后,“三教九流”成為對中國主要宗教和各種學術流派的泛指,并逐漸演化為不同等級社會角色的代名詞。受到明清白話小說或現代媒體的影響,現在人們說到三教九流,便理解為舊時代闖蕩江湖、從事各種不是很正當或者低等行當的人,多半含有貶義。
其實,中國傳統上將人群劃分為士、農、工、商,一直沿用了幾千年。后來越分越細,便有了“三教九流”的分類。其中,“三教”是沒有爭議的,就是指儒、釋、道。九流的說法莫衷一是,后來更演化為27種職業,分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但版本甚多。
那么比較流行的“三教九流”上中下二十七流指的是什么呢?
先說上九流:“一流佛祖二流天,三流皇上四流官,五流閣老六宰相,七進八舉九解元。”一流是佛祖,是世人的精神導師;二流是玉皇大帝,他統治天界,比人間帝王高一級,但虛無縹緲,不像佛祖那么深入人心;皇帝下來是閣老,老資格的重臣,如皇帝的老師等;宰相是皇帝的臂膀,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一級一級地分下來,最后的解元是科舉省試的頭名。
唐伯虎是民間最出名的“解元”,他29歲在南京鄉試奪魁。第二年,他進京會試不幸受科場舞弊案牽連而下獄,此后便變得放蕩不羈。多虧好友祝允明規勸,他才發奮讀書,精研書畫,終成一代名家。
再談中九流:“一流秀才二流醫,三流丹青四流皮(皮影),五流彈唱六流卜(卜卦),七僧八道九棋琴。”他們不是古代的文學藝術工作者,就是科學工程技術人員。秀才至少要懂文學,醫生是醫學專家,其他畫畫的、搞皮影的、彈唱的、下棋的,現在歸類為文化和體育,都是非常正當的職業。
末講下九流:“一流高臺(唱戲)二流吹,三流馬戲四流推(剃頭),五流池子(北方的澡堂子)六搓背,七修八配(給家畜配種)九娼妓。”這基本上是服務行業,洗澡的、搓背足浴按腳底的、磨剪刀修雨傘磨菜刀……都是自食其力的下層勞動人民。
下九流還有一個非常流行的版本,叫做“一師(師爺)二衙(衙差)三升秤、四媒五卒六時妖(拐騙及巫婆)、七盜八竊九娼妓”。師爺是官員的參謀幕僚,衙役是為官員做一些具體事情的;升秤是管后勤、管度量衡的,油水很大;卒即保安聽差之類。
在古代,“官”跟“僚”區別很大。科舉考上的這一部分是官,僚是聘用制,由主管官員自己去搭臺組班,提供經費,師爺屬于“僚”,所以被排在下九流;媒人是婚姻介紹者,經常夸大事實,被認為不夠誠實;“時妖”是搞一些坑蒙拐騙,做假貨、搞“仙人跳”之類的詐騙,是邪門歪道。這個版本有點幽默色彩,很鄙視那些油水大、經常濫用職權的職業,所以把從事那些職業的人和一些非法人員,例如盜竊犯以及賣淫女列在最末二級中。
有人或許會問,說“七盜八竊”,為什么明火執杖的“盜”比偷偷摸摸的“竊”地位要高?小偷小摸是不入“流”的,沒有“道”,基本是無賴,不講是非,惹人討厭;但是盜不同,俗話說“盜亦有道”,大盜有他們的游戲規則,比如說他們不會調戲朋友的妻子,借錢會還,甚至會劫富濟貧。中國文化特別耐人尋味,盜和竊的區別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元朝政府按所從事職業的不同,把臣民劃分為“十流”,即十個等級: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十分明顯的是,元朝統治者是騎在馬背上的征服者,特別敵視知識分子,因而把儒列在娼妓之后,當他們是“臭老九”。
對“三教九流”的研究,可以看作是“民俗國學”,反映了老百姓的是非理念。
本書內容豐富、涵蓋面廣,力求在有限的篇幅中,盡力展現古代東方文化的思想精髓,以及古今各階層群眾的生存狀態,并試圖找出它們之間的聯系。本書加入了許多有意思的“文化常識”板塊,希望讀者在輕松閱讀中有所收獲。
本書濃縮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精髓和發展脈絡。無論是對個人層面的修身養性,還是社會層面的治國安邦,都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本書以豁達恢弘的氣度、悲天憫人的情懷,向讀者展開一幅中華文明的畫卷;同時以凝練的筆觸,著力闡述古代中國文明是如何哺育出中國宗教和哲學傳統的。

目次

上篇通三教九流——洞明生存般若智慧第1章儒教——不是宗教勝似宗教千年儒教的命運流變教義、思想與終極追求儀禮、技藝與朝聖之地開山祖師及歷代聖賢流傳千年的儒教經典儒教信徒的人格修養逢亂世衰,當治世興第2章佛教——了脫生死的不二法門佛教的創立與向中國的傳播佛教的教義、理念、戒律與禮儀外來佛教的中國本土化之路佛教自度度人的經典小故事佛教經典、眾神、名勝與高僧崇尚與毀禁佛教的歷代帝王第3章道教——得道成仙的烏托邦追根溯源話道教道教發展簡史概說道教的教義、信仰及行為規範道教與道家關係漫談道教神仙譜系、宗教儀式與道術、道功道教典籍、人物、名山與仙觀第4章墨家——與儒家抗衡的先秦顯學反儒——墨家學說的終極淵源《墨子》——中國古代小百科十論——墨家政治思想的核心知、辯——墨子的哲學建樹譬、援、歸、止——辯論術《墨經》——墨家的科技成就墨者——以聖人大禹為榜樣止楚攻宋——墨子與公輸般的較量善守——墨家的積極防禦戰法任俠——鋤強扶弱,救人急難第5章法家——君主專制的思想源頭中國法脈——古今法家流變史法家先驅——從管仲到申不害集大成者——法家鉅子韓非子改革實踐——勇於打破舊制度經典覽要——歷代法家代表作法家困境——艱難的政治改革情、理、法——難之又難的博弈法、勢、術——穩定的閉圈結構秦朝興亡——成也靠法,敗也因法第6章名家——匪夷所思的奇談怪論勝人之口——名家成為先秦顯學鄧析——有案可稽的名家始祖惠施——口若懸河的辯論高手曆物十事——關於“合同異”智士奇書——公孫龍和他的書離堅白——關於“白馬非馬”第7章陰陽家——尋求人世和自然的契合點陰陽“源起”與陰陽家“興衰”五行——水、火、木、金、土五德終始——天道的運行規律四時明堂——天子的四時教令鄒衍——整之于身,施及黎庶“鄒衍吹律”和“駁白馬非馬”新地球觀——“大小九州”說《月令》——戰國陰陽家的傑作第8章縱橫家——遊說於各國之間合縱、連橫——出人頭地的良機縱橫家之祖——通天徹地鬼穀子約為“合縱”——蘇秦佩六國相印巧施“連橫”——張儀鼓三寸之舌遠交近攻——“天下辯士”范雎禮賢下士——光彩照人的戰國四公子逐鹿中原——秦末漢初的縱橫人物智慧武器——務實的長短縱橫之術第9章雜家——兼收並取雜合百家閒話雜家——博采各家學說之長雜家先驅——秦國宰相呂不韋雜家名人——西漢淮南王劉安《呂氏春秋》——雜家的治國思路《淮南子》——百家思想的大雜燴德主法輔——融合“德治”與“法治”多欲多用——綜合墨、儒的“義利觀”重溫經典——《呂氏春秋》裡的小寓言學點科學——《淮南子》中的天文地理第10章農家——君民共耕的追求者農家起源——神農與後稷的傳說許行——“君王親耕”的希冀氾勝之——西漢農業技術專家出發點——以民為本,重農抑商天、地、人——農業的三維組合傳承與流變——從農家到農學家農典——從《上農》到《天工開物》第11章兵家——不戰而屈人之兵孫武與《孫子兵法》司馬穰苴與《司馬法》吳起與《吳子兵法》孫臏與《孫臏兵法》尉繚與《尉繚子》范蠡與趙武靈王《六韜》與《三略》文武雙全的韓信第12章醫家——不為良相,便為良醫巫醫——中華醫家的最初形態古代醫生——大夫、郎中、杏林藥物療法——內服外敷藥到病除器物療法——針灸、拔罐、刮痧古代名醫——懸壺濟世,妙手回春民間醫生——治病救人不拘一格中華醫典——傳統醫學的百寶箱醫藥禁忌——寧信其有,勿信其無上醫醫國——古代醫家的人格追求下篇閱人生百態——體味塵世酸甜苦辣第1章文人——貨文武藝與帝王家文人理想——學好文化去當官文人氣節——留取丹心照汗青文人之奸——爭權斂財勝常人訟師——社會下層文人的出路文字獄——對文人的文化專制第2章官員——古代從政者的生活精兵簡政——中國古代官員數量官職常識——古代各級官員一覽有張有弛——古代官員作息時間財產公開——從諸葛亮到白居易腹有詩書——古代官員的讀書風第3章師爺——官員們的“入幕之賓”師爺流變——從誕生到終結無幕不成衙——以專長服務于官員刑名師爺——大席中的大席錢谷師爺——州縣官的財神“薦幕”——師爺行裡的潛規則前途何在——師爺的收入與出路第4章塾師——古代教育的中堅力量私塾教育——家塾、村塾和義塾族人學校——從《紅樓夢》看家塾有苦有樂——近代名人筆下的私塾識字寫字——私塾教育的啟蒙活動落魄文人——私塾先生的主要來源清貧生活——待遇不高但較為穩定第5章丹青——存形莫善於畫無名畫者——美大業之馨香畫工作品——密切聯繫生活畫工題記——爭取“署名權”畫工的種類、業務與報酬畫行——畫工的行會組織第6章武人——“威武不能屈”的勇士古代兵器——天下誰與付吳鉤止戈為武——習武就是“求道”歷代名將——刀劍霜寒動九州古代士兵——可憐無定河邊骨以武犯禁——匹馬秋風膽氣豪280第7章鏢師——押運著貨物走南闖北江湖走鏢——舊中國的鏢行與鏢師三會一不——功夫交情一樣不能少聯手除寇——老北京八大鏢局軼事談判專家——鏢師們動口多動手少揭開神秘面紗——走近現代“鏢師”第8章農人——農業文明的真正創造者耕帝籍田——體味農業生產的艱辛農耕智慧——肥料、農具、耕作法開心農諺——口耳相傳的農業秘訣租地生涯——對剝削的容忍與反抗農村民俗——純樸與迷信相互融合第9章商賈——搞活商品市場的催化劑商業起源——以物易物的簡單交易商人分野——相當複雜的社會群體商界風雲——著名商幫與商賈名流生財有道——舊時經商禁忌與原則夾縫求生——招商引資與重農抑商第10章藥鋪——許仙和白娘子看好的行當藥鋪由來——從醫藥分家開始藥鋪規模——大小不一利十倍明清以來幾個著名的大藥鋪第11章當鋪——風平浪靜的產權轉移典當行——要想富,開當鋪當鋪規矩——高利息低放款種種黑幕——騙人與被欺騙第12章優伶——予人歡笑,自飲苦酒巫覡事神——優伶的產生與發展嚴師高徒——十年如一日勤學藝梨園瓦肆——學藝與演出的地方歷代名伶——智慧、技藝、無奈悲喜人生——觀賞、奴役、欺淩第13章風水——藏風聚氣為哪般由來——風水先生是社會的產物奧秘——氣乘風則散,界水則止皇陵——護佑子孫在人間的權力業務——風水先生都在幹些什麼工具——羅盤、六壬盤、尋龍尺無稽之談——歷代不信風水的人第14章算命——中國最古老的行當之一神乎其神——算命先生的故弄玄虛觀面識人——秦漢時期的看相算命算“八字”——高人名士不能免俗談命問相——《金瓶梅》中的算命測字風行——看相算命更加世俗化求籤——最最簡單易行的算命術第15章廚師——治大國若烹小鮮彭祖——中國首位專業廚師興旺發達的漢代飲食業各有所專——廚師分工的細化食不厭精——揚州名廚甲天下刀工與配料——廚師的兩大基本功社會地位——官廚、民廚各不同第16章媒人——地上無媒不成婚無媒不交——嚴男女之大防演變歷史——從居間人到媒人媒人別稱——紅娘、冰人、月老官媒私媒——說門好親,穿身好新巧牽紅線——說媒的技巧和原則第17章丫鬟——委身權貴富豪家婢女——失卻人身不自由女僕——粉面油頭青布衫生活——衣食堪憂常受辱婚姻——人生大事難自主更名——丫鬟新名蘊深意第18章娼妓——青春流逝在勾欄院娼妓流變——從誕生到被淨化花街柳巷——吃人不吐骨頭飽受摧殘——繁華背後是荒蕪嫖妓規矩——武陵少年爭纏頭古代名妓——十年一覺揚州夢第19章乞丐——生存邊緣的自我救贖……

書摘/試閱

上篇
通三教九流
——洞明生存般若智慧
本篇是思想篇、理論篇,重在以簡練的筆墨,深入淺出地闡明儒、釋、道三教,以及墨、法、名、陰陽、縱橫、雜、農、兵、醫九大思想、學術流派的思想精髓。這些思想,既體現了“終極關懷的覺醒”,蘊涵著對人類命運的深層次思考,又飽含著高尚的社會人文情懷;既有出世的灑脫淡泊,又有入世的腳踏實地;既有普度眾生的博愛之心,又有治國為民的高瞻遠矚。總之,其中滿貯著的,是生命的大智慧。
第1章儒教
不是宗教勝似宗教
儒教站在人生之內,逆覺體證宇宙萬物的本源,追尋人在宇宙中的地位,審視人的命運、生存的意義,以及人對天地萬物的倫理義務和道德責任。儒教圣人學說,千言萬語,無不是為了將人教化成具有愛的情感,明人倫、守秩序,達到道德自覺的君子。
千年儒教的命運流變
秦漢之前,儒家非教,只是一個影響較大的思想流派。直至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才一躍登頂,由“家”入“教”。作為封建“宗教”,其“三綱五常”“存天理,滅人欲”等教義一直鉗制著人們的思想,以致近代有識之士要“打倒孔家店”。作為思想學說,儒學這兩千多年來經歷了六種歷史形態,即子學、經學、理學、心學、氣學、新學等。
儒教——是不是宗教
儒,最早是舉行儀式或祭祀時的司儀,后泛化為知識分子的通稱。《說文解字》中說:儒者,柔也,術士之稱。《漢書》中說:有道術者皆為儒。《法言》中說:通天地人曰儒。《論衡》中則說:能說一經者為儒生。
“儒”出身于“士”,又以教育和培養“士”為己任,是“師者”。孔子首倡私學,其學生子夏、子游、曾參等皆為名師。因此,“儒”便逐漸成了孔門弟子的專稱。
另外,關于“儒”,孔子還曾告誡弟子,要為君子儒,不為小人儒。
“君子儒”與“小人儒”
儒有君子小人之別。君子之儒,忠君愛國,守正惡邪,務使澤及當時,名留后世。若夫小人之儒,惟務雕蟲,專工翰墨,青春作賦,皓首窮經;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且如揚雄以文章名世,而屈身事莽,不免投閣而死,此所謂小人之儒也。雖日賦萬言,亦何取哉!——《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儒教到底是不是宗教?世人對此一直爭論不休。有人認為,儒教沒有受到崇拜的人格神,沒有“天國”或“極樂凈土”,也沒有超脫凡俗的出世思想,因而不是宗教。其實,出于下列原因,也可將其視為宗教。
第一,有專門的祭祀場所。孔子死后,其故宅率先成為祭祀場所。在孔子逐漸被神化后,供奉他的“文廟”也日漸增多,20世紀初達到兩千余座。而且,古代學童入私塾就讀,每天上下學都要向孔子牌位磕頭敬禮。
第二,有自己的教義。儒教把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當成宗教來信仰,封建宗法制度與神秘的宗教觀念融為一體,信奉“天地君親師”,而“四書”“五經”就是儒教的“經書”。
第三,有自己的宗教儀禮。宗教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有一套祭祀的禮規儀式。兩千年來,人們逐漸在祭孔大典中加入佛教、道教的宗教儀式,儀式日臻完善,宗教色彩更加濃厚。
不過,儒教不同于一般的宗教。
一者,它神秘成分少,無天堂、地獄、生死輪回、因果報應之說。
二者,道教有三清、四御、天仙、地仙、散仙等;佛教有佛、菩薩、羅漢、天神等;孔廟中雖有“四配”“十二哲”等,但更像紀念堂,沒有神仙派系。
三者,佛寺、道觀、教堂、清真寺等都有專門神職人員,且世人入教有定規、定儀,佛教、道教更有“出家”“在家”之分,而儒教則無專門的神職人員,信徒入教也無固定的儀式。
把“俗人”變成“僧侶”
儒教以中國封建倫理“三綱”“五常”為中心,吸取佛、道的宗教思想和修養方法,提倡“存天理,去人欲”,使宗教社會化;把俗人變成僧侶,使宗教生活、僧侶主義、禁欲主義、蒙昧主義、偶像崇拜滲透到每一個家庭。——《宗教辭典》
儒教到底是具有宗教色彩的思想學派,還是世俗意義上的特殊宗教,難下定論。但不管怎樣,儒學的觀念主張,早已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化土壤中,世代炎黃子孫無不深受熏陶和影響。以此說來,儒家究竟是“學”還是“教”,似乎已不重要了。
周禮——儒學的先聲
提起儒教,人們便會想到孔子,但實際上,“周公制禮”才是儒學的先聲。周公姬旦,儒教之“元圣”,孔子之偶像。孔子晚年曾嘆道:“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周公對孔子的影響之深,由此可見一斑。
周公是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當攝政王。后來,他平定了“三監”叛亂,使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之后,他便在夏禮和商禮的基礎上,以“親親”和“尊尊”為指導思想,綜合本族的風俗習慣,制禮作樂,建立了一整套典章制度,史稱“周公制禮”。
周公吐哺
周公曾說:“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我于天亦不賤矣。然我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士,猶恐失天下之賢人。”沐浴未畢,用餐未完,便迫不及待地去接待賢士,可謂求賢若渴。所以,曹操才嘆道:“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周公制禮,內容廣泛,大到國家政治制度,如宗法制、分封制和國家重大活動的禮儀制度;小到個人日常行為規范,如婚禮、喪禮、成人禮、祭祀等,無所不包。
根據周禮,周王為天下共主,稱天子,為大宗,其叔伯、兄弟則為小宗,此為“宗法制”。天子之下為諸侯,諸侯又分爵、分等,此為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結合,組成一套系統、嚴格的禮儀制度。
另外,商周兩代非常重視祭祀與征伐,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的說法。祭祀有隆重的儀式,出征、會盟、飲宴、婚嫁、喪葬等,都有不同的儀式或樂舞。
總之,周朝執政者試圖使周朝的社會制度、國家制度、人們生活及思想,都符合禮的要求,做事以禮為準則。
此后兩千多年,雖朝代屢更,但西周時所確定的各種禮制多得以傳承。如辦喪事時禁止談笑,鄰居有喪事時不許在街巷唱歌,聽音樂的時候不要唉聲嘆氣等。其婚姻制度中的“六禮”和“七出三不去”,更是中國聘娶婚的源頭,影響至今。
“六禮”和“七出三不去”
六禮,西周禮制所規定的婚姻成立的條件。即合禮合法的婚姻,必須通過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親迎六大程序來完成。
七出是解除婚姻的具體條件。一是無子,二是淫,三是不順父母,四是口多言,五是盜竊,六是妒忌,七是惡疾。
三不去是對七出的限制。一是有所取無所歸,即妻子家族散亡的不可休。二是與更三年喪,即曾為公婆服喪三年的不能休。三是前貧賤后富貴,即娶妻時貧賤,后來富貴的不可休。
古時決定婚姻的締結與解除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所以才會“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嫁個木頭抱著走”,才會有《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陸游的妻子唐婉的離婚悲劇。
周公不僅以自身的品格和能力為儒家提供了理想的人格典范,而且他所制的“周禮”也為儒教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礎,可以說,儒教的源頭就在周公。西周初年的禮樂制度和典籍文物資料,多保存在《周禮》和《尚書》中。
子學——儒學的創始
子學,這里指“諸子之學”中的儒學。春秋戰國時,中國出現了百家爭鳴的文化高潮,孔子是最早鳴起的巨子。通過三千弟子、七十二賢人的廣泛傳布,儒家成為顯學。
春秋時期,孔子施教,講授德行、政事、言語和文學。其中,德行居首,其核心為“仁”。將德行排于政事之前,表明孔子已有內圣重于外王、德行重于政事之意。
德行主要表現為對禮的遵從和踐履,仁德修養是踐禮和政事的基礎,是詩、書、禮、樂的靈魂和根本。所以,孔子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自己“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要求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在他看來,仁雖為一種內心修養,卻必須與實際行動結合起來,于人事上磨煉和體現。
孔門三戒
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這就是孔子給出的人生修養要訣:少年戒色,壯年戒斗,老年戒貪。
戰國時代,楊朱、墨翟的學說充斥天下。儒者孟軻憤然而起,祖述堯舜,宗師仲尼,滔滔雄辯,摧折百家,迎來了儒學的再次高潮,人稱孟子。
孟子繼承、發揚孔子“為仁由己”“與命與仁”的思想,大肆宣揚“修己以俟命”。修己,即力求使自己的言行合乎仁義,至于效果如何、結果怎樣,一蓋聽憑天命。也就是說,只管我能主動管的這一頭,我管不了的那一頭,不妨灑脫對待。
孟子還完善了孔子“知天命”的思想,提出通過命運發展的內在規律──天數循環,來認知命運的新學說。另外,他對自己的才識十分自信,曾言道: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
浩然之氣
孟子善養“浩然之氣”。他說:“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可見,浩然之氣充塞天地之間,極為浩大、剛強。它是正義和道德積累的結果,是不能靠偽善、偽義、偽德來獲取的。
戰國末年,養士風起,稷下尤盛。荀況應時而出,三為祭酒,后為老師,洋洋灑灑,氣蓋群倫,使儒家學說又現輝煌,人稱荀子。
荀子是先秦儒家中的一位理性主義大師,他對命運問題,對主體與客體、自由與必然之間的關系有著深刻的思考。對于命運,他提出“修身端行,以俟其時”,即強調“命運”與事物發展的時間、階段的相關性。他還從唯物主義天道觀出發,提倡以人力制服自然,做命運的主人。
化性起偽
荀子曾說,圣人化性而起偽,無偽則性不能自美。在他看來,人性本惡,生而好利、縱欲,亟須后天文明的熏陶、感化。借助禮儀、法度和藝術等的“化性”,對人進行塑造,使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即是“化性起偽”。“偽”,指后天的人為教化。
孔子講仁愛,是要求把人當人看,而不是當做“會說話的工具”。孟子講仁政,是要求用人學的觀點治理國家,反對統治者的獸性膨脹。荀子講禮法,是從人性的弱點出發隱惡揚善,謀求社會的秩序和穩定。總之,子學是奴隸解放時代人性覺醒的反映。
經學——儒學的突起
春秋末年,孔子編撰了《書》,刪定了《詩》,編訂了《禮》和《樂》,作了《易》的一部分,并根據魯國的史料創作了《春秋》,形成了六經。此后,儒生們就以六經為課本學習儒家思想。在春秋戰國時期,六經就已被人們公認為寶典。
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將存世的《詩》《書》《禮》《易》《春秋》五經奉為最高經典。五經內容艱深、不易理解,卻包含著宇宙秩序、國家管理、道德規范、日常生活的準則,所以研究經書便成為士子的必修課,經學由此誕生。
經學研究以注疏為主。“注”就是解釋經文,“疏”則是對一些過于簡要或年代久遠的注加以解釋。此外,如“考證”“集解”“正義”等,都是對于經書一字一句的詳加研究,以期通過剖析、消融、說明經書,來解放思想、釋放智慧。
注經之法有二:六經注我與我注六經。注我固注我,我注亦注我;我不注六經,六經何注我!一人解釋六經,有一人之儒學,一朝人解釋六經,有一朝人之儒學;歷代人解釋六經,乃有歷代之儒學。一部儒學史,就是歷代儒者不斷地解釋六經的歷史。
孔壁遺經
秦始皇焚書坑儒,先秦儒典幾近絕跡。好在“竹簡不隨秦火冷”,漢武帝時,魯恭王為擴建王府,拆孔子舊宅,從其夾壁中發現多種蝌蚪文古經書,有《尚書》《論語》《孝經》等。孔壁遺經延續了中國文化的道統,正是“天全魯壁藏,不墮秦火虐”。
漢朝是經學的黃金時代,朝野內外誦經成風,《漢書》中說“遺子黃金滿贏,不如一經”。漢朝“以經義決獄”,是其治國為政的一大特色,也是經學繁盛的一大標志。儒生通過司法實踐及官學、私學教育,移風易俗,將經學思想植根于普通民眾中。
漢初一些年長儒者,或以口述方式默誦出已遭焚毀的經書,或把秦時冒險藏匿的典籍重新拿出,這些經書均以秦、漢通行的隸書寫就,稱為今文經。后來發現的孔壁遺經,以及眾多得自民間的古典文獻,都是用戰國古文字書寫的,稱為古文經。
今文經學以《春秋》為“元經”,其主流就是“春秋公羊學”。董仲舒對于公羊學中災異、符瑞、天人感應的闡發,引發讖緯之學泛濫。古文經學較少受“師法”“家法”的制約,較為自由,較為簡明,也較為理性,與讖緯瓜葛較少。于是,今、古兩派就開始互相爭斗。
秘經
秘經,即緯書,是以“陰陽五行”和“天人感應”為依據,附會儒家經義而衍生出的書種。它多以隱語形式,預言吉兇禍福、治亂興衰,昭示上天旨意,推動了經學的神學化。南北朝以后,緯書受到查禁,僅有少量殘篇存于《古微書》《七緯》等書中。
漢末,今、古文經學合流。唐初,南北經學統一。宋代理學興起,“經學變古”。到了清代,大儒顧炎武提出“經學即理學”。近代學者康有為作《新學偽經考》,經學走向衰亡。
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僅《四庫全書》經部就收錄了經學著作1773部20427卷。經學中蘊藏了豐富而深刻的思想,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理學——儒學的完善
韓愈話道統,周子說太極,張載道氣化,程子明天理。南宋有朱熹,平生注四書;綜羅百千代,理學始大成。萬物皆有理,理物皆有道。理學以道理物,又稱道學。
漢武帝獨尊儒術,儒教初具雛形,但其某些宗教特征尚待完善。后世儒者以封建倫理為中心,逐漸吸取佛教、道教的修行方法,創立了宋明理學,完善了其宗教特征。儒教信奉“天地君親師”,把封建宗法制與神秘的宗教世界觀很好地結合了起來。
周敦頤是理學的開山鼻祖,其思想已初具理學雛形。《宋史》說他:“得圣賢不傳之學,作《太極圖說》《通書》,推明陰陽五行之理,明于天而性于人者,了若指掌。”
其弟子程顥、程頤,則最終將理學理論化。二程視“理”為最高的哲學范疇,認為理無所不在,不生不滅,不僅是世界的本原,也是社會生活的最高準則。程顥的“動亦定,靜亦定,無將迎,無內外”,酷似佛教禪修法,程頤則大肆宣揚宗教禁欲主義。
正心誠意
理學要義在于“存天理,滅人欲”,在于“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不僅對小民,也對達官貴人,甚至要求皇帝也要“正心誠意”。據說,程頤凡赴宴只要得知宴會上有歌伎,他便會看也不看一眼就拂袖而去。
南宋理學大家朱熹繼承并發展了二程的思想,建立了一個完整而精致的理學體系,標志著理學的成熟。朱熹是理學的集大成者,后世尊稱他為“朱子”。
宋元明清時期,程朱理學為歷代統治者尊崇,并成為人們日常言行的是非標準。“存天理,滅人欲”是理學家們全力以赴的修養目標。其所謂“天理”,無非是“三綱”“五常”等倫理教條。他們所追求的精神境界,更偏重于封建道德、宗法制度、倫理綱常,帶有鮮明的宗教性質。儒教雖無入教儀式,但在中國社會各個階層都有大量的信徒,不僅讀書人,連漁人、樵夫、農民都逃不脫儒教的無形控制。
世上無如人欲險
胡銓因彈劾秦檜被貶海外十余年,北歸之日,飲酒題詩:“君恩許歸此一醉,旁有梨頰生微渦。”以此來形容侍妾黎倩的一笑之美。朱熹就此認為其修養不夠,并特地作詩曰:“十年浮海一身輕,歸對梨渦卻有情。世上無如人欲險,幾人到此誤平生。”
可以說,儒教發展到宋明理學,已經成為一個影響整個社會的宗教。它雖然缺少其他宗教的外在特征,卻具有宗教的本質屬性。例如,禁欲主義、“原罪”觀念、蒙昧主義、偶像崇拜,注重自我反省的宗教修養方法等宗教屬性,儒教全都具備了。
明朝以后,理學成為八股取士的主要內容。后來,王陽明的“心學”一度昌明海內,理學逐漸失去人心。清廷入關后,為鞏固統治,禁錮人心,重新推崇理學。直到20世紀初,新文化運動砸爛“孔家店”,新學漸盛,理學遂江河日下。
心學——儒學的變異
心學,全稱“陸王心學”,是由陸九淵、王陽明等發展出來的儒學一脈。心學最早可推溯至孟子,而北宋程顥開其端,南宋陸九淵大啟其門徑,并與朱熹的理學分庭抗禮。明代王陽明則首創“心學”概念,提出心學的宗旨是“致良知”,至此心學有了清晰而獨立的脈絡。
陸王心學與程朱理學雖有時同屬宋明理學之下,但多有分歧,陸王心學常常被認為是儒家中的“格心派”(主觀唯心主義),而程朱理學為“格物派”(客觀唯心主義)。
宋代大儒陸九淵認為:“宇宙內事乃己分內事,己分內事乃宇宙內事。”他主張“吾心即是宇宙”,倡導“心即理”說,斷言“天理、人理、物理只在吾心之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往古來今,概莫能外”。他認為,治學的方法,主要是“發明本心”,不必多讀書外求,“學茍知本,六經皆我注腳”。
六經注我
《陸九淵集》中記載:“或問先生:何不著書?對曰:六經注我!我注六經!”對此,陸九淵的弟子楊簡解釋說:“《書》者,先生之政事;《詩》者,先生之詠歌;《禮》者,先生之節文;《春秋》,先生之是非;《易》者,先生之變易。”六經,天下人的六經,每個人的六經!
明代大儒王陽明發展了陸九淵的學說,開創“陽明心學”,又稱“王學”。王陽明強調,“心即是理”,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從自己內心即可求得。他的思想被弟子們繼承,并以“講會”的形式在民間廣為傳播。其中,泰州學派更是將其學說推向極致,認為由于“理”存在于心中,因此“人人皆可為堯舜”,即使不讀書的平民百姓,也可以成為圣人。
心外無物
先生游南鎮。一友指巖中花枝問曰:“天下無心外物。如此花枝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關?”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時,此花與汝心同歸于寂。你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陽明《傳習錄》
陽明心學“心即理”的觀念,也影響了世人對“人欲”的主張和看法。由于“心即理”,“人欲”便不再如朱熹所認為的那樣,與“天理”是對立的,因此是可以被正面接受的。這對明朝晚期的“人性復歸”和“個性解放”等進步思想的出現,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
心學四訣
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人心本無善惡,是“意”,讓人有了善惡之分。心存善惡之念,一點一點地去做,就能為善去惡。后兩句說白了就是知和行的關系,不但要知也要去行。
氣學——儒學的轉折
氣學,宋明儒學的主要學派,以“氣”為核心概念,以張載、羅欽順、王夫之等為代表。
張載是北宋大儒,他提出了以“氣”為核心的宇宙結構說。張載認為,世界是由兩部分構成的,一部分是看得見的萬物,一部分是看不見的,而這兩部分都是由“氣”組成的。“氣”有兩種存在方式,一種是凝聚,一種是消散。消散也不是消失得沒有此物,只不過是人們的肉眼看不到而已。他用“太虛”表示“氣”的消散狀態,這是本來的原始狀態,“氣”是“太虛”與萬物的合稱。張載說:“知虛空即氣,則有無、隱顯、神化、性命通一無二。”
羅欽順是明代大儒,他建立了唯物主義理氣學說,主張“通天地,亙古今,無非一氣而已”。他認為,“氣”是宇宙萬物的根本,“理”是“氣”運動變化的條理秩序;“初非別有一物,依于氣而立,附于氣以行也”,反對朱熹“理與氣是二物”的見解。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他批評程朱理學的唯心主義傾向,認為“盡天地之間,無不是氣,即無不是理也”,以為“氣”是物質實體,而“理”則是客觀規律。他又用“氤氳生化”說明“氣”變化日新的性質。
“氣學”最著名、最具代表性的文本,首推張載的《西銘》。這篇銘文雖僅有200多字,卻為人們構筑了一個共有的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園,并且為社會理想藍圖的構建提供了一個宏闊的境界。《西銘》在傳統社會即備受贊譽且傳誦不絕,并且其所描述的價值理想,所展現的人生追求,在今天仍有著積極而豐富的意義。
西銘
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鰥寡,皆吾兄弟之顛連而無告者也。
于時保之,子之翼也。樂且不憂;純乎孝者也。違曰悖德,害仁曰賊。濟惡者不才,其踐形,惟肖者也。
知化則善述其事,窮神則善繼其志。不愧屋漏為無忝,存心養性為匪懈。惡旨酒,崇伯子之顧養。育英才,潁封人之錫類。不弛勞而厎豫,舜其功也。無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體其受而歸全者,參乎!勇于從而順令者,伯奇也!
富貴福澤,將厚吾之生也。貧賤憂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順事,沒,吾寧也。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1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