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即日起~6/30,暑期閱讀書展,好書7折起
國學概說(簡體書)
滿額折

國學概說(簡體書)

商品資訊

人民幣定價:80 元
定價
:NT$ 480 元
優惠價
87418
領券後再享88折起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12 點
相關商品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作者簡介

邊家珍,男,1965年生,文學博士,山東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出版有《經學傳統與中國古代學術文化形態》(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漢代經學與文學))(華齡出版社2005年版)、《漢代經學發展史論》(中國文史出版社2005年版)等專著。在《光明日報》理論版、《人民日報》理論版、《文史哲》、《孔子研究》、《學術研究》等報刊上發表論文50余篇,一些學術觀點為海內外研究者所引述。曾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經學傳統與中國古代學術文化形態”,現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漢代散文與經學之關系研究”。

名人/編輯推薦

邊家珍編著的《國學概說》旨在使讀者對國學的主要特點、發展歷史以及相關的人物、著作、研究文獻等有一個比較全面、深入的認識與了解,因此力求內容充實,重點突出,完整系統;不掉書袋,不做無謂的爭論,以切合實用為標準。1934年章太炎先生在蘇州創辦“章氏國學講習會”,其講稿共分“小學略說”、“經學略說”、“史學略說”、“諸子略說”、“文學略說”五部分。顯然,他在重視傳統學術基礎(“文字學”等)的同時,是以經、史、子、集為國學的核心內容的。本書大體上參照章太炎先生的講法,舍去其“小學”部分,于“引言”之下分“經學”、“史學”、“子學”、“文學”四編展開論述。

目次

引 言
一、“國學”的概念及其使用
二、本書的宗旨與范圍
三、學習國學的方法
第一編經學
緒言
一、經·圣·道
二、“今文經學”與“古文經學”
三、“師法”與“家法”
四、經學的文化影響
第一章歷代經學概說
一、春秋戰國經學
二、漢代經學
三、魏晉南北朝經學
四、隋唐經學
五、宋元明經學
六、清代經學
第二章十三經概說
一、十三經總論
二、《周易》
三、《尚書》
四、《詩經》
五、《周禮》
六、《儀禮》
七、《禮記》
八、《左傳》
九、《公羊傳》
十、《觳梁傳》
十一、《論語》
十二、《孝經》
十三、《爾雅》
十四、《孟子》
第三章經學要籍解題
第二編史學
緒言
一、“史官”與“史官文化”
二、讀史的方法
第一章歷代史學概說
一、先秦兩漢史學
二、魏晉南北朝史學
三、隋唐五代史學
四、宋遼金元史學
五、明清史學
第二章史書概說
一、史書總論
二、《史記》
三、《漢書》
四、《后漢書》
五、《三國志》
六、《晉書》
七、《宋書》
八、《南齊書》
九、《梁書》、《陳書》
十、《魏書》
十一、《北齊書》
十二、《周書》
十三、《隋書》
十四、《南史》、《北史》
十五、《舊唐書》
十六、《新唐書》
十七、《舊五代史》
十八、《新五代史》
十九、《宋史》
二十、《遼史》
二十一、《金史》
二十二、《元史》
二十三、《明史》
二十四、《清史稿》
二十五、《資治通鑒》
二十六、《通鑒紀事本末》
二十七、《宋史紀事本末》
二十八、《明史紀事本末》
二十九、《左傳紀事本末》
三十、《通典》
三十一、《通志》
三十二、《文獻通考》
三十三、《史通》
三十四、《讀通鑒論》
三十五、《文史通義》
三十六、《十七史商榷》
三十七、《廿二史刮記》
三十八、《廿二史考異》
三十九、《考信錄》
第三編子學
緒言
一、子學的淵源
二、子學文獻及其真偽問題
三、子學的主要內容
第一章先秦諸子概說
一、先秦諸子總論
二、孔子
三、子思
四、孟子
五、荀子
六、墨子
七、老子
八、莊子
九、管子
十、商鞅
十一、韓非
十二、孫武
十三、孫臏
十四、鄒衍
十五、公孫龍
第二章魏晉玄學概說
一、玄學總論
二、何晏
三、王弼
四、阮籍
五、嵇康
六、郭象
第三章宋明理學概說
一、宋明理學總論
二、周敦頤
三、邵雍
四、張載
五、二程
六、朱熹
七、陸九淵
八、王陽明
第四編文學
緒言
一、文學的范圍與分類
二、文學的功用
三、文學的雅與俗
四、文學的鑒賞
第一章詩
一、詩的體制
二、歷代詩歌概說
第二章詞
一、詞的體制
二、歷代詞概說
第三章散曲
一、散曲的體制
二、歷代散曲概說
第四章散文
一、散文的范圍與分類
二、歷代散文概說
第五章戲曲
一、戲曲的基本特征
二、歷代戲曲概說
第六章小說
一、古典小說的基本特征
二、歷代小說概說
第七章文學要籍解題
主要參考書目
后記

書摘/試閱



對于史書在流傳中出現的訛誤,《廿二史考異》也多有指正,如卷二《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孝文前元年,分為河間、都洛城。洛城當為樂城,監本作洛陽,尤誤。”又卷二十七《陳書·高祖紀下》:“二年正月,北徐州刺史唱義之初首為此職。”《廿二史考異》指出,“校書者不知昌義之為人姓名,妄于昌旁加口,又增一初字,淺陋可笑”。
錢大昕的《廿二史考異》不只是考訂事實,其中也表達了他對史學的認識,在考訂中常有議論。如錢大昕通過對《宋史》的考證,得知宋代道學以朱熹為重,而《宋史》又推崇道學,于是指出:“蓋自嘉定以后,朱學盛行,理、度二宗,皆以尊尚道學為先務,故一時士大夫莫不援附朱氏淵源以自重耳。”(卷八十)
“考異”一開始作為一種注史的形式,只是羅列異文,而錢大昕運用考異這一體式,既羅列異文,指出史書在撰述、流傳中產生的訛誤和疏漏,又一一加以考辨,指出致誤之因,問雜以多方面的評論,形式靈活,有助于對史書的全面研究。
此書有方詩銘、周殿杰點校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出版。
三十九、《考信錄》
《考信錄》三十六卷,清崔述撰。
崔述(1740—1816),字武承,號東壁,直隸大名府魏縣(今河北魏縣)人,乾隆時舉人。曾任福建羅源、上杭等縣知縣。一生著書凡三十四種,顧頡剛匯編為《崔東壁遺書》。《考信錄》包括崔述考證上古史的主要著作,共十二種,主要有《考信錄提要》、《補上古考信錄》、《唐虞考信錄》、《夏考信錄》、《豐鎬考信錄》、《洙泗考信錄》、《孟子事實錄》等。
崔述治學,與大多數同時代的人不同,他對古籍不盲目相信,要先考而后信。他從四十一歲起,三十余年問勤苦著述,完成了《考信錄》的寫作。由于窮困,崔述生前無法刊刻此書,幸有他的學生陳履和在他死后八年在浙江東陽刊成。由于《考信錄》無助于科舉,因而被淹沒了近百年。20世紀初,日本人將《考信錄》加上標點排印出來,使得崔述的學術思想在日本產生了重大影響。劉師培從日本回國,撰《崔述傳》介紹其生平和著作。不久,《考信錄》引起胡適、錢玄同、顧頡剛等學者的研究興趣;顧頡剛編《崔東壁遺書》,將《考信錄》收入其中。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418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