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0
0
【簡體曬書區】 單本79折,5本7折,活動好評延長至5/31,趕緊把握這一波!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從邏輯思考到真正解決問題(簡體書)
滿額折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從邏輯思考到真正解決問題(簡體書)

人民幣定價:29.8 元
定價
:NT$ 179 元
優惠價
87156
領券後再享88折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
可得紅利積點:4 點
相關商品
商品簡介
作者簡介
名人/編輯推薦
目次
書摘/試閱

商品簡介

大多數人在面對工作和問題時,總是還沒想清楚“真正的問題究竟是什么”,就急忙動手去處理、去解決。然而,像這樣一味求“快”、忙得團團轉的結果,往往是白費力氣,最后步入事倍功半的“敗者之路”。
這本書告訴你,遇到問題時,先慢一點動手!因為有一件事比急著動手更重要先判斷:“這個問題重要嗎?”
本書作者根據自己在麥肯錫公司工作時積累的豐富經驗以及腦神經學的專業背景,設計出一套極具邏輯性的問題解決思維模式先找到真正的問題,想清楚目的再動手,搜集個性化信息,組建故事線,劃定答案界限,整合有用材料,最后交出完美成果。
還在欺騙自己“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嗎?NO!交出有價值的成果才是好工作!

作者簡介

著者:
安宅和人,1968年出生于日本富山縣。獲得東京大學研究所生物化學系碩士學位后,進入麥肯錫咨詢公司(McKinsey & Company);工作四年后,進入美國耶魯大學攻讀腦神經科學課程,僅用3年9個月時間就獲得了平均費時7年多的博士學位。回日本之后,成為麥肯錫研究小組亞太地區核心成員之一,在飲料、零售、高科技等領域從事品牌經營、商品與業務開發工作;并負責東京分公司的新人培訓,負責問題解決、分析、圖表制作等課程。2008年,擔任日本雅虎公司首席運營官(COO)。
譯者:
郭菀琪,東吳大學日本文化研究所碩士,日本埼玉大學地域文化研究科日本語學碩士。曾于電視機雜志媒體、科技公司、法律事務所擔任翻譯及口譯工作。譯有《邏輯思考的技術》《策略思考的技術》《給設計以靈魂》等書。

名人/編輯推薦

麥肯錫教我的思考武器
推薦一:從議題出發,創造有價值的工作
高效能人士是如何完成工作的?
事半功倍解決問題的秘訣是什么?
思考,不要用蠻力!工作,不只靠體力!
推薦二: 擺脫“沒有功勞也有苦勞”的敗者思維
有時間煩惱,不如花時間思考
·解決問題之前,要先找到好問題
·知道越多越聰明?其實知道太多會變笨
·糾結能提供多少頁資料,不如思考究竟有沒有答案
·還在拼工作時間誰最長?交出有價值的成果才是贏家!
推薦三:事半功倍!四步完成工作的思考流程!
【議題思考】從個人專屬智囊團獲取支持,查明問題方向,搜集恰當信息,五步確立高品質議題。
【假說思考】分解議題,確定課題全貌及處理次序,設立假說,組建故事線,制作連環圖,將你的思想實體化。
【成果思考】著手進行實際分析,明確所需答案的界限,多渠道、結構化整合有用信息,交出有價值的成果。
【信息思考】掌握流程,推敲故事線與圖表,整理成論文和報告,準備電梯演講,30秒精確傳達工作信息。

前 言
交出有價值成果的生產技術,有何共通點?
我至今見識過的“具有高生產力的工作者”都有一個共通點,那就是他們“做一件工作的速度并非比一般人快十倍、二十倍”。由于發現了這項特性,我之后花費了相當長的時間去探尋“究竟他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能交出有價值的成果的生產技術’的本質究竟是什么?”這些問題的答案。
到目前為止,我在麥肯錫咨詢公司(McKinsey & Company)擔任管理顧問主管達 11年之久。途中曾離開職場,以“志在成為科學家”為出發點,赴美攻讀腦神經科學(neuroscience)博士學位,之后再回到職場。當時,我有另一個發現,那就是無論在職場還是在科學界,“交出有價值成果的生產技術具有共通點”。
有一次,我將這樣的內容寫在個人博客上,竟引發了始料未及的回響。我在某個周末早晨寫下的文章,瀏覽次數竟高達數千次。由于我當初只是隨興寫寫,而且內容不是那么平易近人,因此,收到這么大的回響,老實說我很吃驚。而且,收到的留言多數是“我終于懂了!”“我想知道更多!”這類的回應。那時候我覺得“說不定分享這樣的內容,可以幫助許多人”,這就是促成我寫本書的動機。
坊間充斥著以“解決問題”“思考術”為主題的書。不過,其中大部分是介紹工具和技巧,以“產出真正有價值的成果”為觀點所寫的書似乎很少。對于那些必須在期限之內產生有意義的成果的人而言,必須思考的事情究竟是什么?而這就是本書的內容。
本書也會介紹幾種關鍵的思考方式,但并非只是單純地介紹技巧(know-how),而是定位在“工具箱”,來協助完成真正該做的事。“邏輯樹”(logical tree)、“彼此獨立、互無遺漏”(MECE,mutually exclusive and collectively exhaustive,發音為mee-see)、“架構”(framework)……每一種只要正確使用,都是強有力的工具,但光是知道這些工具,并不能就此找到答案。有句話說:“如果你手上只有槌子,任何事物看起來都像釘子。”(If all you have is a hammer, everything looks like a nail.)雖然是種比喻,不過確實說明弄不清目的而單純使用工具是很危險的。也就是說“輸出的意義,在于能產生什么成果”,從工具下手,根本無法引導出這個答案。
那么,究竟什么是真正的關鍵?
這正是本書標題所提出的“議題”(issue)。
何謂議題?關于這一點,我將通過本書慢慢說明。事實上,其關鍵就在于對“要對什么找出答案”這件事情胸有成竹,并且果斷采取行動。
了解議題并從議題出發思考,可以讓計劃進度大幅提升,還可防止發生混亂。看不見目的地的行動會讓人感覺很辛苦,但只要看見終點,力量就會涌現,換句話說,交出有價值成果的生產技術的目的,正是“議題”。
我希望通過本書能讓讀者了解,在“交出有價值成果的生產技術”中,這個議題發揮什么功效?有什么功能?該如何區分議題,以及如何處理議題?
“所謂‘交出有價值成果的生產技術’,究竟要做些什么呢?”“所謂論文,究竟要從哪里開始思考呢?”“所謂解決問題的計劃,該如何進行呢?”無論是企業人還是科學家,希望本書能給那些因“總是無法掌握每天工作或研究中發生的問題的本質”而焦躁不安的人,提供一點提示。
不要煩惱:有時間煩惱,不如花時間思考
“思考與煩惱,究竟有什么不同?”我時常問年輕人這個問題,如果是你的話,會怎么回答?我認為可以說是有以下兩個不同之處。
“煩惱”是以“找不出答案”為前提“假裝思考”。
“思考”是以“能夠找出答案”為前提,有建設性的真正思考。
思考與煩惱看起來很像,但是實際上完全不同。
所謂“煩惱”,是以“沒有答案”為前提,無論多么努力都只會留下徒勞無功的感覺。我認為除了人際關系的問題(像是情侶或家人朋友之間),以及“與其說找不找得出答案,不如說其價值在于從今以后還要繼續面對彼此”之類的問題應另當別論之外,所有的煩惱都是沒有意義的。(話雖如此,但畢竟煩惱是人的天性,我并不是討厭會煩惱的人)
尤其是如果是為工作、研究煩惱,那實在太傻了。
所謂工作,是“為了產生什么成果而存在”。進行那些“已經知道不會產生變化的行動”,只是浪費時間而已。如果沒有明確認清這一點,就很容易將“煩惱”錯認為“思考”,寶貴的時間就這么流逝了。
因此,我總是提醒自己周圍的人:“一旦發現自己正在煩惱,就馬上停下、立刻休息,并且培養能夠察覺自己正在煩惱的能力。”其原因是,“以你們這么聰明的頭腦,不只十分認真,而是超級認真地思考,仍然想不明白的話,就請先停止思考這件事會比較好,因為你很可能已經陷于煩惱之中了”。雖然乍看之下可能會覺得很無聊,但意識到“煩惱”與“思考”的差別,對于想要“交出有價值成果”的人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畢竟在職場與研究中需要的是“思考”,自然必須以“能夠找出答案”為前提。
“不要煩惱”是我在工作上最重要的信條。在聽過我這個觀念的年輕人當中,大多數的人從了解這句話的真正意義到進入實踐階段,需要花上一年的時間。可是,在那之后,大部分的人都告訴我:“在安宅先生教給我們的事情當中,‘不要煩惱’這一點最深奧。”
思考的盛宴:當腦神經科學遇到營銷學
在正式進入本書內容之前,我想先讓各位讀者了解我這個人,這樣也許可以讓各位比較容易了解這本書的內容。所以,容我在此進行簡單的自我介紹。
我在麥肯錫咨詢公司服務近 11年,長期以來都在消費者營銷領域擔任管理顧問,這當中還曾擔任公司內部新進顧問的導師,指導問題解決與圖表制作等問題。
其實,當初我會進入麥肯錫工作,真的是非常偶然的機會。我在童年時期就想當科學家,高中前后開始將注意力集中于“人的感知”(perception),對于“為什么人即使擁有相同的經歷,卻有不同的感覺”這件事情非常有興趣,并為了追尋這個問題的答案而進入研究所,運用腦神經細胞的 DNA進行研究。不過,我也逐漸開始質疑:“光看 DNA,是否真的可以找到我所追尋的答案呢?”那時碰巧看見在學校的公布欄上,麥肯錫發布的招聘信息在招募研究員(接近于實習生),于是我就去應聘了。
可能“怪人”(我)與“怪公司”(麥肯錫)個性相合吧,我順利通過面試、開始工作,馬上就受到麥肯錫“以有系統的方式整理問題解決”的精神的感召,并覺得這與我自己所向往的科學世界也很接近,再加上體驗到工作的樂趣,于是我決定不讀博士班,在拿到碩士學位、從研究所畢業后,就直接進入麥肯錫工作。
我很幸運,進入麥肯錫之后負責消費者營銷這個領域,與我關注的“人的感知”有密切的關系。即便不是進行腦科學研究,但由于實際接觸到人,也可以去了解他們受什么影響而起心動念。
在麥肯錫工作時,日子過得相當“刺激”。不過,我一直有“想回到科學界”的想法。心想:“照這樣工作下去,如果一直沒有獲得博士學位,恐怕會后悔一輩子……”
進入公司后第四年,我突然有了強烈的念頭,開始準備重回校園進修;加上大學時代的恩師推薦,我決心從麥肯錫離職、赴美進修。可能也是因為我特殊的經歷奏效,之后成功進入了在腦神經科學研究領域享有盛譽的美國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
在研究所,要具備英文能力(為了不被淘汰)、維持像樣的成績已經很辛苦,但更慘的是必須選擇實驗室(研究室)。學校有一個稱為“輪換研究”(rotation)的制度,做研究必須在三個實驗室各待滿一學期以上。我在第三個實驗室時原本打算開始進行獲得博士學位的研究,卻和指導教授吵架,就從那邊跑出來了。
當時已經留美兩年半左右,為了獲得學位好不容易再次跑遍大學內各個研究室,最后進入了一位新進教授的實驗室。新進教授躍躍欲試,但還沒有指導學生的經驗,而我挑戰的是風險很高的題目,沒想到一舉成功。在開始研究一年之后,就聽到學位審查委員會的教授們對我說:“You are done!”(你已經可以畢業了!)
一般來說,完成論文、取得博士學位,平均需要六至七年,我之所以能夠以三年九個月的時間過關,一半是好運,剩下的一半必須歸功于在麥肯錫工作時所受的思考訓練和學到的問題解決技巧。
當時,原以為這輩子就這樣一直當個科學家直到終老,但是,人生際遇真是無法預測。
2001年 9月 1日,美國發生“9·11事件”。當年我住在距離曼哈頓約 30分鐘車程的地方,之后乘車經過通往曼哈頓的大橋時,平時看慣的雙子星大樓已經不復存在。搭乘地鐵時,總會遇到忍不住啜泣的乘客,其他的乘客也受到影響一起哭出聲來。每天過著意想不到的怪異生活,導致健康失調。由于還有家人的緣故,于是我決定回到日本,并重返麥肯錫工作。
再次回到麥肯錫,每天還兼任公司內部教育培訓。2008年,因偶然的機會,我調職到日本雅虎(Yahoo! JAPAN)擔任首席運營官,在處理各種經營管理的課題時,努力從顧客觀點創新服務。
雖然這段自我介紹有點長,但卻如實呈現了我到目前為止的人生縮影。我希望能整合在從事科學家、管理顧問和首席運營官這三種職業時不可思議的職場體驗,并現身說法,將真正重要的精華傳授給各位讀者。
那么,開始吧!

目次

前言交出有價值成果的生產技術,有何共通點?
導論本書的思維
拋棄常識
什么是有價值的工作?
千萬不能踏上白忙的“敗者之路”
如何具備事半功倍的高效生產力?
思考,不要用蠻力;工作,不只靠勞力
作者的提醒:細嚼慢咽,切莫狼吞虎咽
第1章議題思考
1.1查明議題
你有沒有個人專屬的智囊團?
1.2試擬假說
重要的是“自己的立場是什么?”
凡事都化為“語言、文字”
用語言或文字表達時的重點
1.3成為好議題的三要素
要素①:屬于本質性的選項
要素②:含有深入的假說
要素③:可以找到答案
1.4用于確立議題的信息搜集
取得用于思考的材料
技巧①:接觸一手信息
技巧②:掌握基本信息
技巧③:不要搜集過頭或知道過頭
1.5確立議題的五個方法
運用一般的做法無法找到議題時
方法①:刪減變量
方法②:可視化
方法③:從最終情形倒推
方法④:反復問“So what?(所以呢?)”
方法⑤:思考極端的實例
第2章假說思考一
2.1何謂議題分析?
2.2在議題的起點組建故事線
2.3步驟一:分解議題
有意義的分解
“業務理念”的分解
分解議題的“模板”
缺乏模板時就“倒推”
分解議題的功用
分解后各自設立假說
作者的提醒:MECE與架構
2.4步驟二:編輯與組建故事線業務理念的故事線
類似腳本分鏡圖、漫畫分格圖故事線的功能
故事線的兩個模板
第3章假說思考二
3.1什么是連環圖?
制作連環圖的意象
3.2步驟一:找出“軸”
分析的本質
定量分析的三個模板
表達分析的多樣化
由原因與結果思考“軸”
找出分析的“軸”的方法
3.3步驟二:意象具體化
填入數值建立意象
表達涵義
3.4步驟三:清楚指出獲得數據的方法
該如何獲得數據?
作者的提醒:從知覺的特征看到分析的本質
第4章成果思考
4.1什么是產生成果的輸出(Output)?
不要貿然縱身跳入
不要“先有答案”
4.2剖析難題
交出成果的兩個難題
難題①:無法得出想要的數值或證明
難題②:以自身的知識或技巧無法讓界線明確
4.3明快找出答案
擁有多個辦法
重視循環次數及速度
第5章信息思考
5.1實現本質性和簡單化
一鼓作氣
5.2推敲故事線
三個確認程序
程序①:確認邏輯結構
程序②:琢磨流程
程序③:準備好“電梯測驗”
5.3琢磨圖表
這樣圖解就對了!
技巧①:徹底落實“一圖表一信息”原則
技巧②:推敲縱向與橫向的比較軸
技巧③:整合信息與分析的表達
作者的提醒:“完成工作”吧!
后記:從累積小成功開始
致謝
出版后記

書摘/試閱



像這樣進行個別的分析,加入驗證結果,并判斷情況。如果對“資料是否真的已經搜集完整”存在疑慮,進而重新搜集數據——然而,這個解決方式與本書介紹的做法完全相反,本書的做法是要快速提高生產力,因此需要從最終的情形倒推思考,也就是說,“可以借由何種理論與分析,來驗證這個議題與關于議題的假說是正確的”。
制作故事線中有兩項工作:一項是“分解議題”,另一項是“根據經過分解的議題組建故事線”。我先針對“分解議題”進行說明。
2.3步驟一:分解議題
有意義的分解
大多數情況下,主要議題是很大型的問題,所以很難立刻找出答案,因此要將原始的主要議題分解到“可找出答案的大小”為止。經過分解的議題稱作“次要議題”。通過提出次要議題,可讓各部分的假說變得明確,從而使最終想傳達的信息變得明確。
當分解議題時,注意一定要分解到“彼此獨立、互無遺漏”的程度,而且每個次要議題都要“具有本質意義,且不能再往下分解”。
比方說,如果以“雞蛋中各種成分對健康的影響”為主要議題,次要議題大概就需要將蛋白與蛋黃等成分分開單獨討論。可是,我們卻時常可看見很多人將次要議題全都設定得像白煮蛋切片一樣,全是些大同小異的內容。雖然確實彼此獨立、互無遺漏,但這樣的次要議題究竟想要比較什么、想要找出什么答案,實在令人摸不著頭腦(圖2—2)。
也許你會認為:“哪有人那么笨?”不過,實際上會看到許多類似的例子。
雖然“彼此獨立、互無遺漏”的概念通常被稱為“MECE”,但也有很多人在初學時期始終無法著眼于分解真正應該切割區分的架構。
比方說,討論“希望挽救某商品的營業額”這一課題時,當想要分解“營業額”時,區分的方式包括“市場規模×市場占有率”,或是“使用者數×顧客人均消費額”。

您曾經瀏覽過的商品

購物須知

大陸出版品因裝訂品質及貨運條件與台灣出版品落差甚大,除封面破損、內頁脫落等較嚴重的狀態,其餘商品將正常出貨。

特別提醒:部分書籍附贈之內容(如音頻mp3或影片dvd等)已無實體光碟提供,需以QR CODE 連結至當地網站註冊“並通過驗證程序”,方可下載使用。

無現貨庫存之簡體書,將向海外調貨:
海外有庫存之書籍,等候約45個工作天;
海外無庫存之書籍,平均作業時間約60個工作天,然不保證確定可調到貨,尚請見諒。

為了保護您的權益,「三民網路書店」提供會員七日商品鑑賞期(收到商品為起始日)。

若要辦理退貨,請在商品鑑賞期內寄回,且商品必須是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附件、發票、隨貨贈品等)否則恕不接受退貨。

優惠價:87 156
海外經銷商無庫存,到貨日平均30天至45天