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李叔同談禪論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靜心乃天性智慧
滿額折

李叔同談禪論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靜心乃天性智慧

商品資訊

定價
:NT$ 280 元
優惠價
90252
絕版無法訂購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李叔同談禪論佛:生活中自有菩提,靜心乃天性智慧
超越宗教藩籬的大智慧;解脫人生的困惑與苦惱

事不可做盡,言不可道盡。
學一分退讓,討一分便宜;增一分享用,減一分福澤。
以淡字交友,以聾字止謗;以刻字責己,以弱字禦侮。
以虛養心,以德養身,以仁義養天下萬物,以道養天下萬世
佛法以大菩提心為主。菩提心者,即是利益眾生之心。故信佛法者,須常抱積極之大悲心,發救濟一切眾生之大願,努力做利益眾生之種種慈善事業。乃不愧為佛教徒之名稱。

青年佛徒應修持的四項:一是惜福,二是習勞,三是持戒,四是自尊。
佛法的簡易修持法:一、深信因果,因果之法為佛法入門的初步,非常重要;二、發菩提心,即發起成佛之心,須利益眾生,廣修一切善行;三、專修淨土,可首先閱覽淨土法門之書籍。
—弘一大師 李叔同

作者簡介

弘一大師 (1880~1942)

俗名李叔同,浙江平湖人,生於天津。早年是才氣橫溢的藝術家、教育家,「二十文章驚海內」,集詩、詞、書畫、篆刻、音樂、戲劇、文學才華於一身的奇人,在多個領域內開中華燦爛文化藝術之先河。曾先後培養出豐子愷、劉質平等藝術界名人。
中年出家苦心向佛,自絢爛歸於平凡,過午不食,精研律學,弘揚佛法,普渡眾生出苦海,被佛門弟子奉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

序言 我的老師李叔同
文/豐子愷

弘一法師,由翩翩公子一變而為留學生,又變而為教師,而為道人,四變而為和尚。每做一種人,都十分像樣,好比全能的優伶:起老生像個老生,起小生像個小生,起大面又很像個大面……都是「認真」的緣故,說明了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一特點。

李先生人格上的第二特點是「多才多藝」。西洋文藝評論家評價德國的歌劇大家華格納時有這樣一句話:「阿波羅(文藝之神)右手持文才,左手持樂才,分贈給世間的文學家和音樂家。華格納卻兼得了他兩手的贈禮。」意思是說,華格納能作曲,又能作歌,所以成了歌劇大家。拿這句話來評價我們的李先生,實在還不夠用。李先生不但能作歌,能填詞,又能作畫、作文、吟詩、填詞、寫字、治金石、演劇,他對於藝術,差不多全般皆能,而且每種都很出色。專門一種的藝術家大多不及他,向他學習。作曲和作歌,讀者可在開明書店出版的《中文名歌五十曲》中窺見。這集子中載著李先生的作品不少,每曲都膾炙人口。他的油畫,大部分寄存在北平美專,現在大概還在北平,寫實風而兼印象派筆調,每幅都很穩健、精到,為我國洋畫界難得的佳作。他的詩詞文章,載在從前出版的《南社文集》,典雅秀麗,不亞於蘇曼殊。他的字,功夫尤深,早年學黃山谷,中年專研北碑,得力於《張猛龍碑》尤多。晚年寫佛經,脫胎換骨,自成一家,輕描淡寫,毫無煙火氣。

他的金石,同字一樣秀美。出家前,他的友人把他所刻的印章集合起來,藏在西湖上「西泠印社」石壁的洞裡,洞口用水泥封好,題著「息翁印藏」四字(現在也許已被日本人偷去)。他的演劇,是中國話劇的鼻祖。總之,在藝術上,他是無所不精的一個作家。在藝術之外,他又曾研究理學(陽明、程、朱之學,他都曾做過功夫。後來由此轉入道教,又轉入佛教的),研究外國文學……李先生多才多藝,一通百通,所以他雖然只教我音樂圖畫,他所擅長的卻不止這兩種。換言之,他的教授圖畫音樂,有許多其他修養做背景,所以我們不得不崇敬他。借夏丏尊先生的話來講:「他做教師,有人格做背景,好比佛菩薩有『後光』。」所以他從不威脅學生,而學生見他自生敬畏;從不嚴責學生,而學生自會用功。他是實行人格教化的一位大教育家。我敢說:「自有學校以來,自有教師以來,未有盛於李先生者也。」

年輕的讀者看到這裡,也要產生這樣的疑念:李先生為什麼不做教育家、不做藝術家,而做和尚呢?

是的,我曾聽到許多人發出這樣的疑問?他們的意思,大概以為做和尚是迷信的、消極的、暴棄的,可惜得很!倘若不做和尚,他可在這僧臘二十四年中教育不少人才,創作不少作品,這才有功於世呢!
這話,近看是對的,遠看卻不對。用低淺的眼光,從世俗習慣上看,辦教育、製作品,是實實在在的事業,當然比做和尚有功於世。遠看,用高遠的眼光,從人生根本上看,宗教的崇高偉大遠在教育之上,但在這裡需加上重要聲明:一般所謂佛教,千百年來早已歪曲化而失卻真正佛教的本意。一般佛寺裡的和尚,其實是另一種奇怪的人,與真正的佛教毫無關係。因此,世人對佛教的誤解越來越深。和尚大都以念經、念佛、做道場為營業,居士大都想拿信佛來換得世間的名利恭敬,甚或來生福報。

還有一班戀愛失敗、經濟破產、作惡犯罪的人,走投無路,遁入空門,以信佛為避難所。於是乎,未曾認明佛教真相的人就排斥佛教,指為消極、迷信,而非打倒不可。歪曲的佛教應該打倒,但真正的佛教崇高偉大,勝於一切。讀者只要窮究自身的意義,便可相信這話。譬如為什麼入學校?為了欲得教養。為什麼欲得教養?為了要做事業。為什麼要做事業?為了滿足你的人生欲望。再問下去,為什麼要滿足你的人生欲望?你想了一想,一時間找不到根據而難以答覆。你再想一想,就會感到疑惑和虛空。你三想的時候,也許會感到苦悶而悲哀。這時候你就要請教「哲學」,和它的老兄「宗教」。這時候你才相信真正的佛教高於一切。所以李先生放棄教育和藝術而修佛法,好比出於幽谷,遷於喬木,不是可惜,而是可慶的。

目次

第一篇:戀戀紅塵

 ◎ 信劄賦吟
 ◎ 弘一大師遺墨的保存及其生活回憶
 ◎ 李叔同先生的愛國精神
 ◎ 緣
 ◎ 我所崇拜的弘一法師
 ◎ 弘一法師之出家
 ◎ 弘一大師書畫金石音樂展弁言
 ◎ 弘一律師在湛山
 ◎ 春柳社的開場
 ◎ 李叔同年譜

第二篇:前塵風雨

 ◎ 感錄隨筆
 ◎ 我在西湖出家的經過
 ◎ 南閩十年之夢影
 ◎ 斷食日記
 ◎ 改過實驗談
 ◎ 改習慣
 ◎ 行腳散記
 ◎ 放生與殺生之果報
 ◎ 最後之□□
 ◎ 人生之最後

第三篇:慧海佛光

 ◎ 青年佛徒應注意的四項
 ◎ 佛法宗派大概
 ◎ 佛法學習初步
 ◎ 授三皈依大意
 ◎ 敬三寶
 ◎ 常隨佛學
 ◎ 弘律願文
 ◎ 受八關齋戒法
 ◎ 《佛法無常經》敘
 ◎ 盜戒釋相概略問
 ◎ 勸人聽鐘念佛文
 ◎ 普勸淨宗道侶兼持誦地藏經
 ◎ 晚晴集
 ◎ 萬壽岩念佛堂開堂演詞
 ◎ 淨土法門大意
 ◎ 淨宗問辨
 ◎ 泉州開元慈兒院講錄
 ◎ 藥如來法門略錄
 ◎ 藥師法門修持課儀略錄
 ◎ 藥師如來法門一斑
 ◎ 佛法十疑略釋
 ◎ 佛教之簡易修持法
 ◎ 略述印光大師之盛德
 ◎ 為性常法師掩關筆示法則
 ◎ 持非時食戒者應注意日中之時
 ◎ 《華嚴經》讀誦研習入門次第
 ◎ 律學要略
 ◎ 普勸發心印造經像文
 ◎ 佛法大意
 ◎ 關於對佛教的誤解
 ◎ 問答十章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講錄
 ◎ 南山律苑講演錄

書摘/試閱

戀戀紅塵
◎ 信劄賦吟
書信

致劉質平(宜注意者)
質平仁弟:
來函,誦悉。日本留學生向來如是。雖亦有成績佳良者,然大半為日本做殿軍或並殿軍之資格亦無之。故日人說起留學生輒做滑稽訕笑之態。不佞居東八年,固習見不鮮矣。君之志氣甚佳,將來必可為吾國人吐一口氣。但現在宜注意者如下:

(一)宜重衛生,俾免中途輟學(習音樂者,非身體健壯之人不易進步。專運動五指及腦,他處不運動則易致疾。故每日宜為適當之休息及應有之娛樂、適度之運動。又宜早眠早起,食後宜休息一小時,不可即彈琴)。
(二)宜慎出場演奏,免人之忌妒(能不演奏最妥,抱璞而藏,君子之行也)。
(三)宜慎交遊,免生無謂之是非(留學界品類尤雜,最宜謹慎)。
(四)勿躐等急進(吾人求學須從常規,循序漸進,欲速則不達矣)。
(五)勿心浮氣躁(學稍有得,即深自矜誇;或學而不進(此種境界他日有之),即生厭煩心,或抱悲觀,皆不可。必須心氣平定,不急進,不間斷。日久自有適當之成績)。
(六)宜信仰宗教,求精神上之安樂(據余一人之所見,確係如此,未知君以為如何)。
附錄格言數則呈閱。

不佞近來頗有志於修養,但言易行難,能持久不變尤難,如何如何?今秋因經先生(注。經先生:即經亨頤,時任浙江第一師範校長。)堅留,情不可卻,南京之兼職似可脫離。君暇時乞代購マソドリソ(注。マソドリソ:即mandoline(曼陀鈴)。)弦E二根、A二根、D三根、G二根,封入信內寄下。六七日內擬匯款五圓存尊處,尚有他物乞代購也。君如須在滬杭購物,不佞可以代辦,望勿客氣,隨時函達可也。
君在校師何人?望示知。聽音樂會之演奏,有何感動?此不佞所願聞者也。此覆,即頌旅吉。
李嬰(注。李嬰:李叔同在跑虎寺試驗斷食後即改名李嬰。)

八月十九日

門先生(注。門先生:李叔同留學時的友人。)乞為致意,他日稍暇,當作書奉候。並謂現在不佞求學不得,如行夜路,視門先生如在天上矣。
(1916年)
劉質平(1894~1978): 原名毅,浙江海寧人。音樂教育家。1914至1917年在浙一師求學,從李叔同學習美術、和聲、作曲及鋼琴,畢業後由李叔同資助留學日本,1919年與吳夢非一起創辦上海藝專。編著有《開明音樂教材》、《音樂教程》等。

致劉質平(不可交尋常之友)
質平仁弟足下:
來書誦悉。《菜根譚》及M經,前已收到,曾致覆片,計已查收。
官費事可由君訪察他人補官費之經過情形,由君作函寄來。上款寫經、夏二先生及不佞三人,函內詳述他省補費之辦法。此函寄至不佞處,由不佞與經、夏二先生(注。經亨頤、夏丏尊)商酌可也。君在東言行謹慎,甚佳。交友不可勉強,甯無友,不可交尋常之友(或不盡然),雖無損於我,亦徒往來酬酢,作無謂之談話,周旋消費力學之時間耳。門先生忠厚長者,可以為君之友人。此外不再交友,亦無妨礙。始親終疏,反致怨尤,故不如於始不親之為佳也。不佞前致君函有應注意者數條,宜常閱之。

又格言數則,亦不可忘。不佞無他高見,唯望君按部就班用功,不求近效。進太銳者恐難持久。不可心太高,心高是灰心之根源也。心倘不定,可以習靜坐法。入手雖難,然行之有恆,自可入門(君有崇信之宗教,信仰之尤善,佛、伊、耶皆可)。音樂書前日已掛號寄奉。附一函乞轉交門先生。此覆,即頌
近佳!
李嬰
(1917年)

致夏丏尊(父病日劇)
丏尊大士座下:
賜箋,敬悉。居士戒除葷酒,至善至善。父病日劇,宜為說念佛往生之法。臨終一念,最為緊要(臨終時,多生多劫以來善惡之業,一齊現前,可畏也)。但能正念分明,念佛不輟,即往生可必(釋迦牟尼佛所說,十方諸佛所普贊,豈有虛語)。自力不足,居士能助念之,尤善。
勸親生西方,脫離生死輪迴,世間大孝,寧有逾於是者(臨終時,萬不可使家人環繞,妨其正念。氣絕一小時,乃許家人入室舉哀,至要至要)。《淨土經論集說》,昭慶經房皆備,可以請閱。聞范居士(注。范居士:即古農)將來杭,在佚生校內講(注。佚生:即著名書法家周佚生。校內:指周佚生時任校長時所在的杭州鹺務學校。)《起信論》。父病少間,居士可以往聽。《紫柏老人集》(如未送還)希托佚生轉奉范居士。不慧入山後,氣體殊適,可毋念。
演音稽首 六月十八日
(1918年)
夏丏尊,(1886~1946)文學家,語文學家,中國新文學運動的先驅。學術著作還有《文藝論ABC》、《生活與文學》、《現代世界文學大綱》及編著有《芥川龍之介集》、《國文百八課》、《開明國文講義》等。

致夏丏尊(代購水筆)
尊居士文席:
頃奉惠書,欣悉此事已承仁者盡力規劃,助理一切,至用感謝。徵求期限,似宜再展緩兩月,因遠方郵便遲滯,恆須一二月乃可達也。陳無我居士因修習密宗法,無暇任事,曾來函辭謝。乞仁者再斟酌延請一位助理此事,為禱。致穌典居士一紙,乞便中交去。時事不靖,南閩物價昂至數倍乃至二十餘倍。朽人幸托庇佛門,諸事安適,至用慚惶。舊存寫小字筆已將用罄。乞仁者以護法會資代購小楷水筆數枝,封入信內寄下為感。
《護生畫集》續編事,關係甚大,務乞仁者垂念朽人殷誠之願力,而盡力輔助,必期其能圓滿成就,感激無量。又有致圓淨居士一紙,乞便中交去。遲遲無妨也。贈品以拙書為宜,由泉郵處,可作信件例寄。唯宣紙已無購處,僅能用閩產之紙耳。率覆,不宣。
音啟 閏六月廿七日
倘他日因畫材不足,未能成就四編者,亦可先輯一二編,其餘俟後絡續成之。附白。
(1941年)

致夏丏尊(七秩壽聯)
尊居士道鑑:
戰事紛起,滬上尚平安否?為念。畫材數則附奉上,以備採擇,以後倘有他處贈與朽人資財者,乞代辭謝,因現不需用也。穌典居士乞代致候。不宣。
音啟十一月七日
近作附錄,南閩道耆宿七秩壽聯:「老圃秋殘,猶有黃花標晚節;澄潭影現,仰觀皓月鎮中天。」
(1941年)

致印心、寶善大和尚(遙憶法座)
印心、寶善大和尚座下:
拜別慈顏,忽忽三月。音等來此習靜念佛,謝絕人事,四大亦粗調適。今歲寒暑不時,比忽暴熱。遙意法座,輒致書問訊,起居安隱。不具。
後學演音、演義稽首 六月初八日
清月大和尚,乞為問安!
靈峰、圓湛大和尚,便中乞為問安!
(1921年)

致李聖章(剃髮出家)
聖章居士慧覽:
二十年來,音間疏絕。昨獲長簡,環誦數四,歡慰何如。任杭教職六年,兼任南京高師顧問者二年,及門數千,遍及江浙。英才蔚出,足以承紹家業者,指不勝屈,私心大慰。弘揚文藝之事,至此已可作一結束。
戊午二月,發願入山剃染,修習佛法,普利含識。以四閱月力料理公私諸事: 凡油畫、美術書籍,寄贈北京美術學校(爾欲閱者可往探詢之),音樂書贈劉質平,一切雜書零物贈豐子愷(二子皆在上海專科師範,是校為吾門人輩創立)。佈置既畢,乃於五月下旬入大慈山(學校夏季考試,提前為之),七月十三日剃髮出家,九月在靈隱受戒,始終安順,未值障緣,誠佛菩薩之慈力加被也。出家既竟,學行未充,不能利物;因發願掩關辦道,暫謝俗緣(由戊午十二月至庚申六月,住玉泉清漣寺時較多)。

庚申七月,至新城貝山(距富陽六十里)居月餘,值障緣,乃決意他適。於是流浪於衢、嚴二州者半載。辛酉正月,返杭居清漣。三月如溫州,忽忽年餘,諸事安適;倘無意外之阻障,將不它往。當來道業有成,或來北地與家人相聚也。音拙於辯才,說法之事,非其所長,行將以著述之業終其身耳。比年以來,此土佛法昌盛,有一日千里之勢。各省相較,當以浙江為第一。附寫初學閱覽之佛書數種,可向臥佛寺佛經流通處請來,以備閱覽。拉雜寫覆,不盡欲言。
釋演音疏答 四月初六日
爾父處亦有覆函,歸家時可索閱之。
(1922年)

李聖章(1885—1975): 名麟玉。他是李叔同的侄子,幼時兩人是玩伴。其留學法國時,與蔡元培等發起成立「華法教育會」,並任秘書。回國後先後在北京大學、中法大學任教。建國後,曾任重工業部顧問、北京工業學院副院長、全國政協委員等。
致李聖章(行旅之費)
聖章居士慧覽:
居衢以來,忽忽半載。溫州諸人士屢來函,敦促朽人返彼繼續掩室,情誼殷摯,未可固辭。不久即擬啟程,行旅之費,已向蓮花寺住持借用三十圓。尊處如便,希為代償,由郵局匯兌此數,以匯券裝入函內,雙掛號寄交衢州蓮花村蓮花寺德淵大和尚手收,為禱。溫州通訊之處為大南門外慶福寺,是舊遊之地也。此次赴溫,由衢經松陽、青田,較繞道杭滬稍近,約七日可達。率達,不具。
曇昉疏 四月十七日
(1922年)

致舊師孑民、舊友子淵、彝初(加注)、少卿、鐘華諸居士(整頓僧眾)
舊師孑民、舊友子淵、彝初、少卿、鐘華諸居士同鑑:
昨有友人來,謂仁等已至杭州建設一切,至為歡慰。又聞孑師等在青年會演說,對於出家僧眾,有未能滿意之處。鄙意以為現代出家僧眾,誠屬良莠不齊。但仁等於出家人中之情形,恐有隔膜。將來整頓之時,或未能一一允當。鄙意擬請仁等另請僧眾二人為委員,專任整頓僧眾之事。凡一切規劃,皆與仁等商酌而行,似較妥善。此委員二人,據鄙意,願推薦太虛法師及弘傘法師任之。此二人皆英年有為,膽識過人。前年曾往日本考察一切,富於新思想,久有改革僧制之弘願。故任彼二人為委員,最為適當也。至將來如何辦法,統乞仁等與彼協商。對於服務社會之一派,應如何盡力提倡(此是新派);對於山林辦道之一派,應如何盡力保護(此是舊派,但此派必不可廢);對於既不能服務社會,又不能辦道山林之一流僧眾,應如何處置,對於應赴一派(即專作經懺者),應如何嚴加取締;對於子孫之寺院(即出家剃髮之處),應如何處置;對於受戒之時,應如何嚴加限制……如是等種種問題,皆乞仁者仔細斟酌,妥為辦理。俾佛門興盛,佛法昌明,則幸甚矣。此事先由浙江一省辦起,然後遍及全國。弘傘法師現住裡西湖新新旅館隔壁招賢寺內。太虛法師現住上海(其住址問弘傘法師便知)。謹陳拙見,諸乞垂察,不具。
弘一三月十七日
昨聞友人述及仁者五人現任委員。此外尚有數人,或係舊友,亦未可知。並乞代為致候。
(1927年3月17日)
舊師孑民、舊友子淵、彝初:蔡元培號孑民,近代著名教育家。經亨頤字子淵,我國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金石書畫家。馬敘倫(1885~1970),字彝初,現代學者、書法家。

致夏丏尊(衰病之由)
尊居士:
頃誦尊函,並金二十元,感謝無盡。余近來衰病之由,未曾詳告仁者。今略記之如下:
去秋往廈門後,身體甚健。今年正月(舊曆,以下同),在承天寺居住之時,寺中駐兵五百餘人,距余居室數丈之處,練習放槍並學吹喇叭,及其他體操唱歌等。有種種之聲音,驚恐擾亂,晝夜不寧。而余則竭力忍耐,至三月中旬,乃動身歸來。輪舟之中,又與兵士二百餘人同乘(由彼等封船)。種種逼迫,種種污穢,殆非言語可以形容。共同乘二晝夜,乃至福州。余雖強自支持,但腦神經已受重傷。故至溫州,身心已疲勞萬分。遂即致疾,至今猶未十分痊癒。

慶福寺中,在余歸來之前數日,亦駐有兵士,至今未退。樓窗前二丈之外,亦駐有多數之兵。雖亦有放槍喧譁等事,但較在福建時則勝多多矣。所謂「秋荼之甘,或云如薺」也。余自念此種逆惱之境,為生平所未經歷者,定是宿世惡業所感,有此苦報。故余雖身心備受諸苦,而道念頗有增進。佛說八苦為八師,洵精確之定論也。余自經種種摧折,於世間諸事絕少興味。不久即正式閉關,不再與世人往來矣(以上之事,乞與子愷一談。他人之處,無須提及為要)。以後通信,唯有仁者及子愷、質平等。其他如廈門、杭州等處,皆致函訣別,盡此形壽不再晤面及通信等。以後他人如向仁者或子愷詢問余之蹤跡者,乞以「雖存如歿」四字答之,並告以萬勿訪問及通信等。質平處,余亦為彼寫經等,以塞其責,並致書謝罪。現在諸事皆已結束。唯有徐蔚如編校《華嚴疏鈔》,囑余參訂,須隨時通信。返山房之事,尚須斟酌,俟後奉達(臨動身時當通知)。山房之中,乞勿添制紗窗,因余向來不喜此物。山房地較高,蚊不多也。余現在無大病,唯身心衰弱,又手顫、眼花、神昏,臂痛不易舉,凡此皆衰老之相耳。甚願早生西方。謹覆,不具一一。
演音舊四月廿八日
馬居士石圖章一包,前存子愷處。乞托彼便中交去,並向馬居士致訣別之意。今後不再通信及晤面矣。
(1930年)

豐子愷(1898~1975): 漫畫家,美術教育家。乳名慈玉,學名豐潤(後改為豐仁),曾用名豐仍。浙江省桐鄉縣石門鎮人。1914年考入杭州浙一師,師從李叔同和夏丏尊。1921年春東渡日本留學,歷任桂林師範學院、浙江大學、國立藝術專科學校教職。作品有《子愷畫集》、《子愷漫畫集》、《劫餘漫畫》等。

致劉質平(四聯句)
質平居士:
廿五日自甬寄來之函,誦悉。近日身體已如常,終日工作,亦不甚疲倦,乞釋遠念。書件已寫畢(唯除大聽二十八對未寫),如此功德圓滿,可為慶慰。俟仁者來寺之後小住,或朽人與仁者同暫時出外,雲遊紹、嘉、杭、滬、甬諸處,約一二月再歸法界寺。統俟晤面時再約定也。不宣。
九月廿九日夕 一音疏
乞購大塊之墨一方帶下。
附寫四聯句:
今日方知心是佛
前身安見我非僧
事業文章俱草草
神仙富貴雨茫茫
凡事須求恰好處
此心常懍自欺時
事能知足心常愜
人到無求品自高
(1931年)

致劉質平(商定船室)
質平居士丈室:
前寄至上海一函,想已收到。余決定於十九日(星期三)下午三時到寧波車站(風雨無阻,但若小船因風大或其他特別事故,不能開行,則須改至再下星期三,即廿六日),乞仁者預早與林君商定船室,最好仍住買辦房中(即上次所住者),因行李甚多,此房極大,可以存置也。行李本擬不多帶,今因仍搭永川輪船,故改為多帶數件,計如下所記:
△ 仁者第一次由伏龍寺帶去之網籃兩隻。
△ 一月前由陳倫孝居士托余姚站帶上行李三件(計書箱二隻,鋪蓋一件)。
以上共五件,乞仁者預早搬入船內。俟余到甬後,即可徑上船也。此外尚有仁者第二次帶甬之書籍等(一網籃、一麻袋),則乞仍存仁者之處,無須移動也。種種費神,感謝無盡。
十月十四日 演音啟
(1931年)

致瑞今法師(辦小學之意)
弘一提倡辦小學之意,決非為養成法師之人材,例如天資聰穎,辯才無礙,文理精通,書法工秀等,如是等決非弘一所希望於小學學僧者(或謂小學辦法,第一須求文理通順,並注重讀誦等。此仍是養成法師之意,與弘一之意不同)。
弘一提倡之本意,在令學者深信佛菩薩之靈感,深信善惡報應因果之理,深知如何出家及出家以後應做何事,以造成品行端方、知見純正之學僧。至於文理等在其次也。儒家云:「士先器識而後文藝」,亦此意也。謹書拙見,以備採擇。
七月十四日晨 弘一
(1934年)

致劉質平(青島)
質平居士文席:
雨奉惠書,具悉一一。承施資財,至感!此次到青島後,如入歐美鄉村,其建築風景,為國內所未見也。前有友人勸余編輯兒童唱歌一卷,約初小程度,略含佛教淺理而無宗教色彩,以備佛教信者及他教信徒用之。未知仁者有暇任此事否?《清涼歌集》出版現象如何?仁者於下半年仍居寧波否?便乞示及!謹覆,不宣。
演音啟

致劉質平(遺囑——印書)
劉質平居士披閱:
余命終後,凡追悼會、建塔及其他紀念之事,皆不可做。因此種事與余無益,反失福也。
倘欲做一事業與余為紀念者,乞將《四分律比丘戒相表記》印二千冊。
以一千冊交佛學書局(閘北新民路國慶路口〔即居士林旁〕)流通,每冊經手流通費五分,此資即贈與書局。請書局於《半月刊》中登廣告。
以五百冊贈與上海北四川路底內山書店存貯,以後贈與日本諸居士。
以五百冊分贈同人。
此書印資,請質平居士募集,並作跋語附印書後,仍由中華書局石印(乞與印刷主任徐曜居士接洽,一切照前式,唯裝訂改良)。
此書原稿,存在穆藉初居士處。乞托徐曜往借。
此書係為余出家以後最大之著作,故宜流通以為紀念也。
弘一書
(1936年)

致仁開法師(退而修德)
仁開法師道鑑:
前承過談,惠施多品,感謝無盡!荷施十金,擬以請購日本古版佛書,而為永久紀念也。承示諸事,朽人已詳細思審,至為慚惶。朽人初出家時,常讀靈峰諸書,於「不可輕舉妄動,貽羞法門」、「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此語出《孟子》,《宗論》引用)等語,服膺不忘。豈料此次到南閩後,遂爾失足,妄踞師位,自命知律,輕評時弊,專說人非。大言大慚,罔知自省。去冬大病,實為良藥。但病後精力乍盛,又復妄想冒充善知識。卒以障緣重重,遂即中止。至古浪後,境緣愈困,煩惱愈增。因以種種方便,努力對治。幸承三寶慈力加被,終獲安穩。但經此風霜磨練,遂得天良發現,生大慚愧。追念往非,噬臍無及。決定先將「老法師」、「法師」、「大師」、「律師」等諸尊號,一概取銷。以後誓不敢作冒牌交易。且退而修德,閉門思過。並擬將《南山三大部》重標點一次,誓以努力隨分研習。倘天假之年,成就此願。數載之後,或以一得之愚,卑陬下座,與仁等共相商榷也。前承仁等所示諸事,今非其時,願俟異日。諸希諒察為幸!謹陳,不宣。
演音
此書本擬請傳貫師齎奉。適今日有便人,其帶奉。朽人當來居處,無有定所。猶如落葉,一任業風飄泊可耳。
(1936年)

致寄慈、劉質平(減少通信)
寄慈、質平居士惠鑑:
在甬諸承愛護,感謝無已。囑寫之件,俟稍暇為之,因不欲潦草塞責也。朽人近年以來,各地書劄甚多,苦於無暇答覆。今居鄉間,付郵尤為不便。故自今以後,擬減少通信之處。唯有仁等及其他數處,仍繼續通信。此外皆暫不通訊及晤面。印西師處亦不再通信及晤面。以後仁等如與印西師晤面時或通信時,談及朽人者,乞告彼云:「朽人決定遁世埋名,居住無定所,不願告人,以後請彼勿再通信及晤面云云」。謹達,不具。
陶居士,乞為致候。
音上
(1936年)

致圓淨居士(自之著作)
圓淨居士再覽:
仁者致常師書,誦悉一一。承詢之事,其一冊,為《行事鈔》中一部分之科表,唯錄舊科而已;其一冊,為《行事鈔持犯方軌表解》之初稿。若欲出版,尚須精校重為編訂。朽人近來對於自己之著作,不願輕易出版者,(一) 因以凡夫情見僭為編述者,恐未能契理契機。必須先生西方,回入娑婆,乃可負荷弘法之重任;(二) 因律學專門之撰述,出版之後,無人能讀,難於流通。昔蔚如居士刻《南山律書》近百餘卷,除贈送之外,罕聞有人出資請購者。即贈送與人,讀者亦希,僅藏置高閣耳。且如朽人近編之《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因普被在家人故,將來出版之後,慕名而請購者,或尚有一二百人。若真能披讀而研習了解其義者,或亦僅有仁者及古農、幼希數居士耳。近來目疾增劇,抄錄《備覽》僅及一半,約五十餘頁。尚有一半,未抄錄。謹覆,不具。
音啟 五月十二日
附一紙,乞於便中交夏居士為感!此次書寫《備覽》稿,頗為用心。每寫一頁,須一小時以上乃至兩小時。附呈廢稿《十善法》一紙。
(1939年)

致奉若居士(食物之事)
奉若居士澄覽:
關於食物之事,略陳拙見如下,乞為轉陳執務者,為感!
依律,食物亦名曰藥,以其能調和四大,令獲康健,俾能精進辦道。但貪嗜甘美之物,律所深呵。常食昂價之品,尤為失福。故以價廉而適於衛生之物最為合宜也。
豆類,含有蛋白質,為最重要之滋養品。但亦不能多食,多食則不消化(與常人食補藥者同,須以少量而每日食之,但不可一次多量,若過量者,反致增疾)。
蔬菜之類,且就本寺現有者言之。
菠菜,為菜中之王,含有鐵質及四種維他命,為滋補最良之品。
白蘿蔔(俗稱菜頭)亦甚能滋補。紅蘿蔔亦然。
白菜,亦甚佳(或白色或綠色皆佳)。
若芥菜、雪裡紅,則性稍燥,不可常食。
花生,含有油質,食之有益(但不可多食)。
且以拙見言之,菜食一盂之中,約以蔬菜占五分之四,豆類及花生等占五分之一,乃為適宜也。
近來本寺送與朽人之菜食,其中豆類太多,蔬菜太少,未能調和,故陳拙見,以備採擇。
再者,前朽人云,不願食菜心及冬筍者,因其價昂而不食,非因齒力不足也。菜心與白菜相似,而價昂數倍。冬筍價極昂,西醫謂其未含有何種之滋養質也。
又香菇亦不宜為常食品,明蓮池大師曾力誡之。
煮豆類、花生及蔬菜之湯,亦不可棄,其中含有多份之滋養料。倘棄其湯,而唯食其質,猶如服中國藥者,棄其藥湯而唯食其藥渣也。
朽人齒力尚健,以刀切蔬菜時,不妨切大塊,咀嚼甚易也。
以上種種拙見,乞為執務者講解其義,令彼了知,至用感謝!謹陳,不宣。
十二月廿七日 善夢啟
(1939年)

致律華法師(時賜教誨)
(一)
律華法師澄覽:
朽人與仁者多生有緣,故能長久同住,彼此均獲利益。朽人對仁者之善根道念,十分欽佩。朽人撫心自問,實萬分不及其一。故朽人與仁者長久同住,能自獲甚大之利益也。妙蓮法師行持精勤,悲願深切,為當代僧眾中所罕見者,且如朽人心中敬彼如奉師長。但朽人在世之時,畏他人嫉妒疑議,不敢明言。今朽人已西歸矣。心中尚有懸念者,以仁者年齡太幼,若非親近老成有德之善知識,恐致退惰。故敢竭其愚誠,殷勤請於仁者。乞自今以後,與妙蓮法師同住,且發盡形承侍之心,奉之如師,自稱弟子;並乞彼時賜教誨,雖受惡辣之鉗錘,亦應如飲甘露,萬勿捨棄。至囑!至囑!
演音弘一敬白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90 252
絕版無法訂購

暢銷榜

客服中心

收藏

會員專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